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考古學家發現了還是發明了古墓群
第一種是歷史上曾經被盜,考古學是近代從西方傳入中國的,但是中國歷史上盜墓的年代就久遠了,很多墓葬下葬不久就被人盜過,比如《古本竹書紀年》,就是西晉的時候從春秋時期魏國墓葬中盜掘發現的,所以我們現在去研究發掘,當然沒有盜墓者早
第二種,現在因為財政的問題,文物普查與保護工作不是很到位,加上技術的原因,只能對一些重點的,地面上的文物給與保護。我們國家歷史悠久,地下墓葬資源豐富,難免出現沒有涉及到的死角,就給現在的盜掘活動提供了空子,加上利益的驅動,鋌而走險,盜墓事件才會屢屢出現
㈡ 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的車輪是從哪裡出土的
近東出現輪式運輸工具的最早證據是美國考古學家Baldia在位於敘利亞的晚期Uruk遺址發現的。那裡出土了一個帶有輪子的模型和「貨車」的壁畫。這些東西是先民在距今6400-6500年前留下的。
也許車輪的最偉大作用是使人可以快速搬動大大超過自身重量的物體。
在陶輪上製作陶器輪子最普遍的用途是運輸。在車輪發明以前,古人要藉助滑撬搬運重物。最簡單的滑撬就是一個斜面,復雜一些的還會在重物下墊幾根滾杠——古埃及人就是用這種方法把巨大的石料堆成金字塔的。雖然古埃及人更應該受滾杠的啟發而發明車輪,但最早使用車輪的卻不是古埃及人。
車輪使用促成的技術進步與相應的影響深遠的制度變革相伴而行。人口的增長使某些村落得以發展為由新的宗教顯貴及後來的軍事首領和行政首腦統治的城市。城市的出現之所以可能,是由於農業生產率的增長。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餘,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這一發展過程不是突然的或單方面的。有不少人展開爭論:究竟是技術變革決定製度變革,還是制度變革決定技術變革?這使人聯想起關於人類進化的一個早期階段的爭論:是否先有了人的大腦,然後才創造出人類文化,包括語言和工具製造?大家已一致同意,前者與後者相互作用,語言和工具製造是大腦發展的原因,也是大腦發展的結果。看來技術變革和社會變革也是如此,先是相互作用,最後促使城市革命和文明到來。新石器時代的耕種者向居統治地位的顯貴們提供剩餘物品,從而由部落成員轉為農民,並不是由於他們從某個時候起同意這樣做,或被迫這樣做;相反,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原因和結果相互作用、密切關聯。
㈢ 中國發明家有哪些,各發明了什麼
蔡倫發明造紙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張衡發明地動儀、諸葛亮發明孔明燈、杜詩發明水排。
1、造紙術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2、活字印刷
活字印刷是早在11世紀的北宋時期的中國人民發明的。印刷術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曾對世界文明進程和人類文化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活字印刷的發明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是一種印刷方法,通過使用可以移動的金屬或膠泥字塊,來取代傳統的抄寫,或是無法重復使用的印刷版。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製成單字的陽文反文字模,然後按照稿件把單字挑選出來,排列在字盤內,塗墨印刷,印完後再將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時再次使用。北宋慶歷間(1041-1048)中國的畢升(?-約1051)發明的泥活字標志活字印刷的誕生。
3、地動儀
地動儀是中國東漢科學家張衡創造的傳世傑作。張衡所處的東漢時代,地震比較頻繁。張衡對地震有不少親身體驗,為了掌握全國地震動態,他經過長年研究,終於在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發明了候風地動儀,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動儀 。
地動儀有八個方位,每個方位上均有口含龍珠的龍頭,在每條龍頭的下方都有一隻蟾蜍與其對應。任何一方如有地震發生,該方向龍口所含龍珠即落入蟾蜍口中,由此便可測出發生地震的方向。
4、孔明燈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又稱祈天燈。是一種古老的中國手工藝品,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親手寫下祝福的心願,象徵豐收成功,幸福年年。一般在元宵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日施放。
諸葛亮被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水排
水排是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的發明,是機械工程史上的一大發明,約早於歐洲一千多年。建武七年(公元三十一年),杜詩創造了利用水力鼓風鑄鐵的機械水排,引這種鋼材的製作方法。最初的鼓風設備叫人排,用人力鼓動。繼而用畜力鼓動,因多用馬,所以也叫馬排。直到杜詩時改用水力鼓動,稱水排。
㈣ 考古學家都發現了哪些古文明遺跡
越來越多的古文明遺跡讓考古學家感到迷惑不解?科學家在非洲加彭奧克洛鈾礦發現了一個20億年前的核反應堆;在古印度遺跡中發現的佩飾?服飾所含放射能是正常情況下的50倍,這表明是核襲擊的結果?而人類近幾十年才開始掌握核技術,那以前的核技術是誰發明和應用的呢?
在秘魯珍藏著一塊30000年前的石刻,石刻描繪一位古印第安學者手持一個跟現代望遠鏡非常相似的管狀物貼近眼前觀測天象?而人類第一架望遠鏡是在17世紀中期才發明的,至今不過300年,30000年前的望遠鏡又是從何而來?
對於上述古代文明,許多考古學家都深感蹊蹺,謎題難解?他們認為是外星人所為,絕非近代人類或古代某一個時期的人類所能做到?
16世紀時,秘魯的西班牙總督弗朗西斯哥·德·托列多在他的辦公室中放著一塊從里邊露出0.18米長鐵釘的岩石,而這塊岩石是從附近一個採石場開采出來的?正因為它來歷不明,而被西班牙總督所看重?
㈤ 有什麼科學家發明了什麼
小羽同來學是要列舉一些嗎?
外國:源
愛迪生---留聲機,電影攝像機,鎢絲燈泡,直流電力系統。
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和三大運動定律,發明了反射望遠鏡。
本傑明·富蘭克林---傑明·富蘭克林曾經進行多項關於電的實驗,並且發明了避雷針;他還發明雙
焦點眼鏡,蛙鞋。
居里夫人---發現兩種放射性元素鐳和釙,兩度獲得諾貝爾獎。
中國
蔡倫---造紙
張衡---精通天文歷,他創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利轉動的「渾象」(也叫「渾天儀」)和世界上第一架測定地震方向儀器——地動儀。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日月的成因,說明月光是日光的反照,月食是由地球進入地影而產生的,郭守敬的簡儀就是根據渾儀改進的。
畢升---活字印刷術
錢學森---兩彈一星
還有很多。。
㈥ 英國考古學家威廉.湯姆斯發明了"folklore"一詞是在哪一年
湯姆斯發明這個詞是在1846年,指的是受歡迎的古董或者是受歡迎的文學。民俗,民間傳統(folklore)一詞創造出來以來就受到民俗學家們的爭議,他們的意見是不一致的 。非文學形式如傳統音樂、舞蹈、符號、手勢應該歸入視覺形式而不是口頭文學形式 。
㈦ 為什麼中國這么多考古學家,難道思想一直停留在過去,總是拿封建時期的事做研究,不如拿那時間去做發明!
考古學家有自己的職責
發明家也有自己的職責
不能互相代替
㈧ 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四大發明是指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及膠泥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由蔡倫改進;
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
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
膠泥活字印刷術是由北宋時期畢升發明的;
指南針
指南針是用以判別方位的一種簡單儀器。前身是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場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地理的南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常用於航海、大地測量、旅行及軍事等方面。指南針的N指北方,E指東方,W指西方,S指南方 。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漢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最早的指南針是司南。
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漢族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漢族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造紙術(也稱蔡侯紙)蔡倫改進。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製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為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改進了造紙術,才使紙成為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對紙的概念有個統一認識。什麼樣的物品叫「紙」。
火葯
一種黑色或棕色的炸葯,由硝酸鉀、木炭和硫磺機械混合而成,最初均製成粉末狀,以後一般製成大小不同的顆粒狀,可供不同用途之需,在採用無煙火葯以前,一直用作唯一的軍用發射葯。火葯是中國漢族煉丹家發明於隋唐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火葯的研究開始於古代道家煉丹術,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制丹葯,煉丹術的目的和動機都是超前的,但它的實驗方法還是有可取之處,最後導致了火葯的發明。
印刷術
雕版印刷: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但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並非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而據李約瑟所論北宋制的膠泥活字印刷術有許多劣勢的地方。
目前發現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單頁版梵文撰寫的《陀羅尼經》,該經是印在亞麻紙上,於650年至670年間出版,且在1974年於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1966年,考古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本微型《陀羅尼佛經》,該經內含唐朝女皇武則天(約690年-705年)頒行的則天文字。學者斷定該經不早於704年,後來被珍藏在一座建於751年統一新羅時代的舍利塔里。不過,已知最早一般大小的印刷出版書籍,是唐代(618年-907年)間刊行的《金剛經》。該經長5.18米(17英尺),卷軸格式,可追溯到唐懿宗咸通9年農歷4月15日(即868年)。學者李約瑟和錢存訓(Tsien Tsuen-hsuin)的記述表示金剛經的書法雕刻遠較較早印行的單頁版陀羅尼經更為先進,更為精巧。另外,兩個最古老的印刷農歷日期為877年和882年,它們是在當時佛教聖地敦煌被發現;
活字印刷: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有一篇文章叫《活板》,其中詳細介紹了活板印刷術的全過程,通俗易懂,非常詳細。在他寫於1088年的著作《夢溪筆談》中,將此發明歸於不知名的工匠畢升(990年-1051年)。隨著燒結陶土字元的使用,沈括描述畢升製作字形、撿字排列、印刷、並在印刷後拆解留待後來使用。畢升曾嘗試木製活字,但木製活字一直要到元朝(1271年–1368年)王禎(活躍於1290年至1333年)的木模才趨完善。王禎亦將文字按照音韻組合置於有小隔間的轉輪排字盤以方便撿字。至於銅版活字要等到明朝(1368年-1644年)華燧(1439年至1513年)於1490年的印刷作品才趨完美
木活字:
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禎發明了木活字,並創造出比較簡捷的適於漢字復雜特點的轉盤排字方法;後又發明了金屬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進。唐
㈨ 文明6考古學家怎麼造 文明6考古學家獲得發明方法
首先城市要建造劇院廣場這個區域,要求市政科技「戲劇和詩歌」來解鎖。接下來,市政科技「人道主義」解鎖後, 生產菜單中,劇院廣場會有美術館、考古博物館兩項可建造,你要選考古博物館,當前城市有這個建築才能建考古學家。注意這兩項是互相排斥的,你建了考古博物館,就不能建美術館了。最後,解鎖市政科技「自然歷史」,在生產菜單就可以看到考古學家了。
㈩ 為什麼很多古墓都是盜墓者先發現,而考古學家不行
我覺得盜墓者很懂風水,要不然不會找到大墓,而現在的考古學家所謂的學者都是磚家!只會根據史書記載推斷大范圍的!要等到老百姓無意間拉屎或犁地發現通知他們,才會被發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