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伏羲的傳說
伏羲是傳說中人類文明的始祖,被尊為「三皇」之首。 相傳,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氏,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女子。有一天,她去雷澤郊遊,在遊玩途中發現了一個大大的腳印。出於好奇,她將自己的腳踏在大腳印上,當下就覺得有種被蛇纏身的感覺,於是就有了身孕。而令人奇怪的是,這一懷孕就懷了十二年。後來就生下了一個人首蛇身的孩子,這就是伏羲。當地的人為了紀念伏羲的誕生,特將地名改為成紀,因為在古代,人們把十二年作為一紀。據史學家考證,古成紀就是今天的天水。《漢書》中說道:「成紀屬漢陽郡,漢陽郡即天水郡也。古帝伏羲氏所生之地」。所以,天水歷來被稱為「羲皇故里」。 [ http://www.artx.cn]根據傳說和史籍記載,作為人類文明始祖,伏羲的主要功績是:一、教民作網用於漁獵,大大地提高了當時人類的生產能力。同時教民馴養野獸,這就是家畜的由來。二、變革婚姻習俗,倡導男聘女嫁的婚俗禮節,使血緣婚改為族外婚,結束了長期以來,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狀態。三、始造書契,用於記事,取代了以往結繩記事的落後形式。四、發明陶塤、琴瑟等樂器,創作樂曲歌謠,將音樂帶入人們的生活,幫助人們「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五、將其統治地域分而治之,而且任命官員進行社會管理,為後代治理社會提供借鑒。六、創制古代歷法。 但是,伏羲的最大功績還是創立八卦。 在天水北道區渭南鄉西部,有一卦台山,相傳這里就是伏羲畫八卦的地方。傳說在伏羲生活的遠古年代,人們對於大自然一無所知。當下雨刮風、電閃雷鳴時,人們既害怕又困惑。天生聰慧的伏羲想把這一切都搞清楚,於是他經常站在卦台山上,仰觀天上的日月星辰,俯察周圍的地形方位,有時還研究飛禽走獸的腳印和身上的花紋。 有一天,他又來到了卦台山上,正在苦苦的思索他長期以來觀察的現象。突然,他聽到一聲奇怪的吼聲,只見卦台山對面的山洞裡躍出一匹龍馬。說它是龍馬,那是因為這個動物長著龍頭馬身,身上還有非常奇特的花紋。這匹龍馬一躍就躍到了卦台山下渭水河中的一塊大石上。這塊石頭形如太極,配合龍馬身上的花紋,頓時讓伏羲有所了悟,於是他畫出了八卦。 後來,那個躍出龍馬的山洞被人們稱為龍馬洞,渭水河中的那塊大石就叫做分心石。現在去卦台山,你還能看到這些地方。而且,龍馬洞里還有石槽和石床的殘跡。 至於八卦的功績,在於它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以它為特徵的伏羲文化,到現在仍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在探索、研究。而且,當代的許多學科也都深受其影響,並從中得到啟示。據說,德國大數學家萊布尼茨發明二進制,也是受了八卦的啟發。
B. 伏羲在中國歷史真實存在的嗎
屬於上古神話人物 是否存在 無法考證 不過即便存在 也不能說他是中國人 他應該是歐亞大陸人類祖先
C. 伏羲發明了什麼
伏羲氏抄60歲(公元前4359年)登上帝位,在位115年,於公元前4244年7月19日仙逝,享年175歲。在此之前,他率領他的部族由西北高原順黃河東下,最後建都於陳(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縣)。在此之後,他模仿蜘蛛結網的道理,創造了網罟,教會了人們結網撲魚;指導人們打獵並開始飼養牲畜;他制定了嫁娶之禮《通典》上說:「伏羲氏制嫁娶,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伏羲發明了最早的樂器「琴瑟」,創造了樂曲《駕群》;他通過觀察龜甲上的花紋,琢磨其中的奧秘,發明了占卜和象徵各種自然現象的八種符號(即八卦圖),教導人們了解大自然的變化,避開自然界對人們的侵害。伏羲創造的八卦符號被後人認為是中華文字的起源。
D. 歷史上真的有伏羲這個人嗎
根據伏羲功跡,現在的科學家普遍認為,伏羲所處的年代,正處於新時期時代的中晚期,而這個時期人們的主要進食方式就是以打漁捕獵為主,而伏羲正好是傳授人們打漁捕獵的人。由此考古學家推測,伏羲極有可能是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一個非常賢明的部落首領,當時及後世的崇拜者神化了他。
伏羲,華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亦是與女媧同為福佑社稷之正神。楚帛書記載其為創世神,是中國最早的有文獻記載的創世神。風姓,又名宓羲、庖犧、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史記中稱伏犧,在後世與太昊、青帝等諸神合並,在後世被朝廷官方稱為「太昊伏羲氏」,亦有青帝太昊伏羲(即東方上帝)一說。燧人氏之子,生於成紀,定都在陳地。所處時代約為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傳說中的中華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是中國醫葯鼻祖之一。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女媧兄妹相婚,生兒育女。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占卜八卦,創造文字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曲子。伏羲稱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後去世,留下了大量關於伏羲的神話傳說。
據傳伏羲生日為農歷三月十八日。中原地區有在農歷三月十八日祭祀伏羲的風俗。
相傳上古時代,華胥國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到一個叫雷澤的地方去遊玩,偶爾看到了一個巨大的腳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於是就有了身孕,懷孕十二年後生下一個兒子,這個兒子有蛇的身體人的腦袋,取名為伏羲。聞一多先生在1942年前後撰寫的《伏羲考》中,認為中國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女媧是葫蘆化身,其依據是早期史籍稱盤古氏為 「盤瓠」,即葫蘆。除了「瓠」與「葫」同音通用外,按古老傳說在遠古大洪水時期,伏羲、女媧同乘葫蘆躲過洪水災難,於是葫蘆遂成為「盤瓠」族人崇拜對象。
(註:伏羲女媧最早出現於先秦文獻,華胥氏是後世文獻才出現的,因此伏羲女媧是否是華胥氏兒女目前學術界尚存爭議,一般認為華胥氏兒女的「伏羲女媧」人屬性高於神屬性,而楚帛書中的伏羲為創世神,是最早誕生的生靈,與華胥氏和雷神毫無關系。女媧最早記載在先秦的《楚辭》,也和華胥沒有關系。)
伏羲是中國有記載的最早的創世神,記錄於楚帛書中。
長沙楚帛書出土於1942年,出土地點是長沙東郊子彈庫的王家祖山一座楚墓,是目前中國出土的最早最完整的先秦創世神話記載,在現有的中國先秦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還沒有比它更完整、更明確的創世神話,其珍貴是不言而喻的。
楚帛書甲篇釋文說:在天地尚未形成,世界處於混沌狀態之時,先有伏羲、女媧二神,結為夫婦,生了四子。這四子後來成為代表四時的四神。四神開辟大地,這是他們懂得陰陽參化法則的緣故。由禹與契來管理大地,制定歷法,使星辰升落有序,山陵暢通,並使山陵與江海之間陰陽通氣。當時未有日月,由四神輪流代表四時。四神的老大叫青干,老二叫朱四單,老三叫白大柟,老四叫墨干。
認為歷史上確有伏羲其人的觀點自古即有。
伏羲這個詞最早出現是記載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里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後。《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
《莊子》一書中,伏羲名號就有三種,分別為「伏羲」、「伏犠」、「伏戲」,前後不統一,身份混亂自相矛盾;且在上古著名人物排序中順序也各不相同,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其前,地位沒有固定一致。這說明在莊子所處的戰國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又有如《管子》、《荀子》、《商君書》等記載了伏羲的典籍,其中《系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重:「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在這之後的典籍如《太史公自序》、《漢書》、《帝王世紀》、《修晉書詔》等,關於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勛,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
《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
《帝王世紀》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甚至將伏羲的出生地、所都之地、在位多少年都一一指出,謂其生於"成紀","都陳","在位一百一十年崩"。後人考證成紀在今甘肅天水,陳在今河南淮陽。今天水市還有伏羲廟等建築群,淮陽則有伏羲陵等古跡名勝。歷史學家根據史料和民俗、考古來判斷伏羲是遠古時期著名的氏族首領,也是個大發明家,他教會人們漁獵、制定婚姻嫁娶制度、畫八卦、興庖廚、結繩記事並畫出龍圖騰。
當然也有觀點認為伏羲只是一個虛構人物。如呂振羽的《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認為"伏羲"在時間上是魚畋經濟社會的反映;徐旭生所著的《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則認為伏羲是上古時代苗蠻部落集團的一個名號;聞一多著《伏羲考》,以為伏羲乃古代南方苗民的蛇圖騰;作者劉堯漢的《中國文明源頭新探--道家與彝族虎宇宙觀》認為伏羲乃遠古時西北、西南山區羌戎虎氏族部落的圖騰名號或其首領名稱;朱炳祥的《伏羲與中國文化》認為"伏羲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文化符號"。
相關文獻記載:
《古三墳》: 伏羲氏,燧人子也,因風而生,故風姓。末甲八太七成,三十二易草木,草生月,雨降日,河泛時,龍馬負圖,蓋分五色,文開五易,甲象崇山。天皇始畫八卦,皆連山,名《易》。君臣民物陰陽兵象,始明於世。圖出後二成三十二易草木,木枯月,命臣飛龍氏造六書。後草木一易,木王月,命臣潛龍氏作甲歷。伏制犧牛,治金成器,教民炮食。易九頭為九牧,因尊事為禮儀,因龍出而紀官,因風來而作樂。命降龍氏何率萬民,命水龍氏賓士水土,命火龍氏炮治器用,因居方而置城郭。
[2] 《三家注史記三皇本紀》: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蛇身人首。有聖德。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旁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始畫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於是始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龍瑞。以龍紀官。號曰龍師。作三十五弦之瑟。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稱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於陳。東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E. 關於伏羲
在中國古代傳說時代的帝王世系中,太昊伏羲氏被奉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十分顯赫。然而,自古及今,關於伏羲氏的名號、時代、地望、族系等問題爭訟不已;伏羲是人還是神?太昊和伏羲是一人還是兩人?這些問題一直湮漫不清。但是如果我們沿波溯源,理清太昊伏羲在上古帝王世系中地位確立的歷史過程,上述這些問題便會自然得到解決。
一、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系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炮犧」(《漢書·律歷志下》)「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相對於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對伏羲未置一詞。既便是記載神話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經》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於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託名設譬,藉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有5處,2處出於「內篇」,3處出於「外篇」。在「內篇」與「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屬於「內篇」的《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里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後。《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雲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這里是說「道」體無形、功用無限,狶韋氏運用「道」來整頓天地,伏羲氏運用「道」來調和*****氣。此段人神相雜,星月並現,十分混亂,《莊子》的許多注家疑為後人添加。我認為指其為後人添加則未必,但起碼說明伏羲在這里尚未從神話脫形為人祖。
《莊子》「外篇」學術界歷來認為是戰國末或秦漢時期莊子後學所增益,不出於莊子之手,時代晚出。《莊子·胠篋》:「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伏羲位列軒轅黃帝之後,神農之前。《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在這兩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頗近於後世所列。
《莊子》一書之中,伏羲名號有三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後不統一;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後,或在其前,地位漸次升高。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莊子》之後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書》諸書所記伏羲,或為由《莊子》移入,或為秦漢所摻。《易·系辭》託名孔子所作,其實大部分為秦漢間人所撰。《系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著:「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影響甚大,但敘述伏羲功業如此全面系統,當出於秦漢年間,不會早於《莊子》。
《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所記伏羲有兩處,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中借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慮羲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雲雲。」司馬遷治史嚴謹,由於當時對伏羲傳說語多讖誤,難以辨識,雖不否認,但記之存疑。
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歷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於木,故帝為太昊。」(詳見下析)《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我們注意到,皇甫謐說:「女媧氏……承庖犧制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他一方面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另一方面將《莊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稱統統納入伏羲名下,「皆襲庖犧之號」,其實是把伏羲當成一個時代,這樣,伏羲的赫赫功業,就未必是一人所創。(註:由於象形文字出現在銅石並用時代,造字者乃黃帝軒轅氏的助手倉頡,故伏羲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造書契」的說法立據不足。)
其後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並命,迄於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統上所述,在傳世文獻典籍中,關於伏羲的記載是在戰國中晚期以後從《莊子》開始出現並逐漸載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見伏羲。戰國以至秦漢,時代越往後,關於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勛,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
二、原始神話中作為創世神的伏羲
追溯伏羲傳說的源頭,有兩條路徑,除了上述從古代傳世文獻中找尋其蹤影外,還有一條路徑,即神話學、民俗學的方法。
近人對於伏羲最權威的考論是前輩學者聞一多所著《伏羲考》[1],聞一多此文前半部分從傳世文獻中搜集了大量龍蛇記載,加上當時已發現的漢代畫像磚石,證明伏羲為龍圖騰;後半部採集了近 50則西南少數民族關於伏羲女媧在洪水過後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和民俗資料,並加以語音訓詁,證明伏羲是南方苗蠻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後半個多世紀中被廣泛徵引,已為不易之論。但近來亦有疑議者,林聲認為伏羲的傳說不是由古苗蠻民族的遺裔傳入的,南方少數民族中洪水後兄妹相婚的傳說起於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記載的盤古;伏羲與女媧也本不相干,兩者合譜歸宗成為「一家人」是在唐開*****之後[2]。常金倉認為聞一多是從抗戰時「中華各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的政治目的出發立論,以政治代學術,以西方圖騰說和人類學理論附會民間傳說,伏羲女媧創世立據不足[3]。二人均對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創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問。
《論衡·談天》:「說易者曰:『*****氣未分,渾沌為一。」《說文》中釋「一」時說:「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於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這個混沌之物即*****氣,*****氣未分的狀態即太極。
《太一生水》之所謂的「太一」,《老子》之所謂的「道」,《周易》所謂的「太極」,均為宇宙初始時混沌無形的*****氣。《淮南子·天文》:「宇宙生*****氣。」《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朴。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一。」漢高誘註:「太一,*****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
F. 傳說伏羲建造人類第一座城池叫陳都,不知考古是否確認有這座城池
有的,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陽,淮陽縣有伏羲陵。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位於河南省東部周口市10縣市中心,屬周口市。清雍正十二年置淮寧縣,1913年改淮寧縣為淮陽縣,轄21個鄉、鎮、場。面積1469平方千米,人口135萬。本區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3°C,年降水量741.2毫米,無霜期216天。區內主要有紡織、食品、機械製造等行業。主要土特產有黃花菜、槐山羊、陳州驢等。旅遊景點有太昊陵建築群、龍湖、平糧台古城遺址等。
這里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相傳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創華夏民族遠古之文明:制網罟,教民漁獵,開畜牧業之先河;畫八卦,分陰陽,奠定中國古典哲學之基礎;造土損,制琴瑟,始有中華之古樂:定姓氏,制嫁娶,革除原始社會之群婚習俗;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歷史上曾三次建都,三次為國。6500年前,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此定都,創下先天八卦和龍圖騰,燃升了人類文明的聖火。 5000年前,炎帝神農氏在此建都始稱陳,嘗百草藝五穀,開創了中國農業的先河。3000多年前,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建陳國。道教始祖老子生於陳國苦縣,這里是道家文化的發源地。"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為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
上古時代,這里一直是華夏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陳風》10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晏殊、范仲淹等文壇巨匠留下歌詠淮陽的千百名篇。縣城所在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位於萬畝龍湖之中。佔地875 畝的太昊伏羲陵廟聳立龍湖北岸, 殿宇巍峨, 金碧輝煌,位居全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一陵一湖一古城相輝相映,形成了11平方公里(16000畝)的萬畝龍湖風景名勝區,是海內外華夏子孫尋根謁祖、旅遊觀光的聖地。 陳楚故城
厚重的歷史文化為淮陽留下了星羅棋布的名勝古跡,有史可查的達326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周圍五省數百縣市農民雲集進香,日均2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平糧台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發現的 我國唯一一座有史書記載的原始社會時期的兩代帝王(太昊和炎帝)都城遺址。考古發掘出九個「中國之最」,其中陶排水管道的出土,把我國城市建設歷史推進到4700年前,史學界稱之為「華夏第一城」,被譽為「二十世紀最有價值的考古發掘」。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47處,淮陽縣城所在地就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陳楚故城。東漢時期的陳王劉崇墓,是至今考古發掘規模較大保存完整的磚石結構墓。 平糧台宛丘古城
面積16000多畝龍湖,是中國內陸最大的環城湖,6500年前,太昊伏羲氏率領部族從甘肅天水沿黃河東下,在這里擇水而居,繁衍生息,孕育了偉大的華夏民族,因此可以說,龍湖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湖中景點眾多,全國獨有的人文和自然景觀16處,形成「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畫中」的中原水城獨有特色,被譽為「中原明珠」、「內陸奇觀」。這是一片歷史之水、文化之水、神奇之水、神靈之水,《詩經·陳風》: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是對3000年前龍湖美景的真實描寫,這里奼紫嫣紅的蓮花,是商周時代留下的優良種群;茂密生長的蒲葦,曾是夫子「陳蔡絕糧」的充飢美食;絕無僅有的白龜,把羲皇「一畫開天」的傳說變成了史實;這里盪漾的每一片碧水,都倒映出中華民族數千年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七台八景聲名遠播。剪枝公園被稱為「淮陽獨秀」、「天下奇觀」。淮陽泥泥狗被譽為「真圖騰、活化石」。民間傳說、神話故事俯拾皆是。 淮陽古稱宛丘、陳、陳州,歷史源遠流長,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據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證:五億七千萬年前,在中國境內大部分都是海洋的情況下,就出現了淮陽古陸。 6500多年前,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這里建都,他定姓氏、制嫁娶、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畫八卦,肇始了華夏文明;他造干戈、飾武功,統一四海,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綜合各個部落的特點,創造了龍的圖騰,中華民族始稱「龍的傳人」。後炎帝神農繼都於太昊之舊墟,易名為陳。神農氏在這里嘗百草,藝五穀,率領先民步入農耕社會。所以說,淮陽是姓氏文化、農耕文化、八卦文化和龍圖騰的發源地,這些寶貴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體的象徵。夏,陳屬豫州。商,為虞遂封地。西周,周武王封舜帝後裔媯滿於陳,並把女兒大姬嫁給他,媯滿建陳國,築陳城; 以國為姓,陳胡公媯滿便是陳姓的得姓始祖,也是胡、田、姚、孫、袁等大姓的共同先祖,「陳姓遍天下,淮陽是老家」。道教創始人老子就生於陳國苦縣。戰國時期,楚頃襄王遷都陳城,歷經38年,史稱郢陳,故淮陽又稱「陳楚故城」。秦時這里初設陳縣,後置陳郡,公元前196年,以陳在淮水之北,改名淮陽。在六千多年歷史長河中,淮陽五次建都,四次封國,皇而帝,帝而王,分封則國,統制則郡,南北迭轄,州縣兼置,始終是豫東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3年,國務院撤消淮陽專區,才改為縣治。所以考古學家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陽,六千年看淮陽。 陳胡公鐵墓
淮陽物華天寶,人傑地靈,被歷代帝王稱為「開物成務」之風水寶地。被稱為天下文官祖、歷代帝王師的孔子曾三次來陳,在這里著書講學長達四年之久,為他儒家學說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留下了「陳蔡絕糧」千古佳話。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曾載有《陳風》十首。歷代文人墨客曹植、李白、李商隱、張九齡、蘇軾、蘇轍等文壇巨匠在這里都留下了歌詠淮陽的不朽佳篇。包公陳州放糧也發生在這里。 陳王劉崇墓
太昊陵
太昊陵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傳說是「人祖」伏羲氏即太昊定都和長眠的地方。陵墓位於淮陽縣城以北的蔡河邊。太昊陵包括太昊伏羲氏陵和為祭祀地而修建的陵廟,是我國著名的三陵——太昊陵,黃帝陵、大禹陵之一。原佔地面積875畝,是一座氣勢磅薄、規模雄偉、殿圖豪華的古代宮殿式建築群。歷來被稱為「天下第一皇朝祖聖地。」
太昊伏羲陵廟,中國十八大名陵之首,佔地875畝,規模宏大,肅穆庄嚴,始建於春秋,增制於盛唐,完善於明清,歲月3000年,歷代帝王51次御祭;建國50載,兩位總理拜謁,威嚴有加的朱鎔基總理,虔誠謁陵之後,一改從不題詞的常規,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匾額。民間祭祀活動綿延千年歷久不衰,初春時節,二月二廟會達30萬人,歷時一個月;農歷每月初一、十五,均有盛大祭祀活動。太昊陵祭祀活動,作為中國規模最大的民間廟會已列入我國非物資文化遺產。 太昊陵,即「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廟,位於河南省淮陽縣城北1.5公里,國家4A級景區,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18大名陵之一。因其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6月26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鎔基同志參觀太昊陵後,欣然題寫「羲皇故都」四個大字。 朱總理題的羲皇故都
該陵廟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興建,是中國帝王陵廟中大規模宮殿式古建築群之孤例。全廟南北長750米,佔地875畝。分外城、內城、紫禁城三道「皇城」。全陵有三殿、兩樓、兩廊、兩坊、一台、一壇、一亭、一祠、一堂、一園、七觀、十六門。幾十座建築主要貫穿在南北垂直的中軸線上,如果把南北大門層層打開,可從南面第一道門直望紫禁城中太昊伏羲氏的巨大陵墓,號稱「十門相照」。 據《陳州府志》記載:太昊陵在春秋時已有陵,漢以前有祠。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四年(公元630年)頒詔「禁民芻牧」。五代周世宗顯德元年(公元954年)禁民樵採耕犁。宋太祖趙匡胤於建隆元年(公元960年)置守陵戶,詔示三年一祭,牲用太牢,造祭器。乾德四年(公元966年),詔立陵廟,置守陵戶五,春秋祀以太牢,御書祝版;開寶四年(公元971年)又增守陵戶二,以朱襄、昊英配祀。此後,陵與廟祀。日見崇隆並有御祭。元朝,祀事不修,廟貌漸毀,至元末已盪然無存.宋以前的建築僅留下一塊傳為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巾書的墓碑。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訪求帝王陵寢,太昊陵首列第一,四年駕幸陳(今淮陽),御制祝文致祭。八年,遣官行視陵寢。九年,復置守陵戶。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知州張志道奏立寢殿、廊廡、戟門、廚庫、宰牲等房;天順六年(1462年),復加修葺,立後殿、鍾鼓樓、齋宿房,又作三清觀;成化六年(1470年)增高鍾鼓樓、彩繪殿宇;萬曆四年(1576年),輸幣三千金,又大修之;清乾隆十年(1745年),發帑銀八千兩,大為修葺。至此,內外城垣,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金碧輝煌,定成格局。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非常重視,1949年成立了羲陵保管委員會,1962年、1963年先後被縣、省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建太昊陵文物保管所,1984年建太昊陵派出所,1985年建淮陽縣博物館,館址設在太昊陵。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太昊陵南臨碧波盪漾的萬畝龍湖。沿湖濱北行70米,是一道寬約25米的蔡河,即太昊陵的南部邊界。鳥瞰全景,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橫跨蔡河的11米寬的石橋,名曰「渡善橋」,俗稱 弦歌台
「面橋」,意思是朝祖進香的善男信女和遊客,來到這里已和「人祖爺」見面了。應萬心歸善。橋全長25米,敞肩式青石橋,橋頭四石獅護衛。 過橋30米。便是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門———午朝門。此門建於明代。通高10.35米,單檐歇山頂,面闊三間,紅門金釘,中門為9排9路,兩側均為7排9路,屬帝王規制。前有台,台前有三連體五級垂帶式踏跺,兩側有硬山式「八」字牆,門上方懸有「太昊陵」、「午朝門」、「開天立極」匾額。它的東西兩側相距24米左右,有饅頭式卷棚頂東天門和西天門。 過了午朝門,只見中軸線上主甬道青石鋪墁,兩旁古柏參天,庄嚴肅穆。距午朝門約30米,有一條小河,叫玉帶河,河上有三座敞肩式石拱橋。分別與午朝門、東天門、西天門對應。玉帶河穿過東西兩側陵牆,通往蔡河,在陵牆外側河岸,各有一口井,名叫「玉帶扣」。過玉帶橋前行不遠,是穿堂式的「道儀門」,舊稱通德門,群眾稱之為「三門」,通高8米,與午朝門相距126米,單檐硬山式,面闊三間,內有券門三,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門。 穿過道儀門約106米,迎面是一座高台建築,上懸一石匾.名為「先天門」,通高11.35米,是清代建築,與道儀門一樣,都是為歌頌伏羲功德而命名。台上建有飛翠高閣三間,灰筒瓦覆頂,周匝迴廊,台正中有一磚砌拱門。此門原無登臨階梯,二十世紀70年代為方便遊人,在兩旁建了旋梯,遊人可憑閣遠眺。 過先天門為太極門廣場。廣場南北長73米,東西寬66米。中間有玉帶路橫貫東西,東通內城的「三才門」和外城的「東華門」,西通內城的「五行門」和外城的「西華門」。廣場北面與先天門相對為「太極門」,舊稱太極坊或戟門。它是太昊陵東西南北的中心,與「兩儀門」、「四象門」、「三才門」、「五行門」等都是以伏羲先天八卦之數理而定名的。此門在古建築中屬三間三樓柱不出頭式木牌樓,通高7.6米,築於高台之上,台高五級。東有角門名「仰觀」,西有角門名「俯察」,以示太昊伏羲氏仰觀於天,俯察於地,中觀萬物,創先天八卦,肇始華夏文明。 過太極門為太昊陵的中心大院。大院東南角有鍾樓,西南角有鼓樓。二樓通高11.2米,東西對峙,均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重檐歇山式建築,下部為直壁式台基,上部為灰色筒瓦覆蓋,樓內有木梯可達上層。鍾樓上懸有明鑄巨鍾一口,撞之,其聲悠揚。鼓樓內掛有大鼓一面,敲之,其音悅耳。鍾鼓二樓,層檐凌空,昭穆對峙,晨鍾暮鼓,響徹陵區。 與太極門相對應,迎面為「統天殿」,俗稱「大殿」,建於明代,通高15.7米,是陵廟內體量最大、等級最高的重點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龍鳳大脊,屋面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裝飾考究:中為三節彩釉吉星陶樓,樓下有一龕,龕內書有「太昊伏羲殿」五字,左右配以28宿代表天上的二十八個星座;殿四挑角為四絕人(龐涓、子都、韓信、羅成)等吻獸。殿內有「丈八木龕」,雕工精細,造型莊重。龕內塑有伏羲像,頭生雙角,腰著虎皮,肩披樹葉,手托八卦,赤腳袒腹。左右配享朱襄、昊英。朱襄為飛龍氏,造書契,昊英為潛龍氏,造甲歷。殿內牆壁上嵌有高1.2米、長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聖跡圖》,分別為履巨人跡、伏羲出世、都於宛丘、結網罟、養犧牲、興庖廚、定姓氏、制嫁娶、畫八卦、刻書契、作甲歷、興禮樂、造干戈、諸夷歸服、以龍紀官、崩葬於陳。殿前有月台,面積300多平方米。這里是歷代舉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場所。殿、台周圍有青石欄桿,它和《伏羲聖跡圖》均為1998年大修時新增設。 統天殿環統天殿、鍾鼓二樓,為東西廊房,共42間,呈曲尺狀,前有迴廊、欞子門窗、花磚大脊、吻獸裝飾、彩繪檐椽、紅柱綠窗。東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兩儀門」,西廊房北段有通外城的「四象門」,兩門東西相對。顯仁殿下得統天殿後門台階36.2米,便是等級僅次於統天殿的「顯仁殿」,俗稱「二殿」。該殿通高16.4米,面闊七間,進深五間,重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高台走廊,周圍巨柱林立,結構朴實、端莊、嚴謹。 顯仁殿
統天殿與顯仁殿相距7米是太始門,又稱「寢殿」,為重檐歇山式高台建築,通高16.66米,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周匝迴廊,灰筒瓦覆頂。該殿下為古城門式門洞,門洞上方嵌有陰刻楷書「太始門」三字,右懸「繼天立極」,左懸「贊神明」鐵匾。上築寢殿,兩廂有台階、角門,可以繞殿循游,因此又稱「轉廂樓」。整座建築始建於明代,分三次壘砌而成。樓內立有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御碑一通,故又稱「御碑亭」。它是太昊陵現存古碑中有年款的最早者。碑文開頭有「洪武四年」字樣,故有傳說現在所看到的太昊陵格局是明朝洪武四年仿照南京皇宮建造的。民間傳說是:元朝末年,朱元璋領兵起義,打了個敗仗,只剩他孤身一人,又後有追兵,在走投無路之時,跑到了太昊伏羲的小廟內,祈禱說:「人祖爺若能保我平安無事,今後一旦得天下,一定依照我的宮殿,替你重修廟宇,再塑金身廣說也奇怪,他話音剛落,一隻蜘蛛立即在廟門口飛快地結起了蛛網。元兵追到廟前,見蛛網封門,便追向別處。後來,朱元璋得天下建立明朝,於洪武四年便派他的大臣徐達前來,重修了太昊陵。 太昊陵內現存古碑有二百餘通,碑文大多是為伏羲歌功頌德的,還有一部分是記述對陵內建築重修或增修的經過,最多的是各地民眾來「朝祖進香」的紀念碑。而皇帝派大臣來祭祀的,則名曰「御祭碑」,目前已所剩無幾。 寢殿後面是「先天八卦壇」。該壇與寢殿相距5.22米,青磚壘砌,為直壁式等邊八角形,徑4.45米,高0.74米,周有青石壓條。壇面以青磚砌先天八卦圖,卦序為乾(三三)、兌 (三三)、離(三三)、震(三三)、巽(三二)、坎(三三)、艮(三三)、坤(三三)。中為一八角形凹槽,上原有一尊「龍馬負圖」,俗稱「四不象」。據傳,這四不象為古代一個精通八卦的高道所立。他看到世人對先天八卦各執一詞,爭訟不已,沒有一個能說到底蘊之處,把先天八卦弄成了「四不象」,便出資鑄造了一隻四不象立於此壇中,用以警示後來人。 先天八卦壇之後便是紫禁城,城內是伏羲氏的巨型陵墓,「陵高十尋」(一尋相當於今8市尺)。方座邊長182米,上圓下方,取天圓地方之意。陵墓前豎有一塊巨型墓碑,高3.46米,寬80厘米,字大徑尺,既無題跋又無年款。因此,關於碑文書者與年代,其說不一。《淮陽縣志》上說:碑文為「太昊伏羲氏之陵」,但最後一字「似陵又似隴」,又說「相傳此碑為蘇文忠女弟巾書或以為蘇長公。」還有人說是魏晉人所書。不過關於蘇東坡女弟蘇小妹巾書傳說較廣。說是宋神宗年間,重修陵廟,工將竣,欲於陵墓前建一豐碑,以壯觀瞻。知蘇東坡在其弟如舟署里住著,便派人前往,請他書寫「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紙墨字條送到如舟署里,適值東坡出城遊玩未歸,其女弟蘇小妹偕女僕同到書室,見桌上墨紙齊全,書興大發,因無大筆,就用她的汗巾,一氣把「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寫完。東坡回來見了,喜出望外,認為蒼老古勁,可傳千古。求書者來取,東坡即付之。此外還有傳為「太昊伏羲氏之莫」的。說蘇東坡遊玩回來,見蘇小妹前面六字寫得蒼勁有力,卻把「墓」錯寫成「莫」,甚為惋惜,蘇小妹在一旁則只笑不語。蘇東坡望著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連連稱贊:「妙,妙」。原來,蘇小妹是以大地為土。此三說不知究以何說為是,或三說均非,因年代久遠,風化日曬,後一字已模糊不清,所以無可考證。
太昊陵風景(15張)蓍草園
陵墓的後面是「蓍草園」。《淮陽縣志》記載:「太昊陵後有蓍草園,牆高九尺,方廣八十步。」此為淮陽的八景之一——「蓍草春榮」。傳說伏羲就是根據白龜龜背圖案,采來蓍草「揲蓍畫卦」,創下了先天八卦,所以被稱為「神蓍」。據說全國只三處生長此草:一為山東曲阜,一為山西晉祠,再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歷代帝王每當春秋二季派大員前采朝拜人祖,返京復命時都必須帶回一束蓍草作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 蓍草園
太昊陵除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外,在統天殿和顯仁殿之間的外側,東有三觀:岳飛觀、老君觀、元都觀。另有火神台;西有四觀:女蝸觀、玉皇觀、天仙觀、三清觀。這七觀,現僅存岳飛觀,其它六觀有待恢復。在太昊陵,傳說中的各神不說,就連玉皇大帝也只能配享香火。 另外,三才門外有更衣亭五間,外城東有東華門,西有西華門。午門西側的東天門前有石牌坊,曰開物成務,西天門前有石牌坊,曰繼天立極。這些也有待恢復。 陵區有古柏108株,古槐2株,古檀3株,新植松柏數千株。在陵區的東南隅,有一座被稱為「淮陽獨秀」、「華夏一絕」的松柏造型公園。1996年6月,中央電視台在一、二、四套節目《九州神韻》欄,均作了專題報道,題目為《松柏造型天下奇》。該公園建於1957年,有各種松柏造型200餘種。是太昊陵的另一景觀,令遊人留連忘返。 太昊陵以其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氣勢恢宏的建築群體,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令人肅然起敬,嘆為觀止。清人雷方曉在一首詩里寫道;「宛上龍蟠面碧湖,巋然岳峙一陵孤;功開天地規模大,道冠皇王氣象殊。」年逾八旬的台胞方雅初先生無限感慨地賦詩:「朝思暮想妻子女,夢里同游太昊陵。」
G. 伏羲的《鳳來》、《網罟》,女媧的《充樂》現在還有沒有留下大概的樣子或者文獻描述
伏羲的《鳳來》、《網罟》,女媧的《充樂》現在還有沒有留下大概的樣子或者文獻描述?
H. 伏羲和女媧的神話故事
女媧號稱媧皇,也叫女希,是一位充滿傳奇神秘色彩的始母形象。
女媧氏族發源地,文獻不見記載,但根據伏羲與女媧的關系,女媧故里也應在古成紀范圍內。酈道元《水經注》在講到渭河支流葫蘆河時特別提到該地古老的女媧祠。在葫蘆河畔,與大地灣相距不遠的秦安隴城鎮,有女媧洞,又有女媧廟,祭祀女媧,隴城又稱「媧皇故里」。女媧也以風為姓,至今其地有風台、風瑩、鳳尾村等地名,均與女媧氏有關。
女媧神話分為兩個系統,第一系統中的女媧並無配偶,先人類而生。她的功業一是造人,二是補天。相傳女媧依照自己的形狀,捏黃土造人,造好後就會說話,成了活人,後來女媧造人累了,便用藤條抽打黃泥,甩了的泥點子也變成了人,會咿咿呀呀的說話。因為她是用黃土造人,所以中國人是黃皮膚。並且,黃土中最養人的地方就在天水,所以從傳說中也可以得出中國北方文明,起源於西北地區,而後向東,向南傳播。另一個是補天。天為什麼破了原因很多,但是女媧真是一位偉大的工程師母親,不辭辛勞,燒煉了數萬顆五彩石,補在天的破洞上,使她的子民有一個舒服的生存環境。甚至剩下的一塊五彩石,又被曹雪芹演化出一本奇書《紅樓夢》來。女媧積蘆灰以止淫水,又斷鰲足以立天四極,功勛卓著。最後積勞成疾,一睡而逝。
第二則神話故事梗概,中西方都有。在遠古時代,發生了一次大洪水。原因是人心逐漸被物慾侵害,不敬神靈上帝。於是降災於人類。造成的後果在古埃及、以及古巴比倫都有流傳。不過,西方的是挪亞方舟,並且不時有人聲稱在土耳其的亞拉臘山上找到了挪亞方舟的殘片。
中國的傳說富有人情味。天和地是由雷公弟弟和哥哥高比,分別負責治理。一開始,倒也合睦相處,人民也能安居樂業。高比有一雙兒女,兒子叫伏羲,女兒叫女媧。十分討人喜歡,一家人生活得很快樂。隨著生活生產能力的增強,人類開始不敬奉天神雷公。一天,有戶人家竟然把狗頭當豬頭供奉雷公。雷公大怒,整整六個月不下雨,人們去求高比幫忙,高比偷來雨水,滋潤土地。雷公很生氣,就想用火雷劈死高比,卻被高比用雞罩活捉了。這種雞罩,甘谷縣白家灣鄉古風台一帶農村中仍有使用。材料用藤條或竹篾子,編法內含六爻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八星宿,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真是奇妙無比。高比捉到雷公後,關他在鐵籠子里,到了第二天,他准備到集市上買香料,把雷公腌了當菜吃,臨走,他囑咐兒女,「記著,千萬不要給他水喝」。
高比走後,雷公做出十分痛苦的樣子討水喝,水的數量由一碗變成一口,伏羲和女媧還是不同意。最後雷公說「那麼請去把涮鍋水給幾滴也好,我快渴死了!」小兄妹猶豫片刻,決定用涮鍋的涮把蘸幾滴涮鍋水,給雷公喝。
雷公喝了水,非常歡喜,一用勁,就聽轟隆一聲巨響,雷公撞破鐵籠子飛了出來。小兄妹倆嚇呆了,不知如果是好。雷公拔了一顆牙齒,交給他倆說:「快拿去種在土裡,如果遭了災難,你們就藏在長出的果實里去,可以保你們平安!」說完。雷公就升天而去。高比買了調味品回家,發現雷公逃脫,不禁失聲道「大禍到了」。於是他打造了一艘大船,以防災難從天而降。小兄妹倆依照雷公的吩咐,種下了雷公的牙齒,奇怪,牙齒發芽了。很快,到中午就長了葉子,傍晚開花結果,第二天,果子長成了一個大葫蘆,兄妹倆用鋸子鋸開葫蘆,掏出了裡面的葫蘆籽,不大不小,正好容得下他們倆。
第三天,風雲突變,飛沙走石,暴雨從天而降。一時山洪暴發,洪水淹沒了平原、丘陵。高比鑽進了大船,小兄妹倆卻鑽進了葫蘆。洪水越漲越高,高比駕著大船,一直到達天門。他用手敲天門,敲門聲響徹天空,天神害怕了,急性喝令水神退水,傾刻間,雨止風停,洪水一落千丈,大地露了出來。高比的大船從天空跌落在地上,摔得粉碎,高比也犧牲了。
葫蘆落在了昆侖山上。昆侖山,即現在甘肅東南部的西秦嶺山區。昆侖山的名稱一直向西走,祁連山也曾被說成是昆侖山。兄妹倆從葫蘆里出來,埋藏了父親就在一起生活了。大地經歷了這次洪水,人類被消滅了,小兄妹倆卻靠辛勤的勞動,無憂無慮的生活著。
時光苒荏,轉眼間他們都長大成人。他們感到很孤獨,因為再沒有其他人跟他倆說話,並且如果他倆死了後,世上就沒有了人,那麼,這么美好的世界讓誰看呢?於是伏羲提出和女媧結婚,繁衍人類,但妹妹卻不同意,說「我們是親兄妹,怎麼可以結婚呢?」伏羲說:「如果我們不結婚,世上就不會再有人類了。」女媧一想也有道理,但是還想再看一看天意如何。就商量向上天占卜。占卜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伏羲女媧在南北山上各點一堆火,如果升在空中的姻絞合在一直,就可以結婚。火著起來後,煙便絞在了一起。第二次兄妹倆在南北兩山往河谷地帶滾石磨盤,到河谷後如果兩塊磨盤貼合了,就表示可以結婚。磨盤也貼合了。第三次占卜更像現在的考驗。妹妹提出一個問題,說:我在前面跑,你在後面追,如果追到我,咱倆就結婚,如果追不到就不能結婚。於是兄妹倆繞樹跑了起來。妹妹機靈敏捷,追了好久總追不到。伏羲智慧過人,他追著追著,猛不防把身一轉,氣喘吁吁的妹妹就一頭撞進哥哥的懷里,再也掙脫不了。於是他們就結婚。
兄妹成親不久妹妹就生下了一個血紅的肉球。夫婦倆覺得好奇,便拿刀子肉球切成細小的碎塊,把它包起來,帶上天梯去玩。剛到半空,一陣大風吹來,把肉末吹得雪片似的飛向大地。更令夫妻倆驚訝的是這些肉末落到地上都便成了人,落到什麼地方,便以那地方事物的名稱為姓氏。就這樣,世界上又有了人類。
I. 求伏羲,女媧的傳說
女媧補天是三晉大地影響最廣泛的神話。
這個神話出自《淮南子·覽冥篇》,全文如下: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
在洪荒時代,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因故吵架而大打出手, 最後祝融打敗了共工,水神共工因打輸而羞憤的朝西方的不周山撞去, 哪知那不周山是撐天的柱子,不周山崩裂了,撐支天地之間的大柱斷折了,天倒下了半邊,出現了一個大窟窿,地也陷成一道道大裂紋,山林燒起了大火,洪水從地底下噴湧出來,龍蛇猛獸也出來吞食人民。人類面臨著空前大災難。
女媧目睹人類遭到如此奇禍,感到無比痛苦,於是決心補天,以終止這場災難。她選用各種各樣的五色石子,架起火將它們熔化成漿,用這種石漿將殘缺的天窟窿填好,隨後又斬下一隻大龜的四腳,當作四根柱子把倒塌的半邊天支起來。女媧還擒殺了殘害人民的黑龍,剎住了龍蛇的囂張氣焰。最後為了堵住洪水不再漫流,女媧還收集了大量蘆草,把它們燒成灰,埋塞向四處鋪開的洪流。
經過女媧一番辛勞整治,蒼天總算補上了,地填平了,水止住了,龍蛇猛獸斂跡了,人民又重新過著安樂的生活。但是這場特大的災禍畢竟留下了痕跡。從此天還是有些向西北傾斜,因此太陽、月亮和眾星晨都很自然地歸向西方,又因為地向東南傾斜,所以一切江河都往那裡匯流。當天空出現彩虹的時候,就是我們偉大的女媧的補天神石的彩光。
女媧勞苦功高,在西漢的《運斗樞元命苞》中,女媧被列為和她的哥哥伏羲、嘗百草救人無數的神農為中華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今天看來,女媧補天只是上古時期的神話傳說,反映了遠古人類征服自然的幻想和願望,並不是實事.有人說,女媧煉石是為了取火.有人說,女媧從礦石中煉出金屬,製造器具,彌補了天然物質的不足,所以被後人傳為煉石補天.結果,女媧補天又被解釋為院士冶金的發明和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