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系統級封裝誰發明的

系統級封裝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15 08:40:08

⑴ 是誰發明了電腦

計算機(全稱:電子計算機;別稱:電腦,英文:Computer)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目前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
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
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製造的,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硬體
所謂硬體,是指構成計算機的物理設備,即由機械、電子器件構成的具有輸入、存儲、計算、控制和輸出功能的實體部件。下面介紹一下電腦主機的各個部件:
(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2)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
(3)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4)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RAM),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內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類,容量1-8GB。
(5)硬碟: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並機,都不會丟失。硬碟容量很大,目前已達TB級,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
(6)音效卡:音效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後,音效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
(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顯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
(8)網卡: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局網並連接到inerrnet的重要設備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音效卡、顯卡、網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數據機:數據機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隨著ADSL寬頻網的普及,數據機逐漸退出了市場。
(10)軟碟機:軟碟機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與主板用FDD介面連接。現已淘汰。
(11)光碟機: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准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12)顯示器: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為CRT、LCD、LED三大類,介面有VGA、DVI兩類。
(13)鍵盤:鍵盤是主要的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
(14)滑鼠:當人們移到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切指到想指的們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鍵盤滑鼠介面有PS/2和USB兩種。
(15)音箱: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聲音播放出來。
(16)列印機: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目前,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
(17)視頻設備,如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視卡等設備,用於處理視頻信號。

⑵ 什麼是系統級封裝(SiP)技術

SIP(System In a Package系統級封裝)是將多種功能晶元,包括處理器、存儲器等功能晶元集成在一個封裝內,從而實現一個基本完整的功能。與SOC(System On a Chip系統級晶元)相對應。不同的是系統級封裝是採用不同晶元進行並排或疊加的封裝方式,而SOC則是高度集成的晶元產品。 有人將SIP定義為:將多個具有不同功能的有源電子元件與可選無源器件,以及諸如MEMS或者光學器件等其他器件優先組裝到一起,實現一定功能的單個標准封裝件,從而形成一個系統或者子系統。從封裝發展的角度來看,SIP是SOC封裝實現的基礎。

⑶ 什麼是系統級封裝技術

把一個系統做成系統包
給別人安裝

⑷ LED等是誰發明的

中村修二,

中村修二(Shuji Nakamura),1954年5月22日出生於日本伊方町,畢業於日本德島大學,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工程學院材料系教授。

中村修二於1993年在日本日亞化學工業株式會社(Nichia Corporation)就職期間,基於GaN開發了高亮度藍色LED,從而廣為人知。當時,開發一種藍色LED被認為是不可能的,此前的20年間只有紅色和綠色LED。

2014年10月7日,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因發明「高效藍色發光二極體」而獲得201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4)系統級封裝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中村修二教授的創新使得LED生產商能夠生產三原色(紅、綠和藍)LED,從而使實現1600萬色成為可能。或許最為重要的是,LED行業利用這種新技術來開始白色LED(半導體生態光源)的商業化生產。

1989年,中村教授開始研究基於三族氮材料的藍光LED。由於在藍光LED方面的傑出成就,中村教授獲得了一系列榮譽,包括仁科紀念獎(1996),IEEE Jack A.莫頓獎,英國頂級科學獎。

富蘭克林獎章(2002),2003年中村教授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NAE)院士,2006年獲得千禧技術獎。 2000年,中村教授加入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他獲得100多項專利,並發表了200多篇論文。

⑸ 誰發明的電腦

第一台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計算機(全稱:電子計算機;別稱:電腦,英文:Computer)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並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目前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重要標志。
計算機是由早期的電動計算器發展而來的。1946年,世界上出現了第一台電子數字計算機「ENIAC」,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工學院製造的。1956年,晶體管電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第二代電子計算機。只要幾個大一點的櫃子就可將它容下,運算速度也大大地提高了。1959年出現的是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最初的計算機由約翰·馮·諾依曼發明(那時電腦的計算能力相當於現在的計算器),有三間庫房那麼大,後逐步發展。
1946年面世的「ENIAC」,它主要是用於計算彈道。是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莫爾電氣工程學院製造的,它的體積龐大,佔地面積170多平方米,重量約30噸,消耗近150千瓦的電力。顯然,這樣的計算機成本很高,使用不便。這個說法被計算機基礎教科書上普遍採用,事實上在1973年根據美國最高法院的裁定,最早的電子數字計算機,應該是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的物理系副教授約翰·阿坦那索夫和其研究生助手克利夫·貝瑞(Clifford E. Berry ,1918-1963)於1939年10月製造的"ABC"(Atanasoff- Berry-Computer)。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誤會,是因為「ENIAC」的研究小組中的一個叫莫克利的人於1941年剽竊了約翰·阿坦那索夫的研究成果,並在1946年時,申請了專利。由於種種原因直到1973年這個錯誤才被扭轉過來。(具體情況參閱網路----「約翰·阿坦那索夫」詞條,希望大家記住ABC和約翰·阿坦那索夫,希望以後的教科書能夠修改這個錯誤)。後來為了表彰和紀念約翰·阿坦那索夫在計算機領域內作出的偉大貢獻,1990年美國前總統布希授予約翰·阿坦那索夫全美最高科技獎項----「國家科技獎」。
硬體
所謂硬體,是指構成計算機的物理設備,即由機械、電子器件構成的具有輸入、存儲、計算、控制和輸出功能的實體部件。下面介紹一下電腦主機的各個部件:
(1)電源:電源是電腦中不可缺少的供電設備,它的作用是將220V交流轉換為電腦中使用的5V,12V,3.3V直流電,其性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他設備工作的穩定性,進而會影響整機的穩定性。
(2)主板:主板是電腦中各個部件工作的一個平台,它把電腦的各個部件緊密連接在一起,各個部件通過主板進行數據傳輸。也就是說,電腦中重要的「交通樞紐」都在主板上,它工作的穩定性影響著整機工作的穩定性。
(3)CPU:CPU(Central Precessing Unit)即中央處理器,是一台計算機的運算核心和控制核心。其功能主要是解釋計算機指令以及處理計算機軟體中的數據。CPU由運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高速緩存及實現它們之間聯系的數據、控制及狀態的匯流排構成。作為整個系統的核心,CPU 也是整個系統最高的執行單元,因此CPU已成為決定電腦性能的核心部件,很多用戶都以它為標准來判斷電腦的檔次。
(4)內存:內存又叫內部存儲器(RAM),屬於電子式存儲設備,它由電路板和晶元組成,特點是體積小,速度快,有電可存,無電清空,即電腦在開機狀態時內存中可存儲數據,關機後將自動清空其中的所有數據。 內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大類,容量1-8GB。
(5)硬碟:硬碟屬於外部存儲器,由金屬磁片製成,而磁片有記功能,所以儲到磁片上的數據,不論在開機,還是並機,都不會丟失。硬碟容量很大,目前已達TB級,尺寸有3.5英寸、2.5英寸、1.8英寸、1.0英寸等,介面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
移動硬碟是以硬碟為存儲介質,強調便攜性的存儲產品。目前市場上絕大多數的移動硬碟都是以標准硬碟為基礎的,而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碟(1.8英寸硬碟等),但價格因素決定著主流移動硬碟還是以標准筆記本硬碟為基礎。因為採用硬碟為存儲介質,因此移動硬碟在數據的讀寫模式與標准IDE硬碟是相同的。移動硬碟多採用USB、IEEE1394等傳輸速度較快的介面,可以較高的速度與系統進行數據傳輸。
(6)音效卡:音效卡是組成多媒體電腦必不可少的一個硬體設備,其作用是當發出播放命令後,音效卡將電腦中的聲音數字信號轉換成模擬信號送到音箱上發出聲音。
(7)顯卡:顯卡在工作時與顯示器配合輸出圖形,文字,顯卡的作用是將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並向顯示器提供行掃描信號,控制顯示器的正確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板的重要元件,是「人機對話」的重要設備之一。
(8)網卡:網卡是工作在數據鏈路層的網路組件,是區域網中連接計算機和傳輸介質的介面,不僅能實現與區域網傳輸介質之間的物理連接和電信號匹配,還涉及幀的發送與接收、幀的封裝與拆封、介質訪問控制、數據的編碼與解碼以及數據緩存的功能等。網卡的作用是充當電腦與網線之間的橋梁,它是用來建立局網並連接到inerrnet的重要設備之一。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音效卡、顯卡、網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9)數據機:數據機是通過電話線上網時必不可少的設備之一。它的作用是將電腦上處理的數字信號轉換成電話線傳輸的模擬信號。隨著ADSL寬頻網的普及,數據機逐漸退出了市場。
(10)軟碟機:軟碟機用來讀取軟盤中的數據。軟盤為可讀寫外部存儲設備,與主板用FDD介面連接。現已淘汰。
(11)光碟機:電腦用來讀寫光碟內容的機器,也是在台式機和筆記本攜帶型電腦里比較常見的一個部件。隨著多媒體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使得光碟機在計算機諸多配件中已經成為標准配置。目前,光碟機可分為CD-ROM驅動器、DVD光碟機(DVD-ROM)、康寶(COMBO)和刻錄機等。
(12)顯示器:顯示器有大有小,有薄有厚,品種多樣,其作用是把電腦處理完的結果顯示出來。它是一個輸出設備,是電腦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分為CRT、LCD、LED三大類,介面有VGA、DVI兩類。
(13)鍵盤:鍵盤是主要的輸入設備通常為104或105鍵,用於把文字、數字等輸到電腦上。
(14)滑鼠:當人們移到滑鼠時,電腦屏幕上就會有一個箭頭指針跟著移動,並可以很准確切指到想指的們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人們使用電腦不可缺少的部件之一。 鍵盤滑鼠介面有PS/2和USB兩種。
(15)音箱: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聲音播放出來。
(16)列印機:通過它可以把電腦中的文件列印到紙上,它是重要的輸出設備之一。目前,在列印機領域形成了針式列印機、噴墨列印機、激光列印機三足鼎立的主流產品,各自發揮其優點,滿足各界用戶不同的需求。
(17)視頻設備,如攝像頭、掃描儀、數碼相機、數碼攝像機、電視卡等設備,用於處理視頻信號

⑹ 是誰發明的BIOS啊

BIOS是主板的管理系統
是最基本的DOS系統
DOS系統是代碼管理處理級系統
而DOS只是一堆數據
不算是發明品
所以不能稱得上是誰發明了這個東西
以上
希望能幫到LZ的忙

⑺ 電腦是誰發明的

是約翰·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1903年12月28日-1957年2月8日),原籍匈牙利,布達佩斯大學數學博士。世紀最重要的數學家之一,在現代計算機、博弈論、核武器和生化武器等領域內的科學全才之一,被後人稱為「計算機之父」和「博弈論之父」。

1944~1945年間,馮·諾依曼形成了現今所用的將一組數學過程轉變為計算機指令語言的基本方法,當時的電子計算機(如ENIAC)缺少靈活性、普適性。馮·諾依曼關於機器中的固定的、普適線路系統,關於「流圖」概念,關於「代碼」概念為克服以上缺點作出了重大貢獻。

(7)系統級封裝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計算機發展歷史

1、第1代:電子管數字機(1946—1958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軟體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匯編語言。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為主。

特點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為每秒數千次至數萬次)、價格昂貴,但為以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2、第2代:晶體管數字機(1958—1964年)

硬體方面的操作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為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特點是體積縮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運算速度提高(一般為每秒數10萬次,可高達300萬次)、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高。

3、第3代:集成電路數字機(1964—1970年)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軟體方面出現了分時操作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特點是速度更快(一般為每秒數百萬次至數千萬次),而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高,價格進一步下降,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准化等。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4、第4代:大規模集成電路機(1970年至今)

硬體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軟體方面出現了資料庫管理系統、網路管理系統和面向對象語言等。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處理器在美國矽谷誕生,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式控制制逐步走向家庭。

⑻ 系統級封裝,系統級封裝是什麼意思

採用任何組合,將多個具有不同功能和採用不同工藝制備的有源元/器件、無源元/器件、MEMS器件、分立的KGD(Known Good Die)諸如光電晶元、生物晶元等,在三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集成組裝成為具有多層器件結構,並且可以提供多種功能的單個標准封裝件,形成一個系統或者子系統,即達到所謂的Convergent System的電子系統水平。
我個人認為系統級封裝不特指某一個產品,也不特指某一個技術,它是許多體系的融合,更確切地說,系統級封裝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目標,所以工業界有時也將系統級封裝稱之為系統集成領域的Moore's Law。
系統級封裝與SiP、SoC(System on Chip)、3D-MCM、SoP等體系並不矛盾,而且系統級封裝的發展的水平將與SiP、SoC、3D-MCM、SoP等體系相輔相成,互為嫁衣。
3、統級封裝的特徵
我認個人認為:系統級封裝包含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徵:
(1)將各種不同工藝、不同功能的晶元集成在一個封裝內實現強大的系統功能;

⑼ 電腦主板是系統級封裝嗎

什麼是系統級封裝:採用任何組合,將多個具有不同功能和採用不同工藝制備的有源元/器件、無源元/器件、MEMS器件、分立的KGD(Known Good Die)諸如光電晶元、生物晶元等,在三維(X方向、Y方向和Z方向)集成組裝成為具有多層器件結構,並且可以提供多種功能的單個標准封裝件,形成一個系統或者子系統,即達到所謂的Convergent System的電子系統水平。
系統級封裝包含兩個非常重要的特徵:1、將各種不同工藝、不同功能的晶元集成在一個封裝內實現強大的系統功能;2、將過去PCB版上的分立元件集成在多層集成結構中,使系統小型化,達到所謂的Convergent System 。
目前有些人認為系統級封裝可以理解為是一個目標,所以工業界有時也將系統級封裝稱之為系統集成領域的Moore's Law。
因此個人覺得,電腦主板中的某些元件是系統級封裝,電腦主板的組裝也可以理解為非嚴格意義上系統級封裝。

⑽ 如何封裝一個屬於自己的系統

藉助軟體封裝(推薦方法):
1.安裝一個自己喜歡的系統:推薦全新安裝,即使用windows安裝光碟安裝,不要使用GHOST安裝盤安裝。
2.精簡系統:清理垃圾、不需要的驅動、自帶游戲等不需要的文件,這樣才能控制好系統體積大小。
3.使用封裝工具進行封裝,推薦自由天空的ES3,很好用的。自由天空論壇有很多關於這方面的教程貼。
4.系統備份,用PE進入系統通過GHOST備份工具對剛剛封裝好的系統進行備份。
5.製作啟動光碟(如果你不打算刻盤就不需要看這一步了),用EasyBoot軟體製作系統啟動引導光碟,製作好以後可以在虛擬機中測試,沒問題的話就可以刻盤保存了。
註:以上只是簡單的步驟,我不可能在這里把所有東西都說那麼詳細。你要學會封裝還得自己多看看相關方面的帖子,還是推薦自由天空論壇,我就是在那裡看然後自己琢磨的的,現在自己win7都封裝好了。還要多試試,電腦裝一個虛擬機吧,這樣做起來簡單快速。
手動封裝(需細心操作):
1.安裝WindowsXP
2.保存本用戶的輸入法設置
打開 控制面板-區域和語言選項-高級 將 「將所有設置應用於當前用戶帳戶和默認用戶配置文件(D)」 選框選上,解決安裝的輸入法在系統還原後,系統托盤沒顯示的問題。
3.保存文件到系統目錄(這里提到的DD我會提供給大家的!)
解壓縮AutoHAL.rar
復制裡面的halacpi.dll、halapic.dll、halmps.dll、halaacpi.dll、halmacpi.dll、halstnd.dll、ntkrnlmp.exe、ntkrnlpa.exe、ntkrpamp.exe、ntkrnlup.exe十個文件到\WINDOWS\SYSTEM32\
復制dtecthal.inf到\WINDOWS\INF\
復制run.bat到\WINDOWS\
復制boot.ini、bootXP.ini、ntldr、ntldrXP到系統根目錄

解壓縮sysprep.rar到根目錄\sysprep\
重新執行setupmgr.exe按照提示製作sysprep.inf文件(也可以沿用裡麵包含的sysprep.inf)

4.系統減肥計劃
1、關閉系統還原
2、關閉系統休眠
3、轉移虛擬內存頁面文件
4、清理磁碟,刪除系統和IE臨時文件
在「Internet選項」中刪除Internet臨時文件和離線內容,刪除Cookies,清除歷史記錄。
刪除 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 下所有文件。
刪除 C:\Program Files\UPDATE\*.*
刪除 C:\Program Files\InstallShield Installation Information\*.*
刪除 C:\Program Files\WindowsUpdate\*.*
刪除 C:\WINDOWS\Temp 下所有文件
刪除 C:\WINDOWS 下所有以「$NtUninstall*$」為命名格式的隱藏目錄
刪除 C:\WINDOWS 下所有以KB8打頭的和Q打頭的.log文件
刪除 C:\WINDOWS\SoftwareDistribution\Download\*.*
刪除 C:\WINDOWS\Installer\*.*
刪除 C:\WINDOWS\Downloaded Installations\*.*
5、移動我的文檔至 D:\My Documents(可選)

5.刪除、更改系統硬體驅動

做封裝所用的計算機中所使用的驅動程序,在被部署的計算機上大多數不再有用(除非都被部署在相同硬體配置的計算機上)。所以,我們要一一刪除源計算機中的這些驅動,以免殘留的驅動造成部署的不正常。
卸載驅動,在「設備管理器」(我的電腦,屬性,硬體,設備管理器)中列出所有設備,然後一一卸載。

在設備管理器中,可以看到當前正在使用的所有硬體設備。
【1、更改「IDE ATA/ATAPI控制器」為「標准雙通道 PCI IDE 控制器」
2、更改計算機電源管理模式「Advanced Configuration Power Interface(ACPI)」為 「Standard PC」
【1和2不懂看這里:
、更改IDE ATA/ATAPI控制器
點擊「更新驅動程序」-「從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裝」-「不要搜索,我要選擇自己的驅動」改成「標準的雙通道PCI IDE控制器」
2、再把「計算機」里的內容改為「Standard PC」
點擊「更新驅動程序」-「從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裝」-「不要搜索,我要選擇自己的驅動」改成「Standard PC」】

3、卸載網路適配器
4、卸載通用串列匯流排控制器
5、卸載聲音、視頻游戲控制器
6、卸載監視器
7、卸載顯示卡】(注意先後順序!)

6.清理信息
7.清理「事件查看器」內信息
8.清理「菜單」訪問記錄
9.清理IE緩存信息

9.運行\sysprep\DllCacheManager.exe<在sysprep.rar里包含>備份DLL文件

10.運行「磁碟碎片整理程序」

11.執行sysprep.exe封裝系統

12.運行regedit,查找hal項,刪除***_HAL<acpi_hal>注冊表項。刪除時,在要刪除的項上點右鍵,然後選擇「許可權」 ,為當前用戶添加「完全控制」許可權即可

【12不懂看這里:刪除HAL文件一項具體操作過程:
1、點「開始」 - 「運行」 - 輸入「regedit」
2、選中「HKEY_LOCAL_MACHINE」
3、選擇「編輯」 - 「查找」 - 「查看」選項選擇上「項」就可以 - 「全字匹配」鉤去掉 - 選「查找」
4、不斷的查找,一直找到含有 「***_HAL」字樣的地方,一般在「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Enum\Root」和「HKEY_LOCAL_MACHINE\SYSTEM\CurrentControlSet\Enum\」中都有,大概有四個。
5、項上點右鍵,然後選擇「許可權」 ,為當前用戶添加「完全控制」許可權。
6、刪除有「***_HAL」字樣的項,幾個都刪除才可以。】

13.關閉系統,製作GHOST

閱讀全文

與系統級封裝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