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渾天儀是什麼樣的張衡發明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版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權象的儀表。渾天儀發明者是閬中人落下閎,後又被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改進。中國現存最早的渾天儀製造於明朝,陳列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渾象的構造是一個大圓球上刻畫或鑲嵌星宿、赤道、黃道、恆穩圈、恆顯圈等,類似天球儀。
渾儀是一觀測儀器,內有窺管,亦稱望管,用以測定昏、旦和夜半中星以及天體的赤道坐標,也能測定天體的黃道經度和地平坐標。渾儀由早期四游儀和赤道環組成。從漢代到北宋渾儀增加了黃道環、地平環、子午環、六合儀、白道環、內赤道環、赤經環等。北宋的沈括取消白道環、改變一些環的位置。元代郭守敬取消了黃道環,並把原有的渾儀分為兩個獨立的儀器:簡儀和立運儀。
B. 古代的張衡發明了什麼呢看看圖片.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數學家、發明家、地理學家、制圖學家、文學家、學者。主要成就開創了我國天文、地理研究之先河,代表作品有《靈憲》、地動儀、《四愁詩》等。於公元139年逝世。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星」。後世稱張衡為「科聖」。
張衡利用當時的機械技術,巧妙地把計量時間用的壺漏與渾象聯系起來,即以漏水為原動力,並利用漏壺的等時性,採用齒輪系統把渾象和表示時間的壺漏結合在一起,以流水下落的力量帶動齒輪,通過齒輪的轉動帶動渾象每日均勻地繞軸旋轉一周,達到可自動地與地球同步運轉的水平,自然而然地把天象演示出來。
水運渾象在中國古代天文學上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是世界最早利用水力轉動的渾天儀。它在天文儀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中國後來的天文儀器影響很大。唐宋以來就在它的基礎上進行更完善的改進,發展成更復雜的天象表演儀器和世界最早的天文鍾。
地動儀是世界第一架觀測地震的儀器,於公元132年製成。張衡把它放置在洛陽的靈台,同渾象、渾儀、圭表、刻漏等天文儀器一起,供觀測天文之用。
《後漢書·張衡傳》中記載著候風地動儀製造的情況及其形狀、構造和功能等情況。
候風地動儀用青銅鑄成,圓徑8尺,通高約11尺5寸,頂上有個凸起的可以啟閉的蓋子,外形像個酒壇子。地動儀的周圍按八方附設八條垂龍,八條龍口中各銜銅珠,地上並設八個向上張口的銅蟾蜍,與龍頭上下對應,候風地動儀利用慣性原理,在儀器內部中央,立有一根「都柱」,即倒立狀的慣性震擺。圍繞都柱設有八條滑道,滑道上面裝有八組「牙機」,即傳動杠桿,其外端呈曲尺形,穿有樞軸,通出儀器外面與龍頭上頜接合。
一旦發生較強烈的地震,「都柱」因震動失去平衡而觸動「八道」中的一道,使相應的龍口中的銅球失控而掉入蟾蜍口中,發出聲響,用以報警。觀測人員根據銅球「振聲激盪」便可知道地震發生的方向和時間。
候風地動儀靈敏度很高,最低可測地震烈度為三度左右的地震。據記載,曾接收到震中在隴西、而洛陽人未曾感受到的地震情況,開創了人類使用科學儀器觀測地震的歷史,為後人積累了許多防震抗震的知識和經驗。
張衡的候風地動儀是當時世界上遙遙領先的偉大發明,它的基本構造附合物理學的原理,比歐洲早了1700多年。
C.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是干什麼用的
渾天儀是渾儀和渾象的總稱.渾天儀渾儀是測量天體球面坐標的一種儀器,而渾象是古代用來演示天象的儀表.它們是我國東漢天文學家張衡所制的.西方的渾天儀最早由埃拉托色尼於公元前255年發明.葡萄牙國旗上畫有渾儀.自馬努埃一世起渾天儀成為該國之象徵.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到了唐貞觀七年,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還,赤道環,總為(六合);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稱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可以繞軸旋轉;三,內重環,包括極軸,赤經只環,窺管,總稱為(四游儀).唐代以後所造的渾天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天儀相似,只是規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從北未開漿,渾天儀漸漸簡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進行徹底改革,創制出(簡儀).現時陳列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渾天儀,為明英完正統二年到七年間仿製而成的.左圖為北京古觀象台,當中位於中間的是建於明正統七年的渾天儀.
D.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靠什麼作動力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E.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有何種作用
張衡不但寫書,對觀察到的現象加以理論總結,而且將這些加以實踐,從而創造出能實際操作的天文儀器。除了地動儀,他還發明了渾天儀,這是一種天文儀器,可以反映天上星星的變化。
F. 張衡的渾天儀樣子
張衡地動儀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台驗震器,在1700多年前神秘消失,它的外觀和原理長期成為人們心中的謎團。所幸《後漢書.張衡傳》對地動儀作了記載,但總共只有196個字,「……以精銅鑄成,圓徑八尺,合蓋隆起,形似酒尊,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關發機。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根據這一史料,中外科學家一直試圖復原它。
19世紀末,日本和英國的科學家先後繪制出復原模型。目前家喻戶曉的地動儀模型是中國歷史博物館科技文物專家王振鐸於1951年設計的,其內部結構採用直立桿原理。但是,幾十年來,國內外地震學界一直對它的科學性表示懷疑,因為它不能檢測地震。20世紀70年代後,國內外相繼提出了6種新的復原模型,但這些都屬於概念模型。
地動儀的工作原理應該是「懸垂擺原理」,即地動儀是利用了一根懸掛柱體的慣性來驗震的,而非當今歷史教科書所說的在儀器底部簡單地豎立一根直立桿。這個原理的科學性得到了專家的明確肯定。
參考資料:http://discovery.chinabyte.com/219/2063719.shtml
G. 張衡發明的渾天儀有什麼作用
渾天儀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到了唐貞觀七年,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還,赤道環,總為(六合);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稱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
H. 張衡創制的「渾天儀」是什麼什麼用途及材料
渾天儀
關於天體結構,曾有三種學說,即宣夜說,廿天說,渾天說。渾天說認為天是一個圓球,把地包在球中,圓球不停轉動。此說近於實際,故為史官所用。
渾天說的代表人物,是東漢的太史令張衡。他不但是有名的文學家和反讖緯的思想家,也是傑出的科學家。張衡在西漢天文學家落下,耿壽晶等人創造的渾天儀的基礎上,設計了一種(漏水轉渾天儀)。這種渾天儀於順永建五年前創制,是早期的渾天儀。
渾天儀是用精銅鑄成的球體模型。它利用齒輪,帶動渾象繞軸旋轉,並使渾象的轉動與地球的周日運動相等,這樣就可以把當時肉眼能觀測到的天體現象,幾乎全部表示出來。人們坐在屋裡看儀器,可以清楚地觀察到日月星辰起落的現象,這在當時確是一項了不起的創造。後來,在此基礎上,先後經過唐代僧一行,未代張思訓和蘇頌等人的改進,製造了世界上最早天文鍾,在中國科技史上又寫上了光輝的一筆。
到了唐貞觀七年,天文學家李淳風在東晉史官丞南陽孔挺所造的(兩重環銅渾儀)的基礎上,增加了三辰儀,把兩重環改為三重環,成為一架比較完備的渾儀,稱為(渾天黃道儀)。三重環分別為:一,外重環,包括地平環,子午還,赤道環,總為(六合);二,中間重環,包括黃道環,赤道環,白道環,總稱為(三辰儀),各環之間的相對位置固定,而整個環組則可以繞軸旋轉;三,內重環,包括極軸,赤經只環,窺管,總稱為(四游儀)。唐代以後所造的渾天儀,基本上與李淳風的渾天儀相似,只是規環或零部件有所增減而已。從北未開漿,渾天儀漸漸簡化,到了元代,郭守敬更進行徹底改革,創制出(簡儀)。現時陳列在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的一具渾天儀,為明英完正統二年到七年間仿製而成的。左圖為北京古觀象台,當中位於中間的是建於明正統七年的渾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