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麵包的創造

麵包的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15 01:16:01

① 麵包是怎麼誕生的/白蘭地酒的由來

文/劉元 麵包在西方屬於一種主食。現在,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喜歡麵包的人越來越多。大量的事實證明,麵包起源於美洲,而不是歐洲。 很久以前,美洲印第安人為了改善食物,就突發奇想,將橡實和某些種子磨成粉,創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粗麵包。後來,世界上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這種麵包,這一美妙的食物得到廣泛傳播。 人們掌握了製造麵包的技術後,就用石板碾壓穀物製成粗麵粉,摻水後鋪在平石板上進行烘烤,形成更為可口的粗麵包。當時的麵包使用了小麥、大麥、裸麥、燕麥、黍及扁豆等材料。在古埃及的壁畫上,就有婦女用石擀麵杖碾壓穀物的畫面。 那時的麵包雖然很堅硬,但便於保存,因此特別適用於行軍、狩獵中食用。今天的「查佩蒂」麵包,還有蘇格蘭的燕麥麵包,仍保持著早期的樣子。 早期的面團中從來不加酵母,製作出來的麵包很像死面饅頭。發酵的方法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埃及出現的,當時的埃及人把麵粉加水加鹽混合在一起,做成麵包。一次,有人將和好的面團放在陽光下,忘了拿回去。當他想起來去拿那塊面團時,面團都發起來了。從那時起,人們開始在爐子上烘烤松軟的麵包。從此,發酵麵包的技術就被埃及人創造出來,但一直保密。 公元前1世紀,希臘人發明了水輪,其功能與中國的水磨大致相同,可以很快地磨製出麵粉。這對發展麵包業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公元8世紀前後,聰明的阿拉伯人創造出風車,大大節省了人力。人們用磨細的麵粉製成許多白麵包,但工序相當復雜,因此難以成批地生產。那時,白麵包的價格非常昂貴,只能供富人食用,窮人是不敢問津的。 到19世紀,人們設計出特製烤爐,這種烤爐可大大減少麵包師的工作量。 1880年,世界上第一座專門從事麵粉加工的磨坊在瑞士出現。當時的磨坊能將麩皮和麥芽去掉,麵包的顏色也不再發黑。後來,麵粉加工有了較大的發展,面磨得更細,酵母更純,小麥改良品種也層出不窮。這樣一來。麵包就更加松軟、潔白和可口。 現在,麵包業已經機械化。人們利用工廠的全自動機械製造出精美的麵包,還把研磨中損失的維生素加到面團中,再用自動切片機將麵包切成片,每小時能切1500多條大麵包,然後包裝好送往超市或商場。 近年來,又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人們覺得麩皮和麥芽對身體極有好處,完全去除未免可惜,於是粗麵包再度流行,成為人們喜愛的食品。 白蘭地酒的由來 白蘭地酒是一種用葡萄酒經過蒸餾釀造而成的優質名酒,其酒精含量約45%左右。 有人認為,歐洲的白蘭地酒最早是在13世紀由十字軍騎士們帶回來的。當時,歐洲人認為白蘭地酒是一種治療病痛的葯酒,能解毒去瘟。 公元15世紀,皮埃爾·愛斯巴倫著有《理論之書》。這本書以充分的事實,論證了白蘭地酒在清洗傷口、消除秘食和解毒去瘟方面的奇妙功效。 關於白蘭地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大約在15世紀時,荷蘭有個船長。一次,他往家鄉運送葡萄酒。為了多裝酒,他將葡萄酒用蒸鍋濃縮後使液體減少一半,等到達目的地後再兌水,這樣就可多運一倍的酒。出乎意料的是,經過濃縮後的葡萄酒味道更為醇美,他覺得不必兌水了。 「白蘭地」一詞在荷蘭語中的意思是經過濃縮的葡萄酒,以後人們就把這種美酒稱為「白蘭地」了。

② 創造模式我的世界麵包怎麼做

兩種方法:1.你先用木頭做工作台,在工作台里用小麥合成麵包
2.直接收集3~5個小麥,在背包工具欄里做麵包

③ 麵包的製作過程

在一般的麵包生產中,皆是直接法生產為主,其程序為:
准備材料 →攪拌 → 發酵 →分割 → 滾圓 →鬆弛→造型→最後醒發→烘烤→冷卻→包裝
准備材料:
准備材料時,稱材料必須准確,由此才可准確計算成本及產量,稱料不準確還會做成成本增加,麵包質量不穩定,甚至影響整個生產過程。
攪拌:
准備攪拌用水時,要注意水溫,因在攪拌時是利用水溫來控制面團溫度。
其計算方法如下:65-75度減去室溫再減去麵粉溫度等於應加水溫度
攪拌的作用,不但幫助乾性材料水化、溶解、及均勻混合,更重要的是將麵粉中組成麵筋的蛋白質,利用攪拌的物理性質結合成麵筋而使面團有足夠的伸展能力。
攪拌所需的時間,由於機器功率不同,而所用之攪拌時間亦不一樣,有些廠家的和面機之速度太慢,不能將麵筋完全擴展,因此可利用壓面積壓面,幫助麵筋結合。壓面的次數,要按壓輪的寬窄、面團的大小、壓面的方法不同而有所改變。

④ 誰發明了餃子,又是誰創造了麵包

餃子: 相傳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後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飢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葯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後人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以後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紮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麵包:麵包究竟於何時才被人類當做主食,至今答案仍未知,但必定是人類發明使用火源之後。有了火,才能將麵糊烤成面餅。距今六千年前,尼羅河流域盛產小麥,古埃及人已開始將小麥磨成粉,加入水、馬鈴薯及鹽拌在一起,擺在溫熱的地方,利用空氣中的野生酵母讓面團自然發酵後,再拌入小麥粉揉成面團,放在燒烤的石頭上烤成面餅。古埃及人只知道方法,卻不懂得其原理,因此一直認為這是神在暗中幫忙,而認定麵包是「神的贈禮」。直到十七世紀,人們才發現,麵包會發酵,全是酵母菌的功勞。相較於我們中國,雖然早在神農氏教民耕種五穀、嘗百草(其中包括小麥),加上有燧氏教人鑽木取火,開始進入熟食紀元,但先民食用小麥的方法,則已不可考。但是,現今中國北方的鍋餅、燒餅,則是古代燒烤面餅最具體延伸的證據。

⑤ 麵包製作教程

大家都曉得,麵包是一款非常適合早上食用的早餐,大人小孩都愛吃。其實製作麵包也非常的簡單,只要按我說的步驟去操作,就算你是新手也能做出好吃的各種口味的麵包!下面三妹來說一下具體的做法吧!喜歡吃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吐司麵包
【准備食材及調料】:高筋麵粉270g、低筋麵粉30g、雞蛋1個、淡奶油100g、糖40g、鹽4g、酵母5g、牛奶100g

【做法及步驟】:1、先將牛奶酵母混合然後倒入麵粉中。再將雞蛋淡奶油混合加入糖和鹽一起攪拌後倒入麵粉。一起攪拌成絮狀之後,開始用手揉面揉大概十幾二十分鍾,感覺出膜了撕拉麵團不容易斷開。

2、放入發酵烤箱,底盤放入熱水,將烤箱200度預熱10分鍾,然後烤箱溫度調到40(烤箱沒有發酵功能),然後將面團蓋上保鮮膜,放入烤箱發酵40分鍾面團兩倍大。

3、將面團分成三份擀成長條狀卷兩圈半,放入吐司模具繼續烤40分鍾發酵,大概到8-9成模具就可以了,烤箱上下火180度烤30-35分鍾即可。

二、蜂蜜小麵包
【准備食材及調料】:高筋麵粉500克、酵母7克、奶粉20克、糖50克、鹽7克、蛋液40克、水265克、黃油50克

【做法及步驟】:1、首先我們先將主面團中除了黃油外所有食材全部混合在一起。將其揉用手撐開可以呈現大片厚膜。在揉出可以拉開大片厚膜後,放入軟化的黃油,繼續將其揉成用手撐開後,是非常薄而且很有韌性不容易破的狀態。

2、揉好的面團溫度最好不要超過28度,稍做整理放入密封盒中進行室溫發酵。將面團發酵至約為原來面團的兩倍大,用手指戳個洞,洞口是不回縮而且也不會塌陷的狀態即可。

3、將發酵好的面團取出進行排氣,然後等分成16分,將其分別滾圓,蓋好保鮮膜醒發15分鍾。當面團醒發的時候,我們將烤盤倒入適量橄欖油,將其抹均勻,然後上面均勻的撒上一層細砂糖。將醒發好的上述面團,再次揉圓。

4、依次滾圓分別放入烤盤中,開始第二次發酵。烤箱選擇發酵功能,溫度為36度,時間為5分,同時放碗熱水,保持烤箱內的濕度,發酵至明顯比原來大,在其表面刷上一層蛋黃液,也可以表面再撒點芝麻。

5、烤箱提前預熱溫度為210度,烤10分鍾,然後轉160度烤5分鍾。 烤好後趁熱,在其表面刷上一層蜂蜜水(蜂蜜同水比例為1: 1 )即可。

三、肉鬆麵包
【准備食材及調料】:高筋麵粉175克、水105克、酵母3克、牛奶40克、淡奶油25克、糖35克、奶粉10克、鹽3克、黃油20克、沙拉醬適量、肉鬆適量、蔥花適量、全蛋液

【做法及步驟】:1、把各種材料混合揉至無乾粉,密封放冰箱冷藏20小時左右(如果著急用可以放在室溫3個小時左右),主要還是看面團的狀態,出現蜂窩狀就可以了。

2、把主面團除黃油和鹽以外的其它材料與中種面團(中種面團用刮片切成小塊)一起放入廚師機里揉。先開一檔,揉成團後再調制二檔揉10分鍾左右,拉出的膜破洞邊緣鋸齒狀,這個時候放入鹽和軟化好的黃油。

3、繼續揉,直到揉出手膜。揉好的面團蓋保鮮膜26度左右進行發面。把發好的面團放在12寸烤盤里擀開,表面用叉子扎點孔,然後蓋保鮮膜進行二發(二發溫度不要超過38度)。

3、大概45分鍾左右二發完成。表面刷一層蛋液,撒.上肉鬆和蔥花。烤箱上下火180度預熱10分鍾後放入,烤18分鍾左右表面金黃就可以出爐了。

4、麵包出爐脫模放一會, 翻過來放在油紙,在背面用刀劃兩道(別劃透了,只是為了方便捲起來)抹一層沙拉醬,撒_上肉鬆。用油紙把它捲起來,放20分鍾左右定型。定型完成後打開油紙,切成4份。在每塊麵包卷的兩側抹一層沙拉醬,再粘上一層肉鬆就好了。

四、老麵包
【准備食材及調料】:麵包粉(中種面團)350克、清水、耐高糖酵母(中種面團)4克、麵包粉80克、奶粉20克、全麥粉50克、白糖90克、黃油10克、鹽2克、雞蛋52克

做法及步驟:1、製作中種面團:原料有耐高糖酵母和麵包粉,將清水與耐高糖酵母混合,倒入麵包粉中,和成面團,放冰箱冷藏中發酵約10個小時。

2、 主面團的原料:中種面團、奶粉、麵包粉、白糖、黃油、鹽、雞蛋、全麥粉。將中種面團、白糖、麵包粉、奶粉、全麥粉和雞蛋,放入麵包桶中,啟動揉面程序。

3、當麵粉成團時,加入鹽,繼續揉面。當面團能拉出較粗的薄膜時,加入黃油,繼續揉面。面團變得很光滑,能拉出結實的薄膜時,從麵包桶中取出,整成圓形,放入盆中,蓋上保鮮膜,室溫發酵。

4、面團發酵至2倍大時, 移到面板上,揉搓排.氣。將大面團分成20個小面團揉圓後,靜置10分鍾。取出一個小面團,用擀麵杖或手掌將面團中的氣體排出來,再揉成圓形,其餘的小面團都如此操作。

5、將麵包坯放入烤盤中,用烤箱的發酵檔發酵。發酵至2倍大,取出刷蛋液,烤箱預熱上火175度,下火175度。 預熱完成,將烤盤放入烤箱。上下火175度,烤制28分鍾,取出晾涼即可食用。

⑥ 麵包製作過程

第一步、先從認識麵粉開始吧! 做麵包需要用高筋麵粉,這是麵包組織細膩的關鍵之一。高筋麵粉指麵粉中蛋白質含量特別高者,一般在11.5%以上,平均可以達到13%。有TX說在超市買不到高筋麵粉,我的意見是去大型的超市找找,或者乾脆網購。畢竟,做麵包少不了它。 餃子粉不是高筋麵粉——這點需要特別注意。我不知道關於「餃子粉就是高筋麵粉」這個概念是從哪裡來的,但我知道它深深植根於很多TX的頭腦里。只要稍加註意,就會發現餃子粉的蛋白質含量大多在10—11%之間,達不到高筋麵粉的標准,仍屬於中筋麵粉的范疇。但是,它是中筋麵粉中蛋白質含量最高的粉類,所以,是在沒有高筋麵粉的情況下,可以用它代替,作為權宜之計。 如何判斷麵粉的筋度呢?有一個最簡單的辦法。抓一把麵粉,用手捏緊成塊狀,松開手,如果麵粉立刻散開,就證明筋度很高。如果麵粉還保持為塊狀,則證明筋度很低。 第二步、最重要的步驟之一:面團的攪拌 有一個說法:麵包製作過程中,正確的發酵影響了麵包質量的90%。對此我深不以為然。在我看來,面團的攪拌與面團的發酵處於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時影響著麵包的成敗。 注意了!對麵包攪拌重要性的理解,有助於你製作出成功的麵包! 攪拌,就是我們俗稱的「揉面」,它的目的是使麵筋形成,為了幫助大家理解這個概念,我必須說一下麵筋形成過程以及它在麵包製作中所起的作用: 麵筋是小麥蛋白質構成的緻密、網狀、充滿彈性的結構。麵粉加水以後,通過不斷的攪拌,麵粉中的蛋白質會漸漸聚集起來,形成麵筋。攪拌的越久,麵筋形成越多。而麵筋可以包裹住酵母發酵產生的空氣,形成無數微小的氣孔,經過烤焙以後,蛋白質凝固,形成堅固的組織,支撐起麵包的結構。 所以,麵筋的多少決定了麵包的組織是否夠細膩。麵筋少,則組織粗糙,氣孔大;麵筋多,則組織細膩,氣孔小。這也是為什麼做麵包要用高筋麵粉的原因,只有高含量的蛋白質,才能形成足夠多的麵筋。 要強調的是:只有小麥蛋白可以形成麵筋,這是小麥蛋白的特性。其他任何蛋白質都沒有這種性質。所以,只有小麥粉有可能做出松軟的麵包。其他黑麥粉、燕麥粉、雜糧粉等等,都無法形成麵筋,它們必須與小麥粉混合以後,才可以做出麵包。有些烘焙師會使用100%的黑麥粉製作麵包,但這種麵包質地會十分密實,因為沒有麵筋的產生,無法形成細膩的組織。(有TX曾經問:我往中筋麵粉里加點蛋白質,它會不會變成高筋麵粉?現在你應該明白了:除非加入小麥蛋白,加入其他諸如大豆蛋白牛奶蛋白等任何蛋白質,都不會對麵筋的含量產生影響。) 攪拌的過程: 揉面是個很辛苦的工作。為了產生足夠多的麵筋,我們必須在揉面上花大量的力氣。從。不同的麵包需要揉的程度不同。很多甜麵包為了維持足夠的松軟,不需要太多的麵筋,只需要揉到擴展階段。而大部分土司麵包,則需要揉到完全階段。 什麼是擴展階段和完全階段? 通過不停的攪拌,麵筋的強度逐漸增加,可以形成一層薄膜。取一小塊面團,用手抻開,當面團能夠形成透光的薄膜,但是薄膜強度一般,用手捅破後,破口邊緣呈不規則的形狀,此時的面團為擴展階段。 繼續攪拌,到面團能形成堅韌的很薄的薄膜,用手捅不易破裂,即使捅破後破口因為張力也會呈現光滑的圓圈形。這個時候的面團就達到了完全階段。 關於什麼樣的麵包需要揉到怎樣的階段,每個方子中都會有說明,根據方子進行操作即可。 如果用機械攪拌,則攪拌過度也會是一個常見的情況。面團揉到完全階段以後,如果仍繼續攪拌,麵筋會斷裂,面團變軟變塌,失去彈性,最終會導致成品粗糙。因此應該盡量避免攪拌過度。 如果是手工揉面,有沒有什麼技巧? 有的。每一個人在揉面過程中,都會形成自己的技巧。以前沒有攪拌機出現,那時候的麵包師是將面團放在石台上,將身體貼近石台,用身體和臀部的力量幫助揉面,而那個時候的麵包師體型也往往十分彪悍。家庭製作不需要揉那麼大量的面團,會輕松許多。揉面的力度與速度是關鍵。加快揉面速度往往可以使揉面時間大大縮短。此外,還可以使用摔、打、擀等等方式。但總之,揉面是個力氣活兒。 有些配方的面團含水量十分大,非常粘手,用手揉是十分困難的。這時候可以藉助擀麵杖來攪拌,但會非常費力氣。因此,即使你喜歡並且堅持用手揉面,但買一個麵包機幫助你也是必要的。 揉面的其他林林總總: 揉面的目的除了讓麵筋產生,還為了讓酵母、油脂、糖等在面團中分布均勻。 混合材料也是揉面的一部分。關於這一點,有很多TX都在使用後油法,即先將除黃油以外的材料揉成面團,揉到起筋後,再加入黃油。事實上,先期加入黃油更有利於油脂在面團中的均勻分布,有一個方法可以一試:就像做奶香小酥餅使用的打發黃油方法一樣,將黃油、糖、雞蛋等材料先攪拌均勻,再加入水分或其他液體材料,稍稍攪拌後,最後加入麵粉和酵母,揉成面團。各種甜麵包都非常適用這種方法,可以創造更均勻的乳化體系。 第三步、最重要的步驟之二——面團的發酵 發酵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簡單的說,酵母分解麵粉中的澱粉和糖分,產生二氧化碳氣體和乙醇。二氧化碳氣體被麵筋所包裹,形成均勻細小的氣孔,使面團膨脹起來。 發酵需要控製得恰到好處。發酵不足,麵包體積會偏小,質地也會很粗糙,風味不足;發酵過度,面團會產生酸味,也會變得很粘不易操作。 一次發酵、中間發酵與二次發酵: 除非時間非常倉促的時候,我們可以攪拌好面團,整形進行一次發酵後烤焙,其他時候,都需要進行二次發酵。因為一次發酵的產品,無論組織和風味都無法和二次發酵的產品相提並論。 在專業領域,一次發酵和二次發酵有兩個專門的詞彙來體現它們的區別(Fermentation和Proofing),而家庭製作中,我們只需要知道,好吃的麵包,是兩次發酵做出來的就可以了。 長時間的發酵會增加麵包的風味,因此有些配方使用冷藏發酵,通過低溫長時間發酵,得到別具口感的麵包。但冷藏發酵有一個缺點,就是發酵時間不易控制,容易導致發酵過度或者發酵不足。在現代這個缺點有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將冷藏發酵與中種法結合,單純的冷藏發酵方法則不再使用。關於這一點,以後我會再詳細做一篇關於中種法的博文。 第一次發酵,怎麼判斷已經發酵好了呢?普通麵包的面團,一般能發酵到2-2.5倍大,用手指沾麵粉,在面團上戳一個洞,洞口不會回縮。(如果洞口周圍的面團塌陷,則表示發酵過度)。 發酵的時間和面團的糖油含量、發酵溫度有關系。一般來說,普通的面團,在28度的時候,需要1個小時左右即可。如果溫度過高或過低,則要相應縮短或延長發酵時間。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我們需要給面團減減肥。把變胖的面團排氣,讓它重新「瘦」下來,然後,分割成需要的大小,揉成光滑的小圓球狀,進行中間發酵。 中間發酵,又叫醒發。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接下來的整形。因為如果不經過醒發,面團會非常難以伸展,給面團的整形帶來麻煩。 中間發酵在室溫下進行即可。一般為15分鍾。 中間發酵完成後,我們可以把面團整形成需要的形狀。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直接決定了你做出來的麵包是不是夠漂亮。每款麵包的整形方法都不相同,可以根據方子來操作。要注意的是,整形時候一定注意將面團中的所有氣體排出,只要有氣體殘留在面團中,最後烤出來就會變成大的空洞。 第二次發酵(又叫最後發酵),一般要求在38度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為了保持面團表皮不失水,同時要具有85%以上的濕度。 很多TX問我怎麼保持這個溫度和濕度條件。工業製作有專門的發酵箱。而家庭製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因此,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盡力創造類似的環境:將面團在烤盤上排好後,放入烤箱,在烤箱底部放一盤開水,關上烤箱門。水蒸氣會在烤箱這個密閉的空間營造出需要的溫度與濕度。 使用這個方法的時候,需要注意的是,當開水逐漸冷卻後,如果發酵沒有完全,需要及時更換。 最後發酵一般在40分鍾左右。發酵到面團變成兩倍大即可。 第四步、接近成功了——烤焙 烤焙之前,為了讓烤出來的麵包具有漂亮的色澤,我們需要在麵包表面刷上一些液體。這些刷液有水、牛奶、全蛋液、蛋水液或者蛋黃液。根絕不同的刷液,出來的效果也不相同。比如水,主要用來刷硬皮麵包的表面;而全蛋液,則適合大部分甜麵包。具體的刷液,在方子中會給出來。 將最後發酵好的面團入爐烤焙的時候,要注意千萬不要用力觸碰面團,這個時候的面團非常的柔軟嬌貴,輕微的力度也許就會在面團表面留下難看的痕跡,要加倍小心。 烤焙的時候,根據食譜給出的溫度與時間即可。注意觀察,不要上色太深影響外觀。 第五步、麵包的保存 很多TX可能都忽略了這一點。剛出爐的麵包非常的松軟,但是如果保存不當,就會變硬。——其實,只要經過正確的步驟做出來的麵包,都能維持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松軟,如果你的麵包在幾個小時以後就變硬了,也許該想想是不是製作方法上出了問題。 麵包一般室溫儲藏即可。如果你想保留較長時間,可以放入冰箱冷凍室,想吃的時候,拿出來回爐烤一下即可恢復松軟。但是——千萬不要放入冷藏室!冷藏室的溫度會使麵包中的澱粉加速老化,極大縮短麵包的保存期。 到這里,這篇文章也接近尾聲了。關於麵包,你還有什麼疑問嗎? 有,而且,一定還不少!每一款不同的麵包,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在掌握了基礎理論後,學會分析每次出現的問題是很重要的,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做出和外面賣的一樣,甚至更可口的麵包,並不是很遙遠的夢想。

⑦ 初代麵包的創造者是誰

麵包的起源,通常認為是古埃及的奴隸。
「埃及奴隸睡著了,發明了麵包」。
傳說公元前2600年左右,有一個為主人用水和上麵粉做餅的埃及奴隸,一天晚上,餅還沒有烤好他就睡著了,爐子也滅了。夜裡,生面餅開始發酵,膨大了。等到這個奴隸一覺醒來時,生面餅已經比昨晚大了一倍。他連忙把面餅塞回爐子里去,他想這樣就不會有人知道他活還沒幹完就大大咧咧睡著了。餅烤好了,它又松又軟。也許是生面餅里的麵粉、水或甜味劑(或許就是蜂蜜)暴露在空氣里的野生酵母菌或細菌下,當它們經過了一段時間的溫暖後,酵母菌生長並傳遍了整個面餅。埃及人繼續用酵母菌實驗,成了世界上第一代職業麵包師。

⑧ 製作麵包主要原料是什麼

麵包,簡單的說是面團發酵之後所得的產品,國人向來以米飯為主,由於西洋文化東傳,以及旅遊、留學的日益頻繁,國人對西洋食品甚至愛不釋手,加以忙碌的社會,簡單、快速的快餐,頓時成為國人的喜愛。因此,業界也看準了這一大片消費市場,紛紛在產品的研發、技術的改良、材料的選購大費苦心,莫不希望為國內的烘焙食品開創另一線生機。
製作麵包的基本材料有麵粉、水、鹽,利用自然發酵的方法就能製得成品,酵母是添加材料,希望能促進面團發酵,或縮短發酵過程。因此,業界或學界最後都以水、鹽、麵粉、酵母並稱為製作麵包的基本材料。
隨著技術的改進和消費者對成品質量的要求,業界都在烘焙的材料上進行研發,希望善用原料的特性及功能增進麵包的質感,改良慣有粗糙的組織和不光滑的外表,藉以增加香味,達到符合軟、硬、脆、松的需求,並提升營養價值,使大家在享受的同時,也能兼顧健康、營養,達到物盡其美。
近年來國人在材料的性質、用途、功能都能不斷的加以了解,再加上靈巧的雙手,將產品美化為現代美食。完美的成品必定需各方面的加以配合,如各種烘焙機械的問世,使得人類在製作環境上大為改善,縮短操作時間,達到更佳的效果,可使銷售市場更為寬廣,不僅是消費者之福,也是業者所深深期待的。
麵包製作的材料很多,每種材料的性質、功能都不盡相同,根據一般面所製得的材料種類,可分為基本材料、主要材料、添加材料等,現在就先將材料性質加以了解。
一、材料性質:
烘焙材料的性質不外乎分四大類,如柔性、韌性、濕性、乾性材料等。柔性材料主要的功能是增進麵包的柔軟度,如糖、蛋黃、油脂等,韌性材料是結構性材料,主要是加強面團的彈性和韌性,如麵粉、奶水、蛋白、鹽等。
而乾性材料是指乾的原料,如奶粉、可可粉、麵粉等。必須要有濕的材料來溶解,濕性材料如水、蛋…等也須有乾的材料加以相輔相成才能相得益彰。
配方中若柔性材料太多,麵包太軟,外觀不佳;若韌性材料太多了,則麵包干硬不可口,因此不同材料的性質須相互配合,如乾性材料需濕的材料調和,柔性材料韌性材料相互綜合,彼此才能協調,使質量達到更理想的境界。
二、基本材料:
麵包製作的基本材料有鹽、水、酵母、麵粉等四種,麵粉、鹽、酵母都需要濕性的水來溶解,才可形成麵糊,也因為水的加入,才能形成麵筋,使麵包製作過程中,得以整型,創造更多變化的食品。所以麵包的材料,主要由這四種材料構成,而稱為主體材料,不可缺少,其中酵母、水、鹽可依製成麵包性質不同,酌量增減。如此才能期待有好質量的產品。
三、主要材料:
主要材料如糖、油、蛋、奶粉、改良劑、膨大劑等是基本材料的副料,它能影響麵包質量、組織,也是改善麵包的結構性材料,製作時,可依麵包種類的性質不同,適當的調整材料的百分比,使成品達到高質量、營養、健康的理想境界。
四、添加材料:
添加材料是指兼顧到味覺及視覺美觀的材料,如香料和食用色素,對於麵包內部組織,或松軟程度,並無直接影響。一般可分添加物和添加料兩種。
麵包類食品,對於添加物的使用非常的少,一般應用在蛋糕的裝飾上較多,除非是特別指定,否則很少使用乾果類或色素等裝飾,即使使用,取量也非常少,對於提升麵包質量沒有太明顯的關系。
麵包的裝飾甚少,如果為了提升價值,常會以核桃、蜜餞類等添加料加入面團內一起攪拌、發酵,也可當成夾心使用,效果更佳。不論是食用色素,或乾果都不宜添加太多,而且必須好好應用,才能得到更佳狀態的效果。
不論是初學者或烘焙師父,除了具備靈巧的雙手和技術外,對於每項材料用途、調整、特性都需了如指掌,將美食轉換為更現代化的產品,融會貫通,才會有淋漓盡致的作品發揮,也才是消費者之福。

⑨ 麵包的起源與發展

現在一般認為麵包起源於古埃及。在埃及的一座五千年以前的法老墓內,人們看到一幅當時製作麵包的古壁畫,由此可見,埃及的麵包製作具有悠久的歷史。

從新石器時代起,當人類開始定居生活,並從事於農耕的時候,谷類在人的食物中逐漸占居首要地位。最初,人們吃的是浸過水的整粒的穀物,更進一步,人們開始嘗試將穀物碾磨成粉,麵粉的出現,使人們想到了穀物的新吃法,即用麵粉來做餅。

燒餅,這個名詞的由來,是很形象化的。據考古證明:最初做餅食的方法,是將小麥粉用水和好,平攤在滾燙的石頭上。若天雨無日光,就把面塊塞在熱灰里烤乾。以後,烤爐開始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而做餅的方法亦起了變化。將面團貼在烤熱的瓦罐內壁上面,當面塊烤熟後,它即落在罐底上。這就是最原始的烘烤食品起源。

至於今天的麵包,則是發酵加烘烤的面制食品。它的發明起源,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公元前三千年前的一天,一個古埃及人將和好的麵包忘了烤,放置了一夜,空氣中的酵母菌使之自然發酵,第二天燒烤後,發現面團膨脹起來了,體積亦增大了,以這種面團做成的餅食,帶有多孔的特性,因此也就便於咀嚼而可口。自從經過上述的改變以後,可以說,麵包最早的萌芽已經出現了。

古埃及人將麵包做法傳到了古希臘之後,就出現了專門的麵包師。開始使用從葡萄汁發酵而來的酵母菌,創造了量產麵包的形式。

隨著古羅馬的發達,文藝復興的擴展,從法國、奧地利開始,麵包普及了整個歐洲,又從歐洲傳到了亞洲、非洲等,成為世界各地的美食。

⑩ 麵包是哪個國家發明的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早期16世紀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殖民時代將類似小西點的點心隨著船員與廚師專帶到亞洲及美洲。屬另一方面由於歐洲盛行皇室通婚,南歐一些公主的陪嫁當中除了一些宮女外也跟隨著皇室廚師,因此南歐的點心如貝殼蛋糕、櫻桃派塔、咕咕霍夫等,都是未來影響法國及歐洲其他地方點心文化的因素之一。
隨著歷史的軌跡,雖然可感受到當初的起源及背景,不過時代的演變及進步,蛋糕不再是一種傳統及地方的代表,國於國距離的縮短,資訊的發達,好吃的蛋糕,也可以倍速的宣傳,創造出流行的文化,如巨蛋蛋糕,但是商品大量曝光及媒體過度神化的同時,也不要忘記蛋糕的精神,終究好吃的點心可淵遠流長。

閱讀全文

與麵包的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