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族譜發明

族譜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5 17:45:50

❶ 如果一個家族沒有家譜族譜,這個家族的來歷是怎麼回事這是什麼樣的家族的

家族沒有族譜可能是因為家族的文化習慣不夠好,以前沒有記錄的習慣,然後可能文字發明比較遲,家族地位比較低

❷ 族譜中的排行是誰發明的

找出能讓

❸ 家譜是誰發明的

家譜是誰發明的?家譜又稱族譜,記載著一個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是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此,所謂的金金文家譜,也就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家譜,宋代修的家譜還有重要的原因,

❹ 用中華族譜軟體怎麼製作世系表

[排版方式]
中華族譜系統採用世系圖、世系表的排版格式,以樹狀形式排列,脈絡清內楚、簡單易看,便於查看各支容信息。且如有需要把族譜印刷成冊,系統可以自動生成印刷版,節省了以往族譜印刷高昂的排版費用。另外中華族譜系統根據各宗族特開發了幾套標准板式,歐式、蘇式、吊線式、橫版式等,只需要把族譜人名資料錄入系統就會自動生成世系圖及印刷文件格式。
[版權專利]
我們擁有中華族譜系統的軟體著作權,中華族譜系統的發明專利已通過初審,進入實質審查階段。

❺ 輩分是不是因為方便編寫族譜才發明的

不全是,只要是一種傳統的尊重,中國是很注重禮儀的國家之一,從古代就有祭祖的習俗,輩分也是一種尊稱,長幼有別以表示對長輩的敬意。

❻ 張家族譜的來源主要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制弓矢,子孫賜姓張氏。」這支張氏是由黃帝直接傳下來的,最早發源於尹城國的青陽,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晉祠附近,其後望族也出於這一帶。
一、出自黃帝之後,揮為始祖
張姓是一個古老的姓氏,它起源於遙遠的傳說時代。據說張姓的始祖名「揮」,他是黃帝的孫子(一說是黃帝的兒子),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他發明了弓箭和網罟 (gu)。弓箭和網罟作為當時的新的生產工具,使人們可以獵取更多的鳥獸,捕撈更多的魚蝦,又能夠減少猛獸對自身的傷害。揮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產弓箭和網罟為業,於是他的後裔就以「張」作為自己的姓氏。
張姓公認的血緣親祖黃帝是遠古傳說時代華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他以德經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選賢任能,嚴懲頑凶,開創了一個歌舞昇平的盛世。
據《帝王世紀》記載,黃帝由其母有嶠氏女附寶感電而生。「(黃帝)母曰附寶,見大電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四月,生黃帝於壽丘,長於姬水,有聖德,受國於有熊,居軒轅之丘,故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後人據此推演出兩種傳說。
一種傳說是:黃帝降生於天帝下凡之際,那時正是神農氏時代,神農的舅舅有個兒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國(在今河南新鄭縣境內)的國君。當時少典族正與有嶠氏族互通婚姻。於是少典便娶有(蟲喬)氏的女兒附寶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寶扛著木耜去田間種地,正走著,天空突然暗淡下來,頓時星斗滿天,和晚上一模一樣。這時,附寶抬頭仰視,只見上空有一道閃閃發亮的電光像蛇一樣不時繞著北斗七星旋轉,剎那間,四野罩上了一層濃郁的青光。不一會,附寶只覺得腹部有什麼東西猛地一動,嚇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頭詢問時,她卻說沒有什麼。打那以後,附寶便懷孕了。自懷孕那天起,經過24個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寶在新鄭西北的軒轅之丘(一說在山東曲阜),生下一個男孩。由於出生在軒轅,所以便給這個孩子起名為軒轅。傳說軒轅剛生下來就會說話,非常精靈。還在孩提時代,他看見人們在樹上構築房子,便說:「把房子建築在樹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蓋地上不是更好嗎?」不久,神農氏聞知黃帝這種見解,大不以為然。於是,黃帝便在地上蓋了一間房屋讓他看,神農氏這才信服了。
另有一種傳說:附寶與少典成親後不久,便遷徙到山東曲阜的壽丘。在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間,天空出現一道銀白色的閃電,只見那閃電繞著北斗星中的樞星轉了幾圈,然後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這時,大吃一驚的附寶頓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覺。不一會,她才意識到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此後,經過24個月,於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壽丘生下黃帝。剛出生的黃帝,額骨隆起,形狀像太陽,而且面部有龍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龍爪龍趾。更奇異的是,黃帝有四張臉,傳說這樣黃帝可以隨時隨地眼觀四面,耳聽八方,觀察、了解一切情況,以更好地相機行事。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他十歲左右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遍訪名山大川。
黃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時代,當時中國大地的社會結構表現為氏族——由若干氏族組成的部落——由若幹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聯盟之間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發生戰爭,黃帝開始還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領,在長期的征戰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終完成了對其他各部落的統治,坐上了部落聯盟盟主的寶座。
對炎帝、蚩尤與刑天的戰爭是黃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個里程碑。據文獻記載,黃、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國語·晉語》:「昔少典娶於有嶠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異姓則異德,異德則異類。」《新書·益壤》說:「炎帝者,黃帝同母異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當黃帝成為姬姓部落首領並開始興盛強大之時,炎帝部落已步入虛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間相互征討,暴虐百姓,而炎帝則無力平息戰亂,保護臣民,於是黃帝遂起而教民慣用干戈,以征殘暴。結果,各氏族都前來朝拜並歸服於黃帝。炎帝乃遷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說在山西運城),但仍然大行無道,史稱「並兼無親,文無所立,智士寒心」(《逸周書史記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黃帝再次「振德修兵」,決定與炎帝在涿鹿進行決戰。據文獻記載,黃帝所率以熊、羆、狼、豹、軀、虎等為圖騰的各氏族部落聯軍揮舞著用雕、鵑、鷹、鳶等羽毛製作的戰旗,向涿鹿猛烈進攻,炎帝則退到城東一里的阪泉。經過血戰,黃帝方「誅炎帝而兼其他」,於是「天下乃治」。戰敗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東方轉移,與長江流域的苗蠻集團犬牙交錯,漸趨融合。黃炎戰爭的勝利確立了黃帝對原屬炎帝勢力范圍的黃河中游地區的領導權,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聯盟盟主(有稱「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當黃炎之戰結束,黃帝剛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時,居住在黃河下游(即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的九黎族首領蚩尤就率眾西進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戰。九黎族是一個相當龐大的部族,他們英勇善戰,以蚩(一種毛蟲)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長蟲)為圖騰。到黃帝時代,該部族出了一個有名的首領,人們就將其稱作蚩尤。蚩尤通曉天道,精明強干,長於戰事,史書中也把他描繪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說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鬢發如劍戟,頭上長角。不僅如此,他還有「兄弟八十一人,並銅頭、鐵額、食沙石」,武猛異常。憑著強大的武力,蚩尤不斷向四鄰擴張,大有與黃帝分庭抗禮之勢。其時黃河中游一個以榆罔為首領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擾後,遂向黃帝求援,於是就引發了黃帝與蚩尤的涿鹿大戰。此次大戰對黃帝來說極為艱難,所謂「流血百里」,「九戰九不勝」,但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
在經過炎帝、蚩尤之戰而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部落聯盟以後,黃帝把尋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訪天下賢明之士的基礎上。為此,他不辭艱辛,連續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經,越鼎湖而飛流珠,登崆峒而問廣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適東岱而奉中黃,人金谷而咨滑子,論導養而質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訪山稽、力牧,講占候則詢風後,著體診則受岐伯、雷公,審攻戰則納五音之策,窮神奸則記白獸之辭。(《抱朴子》)足跡所及,「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
黃帝的巡遊,一方面擴大了黃帝族的聲威與影響,從而使黃帝的勢力范圍日益拓展,《軒轅黃帝傳》所說:「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東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黃帝游歷之處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們在黃帝仁義之德的感召下,紛紛前來向黃帝族朝貢,首先是諸北、儋耳之國來向黃帝族貢獻禮物,接著南夷族乘白鹿獻上美酒,後來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斷地前來朝貢。外人朝貢進一步加強了黃帝族與其他族的友好往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就為黃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在巡遊天下,了解各地情況,獲得養民安邦之道之後,黃帝遂提出並開始實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黃帝一生娶有四個妻室,她們是嫘祖、方雷氏、彤魚氏、嫫母。據《史記·五帝本紀》、《帝王世紀》、《路史·疏仡紀·黃帝》等文獻記載,嫘祖又作傫祖,西陵氏女,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養蠶繅絲之術,並教人以絲織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魚氏皆賢淑。嫫母相貌很醜,但賢而有德,因沒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為醜女。黃帝認為「屬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貌)雖惡何傷」(《呂氏春秋》),故娶為妻室,封號嫫母。
關於黃帝的子孫,文獻記載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國語·晉語》說:「黃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陽與夷鼓為己姓。青陽,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魚氏之甥也。其同生而異姓者,四母之子,別為十二姓。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等書,與此大體一致。
與《國語》、《史記》等書所雲不同,《山海經》說:「黃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貌處東海,是為海神。
「帝俊生禺號,禺號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為車。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狄。」
黃帝一共有25子卻是歷來所公認的。25人雖是伺父之子,卻有不同的姓,僅就得姓的14人來說,又分為12姓,這說明他們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們所嫁的氏族的姓氏為姓氏。至於「同姓者二人」,是指他們同時嫁給一個氏族。
據《路史·國名記》記載,黃帝子孫所封之國有陳、昌、張、資、寇、酈、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國各地。這些黃帝子孫的進一步繁衍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假若說他們並非黃帝子孫,或者說歷史文獻記載有所依附的話,那麼,他們也當是黃帝這一「中央天帝」統領下的各部族。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都自稱自己是「黃帝子孫」或「炎黃子孫」。
黃帝逝世後,葬於橋山。橋山隸屬的郡縣在何處長期以來眾說紛紜,一般認為在今陝西黃陵縣。黃帝陵墓既是號稱「天下第一墓」的中華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們將要在下面介紹的張姓家族的血緣親祖之墓。
張揮是張姓的得姓始祖,但張揮與黃帝的關系則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張揮是黃帝之子,另一說則認為他是黃帝之子少昊青陽氏之子,即張揮為黃帝之孫。《元和姓纂》、《古今姓氏書辨證》、《姓氏急就篇》、《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有關姓氏學的史籍記載雖稍有出入,但都主張揮為黃帝之孫說,其稱:張氏出自姬姓,黃帝子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始造弓矢,實張羅以取禽獸,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後世張氏後裔所修族譜、家譜多有沿用此說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張氏家譜》卷三《受姓淵源考》雲:「張氏出自黃帝軒轅氏,生少昊金天氏,又號青陽氏,第五子揮始制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
持張揮黃帝之子說的有《廣韻》(下平聲十陽)、馬騙《繹史》等,張氏後裔所修家譜也有很多贊同此說。
中國人姓氏之得皆有淵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則。姓氏命名的原則概括起來有以國、邑、鄉、亭為據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國符、技、事、謚、謚氏、邑系、邑謚、族、族系等等為據的。
張姓始祖揮之得姓亦基於上述原則。盡管在張揮是黃帝之子還是黃帝之孫這一問題上,古文獻記載各持一端,但具體到張揮本人的情況,則無大的分歧,都承認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這一基本事實。然則,細心的讀者還會從我們前引文獻中發現,記張揮之得姓,有「觀弧制矢,賜姓張氏」,「始制弓矢,官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職,賜姓張氏」和「性長弓矢,善張綱羅,世襲其職,因賜姓曰張」等微小區別。據此,我們可以說揮之得姓為張,是以技即職業為姓,也可以說是以官為姓,或者記作以職官為姓。
春秋時由周文王的姬姓後裔所建的晉國有大夫解張,字張侯,其子孫以字命氏,也稱張氏。始祖張揮傳21世,歷數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張嵩,字仲山,任御駕將軍,後封為濟國公。他生有張亮、張奉、張文、張進四子。這些僅見於世系而不見於古文獻。
再傳30代至51世祖張仲,字忠嗣。他與尹吉甫共同輔佐周宣王中興周王朝。生有張象、張宜二子。據史籍記載,張仲生活在周王朝實行共和行政的前後。當時周厲王因大行無道而被國人推翻,逃出王宮,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職。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14年之後,周厲王病死於彘(今山西省霍縣),共和伯請太子姬靖即位,史稱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國勢,征伐戎狄,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歷史上被稱作「宣王中興」。
張仲之後,張姓先民有很多人載人史籍。如《左傳》在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記有手和臂肘被箭穿連,仍奮力推車,沖向敵陣的張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有怒殺華多僚的宋國大臣張句。另外,還有張良的先祖張老、張趯、張骼、張抑朔等人,他們籽在下一節中進行介紹。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晉國的韓、趙、魏三家世卿升立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它標志著中國進入戰國時代。這個時期,張姓先民們的活動范圍進一步擴大,如魏國人張儀西走秦國,合縱連橫,大展其才能。而楚國則有大臣張旄,曾出奇計讓楚王將充當秦國使臣的張儀趕走。齊國有張丐,說服魯國在齊楚戰爭中保持中立。但張姓先民主要還是以原晉國屬地為其建功立業之所。在趙國,張孟談策反韓、魏,反擊智伯,一舉解晉陽之圍。魏有張丑力諫,阻止張儀為秦國在魏國開展外交;張倚出使趙國,使趙國在秦魏交戰中傾向魏國。韓有張去疾、張譴及張良的祖父張開地、父親張平等。
秦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強的國家,在那裡也出了一個很有名的張姓先民——張若。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16年派大將司馬錯率兵攻佔四川,貶蜀王,派張若為蜀國守。上任伊始,他遷移秦民萬家人川,實行農墾,發展生產。又與張儀一起共同經營成都,按照秦國都城咸陽之制建有里閭、下倉、市肆、官舍、樓宇等。又設置錦官、鹽鐵官,發展官府手工業,為增強秦國國力作出了重大貢獻。公元前285年,秦國廢除巴、蜀侯國封號,改設蜀郡治川。張若因功被任命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個出生在山後金山(今阿爾泰山,一說大興安嶺)的蒙古將領,名叫伯顏帖木兒,他作戰英勇,曾率兵多次打敗農民起義軍。但在一次戰役中,敗在朱元璋的手下,於是歸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賜給他張姓。他的後代一直從軍,傳至玄孫張晟,官至都督事,進入明代中央最高軍事機構的核心領導層。又如韃靼人(明代對東部蒙古地區的蒙古族人的稱呼)哈剌爾敦,英勇善戰,被明成祖朱棣賜姓張,改名隆善。永樂七年(1408年)十月,張隆善被任命為北京右軍都督簽事,也成為一名中央軍事領導集團的核心成員。另一個韃靼人奴兒,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邊疆守將,屢立戰功,憲宗皇帝朱見成為表彰他的英勇,賜姓張,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張友被任命為金吾衛指揮使。
二、少數民族賜姓改姓
明代前朝,有一個女真族(滿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戶,領兵征戰,勇猛異常,其事跡傳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興,賜姓為張,改名志義。永樂八年(1410年)張志義被任命為建州衛指揮使,治所在今黑龍江省東寧縣東大城子。四年之後,治所移至今跨吉林、遼寧兩省的渾江流域。
今岫岩縣前營鄉張氏,本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張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馬札爾台,他歷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營都統,陝甘、湖廣等省平章,並知樞密院事,官至中書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書右丞相。元朝滅亡後,其後裔世居長白山麻加樂和忽密拉,大多從事畜牧業,也有人經商巴唐地區。到11世紀繼英授德時,正值愛新覺羅氏崛起於東北,於是棄牧從戎,成為努爾哈赤帳下的一員勇將,屬鑲黃旗。清兵人關,建立統一政權後,治良匡氏遷居盛京(沈陽)。13世祖名叫伯爾格,精通漢文,熟悉漢書,文武雙全。乾隆六年(1741年)調任岫岩防禦使。因為熱愛當地秀麗的山川,就奉侍母親佟氏,攜弟吾令吉定居下來。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孫都改姓張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於都英額、哈達、輝發、長白山、佛阿拉、伯都訥、憲顏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張氏。
扎庫塔氏分布在瓦爾喀(今蘇聯東海濱省南部)、扎庫塔、松花江、長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為張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爾喀、扎庫木、赫圖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為張。,愛義氏分布在愛湖流域一帶,在清代全部改為張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回族人張某任寶慶(湖南省邵陽)衛指揮。據《寶慶府志》卷33記載,指揮張氏的先人叫璞羅德,北平三河人。張氏任滿之後,即定居武岡車林鋪雞腳塘,依靠屯田百餘畝田產為生。今天邵陽市各地的回民,以馬、張、蘇、海、蔡姓為多,其中的張姓回族人或許就是璞羅德的後裔。
唐代初年,在雲南洱海地區近百個白蠻部落中,有一個相傳從隴西遷來的張姓部落。公元7世紀中期這個部落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這時正值烏蠻部的蒙舍龍和他的兒子龍獨羅(又作細奴羅、細諾羅)開始擴張勢力,建立南詔政權。7世紀70年代,細諾羅勢力推進到洱海地區。據文獻記載,張氏進求因抵擋不住南詔的攻勢,就將自己的部落政權「禪讓」給了細諾羅,而細諾羅為了酬謝張氏,就將自己的大兒子羅波海,改姓為張,改名叫張朝鳳(夏正寅《哀牢夷雄列傳》)。這支蠻人張氏,後來演進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各族人民起義的隊伍中,有一個叫張興癸的彝族將領,史稱他是南詔王細諾羅之後,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張的烏蠻人羅波海(即張朝鳳)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動在秦漢、三國魏晉時代,內有19個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數幾個部才有資格成為最高統治者單於,是匈奴族中的貴族。東漢時匈奴分裂成南北兩部,北匈奴則歸附漢室。三國曹魏時期,在今山西汾陽地區設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歷史上把他們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從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張XX」「西河胡張XX」的記載,這些就是匈奴張氏。如《晉書·符堅載記》雲:「屠各張罔聚眾數千,自稱大卑子,堅遣鄧羌討平之。」《魏書·太宗紀》雲:「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張文興等率流民七千餘家內屬。」《魏書·太宗紀》:「天興元年三月,西河胡張賢等率營部內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個別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東南部地區。主要活動於我國魏晉時期,十六國時代,以石勒為主曾建立過後趙政權(319-351年)。羯族中張姓很多,歷史文獻多有記載,例如《晉書·石勒載記》雲:「胡部大張旬督、馮莫突等擁眾數千,壁於上黨,勒往從之。」《十六國·後趙錄》稱:「張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後趙國內張姓人特別多,石勒起兵時,十八騎中就有張噎仆、張越二騎。石勒自立為後趙王時,以張離、張良二人為門生主書,司典胡人出內。傳至石虎為後趙王時,離、良二人都官至尚書僕射,另外還有張群、張豺、張散、張茂、張斯、張屈支、張夷、張舉、張舂、張賀度、張沉等,都是後趙的達官顯貴。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編第八《羯族諸姓·張氏》中對上述張氏作了一番考證之後,得出了他們是羯族張氏的結論。他認為羯族張氏之張,是「羌渠」 (康居)諧聲轉讀而來。由此看來,羯族張氏是為後趙政權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國東北(包括前蘇聯、朝鮮一部分)的一個古老民族,遼金時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來的渤海族張氏。隋況已在前面作了介紹。在這之前的渤海國時期(720-962年),還有一支渤海族張氏。如大將張文林、大臣張仙壽等,共有達官顯宦二十餘人,他們活動於上層,是渤海國的貴族。但這支渤海張氏之姓張的緣由卻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個活動於唐宋遼金時期的古老民族。歷史文獻中常把它記作「奚人」、「奚回」。遼代末年,奚回離保曾在今東北地區稱帝,建立奚國,改元天復。唐代奚族張氏知名的有張孝忠,曾任義武節度使。另有張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陽,因善騎射,被范陽宋將張鎖高收為「假子」,遂從義父姓張。後屢立戰功。官至禮部尚書,封趙國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軍節度使,又改賜姓名為李寶臣。李寶臣,有的文獻將其原名誤作張寶臣。
戰國以後,不斷有漢人移居雲南,他們和當地的土人長期雜居、通婚,相互影響,到隋唐時期就形成白蠻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圍有數以百計的白蠻部落。白蠻的族源主要是漢族,因此在語言、文字、風俗等方面和漢族大體相同,他們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漢姓。當時,在洱海地區有趙、李、楊、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個張姓部落,相傳是從隴西輾轉遷來的。他們的首領名叫張氏進求。其子孫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蠻張氏就分布到雲南太和縣洱西驛、雲南縣、浪穹縣十二關、阿迷州東山江、猛丁塞(今元陽縣老猛)、鎮南州英武關、楚雄縣、騰沖州、孟合驛、寧番(今北勝縣)等地,並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驛丞、巡檢、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階最高的是騰沖州土知州張銘。按照明代官制規定,土司官是世襲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張氏大多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
瑤族張氏。
壯族張氏。
黎族張氏。
侗族張氏。
高山族張氏。
阿昌族張氏。
納西族張氏。
藏族張氏。
僳僳族張氏。
蒙古族張氏。
朝鮮族張氏。
滿族張氏。
回族張氏。
彝族張氏。
苗族張氏。
土家族張氏。
烏丸族張氏。

❼ 家譜是誰發明的有什麼用

家譜,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宗譜等。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以記載父系家族世系、人物為中心,是由記載古代帝王諸侯世系、事跡而逐漸演變來的。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跡等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

❽ 姓氏張的來源和族譜

字數太多,只能刪掉一部分
【題名】張氏統宗世譜
【責任者】(明)張憲,張陽輝修
【版本】明嘉靖14年(1535), 刻本
【先祖/名人】始遷祖:[唐]張弘; 先祖:張龜齡; 先祖:張周; 先祖:張徹
【摘要】此為祁門張氏所修祁門、婺源、休寧、歙縣、績溪、黟縣、旌德、涇縣、南陵、石埭、貴池、浮梁、德興、樂平等縣之通譜。祁門始遷祖弘,本金華人,唐乾封間判饒州,後棄官家古黟赤山鎮,即後之祁門。其孫龜齡遷居祁之潤田,龜齡曾孫周,避黃巢兵,居歙之黃墩,周子徹徙居婺源甲路。譜所載諸縣各派多自潤田、甲路析出。所存內紀�諸縣各派世表,文獻載誥敕、傳記、文辭。
【索取號】910990-93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清)張開運主修
【版本】清嘉慶23年(1818), 木活字本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先祖:[唐]張九齡; 始祖:張念一; 始祖:張念二; 始祖:張念三; 始祖:張念八
【摘要】此為江西萬載、萍鄉、宜春、新昌、湖南平江、瀏陽、攸縣等地張氏之統宗譜。謂皆出於唐相張九齡。九齡之後自曲江遷於福建武平、寧化等縣,至念一、念二、念三、念八諸人復遷粵東定居,其後裔又陸續自粵東遷江西、湖南。譜即以念一、念二等為一世祖。存卷載序、張九齡傳及萬載三百興支、菱湖支、新昌逢源漕支、萍北安樂鄉小立灣支等世系。
【索取號】1231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清)張金鳳主修
【版本】清同治6年(1867),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始祖:張衍
【摘要】此為江西萍鄉縣白派支、萬載縣鏡塘支、分宜縣監山支、宜春縣一息亭支、上高縣墨山支、新喻縣鄒江支、廣西永寧州瓦窯墟支等所修之統宗譜。皆衍(字化孫)之後裔。譜局設於萬載之潭埠。卷首序、凡例,卷一祠譜告成序、源流世系,餘為世系表。
【索取號】7768
【題名】張氏四修通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先祖/名人】名人:[漢]張摯; 名人:[漢]張湯; 名人:[漢]張騫
【摘要科狀嬖戳魘老擔�皇賴焙撼醯�寥���潰�碧拼�6噯≌�匪�卣判杖宋錙瘧戎�H緄諶�蘭從瀉何淶凼閉胖俊⒄盤饋⒄佩溝熱恕?
【索取號】1257
【題名】清河郡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受堯等纂修
【版本】清光緒34年(1908), 木活字本
【居地】福建,上杭
【堂號】餘慶堂
【先祖/名人】始祖:[元]張三郎; 始遷祖:[明]張六一
【摘要】始祖三郎,元時人,世居江右贛州府安遠縣萍陽里薴皮村;其五世孫六一,明永樂間遷居上杭華屋觧坑口,為中社始遷祖。存卷載凡例、詩、例規、像贊、墓圖、世系等。
【索取號】1272/A
【題名】清河郡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居地】福建,上杭
【堂號】餘慶堂
【摘要】存卷載世系圖。
【索取號】1412
【題名】[浦東張氏清河譜]
【責任者】(清)張國炮纂修
【版本】清乾隆26年(1761), 鈔本
【居地】上海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懋; 先祖:張再良
【摘要】先世原籍鳳陽,宋南渡避亂入吳,初卜居於歇浦南三林塘之支柯灣,至明成、弘間又遷於邑之橫浦橋北。數傳至懋,自橫浦橋遷於鎮之醎塘浜西小橋,復遷於中行之楊氏宅,為始遷祖。至第四世再良,遷於城中。譜載行傳等。
【索取號】JP250
【題名】利造橋張氏世譜
【責任者】(清)張鑫等纂修
【版本】清光緒5年(1879), 刻本
【居地】上海
【堂號】崇本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張仲清
【摘要】先世於宋南渡時,自河南遷居松江梅溪,再遷周浦張家浜。明初,驅富民填燕京,族乃離散。仲清為浦東利造橋鄔氏贅県,遂家焉,為始遷祖。存卷載碑記、傳宗圖、世表等。
【索取號】JP244-1
【題名】雲間張氏族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 鈔本
【居地】上海
【先祖/名人】始遷祖:[清]張淇; 先祖:[清]張集
【摘要】族世居上海縣之筠溪里,俗所謂三林塘張。康熙年間,淇始遷於郡城之西郊。淇子集,康熙丙辰進士,官至兵部左侍郎。譜存行述、事略等。
【索取號】7761
【題名】西城張氏宗譜
【責任者】張志超等纂修
【版本】民國17年(1928), 木活字本
【居地】上海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義賢; 先祖:張寅
【摘要】系出清河。明洪武間,始祖義賢居上海浦東法華里,其子寅徙家縣治西南隅。卷一、二行狀、墓誌銘、勅命、遺訓、遺囑等,餘卷載世系圖、世傳。
【索取號】JP218
【題名】章鎮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祖良等纂修
【版本】清光緒11年(1885),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上虞
【堂號】凝遠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清]張書紳
【摘要】先世原居安徽省城,明清之際遷居杭州;至乾隆五十三年,書紳又移居上虞南鄉章鎮,為始遷之祖。卷一誥命、家訓、傳狀,卷二歷代遺像並贊,卷三至四系圖、行傳、遺囑等。
【索取號】903665-66
【題名】章鎮張氏宗譜
【責任者】張魯曾,張家風纂修
【版本】民國19年(1930),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上虞
【堂號】凝遠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清]張書紳
【摘要】參見清張祖良修《章鎮張氏宗譜》條目。
【索取號】1029/A
【題名】古虞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若洵纂修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上虞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文輔
【摘要】始遷祖文輔,南宋時自杭州西湖遷居上虞城南五里土名張出里山。卷九至十行症、宦跡、科舉、詩、詞、試卷、史乘等,餘載世系。
【索取號】1080/A
【題名】古虞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上虞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文輔
【摘要】參見清張若洵修《古虞張氏宗譜》條目。卷八傳狀,卷十藝文。
【索取號】1149
【題名】虞南下張盢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上虞
【堂號】百忍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伯昌
【摘要】一世祖伯昌,明天順至嘉靖間人,隨父由江西遷上虞下張轕。存卷載行傳。
【索取號】1177
【題名】山陰小步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紹興,山陰
【堂號】思存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張祥; 先祖:張季能
【摘要】一世祖祥,元代人。其先世居河南白水村,宋高宗南渡,族人居於浙,傳至祥,遂居山陰梅里,其幼子季能復遷居小步。存卷載張倬毅齋集、系圖、行傳。
【索取號】1093
【題名】鳳山坊?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崇直纂修
【版本】清宣統元年(1909),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溫嶺,太平
【先祖/名人】先祖:[宋]張?; 始遷祖:張?; 本支祖:張臨
【摘要】此族為南宋進士張?之後。?本閩建安縣建溪里人,寧宗時為臨海縣尉,卒於官。其子?遷居黃岩椒山,即今太平西椒灣。?子臨復遷鳳山澗橋,為鳳山一世祖。存卷載田畝號、系圖。
【索取號】1243
【題名】重修張氏族譜
【責任者】(清)張其烈等纂修
【版本】清光緒22年(1896), 稿本
【居地】安徽,太和
【先祖/名人】始遷祖:[元]張建成
【摘要】始遷祖建成,原籍江南鳳陽府,元時卜居太和之喜?。譜載世系等。
【索取號】JP226
【題名】太湖張氏宗譜
【責任者】張世壁等纂修
【版本】民國元年(1912),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太湖
【堂號】百忍堂
【先祖/名人】先祖:[元]張政; 始遷祖:[元]張茂卿
【摘要】先世居江東上元縣,元時,政為饒州教授,遂家於饒州府鄱陽縣忠義坊。始遷祖茂卿,元季徙居太湖之北關,至洪武元年又移居九村坂。卷首聖諭、家訓、戒條等,餘卷載世系。
【索取號】920466-73
【題名】太湖孝友堂張氏宗譜
【責任者】張勗甫等纂修
【版本】民國29年(1940),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太湖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立政
【摘要】先世居河南歸德府商邱縣,始遷祖立政,宋南渡後遷皖之太湖,居於北鄉白沙之大沖竹。卷首家訓、孝箴、弟箴、室家箴、睦族箴、女箴、家訓、家規等,餘卷載世系。
【索取號】919900-07
【題名】京口張氏家乘
【責任者】(清)張永清等纂修
【版本】清道光5年(1825), 刻本
【居地】江蘇,丹徒
【先祖/名人】始遷祖:[元]張四一; 先祖:張善甫; 名人:[清]張玉書
【摘要】四一公元季由中州遷居丹徒,後歸葬原籍,其子善甫始占籍丹徒。是譜奉四一為遷潤始祖。康熙朝宰相張玉書即出是族。卷一至三載有關張玉書之誥敕、賜詩、祭文,卷四至九世系,卷十傳,卷十一、十二行述,卷十三載籍(方誌、筆記中之有關資料),卷十四、十五藝文,卷十六祠墓儀制。有清人李光地、徐乾學、庄存與、沈德潛、王士禎、王鴻緒、劉大魁等人文。
【索取號】924898-907

【題名】丹徒張氏族譜
【責任者】(清)張福鐄纂修
【版本】清光緒6年(1880), 刻本
【居地】江蘇,丹徒
【堂號】尊禮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信
【摘要】始遷祖信,世居陝西鳳翔府眉縣,明初官於浙江,卜居鎮江府丹徒縣。卷首誥敕,卷一至三世系,餘卷載墳塋、家廟、家傳、藝文。
【索取號】925643-6
【題名】麥溪張氏家乘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光緒6年(1880),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丹陽
【堂號】報本堂
【先祖/名人】始祖:[宋]張叔千; 始遷祖:張千
【摘要】始祖叔千,隨宋室南渡,寓居潤城;歷五世至千公,贅麥溪陳氏,遂家焉,為始遷祖。卷一凡例、家規、祀田碑記,卷二十七、二十八傳、壽文等,餘卷載世系圖、行傳。
【索取號】1211
【題名】嘉賢張氏重修族譜
【責任者】張宏福等纂修
【版本】民國6年(1917),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丹陽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賦; 始遷祖:[宋]張富
【摘要】始遷祖賦(或雲名富),世居汴之祥符,宋南渡,家於雲陽之嘉賢坊。卷一宗規、勅命等,卷三十一至三十二傳、贊、祀堂記等,餘載世系。
【索取號】1195
【題名】嘉賢張氏重修族譜
【責任者】(清)張葆真纂修
【版本】清光緒5年(1879),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丹陽
【堂號】思則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賦; 始遷祖:[宋]張富
【摘要】參見張宏福修《嘉賢張氏重修族譜》條目。
【索取號】1201
【題名】酈庄張氏重修宗譜
【責任者】張顯鎧主修
【版本】民國31年(1942),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丹陽
【堂號】燕翼堂
【摘要】存卷載傳記、世系圖、行傳等。
【索取號】JP221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21年(1932),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陽,巴陵
【堂號】清河堂
【摘要】存卷載世系。
【索取號】1056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32年(1943),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岳陽,巴陵
【摘要】存卷載世系。
【索取號】1225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學坤,張長源纂修
【版本】民國14年(1925), 石印本
【居地】重慶,巴縣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正中; 先祖:[清]張元輝
【摘要】始遷祖正中,明萬曆末年,由江西弋陽遷楚北麻城縣孝感鄉,未久,以紅巾軍起,復西徙重慶府巴縣西城裡小河江岸,地名石門。二世祖元輝,又避地黔中梓潼縣官木砶,清初,復回川居石門。卷一源流記、凡例、家規、家誡、家訓、誥軸、傳、墓誌、總世系等,餘皆載各房世系。
【索取號】915386-89
【題名】懷玉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玉山
【摘要】存卷載世系。
【索取號】1113
【題名】平江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嗣仲等修
【版本】民國37年(1948), 鉛印本
【居地】湖南,平江
【堂號】清河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唐]張孟常; 始遷祖:[唐]張景宣; 先祖:張伯珍; 先祖:張錦隆; 先祖:張孟良; 本支祖:張應雷; 本支祖:張應隆; 本支祖:張應寵; 本支祖:張應萬; 本支祖:張應宗; 本支祖:張應運; 本支祖:張應厚; 本支祖:張康; 本支祖:張寧; 本支祖:張利; 本支祖:張吉; 本支祖:張亨
【摘要】一世祖孟常(初名景宣),唐武宗朝末年從征長沙,後棄官,遂居於平江東陽鄉之金雞。第十八世伯珍生錦隆、孟良,後裔遂分二大派。錦隆下傳至第二十三世,有應雷、應隆、應寵、應萬、應宗、應運、應厚七房;孟良生康、寧、利、吉、亨,亦分五房。此即平江張氏十二房之通譜。卷首古今通派源流表、人物誌、藝文志、居徙志、閨范志、兆域志、營建志、源流世系,餘為各房世系,卷尾墓田祀田契約。
【索取號】1218/A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10年(1921),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平江
【堂號】清河堂
【先祖/名人】先祖:張本潔
【摘要】此蓋平江張氏之統宗譜,參與者有應雷房、文公房、天壽房、漢榮房、福慧房、康房、寧房。所存一冊載漢榮房本潔支世傳,一冊為卷尾,載祀田、墳山、祠堂之契券。
【索取號】1044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嘉慶間,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平江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唐]張孟常; 始遷祖:[唐]張景宣; 先祖:張錦隆; 名人:張良; 先祖:[明]張文
【摘要】一世祖孟常(初名景宣),唐武宗時平寇長沙,後即隱居平江東陽鄉金雞,為遷平始祖。第十九世錦隆遷來城中。卷首傳記、源流世系,餘卷為各房世系。傳記首載張良傳,次即載張文傳。文字邦獻,號樂崖,明景泰、正德間人,曾任江西龍南縣知縣,蓋為本族之祖。
【索取號】1053
【題名】張氏通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光緒14年(1888),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平江
【堂號】孝友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唐]張孟常; 始遷祖:[唐]張景宣; 先祖:張錦隆; 先祖:張積泰; 先祖:張窻; 先祖:張問仁; 名人:[明]張文
【摘要】參見清嘉慶間孝友堂木活字本《張氏族譜》條目。卷首載傳記、源流世系,卷七載聚公隆房世系。卷首張問仁(號體五)傳雲:孟常遷平江,第八世窻(積泰之子)遷龍門,後錦隆又自龍門而遷城東侖頭嶺。至明而有龍南令張文。可知是族亦出於龍門。
【索取號】1059
【題名】張氏重修大同宗譜
【責任者】(清)張達道等纂修
【版本】清光緒17年(1891),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平江
【堂號】清河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唐]張孟常; 先祖:張積泰; 先祖:[元]張康; 先祖:[元]張寧; 先祖:[元]張利; 先祖:[元]張吉; 先祖:[元]張亨
【摘要】始遷祖孟常(名景宣,字逸安),唐憲宗時人,世居長安,後遷居湖南平江金雞;第八世積泰,於北宋初由虹橋金雞遷居龍門。至宋末元初,第二十世有兄弟康、寧、利、吉、亨五人,唯吉、亨二人仍居龍門。此為龍門亨房譜。存卷載祠記、古矦志、公物志、服制圖、居徙志、敕命、人物誌、縉紳志、源流考、世系。�
【索取號】1291
【題名】張氏家乘
【責任者】張元善纂修
【版本】民國5年(1916), 刻本
【居地】浙江,平湖
【先祖/名人】始祖:[宋]張浚; 始遷祖:[元]張溥; 本支祖:張迪
【摘要】系出南宋名臣張浚之後,至第六世溥,初居吳門,元兵渡江東下,遷於嘉興府海鹽縣東北境之蘆川(新倉鎮)。該鎮,明宣德五年析隸平湖縣,遂世為平湖人。第十一世迪,遷蒹葭圍,為蒹葭圍始祖。是譜為蒹葭圍譜。卷一至五世系、世傳,餘卷載宗傳、彝訓、選舉等。
【索取號】JP234
【題名】馬武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在茲等纂修
【版本】民國19年(1930), 鉛印本
【居地】貴州,平壩
【先祖/名人】先祖:張衍仲; 先祖:張由仁; 先祖:張由禮; 始遷祖:張由忠
【摘要】始祖衍仲,原籍安徽桐城,其子由仁等四人寓居四川岳池縣東安里青沙平,由忠、由禮復由蜀徙居貴州平壩縣(原名安平)東北區(原名東清鄉,又名清安團)馬武屯。由禮後來無傳,此為由忠一支之譜。譜載例言、訓約、世系、事覽、祀典、科名、義舉、著述、列女、崇祀、贈言、沿革、雜俎等。
【索取號】915539-40
【題名】南樓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漢朋等纂修
【版本】清同治3年(1864),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仙居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恆
【摘要】始遷祖恆,南宋時由金華之鐵隴徙居仙居縣治前,為南樓張氏。卷一傳、墓誌銘等,餘載排行(行傳)。
【索取號】1428
【題名】南樓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道光3年(1823),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仙居
【先祖/名人】始遷祖:[宋]張恆
【摘要】參見清張漢朋修《南樓張氏宗譜》條目。卷一傳,卷四行傳。
【索取號】1429
【題名】邑西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宣統2年(1910),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仙居
【先祖/名人】始祖:[唐]張元貞; 始遷祖:[後唐]張文伏
【摘要】始祖元貞,婺州東陽人,唐時徙居天台邑東二十里亭頭。十五世孫文伏,後唐時遷居仙居,為本族一世祖。卷一譜例、家訓、誥勅、傳記、仕宦錄,卷三、四約據、祀產等,餘卷載世系圖、世傳。
【索取號】1358
【題名】邑西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道光24年(1844),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仙居
【先祖/名人】始祖:[唐]張元貞; 始遷祖:[後唐]張文伏
【摘要】參見清宣統二年木活字本《邑西張氏宗譜》條目。存卷載世傳。
【索取號】1297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眃樓等纂修
【版本】民國8年(1919),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句容
【堂號】中和堂
【先祖/名人】始祖:[元]張初四
【摘要】先祖世居句容戴亭,後遷至浮山,宋慶歷間又遷至西城開肆。元末,初四公為避兵燹,占籍句容城隍廟左金陵坊吉陽里,為本族一世祖。卷一譜序、條約、宗祠基址記,卷二至四世系圖、世傳,餘卷載傳、記、敘、銘、像贊等。
【索取號】924908-13

【題名】句曲義台上葛村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美海纂修
【版本】清同治13年(1874),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句容
【堂號】義芬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元]張邦熙
【摘要】先祖自晉南渡居於句容戴亭。始遷祖邦熙,元時自戴亭遷居上葛村。卷一、二家規、傳記,餘載世表等。
【索取號】JP220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志慈等纂修
【版本】民國18年(1929), 石印本
【居地】重慶,永川
【先祖/名人】始祖:[明]張吾才; 先祖:[明]張述益
【摘要】一世祖吾才,中明萬曆間甲科進士;三世祖述益於明末亂離後回永川高鼓帽,恢復祖業,為復業之祖。譜載凡例、家訓、家規、世系、系錄、科名錄、墓誌銘等。
【索取號】904558

【題名】清河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仲旺等纂修
【版本】清咸豐10年(1860),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永康
【先祖/名人】先祖:[宋]張聞源; 始遷祖:[元]張智滔
【摘要】該族先世世居漢州綿竹縣。至南宋,聞源徙居嚴州淳安縣;元至正時,其曾孫智滔又遷至永康十三都之石塘,為始遷祖。卷一家規、傳志、議約等,餘卷載世系、行傳。
【索取號】1319/A

【題名】清河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光緒22年(1896), 木活字本
【居地】浙江,永康
【先祖/名人】始祖:張化孫; 先祖:[明]張文瀾; 始遷祖:張家禹
【摘要】始祖化孫公由寧化遷居上杭;至明初,文瀾居溫州樂清縣東門三十里七都鶴村,為本支一世祖。第十一世家禹,清乾隆時轉遷永康三都平田,為平田始遷祖。譜載家規、傳贊、系圖、行傳等。
【索取號】1321

【題名】金陵羅塘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興彥等主修
【版本】民國18年(1929), 木活字本
【居地】湖南,永興
【堂號】金炮堂
【先祖/名人】始祖:[元]張慶; 始遷祖:張善仁
【摘要】一世祖慶,元至正元年挈家自江西泰和縣鵝頸穈徙居湖南永興西關外十里許地名康楮,其子善仁遷居金陵鄉羅塘。卷一譜序、羅塘記、歷代科舉仕宦名錄,卷二傳贊,卷三至五世系圖,卷十九山地案卷、魚塘合約,餘卷載世錄。
【索取號】917830-43

【題名】西方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嘉慶25年(1820), 木活字本
【摘要】存卷載行傳。是族居於浙江金華府。
【索取號】1249/A

【題名】西方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同治10年(1871), 木活字本
【摘要】存卷載行傳。
【索取號】1249/B

【題名】西方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光緒23年(1897), 木活字本
【摘要】存卷載世系、行傳、墓圖等。
【索取號】1250/A

【題名】張氏家譜
【責任者】(清)張理卿等纂修
【版本】清光緒21年(1895), 鈔本
【居地】河南,西平
【先祖/名人】始遷祖:[元]張進朝
【摘要】始遷祖進朝,世居趙州臨城縣春林村,元末徙居河南西平縣合水鎮鐵爐張。譜載譜序、世系。
【索取號】1092/A

【題名】張氏家譜
【責任者】張名卿等纂修
【版本】民國20年(1931), 鈔本
【居地】河南,西平
【先祖/名人】始遷祖:[元]張進朝
【摘要】此系光緒二十一年張理卿修《張氏家譜》之續修譜。存冊載世系,起自第二十代。
【索取號】1092/C

【題名】西平縣合水鎮張氏族譜
【責任者】張萬瞕纂修
【版本】民國7年(1918), 石印本
【居地】河南,西平
【摘要】先世世居山西洪潼,明初遷至河南上蔡縣蔡溝,後又移居西平縣合水鎮半集樓。因舊譜散失,始遷祖名字已不可知。譜載世系、行傳、行症等。�
【索取號】1026

【題名】西平縣合水鎮張氏支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19年(1930), 鉛印本
【居地】河南,西平
【摘要】參見張萬瞕修《西平縣合水鎮張氏族譜》條目。
【索取號】1025

【題名】張氏統宗世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刻本
【居地】安徽,休寧
【摘要】存卷載休寧張氏各派世系,計有:嶺南分遷城南派(敬翠堂)、藍田派(?本堂)、金田圩派(樹德堂)、九龍派、漁灘遷潯溪派(世恩堂,居浙江烏程縣南潯鎮)、車田派(中和堂)、毓秀派(嘉會堂)、純峰派(尚義堂、燕貽堂、餘慶堂)。
【索取號】1268

【題名】張氏會通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明嘉靖11年(1532), 刻本
【居地】安徽,休寧
【先祖/名人】始遷祖:[唐]張榮
【摘要】存卷載休寧嶺南、漁灘兩派墓圖及嶺南派之傳記。嶺南始遷祖榮,唐時由三衢音鏗遷居休寧嶺南。
【索取號】910989

【題名】新安休寧青山張氏世譜
【責任者】(清)張履榜等纂修
【版本】清康熙23年(1684), 刻本
【居地】安徽,歙縣,新安
【先祖/名人】始祖:[漢]張良; 先祖:[唐]張成業; 始遷祖:張榮; 先祖:張德基
【摘要】譜奉漢張良為一世祖;傳至第三十二世成業,唐德宗時自婺州石門塘隱居三衢之音鏗,其子榮主歙州教事,因遷新安休寧嶺南,子孫又自嶺南遷漁灘,自漁灘遷山斗;至第四十六世五九(字德基),又自山斗遷居青山,是為始遷祖。上卷世系源流、世系圖,下卷文翰。內收明人申時行等人文,清張玉書撰後序。
【索取號】911628

【題名】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鈔本
【居地】安徽,合肥
【堂號】百忍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張福
【摘要】始遷祖福,世居江寧府句容縣,因兵難,徙居廬州府合肥縣東鄉大張嶺。存卷載世系。
【索取號】1178

【題名】合肥張氏宗譜
【責任者】張士?纂修
【版本】民國10年(1921),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合肥
【堂號】紹忍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霖
【摘要】始遷祖霖,明洪武時由青陽遷居合肥中興里。卷一凡例、書法、家范、家誡等,卷二、三家傳、奏稿等,餘卷載系圖。有清李鴻章所撰譜序。
【索取號】xh

【題名】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民國, 木活字本
【居地】安徽,合肥
【堂號】繼忍堂
【先祖/名人】始遷祖:[明]張望
【摘要】始遷祖望,元明之際遷居合肥。存卷載世系。
【索取號】1060

【題名】張氏族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居地】江西
【堂號】孝友堂
【摘要】此系江西萬載、宜春、安福等縣張氏某些支派之通譜。存卷載世系。
【索取號】7779/B

【題名】江都張氏善二公支譜
【責任者】張紹金纂修
【版本】民國11年(1922),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江都
【堂號】思孝堂
【先祖/名人】始祖:[宋]張義; 先祖:張百十; 始遷祖:張信四; 先祖:張善二
【摘要】南宋時,有諱義者由漢州綿竹遷於潤,為遷南始祖。六世後百十公由潤城遷居江都中基沙;歷四世至信四公,復遷白沙窪,是為始遷祖。善二公為信四公之二世孫。卷首序,卷一、二誥命、傳、墓誌銘等,卷三至十一世系、年表,卷十二墓圖等。
【索取號】925653-64

【題名】城灣張氏宗譜
【責任者】[作者不詳]
【版本】清,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江陰
【堂號】二銘堂
【先祖/名人】始祖:[宋]張載
【摘要】族出北宋著名學者張載之後。卷二傳、墓誌、序等,餘卷載世系。
【索取號】1227

【題名】流璜張氏宗譜
【責任者】(清)張呂璜等纂修
【版本】清同治10年(1871), 木活字本
【居地】江蘇,江陰
【先祖/名人】始遷祖:

❾ 家譜國際告訴你如何製作家譜世系圖

世系圖是家譜中的主體部分,又稱為世系考、世系記等。這部分內容為所有中國家譜共有,因而成為家譜區別於正史、地方誌的最明顯的標志。世系表有兩種格式比較常見:

一、寶塔式圖譜:這一圖譜形式何人所創、創於何時目前尚無定論,不過最遲已在南宋時出現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族譜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