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發明404

發明404

發布時間:2021-07-15 00:33:09

㈠ 誰發明的紙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西漢紙的圖片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12前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蔡倫紙的圖片從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早期紙張的使用公元105年,蔡倫所造的紙已經能滿足書寫的要求,對於蔡倫來說,造紙的目的就是用來取代木牘、竹簡、縑帛等書寫、記錄文字的材料,由於紙質輕,價格低等優點,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東漢末年,山東人左伯,就是一個以造紙精美而聞名,當時的書法家都十分推崇左伯的紙,這就是說,在東漢末年,造紙技術與超過了蔡倫的造紙。公元2世紀4世紀,是竹簡、縑帛和紙張並用的時期,由於紙張的質量和產量不斷提高,紙張作為寫字用的材料,其使用的比列也越來越大,在這個時期,紙張已成為文人不可缺少的寫字材料。總之,在紙張得到廣泛應用之後,使書有重時大的減輕,從而完全取代了過去的寫字材料。早期的造紙方法造紙的圖片有關中國古代造紙的方法,歷史上記載很少,但就紙的製作工藝及其原理,發明迄今兩千年來,並無多大實質性變化。總結起可歸納以下幾點:一是將砍伐來的植物,比如麻類植物,用水浸泡,剝其皮,再用刀剁碎,放在鍋里煮,待晾涼後再行浸泡、腳踩,用棍棒攪拌,使其纖維變碎、變細。造紙的圖片二是摻入輔料,製成紙漿。三是用抄紙器(竹簾之類)進行抄撈、晾乾,即可製成為紙。造紙的圖片紙雖然出現較早,但真正用於書寫和推廣使用是在蔡倫造出質地優良的"蔡候紙"之後。公元404年,東晉桓玄帝曾下令廢簡用紙,使紙的應用日益推廣和普及。用歷史的觀點看問題,歷史上任何一項重大工藝技術的發明,都不是偶然的,都具有從設想,到雛形,到完善的發展過程。蔡倫之前雖然有紙,但這無損於蔡倫作為重大改良者和完善造紙術這一發明的發明者的豐功偉績。是蔡倫的發明創造,使紙進入了它的實用階段,並迅速、廣泛地推廣開來,為完善印刷術和促進印刷術的發展提供了物美、價廉、而又易得的承印物。蔡倫的功績和他作為完善造紙術這一偉大發明的發明家的光輝形象是不容抹煞的。綜上所述:筆的發明和改進,使得中國的文字向著簡化、工整、規范和易於鐫刻、復制的方向發展;織物、紙和墨的發明、發展和應用,為印刷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承印和轉印材料;以手工雕刻和轉印復制技術為基礎的蓋印和拓印以及織物印花技術的不斷完善和結合,為印刷術的發明奠定了技術基礎;社會的進步、文化事業的發展,造就了發明印刷術的社會環境和客觀要求。這四者的具備和結合,使得印刷術的發明成為歷史的必然,至隋、唐時期開始推廣應用了。

㈡ 美國發明家有哪些

美國發明家有: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萊特兄弟、亞歷山大·貝爾、羅伯特·富爾頓、本傑明·富蘭克林等。

1、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米蘭鎮。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參考資料:網路-愛迪生

參考資料:網路-萊特兄弟

參考資料:網路-亞歷山大·貝爾

參考資料:網路-羅伯特·富爾頓

參考資料:網路-本傑明·富蘭克林

㈢ 404號工程隊昆侖山靈異檔案的真相是什麼

昆侖山叫做地獄之門,是因為大家感覺這個地方非常的神秘,有一些人喪命在這里,就增加了這里的靈異性。這座位於青藏高原昆侖山區的昆侖山地獄之門,到底有什麼神秘之處呢?昆侖山是中國的一大旅遊勝地,但卻頻頻傳出一些詭異的傳言,昆侖山地獄之門一直都是個未解之謎,但近日,有專家稱昆侖山地獄之門隱藏中國未公開的驚天秘密,究竟是什麼呢?

1949年9月1日,根據中央指示,務必在建國前成立一個類似事件的處理部門,從全軍各部選拔異能者與軍事技術過硬者,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陳××為部長,下設15個部門小組,負責各類不明事件的接受與處理。為保密需要,對外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091氣象研究所」,軍內統稱「091」。091正式成立。

1951年3月,091參與打擊湘西土匪,成功地揭穿了土匪企圖運用當地特殊地形天氣裝神弄鬼的把戲,配合部隊首戰告捷。任務級別:機密。

㈣ 中核404有限公司是做什麼的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於2007年12月21日在甘肅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王俊峰,公司經營范圍:

核設施退役及放射性廢物治理;乏燃料後處理;核燃料的加工及核廢物處置;核輻射加工;核子及核輻射測量儀器製造;機電儀設備製造及安裝;特種設備、三類壓力容器檢驗檢測;同位素的生產與銷售;天然鈾儲存經營業務;生產、銷售Ⅲ、Ⅳ、Ⅴ類放射源,生產、銷售非密閉放射性物質,使用Ⅱ、Ⅲ、Ⅳ、Ⅴ類放射源,使用Ⅱ類射線裝置;放射性物質運輸;核工程和技術研發、實驗及技術檢測;核醫學研究與職業病防治;自來水、熱的生產和供應;自備鐵路運輸,道路、普通貨運、危險貨運;固體廢物、輻射污染治理;職業技能培訓(均憑資質證和相關許可證經營)。

拓展資料:

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前身為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第四零四廠。

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第四零四廠位於甘肅嘉峪關以西100公里處,簡稱為404廠,籌建於上世紀1957年,因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帝國霸權主義的核壟斷和核訛詐而輝煌。

參考資料:中核四0四有限公司-網路中國核工業總公司第四零四廠-網路

㈤ 紙是誰發明的

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

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5)發明404擴展閱讀

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造紙術最早是在漢字文化圈內傳播。朝鮮半島造紙是在魏晉南北朝之際,生產的主要是麻紙,後來才有楮皮紙和桑皮紙。現存最早的紙寫本是韓國湖岩博物館館藏754年新羅的楮皮紙寫本《華嚴經》。朝鮮造有皮紙,其特點是紙質較厚重、強韌而又潔白。

明屠隆在《考槃餘事》中談到高麗紙時說:「以綿繭造成,色白如綾,堅韌如帛,用以書寫,發墨可愛,此中國所無,亦奇品也。」朝鮮制皮紙時,基本上沿用中國技術,但工具和技法略有不同。

中國紙與書卷早在2世紀便已傳到越南。在漢末、魏晉時期,越南北部地區已能造紙。據德國漢學家夏德研究,當時大秦不會自行造紙,所獻紙為其在越南所采購,沉香、皮紙充作本國物品向中國朝廷作為進貢禮物」。越南南方的紙是由北方輸入。

宋元以後,南方也可以造紙。陳朝藝宗紹慶元年(1370年),曾派遣使臣將所產紙扇送給明太祖朱元璋。清雍正年間,越南曾回贈清帝金龍黃紙二百張。晚期越南版書籍多以竹紙印刷,而此紙也與中國紙類似。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造紙術的發明及傳播

㈥ 攝影藝術的發明

應該是先有了攝影的技術才有的照相機...關於攝影藝術的發明LZ可以找下世界回攝答影史,..很多..說不清楚 ...
世界攝影史-顧錚
一、攝影的曙光 /l
l.攝影術前史/2
2.攝影術的發明者/3
3.一系列的新進展/5
4.攝影與繪畫/6
5.彩色攝影的探索/9
二、在美與真之間/11
l.都市真相/12
2.「他者」的人類學觀察/13
3.戰爭與災難的影像/14
4.來自「東方」的影像/16
5.地理空間的攝影確認/18
6.刻畫人性的肖像攝影/19
7.藝術美的表述/20
8.運動中的身體/23
三、畫意的鄉愁與攝影的大眾化/25
l.畫意攝影的興起/26
2.鄉愁的藝術/27
3.向現代主義傾斜/31
4.畫意攝影在日本/32
5.柯達與攝影的大眾化/33
四、現代主義攝影的實驗光譜/35
l.現代攝影在美國的確立/36
2.兩次大戰間的歐洲實驗攝影/37
3.莫霍利一納吉與包豪斯的攝影實驗/40
4.達達與超現實主義攝影/41
5.蘇聯的先鋒攝影與日本的新興攝影/45
五、紀實的眼光/47
l.紀實的濫觴/48

㈦ 21世紀中國有哪些重大發明

1、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被譽為「中國天眼」,由我國天文學家南仁東於1994年提出構想,歷時22年建成,於2016年9月25日落成啟用。是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主導建設,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最大單口徑、最靈敏的射電望遠鏡。綜合性能是著名的射電望遠鏡阿雷西博的十倍。

2、港珠澳大橋

港珠澳大橋(Hong Kong-Zhuhai-Macao Bridge)是中國境內一座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橋隧工程,位於中國廣東省伶仃洋區域內,為珠江三角洲地區環線高速公路南環段。

港珠澳大橋於2009年12月15日動工建設;於2017年7月7日實現主體工程全線貫通;於2018年2月6日完成主體工程驗收; 於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時開通運營。

3、人類基因組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在研究人類過程中建立起來的策略、思想與技術,構成了生命科學領域新的學科——基因組學,可以用於研究微生物、植物及其他動物。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是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

4、北斗導航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下簡稱北斗系統)是中國著眼於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自主建設、獨立運行的衛星導航系統,是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全天時、高精度的定位、導航和授時服務的國家重要空間基礎設施。

隨著北斗系統建設和服務能力的發展,相關產品已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海洋漁業、水文監測、氣象預報、測繪地理信息、森林防火、通信時統、電力調度、救災減災、應急搜救等領域,逐步滲透到人類社會生產和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5、一箭三星的成功發射

1981年9月20日,中國第一次用一枚火箭成功發射一組三顆衛星——「科學實驗衛星9號」。一箭三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重大突破。所謂一箭三星是指用一枚火箭發射三顆衛星。3顆衛星是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這次發射當時在世界引起了轟動。

2017年11月21日12時50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六號運載火箭,發射吉林一號視頻04、05、06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成功。

㈧ 404和403到底有什麼區別啊,求分析分享

錯誤代碼為什麼是404不是403?這有一份它的發展簡史

: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的遇到過404錯誤的頁面,這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是404?不是403?這背後又能反映什麼樣的問題呢?近日,Wired發布了一篇文章介紹了404錯誤的發展歷程,文章由36氪編譯。



「Not Found」,這個臭名昭著的404錯誤通常被稱為「互聯網的最後一頁」。這不僅是一個被人所熟知的強制性警告信息,還是一個文化現象和一句妙語。關於它的負面雙關語比比皆是。人們把它印在了漫畫和T恤上。這個曾經只是被書獃子式幽默所接受的、可以理解的一面,已經成為了現在數字生活中的一部分。

404錯誤能夠具有跨界的吸引力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這是近乎普遍、與生俱來的情感:純粹的失望,呈現出了一個未曾預料到的問題。這也提醒我們,科技,尤其是網路,是由人類創造的,因此也是不可靠的。畢竟,互聯網並不是一台運轉良好的機器;它更像是由單向超文本構建的地球上的歡樂花園,由斷鏈、損壞的圖像文件和不完整的信息組成。



在它出現後不久,錯誤代碼就開始享受或忍受它在其中的份額。在21世紀初,一個想法冒了出來,即404是404房間,這個房間存放有網路的第一批伺服器,位於歐洲核子研究中心(位於瑞士的歐洲核研究組織),萬維網發明者Tim Berners-Lee的辦公室也在那裡,但經常找不到他。

「唉,」Robert Cailliau寫道,他和Berners-Lee都是超文本結構的先驅。當被要求對404錯誤發表評論時,他似乎不太樂意接受他所謂的「瑣事」。Cailliau堅持認為,上述的說法是一種「廢話」。

錯誤代碼是必要的,但不是一個中心階段的問題。Cailliau在給我的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當你為一個新系統編寫代碼時,你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來為你檢測到錯誤的情況寫長信息。」在當時,內存也是一個問題;較長的信息是不切實際的。(「現代的極客們已經不知道用64K內存來編程是什麼樣子了,」他寫道。)

解決方法很簡單:指定錯誤類別的數值范圍。這是在Cailliau的演講中完成的,「根據程序員的突發奇想。」客戶端錯誤出現在400范圍內,使「404」成為「Not Found」的相對乾脆的委託。Cailliau堅定地說:「404從來沒有被連接到任何一個房間或任何物理地點。」他寫道:「這完全是個神話。」



當被問及他是否有任何關於為什麼這個錯誤如此吸引人的理論時,Cailliau寫道:「我甚至沒有預感到404的魅力。」坦率地說,我一點也不關心。進入404響應頁面的那種創造力是毫無用處的。神話可能是由於非理性、否認證據,以及對童話故事的偏愛,而這在人類中是很常見的…這些人類特徵在過去是相對無辜的,個體影響很小,信息傳播緩慢。今天,由於網路的存在,這些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種危險的力量。」或者,這種迷戀可能只是人類的一種表現,也可能是人類對互聯網的欣賞,而人類——尤其是在互聯網上——常常感到無聊。

無論如何,404都牢牢地佔據了主流。現在,公司的「聲音」可以免費、友好地與被挫敗的用戶產生共鳴(換句話說,就是一個品牌的機會)。或者,這只是一種打破「第四道牆」的方法。Tumblr採取了一種厚顏無恥的做法:「這里什麼都沒有……除非你在尋找這個錯誤頁面,在這種情況下:恭喜!」你完全找到了。」皮克斯的404頁面上寫著:「哇,別哭了。」這只是一個404錯誤!」然後下面是從內到外的悲傷角色的插圖。Bloomberg提供了一幅三連畫,是一個男人在桌子上拍打電腦,然後不由自主地摔成碎片。後者有點奇怪——而且有點戲劇性。

㈨ 算盤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算盤是人人都很熟悉的計算工具,算盤的發明者是誰?准確的發明年代又是哪一年呢?從東漢時期徐岳的著作《數術記遺》中我們最早看到「珠算」這個字眼。不過,注釋中說它只能做加減法。今天看來,這頂多說是算盤的一個雛形吧。從現有可靠資料分析,珠算發明於宋元時期。明代程大位的著作《直指演算法統宗》(1592年)是當時一部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專門講述珠算的著作。

人們查閱過大量的歷史文獻,從宋元時期查到程大位(1553~1606)所處的時代,都查找不到算盤發明人的名宇。其實,前面提到的算籌的情況也是這樣,這固然表明封建統治者對科技發明不夠重視,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的發明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逐步改進、完善的,很難說是哪一個人的功勞。

珠算是由籌算進化而來的。由於社會的發展,對計算的速度和准確性要求越來越高,所以人們對籌算進行了改革,創造出各種各樣的歌訣。例如14+7的歌訣是「七除三進一」,同樣,14—7的歌訣是「七退一還三」等等。所有的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都有一套歌訣。實際上,在珠算出現以前,除了個別的除法歌訣外,幾乎全部的珠算歌訣都已齊備。

歌訣出現以後,計算速度提高了,繼續擺弄算籌進行計算,就會手不從心。許多在室外進行計算的商業人員,由於客觀環境的限制,尤其容易把算籌擺亂,造成錯誤。這樣一來,珠算代替籌算成了必然的發展趨勢,不僅條件已經具備,而且成了十分急需的事情。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當時的工匠、計算人員和商業人員一起,共同研製出巧妙的算盤。

算盤與算籌的相似之處顯而易見。在算籌表示的數字中,一根上籌當五,一根下籌當一;而珠算盤中,檔上一珠當五,檔下一珠當一。籌算中有條約定叫「五不單張」,意思是5不能單用一根籌表示,這就是算盤中檔下有五珠的緣由。數學史專家還可以找到算盤中檔上有兩珠的籌算根據。上述事實,足以證明珠算是由籌算演變而來的。

算盤是我國古代重大科學成就之一。它具有結構簡單、運算簡易、攜帶方便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採用,歷久不衰。直到今天,珠算仍是我國小學生的必修課。盡管各種電子計算機、電子計算器在市場上已經相當普及,但作加減法時,它們的計算速度仍趕不上珠算的熟練操作者手中的算盤。

珠算在中國大顯身手之後,又漂洋過海,流傳到朝鮮、日本、東南亞和阿拉伯,對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認為算盤也是中華民族對人類的一大貢獻。然而,中國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算盤的呢?從清代起,就有許多算學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研究,日本的學者也對此投人不少精力。由於缺少足夠的證據,算盤的起源問題直至今天仍是眾說紛壇,莫衷一是。歸納起來,主要有三說。

一是清代數學家梅啟照等主張的東漢、南北朝說。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岳寫過一部《數術記遺》,其中著錄了十四種演算法,第十三種即稱「珠算」,並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文字作了注釋,稱:「刻板為三分,其上下二分以停游珠,中間一分以定算位。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珠各當一。至下四珠所領,故雲『控帶四時』。其珠游於三方之中,故雲『經緯三才』也。」這些文字,被認為是最早關於珠算的記載。但是一些學者認為,此書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記數工具或者只能作加減法的簡單算板,與後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

二是清代學者錢大聽等主張的元明說,即算盤出現在元朝中葉,到元末明初已普遍使用。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井珠》,引當時諺語形容奴僕說:「凡納婢僕,初來時日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日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後人稱此為「三珠戲語」。

把老資格的奴婢比作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說明當時的算盤已很普及。宋末元初人劉因的《靜穆先生文集》中有一首以《算盤》為題的五言絕句:「不作翁商舞,休停餅氏歌。執籌仍蔽簏,辛苦欲如何。」這也是算盤在元代出現的明證。

至於明朝,永樂年間編的《魯班木經》中,已有製造算盤的規格、尺寸,還出現了徐心魯《算珠演算法》、程大位《直指演算法統宗》等介紹珠算用法的著作,因此算盤在明代已被廣泛使用,這是毫無疑問的了。

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又形成了算盤起源於唐朝、流行於宋朝的第三說。其依據是,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畫有一家葯鋪,其正面櫃台上赫然放有一架算盤,經中日兩國珠算專家將畫面攝影放大,確認畫中之物是與現代使用算盤形制類似的串檔算盤。二,1921年在河北巨鹿縣曾挖掘到一顆出於宋人故宅的木製算盤珠,已被水土淹沒八百年,但仍可見其為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毫無兩樣。三,劉因是宋末元初人,他的《算盤》詩,與其說是描寫元代的事物,還不如說是宋代事物的反映更為確切。同樣,陶宗儀的「三珠戲語」所見元人諺語中已有算盤珠之說,也反映出「是法盛行於宋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演算法統宗」條)。四,元初的蒙學課本《新編相對四言》中,有一幅九檔的算盤圖,既然在元初已為訓蒙內容,可見已是尋常之物,它的出現,至少可上推到宋代。此外,宋代的算盤從形制看已較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種笨拙或粗糙。因此,較多的算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還可上推到唐代。因為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的發展較為滯緩,算盤誕生於此時的可能性較小。

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都較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使用了兩千年的籌算在此時演變為珠算,算盤在這時被發明,是極有可能的。

算盤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有關它的起源卻爭論了上百年,無法統一。但願有更多的有志者投入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早日得出科學的結論,以告慰於古人。無愧於後代。

象徵

「乘除不失,毫釐分明」算盤常用來象徵精打細算,毫釐不差。在北京東岳廟速報司中,掛有兩座大算盤,長6尺、高2尺,共29格、203枚算盤珠。這座算盤表示神靈給下屆的人們計算功過不查毫釐。對我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發明404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