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南聯大之所以有高等教育的奇跡是因為
曾長時間在西南聯大主持校務的梅貽琦先生的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在被許多大學校長引為經典。而在當年的西南聯大,已得到最好的體現。
這也是聯大給予我們重要的啟示:辦教育必須有一支強大的師資力量,辦學校必須全心全意依靠教師。
西南聯大熔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校風於一爐,集三校學貫中西的著名學者於一堂,可謂大師雲集,群星璀璨。據統計,聯大的教師隊伍常年穩定在350人左右,包括教授、副教授、合聘教授、講師、專任講師、教員及助教,而教授副教授就佔了教師總數的一半以上。在179名教授副教授中,還有150多名年富力強、朝氣蓬勃的曾留學歐美的學者。
這些教師雖來自不同的學校,有各自不同的學術風格和學術流派,卻有著共同的師道尊嚴和價值判斷,愛國愛生,忠誠教育,治學嚴謹,不苟且、不浮躁,都有高尚的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他們教書育人,愛之以德,不厭不倦,自敬其業,不憂不惑,自樂其道,默默耕耘,無私奉獻。
南開大學教授梁吉生認為,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夠創造中國高等教育的奇跡,關鍵在於有這樣一支值得信賴的教師隊伍。「他們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魅力,為我們樹立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的光輝榜樣。」
而聯大也真心實意地依靠這支教師隊伍,成立「教授會」和幾十個專門委員會,建立教師激勵機制,實行「教授治校」制度,秉持「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的教育理念,尊重教師的主體精神,創造了民主和諧的治學環境。
86歲的張瑞蕃老人1939年就讀於西南聯大物理系,他至今仍難忘聯大民主的學風:「老師從不強迫學生學什麼」。教師開課都是按自編教材講授,一般不受干擾。與此同時,相當多的教授主張「通才教育」,認為打好「博」的基礎才易於求專求精。課時安排上,讓學生有充分自學的時間,去獨立思考,自覺鑽研,鼓勵學生勤學勤思,不讀死書,不死讀書。
❷ 簡述西南聯大的由來
1935年,北京局勢日益危急,為防止突發的不利情況,清華大學秘密預備將學校轉移至長沙,撥款在嶽麓山山下的左家壠(今址為中南大學)動工修建校舍。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後,南京國民政府在廬山召開了一系列會議、討論戰局問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校長,會後並未立即返回京津,暫時留在南京和上海。
8月28日,國民政府教育部分別授函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和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指定三人分任長沙臨時大學籌備委員會委員,三校在長沙合並組成長沙臨時大學。
9月10日,教育部第16696號令正式宣布建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0月,1600多名來自三校的師生經過長途跋涉陸續到達長沙。10月25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開學,校本部位於長沙城東的韭菜園,主要租借聖經學院和涵德女校。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臨時大學綜合了清華、北大、南開原有的院系設置,設17個學系。截至到11月20日,在校學生共有1452人,其中清華學生631人、北大學生342人、南開學生147人,新招學生114人、借讀生218人;教職員共有148人,其中清華73人。
至1938年初,戰勢進一步吃緊,長沙岌岌可危,1月20日舉行的校第43次常委會,作出即日開始放寒假,下學期在昆明上課的決議,並且規定師生3月15日前在昆明報到。
2月中旬,長沙臨大開始遷徙昆明。2月19日,師生在聖經學院(為臨大所租借的教學樓)召開誓師大會,開始搬遷過程,女同學和體弱男同學由粵漢鐵路到廣州經香港、越南入滇,一部分沿湘桂公路到桂林經柳州、南寧、越南入滇,男同學200餘人則組織了湘黔滇旅行團,行程3200多里,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
4月2日,教育部發電命令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改稱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設文、理、工、法商、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
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正式開課。6月8日,關防到校,7月1日正式啟用,學校不再稱「臨時」,表明抗戰的長期性。
1945年8月15日,法西斯日本宣布投降,抗日戰爭結束。
1946年5月4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回原址,師范學院留昆獨立設置,改稱國立昆明師范學院1984年更名為雲南師范大學至今。
❸ 「西南聯大」是指什麼學校啊
曾經的世界第一!!!是指國家為了保留救國的希望,將清華,北大,南開三所最好大學組成一所學校叫「西南聯大」。西南聯大的組成成員已經於1946年回北京天津復校,當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培育出了一大批傑出人才,比如兩位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楊振寧。還有眾多兩彈元勛和上百位兩院院士:陳省身,梁思成,胡適,林徽因,華羅庚,朱自清,聞一多,馮友蘭,鄧稼先,陳寅恪,等等。西南聯大可以說是我國乃至世界教育界的一個奇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關於西南聯大的影視劇有很多:紀錄片「西南聯大」,電視連續劇「我們的西南聯大』,電影「無問西東」等等。
❹ 西南聯大哪年成立﹖
1937年11月1日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發展:
1939年7月,三校恢復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9月19日,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常委會呈請教育部指撥專款,籌設師范學院附中、附小及幼稚園。
1940年11月13日,第161次常委會討論後,決定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敘永分校,由楊振聲任分校主任。敘永分校於1941年10月全面結束遷回昆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❺ 誰知道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發展史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全國發動侵華戰爭。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抗戰八年間,遷入雲南的高校有10餘所,其中最著名的是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是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而成。
1937年抗日戰爭發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先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同年10月25日開學。1938年4月又西遷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始上課,設立文、理、法商、工、師范5個院26個系,兩個專修科一個選修班。北大、清華、南開原為著名的高等學府,它們有各自獨特的經歷,有各自的教學作風,組成聯大以後,薈集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教授,師資充實,人才濟濟。他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樹立優良學風,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學府。西南聯大在辦學的8年中畢業學生約2000人,均學有成就,有的成為舉世聞名的專家學者,他們對中國的建設事業、高等教育的發展和世界學術研究,作出了貢獻。抗戰勝利後,1946年西南聯大解散,3校分別遷回北京、天津復校。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自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西南聯大在滇整8年。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 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其中有許多是蜚聲中外的第一流科學家。
著名校友
楊振寧 李政道 朱光亞 謝瑋 鄧稼先 黃昆 彭佩雲
著名教師
吳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陳省身 王力 朱自清
馮友蘭 吳有訓 陳寅恪 沈從文 陳岱孫 聞一多 錢穆 錢鍾書
費孝通 華羅庚 朱光潛 吳晗 趙九章李楷文 林徽因
西南聯大紀年表
1937年11月1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在嶽麓山下組成了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一個月後,日軍沿長江一線步步緊逼,危及衡山湘水,師生們於1938年2月搬遷入滇,4月,改名國立西南聯合大學,5月4日開課,1946年5月4日舉行結業典禮,7月31日宣布結束,西南聯大在滇8年。
期間,於1938年春在蒙自建立分校。於1940年8月設敘永分校。1946年5月,上述3校遷回原址,師范學院留昆獨立設院,改稱昆明師范學院,後更名為雲南師范大學。
校慶日
1937年11月1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上課。這一天,後來定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的校慶日。
校訓
剛毅堅卓。
校歌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史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別離,絕檄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春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
校風
民主自由、嚴謹求實、活潑創新、團結實干。
專業設置
西南聯大共設文、理、法商、工、師范五學院,共26系,另有先修班和體育部。
師生
聯大8年,前後任教的教授有朱自清、聞一多等300餘人,他們都是各個學科、專業的泰斗、頂級專家,學生有8000人,畢業生近4000人。
聯大師生擔任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共171人(學生92人),其中有楊振寧、李振道2人獲得諾貝爾獎;趙九章、鄧稼先等8人獲得兩彈一星功勛獎;黃昆、劉東生2人獲得中國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宋平、彭佩雲等人成為國家領導人。
聯大校舍
西南聯大先租得蒙自海關、昆明大西門外昆華農業學校、拓東路迤西會館等處為校舍,總辦公處設在城內崇仁街46號,但仍不敷應用。1938年7月,學校以昆明市西北角城外荒地124畝為校址,修建新校舍。
1939年4月,西南聯大新校舍落成,有學生宿舍36棟,全是土牆茅草頂結構;教室、辦公室、實驗室56棟,為土牆鐵皮頂結構;食堂2棟,圖書館1棟,為磚木結構。
834聯大學生參軍
抗戰八年間,西南聯大從軍學生前後一共達到834人,其中不乏主動投筆從戎的熱血青年,聯大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之子梅祖彥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擔任翻譯外,聯大學生還參加了遠征軍和空軍。在1942年至1945年間,為了保證空中運輸線「駝峰」航線的暢通,1500名中美健兒血灑長空。根據記載,其中就有聯大的從軍學生。
西南聯大當然是名人倍出了啊.不過有許多是後來成名的,當時出名的有如陳寅恪,馮友蘭、聞一多,錢鍾書、王力、朱自清、沈從文,胡適,記得好像張伯苓當時也是聯大的領導呢, 後來出名的多的多拉.象楊鎮寧,李政道,鄧嫁先等好多人他們也都在聯大求過學....自己只記得這多了
❻ 如何評價西南聯大在中國教育領域的歷史地位
一個在戰時由幾所院校組成的臨時學府,經過了顛沛流離的三千里遠征,最終落腳於昆明。而它堅持教育的時間,正好與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等長,戰亂、飢餓、飛機轟炸是戰爭中的常態,但卻無法扼殺他們自由思想的活力。大師由此孕育,他們的軼聞佳話也由此流傳。西南聯大無疑已成為傳奇~
❼ 西南聯大由哪些大學組成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在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1.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簡稱「北大」,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京港大學聯盟、亞洲大學聯盟、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東亞四大學論壇、國際公立大學論壇、中俄綜合性大學聯盟成員。
北京大學創立於1898年維新變法之際,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創辦之初也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1912年改為國立北京大學。1937年南遷至長沙,與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復員返回北平。1952年經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成為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綜合性大學,並自北京城內沙灘等地遷至現址。2000年與原北京醫科大學合並,組建為新的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簡稱「清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入選「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為九校聯盟、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亞洲大學聯盟、環太平洋大學聯盟、清華—劍橋—MIT低碳大學聯盟成員,被譽為「紅色工程師的搖籃」。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為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為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3.南開大學
南開大學(Nankai University,NKU),簡稱「南開」,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中央直管副部級建制,位列國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入選首批2011計劃、111計劃、珠峰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為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學科門類覆蓋文、史、哲、經、管、法、理、工、農、醫、教、藝等,是「學府北辰」之一。
南開大學由嚴修、張伯苓秉承教育救國理念創辦,肇始於1904年,正式成立於1919年,1937年校園遭侵華日軍炸毀而南遷,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在湖南長沙合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往雲南昆明,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回天津復校並改為國立;新中國成立後,經歷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成為文理並重的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對外貿易學院、中國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相繼並入。
(7)西南聯大創造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西南聯大紀念建築:
1.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位於昆明市五華區一二一大街298號雲南師范大學一二一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區校園內(原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本部舊址所在地),為紀念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期間在滇八年的辦學歷史而建,隸屬於雲南師范大學,屬國家行業性博物館。
博物館於1985年建館,佔地面積13320平方米,建築面積2332平方米,館藏文物1218件(套)。博物館內設2個展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館、「一二·一」運動紀念館)及1個活動展廳,常設3個基本展覽(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史展、「一二·一」運動歷史展、李公朴和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
館區內存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時期的遺存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原教室、國立昆明師范學院紀念標柱、「一二·一」運動四烈士墓、「梅園」、「民主草坪」、李公朴先生衣冠冢、聞一多先生衣冠冢以及鐫刻有聞一多撰寫的《一二·一運動始末記》的石雕火炬紀念柱等。
博物館所轄景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精品線景點,國家級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全國免費開放博物館,民盟中央傳統教育基地,雲南省社會科學普及示範基地,雲南省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等。
2.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原址位於雲南師范大學一二一校區東北側,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均有復制碑,碑座呈圓拱狀,中嵌石碑。
參考資料網路-西南聯大
❽ 西南聯大存在多少年啊,由哪幾個學校組成的,校長是誰
一、從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於1937年8月建立,到國立西南聯大1946年7月31日停止辦學,西南聯大共存在了8年零11個月。
二、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有三位校長擔任校務委員會主席:張伯苓、蔣夢麟、梅貽琦。
(8)西南聯大創造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西南聯大的成就令國際矚目
西南聯大雖然物質條件極為困窘,但各系學人始終關注國際前沿的學術進展和教育改革,辦學水準和成績亦舉世矚目。1939年,陳寅恪獲選為首位牛津大學華籍講座教授(未就任)。不久後,牛津大學的知名學者休斯,亦不遠萬里到西南聯大訪學,並長時間地求教於陳寅恪的學生、當時年僅30來歲的少壯派教授邵循正。
從劍橋大學來訪的李約瑟,到中國後為西南聯大極高的辦學水準而驚異。西南聯大不僅在中國學研究方面遙遙領先,數理、地學等學科也是全球矚目。物理主要得益於清華大學物理系的基礎,它曾是當時中國「最接近國際水平、最有望啟渥未來大師的搖籃」,系中的吳有訓、趙忠堯都曾作出諾貝爾獎級別的成果。果不其然,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即出自西南聯大物理系。
截止1965年,美國科學院院士的華裔人士有6位,其中4人曾在西南聯大求學或任教,分別是陳省身、林家翹、李政道和楊振寧;還有一位是清華校友趙忠堯的愛徒吳健雄。
❾ 西南聯大是怎麼回事出過什麼名人嗎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是中國抗日戰爭開始後高校內遷設於昆明的一所綜合性大學。
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一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連遭日機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臨時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西南聯大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應勢而生。在南開大學遭受炮轟、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陸續被占的情勢下,當時參加廬山會議滯留南京的三校校長決定在湖南長沙聯合組建一所臨時大學。
然而到了1937年底,南京淪陷,長沙危急,空襲不斷,長沙臨大決定遷往昆明。一因昆明地處西南,距前線較遠;
二因滇越鐵路可通海外,采購圖書設備較為方便。1938年1月20日,近千名師生分批從長沙出發,分水、陸兩路前往昆明。1938年4月2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正式更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名人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友(含附中附小校友)中共有174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中國科學院163人,中國工程院13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徐匡迪曾任中國工程院院長)。此外,在1948年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評選中,全部81位院士中,有27人出自國立西南聯合大學。
知名校友
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陳寅恪、陳省身、華羅庚、吳大猷、馮友蘭、胡適、傅斯年、梁思成、錢端升、肖公權、陳達等。
(9)西南聯大創造高等教育擴展閱讀:
西南聯大解散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戰勝利,組成西南聯大的三所學校決定復員北返,師范學院則留在昆明繼續辦學。1946年5月4日,西南聯大在新校舍圖書館舉行了結業典禮,之後,學生分乘卡車,經過貴州的崇山峻嶺進入湖南,從長沙乘江輪至漢口、南京;各批學生陸續轉赴上海後,乘海船直赴天津,最後回到北平。
抗戰勝利後,西南聯大師生陸續返回北平、天津,其部分校舍劃歸昆明師范學院,在1948年的《昆明市街圖》上,原西南聯大校舍處已經標注為「昆明師范學院」
1946年8月1日,昆明師范學院成立,遷入原西南聯大新校舍與昆華中學南北院。在1948年10月中國史地圖表編纂社編制的《雲南分縣詳圖》所附的《昆明市街圖》的西北部,西南聯大原校舍處已經標注成了「昆明師范學院」,即今雲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