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墨的發明早已筆

墨的發明早已筆

發布時間:2021-07-14 16:06:05

1. 筆墨的筆和墨的發明

在牘簡上刻寫成文的書寫體系遠在殷商時期就已經非常完善了。刻寫的牘簡經較長時間閱讀後,刻劃之處自然就積滿汗泥塵土,而比牘簡表面顏色深一些,反而容易識讀。古代刀筆吏們注意到這個現象,有意找些墨粉或墨塊之類塗在牘簡表面,染黑字跡,提高閱讀性能。
很可能用墨塗抹刻寫文字的方法早在殷商時期就已經被普遍採用。殷商時就已有墨刑,在人面額上刻字並用墨塗抹刻痕,以示懲戒。春秋以前一種墨定製度,君王用墨圈定刻有法令或計劃的牘簡,然後付諸實施,墨定也就是君王批准執行的法定程序。我懷疑,所謂墨定也就是君王用墨塗抹刻寫的文字內容。商周時期,我國南方民族盛行斷發文身習俗,文身就是用針刺破皮膚,再用染料塗抹刺孔,以達到顏色永駐的效果,其過程也類似於墨塗刻痕。墨刑和文身兩種現象可以佐證,在毛筆發明前,存在以墨塗抹刻寫字跡的可能性。
用墨塗抹刻痕需要專用工具,最現成的工具顯然就是當時刷漆用的毛刷子,以毛端把墨粉塗在刻痕中,再擦去牘簡表面的餘墨就完成塗墨過程。為了更好地把墨塗在細細的刻痕之內,古人會把刷子做得窄一些,甚至故意留出毛鋒,變成筆尖。這樣,最原始的毛筆也就應運而生了。考古發現,在殷商時期的甲骨上發現有用紅漆寫成的文字,意味著當時已經出現毛筆。另外,在甘肅、青海發現的四千多年以前的彩陶上,有些圖案的圖劃內有類似於書法中「飛白」的現象,飛白是毛筆尖中墨汁接近枯乾時寫字導致筆畫中出現無墨的現象,說明是用類似於毛筆的工具塗畫而成。

2. 筆,墨,紙,硯分別是由誰發明的

文房四士宋·陸游《閑居無客所與度日筆硯紙墨而已戲作長句》詩:「水復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獨相依。」 筆、墨、紙、硯統稱為「文房四寶」。古人認為萬物皆有靈性,筆、墨、紙、硯亦然。在使用之餘,文人雅士還給它們取了人性化的名字(見韓愈《毛穎傳》): 筆:中山人毛穎。中山是古代諸侯國名,在今天的河北省定州一帶,戰國時為趙國所滅。據王羲之《筆經》記載,漢朝時天下諸侯郡國爭獻兔毛筆以書寫洛陽鴻都門上的匾額,結果只有趙國兔毛筆入選。中山屬趙,所以稱毛穎為中山人,穎是指毛筆呈錐狀的筆頭。另有人因宣城多產筆,也稱之為宣城毛元銳,字文鋒的。 墨:絳人陳玄。古時絳州在今天山西省新絳縣,所產之墨較為有名,為朝廷貢品,而墨又以陳年、濃黑者為上品,故稱之為絳人陳玄。又:南唐時燕人李廷圭以松煙造墨,光澤可鑒最負盛名,後渡易水而居江南,故也有人稱墨為燕人易玄光,字處晦的。 紙:會稽褚知白。古時會稽在現在的浙江紹興,出產貢紙。楮樹之皮是造紙的上等原料,而褚與楮音同形近,故有人從人的姓氏中取「褚」為紙的姓氏,稱之為會稽褚知白。另外也有人因河南華陰多產紙,稱褚知白為華陰人士,字守玄。 硯:弘家陶泓。隋唐時期,天下陶硯盛行,而其中又以虢州,即漢時弘家郡(今河南靈寶)所產最負盛名,硯中間下凹以存墨汁,故稱之為弘家陶泓。也有人稱以石料所制之硯為石虛中,字守默(墨)的。 古人不僅給筆、墨、紙、硯取了名字,而且還給它們封了官職。筆:書寫用品,因筆桿以竹管作成,使用時要飽蘸墨水,故封之為中書君、管城侯、墨曹都統、墨水郡王、毛椎刺史;墨:多以松煙製成,品質上乘的還要添加香料,故封之為松滋侯、黑松使者、玄香太守、亳州楮郡平章事;紙:性柔韌,可隨意裁剪,且以潔白者為佳,故封紙為好畦(侍)侯、文館書史、白州刺史、統領萬字軍略道中郞將;硯:儲墨之器,質地堅硬,幫封之為即墨侯、離石侯、鐵面尚書、即墨軍事長。

3. 筆是誰發明和演變的

史傳秦蒙恬造筆。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恬帶兵在外作戰,他都要定期寫戰報呈送秦王。當時,人們用竹簽寫字,很不方便,蘸了墨沒寫幾下又要蘸。 一天,蒙恬打獵時看見一隻兔子的尾巴在地上拖出了血跡,心中不由來了靈感。他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插在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

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蒙恬又試了幾次,效果還是不行,於是隨手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石灰坑裡。

有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支被自己扔掉的毛筆。撿起來後,他發現濕漉漉的兔毛變得更白了。 他將兔毛筆往墨盤里一蘸,兔尾竟變得非常「聽話」,寫起字來非常流暢。 原來,石坑裡的水含有石灰質。經鹼性水的浸泡,兔毛的油脂去掉了,變得柔順起來。傳說這就是毛筆的來歷 。

(3)墨的發明早已筆擴展閱讀

中國上下五千年,形成自己的燦爛文化,古代常稱的「文房四寶」,就是傳統文化的外在體現。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其中四寶之首的筆,即毛筆,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產品。

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中,中國文人都是用它揮灑奇思,宣洩情懷。文人以筆為鋤,以紙為田,筆耕不輟,因而漫長的中國歷史便成了「筆下春秋」。

毛筆,比古埃及的蘆管筆、歐洲的羽毛筆歷史更為悠久,可後者已退出歷史舞台,而毛筆與近代出現的鋼筆、鉛筆、圓珠筆,並稱為當代四大筆,在當今的書畫史上依然大放異彩,其生命力之強大令人嘆為觀止。

關於毛筆始於何時,眾說紛紜。最有故事性的說法要屬秦國大將軍蒙恬造筆。《史記》《博物志》等書籍上都有記載,蒙恬有君命在外,嫌以刀刻字太慢,於是「以枯木為管,鹿毛為柱,羊毛為被」,製成毛筆。

因為這個傳說,蒙恬被尊為毛筆的始祖。浙江省湖州善璉百姓建「蒙公祠」,於每年蒙恬生日時舉行盛大的祭祀儀式,沿襲至今。但據史家考證,中國毛筆起源遠早於此,至少有6000年歷史。

4. 墨水是誰發明的

是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版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權標志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沃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藍墨水的發明在19世紀初,發明人是英國的韋奇伍德。

5. 古代的墨是怎麼發明的是誰發明的呢請說詳細點

西周邢夷發明墨。

1、《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

2、墨的發明過程:

(1)周宣王時期,一位名叫邢夷的畫師,在一次繪畫時不小心弄臟了雙手,到附近的小河清洗時偶然撿起一塊松炭,弄了一手黑,引起了興趣。邢夷把松炭帶回家中搗研成末,用糯米粥之類的東西調和成半固體的糊狀,加入鍋灰後加以揉捏,做成長條狀在太陽下曬干。

(2)需要使用時加一點水研磨幾下,就可以用來寫字或繪畫。邢夷把這個墨條取名為「黑土」,後又覺得不妥,便把「黑土」兩字合為一起單字「墨」,史稱「邢夷墨」。

(5)墨的發明早已筆擴展閱讀:

墨的種類:

1、松煙類墨

松煙是松樹油燃燒後,再收集其煙所制的墨。松煙墨汁烏黑無光,略呈冷色。古人常用於渲染頭發、須眉,是書寫小楷字和工筆繪畫的佳品。品種有:阿膠松煙、五老松煙、小松煙等。

2、油煙類墨

油煙是用油料,主要是以桐柚籽或豬油為原料燃燒後收集其煙所制的墨。油煙墨汁有一定光澤,色偏暖,可濃可淡,多用來勾線、渲染,是中國國畫和書法用的佳品。品種多樣,主要有:蘭煙墨汁、亮光墨汁、桐煙墨汁、油煙墨汁等。

3、漆煙墨

漆煙墨是採用生漆、豬油、桐油、麝香、冰片、金箔、公丁香、豬膽等十多種貴重原料製成。墨精黑發光,也就是一種高級油煙墨。漆煙墨有光亮,宜作畫,特點能經久不褪。

6. 文房四寶中的筆、墨、紙、硯分別由誰發明的

筆是戰國時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紙是蔡倫改進,發明者不詳;墨可能是黃帝最早使用;硯台源自原始時代的研缽,發明者不詳

7. 中國毛筆和墨水的來歷

毛筆的由來

毛筆的發明權不能全歸功於蒙恬一人。不能把他作為筆的創始人。明代的嚴敬在《事物紀原》一書中說:「虞舜造筆,以漆書於方簡。」 我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很早就有了文字,當然也早就有書寫文字的工具。古人把這種書寫工具籠統地稱之為筆。但是,最早出現的筆,不一定是毛筆。古人在甲骨、金石上作書,用的工具是「刀錐之類」,其名稱雖叫筆,但與後人使用的毛筆是大不相同的。這從我國文字演變中也可看出一點道理來。原來的「筆」字寫作「聿」。《說文・聿部》:「聿,所以書也。楚謂之聿,吳謂之不聿,燕謂之弗。」到了秦以後,「筆」字的應用越來越普遍,「筆」字的字形,在「聿」字上加「竹」。不妨理解為當時所用的筆,已經是竹木為桿的毛筆。今天我們使用的「筆」字,就是從「筆」字簡化而來。 現在人們在請人修改文章時常說:「請大力斧正」,「盡管刪削」。改文章動刀子,也是古人的做法。「孔子刪書」是非動刀子不可的,因為那時的筆就是「刀錐」之類。由此可見,「蒙恬以前已有筆」的說法是不錯的。但大可不必因此而否定蒙恬創制毛筆的歷史功績。蒙恬對毛筆的筆桿、筆毛所用的材料和做法都作了很大改進,在所用的材料上他採用了鹿毛和羊毛兩種不同硬度的毛制筆尖,使之剛柔相濟,便於書寫。在製法上,不是將筆毛圍在筆桿的一端用線纏住,而是將筆桿一端鏤空成毛腔,筆毛放在腔內。1975 年湖北雲夢睡虎地一座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 127 年)墓里,一次就出土了三支這樣製作的竹桿毛筆。

墨是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年代,在歷史上已無從考據,但從出土文物的記載中可以看出,墨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有了,在漢代得到一定的發展,至唐代達到鼎盛,並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宋代趙希鵠在《洞天清錄》中說:「上古以竹挺點漆而書。」這是最早形式的墨。我國古代制墨技藝很高,並出現了制墨名手。南唐著名墨師奚超造墨技術高,他造出的徽墨受到了李後主的賞識,因而被賜予「國姓」,改名為李超。到了宋代,又有人發明了桐油煙墨。據宋代何遠寫的一本筆記講:「潭州胡景純專取桐油澆煙制墨,大者不過數寸,小者如圓錢大,每磨研間,其光可鑒。畫工室之以點目。」這說明在當時墨的製作是力求精巧,刻意追求造型、紋飾的美觀。 據宋史料載,除了作桐油煙制墨外,還有用漆煙制墨的。到了元明時代,有人為墨著書,謂之《墨池》。書中不僅記載了制墨的工藝方法等,還記載了古代制墨方面的人物。清人胡升文曾研究了歷史上所有的制墨方法,制出許多好墨,其中一種「蒼佩玉」最為名貴,並被作為貢品。

8. 墨筆發明於哪個朝代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墨的發明大約要晚於筆。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中國考古發掘出來公元前14世紀的骨器和石器上已有墨跡,還從湖北雲夢縣發掘出來戰國時代的墨塊。《莊子》中有「舔筆和墨」句,說明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開始用用毛筆和墨水了。
《述古書法纂》載:西周「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古代寫字,以竹挺點漆,後磨石炭為汁而書,叫石墨。秦漢多用松煙、桐煤制墨。現知最早的煙墨,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和江陵鳳凰山西漢墓發現。當時的墨,是一些小圓塊,沒有模製成錠。
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製,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陝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製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毛筆,是古代漢族與西方民族用羽毛書寫風采迥異的獨具特色的書寫、繪畫工具。當今世界上雖然流行鉛筆、圓珠筆、鋼筆等,但毛筆卻是替代不了的。據傳毛筆為蒙恬所創,所以至今被譽為毛筆之鄉的河北衡水侯店和浙江湖州善璉每逢農歷三月初三,如同過年,家家包餃子,飲酒慶賀,紀念蒙恬創毛筆。自元代以來,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生產的具有「尖、齊、圓、健」特點的「湖筆」成為全國最著名的毛筆品種。毛筆在歷代都有不同的稱呼。春秋戰國,諸侯稱雄。此時,各國對毛筆的稱呼都不同。吳國(今江蘇)叫「不律」,楚國(今湖北)叫「插(竹)」。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一律稱為「毛筆」。而白居易稱筆為「毫錐」,《寄微之》詩雲:「策目穿如札,毫鋒銳若錐。」

9. 最早鋼筆和墨水是誰發明的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它是在19世紀初發明的。1809年,英國頒發了第一批關於貯水筆的專利證書,這標志著鋼筆的正式誕生。
在早期的貯水筆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動。寫字的人壓一下活塞,墨水才開始流動,寫一陣之後又得壓一下,否則墨水就流不出來了。這樣寫起字來當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國一家保險公司的一個叫沃特曼的雇員,發明了一種用毛細管供給墨水的方法,比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這種筆的筆端可以卸下來,墨水用一個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夠自己吸墨水的筆出現於20世紀初期,採取了一個活塞來吸墨水。當筆中採用了皮膽後,就要用一個鐵片插入一個縫中去擠壓皮膽來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現了用一根管子伸進墨水中吸水的施諾克爾筆。直到1956年,才發明了現在常用的毛細管筆。

藍墨水的發明在19世紀初,發明人是英國的韋奇伍德。

閱讀全文

與墨的發明早已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