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東晉和南朝的統治給了我們什麼歷史啟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大分裂時期,戰亂不止。但這一時期,長達369年,從全局來看,從主流來說,生產是在不斷發展的。例如三國前期,魏、蜀、吳的統治者都很重視發展經濟;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得到大量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周武帝的改革都使北方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這一時期,有些科學家,關注經濟的發展,因此,他們在科技方面作出了傑出的奉獻。
一、大數學家劉徽和祖沖之:
1.大數學家劉徽
三國時的劉徽,撰有《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他在《九章算術注》中,創立了不少新的演算方法,比起舊的演算方法來,要簡捷得多。例如,他最早提出了圓周率的正確計算方法,對後來祖沖之影響很大。
2.偉大數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祖籍在今天的河北淶水縣。南朝宋、齊人。他祖父祖昌,是劉宋王朝時負責營建工程的大官,對數學很有研究,他給予祖沖之影響極大。
祖沖之學識淵博,多才多藝。他不僅在數學,而且在天文歷法、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偉大的貢獻。例如他重編了一本歷法,叫《大明歷》,對日月運行周期的數據,比其它歷法准確。他測定了回歸年,即兩年冬致點之間的時間是365.24281481日。這與現代天文科學測行的結果比較,只差50秒,一年的相對誤差僅有六十萬分之一。他還改革了閏法。我國長期沿用十九年七閏的辦法,他認為還不夠准確。經過精密觀測行星的運行情況,仔細推算數學方面的一些數值,認為每391年,應當安排144年閏月。在他死後,《大明歷》才為南齊政權正式頒行,並沿用了80餘年。在機械製造方面,他有許多發明創造,舉一個例說,他製作的指南車,據史載,具有「百屈不回,未嘗移變」、「圓不窮而司方如一」
⑵ 東晉南朝時,五嶺以南種植 。 的發明,是冶煉技術的一大進步。
東晉南朝時,五嶺以南種植雙季稻。灌鋼法的發明,是冶煉技術的一大進步。
⑶ 西晉 東晉的 發明創造
發明馬鐙,改變了騎兵的歷史地位,對世界文明史做出了貢獻
⑷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的重大發明是
東晉南朝時期手工業的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南方紡織業比較發達,養蠶技術已經相當可觀,豫章等地一年蠶四、五熟,永嘉等地一年八熟。絲、綿、絹、布等是南朝調稅的主要項目,因此紡織是民間普遍的副業。其中荊、揚二州的紡織業尤為發達。
織錦業在益州也頗負盛名。劉裕滅後秦,把關中的織錦戶遷到江南。南朝後期,織錦業也發達起來。富豪人家穿綉裙,著錦履,以彩帛作雜花,綾作服飾,錦作屏障。
南朝時,政府都設有專官管理礦冶。建康尚方有東、西二冶(宋、齊時有南冶,後廢),州、郡有礦冶的設冶令。另外還有不少私家冶鋪作坊。在冶鑄技術上,用水排鼓風冶鑄已在南朝應用。煉鋼技術也有很大進步。那時還發明一種雜煉生鐵和熟鐵的灌鋼法,即把生熟鐵混雜起來冶煉,火候到時,生鐵先熔化,滲淋入熟鐵中,然後取出反復鍛煉,就成為優質鋼,用來製造寶劍和刀、鐮。
到三國、西晉時,瓷器的燒制已經達到成熟階段,東晉、南朝時又有新的發展。當時瓷器的代表性產品是一種通體青釉的青瓷,產地比較集中的是會稽郡(浙江紹興)一帶。青瓷胎質純,硬度高,釉料勻,通體青瑩,造型多樣美觀。據近年考古發掘,江南許多地區的制瓷技術逐漸成名,並各有自己的特點。
造船業在吳國的基礎上又有較大的發展。運輸、作戰用的艦船隻很多,往來於東海、南海和內地河道的船隻頻繁,大者可載重二萬斛。
造紙業有了新的發展。壓光和染色是這一時期造紙技術的新成就。當時紙的名目很多,其中用藤皮造的藤角紙是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張。造紙業的發達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⑸ 電視劇神話里秦朝居然有紙紙不是東晉發明的嗎
小川發明的
⑹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在冶鑄業中,誰的發明,是冶煉技術的一大進步
綦毋懷文
賴慧妍
⑺ 從秦朝到東晉社會情況有什麼變化,有什麼發明。要寫百姓生活
在秦朝,百姓的生活狀況極其不佳
在嬴政統一六國後,在各地任然有小部分的造反
而且在秦朝,苛捐雜稅較多,百姓中十有八九是農民,而皇室中人卻是另一個天地
所以秦朝時期百姓的生活狀況,戰火連年,疾病叢生。
劉邦統一天下後,得到的是安定的天下,在「文景之治」時期,天下極為平定,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後,一代雄主漢武帝劉徹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漢朝達到極盛時期。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皇族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朝時期,民族融合空前發展,對外交流頻繁,國力和經濟較為強盛。
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天下,戰火再一次燃燒,但是這次戰亂的時間較短,沒有超過100年,所以相比秦朝時期,百姓的生活還是好的。而且,劉備,曹操,孫權這三位君主,都是英明神武的。
對於國家的治理也是井井有條的
在司馬一族的控制下,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結束了三國的戰亂,創立了東晉王朝西晉的歷史僅有五十二年,但它卻結束了三國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當時社會與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短期的良機。
⑻ 東晉詩人謝靈運發明的「謝公屐」,它在當時的用途是
登山鞋
李白《來夢游天自姥吟留別》詩日:「謝公宿處今尚在,綠水盪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歷史上傳說的南朝詩人謝靈運發明的「謝公屐」是一種活齒木屐,上山時去掉前齒,下山時去掉後齒,便於蹬坡和泥濘中行走,給旅遊活動帶來極大方便。據傳說當時的人們爭相效仿,並名之日「謝公屐」。
⑼ 從漢朝到東晉時期多了些什麼發明(比較常用的,有名一些的)
造紙術,
⑽ 在東晉南北朝時期,在冶鑄業中,誰的發明
繼承來和完善了灌鋼法自,並在制刀與冶金技術有發現。
綦毋懷文,襄國沙河(今邢台沙河)人,襄國宿鐵刀的發明者。他總結了歷代煉鋼工匠的豐富經驗,對古代一種新的煉鋼方法——灌鋼法作出了突破性發展和完善。我國南北朝時期的著名冶金家,同時在制刀和熱處理方面也有獨特創造,為我國冶金技術的發展作出了劃時代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