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水輪泵發明人

水輪泵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15 08:29:04

『壹』 什麼是泵,如何分類的,主要用在哪裡

泵是輸送液體或使液體增壓的機械。它將原動機的機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傳送給液體,使液體能量增加。泵主要用來輸送液體包括水、油、酸鹼液、乳化液、懸乳液和液態金屬等,也可輸送液體、氣體混合物以及含懸浮固體物的液體。
廣義上的泵是輸送流體或使其增壓的機械,包括某些輸送氣體的機械。泵把原動機的機械能或其他能源的能量傳給液體,使液體的能量增加。
水的提升對於人類生活和生產都十分重要。古代已有各種提水器具,如埃及的鏈泵(前17世紀)、中國的桔槔(前17世紀)、轆轤(前11世紀)、水車(公元1世紀) ,以及公元前3世紀古希臘阿基米德發明的螺旋桿等。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臘工匠克特西比烏斯發明了最原始的活塞泵滅火泵。早在1588年就有了關於4葉片滑片泵的記載, 以後陸續出現了其他各種回轉泵 。1689年,法國的D.帕潘發明了4葉片葉輪的蝸殼離心泵。1818年 ,美國出現了具有徑向直葉片 、半開式雙吸葉輪和蝸殼的離心泵。1840~1850年,美國的H.R.沃辛頓發明了泵缸和蒸汽缸對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標志著現代活塞泵的形成。1851~1875年,帶有導葉的多級離心泵相繼發明,使發展高揚程離心泵成為可能。隨後,各種泵相繼問世。隨著各種先進技術的應用,泵的效率逐步提高,性能范圍和應用也日漸擴大。
泵的種類繁多,按工作原理可分為:①動力式泵,又叫葉輪式泵或葉片式泵,依靠旋轉的葉輪對液體的動力作用,把能量連續地傳遞給液體,使液體的動能(為主)和壓力能增加,隨後通過壓出室將動能轉換為壓力能,又可分為離心泵、軸流泵、部分流泵和旋渦泵等。②容積式泵,依靠包容液體的密封工作空間容積的周期性變化,把能量周期性地傳遞給液體,使液體的壓力增加至將液體強行排出,根據工作元件的運動形式又可分為往復泵和回轉泵。③其他類型的泵,以其他形式傳遞能量。如射流泵依靠高速噴射的工作流體將需輸送的流體吸入泵後混合,進行動量交換以傳遞能量;水錘泵利用制動時流動中的部分水被升到一定高度傳遞能量 ;電磁泵是使通電的液態金屬在電磁力作用下產生流動而實現輸送。另外,泵也可按輸送液體的性質、驅動方法、結構、用途等進行分類。
水的提升對於人類生活和生產都十分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種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鏈泵(公元前17世紀),中國的桔槔(公元前17世紀)、轆轤(公元前11世紀)和水車(公元1世紀)。比較著名的還有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發明的螺旋桿,可以平穩連續地將水提至幾米高處,其原理仍為現代螺桿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臘工匠克特西比烏斯發明的滅火泵是一種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備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現了蒸汽機之後才得到迅速發展。
1840~1850年,美國沃辛頓發明泵缸和蒸汽缸對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標志著現代活塞泵的形成。19世紀是活塞泵發展的高潮時期,當時已用於水壓機等多種機械中。然而隨著需水量的劇增,從20世紀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漸被高速的離心泵和回轉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壓小流量領域往復泵仍佔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獨具優點,應用日益增多。
回轉泵的出現與工業上對液體輸送的要求日益多樣化有關。早在1588年就有了關於四葉片滑片泵的記載,以後陸續出現了其他各種回轉泵,但直到19世紀回轉泵仍存在泄漏大、磨損大和效率低等缺點。20世紀初,人們解決了轉子潤滑和密封等問題,並採用高速電動機驅動,適合較高壓力、中小流量和各種粘性液體的回轉泵才得到迅速發展。回轉泵的類型和適宜輸送的液體種類之多為其他各類泵所不及。
利用離心力輸水的想法最早出現在列奧納多·達芬奇所作的草圖中。1689年,法國物理學家帕潘發明了四葉片葉輪的蝸殼離心泵。但更接近於現代離心泵的,則是1818年在美國出現的具有徑向直葉片、半開式雙吸葉輪和蝸殼的所謂馬薩諸塞泵。1851~1875年,帶有導葉的多級離心泵相繼被發明,使得發展高揚程離心泵成為可能。
盡管早在1754年,瑞士數學家歐拉就提出了葉輪式水力機械的基本方程式,奠定了離心泵設計的理論基礎,但直到19世紀末,高速電動機的發明使離心泵獲得理想動力源之後,它的優越性才得以充分發揮。在英國的雷諾和德國的普夫萊德雷爾等許多學者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的基礎上,離心泵的效率大大提高,它的性能范圍和使用領域也日益擴大,已成為現代應用最廣、產量最大的泵。
泵通常按工作原理分容積式泵、動力式泵和其他類型泵,如射流泵、水錘泵、電磁泵、氣體升液泵。泵除按工作原理分類外,還可按其他方法分類和命名。例如,按驅動方法可分為電動泵和水輪泵等;按結構可分為單級泵和多級泵;按用途可分為鍋爐給水泵和計量泵等;按輸送液體的性質可分為水泵、油泵和泥漿泵等。
容積式泵是依靠工作元件在泵缸內作往復或回轉運動,使工作容積交替地增大和縮小,以實現液體的吸入和排出。工作元件作往復運動的容積式泵稱為往復泵,作回轉運動的稱為回轉泵。前者的吸入和排出過程在同一泵缸內交替進行,並由吸入閥和排出閥加以控制;後者則是通過齒輪、螺桿、葉形轉子或滑片等工作元件的旋轉作用,迫使液體從吸入側轉移到排出側。
容積式泵在一定轉速或往復次數下的流量是一定的,幾乎不隨壓力而改變;往復泵的流量和壓力有較大脈動,需要採取相應的消減脈動措施;回轉泵一般無脈動或只有小的脈動;具有自吸能力,泵啟動後即能抽除管路中的空氣吸入液體;啟動泵時必須將排出管路閥門完全打開;往復泵適用於高壓力和小流量;回轉泵適用於中小流量和較高壓力;往復泵適宜輸送清潔的液體或氣液混合物。總的來說,容積泵的效率高於動力式泵。
動力式泵靠快速旋轉的葉輪對液體的作用力,將機械能傳遞給液體,使其動能和壓力能增加,然後再通過泵缸,將大部分動能轉換為壓力能而實現輸送。動力式泵又稱葉輪式泵或葉片式泵。離心泵是最常見的動力式泵。
參考資料:HICHINE

『貳』 水泵是誰發明的

水的提升對於來人類生活和生產都十分自重要。古代就已有各種提水器具,例如埃及的鏈泵(公元前17世紀),中國的桔槔(公元前17世紀)、轆轤(公元前11世紀)和水車(公元1世紀)。比較著名的還有公元前三世紀,阿基米德發明的螺旋桿,可以平穩連續地將水提至幾米高處,其原理仍為現代螺桿泵所利用。

公元前200年左右,古希臘工匠克特西比烏斯發明的滅火泵是一種最原始的活塞泵,已具備典型活塞泵的主要元件,但活塞泵只是在出現了蒸汽機之後才得到迅速發展。

1840-1850年,美國沃辛頓發明泵缸和蒸汽缸對置的,蒸汽直接作用的活塞泵,標志著現代活塞泵的形成。1851-1875年,帶有導葉的多級離心泵相繼發明,使發展高揚程離心泵成為可能。19世紀是活塞泵發展的高潮時期,當時已用於水壓機等多種機械中。然而隨著需水量的劇增,從20世紀20年代起,低速的、流量受到很大限制的活塞泵逐漸被高速的離心泵和回轉泵所代替。但是在高壓小流量領域往復泵仍佔有主要地位,尤其是隔膜泵、柱塞泵獨具優點,應用日益增多。

『叄』 介紹水排翻車耬車筒車的發明朝代,是用來幹嘛的歷史題,

耬車
在戰國時期就有了播種機械。我國古代的耬車,就是現代播種機的始祖,因播種幅寬不一,行數不同,漢武帝的時候,趙過在一腳耬和二腳耬的基礎山,創造發明了能同時播種三行的三腳耬。一人在前面牽牛拉著耬車,一人在後面手扶耬車播種,一天就能播種一頃地,大大提高了播種效率。漢武帝曾經下令在全國范圍里推廣這種先進的播種機,還改進了其他耕耘工具,加以提倡代田法,對當時農業生產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筒車。
唐朝時的一種提水工具,其水輪用木或竹製成,直立於河邊,底部浸入水中,受水流沖擊而轉動。輪周系有竹製或木製的盛水筒,筒在水中盛水後,隨輪轉至上方,水自動傾入特備的槽內,流入農田。這種農具歷史悠久,唐劉禹錫《機汲記》中已有記載。我國甘肅、寧夏一帶所用的筒車,輪徑有達20米以上的。當地稱為「天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水輪泵大量使用後,筒車已逐漸被淘汰。這種工具的最大特點是靠水的沖力來作為動力,完全不需用人力,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

翻車
中國一種古老的刮板式連續提水機械,又稱龍骨水車。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為東漢畢嵐所發明。三國時馬鈞又加以改進,使結構更加輕巧,效率更高,從而擴大了使用范圍。翻車是使用人力轉動輪軸提水的,小型的用手搖,稱為拔車;大型的用腳踏,稱為踏車。翻車結構除車架外,主要是一具20尺×1尺×0、7尺的木板槽,槽中架設行道板一條,長度比槽板兩端各短一尺,用以安裝大小木輪。行道板是由刮板逐節用木梢子連接起來,猶如龍的骨架,由人力驅動上端的大小輪軸帶動刮板,將水刮到木槽上端,連續不斷地流入田間。後來又發展成為牛轉翻車以及水轉翻車和車轉翻車。

『肆』 水能的開發方式

開發利用水體蘊藏的能量的生產技術。天然河道或海洋內的水體,具有位能、壓能和動能三種機械能。水能利用主要是指對水體中位能部分的利用。水能開發利用的歷史也相當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在埃及、中國和印度已出現水車、水磨和水碓等利用水能於農業生產。18世紀30年代開始有新型水力站。隨著工業發展,18世紀末這種水力站發展成為大型工業的動力,用於麵粉廠、棉紡廠和礦石開采。但從水力站發展到水電站,是在19世紀末遠距離輸電技術發明後才蓬勃興起。
水能利用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水輪泵或水錘泵揚水。其原理是將較大流量和較低水頭形成的能量直接轉換成與之相當的較小流量和較高水頭的能量。雖然在轉換過程中會損失一部分能量,但在交通不便和缺少電力的偏遠山區進行農田灌溉、村鎮給水等,仍不失其應用價值。20世紀60年代起水輪泵在中國得到發展,也被一些發展中國家所採用。
水能利用是水資源綜合利用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近代大規模的水能利用,往往涉及整條河流的綜合開發,或涉及全流域甚至幾個國家的能源結構及規劃等。它與國家的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息息相關。因此,需要在對地區的自然和社會經濟綜合研究基礎上,進行微觀和宏觀決策。前者包括電站的基本參數選擇和運行、調度設計等。後者包括河流綜合利用和梯級方案選擇、地區水能規劃、電力系統能源結構和電源選擇規劃等。實施水能利用需要應用到水文、 測量、 地質勘探,水能計算 、水力機械和電氣工程、水工建築物和水利工程施工以及運行管理和環境保護等范圍廣泛的各種專業技術。

『伍』 水輪機的工作原理

1、沖擊式水輪機

沖擊式水輪機的轉輪受到水流的沖擊而旋轉,工作過程中水流的壓力不變,主要是動能的轉換;

2、反擊式水輪機

反擊式水輪機的轉輪在水中受到水流的反作用力而旋轉,工作過程中水流的壓力能和動能均有改變,但主要是壓力能的轉換。

水輪機是把水流的能量轉換為旋轉機械能的動力機械,它屬於流體機械中的透平機械。早在公元前100年前後,中國就出現了水輪機的雛形——水輪,用於提灌和驅動糧食加工器械。現代水輪機則大多數安裝在水電站內,用來驅動發電機發電。

(5)水輪泵發明人擴展閱讀

水泵水輪機主要用於抽水蓄能電站。在電力系統負荷低於基本負荷時,它可用作水泵,利用多餘發電能力,從下游水庫抽水到上游水庫,以位能形式蓄存能量。

在系統負荷高於基本負荷時,可用作水輪機,發出電力以調節高峰負荷。因此,純抽水蓄能電站並不能增加電力系統的電量,但可以改善火力發電機組的運行經濟性,提高電力系統的總效率。50年代以來,抽水蓄能機組在世界各國受到普遍重視並獲得迅速發展。

『陸』 水輪機的歷史發展

早期的沖擊式水輪機的水流在沖擊葉片時,動能損失很大,效率不高。1889年,美國工程師佩爾頓發明了水斗式水輪機,它有流線型的收縮噴嘴,能把水流能量高效率地轉變為高速射流的動能。水輪機之最 (整個本段可以全部不要了,這段上面80%的都過時了,都被取代了。很老的資料了,參考價值不大,所以建議去除本段)20世紀80年代初,世界上單機功率最大的水斗式水輪機裝於挪威的悉·西馬電站,其單機容量為315兆瓦,水頭885米,轉速為300轉/分,於1980年投入運行。水頭最高的水斗式水輪機裝於奧地利的賴瑟克山電站,其單機功率為22.8兆瓦,轉速750轉/分,水頭達1763.5米,1959年投入運行。
80年代,世界上尺寸最大的轉槳式水輪機是中國東方電機廠製造的,裝在中國長江中游的葛洲壩電站,其單機功率為170兆瓦,水頭為18.6米,轉速為54.6轉/分,轉輪直徑為11.3米,於1981年投入運行。世界上水頭最高的轉槳式水輪機裝在義大利的那姆比亞電站,其水頭為88.4米,單機功率為13.5兆瓦,轉速為375轉/分,於1959年投入運行。
世界上水頭最高的混流式水輪機裝於奧地利的羅斯亥克電站,其水頭為672米,單機功率為58.4兆瓦,於1967年投入運行。功率和尺寸最大的混流式水輪機裝於美國的大古力第三電站,其單機功率為700兆瓦,轉輪直徑約9.75米,水頭為87米,轉速為85.7轉/分,於1978年投入運行。
世界上最大的混流式水泵水輪機裝於聯邦德國的不來梅蓄能電站。其水輪機水頭237.5米,發電機功率660兆瓦,轉速125轉/分;水泵揚程247.3米,電動機功率700兆瓦,轉速125轉/分。
世界上容量最大的斜流式水輪機裝於蘇聯的潔雅電站,單機功率為215兆瓦,水頭為78.5米。

『柒』 泵的種類和工作原理

泵可以大致分為以下類型:

1、容積式

容積式泵是依靠工作元件在泵缸內作往復或回轉運動,使工作容積交替地增大和縮小,以實現液體的吸入和排出。工作元件作往復運動的容積式泵稱為往復泵,作回轉運動的稱為回轉泵。

2、動力式

靠快速旋轉的葉輪對液體的作用力,將機械能傳遞給液體,使其動能和壓力能增加,然後再通過泵缸,將大部分動能轉換為壓力能而實現輸送。動力式泵又稱葉輪式泵或葉片式泵。有些動力式泵有主葉輪和副葉輪同時使用,離心泵是最常見的動力式泵。

3、隔膜式

隔膜泵又稱控制泵,是執行器的主要類型,通過接受調制單元輸出的控制信號,藉助動力操作去改變流體流量。隔膜泵一般由執行機構和閥門組成。採用壓縮空氣為動力源,對於各種腐蝕性液體、帶顆粒的液體、高粘度、易揮發、易燃、劇毒的液體,均能予以抽光吸盡。

泵是把機械能轉換成液體的能量,來輸送液體或使液體增壓的機械。它將原動機的機械能或其它外部能量傳送給液體,使液體能量增加。泵主要用來輸送水、油、酸鹼液、乳化液、懸乳液和液態金屬等液體,也可輸送液、氣混合物及含懸浮固體物的液體。

(7)水輪泵發明人擴展閱讀:

按行業分,泵分為化工泵、環保泵、消防泵。

化工泵:

漁業泵 礦業泵 電力泵 水利泵 水處理泵 食品泵 釀造泵 制葯泵 飲料泵 煉油泵 調料泵 造紙泵 紡織泵 印染泵 制陶泵 油漆泵 農葯泵 化肥泵 製糖泵 酒精泵 環保泵

環保泵:

制鹽泵 啤酒泵 澱粉泵 供水泵 供暖泵 農用泵 園林泵 水族泵 鍋爐泵 醫用泵 船舶泵 航空泵 汽車泵 消防泵

消防泵:

水泥泵 空調泵 核電泵 機械泵 燃氣泵

『捌』 筒車灌溉技術的用途

筒車(chinese noria)亦稱「水轉筒車」又稱 「天車」 、「竹車」 、「水輪」、「水車」。一種以水流作動力,取水灌田的工具。[ 據史料記載,筒車發明於隋而盛於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種靠水力自動的古老筒車,在家鄉鬱郁蔥蔥的山簡、溪流間構成了一幅幅遠古的田園春色圖,為中國古代人民傑出發明。
按照材質分竹筒車和木筒車兩種。筒車的水輪直立於河邊水中, 輪周斜裝若干竹木製小筒, 有達四十二管者。利用水流推動主輪; 輪周小筒次序入水舀滿, 至頂傾出, 接以木槽, 導入渠田。

筒車的水能利用率,一般僅為12一20%,也易被洪 水沖毀,但因依靠自然能源,無需專人照看,農民多樂 於應用。古人稱煩它「人無灌溉之勞,田有常熟之利」, 「晝夜不息,百畝無憂」。20世紀60年代,中國大量推廣 水輪泵後,筒車已大部被淘汰。亞太地區一些國家,至 今仍有應用。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玖』 水為什麼能發電

利用河流、湖泊等位於高處具有勢能的水流至低處,將其中所含勢能轉換成水輪機之動能,再借水輪機為原動力,推動發電機產生電能。利用水力(具有水頭)推動水力機械(水輪機)轉動,將水能轉變為機械能,如果在水輪機上接上另一種機械(發電機)隨著水輪機轉動便可發出電來,這時機械能又轉變為電能。

水力發電在某種意義上講是水的位能轉變成機械能,再轉變成電能的過程。因水力發電廠所發出的電力電壓較低,要輸送給距離較遠的用戶,就必須將電壓經過變壓器增高,再由空架輸電線路輸送到用戶集中區的變電所,最後降低為適合家庭用戶、工廠用電設備的電壓,並由配電線輸送到各個工廠及家庭。



(9)水輪泵發明人擴展閱讀

開發利用水體蘊藏的能量的生產技術。天然河道或海洋內的水體,具有位能、壓能和動能三種機械能。水能利用主要是指對水體中位能部分的利用。水能開發利用的歷史也相當悠久。

早在2000多年前,在埃及、中國和印度已出現水車、水磨和水碓等利用水能於農業生產。18世紀30年代開始有新型水力站。隨著工業發展,18世紀末這種水力站發展成為大型工業的動力,用於麵粉廠、棉紡廠和礦石開采。但從水力站發展到水電站,是在19世紀末遠距離輸電技術發明後才蓬勃興起。

水能利用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水輪泵或水錘泵揚水。其原理為將較大流量和較低水頭形成的能量直接轉換成與之相當的較小流量和較高水頭的能量。雖然在轉換過程中會損失一部分能量,但在交通不便和缺少電力的偏遠山區進行農田灌溉、村鎮給水等,仍不失其應用價值。

20世紀60年代起水輪泵在中國得到發展,也被一些發展中國家所採用。

閱讀全文

與水輪泵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