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造文字的人有哪些
倉頡,原姓侯岡,名頡,號史皇氏。白水縣陽武村人,享年110歲,為軒轅黃帝左史官。我國原始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我國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創人之一。 傳說他仰觀天象,俯察萬物,首創了「鳥跡書」震驚塵寰,堪稱人文始祖。黃帝感他功績過人,乃賜以「倉」(倉)姓,意為君上一人,人下一君。
由於倉頡造字功德感天,玉皇大帝也便賜給人間一場穀子雨,以慰勞聖功。倉頡去世後,當地百姓在其墓葬處修有廟宇,並將這里的村莊取名為「史官村」。 倉頡,歷來被人們尊為「文字始祖」、象形文字的創造者,是中華民族的英雄人物。 你是否知道,那外國人猜不透玄機的方塊漢字是誰造出來的?在白水縣,有一個婦孺皆知的名字--倉頡,白水人祖祖輩輩把倉頡尊稱為「倉聖」。
但是如今,倉頡和那些關於他的傳說還不為人所廣知。 關於倉頡造字,在白水民間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遠古時候,蒙昧未開,人們都用結繩的辦法錄史記事。那時候,倉頡還姓侯岡,是黃帝的史官。由於記錄史實的結繩形狀奇異,年久月深難以辨識,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
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魯迅先生曾對倉頡造字這一史實,作過精闢的論述,意即文字非一人獨創,而是群眾智慧的結晶。
但以倉頡為傑出代表的漢文字創造者,終於終結了「結繩記事」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的新紀元,後世譽之為「文字初祖」,中國古代「四大創造之一」,實乃當之無愧。 《史記》、《讀書》、《荀子》、《呂氏春秋》等對倉頡作書造字均有記載。這些都說明倉頡確有其人。
至少在文字的整理、創造以及推廣等方面作出了開創性的的偉大功績。因此,他不愧為「萬代文宗」和中華文明的象徵。
2. 《淮南子》裡面有哪些經典中華句典
【不涸澤而漁,不焚林而獵】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涸澤:枯竭、水干。意思是:不把池裡的水汲幹了捕魚,不把樹林焚燒了來獵獸。比喻做事要從長遠來考慮,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
【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風而馳易以遠】出自《淮南子·主術訓》。循:順著。背:以背依附。意思是:船順流而下就會很容易到達目的地,馬順風而馳就會很容易跑到遙遠的地方。比喻做事應善於借用外力,不能蠻干。
【稻生於水,而不能生於湍瀨之流;芝生於山,而不能生於盤石之上】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湍瀨:水淺流急的地點。意思是:水稻是一種生長在淺水裡的穀物,但是它不能生長在水流湍急的淺灘;靈芝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瑞草,但是它不能生長在巨石嶙峋的禿嶺。比喻任何事物生存發展都要適合其特點的特殊環境。
【牛蹄之涔,無盡之鯉,塊阜之山,無丈之材】出自《淮南子·俶真訓》。涔:路上的積水。意思是:牛蹄窪的積水中,長不出一尺長的鯉魚;不起眼的小土丘上,長不出一丈高的木材。
【上求材,臣殘木;上求魚,臣干谷】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思是:君主想得到木材,臣下就要去損壞樹林;君主想要得到魚,臣下就要去淘干河谷。比喻領導者要節制慾望,不給臣下阿諛的機會。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寵,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無大功而受厚祿,三危也】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意思是:天下有三種危險:好的品德少而受到的恩寵多,這是第一種危險;才能低而官位高,這是第二種危險;自己沒有立過大功而得到豐厚的俸祿,這是第三種危險。
【得官不欣,失位不恨。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出自王充《論衡,自紀》。恨:遺憾。意思是:做了官,不覺得很高興,沒官做了也不感到遺憾。處在安樂的情況下,不放縱自己的慾望,處於貧苦困窘的時候,不放鬆自己的志向。
【釋正而追曲,倍是而從眾,是與俗儷走,而內行無繩】出自《淮南子·繆稱訓》。釋:放棄。儷:並列。意思是:放棄公正而去追求邪曲,背離正確而隨從眾人,這是與世俗隨波逐流,而內心品行沒有準則。
【聖人不求譽,不辟誹,正身直行,眾邪自息】出自《淮南子·繆稱訓》。譽:美名。誹:誹謗。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不求美名,不逃避誹謗,立身正派行為端正,各種邪惡自然平息。比喻身正不怕影子歪。
【百川易源,而皆歸於海;百家殊業,而皆務於治】出自《淮南子·汜論訓》。業:專業。務:致力。意思是:百川源頭各異,但同流歸大海;百家流派不同,但都致力於治理。比喻殊途同歸的道理。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之開,不如一戶之明】出自《淮南子·說林訓》。牖:窗戶。意思是:群星閃爍,不如一輪明月的光輝;打開十扇窗戶,不如打開一扇門敞亮。
【兵者,所以禁暴討亂也】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暴:暴虐。亂:叛亂。意思是:興兵打仗的目的是消滅暴虐,討伐叛亂。
【不恥身之賤,而愧道之不行;不憂命之短,而憂百姓之窮】出自《淮南子·修務訓》。身:自己。意思是:不以自己的身份低賤為恥辱,而以道義不能推行為恥辱;不為自己的生命短暫而憂愁,而為百姓窮苦感到憂愁。
【倉頡做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出自《淮南子·木經訓》。意思是:倉頡創造了文字,使得老天降下穀雨,驚得鬼神夜夜啼哭。比喻倉頡造字的意義驚天地泣鬼神。
【齒堅於舌而先之敝】出自《淮南子·原道訓》。堅:堅硬。敝:毀壞。意思是:牙齒比舌頭堅硬,但比舌頭先毀壞。
【短綆不可以汲深,器小不可以盛大】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意思是:短的井繩不可在深井中汲水,小的器皿不可裝大的物件。
【非淡薄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思是:沒有清心寡慾就無法昭示自己的道德,沒有寧心靜氣就不能達到目標。
【公道通而私道塞】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思是:公正的門路暢通無阻了,不正當的門道就堵塞了。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出自《淮南子·修務訓》。一言:一句話。齊:一致。意思是:辦事公正,沒有私心私慾,說一句話就能讓人民齊心協力。
【函牛之鼎沸而蠅蚋弗敢入,崑山之玉填而塵垢弗能污】出自《淮南子·詮言訓》。蚋:昆蟲。填:耳墜。意思是:能夠裝入一頭牛的大鼎燒開了水,蠅蚋等小蟲子不敢飛入:用昆侖山的美玉做成的耳墜,污垢不敢沾染玷污。
【華騮、綠耳,一日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出自《淮南子·主術訓》。華騮、綠耳:駿馬的名字。意思是:華騮、綠耳這樣的駿馬,一日可以走千里路,但要是讓它們去捕捉兔子。就比不上豺狼,因為它們的技能不一樣啊。
【雞知將旦,鶴知夜半,而不免於鼎俎】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思是:雞在天將明的時候報曉,鶴在夜半的時候尖叫,它們可謂先知,但還是免不了被人宰殺吃掉。
【見虎一文,不知其武;見驥一毛,不知善走】出自《淮南子·說林訓》。文:同「紋」花紋。意思是:只是看到老虎的一點斑點,不可能知道老虎的威猛;只見到駿馬的一根毫毛,不可能了解它善於奔跑。
【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暮:晚。睹:見。意思是:看見一片落葉飄落就知道這一年就要過去了。看到瓶子里的水結了冰就知道天氣要變寒冷了。
【見雨則裘不用,升堂則蓑不用】出自《淮南子·齊俗訓》。裘:皮衣。升堂:進屋。意思是:下雨時,皮衣就穿不了了:進屋後,蓑衣就用不著了。
【百尋之屋,以突隙之煙焚】出自《淮南子·人間訓》。尋:古時八尺長叫尋。以:因為。隙:縫隙。意思是:一百尋那麼高的房屋,因煙囪的小孔而焚燒。比喻對小事不注意就會釀成大禍或造成嚴重的損失。
【百言百當,不如擇趨而審行也】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意思是:就是百句話都說對了,也不如選擇一句可行的加以審慎地去實踐。
【璧璦成器,磁諸之功;莫邪斷割,砥礪之力】出自《淮南子·說林訓》。璧瑗:寶玉。莫邪:古寶劍名。意思是:寶玉之所以成器,是由於琢磨;寶劍之所以那樣鋒利,是由於磨礪。比喻人要學習、磨練自己。才能成才。
【兵之勝敗,本在於政】出自《淮南子·兵略訓》。意思是:軍事上的勝敗,根本原因在於政治。
【不能耕而欲黍粱,不能織而喜采裳,無事而求其功,難矣】出自《淮南子·說林訓》。黍粱:糧食、穀物。意思是:不會耕種而想收獲糧食,不會織布而好穿美麗的衣裳,不勞而獲,這是不可能的。
【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出自《淮南子·泰族訓》。益:增加。意思是:不增加厚度卻擴展廣度的一定會毀壞:不擴展根基卻增加高度的一定會傾覆。
【存在得道而不在於大;亡在失道而不在於小】出自《淮南子·汜論訓》。得道:正義。失道:非正義。意思是:存亡取決於所從事的事業是否正義,而不取決於強大還是弱小。
【得隋侯之珠。不若得事之所由】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意思是:與其得到隋侯之珠這樣貴重的東西,倒不如能夠明白事理重要。
【登高使人慾望,臨深使人慾窺,處使然也】出自《淮南子,說山訓》。窺:探究,引申為思慮深刻。意思是:登到高處可以使人開闊胸懷,對著深淵可以使人思慮深邃,這是所處的環境促成的。
【多聞博辯,守之以陋】出自《淮南子·道應訓》。意思是:雖然學問淵博,富有見識,但自己只當很淺陋無知似的。言外之意,只有不自滿,才能進步。
【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員而行欲方】出自《淮南子·主術訓》。員:圓,周全。方:端正。意思是:為人做事要謹慎,但志向要遠大;智謀要圓通靈活,舉止要正直不阿。
【肥酞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於口者,則明主弗甘也】出自《淮南子·主術訓》。意思是:好菜美酒並非不可口,但如果人民連糟糠也吃不上,英明的君王也就不覺得是一種享受了。
【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後必無獸】出自《淮南子·人間訓》。意思是:燒掉森林雖然可以獲得很多的獵物,但以後就不會冉獵到野獸了。比喻做事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忽略了長遠的利益。
【夫惟能無以生為者,則所以修得生也】出自《淮南子·精神訓》。意思是:唯有不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能談得上保養自己的身體。
【服劍者期於鈷利,而不期於墨陽莫邪】出自《淮南子·修務訓》。墨陽、莫邪:古代寶劍名。意思是:用劍的人只要看看劍是否鋒利,而不必追求是否有墨陽、莫邪那樣的美名。比喻用人應重於才能,不必計較名氣。
3. 山海經和淮南子的名字的由來和創作背景
《山海經》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它主要記述古代地理、物產、神話、巫術、宗教等,也包括古史、醫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除此之外,《山海經》還以流水帳方式記載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對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劉安子》,是我國西漢時期創作的一部論文集,由西漢皇族淮南王劉安主持撰寫,故而得名。該書在繼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綜合了諸子百家學說中的精華部分,對後世研究秦漢時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4. 《東周列國志》和《淮南子》分別是誰創作的
《東周列國志》余邵魚
《淮南子》西漢淮南王劉安
5. 老子,孟子,莊子,荀子,淮南子分別創造了那些學派
老子,莊子,都是道家的,老子倡導「道法自然」、「無為而治」;莊子繼承並發展了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並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流派。至於荀子,又說是儒家,有說是道家,因為他的思想問題,搞的儒家不承認他是儒家,道家不承認他是道家,,,孟子是儒家,在孔子「仁、義、禮、」的思想上補充了了「智」。最後淮南子我就不清楚了,,是劉安嗎,《淮南子》是他寫的,他爹劉長是淮南歷王
6. 關於淮南子的神話故事
女媧補天
據說女媧在造好了人類之後,為了使人類綿延不絕,女媧為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讓男女互相配合,生兒育女,使人類能繁衍連續至今。
女媧的兒女們在大地上幸福美滿地生活著。可是,「天有不測風雲」。有一年,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被祝融打敗了,他氣得用頭去撞西方的不周山,結果將這座撐天的大柱撞塌了,天穹的四邊也被撞毀了,半邊天便塌了下來,天上出了一個巨大的窟窿,九洲大地也被震盪得多處破裂,使得天不能遍蓋萬物,地也不能普載萬物了。正在這時,裂口中爆發出的熊熊大火燃燒著人們的房屋和農作物。而浩盪兇猛的洪水也開始奔流不止,漫過兩岸。地下的水流也從其他隙縫中噴湧出來,淹沒了大地,人們生活的地方變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更可怕的是,兇猛的野獸從山林中奔跑出來,吞噬殘害著善良的人們,兇殘的鶩鳥盤旋在高空中,叼食著老人和弱者。
女媧滿懷恐懼地望著成千上萬的人餓死和淹死。她決心要拯救她的孩子們,解脫她的兒女們的災難。女媧滑到黃河邊,挑選了許多五彩繽紛的石頭,把它們放在熔爐里熔化,再用這些熔化了的液體把天上的洞補起來。女媧不停地補呀補呀,九天九夜過去了,天空終於被補好了,大地放晴了,天邊出現了五色雲霞。現在雨過天晴後出現的彩霞,就是當年女媧用五彩石煉成的呢。
天補好了,天空比以前更燦爛絢麗,女媧欣慰地笑了。可是,她還是不放心,又從東海捉來一隻萬年的巨龜,斬下它的四足,把它們用作擎天柱,分別豎在大地的四角,支撐住了天地的四方。接著又把興風作浪的黑龍給殺死了。緊接著,這位仁慈偉大的母親,又把大量的蘆葭燒成灰,填平了地上洪水泛流的溝壑。天地災禍終於被平息了,惡禽猛獸被誅滅了,人們得以安居樂業了,人類終於擺脫了災難,大地上又出現了祥和歡樂的氣氛,人們腳踏著比以前更加肥沃的土地,頭頂著比以前更加明朗的晴天,無憂無慮,怡然自得,比以前更加幸福地生活著。這個時候,所有的禽獸蟲蛇,都紛紛地把它們的爪牙和毒蟄都隱藏起來,它們的性情也都變得溫順馴良了。
女媧創造了人類,又拯救了人類,她的豐功偉績上至九天,下到黃泉,都被頌揚著。她的光輝熙照著萬物,她乘坐的是雷車,由生有翅膀的應龍駕馭著,旁邊還有青色的虯龍在協同並駕,她的手裡拿著世界上最稀罕的瑞應寶物,坐的是用蘿圖特別製作的席子,車身環繞著金黃色的雲氣,白龍在前方開路,無足而飛的騰蛇跟隨其後,導引著四方的鬼神浮游於雲中逍遙自在地榮登九天,進入眾神所居的靈門,朝見天帝。然後,端莊而不失威嚴地靜坐在旁邊,從不誇耀自己的功績也不宣揚自己的名聲。因而,被人們稱為人類始祖——「女媧娘娘」;她為她所創造的人們的幸福不懈地付出,努力著,因此,她的名字被後人永遠銘刻在心上。而她那美麗動聽、感人的故事也一直流傳到永遠、永遠、永遠………………….! ! ! 與 天 地 日 月 共 存 !!!
7. 淮南子一書是如果創作的
《淮南子》是西漢淮南王劉安招致門客集體創作的。劉安(前179~前122),漢高祖劉邦的少子淮南王厲王劉長的兒子,沛郡豐(今江蘇省豐縣)人。劉長謀反死後,被漢文帝封為淮南王。是西漢哲學家、文學家。
8. 女媧補天《淮南子·覽冥訓》的翻譯
【原文】
這個神話出自《淮南子·覽冥訓》,全文如下: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編輯本段]【成語——女媧補天】
成語:女媧補天女媧補天圖
拼音:nǚ wā bǔ tiān
解釋:神話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和大無畏的斗爭精神。
出處: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用法:主謂式;作主語、定語;形容改造天地的雄偉氣魄 。
示例:傳說雨花石是~留下的石頭。
[編輯本段]【相關記載】
《太平御覽》:女媧在造人之前,與正月初一創造出雞,初二創造狗,初三創造羊,初四創造豬,初六創造馬,初七這一天,女媧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覺得太慢,於是用一根藤條,沾滿泥漿,揮舞起來,一點一點的泥漿灑在地上,都變成了人。 為了讓人類永遠的流傳下去,她創造了嫁娶之禮,自己充當媒人,讓人們懂得「造人」的方法,憑自己的力量傳宗接代。另一種傳說《獨異志》是:女媧是與伏羲為兄妹。當宇宙初開時,天地之間只有他們兄妹二人,在昆侖山下,而天下未有其它人民。相議想為夫妻,又自覺羞恥。兄即與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請您將天上的雲都合起來一團,要不就把雲散了吧。」以是天上的雲立即合起來,他們倆就成了夫妻,中華民族都是他們倆的子孫後代。
《風俗演義》中就有女媧造人之說,凡有女媧廟的地方,都盛行到女媧廟求子的習俗。雖然,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卻浸透著一種原始生殖崇拜文化。原始時代,部落戰爭十分殘酷、頻繁,而且全靠人力對抗,死亡者眾多。所以,人們期望女性大量生育,使氏族人丁興旺,才能避免滅亡的命運。於是,「女媧補天」應運而生。在「女媧補天」神話中,女媧所補的天,是自己頭上的天;所撐的地,是自己腳下的地;所創造的是一個讓人類和平生存的世界;所反映的是大無畏的浩然氣概。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我們又可以發現,這個神話中包含著比較濃厚的保守思想。女媧其實可以去能夠「載覆」之地求生存,不必花巨大的力氣補天平地。
據有關資料,目前國內有五處女媧墓,山西省內有兩處,一處在芮城縣的風陵,一處在洪洞縣的趙城。查《文獻通考》、《寰宇記》、《九城志》等古籍,都說女媧墓在趙城;而且歷朝歷代祀典女媧也都在趙城。此外,浮山縣也有女媧廟和女媧補天處。神話中所說之冀州,是指今山西、河北交界地。因此,說「女媧補天」神話起源於山西,是有根據的。
山東省日照市有女媧補天台。女媧補天的故事據說是發生在處於東海之濱的山東省日照市的丘陵地帶。在距離日照不遠的天台山極頂(現在是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一部分),在依山抱海的群山之中,補天台高聳在上,神鰲低卧台下,神跡茫茫,山岩蒼蒼。對於故事的出處,清朝琅琊人王隕的文章裡面有記載(見附件)。連女媧煉石用的五色土都是出自日照。《史記.正義》引《太康地記》記載:「城陽姑幕有五色土,封諸侯賜之茅土,以為社」。日照商時屬姑幕,漢代歸城陽。後來羲和氏族用此女媧補天台作觀象台,又稱觀星台,現在遺跡尚存。
附:
《天外來客---隕石收藏錄》
清 琅琊 王隕
《日照隕:沂州府日照縣南40里石盆山。……山巔尚有馬蹄形隕石坑依稀可辯,隕石散落於其間,山下有隕石立於濤雒南門外。土人傳曰:盤古開天闢地,日月星辰各司其職,四海一統,其樂融融。不意太陽爆,隕石降,竟至石破天驚,「四極廢,九州裂」,民不聊生者也。幸得女媧補天於高山之巔,羲和浴日於東海之濱,救得萬眾生靈。乃建老母廟於山下以祀女媧羲和,堆隕石於高台以祭太陽神靈。其廟已毀,其碑尚存;其台已去,隕石可見。
伊洛隕:伊河洛河之間,隕石無蹤,其地無考。《竹書紀年》曰:「帝禹後氏八年雨金於夏邑」。《竹書紀年》又雲:「夏桀」十年,……夜中星隕如雨,地震,伊洛竭」。
蘭山隕:沂州府蘭山縣西40里。尚有遺石,狀如鐵牛,土人奉為神靈,立廟而頂禮膜拜之。廟已殘破,廟碑尚存,曰隕石降於唐,因神牛而為廟。
壽光隕:青州府壽光縣西50里。《二十四史-宋書》雲:「魏明帝青龍三年正月乙亥,隕石於壽光」。乃地有落星村,村邊有隕石狀如石臼,又名星落石臼,為壽光八景之一。李振栝詩雲:「海宇村名系落星,幽人選勝此留停。誰操玉杵回天象,似借高舂揭地靈。」
。。。。。
[編輯本段]【女媧補天神話解讀】
女媧補天神話的內核可能是華夏先民燒瓦覆蓋房防漏措施,反映的是女媧發明瓦的事跡。
女媧氏時代是陶器發明並被廣泛使用的時代。陶器的發明源於房屋建造中的塗泥技術,首先被用來防止透風,以後又逐漸發現塗泥還具有防火防漏等重要作用,在大量使用葫蘆的伏羲時代後期,先民們把這一技術應用到葫蘆上,在葫蘆底部塗泥防漏並防止葫蘆被火燒毀,以便燒煮食物,結果泥層被燒結成堅硬如石的陶質,而發明了陶器。進一步先民還會發現,經過燒制的陶器完全不會漏水。屋頂漏雨時,聰明因此想到用破碎的陶片蓋住屋頂破損處,並由此得到啟發,燒制專門用來覆蓋屋頂的陶片,以徹底解決屋頂漏雨問題,從而發明了瓦。
「瓦」字與「媧」字讀音相同,都是模擬陶器摩擦時發出的「嘎嘎」聲,其實至今在一些地方稱陶片為「瓦片」,以瓦稱呼陶器,如「瓦罐」、「瓦盆」等。
瓦堅硬如石,不同土質燒制的瓦顏色各有不同,可以稱之為「五色石」;屋頂漏雨是因為屋頂有缺陷,有裂縫,濃雲密布時陰暗如先民居住的簡陋房屋的草頂,先民可能因此認為,天上雨水也是從雲蓋縫隙中漏下。因此,當陰雨連綿,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不便時,先民會設想像用瓦覆蓋屋頂那樣,煉五色石以補破漏的蒼天。這樣的事業非人力所能及,只有神人才能做到,這個神人自然就是女媧,神話就這樣誕生了。
還有一種可能是,最初的傳說只是女媧燒瓦覆蓋屋頂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這一故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添枝加葉,漸漸變形,「燒瓦」演變為「煉五色石」,「覆蓋屋」演變為「補天」,最終被層層包裹在神話的華麗外衣之中。如同《淮南子�6�1覽冥訓》中記載那樣,除了補天事跡本身,又增加了補天的原因,以及補天之後的斷鰲、殺黑龍、積蘆灰等系列事跡,造就了女媧氏整理天地的偉大事業。
[編輯本段]【神話中的女媧】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創世女神。傳說她與伏羲是兄妹,她與伏羲結婚而產生人類,後來女媧禁止兄妹相婚,這反映了中國原始時代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又傳說女媧用黃土仿照自己造成了人,創造了人類社會。還有傳說女媧補天,即自然界發生了一場特大災害,天塌地陷,猛禽惡獸都出來殘害百姓,女媧熔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又殺死惡獸猛禽。另傳說女媧製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於是人們又奉女媧是音樂女神。《風俗通義》記載她替人類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後代,因此被傳為婚姻女神。關於女媧的傳說很多,一直流傳至今,影響甚為廣泛深遠。至今中國雲南的苗族、侗族還將女媧作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
又稱女陰、女媧娘娘,鳳姓,生於成紀,一說她的名字為風里希(或為鳳里犧)。是中國歷史神話傳說中的一位女神。是中華民族偉大的母親,她慈祥地創造了我們,又勇敢地照顧我們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她神通廣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系,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范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 ,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編輯本段]【現實中的女媧】
一說女媧是一個真實存在過的歷史人物,主要活動於黃土高原,她的陵寢位於山西洪洞縣趙城鎮東的侯村。女媧陵的存在時間可能在三四千年以上,同黃帝陵一樣,也是中國古代皇帝祭奠的廟宇。當地在每年農歷三月初十前後,均舉行長達7天的大型廟會和祭祀活動。
[編輯本段]【神話傳說】
共工氏與顓頊爭帝,兵敗怒而用頭去撞不周山。
不周山乃撐天之柱,被共工氏一撞,發出了驚天動地的一聲響。山體崩塌,天柱折斷,大地向東南傾斜,海水向陸地上倒灌。平原上的人多數都被淹死了,倖存者只好逃往山上。
但是,山林是獸類的領地,它們受到侵擾後十分憤怒,向人類發起瘋狂的攻擊。又有許多人被野獸咬死,吃掉。
人類遭遇到了空前的災難,有的被洪水淹死,有的被崩塌的山石砸死,有的被兇猛的野獸和大鳥殺害,人類面臨著滅絕的危險。
經過這場浩劫,人類倖存者已經很少。
為了使人類能再次發展增多,女媧便以黃土和泥,用雙手捏起泥人來。
[編輯本段]【女媧補天的神話傳說】
說法一:
女媧是一位善良的神,她為人類做過許多好事。比如說她曾教給人們婚姻,還給人類造了一種叫笙簧的樂器。而使人們最為感動的,是女媧補天的故事。
傳說當人類繁衍起來後,忽然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起仗來,他們從天上一直打到地下,鬧得到處不寧,結果祝融打勝了,但敗了的共工不服,一怒之下,把頭撞向不周山。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僉欠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
說法二:
傳說盤古開辟了天地後,女媧用泥捏了人類。後女媧繼了皇位,鎮守冀方的水神共工十分不滿,就興風作浪,女媧即令火神祝融迎戰。經過殊死搏鬥,共工大敗,惱羞成怒,一頭向擎天柱不周山(今長子縣境內)撞去,竟反擎天大柱撞折了,霎時天塌了個大窟窿。天地相通,脈氣失常,洪水泛濫,大火蔓延,人類陷入災難之中。
女媧見她的兒女們即將失去生存條件,著急萬分,就決心煉石補天。可去哪裡煉石?女媧遍涉群山,選擇了天台山。這里山高頂闊,水足石多,是煉石的理想地方。
女媧在天台山上煉了九九八十一天,煉了塊厚12丈、寬24丈的五色巨石,眾神稱好。於是依照此法,又用整整4年的時間,煉了36500塊五色石,連同前面的那塊共36501塊。眾神仙和眾將官幫女媧補天,用了36501塊。因石是五色的,形成了天上的彩虹、彩霞。
且說天補好後,女媧擔心天塌下來。這時有一大龜游來,獻出了自己的腿。女媧過意不去,將自己的衣服扯下來送與它,從此龜游水不用腿而用鰭了。女媧用龜的四腿做擎天柱。因西、北兩面的短些,故有「天傾西北」的說法。
女媧補天後,洪水歸道,烈火熄滅,天地定位,普天同慶,人們在天台山迎女媧歸朝,女媧也十分歡喜。到天台山後,大家看天下的兒女們生活安然,高興地吹起了笙簫。
[編輯本段]【女媧補天真相】
某些史前事件雖以民間傳說或神話的形式存在,但卻存在著事實依據。黑海的水下考古探測就曾發現聖經之中記載的「世紀大洪水」有事實依據。「大禹治水」雖無准確的文字記載,但該神話的事實被普遍認為是治理古代水患。那麼,比大禹治水更為古老的一個神話——「女媧補天」是否也存在著這種事實基礎呢?近日,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王若柏提出,女媧補天的神話實際上可能是遠古時代的一次隕石雨災害。此種說法依據何在?記者就此事采訪了王若柏研究員。
研究發現,白洋淀流域區的特殊地貌是全新世中晚期的一次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留下的。
王若柏告訴記者,近年來,他們在研究白洋淀流域區的歷史地貌時發現,從任丘、河間到保定、望都一帶,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縣、滿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現象——碟形窪地及其群體。這種碟形窪地是怎麼形成的呢?
他們利用近百年前出版的順直地形圖和航空照片等,使用計算機數字技術(DTM)將現代地形和人工地物層層剝去,僅保留原始的自然地貌景象。將這種窪地的復原圖與形成年代相近的國內外其他地區的隕石撞擊坑進行對比後發現,白洋淀地區碟形窪地和其群體是史前規模巨大的隕石雨撞擊後,在近代沖積平原上留下的遺跡。
依據地質地貌方法對近代隕石撞擊的研究,他們推測,這次撞擊發生的地域非常廣,從晉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灣附近。發生的時間大概在史前的某一時刻,最有可能是距今4000-5000年間。
推測當時的情景是,一顆小型彗星進入地球軌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沖入大氣層並在高空爆炸。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落入從晉北到冀中這一廣大地區,形成規模宏大的隕石雨。在平原地區形成了大量的撞擊坑,後經地面流水的侵蝕和先民的改造,多個較大的撞擊坑群最終形成了白洋淀。其餘的較小者形成了積水窪地,逐漸成為了該地區主要的居民點,部分這種窪地被地表水沖蝕破壞,但是河床間的高地上保留了大量的撞擊坑遺跡——「碟形窪地群」。
分析女媧補天傳說的內容,和一次規模巨大的天外來物(隕石雨)的撞擊事件極為相似。
王若柏告訴記者,最早記載女媧補天的是《淮南子》和《覽冥訓》。這兩部著作中對女媧補天的神話是這樣論述的。在遠古時候,「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火煉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也就是說,天塌地裂,大火延燒,洪水泛濫,飛禽作孽,走獸橫行。在百姓哀號、冤魂遍野之際,一位叫女媧的女神挺身而出,她「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從而克服了這一重大的自然災害。
文中的精彩描述完全應當是一次規模宏大的隕石雨撞擊全過程,「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復,地不周載」是小型天體爆炸後形成的大規模隕石雨:「火煉炎而不滅」是巨大撞擊、爆炸和其後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災;如果小型天體是一顆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隕冰,而隕冰融化後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會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結果。「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固,冀州平,蛟蟲死,顓民生。」神話依據上古時代的傳說編撰於東漢年間,冀州當然就應當是古代河北省一帶,也就是說這一段描述了災害平息之後河北平原的景象。
女媧補天遺跡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於王若柏研究員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
天外來物撞擊災害可能形成巨大的破壞,其中重要的是對古氣候的影響。王若柏研究員說,第四紀地質學家研究了全新世氣候的變化規律,發現有多次重要的降溫事件。在距今8500—3000年前後全新世的大暖期是新石器古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但此期間也是一個氣候劇烈波動的時期。其中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次降溫事件,被稱為「小冰期」的事件影響巨大。這一時間也是中原文明發展的一個最重要的時刻,對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十分重視。著名的地質學家劉東生院士等人使用環境演化高解析度分析(10—100年時間尺度)的方法研究全新世古環境等問題時提出,在距今4800—4200年間有一次降溫事件,事件的結果導致了古文化的變遷。認為在蒙、遼、冀地區繁盛的紅山文化突然衰落和小河沿文化發展的低谷可能與這一事件有關。
王若柏告訴記者,近年考古學已有明確的證據,女媧神和女媧補天的神話的遺跡主要存在於山西、河北一帶。這些遺跡的地理分布位置恰恰位於他提出的撞擊區的南部和西部附近,而且這次撞擊對應了古氣候學家的研究結果——距今4800至4200年間的降溫事件,正是隕石雨的撞擊引發了這次降溫事件。
白洋淀地區為什麼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合理的解釋是這里發生了巨大的災害。
王若柏告訴記者,他的研究不僅在時間上與古環境專家們提出的全新世降溫事件一致,而且地理位置也與歷史地理學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區不謀而合。
自然環境對早期人類發展的影響極為重要。各種文化區的分界,往往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分界線。但是,他們在研究這一問題時發現,河北平原的中部,即白洋淀地區既不是山脈縱橫,也不是荒漠分布,應當是一個十分適合遠古人類生存和繁衍的湖塘和窪淀地區,但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卻留下了一個古文化的空缺區。考古學研究表明相當於仰韶文化時代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非常缺少,而更晚的龍山文化遺跡幾乎是空白。實際上、《中國自然地理》(歷史自然地理)一書早已經提出,「不論是新石器時代或是商周以至春秋時代,(河北)平原的中部都存在著一片極為廣闊的空無聚落的地區」。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先生也指出「河北平原是一片榛莾,荒無聚落的景象」。
實際上有關中華文明夏、商、周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依據歷史文獻《春秋》和《左傳》等編繪的春秋時代各諸侯國的形勢圖圈出的古文化空缺區,與使用前述歷史地貌方法劃出的撞擊區完全重合。這顯然不是偶然的,這一地區主要是白洋淀流域和向西北和東南延長的范圍。說明這一地區經濟、文化的開發大大晚於周邊地區,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巨大的災害造成的地理環境惡化。甚至更有可能是先民心理的創傷和由此造成的禁忌等等。
這次災害就是隕星雨撞擊事件。巨大的撞擊災害來臨後,造成了大量人員的死亡和外遷,使當地繁盛的古文化從此中斷。災害過後的若干年,又逐漸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這一災害歷經一代又一代的傳說,一個美麗的神話——「女媧補天」便誕生了。
王若柏,中國地震局第一監測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地震地質,地殼形變和地質災害領域的研究工作。
[編輯本段]【女媧補天雕像】
在深圳市南山區蛇口海上世界,矗立著一座女媧補天的雕像。她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傅天仇先生創作的,建於1986年。
這座雕像雄偉壯觀,全身用乳白色的石頭雕刻而成。高約12米,寬約7米。 女媧上身為人,下身是纏繞一團的蛇尾。她帶著嚴肅的表情,用雙手托起補天巨石——五彩石,以象徵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同時也激勵蛇口人繼續發揚敢為天下先民的創新精神。
[編輯本段]【同名動畫片——女媧補天】
導演:錢運達
美術設計:胡永凱
製作公司: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1985年出品
上古時代。女媧端坐水邊,空曠的原野,使她感到異常孤獨。女媧用泥巴做成無數小人。小人們立刻有了生命,而且不斷繁衍,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忽然,山動地搖,火神和水神大打出手,各不相讓,烈火熊熊、洪水濤濤。地面的小人被洪水捲走,慘叫聲不斷。熟睡的女媧從夢中驚醒。她趕緊從腰際摘下一片綠葉,綠葉變成一葉扁舟,救起了溺水的小人。但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猛烈格鬥的水神和火神把天撞出了裂縫,碎石落下,砸傷了許多奔逃中的小人。女媧焦急萬分,她托起五彩巨石,填沒了天上一個個空洞。然而洞外大風吹來,巨石又紛紛落下,裂縫在不斷延伸,女媧不顧一切地將自己的身體嵌進了洞口和裂縫里。她的身軀漸漸溶化成石頭,終於補好了天上的空洞,大地從此平靜下來。小人們為失去女媧而傷心地痛哭起來。天邊,在女媧修補的地方隱約出現了閃閃發亮的星座。女媧留下的綠葉把大地裝扮成片片綠洲,人們就在這片土地上快樂地生活著。
本片於1986年獲法國聖羅馬國際兒童電影節特別獎。
[編輯本段]【女媧補天的翻譯】
久遠的過去,支撐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開;天不能普遍地覆蓋萬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載萬物;火燒猛烈而不熄滅,水泛濫成災而不停止; 兇猛的野獸吃善良的百姓,兇猛的鳥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於是,女媧冶煉五色石來修補蒼天的漏洞, 砍斷巨龜的腳來做撐起四方的擎天柱,殺死黑龍來拯救中國,用蘆灰來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補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豎立了起來,洪水退了,中國的大地上恢復了平整,兇猛的鳥獸都死了,善良的百姓生存下來。 望採納
9. 是誰創造了語言和人為什麼要創造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語言是符號系統。 其在社會現象中的地位如下:語言三和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進行思維的工具。 語言是人類的創造,只有人類有真正的語言。許多動物也能夠發出聲音來表示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中傳遞信息。但是這都只是一些固定的程式, 不能隨機變化。只有人類才會把無意義的語音按照各種方式組合起來,成為有意義的語素,再把為數眾多的語素按照各種方式組合成話語,用無窮變化的形式來表示變化無窮的意義。 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文字是語言的視覺形式。文字突破了口語所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自己創造的,可是在語言文字的神奇作用面前,人們又把它當做神物崇拜起來。他們用語言來祝福,用語言來詛咒。他們選用吉利的字眼做自己的名字,做城市的名字,做器物和店鋪的名字。他們甚至相信一個人的名字跟人身禍福相連,因而名字要避諱。皇帝的名字、長官的名字、祖宗和長輩的名字不能叫,一般人也都在「名」之外取一個「號」,彼此不稱名而稱號。在後世,認為這是禮貌;在遠古,這是人身保護。現代各地口語里也常常有些詞語起源於避諱;不久以前,很多行業有各自的避諱字眼。從前有些人家,因為小孩兒不懂得避諱,在堂屋裡貼一張紙條「童言無忌」,意思是小孩兒說的話不算數。 文字的發明, 古人更加認為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淮南子》里說:「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最能表示文字的神力的是符□,這是跟口語里的咒語相當的東西。一般的文字也都沾上迷信的色彩,有字的紙不能亂扔,要放在有「敬惜字紙」標簽的容器里,積聚起來燒掉。文字里邊當然也有避諱,嘴裡不能說的名字,紙上也不能寫;必得要寫就得借用同音字,或者缺一筆。
10. 《淮南子.本經訓》:「昔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他在眉心有第三隻眼睛,能見常人所不能見,由於長期使用文字、研究文字,從而整理了文字規律,在文字成熟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大文字出現以前,人們用圖畫或結繩等原始的方式來記事和交流,准確率和效率都極低,在文逐漸成熟之後,極大促進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並使文明得以傳承。人們認為這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基於當時的天地崇拜、鬼神崇拜,人們以天地之異象來表示此事的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