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乘法機的發明者是誰
戈特弗里德·威廉·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是在未看到帕斯卡的加法計算機的情況下,發明他的算術計算機(machina arithmetica)的.1671—1672年,萊布尼茨著手設計、製造計算機——一種能夠進行加、減、乘、除及開方運算的機器.1673年到倫敦旅行時,他隨身攜帶的一個木製計算器的模型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人們甚至認為,當時英國皇家學會吸收他為會員,也主要是因為這架計算器,他自己也為這一發明深感自豪.同時這一機器在巴黎也受到人們的熱烈贊揚.
1674年,萊布尼茨在物理學家E.馬略特(Mariotte)的幫助下,製成了一架計算機,並將計算機呈交給巴黎科學院審查驗收,後來還當眾做過演示,他設計的這種新型計算機(圖6),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固定的,用於加法和減法,其裝置與帕斯卡以前設計的加法機基本一樣;第二部分用於乘法和除法,是他專門設計的乘法器和除法器,由兩排齒輪構成(被乘數輪與乘數輪),這是萊布尼茨首創的.這架計算機中的許多裝置成為後來的技術標准,那些齒輪被稱為「萊布尼茨輪」.這架機器可進行四則運算.
萊布尼茨充分認識到了計算機的重要性,指出:「這是十分有價值的.把計算交給機器去做,可以使優秀的人才從繁重的計算中解脫出來.」為了製造計算機,他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當時他曾預言,J.納皮爾(Napier)的計算尺快要閑置不用了.需要代之以能進行各種運算的快速計算機器.雖然他始終未能研製出一種能夠完全自動運算的計算器,但卻概括地描述了今天稱之為程序自動化的思想——計算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也是萊布尼茨的「使所有的推理過程都機械化」宏大計劃中的一部分.
1685年.萊布尼茨敘述了他設計這架能進行四則運算的計算機的經過,用拉丁文寫下了一份手稿,但這篇手稿直到1897年才由C.若爾當(Jordan)公布.刊登在《測量雜志》(DieZeischift fur Vernessungs-Wesen)上.在文末他預言:「我所說的關於該機器的建造和未來的應用在將來一定會更完善,並且,我相信對於將來能見到它的人會看得更清楚.」萊布尼茨早年製作的那些計算機,有一個被幸運地保存下來了,現在存放在漢諾威博物館.
B. 乘法機的發明者是( )。 A、祖沖之 B、萊布尼茲 C、張衡 D、馮諾依曼
用排除法可以推出來是選B
C. 數學六十進位的發明者是誰
古巴比倫人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與作出的貢獻也是十分巨大的。
計算珠在最古老的巴比倫的泥版上顯示了巴比倫人高水平的計算能力:兄弟10人分5/3米那的銀(米那和後面的賽克爾都是巴比倫人的重量單位,其中1米那=60賽克爾),相鄰的兄弟倆,比如老大和老二、老二和老三所分銀子的差相等,而且老八分的銀子是60賽克爾,求每人所得的銀子數量。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巴比倫人已知道了「等差數列」的概念,這說明了當時的數學已經發展到非常了不起的階段了。
蘇美爾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六十進位制的發明者。古埃及人使用的是十進制。原始時代的人們用手指計算數字,數到十就得重新數起,很自然產生了十進位法。富有想像力的美索不達米亞人在計算數字時把5個手指和一年中的12個月份數巧妙地結合起來,5乘以12等於60,因此產生了六十進位制。一個圓周分為360度,一小時分為60分,一分鍾分為60秒。這些計算單位至今仍被使用,成為數學發展的基礎。
置放計算珠的球形封泥聰明的巴比倫人把十進位制和六十進位制結合起來進行計數。他們計數只需要3個符號。一個是1,一個是10,一個是100。雖然這一計數法有時按十進位制,有時按六十進位制,往往會產生混亂,但由於巴比倫人把同一數字元號根據它與其他數字元號位置關系而確定不同的量,因而產生了數字位值的概念。這在數學發展史上是了不起的貢獻,甚至可以同字母的發明相媲美。
標注尼寸的房屋平面圖
幾何學紋樣之黏土版公元前2000年初的一塊楔形文字碑的反面,上面有幾何練習。在公元前2500年前,蘇美爾人就已掌握了算術四則題的演算方法,制定了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由於經常要丈量土地,巴比倫人也掌握了一定的幾何知識,會把不規則的田地分成不同的長方形、三角形和梯形來計算面積。他們還掌握畢達哥拉斯定理,求得圓周和直徑的比率是3。在代數上,他們能解開三個未知數的方程式。此外,因貿易的需要,巴比倫人還制定了重量、長度、面積、體積、貨幣等的計算單位。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古巴比倫人是古代最有成就的數學家。
巴比倫人的幾何學也同樣取得了令人驚嘆的成就。從尼尼微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出土的泥版文書中,人們發現了公元前2000年用於幾何練習的泥版碎片。巴比倫人在幾何上的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圓周分為360等份,這種劃分直到今天還在沿用。另外,他們很可能還懂得三角形相似的原理,以及計算規則多邊形的面積及其與邊長的比率。
D. 九九乘法表是誰發明的
具體誰發明的不詳,產生年代在春秋戰國時期
其內容最早見於《演算法大成》
乘法口訣回
乘法口訣(也答叫「九九歌」)在我國很早就已產生。
最初的九九歌是以「九九八十一」起到「二二如四」止,共36句口訣。
大約公元5~10世紀間,「九九」口訣擴充到「一一如一」。大約在宋朝(公元11、12世紀),九九歌的順序才變成和現代用的一樣,即從「一一如一」起到「九九八十一」止。
元朱世傑著《算學啟蒙》一書所載的45句口訣,已是從「一一」到」九九「,並稱為九數法。現在用的乘法口訣有兩種,一種是45句的,通常稱為小九九;還有一種是81句的,通常稱為大九九。
E. 乘法是誰發明的
九九乘法口訣最早是由中國人發明,在諸子百家的《荀子》、《管子》、《淮南子》等古籍中,都能找到「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口訣。
但是古代的乘法口訣和現代的有所不同,古代的九九乘法口訣又稱「小九九」,它的排列順序與現在的正好相反,是從「九九八十一」開始,到「二二得四」結束,因為乘法口訣的開頭的。
兩個字是「九九」,所以人們簡稱它為「九九」。大約到了十三四世紀的時候,數學家們認為「九九八十一」到「二二得四」不符合數學上的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所以才改過來變為「二二得四」到「九九八十一」,另外又加上了「一一得一」這一行,一直沿用到現在。
乘法也可以被視為計算排列在矩形(整數)中的對象或查找其邊長度給定的矩形的區域。 矩形的區域不取決於首先測量哪一側,這說明了交換屬性。 兩種測量的產物是一種新型的測量,例如,將矩形的兩邊的長度相乘給出其面積,這是尺寸分析的主題。
(5)乘法發明家擴展閱讀:
古巴比倫數學使用60進制,考古發現的一塊古巴比倫泥板證實了這一點。這塊泥板上有一個正方形,對角線上有四個數字1, 24, 51, 10。
最初發現這塊泥板時人們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後來某牛人驚訝地發現,如果把這些數字當作60進制的三位小數的話,得到的正好是單位正方形對角線長度的近似值:1 + 24/60 + 51/60^2 + 10/60^3 = 1.41421296296... 這說明古巴比倫已經掌握了勾股定理。
60進制的使用為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障礙,因為如果你要背59-59乘法口訣表的話,至少也得背1000多項,等你把它背完了後我期末論文估計都已經全寫完了。另一項考古發現告訴了我們古巴比倫數學的乘法運算如何避免使用乘法表。
考古學家們發現一些泥板上刻有60以內的平方表,利用公式ab = [(a+b)^2 - a^2 - b^2]/2 可以迅速查表得到ab的值。
另一個公式則是ab = [(a+b)^2 - (a-b)^2]/4,這說明兩個數相乘只需取它們的和平方與差平方的差,再兩次取半即可。平方數的頻繁使用很可能加速了古巴比倫人發現勾股定理的過程。
F. 加減乘除法是誰發明的
加減乘除符號的發明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專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屬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但是,具體說加減乘除法則是誰發明的就不準確了。因為不能說發明,只能說發現,只要定義了運算,就會研究其運算律。
G. 加減乘除的發明者
法國數學家許凱在1484年寫成的《算術三篇》中,使用了一些編寫符號,如用D表示加法,用M表示減法.這兩個符號最早出現在德國數學家維德曼寫的《商業速演算法》中,他用「+」表示超過,用「—」表示不足.到1514年,荷蘭的赫克首次用「+」表示加法,用「—」表示減法.1544年,德國數學家施蒂費爾在《整數算術》中正式用「+」和「—」表示加減,這兩個符號逐漸被公認為真正的算術符號,廣泛採用.
以符號「×」代表乘是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首創的.他於1631年出版的《數學之鑰》中引入這種記法.據說是由加法符號+變動而來,因為乘法運算是從相同數的連加運算發展而來的.後來,萊布尼茲認為「×」容易與「X」相混淆,建議用「·」表示乘號,這樣,「·」也得到了承認.
除法符號「÷」是英國的瓦里斯最初使用的,後來在英國得到了推廣.除的本意是分,符號「÷」的中間的橫線把上、下兩部分分開,形象地表示了「分」.至此,四則運算符號齊備了,當時還遠未達到被各國普遍採用的程度.
H. 九九乘法表是什麼時候誰發明的
這個沒有明確的答案,只能說勞動人們智慧的結晶,現在只能考證最早出現的年代,看我下面網路了一下最好的結果把。
里耶古鎮九九乘法表就是中國人發明的,根據劉徽的「九章算術」中記載,伏羲氏根據八卦,作九九之合爻之變,說明九九乘法的起源相當早。此外在管子、老子、戰國策等先秦典籍中,也有書中有二七十四、六七四十二等字句,足見九九乘法表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相當普及,甚至還傳唱「九九歌」。齊恆公納賢的故事說明,到公元前7世紀時,九九歌訣已不希罕。也許有人認為這種成績不值一提。但在古代埃及作乘法卻要用倍乘的方式呢。舉個例子。如算23×13,就需要從23開始,加倍得到23×2,23×4,23×8,然後注意到13=1+4+8,於是23+23×4+23×8加起來的結果就是23×13。從比較中不難看出使用九九表的優越性了。根據考古專家在湖南張家界古人堤漢代遺址出土的簡牘上發現的漢代"九九乘法表",竟與現今生活中使用的乘法口訣表有著驚人的一致。這枚記載有"九九乘法表"的簡牘是木質的,大約有22厘米長,殘損比較嚴重。此前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一枚秦簡上也發現了距今2200多年的乘法口訣表,並被考證為中國現今發現的最早的乘法口訣表實物。除了里耶秦簡外,與張家界古人堤遺址發現的這枚簡牘樣式基本一致的"九九乘法表"還曾在樓蘭文書中見到過,那是寫在兩張殘紙上的九九乘法表,為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上個世紀初期發掘。乘法表在古代並非中國一家獨有,古巴比倫的泥版書上也有乘法表。但漢字(包括數目字)單音節發聲的特點,使之讀起來朗朗上口;後來發展起來的珠算口訣也承繼了這一特點,對於運算速度的提高和演算法的改進起到一定作用。
I. 滿十進制的發明者是誰
你小學學的九九乘法算術口訣就是十進制。早春秋時期就有了。中國人發明的十進制,印度人發明的是阿拉伯數字(別以為錯了)。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最早在書上記載的,是我國的《九章算術》,(九章算術因為是數學著作,所以最為權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