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張瑞圖發明的用筆方法

張瑞圖發明的用筆方法

發布時間:2021-07-15 02:27:34

『壹』 張瑞圖的作品筆法是什麼樣的

張瑞圖(?~1644),字長公,號二水,祖籍福建晉江。萬曆三十五年進士,殿試第三名,授編修,後以禮部尚書入閣。

他以書法見長,當時為魏忠賢宗祠寫很多碑文,為人所不齒,後因魏忠賢案受連坐,貶為民。張瑞圖的書法作品如行書《聖上萬壽無疆賦》、草書《五言詩》等,皆有些奇逸怪異,淵源來歷並不明顯。其筆法扁側,書體勢方而欹,少圓渾之意。細細推敲後,可看出他的書法仍取之王、鍾,只不過變化較大。他結合鍾繇的肥扁古拙與王羲之的欹媚多姿,對其字體加以變化,且藏欹媚為「丑怪」,泯功力於拙樸,給人一種似曾相識的印象。

五律詩

『貳』 請幫忙說出幾種中國畫的用筆方法

中國畫的筆法

筆法,是運用毛筆的方法,包括執筆法、筆鋒的運用和各種用筆的技法。執筆法和筆鋒的運用是只談用筆,而各種用筆的技法,則是筆中有墨,墨中有筆。筆、墨、水三者是魚水關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凈筆不會出形,純水、純墨不用筆也難上畫面,潑墨、潑彩也要用筆因勢利導。為講述方便則將筆法與墨法分開講。

執筆法

古人把執筆方法歸納為擫、押、鉤、格、抵五個字。

「擫」是用大指肚緊貼筆管的內側。「押」是用食指第一節貼住筆骨外側和大指內外配合。「鉤」是用中指第一、第二節彎曲如鉤地鉤住筆的外側。「格」是無名指第一、二節之間的骨節緊貼筆管用力把中指向內的筆管擋住並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無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鉤。

學會正確的執筆方法後,再學運腕,用五字執筆法還要做到「指實掌虛」,掌不僅要虛還要豎起來,「掌豎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懸肘」。懸腕是把手腕離開桌面,懸腕的運動軸心在肘。其旋轉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畫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畫,還必須懸肘,懸肘的運動軸心在肩,旋轉的幅度大於懸腕,但畫工筆人物面部五官的細微處,必須枕腕來畫,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這樣指頭也得以穩定,便於描繪其精細處。

筆鋒的運用

毛筆的筆頭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筆尖,中部是筆腹與筆管相接處為筆根。筆鋒有中鋒、側鋒、順鋒、逆鋒的區別。

中鋒是將筆管垂直,筆尖正好留在墨線中間,畫出的線條挺拔流暢,中鋒也叫正鋒,或叫正用筆。用中鋒畫的線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畫時提、按用力比較均勻,行筆較穩。若用力不勻,有輕有重,則線條會有粗細變化。

側鋒是筆管與紙面不垂直,筆管傾斜,行筆時筆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畫的線條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筆尖不在墨線中間, 筆尖的一邊光,筆腹的一邊毛,並有飛白的效果,側鋒線條一邊輕、一邊重,有一種切削感。

順鋒是指筆從懷內至懷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這樣的筆鋒呈順勢,叫順鋒用筆。

逆鋒則與順鋒向相反的方向行筆,筆鋒也採用逆勢。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筆,於筆鋒推進中,受阻散開自然形成飛白效果。按筆的輕重,行筆的快慢,畫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筆鋒的運用還有:「提按」、「轉折」、「虛實」、「滑澀」、「頓」、「戳」、「揉」等方法。

用筆通常容易有三種毛病,即「版」、「刻」、「結」。「版」,缺少腕力,下筆猶豫不定,勾畫出的形狀不準確、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體感。

「刻」,筆跡顯露,運筆呆滯,轉折的地方出現不應有的稜角。

「結」,筆跡遲頓,該散的地方散不開,運筆不流暢。

筆法必須服從為客觀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時必須接受畫家思想感情的指揮,所以由於描繪對象和畫家個性感情的不同,會產生各種不同的筆法和藝術效果。

--------------------------
相關內容:

筆墨是中國畫的特色,精華所在,沒有筆墨不能稱其為中國畫,筆墨一詞從廣義上講,指利用筆墨達到的畫面氣象,色彩,章法,意境,品味等諸方面的繪畫語言。狹義的筆墨專指用筆用墨的技巧。

1、用筆《古畫品錄》中六法:骨法用筆。是指用筆要有力度,有骨氣,心隨筆轉,意在筆先。具體說來即提,按,順,逆正,側,藏露,快,慢等。用筆要覺著、痛快,講究提按、順逆、快慢、轉折、正側、藏露等變化。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垂直,行筆時鋒尖處於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於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於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筆線粗壯而毛辣,多用於山石的皴擦。

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復」,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畫出的線條沉著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以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於山石的勾勒,樹乾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產生飛白,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樹干、山水的勾勒、皴擦都可運用。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採用拖筆運行,故畫出拇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

中國畫運筆方法十講究,從古至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如黃賓虹先生提出的「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釵股」。所謂「留」,是指運筆要含蓄,要有回顧,不急不徐,不浮不滑,不放誕獷野,要「如屋漏痕」。所謂「重」即沉著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互相呼應,「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筆線的形式概括起來無非是畫線時求得粗、細、曲、直、剛、柔、輕、重的變化和對比,使之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山水畫的線條的提倡:枯而能潤,剛柔相濟,有質有韻。

枯而能潤上乘用筆應有「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之妙。「太濕則無筆,太枯則無墨」,所以,必須學會運用枯、潤這一對矛盾,使一對矛盾統一起來。哪么這種筆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呢?李可染先生說得非常清楚:「筆內含水不要太多,這樣運筆則蒼;行筆澀重有力,就能把水份擠出來,這樣運筆鍘潤。」剛柔相濟是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剛和柔,又是用筆上的一對矛盾。不會運用這對矛盾,往往不是失之「剛」,就是失之「柔」。著名畫家黃賓虹、李可染、陸儼少先生把剛柔這對矛盾處理得非常的好,是我們學習的典範。陸儼少的畫中,山石的勾勒,樹、苔的點擢,蒼勁雄健,勢挾雷霆風雨;而雲、水的筆線則輕盈容與、婀娜多姿。剛柔相濟,產生極強的形式美的世術魅力。有質有韻是指肉容與形式的統一。質,是客觀物象的形體實質。在繪畫上,無論畫得多好的線條,如果脫離了制要表現的對象,就成為沒有價值的筆墨游戲了。韻,是線條運動的韻味、韻律、節奏。

「畫是不聲的音樂」就是指好的畫之一筆一劃就象一個個動人的音符,組成了支美妙的動人樂曲。有質是對描繪的客觀對象的「真」的追求,即能神形兼備;有韻是指通過客觀對象以表達主觀的精神,即能傳神寫意。中國畫要求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中國畫畢生追求的世術境地。用筆「三忌」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中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板;二曰刻;三曰結。」所謂「板」,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來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所謂「刻」,是說筆劃過於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所謂「結」,是指落筆僵滯,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美感。別外,還其禁忌如「枯、弱、光滑、草率等等是也。中畫畫家歷來就有「書畫同源」、「書法通於畫法」的理論。要避免上述的三忌,最好的辦法就是練習書法,真、篆行、草都練一點,才能掌據各種用筆的技巧。要克服筆病,一要增強腕力,做到「筆為我使」。二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三要在行筆這前做到「胸有成竹」。2、用墨有光彩、講層次,求變化。對墨的要求,清、潤、沉、和。清,層次分明。潤,墨色滋潤。沉,不浮躁。和,相互融和。潑墨法:用筆毛飽蘸濃淡相宜的水和墨,大膽落於紙上。積墨法:由淡和深(待墨干後)層層添加。破墨法:先畫一種墨,未乾時再破以不同的墨,可以濃破淡、淡破濃、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

『叄』 水彩畫的用筆方法有幾種

水彩畫用筆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一般常用的有下列幾種;

1.刷大面積色塊需用一支闊的吸水好的平扁筆,由上而下橫塗紙面,使第二筆和第一筆的顏色重疊一點。塗時用筆要長、輕、穩、仔細。

2.貼一般多用側鋒,飽蘸水色,看準結構,輕輕貼上幾筆,以求色彩豐富,落筆有虛有實。

3.拖卧筆把筆觸拖得較長,露筆鋒,帶「飛白」一般用來畫樹枝,頭發特徵等等。

4.點用筆尖或筆肚,在畫面按出大小不同,形狀不一的點,點的時候要注意疏密變化。一般用來點樹葉等。

5.掃把筆的水色吸干,使筆鋒散開,使筆的側面能接觸紙頭,動作要輕快,這樣可以做到所需要的粗糙效果。適用於畫枯石、枯樹和動物皮毛。

6.洗在水彩畫中稱「洗滌法」。把筆洗凈並吸干水分,趁畫面未乾時,吸去被洗部分的水分和顏色。這稱為濕洗。在作品完成幹了之後,為改正各種缺陷,這稱之為乾洗,這些方法適應表現煙霧、蒸汽、高光和流水等。

7.刮用筆桿或小刀刮出線條來。如需深線,則趁濕用筆桿刮。如在深色上需畫淡色的線條,必須等底色將干還沒干時用小刀或筆桿刮。這種方法適應表現淡色或深色的細樹枝、雜草等。

『肆』 筆是怎麼發明

  1. 鉛筆

    鉛筆的發明者是奧地利人約瑟夫·哈特穆特
    在中世紀,人們用鉛和銀棒寫字,這種工具與其說是在寫字不如說是在刻字.到了15世紀義大利(Italy)製造出第一根鉛錫筆芯.
    英國在1658年發現了石墨礦,它使寫字工具發生了一場革命,盡管這種筆當時非常昂貴.
    鉛筆的發明者是奧地利人約瑟夫·哈特穆特.他於1752年2月20日出生,他的父親是奧地利阿斯珀恩的木匠.哈特穆特在維也納(Vienna)學會了泥瓦匠的手藝,後來成為建築師,曾經創辦過一家磚瓦廠.
    當時寫字用的筆質量低劣,他決心發明一種新筆.他想了一個主意:將粘土與石墨粉混合在一起,做成筆芯形狀,在火里燒制,這樣在紙上就能畫出痕跡.
    他在石墨粉中加入適當比例的粘土,使鉛筆芯有一定的硬度.1792年,他在維也納成立了自己的鉛筆廠,直到今天,這家鉛筆廠還在生產鉛筆.

  2. 鋼筆

    鋼筆是一種主要以金屬當做筆身的筆類書寫工具,透過中空的筆管盛裝墨水(多為黑或藍),通過重力和毛細管作用,再經由鴨嘴式的筆頭書寫,寫時輕重有別,可說是西方書法的書寫工具。大部分鋼筆的墨水可再填充,一般使用如眼葯水的小瓶或是吸管來填充墨水。關於蓄水鋼筆最早的歷史記錄可追溯到10世紀,這種最早的蓄水鋼筆一直使用到18世紀。發展進程很緩慢,不過,直到第19世紀初期,在生產過程中發明了一種穩定加速流的鋼筆。只有3點關鍵的發明,卻使鋼筆成為廣泛受歡迎的書寫工具。這些發明就是:銥制的金鋼筆尖、硬橡膠和自由流動的墨水。

  3. 毛筆

    蒙恬是2200多年前的秦朝大將,曾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保衛國土,在毛筆發明前,中國的文字是用刀契刻的。傳說蒙恬率軍駐扎在邊疆,需要經常向秦始皇奏報軍情,由於邊關戰情變化很快,文書往來非常頻繁,而刀刻速度又較慢,情急之下,蒙恬從兵士的裝備上撕下一撮紅纓,綁在竹竿上,蘸著點顏色寫起來,覺得速度很快,就如法炮製,作了許多能寫字的工具。北方狼多,士兵們常打狼,剝皮後,將狼毛製成筆頭。塞外草原,牧羊成群,羊毛也自然成了制筆的工具。這就是後來的狼毫毛筆和羊毫毛筆的來歷。這樣看來,說蒙恬發明了毛筆卻也當之無愧。
    但1954年6月,在長沙左加公山發現了一座保持完好的戰國古墓,隨葬品中有一個竹筐,竹筐內發現了毛筆,筆毛是用上好的兔箭毛作的,這是至今為止發現時代較早也最完整的一支毛筆,比蒙恬用毛筆時間要早。另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其文化特點是彩陶,彩陶器形很多,上面繪有人面紋、魚紋、鳥紋、鹿紋、三角紋等多種花紋,彩陶的製作過程是先在軟的陶坯上描繪圖案,然後烘燒,推測當時的描繪工具應是毛筆類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工具。但由於沒有實物,只能是推測,如果確實是毛筆一類的工具,那麼毛筆的發明時間又要大大的上推了。究竟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了毛筆,目前還是個謎。

『伍』 筆是怎樣發明的

筆的發明
筆由何人發明 自古就有蒙恬造筆之說,但查「史記」蒙恬傳卻沒有造筆的事,只有張華的「博物志」有「蒙恬造筆」的記載.秦在公元前二二一年統一天下,蒙恬因功被拜為內史,這個職位,與用筆有關,因為撰稿,撰述和抄寫公文,乃是史官的職責,這也許是導致蒙恬改進書寫工具的原因.博物志說「造」筆,但「造」的意義,不一定是發明,也可說是「製作」.
馬縞的「中華古今注」有一段話,或許可說明世人認為蒙恬發明筆的誤會,「牛享問曰:『古有書契,便應有筆,世稱蒙恬造筆何也 』答曰:『自蒙恬始作秦筆耳,以拓木(亦作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非兔毫竹管也.』」也就是說,蒙恬只是用枯木及鹿,羊毛等,製造了他們秦國所用的筆.馬縞的這一註解,與晉朝崔豹的「古今注」相似,注中也說「蒙恬始造即秦筆耳……」.
實際在蒙恬之前,古代的文獻,早就有用筆的事,如「爾雅釋器」有「不律謂之筆」.「禮記」「曲禮」有「史載筆,士載言」,「物原」有「伏羲初以木刻字,軒轅易以刀書,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尚書中侯」有「龜負圖出,周公援筆以寫之」.其他還有「戰國策」上記載齊後將死時,叫她的兒子「取筆牘受言」的故事.徐堅根據尚書及曲禮的史實,在他的「初學記」中,較明白解釋世傳蒙恬造筆的原因:或者當時的許多國家沒有筆的名稱,只有秦國獨得,蒙恬更將筆「損益」(改良)罷了.
筆究竟是何人發明,恐怕很難找到答案,只可說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些人.從近年古代文物的發現,可以證明竹,帛上的文字圖畫,是使用毛筆的,並且還有用竹,木枝桿做的毛筆實物出土,如一九五四年,長沙古墓中發現的戰國筆,筆管與筆套(整支筆裝入套中),卻是竹製,筆頭是動物毛,可能是兔毫,筆全長二一公分,套長二三.五公分.商代及周朝的金器款識,很顯然不是硬筆寫了來翻鑄的.殷商的甲骨文卜辭,看得出來是用毛筆寫後再刻.中研院董作賓故院士,在他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中,還說到在公元前一四○○年-一二○○年間的牛骨上,有用毛筆和墨汁已寫好文字還沒有契刻的.同樣情形,在陶器上,安陽出土的殷代陶片中,也有一個以筆墨書寫的大字-「祀」.
更早一點,在史前時期,從河南仰韶及西安半坡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彩陶,上面的花紋,卷企和符號,都必須用軟的毛筆才能畫成.又在甘肅辛店發現的彩陶,上面有人,鳥,大及車輪等圖畫,有些學者認為那是中國較原始的圖畫文字.近百年來陸續出土的古陶甚多,至秦時已匯集陶文八百餘字,能辨識者不到半數.
筆 的 歷 史 源 流
最初使用的毫與筆管
我們從甲骨文及陶器上所見的筆跡,只知道用的是軟筆毛,卻無法確定究竟是植物纖維或是動物毛 但是因為植物纖維柔軟度不夠,且容易折損,其可能性較少,如為動物毛,又是何種動物 這些問題,仍有許多未明之處.長沙出土的戰國毛筆,它的筆頭傳為兔毛,此為公元前三四百年之物,再早至公元前一四○○年以前,用於甲骨及陶器的筆,用何種獸毛 則尚未知.
筆本字為幸,在金器與甲骨上都有,羅振玉等考釋為象形字,為用手持筆狀.我們從以上金文及甲骨文尚可看出,大多數用右手持筆,也有用左手的,大多數的筆端,多為分岔狀,也有幾字不分岔的.
現代的木工打樣多用鉛筆,幾十年前用的是墨斗,用時除墨線以外,還用竹片端部制為扁平絲狀的竹筆,這種筆只能畫直線,不能寫字.筆者在泰國北部山區及印尼旅遊時,見到佛教貝葉經上的文字,均勻如鐵線,筆痕深入貝葉:又親眼見到岑里島人將竹簽削尖,沾墨水液,作綿密的細筆畫,竹筆尖沒有分岔,尖端如錐,使用後若線條太粗,可隨時用刀再將竹筆削尖.由此實例推想,竹木尖筆,一筆可用甚久,並可就地取材,應與毛筆未周前之原始筆類似,或者說,在用獸毛等軟筆之前,曾經過一段用硬筆的時期.
宋人趙希鵠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言」.「拾遺記」有記載任叔本「削荊為筆」.「白孔六帖」有「於闐以木為筆」.「南史」也說陶弘景「以荻為筆,畫灰中學書」.這些魏晉以後的文件記錄,看出毛筆雖已大量使用,仍有人使用非毛筆的事.英國探險家史坦因一九○○至一九○一年在新疆時,曾在和闐及尼雅發現蘆葦及木枝削尖做的筆,也有木端開岔者,據推測為三世紀以後之物,此項實物,與古文獻各記載相合,也可證明硬筆在中古曾被使用的不虛,與上古有被使用的可能.
一九三二年左西北居延發現的漢朝制筆,未用竹管,而是用四條木片夾住筆頭,用兩條麻線捆紮而成.居延也發現一些無管的毛制筆頭,這是否意味著,當時膠筆頭入竹管之漆不良,容易脫落,才會用木片捆紮再用 或漢以前的筆,有圓竹管與木片夾管同時存在
三國時制毛筆的高手韋誕,他的「筆經」上曾說,先取堅韌的毛當鋒,軟毛後以為輔,同麻捆束,入骨中時「固以漆液」,再將毛理順後,「澤以海藻」,就可濡墨而試,終日使用也不會敗壞.可見三國時制筆法與現在相同,且可製成很好的筆.圓管較夾管執握與使用都方便,且固毛之膠已獲改善,此後用木片夾住毛頭的筆,便逐漸被淘汰了.

制筆材料的改變
筆管材料以竹與木為主,至今未變,取其輕便,容易操縱,這是真正用於書寫的筆.漢朝時天子用的筆管,「以錯寶為酣」,即是說筆管的下半部,用鍍金及寶石裝飾.昔時皇太子初拜,給以「漆筆」.曹公器物中有「琉璃筆」.晉武帝賜張華有「麟角筆」.梁元帝分別用「金管」,「銀管」,「斑竹管」錄記忠臣義士文章之美者.唐朝大書家歐陽詢的兒子歐陽通,喜歡用的筆為象牙或犀牛角做的管,狸毛為心並裹以秋天肥兔的毫,非此不書.可見筆管的種類,在晉以後,已日漸增多.王羲之則對此類較重的筆管不表認同,在他的「筆經」中說:「昔人或以琉璃,象牙為筆管,麗飾則有之,然筆須輕便,重則躓矣.近有人以綠沉漆竹管及鏤管見遺,斯方可玩,何必金玉.」
筆的主要功能在記事,自魏晉以後,除了可以耐久記事以外,更加入法書藝術的功能,亦即必須適應書家藝術表現的要求,這又牽連到毫毛的好壞,與製作法的考究兩方面.
王羲之「筆經」說,漢時已用兔毫,以趙國的最好,理由是趙國廣澤多細草,兔食後增肥,毫長而銳,採收的季節以八月為佳,七月者毫焦而嫩,九月則毫脆而禿.筆經中還說到摻和人發與青羊毛的事.南北朝時,制筆者正流行試用各種獸毛,除前述兔,青羊,人發外,王隱「筆銘」還提到用鹿毛:「法書要錄」說王羲之用鼠須筆;「博物志」有虎仆(即九節狸)毛,野雞毛:及陶隱居用羊須等等.現時台灣流行的胎毛筆,也是從南北朝時始創,「酉陽離俎」就有一項記載說:「南朝有姥,善作筆,蕭子雲嘗書用筆,心用胎發」.
南北朝以後,各種獸毛,都被使用,如狼毫,猩猩毛,石鼠,貂鼠,鴨毛,豬毛,雞足毛等,而用牛耳毛,山馬毛為制筆材料,未見較早古籍記載,似乎是近百年之事.
毛筆的種類
依筆頭粗細分類
製成之筆頭,必須套黏在筆桿上,因此以筆桿粗細而分類,其分法以較粗者足為一號,依此順序漸小,順稱二號,三號………十號.目前每個號稱皆無固定尺寸,各筆庄自行定之或就筆性依習俗分類,例如豹狼毫筆,一號為大筆頭直徑為一公分,二號為中楷筆頭直徑為0.七五公分,三號為小楷筆頭直徑為0.六公分.一套提筆是長鋒羊毫筆五支:一號為二.五公分直徑,二號為二.二公分直徑,三號為一.八公分直徑,四號為一.五公分直徑,五號為一.三公分直徑.所以說依筆桿之粗細分類迄今仍無定規.
另有用筆套大小方式分類,最近毛筆所用之筆套皆以塑膠品.最初工廠提供時自定格式其分法是最小的定為o號,依序漸大,順稱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10號,11號,12號,12號半,13號,13號半,14號,14號半,15號,計二十種,如此分法漸為業者所共認.
毛筆的粗細,就習慣而言概略定其名:
圭筆-可寫0.三公分
紅豆筆-可寫0.五公分
小楷筆-可寫一公分
中楷筆-可寫三公分
大楷筆-可寫六公分
聯筆-可寫十公分
提筆-可寫十五公分
大筆-可寫二十公分
斗筆-可寫三十公分
巨筆-可寫六十公分
依筆頭長短分類
一般書寫的毛筆,筆頭長短與筆頭直徑有固定比例,通常是三至四倍,若春筍般順直,筆頭直徑增加時,筆頭長度,隨此比例增長,若超越此比例稱為長鋒,超長鋒,少於此比例為短鋒,超短鋒.
依毛質剛柔之性分類
每種毛筆所具備之特徵,性質各有差別,尤其在製造時調配毛料不同,所顯露出之筆性更有剛柔之別.
剛性毛筆
剛性毛筆就是使用硬度較高,彈力較強的毛料製成的筆,一般皆用狸毛,山馬毛,牛耳毛,馬崇,豬崇,貂毛,兔毛,狼尾毛製成,而其剛度可分為全剛,九剛,八剛,七剛:六剛,五剛.
柔性毛筆
使用毛性柔軟,純細嫩的羊毛所製成的筆為全柔,其筆力細嫩,依其柔軟彈力之大小而區分柔度,分為全柔,九柔,八柔,七柔,六柔,五柔等,除羊毛外,馬炯毛,鹿毛,貓毛,猿毛等皆為柔性毛料.而相同材料長鋒筆比短鋒筆更能表現柔性.
兼毫毛筆
剛性毛料與柔性毛料混合製成之筆,顯出折衷筆性是謂「兼毫」,若加重剛性毛料比例則為「剛性兼毫」,若加重柔性毛料比例則為「柔性兼毫」.
因用途之不同,在製作調配上,於柔性毛料中,增加剛性毛料,可強化剛度,又視添加部位不同而增強各部位之剛度,例如欲求一支毛筆之筆鋒柔軟能運筆自如,筆腰有力急書慢寫順暢直行又彈力足,則調料方法為全支毛筆之主宅用羊毫,而在腹部,腰部,各配剛度強的狸毛,牛耳毛或豬禁以強化之.若欲筆鋒軟又有力則可加少許狼毫毛以帶動其尖銳使其鋒芒犀利.
依毛料不同分類
獸毛筆的有羊毛,馬毛,狸毛,鼠毛,香狸毛,栗鼠毛,鹿毛,山馬毛,牛耳毛,兔毛,狼毛………等
禽鳥毛筆有雞毛,鵝毛,鶴毛,孔雀毛………等
植物性筆有竹筆,萵筆,草筆,木筆………等
其他有胎毛筆,利用人類初生嬰兒頭發有發尖,毫鋒尖而細而製成的筆,是一種既能寫又具有珍藏價值的紀念筆.
制筆原料
制筆毛料的特色
製作毛筆的主要原料為羊毛,馬毛,里毛,香狸毛,花兔毛,山兔毛,黃鼠狼尾毛,牛耳毛,山馬毛,豬鬃等之獸毛.而禽毛,植物性材料用於特殊情況外,很少製作.
羊毛:
羊的種類甚多,其身上之毛必須挺直,具有鋒毫者才能被選為材料,因此,只有山羊毛才合宜,我國南方因氣候較熱,山羊毛質粗糙且鋒毫淺短,而北方一帶天氣寒冷,羊毛長,質地細嫩且鋒毫深,是為制筆佳品.又同樣一頭羊,依身上部位之不同所取得之毛質亦不相同.最上乘為背首附近之細先鋒及背部之自責尖鋒(白尖鋒).
馬毛:
馬毛依其部位不同可分為馬胭毛,馬腋毛,腳毛,馬鬃,馬尾毛等,其色澤有白毛,赤毛,青毛,產於日本,北美及中南美一帶,我國東北,華北亦有生產.
狸毛:
狸毛種類繁多,以黑狸毛較多,尖銳利有彈性,根部較弱,腰力較差,製作毛筆時,必須添加他種毛料增補強度.
香狸毛:
本省產的狸毛,又稱「筆貓」,其背脊上的毛尖挺直有力,混置在羊毛或狼毛中,將使毛筆更好用.
花兔毛:
一般稱為山兔,全身毛質柔軟,而在背脊上的毛每到冬天時,便成熟長出表叉直的尖毫,是做毛筆的上好材料.
黃鼠狼尾毛:
黃鼠狼身軀很小,僅有尾部毛可做毛筆是最好制筆材料其質韌彈性足,毛直耐磨,是做毛筆主要原料,產於日本,韓國,我國東北,華北十江南一帶山區.
牛耳毛:
牛耳後及牛耳附近之毛,質地堅韌,毛骨硬又直,鋒失而淺,最適合做兼毫墊腰或筆腹之毛.
豬祟,豬毛:
豬毛性剛,富彈力,堅韌不易斷,是做大筆的好配料.用豬毛墊於筆腹,筆腰,可使揮毫有勁,但毛鋒短,毛尖毫淺,不,做小楷筆,主要產於我國東北,西北一帶,四川更著名,台灣亦有生產,雖然量少,毛質甚佳.
尼龍毛:
除上述動物毛之外,最近,普遍使用一種合成毛料,如尼龍等.尼龍毛雖然較不吸水,但毛質具彈性及耐磨等優點,故目前部分毛筆中均混合此種毛料.
筆桿
做好的筆頭必須套黏在筆桿上才能書寫,因此筆桿的製作亦須特別講究,除著重實用外,更要注重裝飾欣賞,主要製作材料有以下幾種:
竹材
從「筆」字可以意會是束毛於竹中,方可得知,自古以來,一般的筆桿當周竹材製成,我國竹材產於北方者較硬重,具斑紋,南方各省竹材較松軟質輕.而日本千葉,京都,兵庫,岡山,福岡,宮琦,鹿兒島等地所產之竹子,非常適合做筆桿.台灣的觀音竹細長堅硬也是上乘筆桿材料,皆天然野生於山區.早期產自關廟,嘉義阿里山麓,半天岩,竹山一帶,最近皆采自台東鹿野一帶原始林區.
木材
利用木工車床所製成筆桿,大都用在大筆,以彌補竹材無法製成的粗大規格,所用木材只要質硬,耐水性強,不彎曲變形即可.重要木材有紫檀,黑檀,紅木,檜木,柚木,棒木,松木………等,製成後塗裝油漆,增加光澤及耐性.
獸角
主要獸角為白牛角,黑牛角,硬度較高,不變形,較耐用受歡迎,用六角車床製作,車成主要各種筆型,經打磨後,光亮無比.有全形者,亦有前後端套角,中間以竹材或木材組成.
化學品類
一般化學品類之筆桿,都以塑膠,壓克力或尿素為原料,以押出機器製成條管後,鋸切成一段一段所需長度,取代竹子.
用射出機器,依模型射出成型,再經車工修整打磨,所成筆桿,取代木材或獸角筆桿,價格便宜,產量豐富,規格固定,甚受業者採用.
象牙
象牙產自非洲,泰國,印度,象徵高貴吉祥,自古以來為大眾所喜好,中國文人雅士亦多取為筆桿或在筆桿上精雕花紋,不但貴用,又可欣賞.
最近盛行製作胎毛筆,許多家長都喜歡選用象牙筆桿為其子女制胎毛筆,做為永恆紀念.
金屬
採用金,銀,銅等貴重金屬加工製成,筆桿,筆套亦多雕繪花紋,是一種飾管筆.
瓷質
瓷土窯燒成筆桿再上彩繪,握在手中,細滑清涼舒適,是一種飾管筆,甚為名貴,歷代帝王皆喜愛,如乾隆御用筆,雍正官窯瓷筆.
漆桿
筆桿用琳琅,彩漆,堆朱,鏍鈾製成雕繪圖案,一面寫字一面欣賞筆管之美,是一種飾管筆.
玉石
自古以來,帝王,公侯皆好「玉」,筆桿自然不免也愛用玉石來配備,精雕細琢的玉雕筆,是雅緻的清供文玩.
毛筆的製作
筆有四德「尖,齊,圓,健」.「尖」指筆尖要鋒利,筆鋒愈深長愈佳,所謂鋒毫畢露,尖銳無比.「齊」是指整體的筆毫,必要均勻整齊,將筆頭之前鋒壓平,其鋒頂毫端,應齊整無參差,合時乃尖如一點.「圓」是指筆頭的造形,要端正飽滿,如春筍般.整支筆吸水後提起,自然圓渾乃為佳品.「健」是指毛的品質,要能剛柔適度,配料要相輔相成,筆鋒,筆腰,筆腹,力點要均勻始能運筆自如,揮灑暢順,轉折,逆鋒不枯澀如流雲.不僅毛筆的製作準此四德,書畫家也以它為選筆准則.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名畫,墨寶能千古留傳乃需有名筆相配,所以製作毛筆猶如一門嚴謹的藝術;一位手藝高深的師傅所製作的毛筆,如比擬為一項藝術品實在毫不為過,因此我國歷代皆有名師傅承製名筆,提供書家應用.台灣制筆方法一面傳自本地傳統,一面揉合我國各地名家手藝,再參酌日本技術,孕育出獨特技巧,近來更運用現代科技從事分析研究,使毛筆製作更精良,非但在國內奠定基石,更享餐國際間.茲將毛筆製作過程概述於後:
選毛料疊毛洗毛,泡水去毛蒂,除絨毛齊毛鋒
裁尺寸配毛料梳整毛片挑毛片卷制筆柱
挑筆柱毛披筆被毛扎筆根上筆桿整筆,刷毛
,定筆型品檢筆鋒上筆套,刻字,包裝完 成

選毛料
以往產制毛筆的獸毛皆由深山中狩獵所得,整件獸皮需自行先將獸皮腐蝕柔化,再把獸毛抓取,分類選用.目前此項工作多已由專業皮毛公司處理,並束成整捆,整朵的原毛待用,因此,現今制筆選毛料之步驟,止於挑選原毛之長短,粗細以及毛鋒,毛身之優劣,且鑒別其彈力,以配合制筆之用.
疊毛
整朵原毛以指甲樞除殘留獸皮並撕分開來然後依毛根部位整齊放平,將毛料依長度整理,再把同一長度之毛料以手握緊毛根,另一手執較細密之鋼梳約略梳理,疊成一細捆,俾使取用.
洗毛,泡水
將成疊之毛料,用雙手捧握,倒置桌面,使毛根齊頭,然後再成束泡水清洗,清除毛身上之雜物,最後將乾凈之毛料依其毛性浸泡清水六小時至二十四小時不等的時間.
若情況特殊,獸毛含油脂過量或分泌之雜物腥味較重時,通常以清潔劑或石灰水浸泡清洗,其清洗過程必須技術純熟,有其定量,也有其定時,若使用超量的石灰水或浸泡逾時,則會侵蝕毛質,可能導致斷毛,腐壞,脆弱,失去彈力,變成枯澀不堪使用.但消毒洗凈之後的毛料,仍需要以清水沖洗或浸泡,時間仍為六小時至二十四小時.因一方面可使殘餘之清潔劑或石灰水完全自毛料中稀釋出來,另一方面可使毛料略為軟化.
去毛蒂,除絨毛
以牛骨梳來梳理毛蒂,去除雜物,並梳去絨毛,廢毛,其要領是以手捏緊毛蒂,著毛鋒方向梳除絨毛,如此反復梳理數次,最後才帶細絨毛梳至毛根.
齊毛鋒
毛料有長有短,前段製作,皆從毛根平齊上做起,接下來的工作就是要使毛鋒平.通常是取約五公分寬之齊板(以獸骨或壓克力板),將一簇毛料鋒端沾上粉末,使其濕潤不滑,用右手握住絨毛部位,左手持齊板,並以大姆指沿齊板邊緣線輕按,把右手之毛鋒一絲一絲捏住,再由右手慢慢抽出,一步一步排列,使毛鋒齊於齊板之邊緣直線之上.所謂筆有四德,「齊」的功夫就在這里.
裁尺寸
齊毛鋒之後,毛料依序排列,按長短裁切所需長度,至此毛鋒及毛根兩頭皆齊,我們可稱為「備用毛片」.因毛根較硬,以後工作時就以毛根做為工作基準點.
配毛料
為製作不同用途,筆性之毛筆,各種毛料之調配均須講究適當比例,另外就筆型而剪裁不同長度之毛料,也需特別依主毛料,腹毛料,腰毛料,把筆柱及筆被用料分配適當,如此才可製成品質優良的毛筆.
梳整毛片
毛料經調配後,必須細細梳理:把調配好的多種毛料混合,鋪平,然後用牛骨梳,從毛根梳向筆鋒,細細梳理整齊,再卷回混合,鋪平,梳理,如此反復多次,直到整個毛片混合均勻,完成的毛筆在書寫時才能達到「圓」之境界.
挑毛片
把梳理好的毛片,用左手握緊毛根,右手執細尖刀或平口刀,利用食指挾剔雜毛,粗毛,斷鋒之毛,毛片就更整齊了,其實製作毛筆的功夫,這個步驟乃非大師是無法做好的.
卷制筆柱
挑好的毛片用膠水沾濕後平鋪於板上,以左手食指輕壓鋪平,右手執平口刀,薄薄地平挑出一枝毛筆的需要量,放在平板上均勻壓平,再夾起來平鋪於手指上,用拇指慢慢卷製成筆柱,然後彈墊於平板上,使筆根整齊而且筆柱更加圓密飽滿.
挑筆柱毛
卷好之筆柱還需用細尖刀與食指剔除毛鋒間之雜毛,以及無法齊鋒之長毛,並且要試搖筆尖是否銳利 筆力是否合乎要求7如有缺失則須重新配料製作.
披筆被毛
筆柱制好,曬乾後,筆型固定,用筆被毛片,均鋪於筆柱,就捲成飽滿之筆頭.
扎筆根
把筆頭曬乾或烘乾,即可以棉線捆紮筆根,捆紮時用力要均勻,最忌變型,再將紮好的筆根塗上固定劑,可強固筆頭以免脫掉筆毛.古法皆以生漆塗之,近代由於科技發達,皆以強力膠取代.
上筆桿
筆桿頂端鑿有配合筆頭之圓洞,上筆桿即將粘劑塗於筆桿頂端及筆頭之根部,再將筆頭套入待乾即完成一枝毛筆.
古法多以松香為粘劑,其實松香本身相當脆松,無法直接使用,許多業者皆以松香粘著,不久極易脫落,遂有松香不能粘筆之說.其實若懂得如何調配油料熬制松香粘劑者,即可使筆頭粘得相當牢固,永不脫落.這套功夫是從前師徒相傳的時代,師傅最不願輕易傳授的.
自五十年代以後業者紛紛採用強力按著劑,如南寶800,南寶906,優好強力膠,亦有採用快乾瞬間接著劑者.
整筆,刷毛,定筆型
製作毛筆的最後一個步驟是整筆,刷毛及定筆型.把上筆桿之毛筆之粘劑完全乾固之後,用鋼刷或筆梳分別以順筆鋒之方向刷整筆毛,將其尚存之雜毛,短毛均能剔除,並使筆鋒自然暢順.然後浸入已泡好的海菜膠泡著,再整理筆型,使其筆尖圓順.
品檢筆鋒
整枝毛筆完成後,必須再試水,測試筆鋒是否渾圓而旋轉自如,若有雜毛,劣毛,在旋轉中會自然跳出,就必須重新修整後再上膠,如此即可完成一枝無缺點的好筆.
上筆套,刻字,包裝
製成之毛筆成品,必須套上筆套以便保護筆毫,並在筆桿刻字或貼標簽分類,然後包裝即成.

『陸』 誰發明了現在握筆的方法

握筆的姿勢是誰發明的就不知道了
筆 由 何 人 發 明 ? 自 古 就 有 蒙 恬 造 筆 之 說 , 但 查 「 史 記 」 蒙 恬 傳 卻 沒 有 造 筆 的 事 , 只 有 張 華 的 「 博 物 志 」 有 「 蒙 恬 造 筆 」 的 記 載 。 秦 在 公 元 前 二 二 一 年 統 一 天 下 , 蒙 恬 因 功 被 拜 為 內 史 , 這 個 職 位 , 與 用 筆 有 關 , 因 為 撰 稿 、 撰 述 和 抄 寫 公 文 , 乃 是 史 官 的 職 責 , 這 也 許 是 導 致 蒙 恬 改 進 書 寫 工 具 的 原 因 。 博 物 志 說 「 造 」 筆 , 但 「 造 」 的 意 義 , 不 一 定 是 發 明 , 也 可 說 是 「 制 作 」 。

馬 縞 的 「 中 華 古 今 注 」 有 一 段 話 , 或 許 可 說 明 世 人 認 為 蒙 恬 發 明 筆 的 誤 會 , 「 牛 享 問 曰 : 『 古 有 書 契 , 便 應 有 筆 , 世 稱 蒙 恬 造 筆 何 也 ? 』 答 曰 : 『 自 蒙 恬 始 作 秦 筆 耳 , 以 拓 木 ( 亦 作 枯 木 ) 為 管 , 鹿 毛 為 柱 , 羊 毛 為 被 , 非 兔 毫 竹 管 也 。 』 」 也 就 是 說 , 蒙 恬 只 是 用 枯 木 及 鹿 、 羊 毛 等 , 制 造 了 他 們 秦 國 所 用 的 筆 。 馬 縞 的 這 一 注 解 , 與 晉 朝 崔 豹 的 「 古 今 注 」 相 似 , 注 中 也 說 「 蒙 恬 始 造 即 秦 筆 耳 … … 」 。

實 際 在 蒙 恬 之 前 , 古 代 的 文 獻 , 早 就 有 用 筆 的 事 , 如 「 爾 雅 釋 器 」 有 「 不 律 謂 之 筆 」 。 「 禮 記 」 「 曲 禮 」 有 「 史 載 筆 , 士 載 言 」 , 「 物 原 」 有 「 伏 羲 初 以 木 刻 字 , 軒 轅 易 以 刀 書 , 虞 舜 造 筆 , 以 漆 書 於 方 簡 」 。 「 尚 書 中 侯 」 有 「 龜 負 圖 出 , 周 公 援 筆 以 寫 之 」 。 其 他 還 有 「 戰 國 策 」 上 記 載 齊 後 將 死 時 , 叫 她 的 兒 子 「 取 筆 牘 受 言 」 的 故 事 。 徐 堅 根 據 尚 書 及 曲 禮 的 史 實 , 在 他 的 「 初 學 記 」 中 , 較 明 白 解 釋 世 傳 蒙 恬 造 筆 的 原 因 : 或 者 當 時 的 許 多 國 家 沒 有 筆 的 名 稱 , 只 有 秦 國 獨 得 , 蒙 恬 更 將 筆 「 損 益 」 ( 改 良 ) 罷 了 。

筆 究 竟 是 何 人 發 明 , 恐 怕 很 難 找 到 答 案 , 只 可 說 是 新 石 器 時 代 的 一 些 人 。 從 近 年 古 代 文 物 的 發 現 , 可 以 證 明 竹 、 帛 上 的 文 字 圖 畫 , 是 使 用 毛 筆 的 , 並 且 還 有 用 竹 、 木 枝 桿 做 的 毛 筆 實 物 出 土 , 如 一 九 五 四 年 , 長 沙 古 墓 中 發 現 的 戰 國 筆 , 筆 管 與 筆 套 ( 整 支 筆 裝 入 套 中 ) , 卻 是 竹 制 , 筆 頭 是 動 物 毛 , 可 能 是 兔 毫 , 筆 全 長 二 一 公 分 , 套 長 二 三 . 五 公 分 。 商 代 及 周 朝 的 金 器 款 識 , 很 顯 然 不 是 硬 筆 寫 了 來 翻 鑄 的 。 殷 商 的 甲 骨 文 卜 辭 , 看 得 出 來 是 用 毛 筆 寫 後 再 刻 。 中 研 院 董 作 賓 故 院 士 , 在 他 的 「 甲 骨 文 斷 代 研 究 例 」 中 , 還 說 到 在 公 元 前 一 四 ○ ○ 年 - 一 二 ○ ○ 年 間 的 牛 骨 上 , 有 用 毛 筆 和 墨 汁 已 寫 好 文 字 還 沒 有 契 刻 的 。 同 樣 情 形 , 在 陶 器 上 , 安 陽 出 土 的 殷 代 陶 片 中 , 也 有 一 個 以 筆 墨 書 寫 的 大 字 - 「 祀 」 。

更 早 一 點 , 在 史 前 時 期 , 從 河 南 仰 韶 及 西 安 半 坡 等 新 石 器 時 代 遺 址 的 彩 陶 , 上 面 的 花 紋 、 卷 企 和 符 號 , 都 必 須 用 軟 的 毛 筆 才 能 畫 成 。 又 在 甘 肅 辛 店 發 現 的 彩 陶 , 上 面 有 人 、 鳥 、 大 及 車 輪 等 圖 畫 , 有 些 學 者 認 為 那 是 中 國 較 原 始 的 圖 畫 文 字 。 近 百 年 來 陸 續 出 土 的 古 陶 甚 多 , 至 秦 時 已 匯 集 陶 文 八 百 余 字 , 能 辨 識 者 不 到 半 數 。
也有傳說筆是鋼筆、油筆、鉛筆之類的硬筆的最早發明者是岳飛的母親,她用樹枝當筆給岳飛寫字,從而演變成現在的硬筆。

『柒』 中國畫的用筆方法

國畫用筆技法
【技法】
1 白描:以不同濃淡的墨線畫出物體的輪廓。
2 雙鉤填彩:先以墨線勾出物體的輪廓,再在其中填上色彩。
3 沒骨:完全不用墨線,只用墨與色的變化,表現所畫物體形態美。
4 寫意:強調感動、意念、神彩的表現;造形是概括、大略的,因此形式簡略,形象可以不精準、不寫實。
【筆線種類】
參看十八描法補充資料
1 鐵線描:如鐵絲般,粗細一致。
2 蘭葉描:如蘭葉般,有輕重粗細。
3 釘頭鼠尾描:如釘頭鼠尾,起筆重,收筆輕。
4 曹衣出水:如由水中出來的貼身衣物線畫。
【執筆】
1 大都用食指、中指與姆指抓住筆管,中指控制筆向內運筆,無名指推筆向外運筆。
2 工筆式的描繪,多利用中鋒,如寫楷書需握緊筆管;若寫意式,因為用筆較自由,可能利用到筆毫各種角度,所以雖握住筆管,但使筆在指掌間能靈活運轉。
3 染色時,需兩枝筆,一沾顏色用以填塗,一含清水用以洗染,可交換使用這兩枝筆,亦可兩枝同時拿在手中使用。
【筆鋒的運用】
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順鋒、逆鋒。
【運筆】
1 提、按、頓、挫、轉、折、快、慢。
2 作畫不宜像寫小字,能懸腕最好,亦可將手腕輕附於桌上,肩膀微提,隨時靈活行動。
3 畫中點線面,全在指頭、腕、臂如何操縱筆桿與筆毫而產生。運筆時,用力的輕重、起伏、提頓,行筆的快慢、停始、扭轉等方式,會形成多種變化的點線面。
4 描線多使用筆的中鋒,點面則用側鋒,使用側鋒注意控制筆管的傾斜角度,和力量的輕重。可以撇、刷、寫、點的運筆方式揮毫,也可以滾筆、逆筆等自由方式運用。作畫以點線面表現時,應先歸納簡化,並加強特徵,略其枝節,才便於用筆。
【用筆】
1 斡:以淡墨重疊,旋旋而取之,謂之斡。
2 皴擦:以銳筆橫卧,惹惹而取之,謂之皴擦。(皴、擦皆為面的表現技法,但皴法可見筆鋒及筆勢,而擦法則無。)
3 渲(染):以水墨再三而淋之,謂之渲。
4 刷:以水墨滾而澤之,謂之刷。
5 捽:以筆頭直往而指之,謂之捽。
6 擢:以筆頭特下而指之,謂之擢。
7 點:以筆頭而注之,謂之點。
8 畫:以筆引而去之,謂之畫。──宋。郭熙【林泉高致】
9 拖:以筆橫卧拖曳。
10 勾:以墨線勾畫出物體的輪廓。
11 勒:在勾描的墨線為顏色所掩蓋時,再用線重行勾畫稱之。

【用筆三病】
1 版:版者腕弱筆痴,全虧取與,物狀平褊,不能圓混也。
2 刻:刻者運筆中疑,心手相戾,勾畫之際,妄生圭角也。
3 結:結者欲行不行,當散不散,似物凝礙,不能流暢也。 ──宋。郭思 【論畫】

『捌』 硬筆書法的用筆方法有哪些

硬筆書法用筆相對毛筆書法而言較為簡單,已經沒有中、側鋒用筆的概念,主要是把握起筆收筆、輕重、快慢、行筆方向、筆勢等因素。

一、起筆收筆

每一個筆畫都有起有止,初學者必須了解每一個筆畫的起收方法,硬筆書法的起收筆種類少、方法簡單,只要學習者稍加留意、歸類,就能掌握自由體對起收筆是毫不在意的,即使有些暗合,也是無意識的。而真正的書法家寫的字貌似平淡自然,實質上是一種從有法到無法的回歸。仔細去分析好的作品,各方面把握都是非常到位的。

二、輕重

在行筆過程中,對輕重力度的把握是很重要的輕重體現的是一種力量的節奏,給人以不同的韻律感受。可以由輕到重、由重到輕,也可輕重不變等,輕重的過渡要協調、和諧。在外形上表現出線條粗細及濃淡的變化,動作上表現為手在三維空間的運動。輕重的變化控制需要一個熟練的過程,才能做到隨心所欲

閱讀全文

與張瑞圖發明的用筆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