⑴ 有人說金庸之後再無江湖,他的江湖是什麼
自從金庸的武俠小說風起雲涌之後,當今的人們,很少有人再討論江湖。那麼江湖在每個人心中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到底還有沒有江湖?由於金庸的武俠小說實在是太經典了,導致許多人認為,金庸之後的作者寫出來的小說,並不能稱得上是武俠小說,更有甚者說,金庸之後再無江湖。其實這也可以算得上是對金庸武俠小說的一種至高的贊譽了,然而對於金庸來說,他的江湖又是什麼樣的呢?相信金庸的粉絲們,一定非常了解吧。
當今的我們雖然閉口不談江湖,但是每個看過金庸小說的人都知道,心中有江湖才是真正的江湖,這種心中的江湖是無法表達出來的。這也就是為什麼金庸所描繪的江湖的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
⑵ 為什麼說金庸之後,再無江湖金庸的江湖地位有這么高嗎
我覺得金庸先生的地位很高,金庸先生的小說一向以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而著稱。現將美國暢銷小說評論家阿爾蒂爾對英文版《金庸選集》的評論節選轉譯如下。譯者水平有限,譯得生硬,倒也原汁原味。金庸先生是一位學者,確切地說,應稱為查教授,但在中國等地一直以其十幾部暢銷小說聞名。他的小說,專門反映中國舉世聞名的格鬥術的歷史。同西方一樣,中國的格鬥家使用各種各樣的兵器,雖然與西方人所使用的兵器不盡相同。然而,從查教授的小說
中可以看出一個重要的不同:當不使用兵器的時候,中國的格鬥家主要是用手掌,而不是用拳頭。不要以為這只是細節上的不同,事實上這是一個深刻的差別,理解這一點,是我們欣賞這些暢銷小說的前提。
金庸是傑出的武俠小說家,寫武俠,寫出的是人世的眾生相;敏銳的讀者,讀武俠,讀出的是人間的滄桑和百態。到如今,金庸小說的流播已經沖出華人世界,走得更遠。但是,研討金庸小說的藝術特色時,要一時說清卻是很難的,在這里,我無意談論金庸小說的所有藝術特色。前輩說書人常說「花開兩朵,先表一枝」,我覺得用這一想法作為指導思想來切入金庸作品涵蓋乾坤的殿堂無疑是有效的
⑶ 金庸之後再無江湖,為何世人對金庸有這么高的評價
為什麼金庸死後再無江湖呢?是因為其實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大多數認識的是金庸先生,金庸先生寫了很多部武俠小說,很多人肯定小時候的時候會在被窩里看金庸先生的書,金庸先生的書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童年,也是我們這一代人童年的一個象徵吧!
⑷ 金庸創作《倚天屠龍記》的意圖是什麼
每一個作者在寫書的時候都有自己的創作意圖,很多作者往往都通過書寫來表達對實現的,或者是一種很美好生活的嚮往,或者抒發對現在的不滿。金庸現在的一生中創作了非常多的武俠小說,圓了很多人的武俠夢。金庸先生給大家展現的江湖也是大家非常嚮往的江湖。
其次,大家都知道金庸的三部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以及倚天屠龍記這三本小說其實是有內在的聯系的。也就是後續的故事,比如楊康和穆念慈所生的兒子叫楊過,而楊過在神鵰俠侶裡面又是男主人公,倚天屠龍記裡面,峨眉派的創始人就是神鵰裡面的郭襄,黃衣女子也是古墓的後人。
⑸ 金庸筆下的江湖是什麼江湖
金庸的江湖離不開朝堂家國權天下。
金庸本身作為武俠小說的元祖級別的宗師,卻也對於其通俗小說的身份地位耿耿於懷,想要藉助俠與人合,正與邪對,表現廟堂高寡反襯江湖低濁。其實,反射出來的是,對於主流文學地位的渴望。所以,金庸的江湖,你能看到俠之大者,內憂外患,強虜侵擾,強行插入歷史的人物,生硬沒有人氣,卻能討好評論人和主流媒體。
江湖之於廟堂,就像童話之於紀實。本應是春蘭與秋菊,各放異彩,何必硬套雜交?所以,徐克鬼才,拍出來的《笑傲江湖》,俠骨痞氣更勝懲奸除惡;家衛偏鋒,拍出來的《東邪西毒》,長鏡短鏡,獨白氛圍,卻更像是古龍大師的肉與骨。
看江湖,還得是輕歌瘦馬,斜陽雲照。老外說中國人的童話是武俠,而武俠中的江湖,你只能在酒色古龍的小說里,才能看得到。
⑹ 金庸為什麼被稱為一代武俠宗師
從作品地位來講,金庸的武俠堪稱武俠界的巔峰,金庸小說在武俠中的地位非常之高,成為武俠作品的代表,許多作品被拍成電視劇或者電影很多版本,就作品地位上講很是崇高;從武俠的文學水準上看,金庸的作品堪稱上上之品,既通俗易懂又以富含古典文化的詞句使得作品藝術性更強,看金庸作品已經不是在看故事,而是在看歷史、看文學;從武俠作品的本質來看,金庸作品中故事情節耐人尋味,各種事情的發展都很符合邏輯,而且奇思妙想引人入勝,故事中描寫的武功更是被技術加工但是又不脫武功的神奇本質;從小說的目的來看,金庸的武俠塑造了很多鮮活的形象,各類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不僅栩栩如生而且有血有肉,深入人心。
⑺ 金庸創作了十四部小說,共篇成兩首詩,分別是什麼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武俠小說總共一十五部。
《書劍恩仇錄》(寫於1955年2月8日到1956年,在《新晚報》整整連載了一年。這是他第一次以「金庸」為筆名而寫作的武俠小說。XP:當初創作《書》時,只是因為報紙原本連載的梁羽生的小說已經連載完了,新小說還沒出來,主編才讓金庸臨時寫一部頂上。初登時反映平平,一個月後才轟動香港,金庸從此名聲大振)
《碧血劍》(寫於1956年元旦,在《香港商報》連載。XP:這部小說是在《書》連載未完的情況下,應《香港商報》請求而作。)
《射鵰英雄傳》(寫於1957年,在《香港商報》載入。XP:這部小說確立了金庸在武俠小說作家中至高無上的王者地位。)
《神鵰俠侶》(寫於1959年,連載於《明報》創刊號。)
《雪山飛狐》(寫於1959年,連載於《新晚報》。)
《飛狐外傳》(寫於1960年,連載於《武俠與歷史》。)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均寫於1961年,連載於《明報》。XP:這時是金庸辦報最困難時期,有時甚至要同時刊登兩部武俠小說。)
《連城訣》(寫於1963年,連載於《東南亞周刊》。XP:六十年代是《明報》堀起的黃金時代,1963年,《明報》與《大公報》就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試驗成功展開了筆戰,從而抬高了《明報》的身價。到筆戰結束,《明報》的銷量已經高居《大公報》之上。這時的《明報》已經是人才濟濟,現今有名的亦舒等名作家均在其中效力。)
《天龍八部》(於1963年開始在《明報》連載。)
《俠客行》(創作於1965年。XP:這個時期金庸將《明報》從日報改成月刊,就是連載在《明報月刊》上。)
《笑傲江湖》(創作於1967年,即文化大革命爆發那一年。)
《鹿鼎記》(創作、發表於1969年,結束於1972年。XP:是為金庸封筆之作。)
《越女劍》(寫於1970年。此後開始整理之前寫作的武俠小說。)
⑻ 金庸寫了哪14部武俠小說
金庸作品創作時間表:
1955 以「金庸」為筆名,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連載一年,奠定武俠文學基業。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撰寫《連城訣》。《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作《俠客行》。
1967 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⑼ 為什麼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古龍的小說卻是江湖呢
因為金庸先生他的小說講述武林門派斗爭的故事比較多。在一些在一些功夫種類以及俠義精神上面描寫的比較多。這也是金庸先生他的小說吸引這么多武俠迷觀看的原因。而古龍先生他的小說往往更多的執著於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紛。因為我們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古龍先生的小說他並不注重武俠功夫這方面的描寫,更多的是恩怨情仇的描寫。
然而現在兩位先生都已經去世。這令很多的小說迷痛心不已。但現在由於影視劇的快速發展,使得兩位先生的小說都進行了大量的影視化的改編。這其中不乏有一些非常經典的作品。這也對兩位先生的小說起著非常大的推廣作用。
⑽ 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笑傲江湖》,是描寫什麼年代的故事
《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設置具體的時代背景,但是這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歷史在變,人性相同,同樣的故事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朝代,最終也是大道歸一。
雖然金庸老先生並沒有寫出具體的時代背景,但是廣大的讀者根據文章中的描寫以及金庸其他小說的脈絡來看,猜測其時代背景應是在明朝。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10)金庸創造了江湖擴展閱讀:
金庸老爺子極其擅長在歷史框架下描寫俠肝義膽的江湖故事,唯獨《笑傲江湖》沒有說明明確的歷史背景,不過根據金庸其他小說的脈絡來看,其大致發生在明朝。
笑傲中,少林武當是江湖中兩大超級勢力,左冷禪終其一生都在尋求整合五大劍派,與之平起平坐。武當是元末明初張三豐所創,這就說明笑傲江湖發生的歷史背景上限是明初。
而在《鹿鼎記》中有說到「古人說到,武功到與絕指,那便是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求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可以證明笑傲江湖發生在清朝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