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不羈

創造不羈

發布時間:2021-07-15 05:43:33

① 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分別是誰

唐朝作為封建時期一個比較繁華的朝代,出現過不少流芳千古的古詩。唐詩作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是唐代以及宋代文人的智慧結晶,對世界上的很多國家文化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的文壇中人將這些文人中詩作最好的一群人分別稱為詩聖、詩仙、詩魔、詩神、詩狂、詩佛、詩鬼。其中的詩聖是杜甫、詩仙是李白、詩魔是白居易、詩神是蘇軾、詩狂是賀知章、詩佛是王維、詩鬼是李賀。

李賀作為唐朝中期浪漫主義詩人,跟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康處由於仕途不順,開始熱心於詩歌創作,來抒發生不逢時的苦悶心情。詩作想像極為豐富,引用神話傳說,托古寓今。

② 關於史鐵生的

http://ke..com/view/39292.htm他是個沒有父親的人,從小他就沒父愛,所以他一般不寫他的父親。
史鐵生簡介

史鐵生(1951—),北京人。初中畢業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

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麼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

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短篇小說《命若琴弦》,散文《我與地壇》等。

《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分別獲1982年、1983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老屋小記》獲首屆魯迅文學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去找史鐵生

我在新年的頭上專程去一次北京,為的是和史鐵生做個談話,用在《收獲》的專欄上。本來早該去了,因為年底忙亂,因為他和我的身體都要挑一個恰當的時候,還因為我說的等2001年再去飛機栽下來也是21世紀的作家啦。反正我是去了,談了,回來了。
我和史鐵生談的話題是"生存還是不生存",也就是"愛與死是永恆主題"中的那個"死"。我相信我倆對死的心得要比別人多一些。去的那天正好是他生日,本來要打開的話頭因客人的來訪未能展開。那樣也好,死總是排在生的後面的,明天再談。當日晚上我們去一個叫孔乙己的飯店吃飯。來接他的是《人有病,天知否》的作者陳徒手等哥們,到了那裡還有我熱愛的姜文和他的朋友。反正就是一桌子的人吧,在中國式的環境中,祝賀一聲他的50大壽就開始吃了。他那天抽煙,喝一點點酒,說一點點話。他說一上午不敢動彈,把精力攢下來了。他說座山雕也是50歲。他說要健康不說長壽了吧。
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望望史鐵生。在他那裡坐兩三個小時,吃頓飯。他們夫婦邀我住他們家,我總推辭了。我來去匆匆,住下本可以多說話,可是他的身體禁不住客人的打擾。他的截癱,他的腎臟萎縮,用他的話說,發動機和輪子都壞了,維持身體的運行很累。每周兩到三次的腎臟透析,不由分說地打斷他的生活和思維。
除了他的體力精力,除了同情他不能多抽煙,我和他的談話與常人無異。談得很快樂。殘疾其實並不缺少什麼,只是不能實現罷了。他常常想得比人們深入透徹,他有自己的理由和節律。他是小說家,我喜歡讀他作品的一個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凈,不曾神神鬼鬼牽絲攀藤。他的手總是溫暖的,寬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狀,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內心。他把自己看輕了,才能去愛自己,愛世界。
史鐵生通常並不抱怨,他知道感恩,知道在生的命題下諸多奧義。別人用腿走路,丈量大地。他從腿開始思想,體察心靈。他常常糾纏在那些排遣不開的命題,時間長了,成為習慣和樂趣。他的想法都是經過推理論證的,有明晰的線索可尋。可是,聽他說話的人,因為自己的好腿好腎,常常哼哼哈哈的,懶得跟從他的思維。他更多被閱讀的是《遙遠的清平灣》,《我與地壇》,《命若琴弦》。那樣的故事只有他能寫。讀時候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讀史鐵生的文章,和他談話,都不會越讀越狹隘。他腎虧卻沒有陰濕之氣。他很艱難地從生存的窄縫里走出來,帶著豁然開朗的喜悅。我常是站到自己之外,有一種嘲弄自己之流的快樂。他不是,他完整地保存自己,依然快樂。經過那道窄縫之後,快樂肯定不再張揚,應該稱為喜悅了。他是用喜悅平衡困苦的人,不容易破滅。許多游戲和他無緣,他不再迷失,可以觀賞自己,觀賞上帝的手藝。
我最後想說的是陳希米,他的妻子。她是"我們上海人",在北方久矣。我永不能忘記的是她的笑,那是天使的笑容。天使的笑,是那種忘憂的笑,忘我的笑,來去自由的笑,讓看見的人也喜悅的笑。沒人比她笑得更美好。我看資料,孩子一天笑上150次,成人可以一天不笑一次。她常常笑著,燦爛又本分地笑著。有了她的笑,那個凝重的50歲的史鐵生再沒有裝扮殉道者的理由和必要了。生活就是這樣,一會兒笑盈盈一會兒沉甸甸。
我這次去北京,是由妻子陪同護送。也許下次到北京去見史鐵生,我也要坐個輪椅了。我們將討論輪椅的牌子,談論足球的偉大,言說一些好笑的事情。我可以負責地說,本人即便已經坐上輪椅,依然可以春心盪漾,可以不依不饒,可以尖酸刻薄。當然,更可以在一個個深夜,擺放好自己,默讀史鐵生的文字,感受生的氣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鐵生答自己問

一 人為什麼要寫作?

最簡要的回答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為什麼要種田呢?為什麼要做工吃飯呢?為了不至於餓死凍死。好了,寫作就是為了不至於自殺。人之為人在於多一個毛病,除了活著還得知道究竟活的什麼勁兒。種田做工吃飯乃是為活著提供物質保證,沒有了就餓死凍死;寫作便是要為活著找到可靠的理由,終於擾不到就難免自殺或還不如自殺。
區分人與動物的界線有很多條,但因其繁復看似越來越不甚鮮明了,譬如「思維和語言」,有些科學家說「人類可能不是唯一能思維和說話的動物」,另一些科學家則堅持認為那是人類所獨有的。若以我這非學者的通俗眼光看,倒是有三條非常明顯又簡便的區分線擺在這兒:會不會自殺(是會不會,不是有沒有)。這天地間會自殺的只有人類。除了活著還要問其理由的只有人類。豐衣足食且身體健康忽一日發現沒有了這樣繼續下去的理由從而想出跳樓卧軌吃大量安眠葯等等千條妙計的只有人類。最後,會寫作的只有人類。
鯨的集體上岸「自殺」呢?我看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自殺、我猜這準是相當於醉後的墜入茅坑之類,真正的自殺是明確地找死,我看鯨不是。倘若有一天科學家們證明鯨是真正的自殺,那麼我建議趕緊下海去買它們的書,我認為會自殺的類都是會寫作的類。
去除種種表面上的原因看,寫作就是要為生存找一個至一萬個精神上的理由,以便生活不只是一個生物過程,更是一個充實、旺盛、快樂和鎮靜的精神過程:如果求生是包括人在內的一切生物的本能,那麼人比其它生物已然又多了一種本能了,那就雖不單要活還要活得明白。若不能明白則還不如不活那就乾脆死了吧。所以人會自殺,所以人要寫作,所以人是為了不致自殺而寫作。這道理真簡單,簡單到容易被忘記。

二 歷史上自殺了的大作家很多,是怎麼回事?是自殺意識導致寫作行為呢還是相反?

先說後面一個問題。至少文化革命提供了一個證明:在允許自由寫作的地方和時期固然仍有自殺的事情發生,但在不允許自由寫作的地方和時期,自殺的事情就更多。
可是,文革中多數的自殺者並不是因為不允許其寫作呀?而被剝奪了寫作權利的人倒是多數都沒有自殺呀?我想必是這樣的:寫作行為不一定非用紙筆不可,人可以在肚子里為生存找到理由。不能這樣乾的人不用誰來剝奪他他也不會寫作,以往從別人那兒抄來的理由又忽失去,
自己又無能再找來一個別樣的理由、他不自殺還干什麼?被奪了紙筆卻會寫作的人則不同了,他在肚子里寫可怎麼剝奪?以往的理由盡可作灰飛煙滅但他漸漸看出了新的理由,相信了還不到去死的時候。譬如一個老實巴交的工人,他想我沒干虧心事不怕鬼叫門你們打我一頓又怎麼樣人活的是一個誠實!——這便是寫作,他找到的理由是誠實,且不管這理由後來夠不夠用。一個老幹部想,烏雲遮不住太陽事情早晚會弄清楚的到頭來看誰是忠臣誰是好佞吧——這是他的作品。志士從中看見了人類進步的艱難,不走過法西斯胡同就到不了民主大街和自由廣場,不如活著戰斗。哲人則發現了西緒福斯式的徒勞,又發現這便是存在,又發現人的意義只可在這存在中獲取,人的歡樂唯在這徒勞中體現。先不論誰的理由更高明,只說人為靈魂的安寧尋找種種理由的過程即是寫作行為,不非用紙筆不可。
既如此,又何以在不允許自由寫作的地方和時期里自殺事情會更多呢?原因似有三:一是思想專制就像傳染性痴呆病,能使很多很多的人變得不會自由寫作甚至不知道為什麼要自由寫作,他們認定生存的理由只有專制者給找來的那一個,倘不合適,則該死的是自己而絕不可能是那理由,二是,它又像自身免疫性疾病,自由的靈魂要抵抗專制,結果憤怒的抗體反殺了自己:或是明確地以死來抗議,或是不明確地讓生命本能的憤而自殺來抗議。第三,它又像是不孕症和近親交配造成的退化,先令少數先進分子的思想不能傳播不能生育,然後慫恿劣種遺傳。
值得放心的是,人類數十萬年進化來的成果不會毀於一旦,專制可以造成一時的愚鈍與困惑,但只要會自殺的光榮猶在就不致退回成猴子去,有聲的無聲的以死抗議一多,便等於在呼喚自由便註定導致重新尋找生的理由。自由寫作躲在很多個被窩里開始然後湧上廣場,迎來一個全新的創造。這創造必定五花八門,將遺老遺少大驚得失色。
順便想到一種會用紙筆卻從不會自由寫作的人,他們除了會發現大好形勢外就再發現不了別的。他們不會自殺,他們的不會自殺不是因為找到了理由,而是不需要理由,隨便給他個什麼理由他也可以唱,就像鸚鵡。
再說前面的問題——為什麼很多大作家自殺了?換一種情況看看:你自由地為生存尋找理由,社會也給你這自由,怎麼樣呢?結果你仍然可能找不到。這時候,困難已不源於社會問題了,而是出自人本的問題的艱深。譬如死亡與殘病,譬如愛情和人與人的不能徹底溝通,譬如對自由的渴望和人的能力的局限,譬如:地球終要毀滅那麼人的百般奮斗究竟意義何在?無窮無盡地解決著矛盾又無窮無盡地產生著矛盾,這樣的生活是否過於荒誕?假如一個極樂世界一個共產主義社會真能呈現,那時就沒有痛苦了嗎?沒有痛苦豈不等於沒有矛盾豈不是扯謊?現代人高考落第的痛苦和原始人得不到一顆漿果的痛苦,你能說誰輕誰重?痛苦若為永恆,那麼請問我們招誰惹准了一定要來受此待遇?人活著是為了歡樂不是為了受罪,不是嗎?如是等等,大約就是那些自殺了的大作家們曾經面對的問題,他們沒找到這種困境中活下去的理由,或者他們相信根本就沒有理由
如此荒唐地活下去。他們自殺了,無疑是件悲哀的事(也許他們應該再堅持一下)。可也是件令人鼓舞的事——首先,人的特徵在他們身上這樣強烈這樣顯著,他們是這樣勇猛地在人與動物之間立了一座醒目的界碑。其次,問題只要提出(有時候單是問題的提出就要付死的代價,就像很多疾病是要靠死來發現的),遲早就會有答案,他們用不甘忍受的血為異化之途上的人類指點迷律,至少是發出警號。假如麥哲倫葬身海底,那也不是羞恥的事,誰會輕蔑牛頓的不懂相對論呢?為人類精神尋找新大陸的人,如果因為孤軍奮戰而死那也是光榮。他們面對的敵人太強大了,不是用一顆原子彈可以結束的戰爭:他們面對的問題大嚴峻太艱深了,時至今日人類甚至仍然惶惑其中:所幸有這些不怕死的思考者,不怕被殺,也不怕被苦苦的追尋折磨死,甚至不怕被麻木的同類誣為怪人或瘋子。我時常覺得他們是真正的天使,蒼天憐恤我們才派他們來,他們(像魯迅那樣)愛極了也恨透了,別的辦法沒有便灑一天一地自己的鮮血,用純真的眼睛問每一個
人:你們看到了嗎?
我看他們的死就是這樣的。雖然我們希望他們再堅持一下不要急著去死。但我們沒法希望人類在進步的途中不付死的代價。
在這種時候,也可以說是寫作行為導致了自殺意識的。其實這就像陰陽兩極使萬物運動起來一樣,人在不滿與追尋的磁場中不得停息,從猿走來,向更人的境界走去。
「反動」一詞甚妙,誰不允許人們追尋進而不允許人們不滿,誰自是反動派。
這兒沒有提倡自殺的意思,我想這一點是清楚的。長壽的托爾斯泰比自殺了的馬雅可夫斯基更偉大,至於那些因一點平庸的私慾不得滿足便去自殺的人,雖有別於動物但卻是不如了動物,大家都這樣干起來,人類不僅無望進步,反有滅種的前途;

三 有人說寫作是為了好玩

大概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他活的比較順遂,以寫作為一項游戲,以便生活豐富多彩更值得一過。這沒什麼不好,凡可使人快樂的事都是好事,都應該。問題在於,要是實際生活已經夠好玩了,他幹嘛還要用寫作來補充呢?他的寫作若僅僅描摹已經夠好玩了的實際生活,他又能從寫作中得到什麼額外的好玩呢?顯而易見,他也是有著某類夢想要靠寫作來實現,也是在為生存尋找更為精彩的理由。視此尋找為好玩,實在比把它當成負擔來得深刻
(後面會說到這件事)。那麼,這還是為了不致自殺而寫作嗎?只要想想假如取消他這游戲權利會怎麼樣,就知道了。對於渴望好玩的人來說,單調無聊的日子也是凶器。更何況,人自打意識到了「好玩」,就算中了魔了,「好玩」的等級步步高升哪有個止境?
所以不能不想想究竟怎樣最好玩,也不能不想想到底玩的什麼勁兒,倘若終於不知道呢?那可就不是玩的了。只有意識不到「好玩」的種類,才能永遠玩得順遂,譬如一隻被嬌慣的狗,一隻馬戲團里的猴子,所以人在軟弱時會羨慕它們,不必爭辯說誰就是這星球上最燦爛的花朵,但人不是狗乃為基本事實,上帝頂多對此表示歉意,事實卻要由無辜的我們承當。看人類如何能從這天定的困境之中找到歡樂的保障吧。
另一種情況是:他為生存尋找理由卻終於看到了智力的絕境——你不可能把矛盾認識完,因而你無從根除災難和痛苦;而且他豁達了又豁達還是忘不了一件事——人是要
死的,對於必死的人(以及必歸毀滅的這個宇宙)來說,一切目的都是空的。他又生氣又害怕。他要是連氣帶嚇就這么死了,就無話好說,那未必不是一個有效的歸宿。他沒死他就只好鎮靜下來。向不可能挑戰算得傻瓜行為,他不想當傻瓜,在沮喪中等死也算得傻瓜行為,他覺得當傻瓜並不好玩,他試著振作起來,從重視目的轉而重視了過程,唯有過程才是實在,他想何苦不在這必死的路上縱舞歡歌呢?這么一想憂恐頓消,便把超越連續的痛苦看成跨欄比賽,便把不斷地解決矛盾當作不盡的游戲。無論你干什麼,認其為樂不比嘆其為苦更好嗎?現在他不再驚慌,他懂得了上帝的好意:假如沒有距離人可怎麼走哇?(還不都跟史鐵生一樣成了癱子?但心路也有距離,方才提到的這位先生才有了越獄出監的機會。而且!人生主要是心路的歷程。)他便把上帝賜予的高山和深淵都接過來,「乘物以游心」,玩它一路,玩得心醉神迷下絆不羈創造不止靈感紛呈。這便是尼采說的酒神精神吧?他認為人生只有求助於審美而獲得意義。看來尼采也通禪
機,禪說人是「生而為藝術家」的,「是生活的創造性的藝術家」。當人類舉著火把,在這星球上縱情歌舞玩耍,前仆後繼,並且鎮靜地想到這是走在通向死亡的路上時,就正如尼采所說的,他們既是藝術的創造者和鑒賞者,本身又是藝術品。他們對無邊無際的路途既敬且畏,對自己的弱小和不屈又悲又喜(就如《老人與海》中的桑提亞哥),他們在威嚴的天幕上看見了自己泰然的舞姿,因而受了感動受了點化,在一株小草一顆沙礫上也聽見美的呼喚,在悲傷與痛苦中也看出美的靈光,他們找到了生存的理由,像加繆的西緒福斯那樣有了靠得住的歡樂,這歡樂就是自我完善,就是對自我完善的自賞。
他們不像我這么誇誇其談,只是極其簡單他說道:呵,這是多麼呼玩。
那麼死呢?死我不知道,我沒死過。我不知道它好玩不好玩。我准備最後去玩它,好在它跑不了。我只知道,假如沒有死的催促和提示,我們准會疲疲塌塌地活得沒了興致沒了胃口,生活會像七個永遠唱下去的樣板戲那樣讓人失卻了新奇感。上帝是一個聰明的幼兒園阿姨,讓一代一代的孩子們玩同一個游戲,絕不讓同一個孩子把這游戲永遠玩下去,她懂得藝術的魅力在於新奇感。謝謝她為我們想得周到。這個游戲取名「人生」,當你老了疲憊了吃東西不香了娶媳婦也不激動了,你就去忘川走上一遭,重新變成一個對世界充滿了新奇感的孩子,與上帝合作重演這悲壯的戲劇。我們完全可以視另一些人的出世為我們的再生。得承認,我們不知道死是什麼(死人不告訴我們,活人都是瞎說),正因如此我們明智地重視了生之過程,玩著,及時地玩好它。便是為了什麼壯麗的理想而被釘上十字架,也是你樂意的,你實現了生命的驕做和壯美,你玩好了,甭讓別人報答。
這是我對「好玩」的理解。

四 不想當大師的詩人就不是好詩人嗎

我一會兒覺得這話有理,一會兒又覺得這是胡說。
「一個人,寫小說,無所謂寫什麼只要能發表他就寫,只要寫到能發表的程度他就開心極了。他寫了一篇四萬字的小說,編輯說您要是砍下一萬五去咱們就發,他竟然豁達到把砍的權利也交給編輯,他說您看著砍吧編輯,就是砍去兩萬五也可以。然後他呢,他已摸清了發表的程度是什麼程度,便輕車熟路己然又復制出若干篇可供編輯去砍的小說了。——這時候,也僅僅在這種時候,我覺得那句話是有道理的。
其餘的時候我覺得那句話是胡說。它是「不想當元帥的士兵就不是好士兵」的套用,套用無罪,但元帥和詩人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就像政治和藝術)。元帥面對的是人際的戰爭,他依仗超群的智力,還要有「一代天驕」式的自信甚至狂妄,他的目的很單純——壓倒一切膽敢與他為敵的人,因此元帥的天才在於向外的征戰,而且這征戰是以另一群人的屈服為限的。一個以這樣的元帥為楷模的士兵,當然會是一個最有用的士兵。詩人呢?為了強調不如說詩人的天才出於絕望(他曾像所有的人一樣向外界尋找過幸福
天堂,但「過盡千帆皆不是」,於是詩人才有了存在的必要),他面對的是上帝布下的
迷陣,他是在向外的征戰屢遭失敗之後靠內省去猜斯芬克斯的謎語的,以便人在天定的
困境中得救。他天天都在問,人是什麼?人到底是什麼要到哪兒去?因為已經迷茫到了
這種地步,他才開始寫作。他不過是一個不甘就死的迷路者)他不過是「上窮碧落下黃泉」為靈魂尋找歸宿的流浪漢。他還有心思去想當什麼大師么?況且什麼是大師呢?他能把我們救出到天堂么?他能給我們一個沒有苦難沒有疑慮的世界么?他能指揮命運如
同韓信的用兵么?他能他還寫的什麼作?他不能他還不是跟我們一樣,憑哪條作大師呢?不過絕境焉有新境?不有新境何為創造?他只有永遠看到更深的困苦,他才總能比別人創造得更為精彩;他來不及想當大師,惡浪一直在他腦際咆哮他才最終求助於審美的力量,在藝術中實現人生。不過確實是有大師的,誰創造得更為精彩誰就是大師。有一天人們說他是大師了,他必爭辯說我不是,這絕不是人界的謙恭,這仍是置身天界的困惑--他所見出的人的困境比他能解決的問題多得多,他為自己創造的不足所憂擾所蒙蔽,不見大師。也有大師相信自己是大師的時候,那是在偉大的孤獨中的憂憤的自信和自勵,而更多的時候他們是在拚死地突圍,唱的是「我們是世界,我們是孩子」(沒唱我們是大師)。你也許能成為大師也許成不了,不如走自己的路置大師於不顧。大師的席位為數極少,群起而爭當之,倒怕是大師的毀滅之路。大師是自然呈現的,像一顆流星,想不想當它近乎一句廢話。再說又怎麼當法呢?遵照前任大師的路子去走?結果弄出來的常是抄襲或效顰之作。要不就突破前任大師的路子去走?可這下誰又知道那一
定是通向大師之路呢?真正的大師是鬼使神差的探險家,他喜歡看看某一處被眾人忘卻的山頂上還有什麼,他在沒有記者追蹤的黑夜裡出發,天亮時,在山上,99%的可能是多了一具無名的屍體。只有:%的機會顯現一行大師的腳印。他還可能是個不幸的落水者,獨自在狂濤里垂死掙扎,99%的可能是葬身魚腹連一個為他送殯的人也沒有,只有1%的機會他爬上一片新的大陸。還想當嗎?還想當!那就不如把那句話改為:不想下地獄的詩人就不是好詩人。盡管如此,你還得把興趣從「好詩人」轉向「下地獄」,否則你的歡樂沒有保障,因為下了地獄也未必就能寫出好詩來。
中國文壇的悲哀常在於元帥式的人際征服,作家的危機感多停留在社會層面上,對人本的困境太少覺察。「內聖外王」的哲學,單以「治國齊家平天下」為己任;為政治服務的藝術必僅僅是一場階級的斗爭;光是為四個現代化吶喊的文學呢,只是喚起人在物界的驚醒和經濟的革命,而單純的物質和經濟並不能使人生獲得更壯美的實現。這顯然是不夠的。這就像見樹木不見森林一樣,見人而不見全人類,見人而不見人的靈魂,結果是,痛苦只激發著互相的仇恨與討伐,樂觀只出自敵人的屈服和眾人的擁戴,追求只是對物質和元帥的渴慕,從不問靈魂在暗夜裡怎樣號啕,從不知精神在太陽底下如何陷入迷途,從不見人類是同一支大軍他們在廣袤的大地上悲壯地行進被圍困重重,從不想這顆人類居住的星球在荒涼的宇宙中應該閃耀怎樣的光彩,元帥如此,不可苛求,詩人如此便是罪過,寫作不是要為人的生存尋找更美的理由嗎?
這是沒有貶低元帥的意思,元帥就是元帥否則就不是元帥。而我們見過,元帥在大戰之後的陳屍萬千的戰場上走過,表情如天幕一般沉寂,步態像伴著星辰的運行,沒有勝利者的驕狂,有的是思想者的迷偶,他再不能為自己的雄風叱吒所陶醉,他像一個樵夫看見了森林之神,這時的元帥已進入詩人境界,這時他本身己成詩章。而詩人進入元帥的境界,我總覺得是件可怕的事,是件太可怕太荒唐的事。

③ 放盪不羈是什麼意思

【解釋】:羈:約束。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

【出自】:唐.房玄齡《晉書·王長文傳》:「少以才學知名,而放盪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

【翻譯】:年輕時以才學聞名,而放盪不羈,州府徵召他都不去。

放盪不羈的近義詞:

一、豪放不羈[ háo fàng bù jī ]

【解釋】:羈:馬籠頭,引伸為束縛。形容人性情豪邁,不受拘束。

【出自】: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方岳宗是現任松江知府方岳貢的哥哥,為人慷慨俠義,豪放不羈,喜歡喝酒,十分健談。

二、倜儻不羈[ tì tǎng bù jī ]

【解釋】:倜儻:灑脫,不拘束;羈:馬籠頭,比喻束縛、拘束。形容灑脫豪放,不受拘束。

【出自】:明·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一回:為人倜儻不羈,輕財尚義。

【翻譯】:為人灑脫豪放,不受拘束了,輕錢財,重義氣。

(3)創造不羈擴展閱讀

放盪不羈的反義詞:

一、老老實實[ lǎo lǎo shí shí ]

【解釋】:誠實;規矩。

【出自】:茅盾 《子夜》十七:「凡是名目上華洋合辦的事業, 中國 股東骨子裡老老實實都是掮客!」

二、墨守成規[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釋】: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出自】:秦牧《辯證規律在藝術創作上的運用》:墨守成規,不敢勇於創造也決然是和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相容的。

④ 不羈的反義詞是什麼

1.循規蹈矩[ xún guī dǎo jǔ ]

解釋:循、蹈:遵循,依照。規、矩是定方圓的標准工具,借指行為的准則。原指遵守規矩,不敢違反。現也指拘守舊准則,不敢稍做變動。

出自:宋·朱熹《答方賓王書》:「循塗守轍,猶言循規蹈矩雲爾。」

示例:這唐僧循規蹈矩,同悟空、悟能、悟凈,牽馬挑擔,徑入山門。
◎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九十八回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2.規規矩矩[ guī guī jǔ jǔ ]

解釋:指人的品行方正,謹守禮法。

3.謹小慎微[ jǐn xiǎo shèn wēi ]

解釋:謹、慎:小心,慎重;小、微:細小。過分小心謹慎,縮手縮腳,不敢放手去做。

出自:《淮南子·人間訓》:「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

示例:其生平無不謹小慎微,事事得其所處。
◎清·惲敬《卓忠毅公遺稿書後》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4.按部就班[ àn bù jiù bān ]

解釋:部、班:門類,次序;就:歸於。按照一定的步驟、順序進行。也指按老規矩辦事,缺乏創新精神。

出自:晉·陸機《文賦》:「然後選義案部,考辭就班。」

示例:但黃公俊的祖父,他開始讀了書,象一般讀書人似的,他按部就班的要將八股型的才學,「貨與帝王家」。
◎鄭振鐸《黃公俊之最後》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狀語、定語;形容按照老規矩辦事。

5.墨守成規[ mò shǒu chéng guī ]

解釋:墨守:戰國時墨翟善於守城;成規:現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規則、方法。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出自: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示例:墨守成規,不敢勇於創造也決然是和客觀事物的發展規律不能相容的。
◎秦牧《辯證規律在藝術創作上的運用》

語法:動賓式;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⑤ 放盪不羈愛自由啥意思

放盪不羈愛自由,意思是:放縱任性,自由自在,不願意被任何人任何事束縛。

放盪不羈的具體釋義

讀音:fàng dàng bù jī。

解釋:放縱任性,不加檢點,不受約束。

引證:明代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六:「平時與一班好朋友,只以詩酒娛心,或以山水縱目,放盪不羈。」

例句:你過著如此放盪不羈的生活,生活會變得沒有意義和頹廢。



(5)創造不羈擴展閱讀

近義詞

1、放浪形骸

讀音:fàng làng xíng hái。

解釋:行為放縱,不受世俗禮法的約束。

引證:晉代王羲之《蘭亭集序》:「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翻譯:有的人通過寄情於自己精神情懷所寄託的事物,在形體之外,不受任何約束地放縱地生活。

例句:畫家往往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邊幅。

2、豪放不羈

讀音:háo fàng bù jī。

解釋:形容人性情豪邁,不受拘束。

引證: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十六章:「方岳宗是現任松江知府方岳貢的哥哥,為人慷慨俠義,豪放不羈,喜歡喝酒,十分健談。」

例句:他平時豪放不羈,今天突然拘束起來。

⑥ 放盪不羈的星座有哪些

天蠍座

天蠍座的人很有主意,有時候也很毒舌,看事情總是一針見血。在這些背後是他們對生活的不妥協。他們放縱自己的心去過日子,不想受外界的干擾去改變自己的處境。他們看似頑固,實則灑脫,只為自己而活。有時候又顯得高傲孤冷,讓人有種遺世而獨立的感覺。

射手座

射手座的人就像風一樣,追求無拘無束的感覺。他們天生樂觀,喜歡享樂,所以他們會創造一切條件來滿足自己。他們從來不會顧及旁人的感受,想幹嘛就幹嘛,不受約束的他們總是能在自由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他們生性放盪不羈,但這也正是他們的魅力所在。

⑦ 為什麼伊娃格林的不羈會被稱為設計師的繆斯

娜奧米·坎貝爾最近在他的vlog頻道上發布了一段視頻《My Journey》,講述了他的傳奇人生。一小段描述了她14歲時被從戲劇學校挖出來,然後被帶到巴黎當模特,很快就和伊夫·聖洛朗簽約那時候,她每次見到伊夫·聖洛朗先生,都要小心翼翼地把頭發放在腦後,穿上黑絲襪,畫上紅唇不幸的是,在今天的時尚界,沒有人遵循這樣的儀式。

看看伊夫·聖洛朗的品牌歷史,你會發現「繆斯」這個詞經常被提及設計師本人並不是不願意給每一個給他靈感的女性都冠以繆斯的稱號,而是積極地提煉那些足以打動他的特質,注入YSL的品牌基因,使之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的整體形象。縱觀她們的人生道路,你可以感受到YSL女性的特質他們時而優雅高貴,時而豪放自由,時而充滿危險誘惑所以伊娃·格林的不羈將被稱為設計師的繆斯。

⑧ 原諒我這一生放盪不羈愛自由,什麼意思

意思是表示自己不想受到別人的約束。

出自——Beyond《海闊天空》歌詞。

《海闊天空》是中國香港搖滾樂隊Beyond演唱的一首粵語歌曲,由黃家駒作詞、作曲,Beyond、梁邦彥共同編曲。

歌詞:

今天我寒夜裡看雪飄過,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風雨里追趕霧里分不清影蹤,天空海闊你與我

可會變(誰沒在變),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

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一剎那恍惚若有所失的感覺

不知不覺已變淡,心裡愛(誰明白我)

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

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

今天我寒夜裡看雪飄過,懷著冷卻了的心窩漂遠方

風雨里追趕霧里分不清影蹤,天空海闊你與我

可會變(誰沒在變),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仍然自由自我永遠高唱我歌

走遍千里,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也會怕有一天會跌倒,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哪會怕有一天只你共我,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8)創造不羈擴展閱讀:

《海闊天空》具有流行搖滾的所有特徵,而且富於鬥志,是青春年少澎湃熱血在調音台和效果器後被放大的結果。這首歌的影響已不只是在卡拉OK和點歌節目,而在於人們的心間。

這首歌曲帶給人們的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堅持自己的理想,永遠不放棄的信念。歌中的辛酸、歌中的自由、歌中的不屈不撓、歌中大氣磅礴的力量,激勵了整整一代人 。

《海闊天空》是Beyond音樂生涯中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喚醒了香港歌壇的主旋律意識,奏響了一種可以引起大眾共鳴的音。只可惜這首標志著Beyond真正走向成熟的作品卻成為黃家駒的絕唱,而這樣殘酷的現實卻在某種程度上應和了《海闊天空》中悲愴的宿命感 。

⑨ 我喜歡放盪不羈 卻沒有能力據為己有 怎麼辦 怎麼辦 求答案

今天是大年三十,想必每一個人的心情都是無比高興與激動,過年嘛,我們不但可以玩得快活,而且還能攢壓歲錢呢!太陽從密密層層的樹林里射出千萬縷像利箭一樣的金光.我跪在光滑的凳子上,雙手托著下巴,把眼睛瞪得大大的,獃獃地望著透明的玻璃,心裡暗暗在想:「壓歲錢呀!壓歲錢,如果你能長出一對像老鷹一樣的大翅膀,就可以飛得更快了.快來吧,壓歲錢,快落到我手裡吧!」想著想著,我那雙靈巧的小手便不由自主地伸開了,等待著隨時會飛來的「壓歲錢」. 時間如流水,一轉眼,正月初一到了.早晨,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把我從夢中驚醒,我連忙穿好衣服准備起床.年初一,我總會先去外公外婆家給他們拜一個早年,我拉著爸爸媽媽的手高高興興地來到了外婆、外公家.只見哥哥一家早已來了,我和哥哥來到間便立刻雙手合拳,一邊鞠躬,一邊念道著:「外婆、外公,新年好!祝你們萬壽無疆,萬事如意!」頓時,外公外婆的臉上露出了喜悅的表情,連忙從口袋裡拿出壓歲錢遞給我們,我急忙說:「外公外婆我們已經長大了,不要壓歲錢了.」可是我們的力氣太小了,外公外婆已經把壓歲錢放在、我們的口袋裡了,我一拿到壓歲錢,往裡面一看有5張元,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這壓歲錢到底該怎麼用呢? 正在我不知該怎麼使用它時,一道靈光用閃電般的速度劃過我的腦海,「對了!」可以給自己點東西來慰勞慰勞自己或是一點新的學慣用品,說了那麼多,總之是萬物更新啊.年初三,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街上購物,我們首先來到藍色書店,裡面盡是書的海洋,一股濃濃的書香味撲鼻而來.我先走到散文櫃,挑選出了幾本適合我又對我有意義的散文比如說《老舍散文》、《冰心散文集》、《巴金散文》等等,我還去科幻櫃了一本我最最愛看的《哈利波特與火焰杯》,裡面的一個個小故事內容豐富又精彩,情景有趣,看完了以後令人回味無窮,映象深刻.接著我們走出書店,來到了一家文具店,裡面到處都是學慣用品,我了幾只水筆和一些鉛筆便高高興興的和爸爸媽媽一起回家了. 同學們我認為每一個紅包都帶著長輩的一份祝願與希望,無論它是多是少.如果你把錢用在不該的東西上,它會無聲的責備你.當你用這些錢去做一些好事,它又會無聲的贊揚你、鼓勵你,別看它只是一個用紅紙包著錢的東西,可它卻是一個無聲的老師,當你每花一分錢時,就一定要想著那是長輩們用辛勤的勞動得來的血汗錢.才能對得起大人對你的這份祝願、希望. 篇二:我的壓歲錢 每逢歲末年尾,孩子們的心情便會變

閱讀全文

與創造不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