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個朝代的皇帝統一女真創建八旗是那八旗
清朝
八旗的建立清太祖努爾哈赤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以祖、父「遺甲十三副」,起兵攻打尼堪外蘭,開始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鄰近滿洲的各部皆稱王爭長,互相戰殺,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將招來的人口編入自己的隊伍,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鑲,俗寫亦作「廂」)。旗幟除四正色旗外,黃、白、藍均鑲以紅,紅鑲以白。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制規定:每三百人為一牛錄,設牛錄額真一人,五牛錄為一甲喇,設甲喇額真一人,五甲喇為一固山,設固山額真一人,固山額真左右置副職稱梅勒額真(美凌額真)。據史籍記載,當時編有滿洲牛錄三百零八個,蒙古牛錄七十六個,漢軍牛錄十六個,共四百個(一說二百三十一個)。此時所編設的八旗,即後來的滿洲八旗。八旗制度建立後,每旗所轄的牛錄數和牛錄下的丁數時有變化,但旗制終清未改。
❷ 滿清八旗是誰建立的,哪八旗
滿人跟女真人是同種族,旗人則是清代對於被編入八旗的人的一種稱呼,清代的八旗以滿族為主體,還包含了漢族跟蒙古族的其他民族。八旗中除了清朝皇族的宗室以外,還包括八旗滿州、八旗蒙古及八旗漢軍,八旗漢軍及八旗蒙古由歸附的漢人跟蒙古人所組成。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制度,由太祖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彔制基礎上建立的。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始建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和正紅旗。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清朝統一,太宗皇太極為加強對旗人的束縛,增強了八旗制的軍事職能,並為擴大軍事實力和籠絡人心,又建立了漢軍八旗和蒙古八旗。 正黃旗滿洲 以旗色純黃而得名。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上三旗無王,都歸皇帝所統領的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出。 自從清朝到民國以後,滿族與漢族通婚融合已呈常態,不過純粹血統的滿族應該還是存在,只是大部分都在大陸。 至於愛新覺羅等滿族的姓氏是否還在使用,這就要問滿族的朋友們了。
滿清八旗要從清史說起 清太祖努爾哈赤(1559-1626) 姓愛新覺羅,女真人。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西元一五五九年)清王朝的奠基者,是明朝末年我國東北少數民族,女真族的傑出首領,他的祖先猛哥帖木兒,曾被明朝任命為建州左衛指揮使 ,但後來家道就漸漸衰弱,努爾哈赤年青的時後經常採集松子和人參,到漢人的市集去賣,因此逐漸受到漢人文化的影向,通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二十五歲時,在祖居起兵統一女真各部 ,平定中國東北部,並屢次打敗明朝軍隊,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建立後金,割據遼東,建元天命。薩爾滸之役後,遷都沈陽。次年於寧遠城之役被明將袁崇煥炮石擊傷。憂憤而死。清朝建立後,尊為清太祖。 努爾哈赤二十五歲的時候,他的祖父和父親在一次戰亂中,被明朝的軍隊殺死。努爾哈赤繼承了父親遺留下來的十三副鎧甲,開始招兵買馬,發展自己的力量。他作戰非常勇敢,也很有謀略,不久就征服了鄰近的幾個部族,並且吞並了女真族的其他部落,在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元一六一六年),建立國家,定國號為金,歷史上稱為後金,從此,他就公開與明朝為敵了。 明萬曆四十六年(西元一六一八年),努爾哈赤向明朝提出「七大恨」的誓詞,發誓要報殺父之仇,於是率領軍隊兩萬多人,攻打明朝邊關,明朝派了八萬多人的軍隊去抵抗,經過五天的戰爭,明朝軍隊大敗,這就是有名的薩爾滸 之役,這一仗努爾哈赤獲得了遼寧、沈陽一帶的地區,力量愈來愈強大,奠定了清朝政權的基礎。 早年投到明遼東總兵李成梁部下,屢立戰功。他勤奮好學,粗通漢文,受漢文化的影響很深。努爾哈赤 的先祖許多人受明代冊封,擔任指揮使等官職。他的祖父覺昌安為建州左衛都指揮,父親塔克世為建州左衛指揮。但被明軍誤殺。後努爾哈赤襲父職回建州,任建州左衛指揮。於是他打起為祖、父報仇的旗 號,以"遺甲十三副"起兵,開始了統一女真各部的事業。經多次征戰,很快成為女真諸部中最強大的力量,他推行遠交近攻之術,一方面拉攏蒙古,團結朝鮮,與明廷仍然保持臣屬關系,以取得明廷的信 任;另一方面對鄰近的女真各部,採取恩威並行,順者以德服,逆者以兵臨的武力統一辦法。這些措施推動和加速了女真各部統一的進程。 萬曆十一年(1583),努爾哈赤首先控制整個蘇克素護部。然後用30多年的時間,東伐西討,南征北戰,統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的全部,以及"野人"女真的大部,從而結束了自元明以來女真社會長期分裂和動亂不安的 局面。 萬曆二十七年,他命額爾德尼和噶蓋以蒙古文字母與女真語音創制滿文,稱為老滿文,作為本民族文字開始應用推廣。四十三年,又在原有女真狩獵的"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清 朝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滿洲八旗:正黃旗、正白旗、正藍旗、正紅旗、鑲白旗、鑲藍旗、鑲紅旗,成為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形式。接著又置理政聽訟大臣、扎爾固齊,與八旗旗主共同佐理政務。 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大金(史稱後金),改元天命,三年,努爾哈赤誓師統兵攻陷明撫順、清河等地,後金由防禦轉入進攻,從此改變了遼東的形勢。六年二月,率領大軍相繼攻 占沈陽、遼陽等70餘城,遼河以東盡為後金所有。於是,由薩爾滸城(今遼寧新賓西)遷都遼陽,後又遷至沈陽。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以後,實行計丁授田,使原來的漢族農民淪為農奴,又下令實行編丁 立庄,把漢民編入汗、貝勒的庄中,使漢人遭到更殘酷的剝削。但清朝滅亡後,八旗制度也隨之消亡。 天命十一年正月,努爾哈赤統率大軍進攻寧遠(今遼寧興城),被寧遠守將袁崇煥擊敗,損失慘重。這 是努爾哈赤對明戰爭以來第一次遭受挫敗,他滿懷忿恨返回沈陽。七月身患毒疽,八月病死。初謚武皇帝,後謚高皇帝。 相傳,滿人努爾哈赤在未發跡前的幼年時期,因家道中衰,曾流落遼寧撫順地方,最初,並在女真部落首領家當一名伙夫。當時,這位部落首領很講究吃喝,每進膳需八菜一湯,金盤細繪,必不可少。有一 次宴請賓客,他選定部落中一位善烹調的女僕司廚,由努爾哈赤做幫手。當女僕做完第七道菜時,突然暈倒。此時,外廳正等著叫上最後一道菜,幫手努爾哈赤見狀,急中生智,忙將切好的黃液,入油鍋迅速顛炒後裝盤送上,首領嘗後,覺得味道與往不同。特別好吃,宴畢問其故,侍者只好實情相告。首領甚悅,隨又傳來努爾哈赤問此菜何名?努爾哈赤為討吉利答道:叫「黃金肉。」自此,努爾哈赤遂得提拔。
(一) 清代八旗兵制的內容 1. 組織: 旗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創,初時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四旗,後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共八旗,所有女真人皆分隸旗下。清太宗時,增設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合共二十四旗。 2. 編制: 八旗之編制,每三百人設一佐領,五佐領設一參領,五參領設一都統。都統即旗主,領七千五百人。 3. 任務: 滿清入關前,旗人對於旗主,份屬君臣,除了從事生產外,還有納稅、服力役和當兵義務。入關後,八旗兵分為京營和駐防兩類,分別負責守衛京師和屯駐各地。 (二)清代八旗兵制的特色 清代八旗兵制的特色如下: 1. 兵民合一:八旗兵制初創時,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組織,具有行政、軍事和生產三種職責,旗丁「出則為兵,入則為民」。但入關後,這種制度起了變化,八旗各營變成純粹的軍事組織,八旗兵亦成為職業兵。 2. 族主位尊:各旗旗主,均由努爾哈赤的子侄親屬充任,在本旗內,地位有如君主,旗丁必須完全服從旗主的命令。 3. 軍紀嚴明:滿洲入關前,八旗兵軍紀嚴明,訓練嚴格。為了保持八旗兵的戰鬥力,統治者除給予優厚待遇外,還頒布許多禁令,如禁止旗丁與漢人來往,不許旗丁為工為商等。但入關後,八旗兵生活奢華安逸,失去勇武之風,漸成國家的負累。 清入關後,八旗兵制逐步廢弛,終為漢人綠營兵所取代。
❸ 八旗制度是何時建立的 是誰建立了八旗制度
努爾哈赤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即一旗,實際上,八旗人數時有增減。牛錄(滿語,意即大箭)最初是每10丁為一牛錄,首領稱牛錄額真,額真是滿語,漢語稱佐領。無論出戰還是打獵,則都以牛錄為單位,這就為滿洲社會和軍事系統初步奠定了基礎。
萬曆十一年(關於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不久,滿族的軍隊就有了牛錄組織。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正式整編牛錄,建立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正式整編八旗,建立八旗制度。滿洲八旗建立後,又建立蒙古八旗,再建立漢軍八旗,從而使八旗制度完善
❹ 八旗的來歷
八旗是清代滿族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15年)正式創立。1601年初建時僅三旗:黑旗、白旗、紅旗。1615年因「歸服益廣」將三旗析設為八:原紅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原白旗分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原黑旗分為正紅、鑲紅、鑲藍三旗。合稱八旗,統率滿洲、蒙古、漢軍。
❺ 滿族八旗的來歷每旗的創始領袖是誰
http://www.ztgame.com.cn/html/20060406/114433703367.shtml
這個網址上寫得很詳細,(頁面也很好看)
一、八旗來歷的傳說:
過去有「從龍人關」之說,其實從龍人關說的是八條小龍。開始,這八條小龍並不團結,相互之間經常發生你爭我斗,逞強好勝。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他們的事後,就召見天使說:「地上有人向我告狀,日頭和月亮總是在一起,這樣天天都是白天,半陰半陽的,人們感到很不舒服,總是吃不下飯,睡不好覺,莊稼也長不好了。」人們很著急,都要求把他們分開。你傳我的諭旨,命令八條小龍來完成。
這八條小龍知道命令後,都想立頭功,個個爭先恐後,這個來,那個去,搬月亮,挪日頭,不管費多大的勁兒,怎麼也弄不動,大家急得抓耳撓腮,一點好辦法也想不出來了。
正在無計可施時,龍王威風凜凜地來到他們面前,責問:「這么長的時間,你們為什麼沒有完成玉帝交給的任務?」
小龍紛紛搶著說:「日頭、月亮太沉了,我們都使出了吃奶的勁,整天都跟著月亮和日頭後頭跑,總是追不上,有時追上也是跑不動,有時跑到頭里也是攔不住,還是被它們撞到一邊去了。」
龍王問:「你們是怎麼去的?」
小龍們回答說:「我們是一個接一個去的。」
龍王聽後,大發雷霆,當即罵到,你們這幫笨蛋,都趕不上下界凡人,他們還知道,人心齊泰山移呢!如果你們團結起來,不就可以了嘛。假如你們各拿一隻箭,用力一掰就斷了。如果把這8隻箭綁在一起,還能掰斷嗎?過去你們不能取勝,就是單個力量太弱的緣故。
小龍們一聽,恍然大悟,當即表示組合到一起,重新回到了天上,相互結合在一起,正象漢字的金字,金字也正好八畫,實際上就是八條小龍組合而成。金字塔兩條龍頭合在一起,變成了金字頭上的尖,他們齊心協力,象個楔子,在日頭和月亮之間一拱,就真的把日頭和月亮給拱開了。日頭和月亮分開後,由於日頭跑得快,很就跑到頭里去了。月亮跑得慢,就落在了後邊。
這八條小龍完成了任務,也累得筋疲力盡,紛紛朝地上掉下去,此時,颳起一陣大風。說來也巧,不知道從哪裡刮來八塊顏色不同的大布落在地上,這八條小龍正巧每條龍落在一塊布上,它們不僅落在布上還張在了布上。
後來,後金國將這八塊帶有龍圖案的布當成了旗標,由於八條龍和八塊布的顏色不同,所以才有了不同的旗色。
白色的小龍落在黃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黃旗;藍色的小龍落在白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白旗;黃色的小龍落在紅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紅旗;樹皮色的小龍落在藍布上,就變成後來的正藍旗。一條小龍,雖然落在黃布上,由於黃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黃旗;一條小龍,雖然也落到白布上,但白布外邊鑲上了一條紅邊,所以就叫鑲白旗;一條小龍落到了紅布上,由於紅布外邊鑲了一條白邊,所以就叫鑲紅旗;另外一條小龍落在藍布上,也是由於外邊鑲了一條紅邊,所以叫鑲藍旗。這些旗上都有一條小龍,也都有與明字搏鬥的場面,還有雲彩、火焰等。
2、八旗的建立及演變:
年 代 地 點 人 物 設 旗 情 況
1601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萬曆29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初設正四旗:黃、白、紅、黑
1615年 撫順新賓赫圖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爾哈赤 正四旗改為:黃、白、紅、藍
同時增設鑲四旗即: 鑲黃,鑲白,鑲紅,鑲藍
1635年 盛京沈陽(天聰9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編蒙古八旗
1637年 盛京沈陽(崇德2年) 清太宗皇太極 成立漢軍二旗:正黃、鑲黃
1639年 盛京沈陽(崇德4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漢軍為四旗,正白、鑲白
1643年 盛京沈陽(崇德8年) 清太宗皇太極 擴充漢軍為八旗
合 計 8×3=24旗×7500人/旗 18萬人
2、八旗的三級組織形式及人員兵力:
(1)八旗的基層組織官職——牛錄(佐領)額真
牛錄——滿語中是「箭」的意思。滿族(女真人),狩獵時集體出行,頭人負責所有的「箭」,因此在組織中將這組織的頭人,稱為牛錄額真。始於1601年,定編300人。
(2)八旗組織中的中層官職——甲喇(扎蘭、加蘭)也稱參領,額真。五牛錄編入—甲喇,一甲喇(扎蘭)=5牛錄(5×300)=1500人。
(3)八旗組織中的最高官職——旗主為固山額真
5甲喇=1固山=5×1500人=7500人。
(4)每旗7500人×8旗=60000人。
3、八旗中的旗的區別:
(1)八旗中正、鑲旗的讀音:
八旗中有正、鑲區別,也稱「整」、「廂」旗,字面不難理解其意。正——整個、全部講;鑲——在原純色基礎上鑲的邊,也做「廂」.
(2)區別:正四旗龍首向右,龍腹內有五朵祥雲;鑲四旗龍首向左,龍腹內有三朵祥雲.
(3)旗的樣式:
1) 正四旗左右長7尺5寸,上下寬6尺,長方形;鑲四旗,是正四旗尺寸剪去外上下角
2) 八色龍旗,均做龍圖.鑲旗形成,只是加邊後,中間面積小,龍形小些。
3) 龍與旗色配合:黃旗配藍龍,白旗配藍龍,紅旗配黃龍,藍旗配紅龍。
4) 旗桿:長一丈五尺,朱紅色,龍頭向旗桿,桿端為鐵槍頭。
4、八旗顏色的含義:
女真人當時分成五種顏色:紅、黃、藍、白、黑。當時的女真人將:紅色代表太陽,黃色代表土地,白色代表水,藍色代表天,黑色代表鐵。鐵又先於土,有土就不要五色,只有 四種顏色:紅、黃、白,藍。
稱:女真人靠天吃飯,靠天種地、有水、有日,就能生存、發展。
所以用:黃—代表土:白—代表水;紅—代表日;藍代表天。因此用天、地、日、水,對應藍、黃、白、紅。
5、上三旗與八旗旗主們及左右兩翼分設。
(1)進北京後的上三旗與下五旗
上三旗為「天子自將」,多歸皇帝自領,地位最高,人多勢眾,成為核心;它們是:正黃、鑲黃、正白,守衛皇城,挑取侍衛。擔任皇帝外出護衛,是親軍。
下五旗守衛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駐防護衛。它們是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
(1)1601年設立四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長子禇英統領;
正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
1615年擴為八旗的旗主分別是:
正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鑲黃旗,旗主努爾哈赤統領;
正白旗,旗主努爾哈赤第八子皇太極統領;
鑲白旗,旗主由努爾哈赤十二子阿濟格統領。
正、鑲紅旗旗主由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統領。
正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侄子阿敏統領。
鑲藍旗,旗主由努爾哈赤第五子莽古爾泰統領。
(3)左右兩翼設置:
左翼:鑲黃、正白、鑲白、正藍 右翼:正黃、正紅、鑲紅、鑲藍
6、進駐北京後,滿族八旗在北京城的戍衛駐扎(京旗)、(禁旅八旗):
(1)北京城內城是方城,按方位顏色布防:
兩黃旗駐北方(駐德勝門、安定門);
兩白旗駐東方(東直門、朝陽門);
兩紅旗駐西方(西直門、阜成門);
兩藍旗駐南方(崇文門、宣武門).
(2)八旗軍隊位置按「五行陰陽」劃分:
兩黃旗駐扎北方,北方在五行中代表水,黃色代表土,土能擋水;
兩白旗駐扎東方,東方在五行中代表木,白色代表金,金能降木;
兩紅旗駐扎西方,西方在五行中代表金,紅色代表火,火能克金;
兩藍旗駐扎南方,南方在五行中代表火,藍色代表水,水能滅火。
東西南北,金木水火,黃白紅藍,一伸一抑、一張一合,順其自然的天理現象和崇拜。
❻ 清朝八旗的由來是什麼
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每年到采捕季節,以氏族或村寨為單位,由有名望的人當首領,這種以血緣和地緣為單位進行集體狩獵的組織形式,稱為牛錄制。總領稱為牛錄額真(牛錄意為大箭;額真,又稱厄真,意為主)。
❼ 八旗制度的創建者是努爾哈赤麽
恩,是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中國清代滿族的社會組織形式。滿族的先世女真人以射獵為業。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隨著勢力擴大,人口增多,他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建立黃、白、紅、藍四旗,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四十三年,努爾哈赤為適應滿族社會發展的需要,在原有牛錄制的基礎上,創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後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
❽ 清朝的八旗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正式創立,初建時設黃旗、白旗、紅旗和藍旗四旗。後因人數增多,將四旗改為正黃、正白、正紅和正藍,並增設鑲黃、鑲白、鑲紅和鑲藍四旗,合稱八旗,統率滿、蒙、漢族軍隊。
❾ 八旗軍制是如何創立的
後金政權的建立,完全靠八旗勁旅作為軍事支柱。八旗軍制是從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一種狩獵組織演變而來的。開始只有4個「固山」,即黃、白、紅、藍四色旗幟。到公元1614年,努爾哈赤增編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色旗幟,正式確立八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