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奧數創始人是誰,有沒有關於他的故事
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創始人喬治·林徹爾,他已去世,享年88歲。
1979年,林徹爾為小學生和初中生啟動了數學奧林匹克競賽計劃。這個非盈利性質的教育計劃最終擴大至全美和30多個其他國家。
2. 奧數是奧巴馬發明的嗎
你好會聯想啊,奧巴馬大學是什麼專業?是法學哦
3. 奧數是誰發明的
獎項名稱: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其他名稱: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d
創辦時間: 1959年
主辦單位: 由參賽國輪流主辦
獎項介紹: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是國際中學生數學大賽,在世界上影響非常之大。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目的是:發現鼓勵世界上具有數學天份的青少年,為各國進行科學教育交流創造條件,增進各國師生間的友好關系。這一競賽1959年由東歐國家發起,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第一屆競賽由羅馬尼亞主辦,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蘇聯共7個國家參加競賽。以後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都是每年7月舉行(中間只在1980年斷過一次),參賽國從1967年開始逐漸從東歐擴展到西歐、亞洲、美洲,最後擴大到全世界。目前參加這項賽事的代表隊有80餘支。美國1974年參加競賽,中國1985年參加競賽。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運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 有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常規,並為歷屆東道主所遵循。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由參賽國輪流主辦,經費由東道國提供,但旅費由參賽國自理。參賽選手必須是不超過20歲的中學生,每支代表隊有學生6人,另派2名數學家為領隊。試題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後由東道國精選後提交給主試委員會表決,產生6道試題。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後,寫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主試委員會由各國的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這個主席通常是該國的數學權威。主試委員會的職責有7條:1)、選定試題;2)、確定評分標准;3)、用工作語言准確表達試題,並翻譯、核准譯成各參加國文字的試題;4)、比賽期間,確定如何回答學生用書面提出的關於試題的疑問;5)、解決個別領隊與協調員之間在評分上的不同意見;6)、決定獎牌的個數與分數線。
4. 奧數是誰發明的拜託各位了 3Q
奧數是奧林匹克數學的簡稱。 1934年和1935年,前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 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 1959年羅馬尼亞數學物理學會邀請東歐國家中學生參加在布加勒斯特舉辦的第一 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從此每年一次。
求採納
5. 奧數是誰發明的
九章算術
6. 到底是誰發明奧數這東西的,真是想把他給
不要治了發明奧數者,因為有很多人喜歡奧數。你不喜歡就不要學了,學其他的吧,只要學得精,都是能夠成才的。
7. 什麼是奧數奧數是誰發明的
「奧數」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簡稱。1934年—1935年,前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名稱,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辦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作為一項國際性賽事,由國際數學教育專家命題,出題范圍超出了所有國家的義務教育水平,難度大大超過大學入學考試。有關專家認為,只有5%的智力超常兒童適合學奧林匹克數學,而能一路過關斬將沖到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頂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1934年和1935年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1959年羅馬尼亞數學物理學會邀請東歐國家中學生參加,在布加勒斯特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從此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舉辦了43屆。
近年來中國代表在數學奧林匹克上的成績就像中國健兒在奧運會的成績一樣,突飛猛進,從40屆到第43屆,中國代表隊連續四年總分第一。
奧數分類為:濃度問題、分數比大小問題、行程問題、分數巧算、邏輯推理、工程問題、牛頓問題、數字的巧算問題。
奧數與一般數學有一定的區別:奧數相對比較深.
小學數學奧林匹克活動的蓬勃發展,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少年兒童學習數學的興趣,成為引導少年積極向上,主動探索,健康成長的一項有益活動.
編輯本段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獎項名稱: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
其他名稱: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Olympiad
創辦時間: 1959年
主辦單位: 由參賽國輪流主辦
獎項介紹: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是國際中學生數學大賽,在世界上影響非常之大。國際奧林匹克競賽的目的是:發現鼓勵世界上具有數學天份的青少年,為各國進行科學教育交流創造條件,增進各國師生間的友好關系。這一競賽1959年由東歐國家發起,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助。第一屆競賽由羅馬尼亞主辦,1959年7月22日至30日在布加勒斯特舉行,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和蘇聯共7個國家參加競賽。以後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都是每年7月舉行(中間只在1980年斷過一次),參賽國從1967年開始逐漸從東歐擴展到西歐、亞洲、美洲,最後擴大到全世界。目前參加這項賽事的代表隊有80餘支。美國1974年參加競賽,中國1985年參加競賽。經過40多年的發展,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的運轉逐步制度化、規范化, 有了一整套約定俗成的常規,並為歷屆東道主所遵循。
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由參賽國輪流主辦,經費由東道國提供,但旅費由參賽國自理。參賽選手必須是不超過20歲的中學生,每支代表隊有學生6人,另派2名數學家為領隊。試題由各參賽國提供,然後由東道國精選後提交給主試委員會表決,產生6道試題。東道國不提供試題。試題確定之後,寫成英、法、德、俄文等工作語言,由領隊譯成本國文字。主試委員會由各國的領隊及主辦國指定的主席組成。這個主席通常是該國的數學權威。主試委員會的職責有7條:1)、選定試題;2)、確定評分標准;3)、用工作語言准確表達試題,並翻譯、核准譯成各參加國文字的試題;4)、比賽期間,確定如何回答學生用書面提出的關於試題的疑問;5)、解決個別領隊與協調員之間在評分上的不同意見;6)、決定獎牌的個數與分數線。
考試分兩天進行,每天連續進行4.5小時,考3道題目。同一代表隊的6名選手被分配到6個不同的考場,獨立答題。答卷由本國領隊評判,然後與組織者指定的協調員協商,如有分歧,再請主試委員會仲裁。每道題7分,滿分為42分。
競賽設一等獎(金牌)、二等獎(銀牌)、三等獎(銅牌),比例大致為1:2:3;獲獎者總數不能超過參賽學生的半數。各屆獲獎的標准與當屆考試的成績有關。
8. 奧數的來歷
「奧數」是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的簡稱。1934年和1935年,前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的名稱,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辦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
國際數學奧林匹克作為一項國際性賽事,由國際數學教育專家命題,出題范圍超出了所有國家的義務教育水平,難度大大超過大學入學考試。有關專家認為,只有5%的智力超常兒童適合學奧林匹克數學,而能一路過關斬將沖到國際數學奧林匹克頂峰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近年來,我國各種以遠遠高於課堂數學教學內容為主的各種課外數學提高班、培訓班紛紛冠以「奧數」的名號,使得「奧數」培訓逐漸脫離奧賽選手選拔的軌道,凸顯出泛大眾化的特徵。雖然不少知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發出了謹防「奧數」走偏的呼聲,但「奧數」成績與中學升學之間的微妙關系使得「奧數」內涵的擴大化趨勢難以阻擋。凡是各學校、團體主辦的各種杯賽針對性極強的課外數學培訓統統披上了「奧數」的外衣,脫離課本、強調技巧成了「奧數」的代名詞。
9. 奧數是誰發明的!
1934年—1935年,前蘇聯開始在列寧格勒和莫斯科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克競賽的名稱,1959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辦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