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2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是那個國家的人
1、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我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2、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我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死亡七人而告失敗。
3、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我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國登山隊,由十六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我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但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我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我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我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我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後,我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1、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2、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4、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領的瑞士登山隊,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馬拉雅山的雨季之後,從南坡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是同年春季瑞士隊的參加者。隊員恩·吉連富爾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爾人藤辛兩人到達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於天氣變壞而失敗。
16、1953年,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由十人組成),有兩名隊員登上了珠峰頂峰。登上頂峰的隊員是依·希拉里(紐西蘭人)和藤辛·諾爾蓋(即1952年春、秋兩季隨瑞士登山隊兩度登上八千米的那個尼泊爾人)。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他們使用的路線,是1952年由瑞士運動員所打通後來為英國隊首先通過並取得成功的路線。即從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達珠峰與其姊妹峰洛澤峰(海拔8,501米)之間的山坳(通稱南坳),然後沿東南山脊登頂。所用珠峰標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總指揮韓復東,隊長史占春),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中國境內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藏族)和屈銀華。在當時國際帝修反的一片反華叫囂聲中,在三年自然災害和功修背信棄義單方面退出中蘇兩國登山運動員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動的時候,我國登山運動員這次從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勝利,充分顯示了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下,無高不可攀、無堅不可摧,嚇不倒壓不垮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在這次登山戰斗中,中國登山隊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十三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恩·狄林法斯),採取從尼泊爾境內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頂的路線取得成功。美國隊先後相隔二十一天進行了兩次突擊,第一次5月1日有兩人登上頂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兩次共上去六人,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個登山隊。
22、1965年,印度登山隊(隊長是印海軍少校穆·郭利)於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後共四個梯組從南坡尼泊爾境內登上珠峰頂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隊的正副隊長和隊員,全部是從印度現役軍人中選拔的,所用路線是過去英、瑞等隊使用過的老路線。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隊(隊長藤田佳宏),企圖在當年春天登山偵察的基礎上,爭取從南坡拿下珠峰,但他們在到達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後,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偵察任務」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隊,在七十歲的老隊長松方三郎率領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雖然參加了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動中的全部時間是在大本營渡過的,既未參加適應性行軍,也未參加登頂活動。他的參加說明日本登山界對這次活動很重視),分兩組對珠峰進行突擊:
一組從珠峰正南面沿一條長達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稱岩石牆)直插珠峰頂峰,這是日本人自己選擇的一條比較難攀的路線,因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於進行「技術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這是過去別國登山隊沒有搞過的。另一組仍然是選擇的傳統老路線,也就是從南坡經南坳沿東南山脊登頂的路線。
日本隊之所以兵分兩路,而且敢於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戰,這是與當時的世界登山趨勢分不開的。因為從南坡沿傳統路線登頂,走別人走過的道路,對正在快速發展中的高山登山運動已無太大意義。日本隊的南山坡正面登頂路線,按預計方案上升了大約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敗,最後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組的傳統路線。1970年5月11日、12日,該隊先後分兩個梯組共四人從傳統路線登頂成功,登頂隊員是松浦輝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爾籍的搬運工人喬塔里。
26、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28、1972年秋(9-11月),英國軍事登山隊(隊長博寧頓),沿南坡傳統路線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擊營地之後,由於氣候變壞被迫宣告失敗。
29、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 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全隊中義大利軍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為止的外國登山隊中,到尼泊爾登山人數最多的一次。他們僱用了三百多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動員了各種運輸工具,包括軍用直升飛機和坡地牽引車等現代化山地運輸工具。
義大利軍事登山隊的登頂路線,原來也是兩個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國隊用過的路線)登頂,一個是備用方案,即沿比較保險的,東南山脊傳統路線登頂。結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後還是採用備用方案登上了頂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水野祥太郎),從當年8月間進入珠峰,原企圖從1970年日本隊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線登頂,事先曾想方設法改進了裝備,如適合於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裝備,但仍未能越過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條大岩壁,結果被迫採用備用方案,沿東南山脊經南坳的傳統路線登頂。兩名隊員,石黑久和加藤保男,於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頂峰。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頂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洛倫特·蘇加薩,生理學家),由十六人組成,使用南坡傳統路線,在5月19日突擊隊員到達第6號營地(8,600米)時,由於強烈大風使他們不能前進而宣告失敗,當時距離珠峰頂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國著名的登山滑雪運動城——沙莫尼市(阿爾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長德渥阿松擔任隊長的法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由十名法國人組成,僱用390名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選定1963年美國登山隊沿西南山脊的路線登頂。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試驗人體在高空的生理變化,他們專為每個登頂隊員製作了遙控心電圖裝置,准備對運動員從山下到頂峰的全部心電圖作一次系統的觀測。但是在9月19日夜間,發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較大的雪崩,使隊長和五名尼泊爾搬運工人死亡,全隊的登山活動因此而宣告失敗。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婦女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記者陪同,於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營。副隊長田部井淳子(36歲)於1975年5月16日中午當地時間12時30分同尼泊爾向導安則林(27歲)一起,沿南坡傳統路線登上了珠峰頂峰,共停留25分鍾。
日本女隊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難較大。她們從日本出發到山下大本營,曾丟失了大量裝備和食品;5月3~4日夜間,在海拔6,450米的營地上又突然發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隊員和二十三名尼泊爾向導遭受雪崩襲擊,整個6,450米的營地全被雪崩吞沒,情況非常危險,但在得到及時搶救後,全體遇險人員脫險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沒的隊員中一個,她在登上頂峰之後表示,「以後再也不幹登山這種活動了!」
34、1975年,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七個兄弟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有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
全隊從3月初進山,6月初撤營。經過多次行軍(前三次是適應性行軍,後兩次是突擊頂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下午2時30分,女隊員潘多和八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繼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貢布、屈銀華首次從北坡登上珠峰之後,再次從北坡登上了這個地球的最高點
這次集體登頂人數之多,科考成績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從此,不斷有更多的中國人登臨珠峰峰頂。中國的進步和強大,使中國登山者逐漸成為世界珠峰登山運動中的主導力量之一。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隊的路線是1969年日本隊偵查時確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隊沿此線兩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間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敗了,後來國際登山隊、歐洲選拔隊和英國隊相繼沿此線攀登珠峰也都失敗。這是迄今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條路線,也是四條路線中最短的一條。它的特點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條平均坡度達75度的很長的岩石大峭壁,英國人採用了特殊的氧氣裝備和進行了專門的高山攀岩訓練才取得了成功。
據外電稱,英國隊此次攀登珠峰,從建立大本營到登頂成功先後共用了三十三天時間,這是22年來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動中時間最短的一個隊,說明在組織運輸和掌握天氣時機方面都作得比較順利。英國隊全隊由十八名運動員組成,隊長是博寧頓。在突擊頂峰過程中,隊員朱·布爾剋死亡。據英隊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萬美元。
1975年春、秋兩季,三支登山隊員從三條不同的路線攀登珠峰成功,這是珠峰攀登史上過去所沒有的。
36、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37、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38、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39、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2. 古代有人登珠穆朗瑪峰
珠穆朗瑪峰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地形極端險峻,環境非常復雜。
在這些山脊和峭壁之間又分布著548條大陸型冰川,總面積達1457.07k㎡,平均厚度達7260米。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積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處可見。又有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還有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珠穆朗瑪峰峰頂的最低氣溫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峰頂空氣稀薄,空氣的含氧量只有東部平原地區的四分之一,經常刮七八級大風。十二級大風也不少見。風吹積雪,四濺飛舞,彌漫天際。珠峰地區及其附近高峰的氣候復雜多變,即使在一天之內,也往往變化莫測, 更不用說在一年四季之內的翻雲覆雨。
如此惡劣的條件,登山要很多特種的登山設備,例如氧氣筒、登山鎬、保暖衣物等。而且珠峰不是人人都可以登的,需要身體素質特別好的人。即便是身體素質很好的人,在齊全裝備的保護下,在海拔8000以上,也會出現頭暈頭疼、喘氣困難、四肢乏力、幻覺等不適應的身體狀況和強烈的高原反應。每走一步路,就會花費很大的力氣。而且登山隊員還要隨時警惕雪崩冰裂隙、大風等自然災害,可謂命懸一線。
所以古代人在技術條件相對落後的條件下,基本不可能登珠峰。況且珠峰是在清朝時期才被發現的。直到1841年,英國駐印度總監督官喬治·埃弗里斯特爵士才准確記錄下珠穆朗瑪峰的地理位置。直到1953年,人類首次登珠峰頂成功。中國則在1960年首次登珠峰頂成功。
下為珠峰登頂的大事年表。
1841年,印度總監督官喬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記錄下珠穆朗瑪峰的地理位置。
1853年,珠峰被勘測為世界最高峰,海拔為8840米。
人類首次登珠峰的嘗試:
1921年,英國登山隊(隊長克·哈瓦德巴里)首次從中國西藏境內攀登珠峰,他們沒有越過北坳頂部,自己宣稱到達的高度是6985米,由於沒有成功,他們宣布這是一次偵察登山活動。
1922年,英國第二支珠穆朗瑪峰登山隊(隊長吉·布魯斯),仍取中國西藏境內的北坡路線,他們越過了北坳,但在到達8225米的高度時,因七人死亡而宣告失敗。
1924年,英國第三支珠峰登山隊(隊長弗·諾頓),仍從珠峰北坡中國境內登山,當諾頓等人到達北坡「第二台階」下邊的8572米附近時,因氧氣不足而被迫下山,隊員瑪洛里和阿賓堅持繼續前進,一去未返。
1933年,英國一支由16人組成的登山隊(隊長赫·盧托列吉),仍使用中國西藏境內北坡路線,也失敗了,該隊隊員溫·哈利斯和威格爾兩人到達海拔8570米的高度時,發現了1924年英國珠峰登山隊隊員瑪洛里的冰鎬,證實了瑪洛里等二人死在這個高度附近。
1934年,英國人米·威爾遜使用輕型飛機進行單獨登山,結果飛機損壞在孔布冰川附近,他本人也受了輕傷,後來他又僱用當地一些舍爾巴族人協助登山,但在一場風暴之後,他被凍死在東俄布冰川上。
1935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伊·希普頓),只偵察到中國西藏境內珠峰北坡海拔7,000m,即北坳附近而返。
1936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十人組成(隊長赫·盧托列吉),到達海拔7007米的北坳頂部後而返【註:北坳頂部過去用7007米,1975年中國登山隊經過實地測量計算出確切高度是7050米】。
1938年,英國珠峰登山隊,由七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仍從中國境內的北坡登山,在到達海拔829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動,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僱用當地一些山地居民當搬運工,仍走北坡中國境內,未超過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後也失敗而返。
【註:上述幾次攀登珠峰的活動都是從中國境內的西藏地區進行的。】
1950年以後,西藏地區獲得解放,地處西南邊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許外國登山隊任意進行登山活動。從此,外國登山隊便改由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
1950年,由美國人克·修斯頓等人組成的登山隊,從尼泊爾境內南坡首次對珠峰進行試登,只到達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區附近,便返回來了。
1950年,英國登山隊,由五人組成(隊長葛·狄爾曼),事先聲稱是一支從南坡攀登珠峰的偵查隊,在到達海拔5,480m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後返回。
1951年,英國登山隊,由伊·希普頓任隊長,全隊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達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951年,一個叫克·貝加·拉爾遜的丹麥人,非法偷偷越境進入我西藏地區。擬從北坡攀登珠峰,但他連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沒有越過就失敗了。
1952年5月,由隊長勒·狄特瑪爾率領的十人瑞士登山隊,從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隊員勒·蘭比爾和他們僱用的搬運工尼泊爾人藤辛,到達海拔8540米的高度後,因天氣變壞而告失敗,但他們卻開創了一條從珠峰南坡通向頂峰的路線。
1953年,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
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世界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
1953年5月29日尼泊爾夏爾巴向導丹增·諾爾蓋 (Tenzing Norgay) 和紐西蘭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 (Edmund Hillary)。早在1953年5月29日,英國登山隊在隊長約·漢特領導下,有兩名隊員從埃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諾爾蓋尼泊爾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了珠穆朗瑪峰。隊員埃文斯和布爾吉朗到達了8720米的高度。英國人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956年,瑞士登山隊(隊長阿爾貝爾·埃格爾)由五人組成,隊員埃·施米特,尤·瑪爾米特,阿·列伊斯,格·貢欽,在大批尼泊爾搬運工人和向導人員的支援下,於5月23日,先後分兩個結組登上了珠峰。
1960年5月,當中國登山隊正在從北坡向珠穆朗瑪峰突擊時,一支由印軍少校吉·辛格率領的印度登山隊也在從珠峰南坡尼泊爾境內攀登珠峰。當他們到達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時,宣布由於風大無法前進,而放棄了這次登頂活動。
中國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瑪峰:
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突擊組長王富洲的率領下,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登上頂峰的三名隊員是王富洲、貢布和屈銀華。在這次登山中,中國登山隊共有29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頂隊員外尚有13名隊員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1960年5月25日4時20分,中國登山隊王富州、貢布、屈銀華三人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頂,鮮艷的五星紅旗飄揚在地球最高處。
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隊,在隊長印軍陸軍中校捷·狄阿斯率領下,再次從尼泊爾境內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為怕大風而宣告失敗,隊員中有兩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1969年春,日本登山隊從珠峰南坡首次進行試探性登山,在登達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區之後,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氣象觀測人員,他們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對氣象、冰川等作了較長時間觀測,為1970年日本隊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礎。
1971年春,由歐洲英、法、意、奧、瑞士和印度等十一個國家的登山運動員聯合組成的「國際珠穆朗瑪峰登山隊」,在隊長、瑞士登山運動員恩·基連富爾特的率領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線登頂(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國登山隊的路線)。由於一開始步調就不一致,內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隊員胡古納遇雪崩死亡後,宣告失敗。
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費爾率領的歐洲八個國家(英、法、意、奧、西德、瑞士等國)登山運動員組成的「歐洲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沿傳統路線從南坡登頂,在到達海拔8,200米的高度後,宣告失敗。
1973年春(2~5月)義大利軍事登山隊,在義大利軍事登山學校校長基多·蒙齊諾的率領下,組成一支包括義大利陸、海、空軍,警察部隊,海關人員,醫務、氣象和其他軍事科學工作人員的大型珠穆朗瑪峰登山隊,於當年5月5日和5月7日兩次,每次一個結組(四人),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頂峰。
1975年9月24日尼泊爾時間下午6時,英國登山隊的兩名隊員黑斯頓(32歲)、斯科特(33歲),從珠穆朗瑪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1975年9月27日下午2時30分,中國登山隊女隊員潘多和8名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候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嘎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再次從北坡登上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這是一次男女混合集體登上世界最高峰人數最多的世界新紀錄。為了紀念這次登頂,1975年9月26日我國郵電部發行了《中國登山隊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特種郵票一套三枚。
1978年義大利登山家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首次無氧登頂(8848米)。
1980年義大利登山家萊因霍爾德·梅斯納爾北側線路,首次單人登頂(8848米)。
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1998年5月26日上午7:22,英國登山者貝爾格里爾斯與其朋友登上珠峰之巔。
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
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2005年3月20日到6月20日,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將再次對青藏高原珠穆朗瑪峰地區進行綜合科學考察,還將聯合中國女子登山隊員登上珠峰頂,用雷達的手段以及GPS定位方法重新測高。同年10月9日,經國務院批准並授權,中國國家測繪局局長陳邦柱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正式宣布,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為8844.43米,測量精度為±0.21米。中國於1975年公布的珠峰高程數據8848.13米停止使用。
2006年,格倫·辛格萊曼和希瑟·斯萬均40歲出頭,是一對來自澳大利亞悉尼的中年夫婦。
2007年,20歲的夏爾巴小夥子塔什·拉克帕·謝爾帕已經從加德滿都出發,向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發起第三次沖擊。
2008年5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祥雲,被中國健兒帶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山峰(海拔8844.43米)。成為奧運火炬傳遞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傳遞站。
2008年5月25日凌晨,76歲尼泊爾老人明·謝爾錢成功登頂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成功登頂珠峰最年長者。
2012年5月尼泊爾加德滿州市Kame Sherpa先生在9天內分別於2012年5月19日12時05分、5月24日6時36分、5月27日5時27分3次登上珠穆朗瑪峰,創下9天內成功登上珠穆朗瑪峰次數最多世界紀錄。
2014年6月5日印度一名出身於低下階層家庭的13歲少女安吉麗娜朱莉,不久前成功登頂珠峰,成為全球登上珠穆朗瑪峰的最年輕女性。
3. 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進藏先遣部隊主要有哪些任務
《十七條協議》簽訂後,為了順利完成進軍西藏的偉大的歷史使命,張國華所率領的十八軍,遵照中共西南局和西南軍區劉、鄧、賀的指示,組成了進藏部隊先遣支隊。
規定先遣支隊的任務是:擔任先行,為主力部隊進入西藏創造條件。要求先遣支隊要模範地宣傳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模範地宣傳和執行《十七條協議》,使廣大藏族同胞感受到祖國大家庭的溫暖。
1951年7月25日,先遣支隊從昌都開始出發,踏過萬水千山,一路迎著毒辣的陽光向西藏邁進。
在先遣進軍中,特別值得提到的是,西藏地方政府首席談判代表、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副主任阿沛·阿旺晉美和夫人阿沛·才旦卓嘎,也和先遣支隊一同前往拉薩。
在艱難的行軍中,夫婦倆不僅和部隊指戰員同甘苦共患難,而且積極協助部隊籌集糧秣,使先遣部隊順利地完成了進軍任務,解決了很多的困難。
從昌都到拉薩,要翻越峻嶺重重的橫斷山脈,跨過怒江、瀾滄江等湍急的河流,而且所經之地,人煙稀少,空氣稀薄,冰天雪地,道路崎嶇。
對於這些未曾走過高原道路的解放軍戰士而言,都是難以想像的困難,何況此時沒有這個地區的詳細地圖,分不清前進的道路,只能一面探索,一面前進。
有時進入原始森林和深山峽谷,連方向也找不準。在這種艱難的環境下,以平措旺階為首的一批藏族同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擔負了向導,翻譯、調查情況和組織氂牛運輸等艱巨任務,幫助先遣支隊指揮部選擇宿營地,識別有無毒害的水、草,介紹如何適應高原特殊氣候的常識。在整個行軍途中,解放軍沒有出現減員現象,沒有一個人掉隊。在維護祖國統一,和平解放西藏的偉大進軍中,先遣支隊所取得的成就,是藏漢族同志團結戰斗的結晶。
進軍拉薩的道路是十分艱難,康藏地區有個諺語:一二三(指明歷月份),雪封山;四五六,雨淋頭;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臘,學狗爬(山上冰雪覆蓋,很難行走,有的地方要爬行),可以看出進藏路途是多麼艱難。
1951年8月12日,先遣部隊從丹達塘繼續邁進,翻越夏貢拉山。當時還沒有人准確測量過夏頁拉山。夏貢拉山海拔究竟有多高?只是聽當地人說夏貢拉山,六千三,說明此山海拔6300米。
登山時,就連平時習慣高原氣候的騾馬,也急喘起來。經過長途跋涉,許多同志體質減弱,已筋疲力盡,無奈便拉著馬尾巴往山上爬,他們無法想像這條路為什麼會這么艱難。經過部隊的堅持和努力,終於爬過了大山,但困難還在繼續。
高原氣候真像個頑皮的孩子,喜怒無常,一會兒烈日當頭,曬得人頭昏腦脹,一會兒暴雨傾盆,又把人淋得像只落湯雞,讓你毫無躲閃的機會。
當時先遣部隊部隊正行進中,忽然刮來一陣狂風,還夾著黑雲滾滾而來,一陣冰雹猛烈地打在大家頭上、身上,人馬都走不動了。沒有辦法,只好站在路上,用背包、燒柴擋住頭部,接受無情的冰雹襲擊。約半小時後,冰雹過去,部隊又繼續前進。
部隊在擦竹卡西2.5公里的一片草地宿營。但萬萬沒有想到,飯還沒煮熟,冰雹再次來襲,狂風呼嘯而來,像一個魔神一樣,把搭好的帳篷吹得如同洶涌波濤上的小船,無法找到可以歸宿的彼岸,如果不是鐵樁打得牢,繩索結實,帳篷早已不知被吹到什麼地方去了。
就那樣,風把帳篷里的燈吹熄了,冰雹把鍋灶下的火打滅了,一鍋未煮熟的飯,被冰雹、雨水泡成了稀糊糊。地面上一層厚厚的冰雹,連帳篷周圍挖的排水溝都被冰雹填平了。但大家卻笑了笑,因為這么多天的行軍已經習慣了,這點遭遇算不上什麼。
大家經過一天行軍,極為疲勞和飢餓,但因為冰雹、狂風搗亂,結果連飯也沒吃成,就吞了幾口糌粑,摸黑睡覺了。在夢里,他們睡得很香,夢見了期盼已久的家人,醒來時候,發現自己眼中卻溢滿了淚水。為了祖國統一和西藏人民的和平解放,戰士們遠離家鄉,把所有的青春和熱血都獻給了偉大的和平事業,他們才是我們最可愛的人!
但是,困難仍在眼前,不知道接下來,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和困難……
在先遣部隊進軍拉薩的征途中,他們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每人每天只能吃二兩代食粉,進入窮八站後,部隊幾乎到了斷糧地步,八連的戰士已喝了一天代食粉糊糊。餘下的也只夠煮一頓稀糊糊了。
於是,八連隊派人向王其梅告急,因為戰士們已久餓得不行了。王其梅等人經過商討,決定抽調機關戰士的干糧補充八連隊。事實上,機關戰士所帶干糧也沒有多少了,甚至還不夠自己的吃的。但當機關戰士接到通知後,都非常爽快地交出於糧袋,因為他們知道八連更需要糧食。
在那艱苦困難的日子裡,戰士們互相關心,互相照顧,發揚了高度的友愛精神,如同家人人一樣親密。這種真摯的革命情誼,像熊熊燃燒起來的烈火,進一步堅定了大家克服困難、戰勝飢餓和疲勞的決心。
1951年8月21日,先遣部隊到達嘉黎時,在一條名叫松曲的小河旁宿營。這時機關也斷了糧。有個戰士忽然發現小河叉里,有幾十條一尺多長的大魚游來游去,便大聲喊道:快來看魚!快來看魚!
因當地藏民經常用糌粑喂魚,並不捉它,所以魚看見人也不逃走。大家迅速地聚攏過去。在這樣極端缺糧的情況下,眼前竟有這么多、這樣大的魚,而且捉起來又好白費力氣,戰士們真的忍不住要撲上去了。
有一個戰士笑著說:嗨!今天捉幾條魚,回去用水煮煮,美美地吃它一頓多好明啊!但這只是玩笑,他們心裡明白,按照藏族人民的風俗習慣,是不能捕魚的!大家輕輕笑了下,摸了摸自己空空的肚子,誰也沒有跳進河裡去捉那群可愛的魚兒,只是默默地看著他們,依舊煮馬料(黑豌豆)摻草根充飢。嘉黎的藏胞看到此情此景,十分激動,稱頌人民解放軍是嘉黎薩巴、菩薩兵。
有兩位名叫嘎央和斯達的牧民,遠道而來,想讓部隊給兩張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畫像,帶回牧場給牧民們看。當他們拿到畫像時,馬上舉到頭上連連碰了兩下(這是藏族尊敬的禮節),然後豎起兩個大拇指稱謝說:土結切!土結切!意思是,謝謝!謝謝!
部隊在嘉黎一帶斷糧時,得到了群眾的熱情支援,除沿途采購點雜糧外,部隊主要是靠阿沛·阿旺晉美設法從工布江達他的庄園運來的糧食,使部隊順利地度過窮八站。進抵工布江達後,由於阿沛的積極幫助,買了不少牛羊肉來代替主食,使大家終於嘗到了肉味。
就這樣,解放軍先遣支隊在藏族各階層人士的大力支援與協助下,全體指戰員發揚人民軍隊英勇頑強、艱苦奮斗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戰勝了大自然的種種阻礙和物資條件極差等難以想像的困難,經過近一個半月的艱難行程,終於在9月5日到達拉薩附近的德慶宗宿營
此時,張經武帶領幾位同志繞道印度,已先於先遣支隊到達拉薩。張經武派樂於泓和李天柱兩位同志來德慶看望先遣支隊,西藏地方政府也派宮員前來探望,並聯系部隊入城問題。
9月6日,先遣部隊過拉薩河,西藏地方政府早派人在拉薩河畔組織了許多牛皮船和燒柴,以備先遣支隊使用。從上午8時開始,由藏族船工用牛皮船擺渡,至下午5時,人馬全部渡過拉薩河。
部隊在拉薩河畔休息兩天,准備入城。此時,正值西藏的雪頓節,好奇的藏胞穿得花花綠綠,有的騎著馬,有的打著花傘步行,成群結隊來到部隊駐地看熱鬧。
9月9日,先遣支隊舉行了入城儀式。
4. 藏語里的卓瑪是啥意思 指的是什麼
卓瑪,是藏族對女子的稱呼,它的意思是「度母」,一個很美麗的女神。度母是度脫和拯救苦難眾生的一族女神,同時也是藏傳佛教諸宗派崇奉的女性本尊群,因此二十一位度母在藏族地區被廣大信徒或百姓普遍敬拜,有著極大的吸引力。
拓展資料:
最早源於印度
據藏文文獻《女神源流》記載,在最初無始時期,在宇宙世界那措沃(古印度某地),即各種光地方,出現了一位叫桑傑阿扎的賢人,國王的女兒益希達娃虔信他的教法,供養他及其眷屬,達一億十萬年後,便發起了菩提心。
就在那時,眾比丘對她說,「由於你的善業,使你的身體獲得了受生之身。如果你能以做利法事業發願,就能如願以償。」於是公主立誓:為了獲受生之身,願發菩提心者雖然很多,然而,以女性之身做有情眾生事業者卻無有,直到輪回不空為止。
從此,公主在王宮修三摩地,經一億十萬年後,對無生法獲得安忍從而證得所有眾生度脫的三摩地。由三摩地的威力,上午可使一億十萬有情眾生從心中獲得度脫,而且可在尚未處於安忍階段,不受用任何物食,下午也復如是,從此被稱作「卓瑪」,即度母。
這以後,她立誓要解除所有眾生的苦難,救護芸芸眾生,並在九十五劫內,每晝能使一億一千萬眾生置於贏慮中,每夜能調伏一億十萬妖魔。故又稱「頓瑪聶瑪巴姆」,意即迅速救難女英雄。
後來,為一名稱格巴托巴麥巴,即無礙劫的賢人授受十方所有佛大悲光芒比丘無垢光明之灌頂,使他化現為聖觀世音,後為他再授受所有佛見知智能本性大光明灌頂,而她前後兩次授予的光明化為父母佛和度母女神,從觀世音的心際生出。由此緣故,她不僅能滿足所有佛的意願,而且能從 16 種恐懼中拯救所有有情眾生。
所以,隨其神力化現為二十一位救度母和妙音女神等諸多女神。
5. 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分別有什麼品質
2017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優秀品質:
1、盧永根:一生節儉,捐出畢生積蓄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信仰堅定,鼓勵恩師丁穎院士加入中國共產黨。
(5)卓嘎創造擴展閱讀:
推選」感動中國」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1、為推動社會進步、時代發展做出傑出貢獻,獲得重大榮譽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2、在行業中具有傑出貢獻或重大表現,國家級重大項目主要貢獻者;
3、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跡;
4、以個人的力量,為社會公平正義、人類生存環境作出突出貢獻;
5、個人的經歷或行為,代表了社會發展方向、社會價值觀取向及時代精神;個人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特別感人,體現中國傳統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
網路-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6. 羅布桑珠彩虹的歌詞
36、1988年,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37、1990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38、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39、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40、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41、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 2002年,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 2003年,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1975年5月27日女性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 潘多,1938年生。藏族。中國女子登山運動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年參加中國登山隊,同年登上慕士塔格山(7546米)。1961年登上公格爾九別峰(7595米)。兩次創造了女子登山世界紀錄。 1975年5月27日同其他8名男隊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1個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中國國家體委為她記特等功,並3次授予她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1975年5月27日女性首次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潘多,1938年生。藏族。中國女子登山運動員。中華人民共和國第5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59年參加中國登山隊,同年登上慕士塔格山(7546米)。1961年登上公格爾九別峰(7595米)。兩次創造了女子登山世界紀錄。 1975年5月27日同其他8名男隊員登上了珠穆朗瑪峰,成為世界上第1個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中國國家體委為她記特等功,並3次授予她體育運動榮譽獎章。 潘多也是的,第一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中國女性現任同洲模範學校的名譽校長 攀登歷史 1921年——第一支英國登山隊在查爾斯·霍華德·伯里中校的率領下開始攀登珠穆朗瑪峰,到達海拔7000米處。 1922年——第二支英國登山隊是用供氧裝置到達海拔8320米處。 1924年——第三支英國登山隊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在使用供氧裝置登頂過程中失蹤。馬洛里的遺體於1999年在海拔8150米處被發現,而他隨身攜帶的照相機失蹤,故無法確定他和歐文是否是登頂成功的世界第一人。 1953年5月29日——34歲來自紐西蘭的登山家艾德蒙·希拉瑞作為英國登山隊隊員與39歲的尼泊爾向導丹增·諾爾蓋 (Tenzing Norgay) 一起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珠穆朗瑪峰,是紀錄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1956年——以阿伯特·艾格勒為首的瑞士登山隊在人類歷史上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瑪峰。(有準確記錄以來) 1960年5月25日——中國人首次登上珠穆朗瑪峰。他們是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此次攀登,也是首次從北坡攀登成功。 1963年——以諾曼·迪倫弗斯為首的美國探險隊首次從西坡登頂成功。 1975年——日本人田部井淳子成為世界上首位從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女性。 是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9名隊員登頂。其中藏族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從北坡登頂成功的女性。 1978年——奧地利人彼得·哈貝爾和義大利人賴因霍爾德·梅斯納首次未帶氧氣瓶登頂成功。 1980年——波蘭登山家克日什托夫·維里克斯基第一次在冬天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 1988年——中國、日本、尼泊爾三國聯合登山隊首次從南北兩側雙跨珠穆朗瑪峰成功。 1996年——包括著名登山家羅布·哈爾在內的15名登山者在登頂過程中犧牲,是歷史上攀登珠穆朗瑪峰犧牲人數最多的一年。 1998年——美國人湯姆·惠特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攀登珠穆朗瑪峰成功登頂的殘疾人。 2000年——尼泊爾著名登山家巴布·奇里從大本營出發由北坡攀登,耗時16小時56分登頂成功,創造了登頂的最快紀錄。 2001年——美國人維亨邁爾成為世界上首個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盲人。 2003年——紀念人類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五十周年。 2005年——中國第四次珠峰地區綜合科考高度測量登山隊成功攀登珠峰並測量珠峰高度數據。
7. 拉珍創作的原聲嚕嚕是什麼歌
雪域神山
歌手:周匯洋/次仁卓嘎
8. 中國登珠穆拉馬峰的人的簡介
在紀念人類首次登頂珠峰50周年之際,中韓聯合登山隊和2003中國珠峰登山隊的14名中國隊員分別在5月21日和22日成功登頂珠穆朗瑪峰。他們是小齊米、普布卓嘎(女)、倉木拉
(女)、尼瑪次仁、梁群(女)、陳俊池、阿旺、普布頓珠、扎西次仁、旺堆、加拉、羅申、王石和劉健。
至此,在過去的43年中,中國健兒已經14次登臨「地球之巔」,先後共有61人次把的足跡留在地球之巔。
珠穆朗瑪在藏族神話中被認為是五位仙女中的第三女神。她是萬山之尊。
1921年,英國人豪伍德·布里率領一支登山隊,從中國境內開始了首次攀登珠峰的活動。在此後的數年裡,英國人曾八度挑戰,有十餘人遇難,卻沒取得一次成功。
1960年5月25日,歷經艱險的藏族隊員貢布和漢族隊友王富洲、屈銀華把五星紅旗插上了珠穆朗瑪峰,創造了人類首次從北側山脊登上地球之巔的偉大壯舉。他們英雄的事跡給正與嚴重自然災害抗爭的全國各族人民帶來了極大鼓舞。
從此,不斷有更多的中國人登臨珠峰峰頂。中國的進步和強大,使中國登山者逐漸成為世界珠峰登山運動中的主導力量之一。
1975年,中國第二支龐大的登山隊進駐珠峰腳下,最後9名勇士再臨峰顛,藏族女隊員潘多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從北側登頂的女性。登山隊同時把科學考察工作帶到珠峰,完成了測定珠峰高度、高海拔地區人體技能測試等一系列科考活動,震驚了世界。
13年後,中國、日本和尼泊爾三國登山家攜手挑戰珠峰,從南北兩側會師頂峰、雙向跨越珠峰成功,中國的3名隊員成功跨越珠峰,1人登頂,次仁多吉創造了在頂峰無氧停留99分鍾的世界紀錄。
時過兩年,中國、蘇聯和美國的登山者以和平的名義會聚珠峰,向世界展示了愛好和平的美好願望。中國的7名藏族隊員在這次登山中先後站到了頂峰上。
1993年,海峽兩岸的6名登山運動員首次攜手登上珠峰,在歷史上寫下了精彩的一頁。吳錦雄成為第一位登頂珠峰的台灣同胞。
在之後的1996年和1997年,中國先後和斯洛伐克、巴基斯坦開展聯合攀登活動,4名藏族隊員登頂,其中次洛成為中國第一個登上珠峰的在校大學生,大齊米、開村成為兩次登過珠峰的人。
1999年5月27日,西藏登山隊10名藏族隊員一次全員登上珠峰,並在8848·13米的頂峰採集到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聖火火種。這是一次充滿智慧和奇想的壯舉,是12億中國人滿懷信心走向新世紀的見證。桂桑成為世界上首位兩次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仁那和吉吉成為中國第一對同時登上珠峰的夫妻。
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不僅僅是專業隊員的專利,近年來不斷有業余愛好者挑戰珠峰。
2000年,中國第一個民間單人挑戰珠峰的黑龍江勇士閻庚華於5月21日登頂,但不幸的是在下山途中遇難。兩年後,又一名勇士王天漢終於單人挑戰珠峰獲得成功。43年間,在攀登珠峰的眾多登山者中,多名勇士長眠於珠峰潔白的世界裡,一些人留下了終身殘疾。中國人攀登珠峰的歷史,是一個前仆後繼和不斷取得勝利的可歌可泣的歷史。(完)
9. 《洗衣歌》是怎麼創作的
舞蹈編導:李俊琛
舞蹈音樂:羅念一 作詞:朱流 董榮
舞蹈首演:1964年
首演團體:西藏軍區歌舞團
榮獲獎項:1964年榮獲第三屆全軍文藝會演優秀編導獎、表演獎、作曲獎、舞美獎。
這是一支在當時中國舞壇廣為流傳的優秀舞蹈作品,編導李俊琛長期在西藏工作,深深懂得珍惜漢、藏民族團結和軍民團結的重大意義。一次他偶然在報紙上看到,春節期間有五六位藏族姑娘到軍營幫戰士洗衣服,由此產生了創作靈感。作品的內容是表現了一群藏族姑娘去河邊挑水,偶然發現班長在幫戰友洗衣服,於是讓小姑娘喬裝扭了腳而合夥騙走班長,然後興高采烈地幫他洗起衣服來。班長回來才知道上了當,於是幫姑娘們把水挑回家。揭示出軍民之間,漢、藏民族之間血脈相連、親密無間的魚水深情。
《洗衣歌》最大的特點是歌、舞、戲劇表演相結合。編導巧妙地通過三出戲來串聯整個舞蹈。1.小卓嘎佯裝崴腳騙走班長,2.班長欲搶回衣服,3.班長偷偷幫她們挑水,這三處戲劇性場面充分表現了軍民融洽和互助友愛的關系,並營造了舞蹈布滿情趣的熱烈場面。舞蹈是作品的主要成分,編導採用藏族傳統的歌舞形式,自姑娘們出場,到追趕班長下場,始終是歌舞相伴,創造出熱情、幸福、歡樂的氣氛。歌舞相伴,相得益彰。尤其是姑娘們洗衣服時的唱段:「呃……,是誰幫咱們翻了身唉,是誰幫咱們得解放唉,是親人解放軍,是救星共產黨。……軍民本是一家人,幫咱親人洗呀洗衣裳唉。」突出了舞蹈所要表達的意義和情感,又道出了藏族人民翻身解放後感謝解放軍與共產黨的心聲。在
動作編排上,運用藏族舞蹈的語言形式和生活動作相結合,創造出潑水、踩衣、盪衣、搓衣等動態形象,充分表現了藏族姑娘活潑熱情的性格。
《洗衣歌》以歡快的節奏,熱烈的場面,真摯朴實的感情,深刻的思想內涵,載歌載舞的形式,風趣活潑的戲劇場面,深受廣大人民喜愛,被譽為歌頌民族團結、軍民團結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