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五禽戲的發明人是誰
五禽戲的發明人是華佗。
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一個重要功法,其創編者華佗(約145-208),出生在東漢末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
其一生著述頗豐,但均亡佚。今傳《中藏經》、《華佗神醫秘傳》等皆託名之作。華佗弟子中著名者有吳普、樊阿、李當之等人。其中,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而樊阿則擅長針灸及養生,據傳他活到100多歲。
(1)寸勁是誰發明擴展閱讀:
新編五禽戲
2001年,國家體育總局健身氣功管理中心成立後,委託上海體育學院迅速展開了對五禽戲的挖掘、整理與研究。並編寫出版了《健身氣功·五禽戲》,2003年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發行。
「健身氣功·五禽戲」其動作編排按照《三國志》的虎、鹿、熊、猿、鳥的順序,動作數量按照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的描述,每戲兩動,共十個動作,分別仿效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穩、猿之靈巧、鳥之輕捷,力求蘊涵「五禽」的神韻。
2006年,華佗五禽戲被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11年又被國務院命名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⑵ 問在武術散打中所謂的「寸拳」它的創始人是誰。
不知道別胡咧咧!寸拳是清末郭雲深創造的!李小龍是在詠春的基礎上創立的截拳道,有異曲同工之處,但也有區別!
⑶ 靰鞡是誰發明的
靰鞡乃滿族先人之發明創造,舊時東北人秋冬季戶外穿用之皮製鞋具。清代文獻記載:「鞠牛皮為履,名曰渥臘。」張縉彥的《寧古塔山水記》中有關靰鞡的描述 是:「冬日行役,率著靰鞡,……軟底而藉以草,溫暖異常。」西清在《黑龍江外記》中寫道:「土人著履,曰靰鞡,制與靴同,而底軟,連幫而成,或牛皮,或鹿 皮,縫紉極密,走荊棘泥淖中,不損不濕,顯亦耐凍耐久。」靰鞡也叫烏拉,是中國民間古老的鞋子之一,是東北民眾智慧的結晶。
⑷ 五禽戲是誰發明的
一、五禽戲是由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華佗根據中醫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鳥等五種動物的動作和神態編創的一套導引術。
2011年5月23日,華佗五禽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五禽戲的練習方法:
1、虎戲
自然站式,俯身,兩手按地,用力使身驅前聳並配合吸氣,當前聳至極後稍停;然後,身軀後縮並呼氣;如此3次。繼而兩手先左後右向前挪移,同時兩腳向後退移,以極力拉伸腰身;按著抬頭面朝天,再低頭向前平視;最後,如虎行走以四肢前爬7步,後退7步。
2、鹿戲
按上四肢著地勢。吸氣,頭頸向左轉,雙目向左側後視,當左轉至極後梢停;呼氣,頭頸回轉,當轉至面朝地時再吸氣,並繼續向右轉,一如前法。如此左轉3次,右轉2次,最後回復如起勢。然後,抬左腿向後挺伸,稍停後放下左腿,抬右腿如法挺伸。如此左腿後伸3次,右腿2次。
3、熊戲
仰卧式,兩腿屈膝拱起,兩腳離床席,兩手抱膝下,頭頸用力向上,使肩背離開床席;略停,先以左肩側滾洛床面,當左肩一觸及床席立即復頭頸用力向上,肩離床席;略停後再以右肩側滾落,復起。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後起身,兩腳著床度成蹲式,兩手分按同側腳旁;接著如熊行走般,抬左腳和右手掌離床度;當左腳、右手掌回落後即抬起右腳和左手掌。如此左右交替,身驅亦隨之左右擺動,片刻而止。
4、猿戲
擇一牢固橫竿(如單杠,門框,樹叉等),略高於自身,站立手指可觸及高度,如猿攀物般以雙手抓握橫竿,使兩肢懸空,作引體向上7次。接著先以左腳背勾住橫竿,放下兩手,頭身隨之向下倒懸;略停後換右腳如法勾竿倒縣。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
5、鳥戲
自然站式。吸氣時蹺起左腿,兩臂側平舉,揚起眉毛,鼓足氣力,如鳥展翅欲飛狀;呼氣時,左腿回落地面,兩臂回落腿側。接著,蹺右腿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各7次。然後坐下。屈右腿,兩手抱膝下,拉腿膝近胸;稍停後兩手換抱左膝下如法操作。如此左右交替亦7次。最後,兩臂如鳥理翅般伸縮各7次。
⑸ 寸拳是睡發明的
李小龍 脫胎於詠春拳法 詠春拳法中一種寸勁的發力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