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戲曲發明人

戲曲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7-15 03:59:37

『壹』 京劇的創始人是誰

京劇創始人---程長庚

程長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潛山縣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活動家,京劇的創始人。他十幾歲時便入家班「四箴堂」學戲。初次登台,一鳴驚人。進京後譽滿京都。道光至光緒初年,長期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園公會「精忠廟」會首長達30餘年,名列同光十三絕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賞五品頂戴,慈禧、慈安太後也有過賞賜。他博採眾長,凝眾多優秀彈腔高手之心血,集彈腔藝術之精華,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熔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演變劇種——「京劇」。程長庚因此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伶聖」、「劇神」。

程長庚嗓音渾厚,唱腔高亢飽滿,字正腔圓。善於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崑曲、京腔、漢調的演唱技巧,演唱起來「聲情交融」,有「剛健沉雄,大氣磅礴」,「穿雲裂石」、「餘音繞梁」之勢。藝術上重視人物塑造,長於表現典雅庄嚴的風度。他擅演老生,與當時的餘三勝、張二奎並稱「老生三傑」。他所演的《文昭關》之伍員、《取成就》之劉璋、《群英會》之魯肅以及《戰長沙》之關羽均著名,後來演出大多宗程。

程長庚管理戲班嚴肅認真以身作則,曾為維護本班全體利益,堅持拒演「大老闆」。後代不少著名京劇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孫菊仙為其北子,譚鑫培為其義子,汪桂芬為其琴師,楊月樓則為其指定之三慶班班主繼承人。晚年創辦三慶科班,先叫「小榮椿科班」,後改為「四箴堂科班」,培養了陳德霖、錢金福等著演員。

程長庚站在中國豐厚的傳統戲曲的基礎上,推動了徽戲向京劇的嬗變。他以匠心獨運的唱腔藝術,聲容殊眾的老生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技藝超群的導演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在中國京劇史上鑄起了一座豐碑。

程長庚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安徽人民的榮耀,更是潛山人民的驕傲。人民不會忘記這位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增添珍品的偉大藝術家。在1990年徽班晉京200周年之際,1991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5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紀念和學術研討活動。1996年5月潛山縣又建立了程長庚陳列館,展出有關程長庚實物、圖片等資料300餘件。1991年,程長庚故居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我能找到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貳』 戲劇電影創始人是

中國第一部戲曲影片是《定軍山》 。我國第一部電影——京劇《定軍山》就是以三回國時期定軍答山之戰老黃忠刀劈夏侯淵為主要內容。
北京 1905年秋天,由任慶泰導演、劉仲倫攝影、譚鑫培主演的電影《定軍山》問世,成為中國電影的開山之作。
1905年是京劇的鼎盛時期,曾留學日本的青年任慶泰購買了一架法國製造的木殼手搖攝影機和若干膠片,利用他開設的豐泰照相館,策劃拍攝了該片,譚鑫培在鏡頭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幾個片斷。
《網路知道》
希望能夠幫到你。

『叄』 中國五大戲派創始人是誰

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依次稱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因為每個劇種都是數種地方、小劇糅合演化而成所以基本沒有什麼具體的創始人之說。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並借鑒吸收崑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傑」、「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餘三勝。

豫劇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發展起來的。建國後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豫劇從清朝末期至今已經形成五大聲腔,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以沙河流域為中心,即河南東南部、安徽北部等地)和高調(以菏澤為中心)。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祥於上海,繁榮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越劇長於抒情,以唱為主,聲音優美動聽,表演真切動人,唯美典雅,極具江南靈秀之氣;多以「才子佳人」題材的戲為主,藝術流派紛呈,公認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1906年3月27日,嵊縣東王村香火堂前,由落地唱書藝人袁福生、李茂正、高炳火、李世泉等借用四隻稻桶墊底,鋪上門板,演出小戲《十件頭》、《倪鳳煽茶》和大戲《雙金花》(後半本)。這是中國越劇第一次登台試演,越劇(最初稱「小歌班」)從此誕生,該日被稱為越劇誕生日。
黃梅戲源於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採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一度被稱為「懷腔」、「皖劇」。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朴細致,以真實活潑著稱。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一個戲曲劇種,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表演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李金順、劉翠霞、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
近半個世紀以來,流布最廣泛,觀眾群最多的有五個劇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被稱為「五大劇種」。
1,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崑曲曲牌。它形成於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後,盛行於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人物:「老生三傑」:程長庚、餘三勝、張二奎
「老生新三傑」:譚鑫培、汪秋芬、孫菊仙
「四大名旦」:梅蘭芳、苟慧生、程硯秋、尚小雲
代表作品:龍鳳呈祥 群英會 十老安劉 四郎探母等,很多.
2,評劇,清末在河北灤縣一帶的小曲「對口蓮花落」基礎上形成,先是在河北農村流行,後進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流行於東北地區,出現了一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評劇在表演上在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影響下日趨成熟,出現了白玉霜、喜彩蓮、愛蓮君等流派。1950年以後,以《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告狀》、《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產生很大影響,出現新鳳霞、小白玉霜、魏榮元等著名演員。現在評劇仍在河北、北京一帶流行。
3,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傳入河南的山陝梆子結合河南土語及民間曲調發展而成,現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份。原有豫東調、豫西調、祥符調、沙河調四大派別,現以豫東、豫西調為主。出現過常香玉、陳素珍、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員。劇目有《穆桂英掛帥》、《紅娘》、《花打朝》、《對花槍》和現代戲《朝陽溝》等。
4,越劇,流行於浙江一帶的地方劇種。它源出於浙江嵊縣的「的篤班」,1916年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的名義演出。先以男演員為主,後變為以女演員為主。1938年後,使用「越劇」這一名稱。1942年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女演員對其表演與演唱進行了變革,吸收話劇崑曲的表演藝術之長,形成柔婉細膩的表演風格。出現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蘭)派等眾多藝術流派。越劇劇目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台》、《紅樓夢》、《五女拜壽》、《西廂記》等。
5,黃梅戲,起源於安徽的戲曲劇種,流行於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區。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採茶調,清代中葉後形成民間小戲,稱「黃梅調」, 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趨成熟,發展成為安徽的地方大戲。著名劇目有《天仙配》、《牛郎織女》、《女駙馬》等 ,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肆』 京劇四大流派創始人分別是誰

梅派的創始人是梅蘭芳,程派的創始人是程硯秋,荀派的創始人是荀慧生,尚派的創始人是尚小雲。

一、梅派

1、流派簡介

梅蘭芳創立的「梅派」藝術,是京劇旦行中首先形成的,影響極其深遠的京劇流派。

「梅派」主要是綜合了青衣、花旦和刀馬旦的表演方式,在唱、念、做、舞、音樂、服裝、扮相等各個方面,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將京劇旦行的唱腔、表演藝術提高到了一個全新的水平,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2、創始人介紹

梅蘭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出生於北京,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台。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戲。

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

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二、程派

1、流派簡介

程派程硯秋創立,旦角,聲情美永的藝術特色。程派的唱腔別具一格。他嚴守音韻規律,隨著戲劇情節和人物情緒的發展變化,唱腔起伏跌宕,節奏多變,要求達到「聲、情、美、永」的高度結合。

他的表演非常細致深刻,講究舞台表現形式的完整與美感,同時注重貼近生活的真實。

2、創始人介紹

程硯秋(1904年1月1日-1958年3月9日 ),男,原名承麟,滿族索綽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北京人,後改為漢姓程,初名程菊儂,後改艷秋,字玉霜。

1932年起更名硯秋,改字御霜。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藝術大師,著名京劇演員,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藝術的創始人。1958年3月9日去世,享年54歲

三、荀派

1、流派簡介

「荀派」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所創立的藝術體系,善於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婉轉的韻味。

其唱腔強調尾音腔化、語氣化及節奏對比,將河北梆子的唱法融入京劇之中,善用小顫音、半音和裝飾音,並且常用鼻音收腔。

2、創始人介紹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旦角,偉大的京劇旦角表演藝術家,著名京劇演員,荀派藝術的創始人。

男,祖籍河北阜城,初名秉超,後改名秉彝,又改名「詞」,字慧聲,1925年與余叔岩合演《打漁殺家》起改名為荀慧生,號留香,藝名白牡丹。是四大名旦之一。

四、尚派

1、流派簡介

尚派藝術的創始人尚小雲,尚派行腔吐字清楚,尚派 以嗓音清亮激越、旋律跌宕繚繞的傳統,以板頭的變化運用,打破唱腔的固定節奏,展示唱腔的豐富內涵。

又以斬釘截鐵的斷和錯綜有力的頓挫,使唱腔錯落有致,往往在平易簡約、堅實整齊中呈現峭險之處,顯得力透紙背。

2、創始人介紹

尚小雲(1900年1月7日-1976年4月19日),名德泉,字綺霞。出生於河北邢台市南宮市。1900年1月7日出生。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著名京劇旦角,著名京劇演員,是中國具有深遠影響的京劇表演藝術大師,中國現代京劇代表人物之一,尚派藝術的創始人。是京劇「四大名旦」之一。

尚小雲在近六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創造出了「文武並重,歌舞兼長,清新英爽,灑脫大方」的京劇尚派藝術,對後世影響極其深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流派

『伍』 戲曲是誰發明

新華網北京10月9日電(記者周瑋)青春版崑曲《牡丹亭》自8日起連續3晚在國家大劇院上演。燈光映照下,美輪美奐的劇院內演繹著由夢而生的至情故事,讓人不由得恍惚了真實與夢境。

觀看演出的觀眾中,有幾十位來自中國、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的知名戲曲專家。他們在崑曲榮膺聯合國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六周年之際會聚一堂,共議崑曲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崑曲被聯合國命名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國家對優秀傳統文化重視和扶持,加上文化人的推波助瀾,使觀看青春版《牡丹亭》已成為青年人的一種時尚。」看過青春版等6個版本的《牡丹亭》,中國戲劇家協會秘書長季國平感觸很深。

演出已超過百場,所到之處掌聲雷動,青春版《牡丹亭》的流行引起了季國平的思考。「經典與流行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傳承與發展、借鑒和創新的問題,沒有尊重保護,何來繼承發展;但繼承不可能在真空狀態中進行。今人的態度應該是:尊重前人,敬畏傳統,觀照當下,審慎創新。」

青春版《牡丹亭》在國家大劇院演出,作家王蒙認為「這是很有象徵意義的事情」,說明「崑曲有可能迎來自己新的青春」。

崑曲曾經受到沖擊與冷落,是社會環境使然,也與其本身的藝術氣質有關。「與西方的戲劇文化相比,我們的戲曲是另一種審美體系,它和現實保持相當的距離。」王蒙說,「比如崑曲,與其說它是現實的,不如說它是唯美的。」

青春版《牡丹亭》在保持崑曲藝術典雅寫意、精美細致表演風格的同時,將傳統藝術風貌與當代觀眾審美訴求相調適,展現出崑曲藝術的別樣魅力。王蒙說:「有理由寄予希望,中華文化可以迎來自己的青春,戲曲藝術可以迎來自己的青春,崑曲、《牡丹亭》也可以迎來自己的青春!」

華語作家白先勇是青春版《牡丹亭》的總製作人和藝術總監,這位「崑曲義工」近日又添新頭銜:香港大學崑曲研究發展中心籌備處名譽主席。

對崑曲,他愛到痴迷:「西方的歌劇,有歌無舞,而芭蕾有舞無歌。崑曲,有舞有歌,又有詩的意境,我想還沒有一個劇種能夠達到崑曲這種境界。」

「崑曲在文化上的影響難以用金錢估量,所以我想這項事業絕對值得政府與民間投資。」白先勇說,「學術上的研究、與世界的交流非常重要,崑曲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之一,沒有理由不成為外國學者感興趣的一門重要課題。所以希望有更多大學能夠設立相關的研究機構。」

截至目前,青春版《牡丹亭》已在20多所大學巡演,除了訓練年輕演員,還培養了大量年輕觀眾。白先勇說:「崑曲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合適作為啟蒙教育的內容。每次到了大學,我都大聲疾呼,快點把崑曲列為大學的正規課程。我們要讓傳統文化在年輕人中紮根,這是重要的一步。」 張得學

『陸』 戲曲的由來,並說是誰發明的,還要短一點!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它最早是從模仿勞動的歌舞中產生的。中國戲曲主要回是由民間歌舞、答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經過漢、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柒』 京劇的創始人是誰,急!!!!!!!!!!答出來追加100

京劇創始人---程長庚

京劇創始人---程長庚

程長庚(1811-1880),字玉珊,安徽省潛山縣程家井人,清代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活動家,京劇的創始人。他十幾歲時便入家班「四箴堂」學戲。初次登台,一鳴驚人。進京後譽滿京都。道光至光緒初年,長期為「四大徽班」之一的三慶班老生台柱和班主,曾兼任京都梨園公會「精忠廟」會首長達30餘年,名列同光十三絕之首。文宗皇帝曾卦賞五品頂戴,慈禧、慈安太後也有過賞賜。他博採眾長,凝眾多優秀彈腔高手之心血,集彈腔藝術之精華,把徽音、京音、楚音兼收並用,熔徽調、漢調、崑腔於一爐,逐漸形成了一種新型的演變劇種——「京劇」。程長庚因此被譽為「徽班領袖、京劇鼻祖」、「伶聖」、「劇神」。

程長庚嗓音渾厚,唱腔高亢飽滿,字正腔圓。善於用他那高、清、亮的嗓子,吸收崑曲、京腔、漢調的演唱技巧,演唱起來「聲情交融」,有「剛健沉雄,大氣磅礴」,「穿雲裂石」、「餘音繞梁」之勢。藝術上重視人物塑造,長於表現典雅庄嚴的風度。他擅演老生,與當時的餘三勝、張二奎並稱「老生三傑」。他所演的《文昭關》之伍員、《取成就》之劉璋、《群英會》之魯肅以及《戰長沙》之關羽均著名,後來演出大多宗程。

程長庚管理戲班嚴肅認真以身作則,曾為維護本班全體利益,堅持拒演「大老闆」。後代不少著名京劇老生,多受其培育,如孫菊仙為其北子,譚鑫培為其義子,汪桂芬為其琴師,楊月樓則為其指定之三慶班班主繼承人。晚年創辦三慶科班,先叫「小榮椿科班」,後改為「四箴堂科班」,培養了陳德霖、錢金福等著演員。

程長庚站在中國豐厚的傳統戲曲的基礎上,推動了徽戲向京劇的嬗變。他以匠心獨運的唱腔藝術,聲容殊眾的老生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技藝超群的導演藝術,因人施教的育才藝術,以德孚眾的治班藝術,在中國京劇史上鑄起了一座豐碑。

程長庚是中華民族的光榮,是安徽人民的榮耀,更是潛山人民的驕傲。人民不會忘記這位為中華民族藝術寶庫增添珍品的偉大藝術家。在1990年徽班晉京200周年之際,1991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0周年和1996年程長庚先生誕生185周年之際,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了紀念和學術研討活動。1996年5月潛山縣又建立了程長庚陳列館,展出有關程長庚實物、圖片等資料300餘件。1991年,程長庚故居遺址被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這是我能找到的,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捌』 中國最早的戲曲是哪一種誰是創始人中國戲曲有多少種類

中國戲曲,起源於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它的特點是將眾多藝術形式以一種標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質中體現其各自的個性。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玖』 戲曲流派的創始人

京劇流派
武生 楊小樓 楊派 蓋叫天 蓋派
老旦 李多奎 李派
花臉 裘盛戎 裘派 侯喜瑞 侯派 郝壽臣 郝派 金少山 金派 袁世海 袁派
小生 葉盛蘭 葉派 姜妙香 姜派

閱讀全文

與戲曲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
新疆公共就業服務網登陸 瀏覽:316
侵權著作權案件審理指南上海 瀏覽: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