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黃河頌創造與

黃河頌創造與

發布時間:2021-07-14 18:48:37

A.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版渡黃河,轉入權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此詩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題的抒情詩,此詩亦是詩人對黃河唱出的頌歌。
詩人用澎湃的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歌頌了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表達了中華兒女的堅強決心和一往無前的勇氣。全詩語言奔放,意境開闊高遠,氣勢磅礴,充滿力量,讀來一氣呵成,激情澎湃,給人以強烈的精神震撼。

B. 黃河頌作者簡介

光未然,男,(1913—2002),原名張光年,在他89年的人生歲月中,經歷了顛沛流離、激昂奮進、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他一生筆耕不輟,每天記日記,他開蒙甚早,並利用一切機會學習外語、中國古典文學,如詩經、楚辭、古代文論、文字學等,並潛心研究戲劇、音樂,閱讀了大量外國文學名著和社會科學方面的著作。

他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五月的鮮花》《屈原》等詩作;在身患多種病痛的晚年,他關心青年作家的創作,並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學研究成果《駢體語譯文心雕龍》,之後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實現了他40年的心願。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張光年文集》的編審工作後,於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

(2)黃河頌創造與擴展閱讀:

光未然,現代詩人,作家,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來因鄂北組織被破壞,從而失掉黨的組織關系。

30年代起從事進步的戲劇活動和文學活動。1931年入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1933年參加秋聲劇社任社長。1935年退學到武昌安徽中學任教,這時在報刊上發表文藝論文,組織拓荒劇團,創作了一些較有影響的獨幕劇。

其中《阿銀姑娘》序曲歌詞《五月的鮮花》歌頌抗日誌士,表現民族覺醒,流傳甚廣。1935年在武漢發表歌頌抗日誌士、反對賣國投降的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

由閻述詩譜曲後,以其深懷憂患與悲憤體現濃郁深沉的抒情氣息在抗日救亡活動中廣泛傳唱。1936年到上海從事抗日救亡活動。

1937年重新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8年,他的《街頭劇創作集》出版。

1939年1月,率領抗敵演劇第三詩《黃河大合唱》。經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譜曲後,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後在國各地廣泛傳唱,受到抗日軍民的熱烈歡迎。這組詩,雄健磅礴,深沉渾厚,是中華民族抵禦外敵的英雄詩篇,也是抗日戰爭時代現實的悲壯圖畫。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覺醒,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氣節和不屈服的斗爭精神。

在藝術上,全詩構思完整,布局講究,以黃河這一中華民族的象徵為貫穿形象,熔鑄了澎湃的激情,使全詩呈現出強大的力度。同時由於詩人從中國傳統詩詞表現手法上吸收借鑒,組詩節奏明快,語言凝煉。

抗戰爆發後,光未然到武漢、鄂北等地進行抗日宣傳。1938年率抗敵演劇團第三隊活動在晉西一帶。1939年到延安,同年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作品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的性格和人民的命運,展現了抗日戰爭的悲壯畫面,表現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組詩氣勢磅礴,經冼星海譜曲,在人民當中廣為傳唱。不久赴重慶開展文化工作。

1940年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皖南事變後赴緬甸主編《新知周刊》,組織華僑青年戰時工作隊。1942年回昆明,任被門出版社和《民主曾刊》編輯。1944年搜集整理彝族民間敘事長詩《阿細的先雞》,是整理我國少數民族文學遺產的一項開拓性工作。

1944年光未然在雲南與李公朴、聞一多一道從事民主運動和詩歌朗誦活動。

1945年10月,受到國民黨政府的迫害,離開昆明。次年由北平進入華北解放區,先後在北方大學藝術學院、華北大學文藝學院主持教學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光未然一直在北京從事文藝 活動。先後擔任《劇本》、《文藝報》、《人民文學》主編,以張光年署名寫了大量的文學、藝術評論。

這些文章立論嚴謹、文風灑脫,勇於面對重大的文藝現象發表意見,先後就歷史劇、神話劇中的反歷史主義的傾向問題,戲曲遺產中的現代主義現實主義等問題撰文論述,同時對新詩創作問題積極探討,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和理論研究,推動了中國新詩的創作繁榮。光未然的詩激情澎湃,氣勢雄偉,善於以華美的形象包蘊艱難突進的大時代的激流。

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於2002年1月28日16時15分在北京逝世。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經冼星海譜曲後風行全國。

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偉大的黃河的歷史了」。

光未然的著作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光未然出版的詩集有《五月花》(1960),共收錄了作者解放前後的代表作 30餘首,其中包括長詩《屈原》、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三門峽大合唱》等名篇。

未入集的作品尚有政治抒情詩《革命人民的盛大節日》、《驚心動魄的一九七六年》,以及長篇敘事詩《英雄鑽井隊》等。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

光未然1940年在重慶從事文藝活動,創作長篇敘事詩《屈原》,在白色恐怖下用詩的形式曲折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反對分裂、反對倒退的強烈要求。「皖南事變」後他被迫出走緬甸,團結華僑文化界和華僑青年從事反法西斯的文化活動。

1942年回到雲南,1943年3月到1944年9月,根據流傳的民歌編寫了長篇敘事詩《阿細人的歌》,同時創作了抒情長詩《綠色的伊拉瓦底》。1984年被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1984年12月30日,他在中國作家協會第四次會員大會上做了題為《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的會議主旨報告。著有論文集《戲劇的現實主義問題》(1957)、《文藝辯論集》(1958)、《風雨文談》(1982)。

C. 黃河頌的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光未然,男,(1913—2002),原名張光年,他創作了組詩《黃河大合唱》《五月的鮮花》《屈原》等詩作;在身患多種病痛的晚年,他關心青年作家的創作,並完成了厚重的古典文學研究成果《駢體語譯文心雕龍》,之後由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實現了他40年的心願。
1927年在家鄉參加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這次革命失敗後,曾做過商店學徒、書店店員和小學教員。2002年光未然在完成了《張光年文集》的編審工作後,於2002年1月28日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
寫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
拓展資料:
主題思想:
詩人作為時代的歌手出現,他站在高山之巔,代表祖國英勇的兒女,向著黃河唱出了頌歌,用澎湃的激情熱情地謳歌了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對中華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護作用,並表達了學習黃河精神,鑄就像它一樣偉大堅強的決心。全詩以英勇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表達了保衛黃河,保衛中國的思想感情。
層次結構:
詩人開篇就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讀者為「朋友」,這是詩人抒發感情的需要,直接揭示黃河形象和它所表現出來的民族精神,點明「歌頌黃河」這一主題。之後是「望」中所見,描繪了黃河波濤澎湃、「濁流宛轉」、浩浩盪盪的氣勢。接著分三個層次贊頌黃河:贊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贊頌黃河的歷史貢獻,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贊頌黃河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滋潤。最後由實到虛,歌頌黃河地域寬廣,澤及眾生,並代表中華兒女發出要向它學習的誓言。
接下來由「我」落筆,由「我」的「望」引出對黃河形象的描寫,一直統領到「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而所「望」的內容,既有寫實的成分,也有雄奇瑰麗的想像,條理清楚,章法謹嚴:先是近鏡頭特寫——「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再是俯瞰全景式的總寫——「濁流宛轉,/結成九曲連環」;然後是縱向描寫黃河的流向——「從昆侖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最後橫向展開到黃河流域兩岸——「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面」。可以說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為下文的「頌」作了很好的鋪墊。
編輯於 2019-02-1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D. 《黃河頌》的詞作者和曲作者分別是誰

詞作者:光未然

曲作者:冼星海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二樂章。《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詩人採用象徵的手法,歌頌了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它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養育了無數中華兒女。

(4)黃河頌創造與擴展閱讀:

光未然(1913年—2002年),原名張光年,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1935年畢業於武昌中華大學中文系。早年從事抗日救亡文藝活動。1935年8月創作了《五月的鮮花》歌詞。1936年開始發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歌詞《五月的鮮花》,組詩歌詞《黃河大合唱》,論文集《風雨文談》、《青春文談》、《光未然戲劇文選》、《江海日記》、《向陽日記》、《文壇回春紀事》、《光未然詩存》和一部詩歌集,論文《新時期社會主義文學在闊步前進》等。生於1913年11月1日,卒於2002年1月28日16時15分。

E. 黃河頌的寫作背景是什麼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1938年11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目睹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號子。

次年1月抵達延安後,醞釀並寫出了《黃河大合唱》組詩。此詩即為組詩八章中的第二篇。《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響力最大的一部交響樂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

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張光年,湖北省光化縣人,中共黨員,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光未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並被選為第三、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5)黃河頌創造與擴展閱讀

當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精神的象徵。黃河的氣勢、黃河的力量正是這個民族的氣勢和力量。這是一條偉大的河流,歷史悠久、強勁頑強、浩浩盪盪,正如這個國家和民族。詩人歌頌黃河,就是歌頌這個蘊含著無限力量和激情的民族。

復旦大學教授朱文華《新編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黃河大合唱》以黃河象徵中華民族的性格和命運,表達了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斗爭勝利而艱苦奮斗的英雄氣概,其中這首《黃河頌》實則最集中地傳達了題旨。

南京師范大學語文教學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厚江《〈黃河頌〉介評》:詩歌以『我『為抒情主體,由黃河的形象寫到黃河的精神,由』我『對黃河的贊頌寫到』我們『的決心。

F.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1938年11月武抄漢淪陷後,著名詩襲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險峽急流、怒濤漩渦、礁石瀑布的境地,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悠長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工號子。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冼星海聽後非常興奮,表示要為演劇隊創作《黃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簡陋的土窯里,冼星海抱病連續寫作六天,完成了這部具有歷史意義的大型聲樂作品《黃河大合唱》。

G. 《黃河頌》的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鑒賞
創作背景:
冼星海回國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眾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嚴重關頭,他站在民族斗爭的前例。他確信中國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了民族解放,「為抗戰發出怒吼」,他縱筆譜寫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詩人光未然,聽其朗誦《黃河吟》聽其講述黃河呼嘯奔騰的壯麗景象遂盪其共鳴,樂思如潮。創作一星期,半月之內又完成了該作品八個樂章及伴奏音樂的全部樂譜。寫就了這一時代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史詩。
篇章特色:
管弦樂隊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對全曲進行了極富特點的描繪.樂隊效果色彩濃郁。音樂刻畫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徵著崇高偉大的民族精神:幾個主題經過發展後交織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黃河船夫曲》採用了勞動號子的體裁形式,展現了烏雲滿天.驚濤拍岸,船夫與暴風雨奮力拚搏的生動形象.表現了華夏子孫吃苦耐勞和一定能到達勝利彼岸的優秀品質。九曲黃河上船大粗礦的號子以領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來,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和藝術感染力。作為大合唱的第一樂章,《黃河船夫曲》給我們展示了這一可歌可泣的史詩的第一幕。
男高音獨唱《黃河頌》是一首以黃河象徵祖國的熱情頌歌,充滿了搏大、豪放的情懷。第一部分以平穩的節奏、寬廣的氣息歌唱了黃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熱情、奔放的旋律贊美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熱情激昂地頌揚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
配樂詩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之後,是民謠風格的抒情敘事曲《黃水謠》,樸素的音調優美而又平易動人:第一部分描寫了奔流不息的黃河之水和中華兒女美好安寧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題深沉、痛苦,描寫了日寇侵略後妻離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慘情景。音樂在低沉的情緒中結束,使人久久難忘。
《河邊對口曲》如民間小曲般親切而富於鄉土氣息,通過敘事般的對唱形式,手法 簡練,效果甚佳,描摹了國土淪喪後日寇鐵 蹄下人民的悲慘遭遇。
《黃河怨》以低沉凄慘、悲痛欲絕的音調,哭訴了一個遭受日寇蹂躪、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債清算」的遺願而投入滾滾黃河懷抱的婦女的深仇大恨。齊唱、輪唱《保衛黃河》表現了游擊健兒的英勇氣概,是一有人民戰爭壯闊場面的戰斗進行曲。「龍格龍格龍格龍」的襯詞此起彼伏,波瀾壯闊的宏偉場面和樂觀主義的民族精神躍然眼前。
混聲合唱《怒吼吧,黃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終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現過的幾個重要基本主題得到了綜合的展現,憤怒的情緒、戰斗的號角、堅定的節奏、豐滿的合唱以宏偉的氣勢使音樂達到了最高潮,作品在樂隊全奏和八聲部合唱氣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濤中結束。
聽後感:
聽了《黃河大合唱》,我覺得每一個華夏兒女都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國人民不屈不撓永遠壓不跨打不倒的象徵。重聽《黃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聯想到中華民族精神。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多年燦爛文明的國家,我們偉大的民族是一個不屈不撓、歷經磨難而自強不息的民族。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不甘忍受恥辱,前赴後繼,用血肉長城驅逐了侵略者,譜寫了一曲曲悲壯的戰歌。今天,熱愛祖國、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得繁榮富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每個中國人的崇高理想,是愛國主義的本質所在。中華民族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社會發展時期、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具體內容。在我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精神從來就是動員和激勵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每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所應有的骨氣和膽識,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那個時代的人們啊,你們是黃河,是不朽的黃河曲。
鋼琴協奏曲<<黃河>>,用雄壯,用吶喊,用號召,來震撼每個有血有肉的中國人,來歌頌每個剛強不屈的華夏兒女.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因為她有著偉大的人民.

這是高昂。
這是沉厚。
這是凄婉。
這是悲壯。
當我聽了《黃河大合唱》之後的心情,是氣勢磅礴,是陣陣盪耳,是心境復雜的。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卻忽略了《黃河大合唱》的詞作者——光未然。他生時如黃河奔流,波濤洶涌,九曲連環;死時如雪山崩頹,煙飄雲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個生命與激情譜寫了這曲感人肺腑的樂章,詩一般的語言,與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種和諧與堅定,就像是緊緊團結在一起的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是樂觀無畏,是堅強偉大,是不可戰勝的

H. 黃河頌創作什麼年代

歌名:黃河頌
無專輯。
作詞:光未然
作曲:冼星海
演唱:霍勇
發行時間:1969年

歌詞:
我站在高山之巔
望黃河滾滾
奔向東南
金濤澎湃
掀起萬丈狂瀾
濁流宛轉
結成九曲連環
從昆侖山下
奔向黃海之邊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兩面
啊 黃河
你是我們民族的搖籃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從你這發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周圍扮演
啊 黃河
你是偉大堅強
像一個巨人
出現在亞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體魄
築成我們民族的屏障
啊 黃河
你一瀉萬丈浩浩盪盪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I. 《黃河頌》創作背景

《黃河大合唱》是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為配合音樂家冼星海創作的大型民族交響樂而寫的組詩。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造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詩人光未然1935年8月曾經創作出歌詞《五月的鮮花》,歌中唱道:「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為了挽救這垂危的民族,/他們曾頑強地抗戰不歇。……」歌詞經譜曲後廣為傳唱。1939年詩人到延安後,又創作了篇幅與規模更大的組詩《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共有八個樂章,分別是:《黃河船夫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詩中雄奇的想像與現實圖景交織在一起,組成一幅壯闊的歷史畫卷,歌唱苦難與抗爭,刻畫黃河的形象,反映中華民族英雄兒女抗戰的真實場面。冼星海稱贊它「充滿美,充滿寫實、憤恨、悲壯的情緒,使一般沒有渡過黃河的人和到過黃河的人都有一種同感。在歌詞本身已盡量描寫出數千年來的偉大黃河的歷史了」。

J. 黃河頌全文

朋友!
黃河以它英雄的氣魄,
出現在亞洲的原野;
它表現出我們民族的精神:
偉大而又堅強!

啊,黃河!
你一瀉萬丈,
浩浩盪盪,
向南北兩岸
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
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
將要在你的哺育下
發揚滋長!
我們祖國的英雄兒女,
將要學習你的榜樣,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像你一樣的偉大堅強!

拓展資料:

創作背景:

1938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踐踏著華北大地,全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潮。通過自己創作的藝術形象反映現實斗爭,激發全國人民的抗日熱情,是許多進步作家、藝術家的心願。光未然在延安途中親歷黃河的險峽怒濤,萌動了為黃河放歌的詩情。後受冼星海之約,寫出長詩黃河吟。冼星海在除夕晚上聽到了該詩的朗誦異常興奮,連續寫作六天,於1939年3月32日完成了黃河大合唱這部史詩性傑作。

賞析:

《黃河頌》是《黃河大合唱》其中的一個樂章,它由序曲、主體、尾聲三部分組成。
從內容看,第一節是朗誦詞,是全詩的序曲部分,作者先以呼告的手法,直接稱呼讀者為「朋友」,開宗明義地說出了要「歌頌黃河」的主題,展示了黃河的偉大堅強。

第二節是歌詞,是全詩的主體部分,主要是「頌黃河」,但在「頌」之前有一個蓄勢階段,文中用一個「望」字來統帥,歌頌了黃河的偉大精神。主體部分是由繪黃河、頌黃河兩部分組成。繪黃河,繪出了黃河的磅礴氣勢,繪出了黃河的英雄氣魄。頌黃河,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指出了黃河的歷史貢獻;

歌頌像一道天然屏障保衛著中華民族,指出黃河的地理優勢;歌頌黃河流域寬廣,澤被眾生,黃河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激勵著中華民族。歌詞中反復出現「啊!黃河!」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是直抒胸臆,二是把「頌」的部分分為三個層次:歌頌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黃河還將激勵著中華民族。

最後尾聲部分號召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詩人代表中華兒女發出向它學習的誓言,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的精神,以此全詩首尾呼應,渾然一體。

《黃河頌》詩人採用象徵的手法表面上歌頌黃河,實際上是歌頌我們的民族,激勵中華兒女像黃河一樣「偉大堅強」,以英雄的氣概和堅強的決心保衛黃河,保衛中國。她旋律激昂,音樂壯闊,氣勢磅礴,熱情深切,充滿了強烈的沖擊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黃河桀驁不馴的血性和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歌頌了黃河氣勢宏偉,歷史源遠流長。

《黃河頌》,是黃河的頌歌,是時代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的頌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堅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頌歌。

作者簡介: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男,曾用名黃訓、孔宇,祖籍廣東番禺(後改為廣州市南沙區欖核鎮),出生於澳門,中國近代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有"人民音樂家"之稱。1926年入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1928年進上海國立音專學習音樂。1929年去巴黎勤工儉學,師從著名提琴家帕尼·奧別多菲爾和著名作曲家保羅·杜卡斯。

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赴延安,後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1939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因勞累和營養不良,他的肺病日益嚴重,最後冼星海病逝於莫斯科。

閱讀全文

與黃河頌創造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