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穿衣鏡發明

穿衣鏡發明

發布時間:2021-07-15 09:37:11

A. 鏡子是怎麼做出來的

一、鏡子是怎麼做出來的:

1、最早的人不會用復雜的工具,於是他們把石頭磨光,光滑的石頭會反色成像,這就有了最初的鏡子。

二、鏡子的由來及發明者: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來製成鏡子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古銅鏡;公元 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

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為制鏡中心,所產鏡子因質量高而負有盛名。

16世紀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金屬鏡逐漸減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明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

鏡子及其邊框日益成為室內裝飾。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傢具上。錫汞齊法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一直延續應用到19世紀。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

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鑒。漢代始改稱鑒為鏡。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有全身鏡。

最初銅鏡較薄,圓形帶凸緣,背面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半圓形鈕,用以安放鏡子,無柄,形成中國鏡獨特的風格。明代傳入玻璃鏡。清代乾隆(1736~1795)以後玻璃鏡逐漸普及。日本及朝鮮最初由中國傳入銅鏡。日本在明治維新時玻璃鏡開始普及。

B. 鏡子是哪個潮代出現的,誰發明的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銅鏡。公元 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為制鏡中心,所產鏡子因質量高而負有盛名。16世紀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金屬鏡逐漸減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明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鏡子及其邊框日益成為室內裝飾。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傢具上。錫汞齊法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一直延續應用到19世紀。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 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鑒。漢代始改稱鑒為鏡。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有全身鏡。最初銅鏡較薄,圓形帶凸緣,背面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半圓形鈕,用以安放鏡子,無柄,形成中國鏡獨特的風格。明代傳入玻璃鏡。清代乾隆(1736~1795)以後玻璃鏡逐漸普及。日本及朝鮮最初由中國傳入銅鏡。日本在明治維新時玻璃鏡開治普及。

C. 現在用的鏡子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清之際,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
這種歐式玻璃鏡由於要經歷數萬裏海路,一路顛簸,考慮到易碎的緣故,鏡面一般比較窄小,便於攜帶;其鏡多用於刮臉剃須,鏡面僅夠影照局部胡須即可。
17、18世紀的歐式鏡,其鏡框還保留著路易十四時代洛可可文化痕跡。
鏡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
從歐洲到亞洲東端,走海路常達數月之久,為了使鏡面牢固在船艙牆面上,鏡面鑲嵌在較大的可折疊的背板上,然後釘在船艙牆面,可做臨時的梳妝台。
鏡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國哥特式建築模樣,很有時代特點。
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婦人用的修飾鏡和穿衣鏡也出現了。
早期的婦人修飾鏡是法國製造的立掛式鏡子,鏡面長28厘米,寬20厘米,鏡邊包銅,鎏銀,鏡框兩端各有一對樞軸,連接支架,上翻,可掛在牆上,下翻,可立在梳妝台上。
早期的穿衣鏡是由衣架和鏡面兩部分組成,中間由樞軸連接。
因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較高大。
框架由堅硬的橡木、柚木製作,通高2米,寬60厘米。
取哥特式柱礎作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
鏡上有鏤空卷葉紋雕飾。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
穿衣鏡則通過達官貴人傳播到宮廷,成為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

D. 鏡子是怎麼來的用什麼做的誰發明的

鏡子具有有規則反射性能的表面拋光金屬器件和鍍金屬反射膜的玻璃或金屬製品。常鑲以金屬、塑料或木製的邊框。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製成鏡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銅鏡。公元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為制鏡中心,所產鏡子因質量高而負有盛名。16世紀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金屬鏡逐漸減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明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鏡子日益成為室內裝飾。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傢具上。錫汞齊法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一直延續應用到19世紀。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
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 。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鑒。漢代始改稱鑒為鏡。約公元前12世紀中國人發明了銅鏡。中國人於公元5世紀還發明了魔鏡;英國結晶學家威廉·布萊格到1932年,系統地闡明了魔鏡的理論,比中國晚了一千五百年左右。魔鏡是世界上最奇異的物品之一。魔鏡有何奇妙之處呢?在魔鏡的反面鑄有青銅圖案――圖像或文字,或二者兼而有之。反射光線的一面為凸狀,是由經拋光處理的青銅製成用作鏡面。在大多數照明情況下,這種鏡子看上去與其它的普通鏡子無異。但是,在明亮的陽光下使用魔鏡時,它反光的一面就能被「看透」。用鏡面將陽光反射到暗色的牆上,人們就能從投在牆壁上的影像中看到鏡面的圖案或文字。堅實的青銅製品變得透明了,這種令人感到神秘不解的現象使中國人給魔鏡取了透光鏡名稱。青銅是不透光的,然而實際使人感到透光,這是為什麼?這奧妙之深讓中外學者探討了幾百年,中國的科學家沈活和外國科學家威廉·布萊格爵士都發表過高見。威廉·布萊格爵士於1932年發現這一奧妙時說:「正是反射的放大作用使圖案清楚地顯現出來。」李約瑟正確地將這一切稱為「是在通向掌握金屬表現微細結構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有全身鏡。最初銅鏡較薄,圓形帶凸緣,背面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半圓形鈕,用以安放鏡子,無柄,形成中國鏡獨特的風格 。明代傳入玻璃鏡。清代乾隆(1736~1795)以後玻璃鏡逐漸普及。日本及朝鮮最初由中國傳入銅鏡。日本在明治維新時玻璃鏡開始普及。

E. 鏡子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我國古代用來自鑒的鏡子是銅鏡,自殷商以來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輟,考古資料多有證明,不復贅述。中國的玻璃鏡子起於何時?是舶來貨,還是起源於我國?這就需要作一番考證了。
玻璃鏡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和石灰石,加熱後經冷處理後便成為鈉鈣玻璃:起折光作用的塗抹劑,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煉丹家所稱的硃砂。這些原料我國先民早有發現。戰國墓出土的串珠、晉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製成品。汞在煉丹術和醫學上早有所用。我國古代的玻璃製品經過化學分析,多為鉛玻璃,這種玻璃多屬於半透明的混濁體,很難使之做到全透明: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無機化學不發達的中國,也很難提煉成純潔的水銀。這就是為什麼在清初,在廣大內地,還廣泛使用銅鏡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鈉鈣玻璃出現在我國,這便是西方傳教士攜帶的玻璃鏡子。說它是舶來品,還真有依據可尋。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清之際,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這種歐式玻璃鏡由於要經歷數萬裏海路,一路顛簸,考慮到易碎的緣故,鏡面一般比較窄小,便於攜帶;其鏡多用於刮臉剃須,鏡面僅夠影照局部胡須即可。17、18世紀的歐式鏡,其鏡框還保留著路易十四時代洛可可文化痕跡。鏡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從歐洲到亞洲東端,走海路常達數月之久,為了使鏡面牢固在船艙牆面上,鏡面鑲嵌在較大的可折疊的背板上,然後釘在船艙牆面,可做臨時的梳妝台。鏡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國哥特式建築模樣,很有時代特點。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婦人用的修飾鏡和穿衣鏡也出現了。早期的婦人修飾鏡是法國製造的立掛式鏡子,鏡面長28厘米,寬20厘米,鏡邊包銅,鎏銀,鏡框兩端各有一對樞軸,連接支架,上翻,可掛在牆上,下翻,可立在梳妝台上。早期的穿衣鏡是由衣架和鏡面兩部分組成,中間由樞軸連接。因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較高大。框架由堅硬的橡木、柚木製作,通高2米,寬60厘米。取哥特式柱礎作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鏡上有鏤空卷葉紋雕飾。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穿衣鏡則通過達官貴人傳播到宮廷,成為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能夠將其製成器皿。到了中世紀,義大利威尼斯人已經發明了玻璃鏡,至1234年,義大利人已經發明了眼鏡,此時法國已經製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紀前半葉,歐洲已經出現望遠鏡,1620年出現酒精式溫度計,1643年出現水銀式溫度計。在17世紀20年代,伽利略已經利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發現了木星上的兩顆衛星。由此證明,歐洲人在製造玻璃工藝上,遠遠走在國人的前面。我們發現和研究這些清初的舶來鏡,目的是要釐清這一歷史史實。

F. 古代人最早出現鏡子是什麼時候

玻璃最早出現於5000年前的埃及.中國最早的玻璃出現於西周早中期。經化學成份

分析,西周至漢代玻璃的助熔劑成份主要是鉛、鋇、及其他著色劑,與西方沿用幾千

年而不變的鈉、鈣配方完全不同.

中國古代銅鏡最早見於四千多年前的齊家文化時期,直至清末民初玻璃鏡子才大量使

用,中國最早出現玻璃鏡是在明清時期.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朝,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沒有實物。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穿衣鏡則通過達官貴人傳播到宮廷,成為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故從清初起,銅鏡慢慢被玻璃鏡子所取代。

詳見下文:

我國古代用來自鑒的鏡子是銅鏡,自殷商以來至唐宋元明清,使用不輟,考古資料多有證明,不復贅述。中國的玻璃鏡子起於何時?是舶來貨,還是起源於我國?這就需要作一番考證了。
玻璃鏡子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長石和石灰石,加熱後經冷處理後便成為鈉鈣玻璃:起折光作用的塗抹劑,其主要成分是汞,也就是煉丹家所稱的硃砂。這些原料我國先民早有發現。戰國墓出土的串珠、晉墓出土的料杯,已是玻璃的製成品。汞在煉丹術和醫學上早有所用。我國古代的玻璃製品經過化學分析,多為鉛玻璃,這種玻璃多屬於半透明的混濁體,很難使之做到全透明:硃砂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在無機化學不發達的中國,也很難提煉成純潔的水銀。這就是為什麼在清初,在廣大內地,還廣泛使用銅鏡的道理。但是在明末清初,已有鈉鈣玻璃出現在我國,這便是西方傳教士攜帶的玻璃鏡子。說它是舶來品,還真有依據可尋。

中國最早的玻璃鏡子出現在明清之際,它是由來華的傳教士從歐洲帶來的。這種歐式玻璃鏡由於要經歷數萬裏海路,一路顛簸,考慮到易碎的緣故,鏡面一般比較窄小,便於攜帶;其鏡多用於刮臉剃須,鏡面僅夠影照局部胡須即可。17、18世紀的歐式鏡,其鏡框還保留著路易十四時代洛可可文化痕跡。鏡面一般在10×12厘米左右,如手掌大小。從歐洲到亞洲東端,走海路常達數月之久,為了使鏡面牢固在船艙牆面上,鏡面鑲嵌在較大的可折疊的背板上,然後釘在船艙牆面,可做臨時的梳妝台。鏡面只有9×6厘米大小,背板仿照德國哥特式建築模樣,很有時代特點。隨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擴大,婦人用的修飾鏡和穿衣鏡也出現了。早期的婦人修飾鏡是法國製造的立掛式鏡子,鏡面長28厘米,寬20厘米,鏡邊包銅,鎏銀,鏡框兩端各有一對樞軸,連接支架,上翻,可掛在牆上,下翻,可立在梳妝台上。早期的穿衣鏡是由衣架和鏡面兩部分組成,中間由樞軸連接。因為要反映全身影像,故比較高大。框架由堅硬的橡木、柚木製作,通高2米,寬60厘米。取哥特式柱礎作為支架的立柱,既牢固,又耐看。鏡上有鏤空卷葉紋雕飾。清初,由於玻璃鏡造價低廉,清晰度高,立掛式鏡子很快傳播到民間;穿衣鏡則通過達官貴人傳播到宮廷,成為乾隆後期王妃貴人的日常用品。透明的玻璃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

透明的玻璃,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古埃及人就已經能夠將其製成器皿。到了中世紀,義大利威尼斯人已經發明了玻璃鏡,至1234年,義大利人已經發明了眼鏡,此時法國已經製造玻璃瓶和彩色玻璃。到了17世紀前半葉,歐洲已經出現望遠鏡,1620年出現酒精式溫度計,1643年出現水銀式溫度計。在17世紀20年代,伽利略已經利用自己製造的望遠鏡發現了木星上的兩顆衛星。由此證明,歐洲人在製造玻璃工藝上,遠遠走在國人的前面。我們發現和研究這些清初的舶來鏡,目的是要釐清這一歷史史實。

G. 鏡子的歷史是什麼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來製成鏡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古銅鏡;

公元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為制鏡中心,所產鏡子因質量高而負有盛名。

16世紀時,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金屬鏡逐漸減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明家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鏡子及其邊框日益成為室內裝飾。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傢具上。錫汞齊法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一直延續應用到19世紀。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

鏡子的現代意義

鏡子和秤都是體現女性身材的衡量物,比如女性用秤稱自己的體重,從而知道自己是胖了還是瘦了;但是隨著女性對美的認知越來越直觀,越來越具體化,鏡子也就漸漸的替換了秤在此的作用。於是「把家裡的秤換成鏡子」也就是更多女性檢驗自己是否美麗的一個口號。

H. 誰鏡子是誰發明的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製成鏡子 [1] ;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 化妝的銅鏡;公元 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出現以銀片或鐵片為背面的玻璃鏡;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為制鏡中心,所產鏡子因質量高而負有盛名。 16世紀發明了圓筒法製造板玻璃,同時發明了用汞在玻璃上貼附錫箔的錫汞齊法,金屬鏡逐漸減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發明用澆注法制平板玻璃,制出了高質量的大玻璃鏡。鏡子及其邊框日益成為室內裝飾。18世紀末制出大穿衣鏡並且用於傢具上。錫汞齊法雖然對人體有害,但一直延續應用到19世紀。1835年,德國化學家J.von萊比格發明化學鍍銀法,使玻璃鏡的應用更加普及。中國在公元前2000年已有銅鏡。但古代多以水照影,稱盛水的銅器為鑒。漢代始改稱鑒為鏡。漢魏時期銅鏡逐漸流行,並有全身鏡。最初銅鏡較薄,圓形帶凸緣,背面有飾紋或銘文,背中央有半圓形鈕,用以安放鏡子,無柄,形成中國鏡獨特的風格。明代傳入玻璃鏡。清代乾隆(1736~1795)以後玻璃鏡逐漸普及。日本及朝鮮最初由中國傳入銅鏡。日本在明治維新時玻璃鏡開始普及。 銅鏡 中國奴隸制社會初期正處青銅器時代,人們在長期的青銅冶鑄實踐中,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 系,並能人工的控制銅、錫、鉛配比。古書《考工記》中記載「金有六齊」,即合金的六種配比。其中最後一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就是製作銅鏡用的配比。「鑒」即是鏡,含錫較高,是因為銅鏡磨出光亮的表面和銀白色澤,還需要有鑄造性能以保證花紋細致。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以前就制出了精美的「透光鏡」,它能反射出銅鏡背後的美麗圖案 ,因此引起世人的極大興趣。為了解開「透光鏡」之謎,國內外學者花了幾百年時間進行研究探索,直到近代才發現,這是由於鏡面在製造加工以後,有相對於背面圖案的輕微不等的曲率,通過反射映出背面的圖案。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制鏡技術和對光反射特性深刻認識。在歐洲古希臘、羅馬時代;也是用一種稍凸出的磨光金屬盤作鏡,其不反光的一面刻有花紋,最早的鏡子是帶柄的手鏡,到公元1世紀出現了可以照全身的大鏡,中世紀時,手鏡在歐洲普遍流行,通常為銀制或磨光的青銅鏡,中世紀時,裝在精美的象牙盒內或珍貴的金屬盒內的小鏡子,成為婦女隨身攜帶物品。作為一種時髦品,背面塗金屬的玻璃鏡子是12至13世紀之交出現的,到文藝復興時期,紐倫堡和威尼斯已成為著名的制鏡中心。14世紀初,威尼斯人用錫箔和水銀塗在玻璃背面制鏡,照起來很清楚,15世紀紐倫堡製成凸透鏡,是制玻璃球時在內部塗一層錫汞齊。現代鏡子是用1835年德國化學家利比格發明的方法製造的,把硝酸銀和還原 劑混合,使硝酸銀析出銀,附在玻璃上。一般使用的還原劑是食糖或四水合酒石酸鉀鈉。1929年英國的皮爾頓兄弟以連續鍍銀、鍍銅、上漆、乾燥等工藝改進了此法。隨著技術的進步,鏡子的成本降低,各種各樣曲面鏡的出現,使鏡子的使用日益廣泛,具有了除映照儀容以外的更多的用途。如汽車上用的球面後視拋物面鏡,在望遠鏡中用於聚集和在探照燈中用於反射出平行光的拋物面鏡等

閱讀全文

與穿衣鏡發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