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飛鴿傳書的發明者

飛鴿傳書的發明者

發布時間:2021-07-15 02:10:28

A. 在古代飛鴿傳書是怎麼做到的呢

古代確實是有飛鴿傳書這回事。古時候沒有電話,沒有網路,較遠的地方傳信十分麻煩,要麼就是快馬傳送,要不就是飛鴿。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例如我跟用戶是朋友,我跟友人當然住在同一個地方,後來我要去別的地方了,我就帶著家鄉的鴿子離鄉背井,有天我有事情要聯絡友人,我就把字條放在鴿子腳上一種專門放信的東西的裡面,再把鴿子放出去,鴿子就會飛到家鄉去,友人就會發現那隻鴿子和我的信,雁子也是,她們都是利用鳥類的習性。

飛鴿傳書

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但要成為一隻信鴿,主要還在於訓練。飼養信鴿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放翔、競賽與使用。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育良種與科學飼養管理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訓練的基本原理是根據信鴿的生物學特徵及生理特點和“條件反射”原理。訓練的根本目的,在於培養、鍛煉、提高鴿子的素質,發揮其固有的生物學特徵與特長,從而具備完成各種通信和競翔任務的基本要素及條件。訓練的基本內容一般包括:基本訓練、放翔訓練、競翔訓練、適應訓練和運用訓練。訓練原則上應從幼鴿抓起,由簡到繁、由近到遠、由白天到夜間、由基礎訓練到專業訓練,總之由易到難進行

B. 古人的飛鴿傳書能傳多遠

有記載的飛程最遠的鴿子是:1971年11月27日,在澳大利亞昆士蘭肯納慕拉地方,發現一羽飛得半死的鴿子,戴著德國漢諾威環標,說明這羽鴿子的飛程約16090千米,是全世界飛得最遠的鴿子。

C. 鴻雁傳書、鯉魚傳書、木鵝載表、竹筒傳書、木系詔書、風箏通信、飛鴿傳書的來歷!急!

「鯉魚傳書」的故事,發生在漢朝。有一首漢樂府詩是這樣寫的:「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意思是說,有遠方來客,送給詩人一對鯉魚,叫兒子剖開鯉魚烹食,卻發現魚腹中有一尺長的帛書。書信上講的是勸他多加餐飯,同時表達了長久思念之情。這就是「鯉魚傳書」的典故。

其實,這故事的源流還更久遠。我國古代神話中說,早在商朝末年,當姜太公在渭水邊垂釣的時候,他就曾捕獲一條鯉魚,魚肚裡有一封信,預告他以後被封在某地。後來他輔助周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裡。

D. 書信是啥時候發明的古人寄信真的只能依靠鴻雁和飛鴿

隨著時代進步以及人們的行為方式與思想意識轉變。很多曾經比較有歷史韻味的東西,已經逐漸被人們淡忘於歲月的長河之中。

「書信」作為古人傳遞消息,以及互訴衷腸的媒介和載體。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淡出人們的視線並徹底消失。

筆者認為時代進步固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彈冠相慶的事情。但不加甄別地遺棄所謂的「古老」與「陳舊」,也是一件令人惋惜和遺憾的事情。「書信」作為一個曾經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文化產物。

「書信」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書信發展歷史,其實就是古代社會人文歷史的發展縮影。它所記錄的關於公文、信息、情報;以及情話和噓寒問暖,都真實地反映出了古人的思想世界。如果將其比喻成一部不成體統的古代「思想史」,相信也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可。

由於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已經使很多具有歷史韻味的,古老習慣和延續了幾千年的文化行為,逐漸淡出了歷史舞台。而書信做為第一批受沖擊者,在電話出現之後就盪然無存了。

相信對於很多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他們其實已經屬於最後一批,能夠執筆寫信的幸運兒了。雖然時代在進步科技在不斷發展,人們更加需要的是「即時通訊」,而書信這種耗時耗力還需要等待的文化載體,退出歷史也具有一定必然性。

結 語

筆者認為古代人所發明的書信,以及飛鴿傳書和驛站寄信等方式,這在現代人的眼裡可能顯得有一些笨拙。但是這種凝結了古人智慧,以及傳承了幾千年的書信方式,所能代表的除了極具魅力的文化特色之外,其實也是一種讓人無法忘卻的情懷。

當鋪開一張信箋提起飽含墨汁的毛筆,將所思所想以及愛和情仇,文不加點的傾灑於紙上之時。筆者認為此時此刻信箋上所寫的內容並不重要。因為更加重要的是信箋對面,那個痴痴等待回信的人兒。

E. 飛鴿傳書誰發明的

1990 年的愚人節 (4/1) , BBN STC (BBN Systems an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的 David
Waitzman 發表了 RFC 1149 "A Standard for the Transmission of IP Datagrams on Avian
Carriers" 這個通訊協定,規范了使用飛行鳥類來傳遞 IP 資料片 (IP Datagrams) 時的種種標准。
這個通訊協定大概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飛鴿傳書」了。根據 CNET 在 2001 年 5 月 4 日的報導,後來真的有人拿鴿子實做了這個通訊協定。一群挪威柏根的
Linux 瘋子,成功地使用 CPIP (Carrier Pigeon Internet Protocol, 信鴿網際網路通訊協定) 這個通訊協定,傳遞了

F. 飛鴿傳信是誰發明的

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抄書襲是一個意思,就是古人之間聯系的一種方法,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
古代通信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且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G. 古人飛鴿傳書的故事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漢武帝時,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不幸遭到扣留。對匈奴的威逼利誘,他大義凜然,毫不屈服。被發配到荒蕪人煙的北海(今貝加爾湖)去放羊,一去就是十九年。漢武帝死後,昭帝繼位,匈奴與漢朝和親,漢朝要求放回蘇武等人。匈奴謊稱已經死了。漢朝官員機警地說:「前幾天,我們皇上打獵時,射下一隻鴻雁,鴻雁的爪子上綁著一封帛書,正是蘇武寫的,證明他還活著。」匈奴無奈,只好放人。

在古時候,人們送信要託人送。有一天,一個地方發生了洪水。一個信差騎著一匹馬從發洪水的地方到京城,報告再去的情況。在路上,信差騎的馬累死了,他借了農民一匹馬,可騎了幾公里又累死了,他又向當地人借了一匹馬,可馬又累死了。一路上,他總累死了六匹馬。進了京城,他先說了災區情況,又說:「皇上,我來的時候,向農民借了五匹馬,如果我們建立一個機構,由我們自己的馬,那樣不是很方便嗎?」皇上聽了立刻建立了一個叫「驛站」的機構。從此以後,皇上下達命令就很方便了。並且,驛站的馬從來沒死過。

H. 古時候人們利用烽火台驛站飛鴿狼煙等方法傳遞信息,後來又發明了用------.--------.等傳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 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旗報、牌報、揭帖旗報源於我國古代的「露布」,通常由專人扛著,騎在馬上,賓士傳送,供沿途軍民閱覽,鼓舞士氣。牌報則是寫在木牌上的新聞傳播工具,而揭帖則是類似傳單的一些印刷品,可供四處散發。
報房起於清代,主要集中在北京。早在清代初期,北京城內就有以私人名義從事抄報活動的人,多為低層文吏,以刊刻抄邸報為自己的副業,到清代中、晚期演變成私營報紙。
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古時候。人們修築高高的烽火台。當發現敵人入侵時,便立即點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煙,來傳遞敵情信息,召集軍隊前來援助。後來,人們又發現了騎馬傳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國各地設置很多驛站,有專門的人接力傳遞信件,這樣,可以騎著馬把信息傳送到很遠的地方。再以後,人們又發明了用旗語、燈光傳遞信息的方法。
早在公元968年,中國便發明了一種叫"竹信"(Thumtsein)的東西,它被認為是今天電話的雛形。歐洲對於遠距離傳送聲音的研究,卻始於 17世紀。1796年,休斯提出了用話筒接力傳送語音信息的辦法。雖然這種方法不太切合實際,但他賜給這種通信方式的一個名字--Telephone(電話),卻一直延用至今。
有人說,電話是一支唱了100多年的歌。它至今依然是聲音繚繞,響徹寰宇。100多年來,電話作為傳遞人類話音的基本功能雖無多大變化,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它卻經歷了"磁石-共電-自動"的發展過程。
1753年2月17日,《蘇格蘭人》雜志上發表了一封署名C.M的書信。在這封信中,作者提出了用電流進行通信的大膽設想。他建議:把一組金屬線從一個地點延伸到另一個地點,每根金屬線與一個字母相對應。在一端發報時,便根據報文內容將一條條金屬線與靜電機相連接,使它們依次通過電流。電流通過金屬線上的小球便將掛在它下面的寫有不同字母或數字的小紙片吸了起來,從而起到遠距

閱讀全文

與飛鴿傳書的發明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