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們創造文化並享受文化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必然享受著文化,而社會生活中必然有社會實踐,在長期的實踐中就有可能創造出文化
⑵ 文化的本質是什麼為什麼要有文化
文化本質是人類獨有的傳承文明的工具。因為文化可以讓人脫離動物性,可以讓人得到審美。
⑶ 人類為什麼要保護文化遺產
1、我國文化遺產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像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
2、保護文化遺產,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是連接民族情感紐帶、增進民族團結和維護國家統一及社會穩定的重要文化基礎,也是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前提。
3、加強文化遺產保護,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3)人類為什麼要創造文化擴展閱讀: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網站了解到,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近日在接受記者時強調,做好文化遺產工作核心是圍繞四個字:保護、利用。
他分別從文物保護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兩個方面介紹了相關情況。
在文物保護方面,首先是建立和落實好中央文化文物部門以及省市縣四級文物保護責任制,同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擁有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的原則,落實了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的保護責任主體。
保護文物失職必追責。如2017年北京針對明十三陵文物丟失案,追究了17名相關責任人責任,包括6名局級幹部。2016年,河北針對清東陵被盜和違法建設案,處理了12名責任人。2017年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生6起火災事故,處理了23名相關負責人。
除了保護,也要嚴厲打擊文物犯罪。近幾年,成功打掉了一批長期猖獗、影響惡劣的文物犯罪團伙,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特別是去年公安部門兩次發出A級通緝令,公開通緝20名重大文物犯罪在逃人員。這些措施有效遏制了文物盜竊和非法販賣活動。
最後,要把文物保護納入法治軌道。按照文物法規定,各地進行基本建設工程前必須先進行考古勘探調查,之後才能開工建設,有效保護了地下文物。
雒樹剛指出,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主要體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精神。首先是進行搶救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靠人來傳承的,現在有一批非遺傳承人歲數比較大,我們抓緊搶救性保護,把這些老工匠、老藝人的工藝傳承下來,同時培養年輕的傳承人。二是實行生產性保護,特別是把傳統工藝和群眾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和精準扶貧結合起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於民間、死於廟堂」,只有和群眾生產生活結合起來,才有強大的生命力。
「在保護好的基礎上,利用好文化遺產,才能發揮好文化遺產的作用,才能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雒樹剛強調。
利用好文化遺產,首先是讓人民群眾「無障礙」「零門檻」接觸文化。
雒樹剛介紹,現在除了遺址性文物保護單位以外,已有4246家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免費開放數量還將繼續擴大。現在群眾到博物館的參觀熱情越來越高漲,去博物館參觀的人次從2014年的7億多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9億多人次。一批精彩展覽受到群眾熱捧,如故宮的「石渠寶笈特展」和「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等。今後要推出更多精品展覽,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
傳統戲劇普及工作正在進行,相關部委聯合實施了「戲曲進校園」「戲曲進鄉村」兩個工程,爭取實現「一人一場戲」「一村一場戲」的目標。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如電視節目《我在故宮修文物》《國家寶藏》《舌尖上的中國》等受到觀眾喜愛。
「文化文物部門要繼續落實好責任,文化遺產工作就是要保護好、活起來,造福社會、造福人民。」雒樹剛強調
⑷ 人類為什麼需要藝術
因為藝術讓人類變得豐富多彩,讓生活變得不再乏味。
人類的靈感創造了藝術,而藝術也恰恰激發了這些有靈感的人的內在才華。無論是畫畫,書法,音樂還是舞蹈,想要在藝術科類有所造詣,首先要具備的就是濃厚的興趣和自己選擇了藝術就要義無反顧的去把它做到盡善盡美的毅力。
真正的藝術源於藝術家的內心,能夠真正創造出好的作品的藝術家,基本上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能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的,熱愛並執著於藝術。
情感體驗與邏輯認知的統一
藝術中的情感即審美的情感,是一種無功利的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情感。情感在藝術活動動機的生成,創造與接受過程中均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時,情感又是藝術創作的基本的元素之一。
藝術活動總是伴隨著情感,這是慾望、興趣、個性的具體的心理表現,也是對對象能否滿足自身慾望的價值評判。
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他的《論藝術》中指出:文藝創作是藝術家「在自己的心裡喚起曾一度體驗過的感情並且在喚起這種感情之後,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來傳達出這種感情,使別人也能體驗到同樣的感情——這就是藝術活動」。
⑸ 是誰創造了語言和人為什麼要創造
1語言是人類為了交來流和適應生產力源的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2中國的語言傳說是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我認為語言最先的創造是又人類在實際的生活中創造的,最先的語言只是一個音的表達,後來人們慢慢習慣了稱呼這個東西的固定發音,加之時間的打磨變形成了現在的語言
3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遠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領導去管理去支配,語言就是因此而統一的
⑹ 人類創造了文化,文化也塑造著人類,其原因是
文化是一種精神力量。
⑺ 為什麼需要文化創新
「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黨的十七大對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軟實力」這一概念是相對於「硬實力」而言的。一般來說,「硬實力」指經濟、科技、軍事等有形力量,「軟實力」指文化、意識形態等無形力量。文化軟實力主要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基於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創新力和傳播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感召力和影響力。文化雖然是一種無形的力量,但它蘊涵著巨大的潛能,就像電腦的軟體與硬體同等重要一樣。發展是硬道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也是硬道理。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不鐫刻著文化進步的烙印。一個民族的覺醒,首先是文化的覺醒;一個國家的強盛,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人類文明進步的歷史充分表明,沒有文化軟實力的積極引領,沒有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文化創造力的充分發揮,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是不可能長期自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的。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著這個民族對世界、對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積淀著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准則。古往今來,每一個偉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個現代國家都把文化作為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條特殊紐帶,深深熔鑄在民族的血脈之中,始終是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是引導社會進步的羅盤,是張揚真善美的旗幟。文化對思想解放起著引領作用,對經濟發展起著先導作用,對社會和諧起著滋潤作用,對人的進步起著催化作用。哪裡有文化,哪裡就有文明的足跡。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國脈傳承的精神紐帶,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標志和推動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波瀾壯闊,改革開放實踐多姿多彩。只有把人民群眾中蘊藏的文化創造熱情和活力最大限度地激發出來、凝聚起來,不斷提高全民文化素質,才能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是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遞給世界的名片,人們記住義大利、希臘和埃及,首先是因為它們曾經有過的文化輝煌;而長城、兵馬俑、中國文化年等,讓世界知道了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中國。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發展與文化進步相輔相成。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經濟功能越來越強,文化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誰占據了文化發展的制高點,誰擁有了強大的文化軟實力,誰就能夠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佔得先機。文化的巨大作用日益為世界各國所認識和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千方百計壯大本國文化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現在,美國、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等,都是新一輪文化軟實力博弈的積極推動者。文化產業成為主導美國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它的媒體娛樂業年出口額達900億美元。中國要在新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維護國家發展利益和文化安全,必須繼續弘揚文化創造精神,發揮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努力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和國際地位相適應的文化優勢。豐富精神文化生活是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文化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衡量社會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質量的顯著標志。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趨旺盛,求知求樂求美的願望更加強烈。殷實富足的小康生活,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和支撐。健康的文化產品和豐富的精神享受,能夠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溫潤心靈,可以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需要富「口袋」,也需要富「腦袋」,「口袋」「腦袋」一起富,才能在小康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快。與人民群眾的新期待相比,目前我國文化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文化產品服務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只有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讓百姓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盛宴」,才能充分體現發展文化軟實力這個硬道理。提高文化軟實力呼喚文化創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中國的一句傳世格言。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在5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發展壯大,靠的就是吐故納新的能力和求變圖強的精神。文化是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徵,也是文化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不竭動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努力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離開創新,文化就難以延續傳承,更難以實現大發展大繁榮。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經濟基礎、體制環境和社會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文化創新的重要意義再次凸顯出來。只有不斷進行內容、形式和傳播手段的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增強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積極推動內容創新。內容創新是文化創新的核心,也是文化發展的根本。近年來我國演藝市場帶給人們的一連串驚喜,凝聚著編演人員對文化內容創新的執著追求。國內首部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以灕江水域和12座背景山峰為舞台,將經典山歌、民族風情、灕江漁火等元素創新組合,巧借春夏秋冬自然景觀,配以變幻絢麗的燈光,在灕江山水間描繪出一幕幕原生態藝術畫面。這一創新升華了山歌藝術的內涵,成功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的宏大主題,給人以視覺的震撼和心靈的共鳴。演出不僅獲得了巨額回報,還帶動了當地旅遊、餐飲、文化事業的發展。話劇《立秋》經演不衰,被專家學者譽為「具有新世紀中國話劇里程碑式的意義」。這些作品的火爆,說明無論是歷史題材還是現實題材的文化產品,都要在繼承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積極吸收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以新的內涵來提升其藝術品格,注重內容的原創性和獨創性,使之具有更加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要通過創造出大批經得起實踐檢驗、人民檢驗、歷史檢驗的優秀文化產品,充分展現社會主義文化的中國特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增強中華文化的感召力和競爭力。要積極推動形式創新。沒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優秀的文化都不能生存、傳播和發展。中國有句古話,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今天,當生活中的各種信息排山倒海般向我們涌來時,好酒也怕巷子深了。通過一定的形式把優秀的文化推向市場,介紹給人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緊迫。湖南三辰卡通集團通過「藍貓」卡通形象走上國際舞台,已先後向韓國、美國、印度尼西亞等15個國家和地區輸出了藍貓系列品牌版權。四川阿壩州以《神奇的九寨》為代表的系列作品一誕生就走向市場,直接與遊客「對話」,實現了文化與旅遊的相融互動。這表明,文化形式只有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既生產「陽春白雪」,又推出「下里巴人」,才能滿足不同群體、不同層次的文化消費口味。推進文化形式創新,還要運用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文化的有益經驗,不斷進行實踐探索,催生新的文化品種和藝術樣式,使我們的文化更具吸引力、感染力。要積極推動傳播手段創新。傳播決定影響。有人說,「文化不是化石,化石可以憑借其古老而價值不衰。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文化的影響不僅取決於內容和形式是否具有獨特魅力,而且取決於傳播能力的強弱。只有推動傳播手段不斷創新,才能使文化理念和價值觀念廣為流傳,掌握影響人心的話語權。今天,以數字化、網路化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傳播方式的巨大變革。數字衛星電視、IPTV、移動電視、手機電視迅猛發展,電子商務、電子政務方興未艾。互聯網已成為覆蓋廣泛、快捷高效、影響巨大、發展勢頭強勁的大眾傳媒,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要學會運用先進技術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以互聯網為代表的現代高新技術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新引擎,在文化生產和傳播方面蘊藏著巨大潛能。要加強對互聯網的建設、運用和管理,大力發展中國特色網路文化,充分運用先進科學技術拓展文化傳播渠道,豐富文化傳播手段,提高文化傳播效率,催生新的文化業態,提高我國文化傳播能力,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提高文化軟實力需要體制機製作保障原汁原味的古城,雅風猶存的納西古樂,被稱為世界上唯一「活著的象形文字」的東巴文,這是雲南麗江獨特的文化遺產。60人的隊伍,靠財政發工資,每年政府要掏80多萬元,這是昨天的麗江歌舞團;觀眾300萬,產值過億元,這是今天的麗江歌舞團……這些變化,源於文化體制改革。麗江市依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推動文化事業單位與市場接軌,打造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增長的強大文化產業。深化改革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必由之路,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強大杠桿。我國啟動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5年來,各試點地區和單位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培育市場主體,深化內部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市場體系,取得顯著成效。全國122家圖書出版社、25家音像出版社、27家影視製作單位、32家電影發行放映公司、29家省級和市級文藝院團已完成轉企改制,國有文化單位市場主體缺失、競爭力不強的狀況初步改變。文化傳播渠道建設速度加快,9個省(區、市)實現了全區域廣電傳輸網路整合,23個省(區、市)的國有出版發行集團公司實行了省內連鎖。體制機制創新為文化軟實力的提升注入活力,令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面貌一新。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從文化體制改革試點的實踐看,文化行政管理體制上的交疊、缺位現象仍然存在,創作機制、經營機制、用人機制、分配機制等亟待改進。破解制約文化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明確要求,著眼於激發活力、壯大實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在面上推開、向縱深進展。重塑和培育合格市場主體,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主動,最根本的辦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強。經營性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的首要任務,是通過轉企改制,打造一批有活力、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市場主體,做大做強一批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對條件成熟的,進行轉制改革;重復設置、資源分散的,實行整合重組;轉制條件還不成熟的,積極創造條件分步實施。北京兒童藝術劇院轉制後,理順了內部機制,激發了職工的積極性,在文化資源整合、藝術生產策劃、市場營銷運作等方面大膽探索,創排的《迷宮》、《Hi!可愛》和《魔山》等兒童劇,演一部火一部。佔領文化產業發展的制高點,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緊迫任務。面對國際文化產業集團陸續進入國內市場的現實,我們如何運用世貿規則進行市場運作,搶占文化產業高地,是一個新課題。未來5至10年,我國文化產業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要進一步落實和完善國家文化產業政策,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進一步壯大國有文化企業,保護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同時要對文化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打造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不斷提升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和效益。進一步加強和改善宏觀管理,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要圍繞轉變政府職能,使文化行政管理部門逐步把工作職責轉到定政策、做規劃、抓監管上來,實現由「辦文化」向「管文化」、由主要管微觀向管宏觀的轉變。繼續推進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改革。目前已有3個直轄市、8個副省級城市和37個地級市組建了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有效解決了職能交叉、多頭執法等問題。2008年這項改革將擴大到新的試點地區,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提升公共服務能力,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堅持公共文化服務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基本性,按照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以公益性文化單位為骨幹、以城鄉區域均衡發展為基本要求、以滿足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主要目標,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和服務網路建設,提高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保障好廣大人民群眾看電視聽廣播、讀書看報、公共文化鑒賞、參與大眾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權益。公益性文化單位要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深化內部改革,不斷增強活力,以重大文化工程為杠桿,努力探索擴大和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新途徑,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方式和運行機制。美國哈佛大學約瑟夫?奈教授是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國際問題專家。他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對中國近些年來軟實力的提升給予了積極評價,並援引英國廣播公司民意測驗結果,指出中國對其他國家的吸引力日益增強。但我們應清醒地看到,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使我國在21世紀從文化大國變為文化強國,還任重道遠。改革創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旗幟,也是提高文化軟實力的根本途徑。為實現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勇於創新、深化改革。只要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精神,不斷推動文化發展繁榮、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
⑻ 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是人類進步的一種標志。 一個民族要是脫離了文化,便是失去了靈魂,如同行屍走肉,沒有生氣!人類的發展要是脫離了文化,變會變得岌岌可危。所以,文化是一種信仰!
⑼ 為什麼人們要創造藝術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的目的也是有所變化,在不斷發展的。在人類社會的萌芽階段,主要是因為巫術宗教而進行藝術活動,在人類社會的早期,為了要為國家機器服務,就會有因為倫理教化的原因而藝術,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創作主體及觀眾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就逐漸產生了審美心理,也就是為藝術而藝術。當然,藝術創作還會受到政治、軍事、認知(傳神、體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
藝術創作目的:
1、巫術宗教(人類社會的萌芽時期)
中國文化中始終存在著巫術的傳統,尤其是在先秦時代,巫術與政治和社會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左傳·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國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軍事。「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說文解字》,意思是:巫術,是與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術對神靈進行控制的手法。巫術作為一種原始宗教,不僅相信各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地人鬼神)的存在,而且相信可以藉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卜、祝、祭祀或者相應的歌唱、舞蹈等儀式)認識掌握那種超能力。這種巫術的觀念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等思想的源頭,在這種巫術觀念的影響下,以描繪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為主要特徵的繪畫就很自然的被賦予了某種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這是商代前期的,饕餮乳釘紋方鼎,饕餮是一種想像中的神秘怪獸,由於饕餮是兇猛的魔獸,具有強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數民族當作附身符,把它的圖紋刻在器具,食皿上,認為這樣就可以藉助饕餮強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獸所吞噬。古人認為,龍能招雨,桃人(茶神)能捉鬼,老虎避凶,因而刻畫其形象來達到趨利避害的作用。
戰國的帛畫《人物龍鳳圖》和《人物御龍圖》描繪了墓室主人在騰龍舞鳳的接引下向天國飛升的景象,追悼和超度亡靈,在宗教儀式中是非常神聖的。顯然,作為承擔導引墓室主人靈魂升天重任的帛畫,其庄嚴肅穆的宗教圖式功能是第一位的。
2、教化倫理(人類社會早期以來)
在周代禮制制度和戰國儒家理性主義產生之後,巫術作為中國早期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種人本主義和道德主義的理想和態度。這種道德主義的看法認為,繪畫可以區分善惡,使人棄惡從善,相信繪畫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勸誡的作用。「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繇述作 」—《歷代名畫記》 「成教化, 助人倫」就是通過教育文化改變人的自然本性,使其獲得社會化的倫理規范的約束;幫助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和秩序。 教化倫理功能即使是在現在社會還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選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勞模以及各個行業的模範,都是想給普通大眾樹立一個怎麼的標准。
《女史箴圖》則是規勸、教育宮中婦女遵守封建倫理道德,宣揚對主當忠,對神當敬,對夫當從的女性箴條。南齊的謝赫在《畫品》中也曾說「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這句話的大意是,繪畫可明勸戒、教誨人民;可記載歷史沉浮興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圖畫中見到。在謝赫的觀點中,繪畫還是一宗歷史文獻,具有總結歷史得失和教訓的作用。如漢唐時代的人物畫,是稱頌聖賢的君主和賢惠的王後,如唐初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以及表彰治國安邦的忠臣良將,如東漢的《凌霄閣二十七賢肖像》,還有描繪歷史上的昏庸的帝王來勸戒後世的人民。「古人圖畫,無非勸誡」—米芾,這既指五代兩宋之前存在著大量「勸誡」繪畫的事實,也指,自戰國,尤其是兩漢以來就有的道德主義的繪畫觀。
3、審美心理(尤其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中後期)
繪畫想要完成它的目的,並非抽象說教,而是通過喚起人的道德情感來達到樹立道德意識的目的,表明,繪畫已經具有描繪形象、傳達觀念、表現情感的多種可能。也就是張彥遠所說的「愉悅性情」「自娛」的目的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國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個體自身的生存問題變得比維系國家社會穩定的倫理綱常更重要,對人的個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響的玄學和佛道思想,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樂於汲取的養分。
「聖賢映於絕代,萬趣融其神思,余復何為哉?神之所暢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畫序》指的完全是一種審美心理活動,而所謂的神暢,則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義。 宋代興起的文人畫,則更多的反應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狀態和審美理想,追求個體精神解脫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個人情感的表現。
⑽ 為什麼說:只有人類能創造文化,因此人類的傳播都是文化傳播
我找到答案啦,私我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