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錢幣最早發明

錢幣最早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6 03:39:10

⑴ 中國最早誰發明的錢幣

中國古代錢幣萌芽於夏代,起源於殷商,發展於東周,統一於贏秦,歷經了四千多年的漫長歷史,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不僅如此,中國錢幣系統之完整,門類之豐富,脈絡之清閑,內涵之博大,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世界上最早的低幣「交子」出現在宋代,但是「交子」的實物和鈔版均已遺失。目前國內現已發現年代最早的「金代銅鈔版」已為金泉錢幣博物館收藏。 最早的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答:應該是貝殼吧。 中國最早的錢幣是一種由天然海貝加工而成的貝類貨幣,出土於河南殷墟婦好墓等地,年代為公元前19至前16世紀,距今約3500年以上。經過加工的天然貝幣形體一面有槽齒,貝幣光潔美觀,小巧玲瓏,堅固耐磨,便於攜帶,這類海幣主要出產於我國的東海、南海等地海域,反映了商代商業交流的情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中國古代貨幣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先後經歷了五次重大的演變: 1、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演變。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商朝以貝作為貨幣。在中國的漢字中,凡與價值有關的字,大都從「貝」。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需求量越來越大,海貝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商朝人們開始用銅仿製海貝。銅幣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自然貨幣向人工貨幣的一次重大演變。隨著人工鑄幣的大量使用,海貝這種自然貨幣便慢慢退出了中國的貨幣舞台。 2、由雜亂形狀向統一形狀的演變。從商朝銅幣出現後到戰國時期,我國的貨幣形狀很多。戰國時期不僅各國自鑄貨幣,而且在一個諸侯國內的各個地區也都自鑄貨幣。以趙國的鏟幣、齊國的刀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楚國的蟻鼻錢較著名。秦統一中國後,秦始皇於公元前二一○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規定在全國范圍內通行秦國圓形方孔的半兩錢。貨幣的統一,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雜亂形狀向規范形狀的一次重大演變。秦半兩錢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續到民國初期。 3、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演變。漢初,聽任郡國自由鑄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文帝時「除盜鑄錢令,使民放鑄」,於是「盜鑄如雲而起」。這既造成了貨幣的混亂,又使富商大賈操縱鑄幣權,富比天子。公元前113年,漢武帝收回了郡國鑄幣權,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五銖錢成為當時唯一合法貨幣。從此確定了由中央政府對錢幣鑄造、發行的統一管理,這是中國古代貨幣史上由地方鑄幣向中央鑄幣的一次重大演變。此後,歷代鑄幣皆由中央直接經管。鑄幣權收歸中央,對穩定各朝的政局和經濟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淵決心改革幣制,廢輕重不一的歷代古錢,取「開辟新紀元」之意,統一鑄造「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一反秦漢舊制,錢文不書重量,是我國古代貨幣由文書重量向通寶、元寶的演變。「開元通寶」錢是我國最早的通寶錢。此後我國銅錢不再用錢文標重量,都以通寶、元寶相稱,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後的「民國通寶」。 5、金屬貨幣向紙幣「交子」的演變。北宋時,隨著交換的發達,貨幣流通額增加,北宋太宗時,年鑄幣八十萬貫,以後逐漸增加。由於鑄錢的銅料緊缺,政府為彌補銅錢的不足,在一些地區大量地鑄造鐵錢。據《宋史》記載,當時四川所鑄鐵錢一貫就重達二十五斤八兩。在四川買一匹羅(絲織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鐵錢。鐵錢如此笨重不便,北宋創印的紙幣「交子」就在四川地區應運而生。宋真宗時,在政府的許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戶共同經營。「交子」的出現,是我國古代貨幣史上由金屬貨幣向紙幣的一次重要演變。「交子」不但是我國最早的紙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哦了,准備說的,都被說光了,我怎麼說呢?誰讓我來的遲呢!

⑵ 錢幣是誰發明的

所謂的錢就是一般等價物,在原始社會人類有交易需求的時候就存在了,那時候錢的任務通常用最常用的物品承擔,比如糧食、鹽,後來用美麗的稀有的貝殼、寶石,再後來是金屬貨幣,再後來出現了紙幣,最早的紙幣是我過南宋時期的「交子」。但若追溯最初「發明」錢的那個原始人,估計他連名字都沒有。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產於中國東南沿海的海貝在青海省的馬馬家密文化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墓葬中均有發現。海貝甚稱原始貨幣之組。在卡約文化墓葬中海貝出土相當普遍,還發現骨貝、石貝和銅貝,反映了當時商品交換的程度。嚴格說來,人工鑄造貨幣始於春秋戰國的刀、布。秦始皇統一全國,統一貨幣後始鑄的方孔圓成為中國古代貨幣的祖型。王莽復古改制,一度恢復使用刀、布貨幣,但為時很短。直到民國改元,歷代王朝興晉、帝號變遷,所發行的錢幣雖大小有別,輕重不一,錢文各異,但方孔圓錢一直持續不衰。時至今日,古錢傳世者甚多,並不時有批量古錢出土問世。隨著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唐代會子、宋代交子相繼問世。到了元代正式發行紙鈔,明、清兩代,紙幣繼續發行。不過民間大量的商品交換和經濟往來的以方孔圓錢為主。1958年,格爾木農場平地造田時發現的400餘張元代至正、至元年間紙鈔,其數量品種之多,保存之好,均屬全國罕見。1956年,在西寧市隍廟街(今解放路)糧食廳基建工程中,一次發現76枚波斯薩的朝銀幣,證明青海在公元5-6世紀曾經是中亞交通的重要孔道。波斯銀幣為圓形。直徑約2.5厘米,重3.8克。正面為王者肖像,根據王者肖像的不同,銀幣分A、B二式。A式的王冠前一新目,冠的側面和後部有一雉堞形飾物,冠後有條帶末端的兩條飄飾,腦後有發警戒球狀,次間有聯球形項飾,臉前近肩處有缽羅婆文的銘文一行KADIPIRVCI(立上卑路斯)。B式的主冠,冠上的前後有翅形物,王冠的後部是一對翼翅。冠的頂前A面有一條由肩上飄起的帶形物,和警後的一條相對稱。A式、B式背面花紋相同,是一般薩珊朝銀幣的拜火教祭壇,壇上有火焰,火焰的兩側為五角星(貳元角星)和新月。祭壇的兩側各有祭祀一人,相對而立。其背後多有銘文,表示鑄造的地點和紀年。西寧市城內隍廟街出土。離波斯薩珊朝卑路斯時間(相當於我國的南北朝)。

⑶ 錢幣是誰發明的

"錢"的由來: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產物。在原始社會末期最早出現的貨幣是實物內貨幣。一般來說游牧容民族以牲畜、獸皮類來實現貨幣職能,而農業民族以五穀、布帛、農具、陶器、海貝,珠玉等充當最早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古代實物貨幣為「貝」,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無文銅貝」,為最原始的金屬貨幣。至西周晚期除貝幣外還流通一些無一定形狀的散銅塊、銅錠等金屬稱量貨幣,這在考古發掘中也有出土。
綜上所述,原始社會後期至夏、商、周時代主要貨幣形態是實物貨幣,流通較廣的是天然貝。後期出現少量金屬稱量貨幣、鑄幣,屬貨幣萌芽與形成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發展,使在流通中要分割和鑒定成色的金屬稱量貨幣逐步不適應,而被金屬鑄幣所取代。

⑷ 最早的錢幣出於哪

最早的貨幣是貝,這是因為貝不僅光潔美麗,可作裝飾品,而且堅固耐用,攜帶方便,容易計數。中國古代曾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使用貝作貨幣。有一個稱為「遁伯彝」的青銅器的銘文,記載了「遽伯作寶尊彝,用貝十朋又三朋」的事。這是說,遽伯這個人用了13朋貝的代價,製作了這件青銅器。朋是貝的單位,每10枚海貝為一朋。

在我國的春秋時代,曾有過形似農具的布幣,戰國時代出現了銅質方孔圓錢。除了銅以外,人們還用金銀等貴金屬鑄造錢幣,錢幣上往往鑄有王室微記或國王頭像以表示其權威性。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幣的國家。北宋初年,四川地區使用鐵錢,體重值小,流通不便,於是民間出現它的價值符號——交子。

⑸ 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紙幣是如何誕生的

眾所周知,我們貨幣的發展經歷了從貝幣、金屬貨幣、紙幣到如今的電子貨幣幾個階段,從金屬貨幣到紙幣的發展則是貨幣發展史上極具影響的一件事情,意義重大。紙幣的誕生發展一定有需要它的環境。我們在古代一直使用的是金屬貨幣,即金、銀等,而隨著經濟的發展,金屬的貨幣越來越不方便,不適應當時的生產力水平。

但由於後期的流通市場的混亂和交子的傳播,政府開始對交子進行調控,慢慢交子逐漸在全國流行開來,而交子的製造經營權也全被收歸官府所有,並且設置了專門的機構管理,從此變成了官方流通貨幣。

⑹ 中國最早的紙幣是什麼,誰發明的

交子,最早出現於四川地區,發行於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實際上是一內種存款憑證,交子上容面印有房屋、樹木、人物等圖案,還有簽押作為暗記。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為不便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金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數額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紙卷上,再交還存款人,並收取一定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叫做交子。
此回答由康波財經提供,康波財經專注於財經熱點事件解讀、財經知識科普,奉守專業、追求有趣,做百姓看得懂的財經內容,用生動多樣的方式傳遞財經價值。希望這個回答對您有幫助。

⑺ 世界上哪一個國家最早發明了鈔票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紙幣是當今世界各國普遍使用的貨幣形式,而世界上最早出現的紙幣,是中國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 中國是世界上使用貨幣較早的國家。根據文獻記載和大量的出土文物考證,我國貨幣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歷史,從原始貝幣到布幣、刀幣、圜錢、蟻鼻錢以及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流行的方孔錢,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可謂源遠而流長。到北宋時期,我國出現了紙幣——「交子」。 紙幣的出現是貨幣史上的一大進步。錢幣界有人認為中國紙幣的起源要追溯到漢武帝時的「白鹿皮幣」和唐代憲宗時的「飛錢」。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用銀和錫鑄成的合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一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飛錢」出現於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後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北宋時期四川成都的「交子」則是真正紙幣的開始。 紙幣出現在北宋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宋代商品經濟發展較快,商品流通中需要更多的貨幣,而當時銅錢短缺,滿足不了流通中的需要量。當時的四川地區通行鐵錢,鐵錢值低量重,使用極為不便。當時一銅錢抵鐵錢十,每千鐵錢的重量,大錢25斤,中錢13斤。買一匹布需鐵錢兩萬,重約500斤,要用車載。因此客觀上需要輕便的貨幣,這也是紙幣最早出現於四川的主要原因。再者,北宋雖然是一個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國家,但全國貨幣並不統一,存在著幾個貨幣區,各自為政,互不通用。當時有13路(宋代的行政單位)專用銅錢,4路專用鐵錢,陝西、河東則銅鐵錢兼用。各個貨幣區又嚴禁貨幣外流,使用紙幣正可防止銅鐵錢外流。此外,宋朝政府經常受遼、夏、金的攻打,軍費和賠款開支很大,也需要發行紙幣來彌補財政赤字。種種原因促成了紙幣——「交子」的產生。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發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現了專為攜帶巨款的商人經營現錢保管業務的「交子鋪戶」。存款人把現金交付給鋪戶,鋪戶把存款人存放現金的數額臨時填寫在用楮紙製作的卷面上,再交還存款人,當存款人提取現金時,每貫付給鋪戶30文錢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費。這種臨時填寫存款金額的楮紙券便謂之「交子」。這時的「交子」,只是一種存款和取款憑據,而非貨幣。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交子」的使用也越來越廣泛,許多商人聯合成立專營發行和兌換「交子」的交子鋪,並在各地設交子分鋪。由於交子鋪戶恪受信用,隨到隨取,所印「交子」圖案講究,隱作記號,黑紅間錯,親筆押字,他人難以偽造,所以「交子」贏得了很高的信譽。商人之間的大額交易,為了避免鑄幣搬運的麻煩,直接用隨時可變成現錢的「交子」來支付貨款的事例也日漸增多。正是在反復進行的流通過程中,「交子」逐漸具備了信用貨幣的品格。後來交子鋪戶在經營中發現,只動用部分存款,並不會危及「交子」信譽。於是他們便開始印刷有統一面額和格式的「交子」,作為一種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場發行。這種「交子」已經是鑄幣的符號,真正成了紙幣。但此時的「交子」尚未取得政府認可,還是民間發行的「私交」。 但並非所有的交子鋪戶都是守法經營,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圖、貪得無厭的鋪戶,惡意欺詐,在濫發交子之後閉門不出,停止營業;或者挪用存款,經營他項買賣失敗而破產,使所發「交子」無法兌現。這樣,當存款者取錢而不能時,便往往激起事端,引發訴訟。於是,景德年間(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張泳對交子鋪戶進行整頓,剔除不法之徒,專由十六戶富商經營。至此「交子」的發行始取得政府認可。 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政府設益州交子務,由京朝官一二人擔任監官主持交子發行,並「置抄紙院,以革偽造之弊」,嚴格其印製過程。這便是我國最早由政府正式發行的紙幣——「官交子」。它比美國(1692年)、法國(1716年)等西方國家發行紙幣要早六七百年,因此也是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 「官交子」發行初期,其形制是仿照民間「私交」,加蓋本州州印,只是臨時填寫的金額文字不同,一般是一貫至十貫,並規定了流通的范圍。宋仁宗時,一律改為五貫和十貫兩種。到宋神宗時,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兩種。發行額也有限制,規定分界發行,每界三年(實足二年),以新換舊。首屆交子發行1 256 340貫,備本錢360 000貫(以四川的鐵錢為鈔本),准備金相當於發行量的28%。「交子」的流通范圍也基本上限於在四川境內,後來雖在陝西、河東有所流行,但不久就廢止了。 宋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宋朝政府改「交子」為「錢引」,改「交子務」為「錢引務」。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後四川也於大觀三年(1109年)改交子為錢引。「錢引」與「交子」的最大區別,是它以「緡」為單位。「錢引」的紙張、印刷、圖畫和印鑒都很精良。但「錢引」不置鈔本,不許兌換,隨意增發,因此紙券價值大跌,到南宋嘉定時期,每緡只值現錢一百文。 「交子」的出現,便利了商業往來,彌補了現錢的不足,是我國貨幣史上的一大業績。此外,「交子」作為我國乃至世界上發行最早的紙幣,在印刷史、版畫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對研究我國古代紙幣印刷技術有著重要意義。

⑻ 最早的貨幣是誰發明的

質疑:"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說
發布時間:2002-11-4 文章來源:學說連線 文章作者:佚名

三星堆遺址兩個坑中出土數量最多的東西就是海貝,據考古統計,一號坑出土有260多枚;二號坑出土則多達4600多枚。目前學術界一致看法是:海貝是作為貨幣流通所用的。由於四川處於內陸,內陸湖泊和我國近海都不出產貝類,而這些類型各異的貝類均產自熱帶或亞熱帶淺海區域。於是有人推測四川與東南沿海、尤其與古印度文明的文化交流關系,試圖證明三星堆文明是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所致。當然,不同觀點的學術爭鳴,有利於對問題作更深入的探索,最終達到較為統一的認識。但前提條件應當是正確的。就三星堆的海貝而言,上述觀點均源自「海貝是作為貨幣流通」而來的前提條件。人們亦未深入地探討海貝本身蘊涵的文化內涵,以及海貝本身透露出的信息價值與歷史寓意。亦就是說,「海貝是中國最早的貨幣」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原本就值得商榷。

較為系統地論述「中國最早貨幣是海貝」這一觀點者為肖清先生所著《中國古代貨幣史》一書,作者在《緒論》中說:貨幣在我國很早就產生了,並發展為光輝燦爛受外來影響較少、長時期保持著東方獨立體系特色的貨幣文化。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這在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並不乏見。海貝在我國發展成為貨幣可以上溯到夏商時期,即我國進入階級社會,國家產生的時候。充做貨幣的天然海貝,產於南方暖海中,對於處在黃河流域夏、商國家中心地區而言,它是一種來自外來交換品。在它作為流通中主要貨幣最盛行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時期,還出現了無文銅仿貝,成為我國金屬鑄幣的濫觴。

此外作者還在該書《第一章:中國貨幣的起源》中說:從地下發掘出的實物來看我國貨幣起源可以明顯發現,我國最早的貨幣海貝,是產於南方海中,對於北方的夏、商、周族來說,它是一種外來物品。在商品交換發展的早期,貝殼與金屬比較起來,不用分割,本身即可成為天然的計算單位,是充作貨幣的良好材料,因而,貝是可能成為,最早的或最重要的實物貨幣的。

作者圍繞這一觀點所引用最有力的文獻證據,則僅限於《鹽鐵論》所雲:「弊(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布。」並以此下結論說:「恆寬在《鹽鐵論》中,認為'幣與世易',並且指出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而最初發生貨幣的時代則為夏代。」緊接著又引出土文物發掘中有大量貝的發現,以及殷墟甲骨文、傳世的殷彝銘文中有關貝的記載,進一步論斷「從地下發掘出土的實物來看我國貨幣的起源,可以明顯的發現,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在這里姑且不論《鹽鐵論》的記載是否符合歷史的真實,對甲骨文金文所記貝的理解是否准確,僅就作者論點來分析,其本身就存在著兩大致命的缺陷。

其一,倘若謂海貝是我國最早的貨幣,而「它是一種來自遠方的外來交換品」,則我國能「長期保持著東方獨立體系特色的貨幣文化」,從開始起,其「母體」就是「舶來品」,何來「東方獨立體系」可言呢?事實上,我國最早的貨幣並非是貝,而是金;其起源時間亦不是夏商時代,而是在「三皇五帝」時期。
據《尚書·堯典》曰:「協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贄……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贖刑。」可見唐虞時代我國已具有較為成熟的天文歷法、音律、度量衡及禮儀制度。而金已用作贖刑,則明顯具有為社會所採用的計量標准。按《禹貢》曰:「淮海惟揚州……厥貢惟金三品。」即言金分為黃金、白銀、赤銅三品。又《尚書·五子之歌》曰:「關石和鈞,王府則有。」據《說文》曰:「鈞,三十斤也。」四鈞為石,即一百二十斤。則知夏朝時已有標準的計量單位,其「金」的計量亦應有相應的標准來匹配。據《尚書·呂刑》明確地記載:「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鼻辟疑赦,其罰惟倍,閱實其罪。剕辟疑赦,其罪倍差,閱實其罪。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此乃著名的「五刑罰金」標准。鍰即計金之單位,一鍰為古制之六兩。《管子·小匡》曰:「小罪入以金鈞,分宥薄罪入以半鈞。」又《管子·乘馬》曰:「黃金者用之兩夜,辨於黃金之理,則知侈儉,知侈儉則百用節矣...黃金一鎰,百乘一宿至盡業。無金則用其絹,季絹三十三,制當一鎰,無絹則用其布,經瀑布,百兩當一鎰。」鎰,古制為二十四兩(一說十二兩)。按《淮南子·齊俗》曰:「故三皇五帝法籍殊方,其得民心均也。故湯入夏而用其法,武王入殷而行其禮。」《呂刑》雖為西周穆王時代之制,然夏商周三代均承襲"三皇五帝"之法,亦可視為"金作贖刑"之標准根據。故《管子·國蓄》雲:「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則正反映出「金」作為社會生活通用之貨幣應始於唐虞時代。而金的最先被使用,據《管子·揆度》雲:「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則知應始於炎帝時代的蚩尤其人也。
由此看來"金"的被發現和利用,至形成獨立體系的貨幣文化,從一開始起"母體"就是具有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特色。
其二,倘若海貝在商品交換時期就成為貨幣而流通使用,那麼,在南方印度洋周邊諸國之商人,可隨處信手拈來,不遠萬里之遙來到四川或中原地區換取極為珍貴的珠玉布帛。中國商人亦可不懼千里之遙去獲得這種無本之幣。這對他們來說,比造假幣來攪亂市場還更為安全、毫無成本風險。試想,這樣一種不對等、違反相等價值貨物交換原則的蠢事,竟然會被聰明的華夏先祖奉為珍貴的寶貨而極力想獲取,豈非咄咄怪事?更何況當時社會根本沒有剩餘財富允許有如此的交易狀況存在。如《國語·周語下》單穆公諫景王鑄大錢時曰:「古者,天災降戾,於是乎量資幣,權輕重,以拯救民。民患輕,則為作重幣以行之,於是乎有母權子而行,民皆得焉……今王廢輕而作重,民失其資,能無匱乎?若匱,王將用有所乏,乏則將厚取於民,民不給將有遠志,是離民也。」就因為周景王要鑄大錢,都要加重人民負擔,而致人民流離出走,若用不值錢而又隨手可得的天然海貝來做貨幣,換取馬匹與玉帛菽粟,恐怕整個中國都將崩潰。這種海貝能為當時中原各國和四川地區的王公諸侯作為流通的貨幣所接受嗎?這一點明顯不符合當時的歷史實際。按《管子·國蓄》曰:「玉起於禺氏,金起於汝漢,珠起於赤野。東西南北,距周七千八百里,水絕壤斷,舟車不能通。先王為其途之遠,其至之難,故托用於其重,以珠玉為上幣,以黃金為中幣,以刀布為下幣。」《管子·小匡》又曰:「桓公知諸侯之歸已也,故使輕其幣而重其禮,故使天下諸侯以疲馬犬羊為幣。齊以良馬報諸侯,以縷帛布鹿皮四分以為幣。」春秋時代的管子都沒有言及海貝而只言珠玉、黃金、刀布是社會流通的貨幣,海貝並非流通的貨幣已是無可爭辯的事實了。

由此看來,恆寬《鹽鐵論》所雲:「幣與世易,夏後以玄貝,周人以紫石,後世或金錢刀幣。」所謂「玄貝、紫石」,應指珠玉類上幣,其中包括有貝,但不能以此而定"貝"就是當時社會流通之錢幣。按《說文》曰:「弊(幣),帛也。」泛指絲織玉帛類,《尚書·召誥》載成王委派周公營建洛邑期間,「太保乃以庶邦冢君出取幣,乃復入賜周公。」即以各諸侯之玉帛賜周公,以示誠敬。又《尚書·顧命》記成王死後,各諸侯參加喪禮時,「賓稱奉圭兼幣」就是奉獻珍貴的玉帛。可見各地諸侯貢敬天子極為珍罕的珠玉龜貝。在周成王喪事禮儀陳列中就有各地貢獻的珠玉、弓箭、文貝、大貝等物。所謂「古者貨貝而寶龜」之說,乃是帝王財富資產的象徵,並非一般意義上百姓作為貨幣流通用的錢幣。故《管子·侈糜》曰:「故天子藏珠玉,諸侯藏金石,大夫畜狗馬,百姓藏布帛。」在殷周時代的甲骨文或殷彝銘文中有「囚貝」、「賜貝」、「取貝」的記錄,恰好印證珠貝類財富,正是諸侯、天子上層社會有「名器藏寶」的傳統習俗,以示國家的財富多寡。如《管子·極言》曰:「國有寶,有器,有用,城郭險阻蓄藏寶也。聖智器也,珠玉未用也,先王重其寶器而輕其未用,故能為天下生而不死者二。」《國語·魯語上》曰:「魯飢,臧文仲言於庄公曰:'……鑄銘器、藏寶財,固民之殄病是待。今國病矣,君盍以銘器糴於齊'……文仲以鬯圭與玉磬如齊告糴。」就是講魯國發生飢荒,派文仲攜魯之鍾鼎財寶、往齊國糴糧。同理,夏後以玄貝,周人用紫石進行交易,這種現象是有的,就如今人用祖傳之寶在文物市場進行交易一樣以合乎情理。倘若以此為普遍現象推定夏周社會就是以貝幣、玉幣作通用貨幣流通,則有「一葉障目,不見森林」之嫌。何況前文論及當時社會已實行三品金、鍰、鎰、鈞、石作為貨幣計量標准,故後世造字時,多以"貝"為財富類字根的象徵,而"金"字則成為錢幣的專用字元。
「貝」又有什麼寓意呢?今三星堆出土文物或許能給我們做出合理的解釋。如三星堆二號坑出土海貝多達4600枚,且多裝於青銅禮器之中,這種情況正是「鑄銘器,藏寶財」之意,也是殷墟甲骨文和殷彝銘文中記載青銅器物中有貝的緣由。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在二號坑中出土有帶圖案的玉璋(見圖一),玉璋上分為上下兩組對稱的人物圖案,由於柄部極窄且有孔,只有兩個人物(見圖二),此組人物為頭戴平冠,耳系鈴形物(見圖三)。下面一組的三個人物,則頭戴「幾」形冠,兩耳所系圓形之物(見圖四)。從兩組人物的冠、鞋和耳飾來判別,兩人組為男性,三人組為女性。從同坑出土的銅貝、銅鈴來看(見圖五),其男性耳系之物為銅鈴,女性所系則為銅貝。蓋,鈴為陽性,貝為陰性也。三星堆出土之青銅人頭像,其耳下均有穿孔,但所戴何飾物不得而知。今從玉璋所刻人物之耳飾中則找到答案了,貝則為女性性別之標志也。

在殷商甲骨文及銘文中多以「朋」為貝的計量單位,如「貝朋」,「貝十朋」,「貝六百」「貝廿朋」,《詩·小雅·箐箐者莪》雲:「賜我百朋」。這些記載,亦是許多專家學者認為「貝」是用作通用貨幣的重要理由,實際上,這些名器中的「貝」應理解為女性數量的紀錄。因為在三代時,天子諸侯就有畜妾賜妾之習俗,據《管子·小匡》曰:「昔先君襄公,高台廣池,湛樂飲酒……惟女是崇,九妃六嬪,陳妾數千,食必梁肉,衣必文綉。」《晏子春秋》卷七載景公有「女子發簪者以數百」,同書卷八又曰:「婢妾,東郭之野人也,願得入身,比數於下陳焉。」可見諸侯王公都有數量不少的姬妾,而賞賜婢妾,也是顯示資產富有的表現。所謂「賜貝」、「賞貝」、「取貝」,正是財產富有的真實記錄。至於「一朋」具體指多少「貝」,有謂「一朋十貝」或「十朋五貝」之說。揆之情理,甲骨文「貝朋」之較符合「十朋五貝」之說,即「一貝兩朋」。否則,詩雲「賜我百朋」,以「一朋十貝」計,則要賞賜一千個女子,這亦不符合實際情況;按《尚書大傳》卷三「洛誥傳」曰:「古之處師,八家而為鄰,三鄰而為朋……家不盈三口者不朋;由命士以上者不朋。」故知「一朋為三」也。今三星堆出土有「三貝一朋」之銅貝即為實證也(見圖五)。若以此計,則「賜我百朋」即三百貝,「貝六百」即二百朋,似較合情理也。因此,《尚書·皋陶謨》記丹朱「朋淫於家」,同書《洪範》曰:「無有淫朋」。按《晏子春秋》卷八曰:「嬰聞之,去老者,謂之亂;納少者,謂之淫。」所謂「朋淫」,正謂與婢妾群淫之事也。由此看來,殷商卜辭殷彝銘文中之「貝」,並非貨幣也,而是女性的標志。三星堆出土的海貝亦應是當時社會女性人數的真實數量。

據《禹貢》揚州貢「織貝」來看,說明當時在東南沿海一帶亦有海貝生存,並非全是由南方印度洋而來。抑或數萬年前海洋退到基本上與今天的海岸線相近時,或許在內陸的四川盆地會殘留下數量不多的海貝。正因為其量少而珍貴,後又造銅貝代之,華夏先民取其像女性之生殖器官而珍視之。這種現象本身就保留著母系社會的痕跡。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證實,有關女性為代表的文物極少,說明社會已漸轉向父系社會。而代表女性標志的貝又裝在極為庄嚴的青銅禮器中,更顯示出女性的崇高和受尊敬的地位。這種禮儀,自三皇五帝時代沿襲至夏商周三代,至秦時則漸廢矣。

⑼ 是誰最早發明了錢幣

最早的錢幣是貝殼,發明者是誰無法考證。
在人類早期的經濟活動中,一種名回為貨貝的貝殼,以其答堅固耐磨、光潔美麗、易於攜帶和具有自然單位的特點,充當了商品交換的媒介,這即是最原始的貨幣。在貨幣史上,用貝殼當貨幣流通時間也較長,使用更廣,世界上許多民族都有用貝殼充當貨幣的歷史。
600年前,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下西洋時,船隊到達印度洋的島國馬爾地夫,當時叫溜山國。據隨行的鞏珍在所著《西洋番國志》記載,當地的商業貿易以銀幣交易,但是有意思的是,這里卻供應外國通行的貨幣——貝殼。
原來馬爾地夫的許多珊瑚島礁盛產一種貝殼,當地人採集貝殼,堆積如山,待貝殼裡面的肉腐爛後,將貝殼洗凈,然後販賣給暹羅(今泰國)、榜葛刺國(今孟加拉)等國作為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據考證,明代在雲南部分地區也通行以貝殼作為流通的貨幣,是否由暹羅輾轉而來,尚不得而知。

⑽ 請問錢幣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開始出現了形態各異的古錢,其形狀大多模仿當時的生產工具或生活用具。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像楚國,它是從貝幣發展成文字貝,這種文字貝被俗稱為鬼臉錢,蟻鼻錢。中原地區,農業區它從勞動工具農具鏟演變出來這個布幣,沿海跟北部地區,漁獵地區又根據它的漁獵工具--刀削,演變出來刀幣。 這品錢叫武陽三孔布,為什麼叫三孔布呢,因為它上面有三個小孔。你看到沒有,這上面有三個小孔,這個地名呢是叫武陽,背後叫一兩,三孔布它有兩種等級,一個是十二銖的,一個是一兩的。 春秋戰國時期 秦始皇兼並六國後,為鞏固封建統治和發展封建經濟,統一了錢幣政策,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外圓內方的半兩錢,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幣制改革。這種銅幣它避免了以往錢文復雜難辨,大小各異,輕重不一,幣值不明等弊病,制定了適應需要的重量和形制。半兩錢作為我國錢幣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這種外圓內方的錢幣在形制上從此固定下來,並為歷代沿襲,直至清末。 開元通寶錢幣的問世標志著中國錢幣自秦始皇統一貨幣後的第二次錢幣革命,它持續流行了一千三百年。 秦始皇兼並六國 漢代商業活動繁榮,錢幣制度也有了重大改革。漢武帝元狩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18年開始鑄造五銖錢,該錢輕重適宜,其大小,形制一直到隋代還繼續沿用。 中國錢幣學會會員 西安金泉錢幣博物館 戎畋松:從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這個公元六百二十一年,開始鑄開元通寶錢,就是廢掉了銖兩制。那麼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是很大的,它一是廢了銖兩制貨幣體系,開始出現寶文錢,寶文錢的出現是有一種信用貨幣的概念。 漢代——隋代 到了宋代,銅,鐵錢並用,鑄錢數量相當可觀,十幾位皇帝共有四五十種年號錢。南宋淳熙七年鑄行的淳熙通寶,錢背上有「柒」字紀年,至淳熙九年後改成小寫,這就是所謂的紀年錢。這種錢幣紀年制度一直沿用到宋末,是宋錢的一大特徵,比歐洲錢幣紀年要早三百多年。 在我國元朝和明朝時期主要推行紙幣,銅錢鑄造較少。 宋-- 元 -- 明 明中葉以後,白銀成了主要貨幣,銅錢僅用於小額支付,但它仍然是政府發行的重點。清光緒年間,兩廣總督張之洞吸收了西方鑄幣的先進技術,向英國購置了造幣機器,在廣州籌建造幣廠,率先開創機器制幣,實施了中國錢幣史上的第三次革命。先進的制幣技術,在光緒後期取得了成功。從此,機制幣全面進入我國的貨幣領域。 我國各個時期的古錢幣經歷了風風雨雨四千年歷史的考驗,源遠流長,琳琅滿目,其形狀各異,品種眾多,創造了七十多項世界之最,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比擬的。 錢幣可以說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 錢幣既是商品交換的手段,也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是特殊的商品又是精美的藝術品,也是各國各時期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狀況的反映。以中國錢幣為例,由幾千年前貝幣,布幣發展到今天的印刷精美,仿偽技術先進的紙幣,再到「一卡走天下」的電子貨幣……貨幣的變化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進程。

閱讀全文

與錢幣最早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