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陶淵明創造

陶淵明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15 09:13:15

A. 陶淵明創造了田園詩,所以又稱什麼

1、又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2、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B. 陶淵明的詩文創作的主要成就

第一種:
陶淵明的詩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他的詩給人的突出印象
是平淡自然。這是和他的詩歌內容以及表現上的特點分不開的。他的詩的主要內
容是平淡的田園風光,農村的日常生活,以及處於這種生活中的恬靜心境;而又
是通過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寫出來,使人感到真好象是從
「 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如《讀山海經》第一首:
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
我書。窮巷隔深轍,頗回入人車。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微雨從東來,好風
與之俱。�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語言十分平淡,使人讀來毫不吃力,只史覺得接觸到一
片生活情景,而這些情景、生活,以及詩人的志趣和心情,無一不是詩人真實的
感受,所以寫來十分親切。
陶淵明的詩歌雖然平淡,卻不淺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詩歌語
言雖然只是極普通的「田家語」,卻是經過高度藝術提煉的。而在這十分精粹的
語言中又都含有豐富的形象,這些形象無論是自然風光,或是社會生活,都有著
深厚的現實生活基礎。如「藹藹堂前林,中夏貯清蔭」,這是寫詩人的生活環境。
「貯」字雖只是一個平常的了眼,但用到這里卻很形象新鮮,中夏清幽涼爽的林
蔭好象是可以貯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風自南,翼彼新苗」,一個普通
的「翼」字,同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風溫存撫有著欣欣向榮的禾苗的
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經過親身體驗與深切感受之後才能寫出的詩句。又如
「秦為多佳日,登高賦新詩;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務各歸,閑暇則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平淡無奇的八句詩寫出一片生動的田生活的聲音和
氣氛。蘇軾說陶詩「似癯實腴」,正好說明了這個特點。
陶淵明的一些詩歌還富有意境。這在他的田園詩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他的田
園詩和謝靈運的山水詩很不相同。謝詩往往只給人一幅幅管觀的山水畫面,陶詩
卻在使人接觸到田園生活畫面的同時,而引人到一種境界中去。如前引的《歸園
田居》第一首,我們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幾間草房,村落中的幾樓炊煙,聽到
深巷的犬吠,樹頭的雞啼,所有這一切還構成一種境界,它寧靜安謐、淳樸自然。
這種特點的形成與詩人的創作方法密切相關。詩人寫作田園詩,目的並不在於客
面地描摹田園生活,而是要強調和表現這種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創作時並
不是隨意攝取到詩中來,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極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潛移
默化,使人們感到親切,又感到崇高。蘇軾說:「觀陶彭澤詩,初若散緩不收;
反復不已,乃識其奇趣。」所謂「奇趣」正是從意境中產生的。由於他的詩有意
境,因而也就全篇渾然一體。這在藝術上又與漢魏詩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
不謀而合。
陶淵明的詩歌由於內容不同,風格也不完全一樣。比如他的田園詩半蕭散沖
澹,而《詠荊軻》等詩卻豪放有力。但後者雖然豪放,卻又「豪放得來不覺」
(朱熹語),和他的田詩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處。
他的詩歌雖然在晉宋之間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飾。但是細心的讀者,
仍然可以看出古詩、曹植、阮籍、左思對他的潛在影響。象《擬古》的「日暮天
無雲」等「風華綺靡」的詩中,顯然融合了曹植的辭采。「語時事指而可想」的
《飲酒》詩,精神面目和阮籍《詠懷》非常接近,而他的《詠貧士》、《詠荊軻》
等詩,又顯然是受了左思《詠史》的啟發。鍾嶸《詩品》說他的詩「又協左思風
力」,是十分正確的。
陶淵明的辭賦和散文,雖然篇數不多,但也都寫得很好。他的散文都是用朴
素簡潔的文筆描寫真產的思想感情,真切而且傳神。《五柳先生傳》是詩人自撰
的小傳。在不到二百字的篇幅中,以精粹的筆墨描寫他的愛好、生活態度以及思
想性情等各個方面,把詩人的性格形象地勾畫了出來。《桃花源記》也不地三百
多字,卻生動地展現了理想社會的生活圖景,令人悠然神往。此外,《與子儼等
疏》追敘生平的思想與經歷,筆端飽含感情;《自祭文》對自己一生的行事,毫
無悔恨之意,表現了詩人的骨氣;《祭程氏妹文》也寫得凄惻感人。
陶淵明的辭賦繼承了抒情小賦的傳統,但能洗凈鉛華,與他的詩、散文在風
格上有其一致之處。《歸去來辭》是歷來為人稱誦的名篇。這是詩人歸田時的作
品。文中著力描寫了他由迷途折回的喜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從中表現了他
的高潔志趣。篇中如「舟遙遙以輕�,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
熹微。乃瞻衡宇,載欣載奔」一段,那詩人從遠道歸來時的愉快心情,好象讓我
們親眼看到一般。又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木欣欣以向榮,泉
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托意深遠,表現又極自然。他的
《感士不遇賦》抒發了詩人對士不遇的感慨,也揭露了士不遇的原因。賦中說:
「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已。」表現了他的耿介不阿的品格。他的《閑情賦》
則用鋪排的寫法表男女之間深摯的感情,從序文來看,它也是有寄託的。

第二種:
陶淵明在詩歌發展史上的重大貢獻,是他開創了新的審美領域和新的藝術境界。雖然一般的玄言詩人都注意到從審察自然來體會哲理,並由此產生了山水詩的萌芽,但沒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無奇的鄉村。只是在陶淵明筆下,農村生活、田園風光才第一次被當作重要的審美對象,由此為後人開辟了一片情味獨特的天地。他把農業勞動視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頌在勞動生活中包含著美的意趣,這同樣是深刻的發現。對陶詩的藝術特點,前人早有定評,謂之樸素、自然、真淳。但這並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響的風格,而是詩人有意識的美學追求。從根本上說,這也是由陶淵明的「自然」哲學決定的。在他看來,人為的繁復的禮儀破壞了社會的自然性,矯飾的行為破壞了人性的自然性,那麼,詩歌在外現形式上的過度追求,也必然破壞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絕少使用穠艷的色彩,誇張的語調,深奧的語匯、生僻的典故。他的詩中也常用對仗句式,但多數是比較古樸而不那麼精巧的,以至在感覺上並不明顯。他的詩歌充滿感情,但真正表現得很強烈、顯得激盪起伏的時候很少,而是和冷靜的哲理思維結合在一起,呈現為清明淡遠的意境。這一種美學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達到的。
進一步說,陶詩語言的樸素,又並不是隨口而道,毫無加工,而是高度精煉,洗凈了一切蕪雜粘滯的成分,才呈現出明凈的單純。他對自然的美,無疑有十分敏銳的感受,因而能夠用准確而樸素的語言將其再造為詩的形象。像「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鄉村的恬靜,「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寫雪的輕虛,「有風自南,翼彼新苗」寫風的蹤跡,都是有名的例子。
西晉詩歌追求華美、注重修辭的傾向,一方面提高了詩歌語言的表現技巧,但有時過於用力於此,而忽視了詩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毛病。陶詩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為底蘊,絕不炫耀外在的美飾,所以大多通篇簡潔,少作鋪排,鍾嶸《詩品》稱為「殆無長語」。詩的意境,也總是比較完整,從總體上感染讀者,而不以一字一句,某個片斷吸引人。

C. 如何理解陶淵明詩歌中創造的詩意的棲居

論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內容摘要:陶淵明的詩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平淡自然與深厚醇美的統一.他的田園詩寫的是平淡的田園風光和日常的農村生活,反映的是歸隱後恬淡的心境與情趣.在表現方法上,這些詩歌多用白描手法,語言樸素自然,少見華麗,但這並不意味著平淡無味.在田園詩平淡的描寫中蘊含著陶淵明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自然的熱愛,表現出他美好的人格和崇高的理想.同時陶淵明的田園詩還富有意境,所選的景物多具有鮮明的特徵,且飽含著詩人的感情,體現了詩人的個性特徵.陶詩還善於將深刻的哲理融入詩歌的形象中,使平凡的素材表現出不平凡的意境,這種情,景,理交融形成的意境十分和諧,往往令人神往.
關鍵詞:清新,質朴,情景交融
陶淵明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傑出的詩人,是我國古代詩歌史上的偉大詩人之一.他自幼受儒家正統思想的熏陶,抱有"大濟蒼生"的壯志,曾幾度出仕.但他同時也受老莊思想和當時盛行的隱逸風氣的影響,具有愛慕自然,企羨隱逸的思想.腐敗,黑暗,污濁的社會現實,不僅使他濟世的抱負根本無法實現,還得降志辱身,小心謹慎地周旋於風浪險惡的官場,這種生活使他倍感矛盾和痛苦.他在四十一歲任彭澤令時,因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毅然結束了十餘年任隱不定的生活,辭官歸隱,堅決走上了躬耕自給,潔身守志的歸田道路.歸田以後,詩人通過對無限美好的田園風光的描繪,自然淳真的田園生活的歌頌,自己躬耕同農民友好交往的歡悅心情的傾吐,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願望的反映.在當時玄言詩籠罩詩壇的情況下,一反玄言詩的脫離實際和枯燥無味,別開生面,為我國創作了第一流的詩歌.他的詩以嶄新的內容,淳樸自然的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田園詩,從而成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的詩歌現存一百二十多首,多寫於歸田之後,故田園詩佔了很大的比例.他的田園詩風格親切淳真,平淡自然;意境渾融完整,高遠入化;且富有真淳雋永的理趣;語言精工凝煉本色自然,而不加雕飾.這些特色充分體現了他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藝術追求和美學觀點以及物我一體,心與道冥的人生境界.奠定了後世田園詩的藝術風格特色,對後世詩歌的發展從內容到形式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陶淵明的田園詩有的是通過描寫田園景物的恬美,田園生活的簡朴,表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遊,或登高,或酌酒,或讀書,或與朋友談心,或與家人團聚,或盥濯於檐下,或採菊於東籬,以及在南風下張開翅膀的新苗,日見茁壯的桑麻,無不化為美妙的詩歌.詩人通過對無限美好的田園風光的描繪,自然淳真的田園生活的歌頌,自己躬耕同農民友好交往的歡悅心情的傾吐,廣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願望的反映,將自己對官場黑暗的極端厭惡和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嚮往表達得淋漓盡致.嶄新的內容,淳樸自然的風格,為我國古典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田園詩,從而成為田園詩派的創始人.他的田園詩風格平淡自然,親切真摯,然而卻包含了高度的匠心,筆法清新,描寫細膩,以情化理,理入於情,達到了哲理性與形象性的統一.
一,清新的筆法.陶淵明的詩內容均為自己親身見聞和感受,詩中的生活場景又為人們習見,如村舍,雞犬,桑麻,豆苗,耕種,風雨等,他的詩正是選擇了帶有典型意義的景物和事物,並且通過樸素的語言,直率自然地抒寫出來,藝術地再現了自己的生活和理想,使人感到詩人對農村,對土地的熱愛,真好像是從"胸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讓人一讀就懂,倍感親切.陶淵明刻劃田園山水,絕不追求華麗的語言與表面的形似,而是隨意點染,文字清新,質朴,猶如山裡田間拂面的清風,清新自然,而有無盡的神韻.如《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此詩開頭兩句,說自己從少年時代起,就缺少那種適應世俗的風度,本性所愛即山水自然."誤落塵網中",塵網指官場,整個官場好象一張捕捉鳥獸的羅網,自己入仕,是誤落塵網,是"迷途".因此,自己即如"羈鳥","池魚",這是隱微含蓄而又生動具體的比喻.這種被禁錮的痛苦不斷折磨他,而由於"性本愛丘山"的本性,終於使他在看透了官場的黑暗之後,欣然歸隱."開荒"二句說明他歸田思想的勝利,實現了躬耕的願望.以上八句,是用最簡煉最含蓄的語言,概括地敘述了他自己的前半生.詩的後段,正面寫他自己回到田園,重溫田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氣氛,抒發出內心的欣慰之情. "方宅"以下,落落如數家珍,地幾畝,屋幾間,樹幾株,花幾種,遠處村落何如,雞鳴狗吠何處,瑣瑣屑屑,平平淡淡,語言愈見通俗,而意境愈見高雅,這些描寫,充分表達了詩人離開官場後,去忙就閑,興高采烈,自由歡快的心情,以及他對平淡的自然的田園生活的美的認識.最後"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戛然而止,好比一個長期負擔很重的人,突然放下了擔子,真是輕快極了,舒暢極了.正如俗話說的:"無官一身輕".只是詩人的這種輕松悠閑,怡然自得的感受,不僅由於他拋棄了官職,離開了"樊籠";而且,還由於他回到了農村,參加了勞動,躬耕田園,實現了生活理想.
二,質朴的語言.陶淵明的田園詩不尚藻飾,不事雕琢,而是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語言精工本色,樸素真率,筆調疏淡,風韻深厚.此種白描功底,於平淡中透出豐富聯想,於聯想中生出詩的"淡永"意境.可謂"極平常之景,各生趣味","無一修飾之語,而其間無窮妙味." 近似"田家語"的樸素的語言和白描手法,從而形成田園詩平淡自然的風格,達到"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的藝術效果. 如如:"種豆南山下","今日天氣佳","青松在東園", "秋菊有佳色","悲風愛靜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話.然而,陶詩的語言不是未經錘煉的,只是不露痕跡,顯得平淡自然,平淡之中可見綺麗.又如《擬古》其三:
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從橫舒.翩翩新來燕,雙雙入我廬.
先巢故尚在,相將還舊居.自從分別來,門庭日荒蕪.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春天來了,燕子雙雙回到自己的草廬.一年來自己的門庭日見荒蕪,但仍然堅持著貧窮的隱居生活.有些朋友並不理解自己的態度,一再勸說出仕.可是燕子卻翩翩而來,絲毫也不嫌棄它們的舊巢以及自己這個貧士.似乎燕子在問詩人:我的心是堅定的,你的心也像我一樣堅定嗎 這首詩好像一個美麗的童話,淺顯平淡卻有奇趣.
再看陶淵明的《歸園田居》第三首.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這首詩用語十分平淡自然."種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樸素如隨口而出,不見絲毫修飾.這自然平淡的詩句融人全詩醇美的意境之中,則使口語上升為詩句,使口語的平淡和詩意的醇美和諧地統一起來,形成陶詩平淡醇美的藝術特色.這兩句寫在南山下種豆,草很茂盛立苗卻稀稀疏疏的.起句很平實,就像一個老農站在那裡說話,讓人覺得很親切.為了不使豆田荒蕪,詩人一大早就下了地,到了晚上才披著月光回來.雖然很辛苦,但他並不抱怨,這從"帶月荷鋤歸"的美景就可以看出來.路窄草長,夕露沾衣,但衣服打濕了有什麼可惜的呢 這句話看似平淡,但這平淡正好映射了結尾這一句"但使願無違",使得"願無違"強調得很充分.從表面上看,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對比來看,作者的"願"其實有它特殊的內涵.這里的"願"更蘊合了不要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了自我的意思.
陶詩於平淡中又富於情趣.陶詩的情趣來自於寫意."帶月荷鋤歸",勞動歸來的詩人雖然獨自一身,卻有一輪明月陪伴.月下的詩人,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深的草叢里,這是一幅多麼美好的月夜歸耕圖啊!其中洋溢著詩人心情的愉快和歸隱的自豪."種豆南山下"平淡之語,"帶月荷鋤歸"幽美之句;前句實,後句虛.全詩在平淡與幽美,實景與虛景的相互補襯下相映生輝,柔和完美.
類似的例子還有不少,例如:"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 (《讀山海經》其一)"平疇交遠風,良苗亦懷新."(《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其二)兩個"亦"字,物我情融,耐人尋味.又如:"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歸園田居》其五)一條山澗,一隻雞,一根荊薪,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一經詩人點化便有了生活情趣,顯示出他對鄰人的親切,以及農村淳樸的風俗."傾耳無希聲,在目皓已潔"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平淡的十個字便寫出了雪的輕柔之美.關於陶詩的這個特點,蘇軾概括為"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十分精闢.
不論從哪個角度看,陶淵明對自然的美,無疑是有敏銳的感受,也因而才能將那些樸素的文字信手拈來再造為詩的形象而顯明凈天然.像"山滌餘靄,宇曖微霄"(《時運》其一)寫春日郊區清晨的情境而含閑情;"有風自南,翼彼新苗"(《時運》其一)寫風的蹤跡而透出對自然造物之驚嘆;"傾身無希聲,在目皓且白"(《癸卯歲二月中作從弟敬遠》)寫雪的輕虛而暗含喜悅之情."淵明詩初看散漫,熟看有奇句."蘇東坡果然有其獨到而敏銳的見解,可說是陶公的知音了.
三,情,景,理交融的藝術境界.詩歌創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是至關重要的,而情又是最為重要的.離開情的景就沒有了生氣,離開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沒有濃厚的感情滲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淵明的田園詩中,飛禽走獸,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飽含了強烈的思想感情;同時,詩人又善於寓情於理,把自己對人生,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形象化,把詩情與哲理,與景物緊密結合起來,因而給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覺.陶詩發乎事,源乎景,緣乎情,而以理為統攝.在南山下張開翅膀的新苗,伴隨他鋤草歸來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煙,不嫌他門庭荒蕪重返舊巢的春燕,在中夏貯滿了清陰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壺中的濁酒,以及在他筆下常常出現的青松,秋菊,孤雲,飛鳥,都已不是尋常的事物,它們既是客觀的又是體現了詩人主觀感情與個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飲酒》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前四句講了"心"與"地"也就是主觀精神與客觀環境之間的關系,只要 "心遠",不管在什麼地方都不會受塵俗喧囂的干擾."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偶一舉首,心與山悠然相會,自身彷彿與南山融為一體了.那日夕的山氣,歸還的飛鳥,在自己心裡構成一片美妙的風景,其中蘊藏著人生的真諦.這種心與境的瞬間感應,以及通向無限的愉悅,是不可落於言筌的.正如《古學千金譜》所說:"籬有菊則采之,采過則已,吾心無菊.忽悠然而見南山,日夕而見山氣之佳,以悅鳥性,與之往還.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一片化機,天真自具.既無名象,不落言詮,其誰辨之."
《擬輓歌辭》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渾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
這首詩先寫親友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楊"烘托出悲涼的氣氛.然後說人皆有死,誰也不能避免,而一個人的死去對活著的人來說並無太大的影響,不必過於執著.最後兩句以理語作結,統攝了全詩.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這個困惑被陶淵明勘破了.
陶淵明不重視實境的描繪,取景大都平淡無奇,並不拘泥於眼前的實有,只取與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即意中之境;又不求形似,只是勾勒景物的輪廓,自然景物只是詩人內心情感的"外化",這種以意造景的手法,使自然景物都處於特定的環境之中,與人的生活,感情融成一片.使詩人的主觀之意與客觀之境渾然一體,高遠而富有神韻.使自然美與感情美和諧統一,從而創造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高度境界.如:《歸園田居》(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平易淺顯的日常生活片斷,使全詩顯得事真,景真,情真,意真.陶淵明熱愛歸隱耕種生活,親自參加勞動,無拘無束,樂在其中,勞動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靜謐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畫面中,詩人俗衣淡衫,荷鋤理穢,在皎潔的月光下悠然歸家,豁達,高潔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這種情調,這種境界使人倍感親切.
陶詩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學說教,而是在生活中親自體驗到的,其中包涵著生活的情趣.如《歸園田居》其四,先說自己久游而歸,攜子侄去訪故友,卻只見一片"荒墟""依依昔人居",又見"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可想而知屋舍荒蕪已久.借問路過的"採薪者",始知"死歿無復餘".不由悲嘆"一世異朝市",最後更體悟到:生命是虛幻的,最終不過歸於空無.短短八十字,情,景,事,理渾融,可說達到了物我合一,主客融合的渾然天成之境界.
陶淵明對後世的影響是巨大的.他那光明峻偉的胸襟,剛正不阿的人格,直率的生活態度,熱愛勞動和田園生活的情操,以及執著探索人生真諦,不斷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成為歷代無數具有進步思想的作家,知識分子的榜樣.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那平淡自然的藝術風格,高遠入化的藝術境界,豐富的田園詩歌堪稱我國古代文化藝術寶庫的珍品,成為人們豐富,發展文藝創作,學習和借鑒的源泉.歷代有成就的詩人無不在他的作品中汲取營養和受到他的藝術熏陶.李白說:"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杜甫說:"焉得思如陶謝手".沈德潛謂:"陶詩胸次浩然,其中有一段淵深相茂不可到處."唐人祖述者:"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閑遠,儲太祝有其朴實,韋左司有其沖和,柳義曹有其駿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可見其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他開創了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經過歷代詩人的努力,終於形成了田園山水詩派.使山水田園詩派成為中國古典詩歌領域中蔚為壯觀的一大主流之一.歷代"擬陶","和陶"相沿成習,佳作不斷,名家輩出,陶淵明不愧為我國傑出的大詩人.

D. 簡述陶淵明的創作概況

陶淵明(約376~427),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友人私謚「靖節徵士」,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於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願「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自小體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稱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貧,不能常得」;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見「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卻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六十歲左右去世。深受後世文人騷客推崇,歐陽文忠公甚至認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即《歸去來兮辭》)而已」;在中國詩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潛先生認為: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後只有杜甫。

E. 陶淵明他的創作開創了一種什麼一體

田園詩派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流派,最重要代表人物為東晉詩人陶淵明。古往今來,陶淵明的詩作及藝術對後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是田園詩,它自成流派、一直影響後世詩人創作的發展,陶淵明的詩大部分取材於田園生活,來源於陶淵明對田園生活的深切感受,有的接近於口語,有的近似歌謠:有的直抒胸臆,直接表明了作者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朴實而又毫不缺管色彩,給人一種清新、淳美的感覺、詩情畫意的感受。
在中國文學史上,陶淵明第一個以田園景色和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了大量的詩歌創作,他的田園詩創立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新流派——田園詩派,被歷代詩人推崇備至。如果僅從他的田園詩的字面上看,詩人
[田園詩派]

田園詩派
之超然物外和物我兩忘的超凡脫俗,真有著神仙般的無限風韻。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陶淵明的田園詩雖取材田園,貌似田園,其實際意義早已超出田園領域之外。只有在這個意義上,和人民性的精髓之中去認識,探索它的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
梁朝學者鍾嶸,在《詩品》中高度評價陶淵明是山水田園詩歌的宗師。此後歷代著名詩人如李白、白居易、蘇東坡等無不敬仰效模他。陶淵明不僅千百年來在國內為後人所雅愛,在國際上也有巨大影響,朝鮮、日本、蘇聯、英、美、法、德等許多國家把對陶學的研究當作人類文化和世界文學加以研究和發展,因而陶淵明的詩歌、散文和學術思想在我國文學史和世界文學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F. 陶淵明是什麼詩派的創始人

被稱為「田園詩人」,但不能說是田園詩派的創始人,因為在他之前也有很多寫田園詩的詩人.
還有就是他也有很多「金剛努目式」(魯迅)的作品.

G. 1、陶淵明為什麼要創造一個如此美好的"桃花源"請根據相關詩文舉例說明.

《桃花源記》是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詩歌,其中描繪了一個「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的安寧的世外桃源,其中的原因應該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H. 陶淵明創造什麼詩體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 陶淵明是田園詩的開創者。他的田園詩以純朴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辟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在他的田園詩中,隨處可見的是他對污濁現實的厭煩和對恬靜的田園生活的熱愛。

I. 陶淵明的創作分哪幾個階段

陶淵明少年時期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任江州祭酒。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他到荊州,投入桓玄門下做屬吏。這時,桓玄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窺伺著篡奪東晉政權的時機,他當然不肯與桓玄同流,做這個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詩中寫道:「如何舍此去,遙遙至西荊。」——《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塗口》對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戀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對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發出了深長的嘆息。
元興二年,桓玄在建康公開篡奪了帝位,改國為楚,把安帝幽禁在潯陽。他在家鄉躬耕自資,閉戶高吟:「寢跡衡門下,邈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表示對桓玄稱帝之事,不屑一談。
元興三年,建軍武將軍、下邳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蘇鎮江)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他離家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一說陶淵明是在劉裕攻下建康後投入其幕下)。當劉裕討伐桓玄率兵東下時,他仿效田疇效忠東漢王朝喬裝馳驅的故事,喬裝私行,冒險到達建康,把桓玄挾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馳報劉裕,實現了他對篡奪者撫爭的意願。他高興極了,寫詩明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第四章。劉裕打入建康後,作風也頗有不平凡的地方,東晉王朝的政治長期以來存在「百司廢弛」的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經過劉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則),先以威禁(預先下威嚴的禁令)的整頓,「內外百官,皆肅然奉職,風俗頓改」。其性格、才幹、功績,頗有與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對他產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劉裕為了剪除異己,殺害了討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無罪的王愉父子,並且憑著私情,把眾人認為應該殺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謚任為錄尚書事領揚州刺史這樣的重要的官職。這些黑暗現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鎮軍參軍經曲經阿曲伯》這首詩中寫道:「目倦山川異,心念山澤居」「聊且憑化遷,終返班生廬」。
緊接著就辭職隱居,於義熙元年(405年)轉入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督郵,屬吏說:「當束帶迎之。」他嘆道:「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遂授印去職。陶淵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後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於前,妻鋤於後」,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歸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淵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至今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擬輓歌辭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J. 1、陶淵明為什麼要創造一個如此美好的"桃花源"請根據相關詩文舉例說明.

,???
搜索新浪微博找「陳集思涵藏頭詩″訂制一首。
例:
鳳鳴龍吟威中勝,
凰棲梧桐來相稱。
涅世重來運道成,
槃命熊熊火里生。

華佗再世志四海,
源自業精逢蓬萊。
醫術鍥合金石開,
葯品求真繼往來。
潘家少年師名在,
通貫杏林好人才。

閱讀全文

與陶淵明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