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明故事的讀後感一百字。
我有非常多的書,媽媽為了提高我的知識面,給我買了幾百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發明的故事》。這是英國的安娜·克雷伯恩寫的。裡面有非常多的插圖,介紹了很多發明。
我們人類對萬事萬物充滿了興趣,除了體悟和發覺以外,還在用理性不斷探索著世間萬物,發現這其中的規律,開拓著屬於自己的、全人類美好未來。
人類一直都是發明家:從史前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利用身邊各種材料製作用工具、機械,還有玩具。人類發明的進程至今從未停過。
許多發明讓我們干起活來更迅速。比如約瑟芬發明的洗碗機;有些發明,比如珀斯·肖發明的貓眼反光鏡,讓我們開車更安全。有些發明,比如相機,可以讓我們把美好瞬間記錄下來……所以人們總說,發明是人類進步的關鍵。是各種各樣的發明將我們帶入了現代化的社會。
你可能以為發明家就是在小閣樓里埋頭苦幹,用生活中最常見的東西做出許多瘋狂新玩意的人。的確如此,,電視的發明者就是這樣工作的。但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得到靈感的。
在暑假中,我也有靈感。在做數學題時,需要用到圓規,畫好之後又要用尺子量半徑。為何不把尺子和圓規合二為一呢?我把尺子卡在圓規之間,但畫出的圓的半徑只能是尺的長度。於是我剪下一段皮尺,用502強力膠粘上,可這樣要量的半徑比尺短,尺捲起,就量不了。突然,我腦袋裡靈光一閃,目光落到了皮尺上伸縮裝置上,只要把它裝到皮尺上,就ok了!
俗活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的發明一定會成功!
㈡ 《人類的歷史》房龍 讀後感
在《與世界偉人談心》這本書中,房龍繼續他的略帶一些調侃的風格。這是一個假想的宴會,歷史上那些璀燦耀眼的人物紛紛來到這個場境之中。當然,我想,他們首先應該是讓房龍有特別的感受和印象的。比如在第一章出場的伊拉斯謨,房龍用了很長的篇幅來進他進行描述。比如第二章出場的威廉親王(荷蘭)和華盛頓總統(美國)等等。看得出作者的對這些歷史人物的偏愛,他從不在書中掩飾對於特定人物的好惡。 這本書有幾個特點。首先,這是一個虛擬的場境,是一個跨過了地域、空間、時間;甚至跨越了生死的場境。作為宴會主角的歷史人物們,可以從任意一個國度出現在宴會之中,可以從任何一個時代還原到房龍現實生活的當日。這種形式事實上讓書中的盛宴變成了一場思想的盛宴,超出了一切我們人類可能遇到的具體的現實的障礙而可以隨意與任何讓我們心動的人交流的盛宴。 第二個特點,作為一個記述者,房龍替他在書中「請到」的客人們記錄他們的只言片語,記錄他們的對話。事實上,這種對話的本身,除了很少一部分是具體的史實,更多的應該是房龍基於對這些歷史人物的了解而作的想像和臆測。房龍設計了真實人物的虛構的對白,而這樣一些對白並不會讓人覺得太過唐突。除此之外,應該作為客觀記述者的房龍仍然會忍不住在書中「插嘴」,他會忍不住在某些時段場合之中,跳出書中加上自己的評價和表述。這種「插嘴」,他會用括弧括起來。————看到如此場境之時,我就覺得特別開心,因為這種時候看到的,應該是一個完全真實的房龍。當他作為某一個歷史人物的代言人的時候,他必須忠實於這個人物的思想見解觀點,然而他又經常對這樣一些史實言論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如果一定要把這些看法和想法成文後再作表述,我想,那可能會是另外一本書,而且,這本書會比較乏味。房龍可能忍不到那個時候再說話,這樣一種風格適合他這個人。所以,我們經常可以在《與世界偉人談心》之中,看到括弧,括弧,再括弧。象極了生活中兩個人同時在爭著對我們講話,所以我們不得不把眼睛一會瞄瞄這個,一會掃掃那個。這種場境讓我覺得特別的可愛。這與讀到一本帶有批註的書的感覺有點類似。起碼,我喜歡這種感覺。 第三個特點,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人物傳記,不是一個對具體人物生平的介紹。他更類似於房龍在「閱讀」這樣一些歷史人物之時隨手記錄下的他內心的全部想法。他會在想到一個歷史人物的時候,想到他的經歷,想到他的生平,他更會關心這樣一個具體人物要當時特定時期之下的思想,並且,房龍讓這些特定的思想與他所處的時代的現實交鋒,與房龍本人交鋒。房龍還會在想到這個特定歷史人物時,想到他對音樂可能的偏愛,對飲食的要求,等等等等。在我的感覺里,這樣一種閱讀,慢慢地跟著房龍的思路走,慢慢地和他一起面對這些特別的客人,並且,倘有時間和興趣,把那些書中提到的音樂逐一聽過,我想,對於我們自己來說,這也是一場人生的盛宴。
求採納
㈢ 關於讀後感的作文350字 房龍的故事
媽媽:因為毛蟲姊姊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可是蚯蚓弟弟也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因為蚯蚓弟弟會鑽土, 大地會保護他啊.
㈣ 發明故事的讀後感100子
[《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的名字叫做《100個發明故事》,這本書的作者是徐麗紅等,《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些發明家經過探索,艱苦,辛勤的勞動。發明家們面對了許許多多的失敗,可他(她)們並沒有放棄,而是不斷的嘗試和實驗,最終發明他們發明了一些別人意想不到的作品,發明家們也變得著名。
讀了《100個發明故事》這本書,我知道了這些發明是離不開發明家的靈感、艱苦的探索和辛勤的勞動。他們發明的作品的經歷是不同的,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讀後感《《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
這些故事告訴了我發明家發明出的作品是經過他們勇於嘗試才發明出來的,並且還要有耐心,不然是不能發明出別人意想不到的作品。我要學習發明家勇於嘗試的精神和耐心。如果,沒有麻醉葯和人工心肺機等,許多人只能讓可怕的疾病奪去寶貴的生命等,我們應該謝謝這些偉大的發明家。我要好好學習,長大以後發明一些作品來幫助受苦受難的人。
〔《100個發明故事》讀後感(蔡曉晴)〕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㈤ 發明故事讀後感100
寫讀後感要注意
首先要設置一個境界 把你讀的文章引出來 後面加一句 讀了之後深受感觸等話語
再把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然後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寫出來 要是自己的真情實感
然後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對這個文章的觀點
最後升化主題
簡單說就是四個步驟:引,議,聯,結.
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房龍地理》讀後感800字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是出自房龍之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並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這惟一家園和諧的最終方式。 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識於無形,使人在輕松愉快之際不僅領略把握了人類厚重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且能在掩卷之際獲得不少啟發。
《房龍地理》則是一本完全改變我們關於地理學的偏見的地理書。在這本書里,地理學中必要的名詞和數據依然存在,但它們被賦予了一種感性的表達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名詞和數據不再是互不相關的一盤散沙,而成為息息相通的一個網路。它們不再是一種遠離人群的孤獨的存在,它們隨時和人聯系一體。它們因染上了濃郁的人的氣息,而散發出勃勃生機。
房龍自稱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說:「我寧願把它稱之為一本研究人的書,研究人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尋找食物、住所和娛樂,如何嘗試找到既能適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變自己的自然環境的方法,以便獲得與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稱的舒適、強健和幸福。」房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於是,《房龍地理》的第一章,標題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標。作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精通地理的房龍意識到,「我們大家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夥伴,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我們大家都要共同承擔責任」。
一本世界地理書必須介紹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房龍地理》沒有讓自己在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龍的介紹方式與眾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不同國家的人,並把這些國家的自然地理作為這些人的生存背景。這種方式使房龍獲得了一種饒有興味的獨特視角,各個國家的個性展露無遺。義大利:由於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機會,能夠發揮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的作用。比利時:由一紙條約建立的國家,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內部的和諧。瑞士:高山中的國家,有出色的學校,有說4種語言的團結的人民。丹麥:小國在某些方面勝過大國的實例。波蘭:經常被人看成是別人的走廊,現在才是個為自己服務的走廊。這種極富個性的概括語言,將吸引每個讀者到房龍的文字中神遊。
當然,對這些富於個性的國家和國民的介紹,房龍是不停留於淺嘗輒止的。他更樂意走進這些國家,傾聽這些國家心靈的聲音。他這樣概括法國:擁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國家。進而,他這樣描繪法國人:「法國人不是多愁善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實的現實主義者。他腳踏實地地站在這個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70歲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還活著,他就盡力使自己過得盡可能的舒適,決不浪費時間去想像美好的未來。如果這就是生活,就讓我們用最好的烹調方法來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從耶穌基督時代起就被認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適飲品,就讓我們釀最好的酒吧。」這樣的描述,不僅說明了法國舉世無雙的烹調和釀酒技術,而且傳達了法國人富於智慧又實事求是的人生哲學。現象和原因融於一體而被如此富於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房龍令無數讀者迷戀的原因了。
在全書結尾,房龍借一小女孩的口問道:「不去旅行,學地理有什麼用?」我想,作為一本好的地理書,《房龍地理》引發的不僅是我們對地理學的興趣以及對我們生長於斯的地球的熱愛,進一步,它將喚起我們成為一個旅行家、航海家、甚至探險家的熱情和夢想。它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㈦ 《房龍地理》讀後感
這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書。房龍獨到地從地理的角度來講述各國的歷史演變,分析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徵,闡釋人與地球——我們惟一的、共同的家園——的關系。既然我們的行星「已經變成了一個巨大的運轉當中的公司」,生活於其中的人們只有合作——而不僅僅是「拿走」,也不僅僅是「給予」——才能和平而有序。
這是出自房龍之手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地理書。它打破了常規地理書的寫作方式,緊扣"人"的觀念,將人的活動和重要性提升至首位,自始至終關注的是"純人"的那一面――科學、藝術、商業、宗教和政治,從歷史的高度闡釋了人與地理以及地球的關系,生動地演繹了"人文地理"這一概念。
同時,在歷史的敘述中還穿插回顧了人類與自然相互協調和適應的漫長過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發掘自身潛力並努力探求與地球――人類這惟一家園和諧的最終方式。 房龍在此書中貫穿了其慣有的行文風格,詼諧幽默的文字化枯燥的地理知識於無形,使人在輕松愉快之際不僅領略把握了人類厚重歷史發展的來龍去脈,且能在掩卷之際獲得不少啟發。
《房龍地理》則是一本完全改變我們關於地理學的偏見的地理書。在這本書里,地理學中必要的名詞和數據依然存在,但它們被賦予了一種感性的表達形式。更重要的是,這些名詞和數據不再是互不相關的一盤散沙,而成為息息相通的一個網路。它們不再是一種遠離人群的孤獨的存在,它們隨時和人聯系一體。它們因染上了濃郁的人的氣息,而散發出勃勃生機。
房龍自稱他「打算把人放在舞台的正中」。他說:「我寧願把它稱之為一本研究人的書,研究人如何為自己和家人尋找食物、住所和娛樂,如何嘗試找到既能適合自己的背景,又可改變自己的自然環境的方法,以便獲得與其自身有限的力量相稱的舒適、強健和幸福。」房龍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於是,《房龍地理》的第一章,標題就是《生活在我們這個世界中的人》。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標。作為一個堅定的人文主義者,精通地理的房龍意識到,「我們大家都是同一個星球上的夥伴,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的福祉,我們大家都要共同承擔責任」。
一本世界地理書必須介紹世界上的各個國家。《房龍地理》沒有讓自己在這方面留下空白。然而,房龍的介紹方式與眾不同。他首先突出的仍然是不同國家的人,並把這些國家的自然地理作為這些人的生存背景。這種方式使房龍獲得了一種饒有興味的獨特視角,各個國家的個性展露無遺。義大利:由於有理想的地理位置,只要有機會,能夠發揮海上強國和陸上強國的作用。比利時:由一紙條約建立的國家,什麼都不缺,唯獨缺少內部的和諧。瑞士:高山中的國家,有出色的學校,有說4種語言的團結的人民。丹麥:小國在某些方面勝過大國的實例。波蘭:經常被人看成是別人的走廊,現在才是個為自己服務的走廊。這種極富個性的概括語言,將吸引每個讀者到房龍的文字中神遊。
當然,對這些富於個性的國家和國民的介紹,房龍是不停留於淺嘗輒止的。他更樂意走進這些國家,傾聽這些國家心靈的聲音。他這樣概括法國:擁有它想要的一切的國家。進而,他這樣描繪法國人:「法國人不是多愁善感的空想家,而是非常理智非常踏實的現實主義者。他腳踏實地地站在這個地球。他知道他只能活一次,70歲是他所能期望的。因此,只要還活著,他就盡力使自己過得盡可能的舒適,決不浪費時間去想像美好的未來。如果這就是生活,就讓我們用最好的烹調方法來做哪怕是最差的食物吧。既然酒從耶穌基督時代起就被認為是真正的基督教徒的合適飲品,就讓我們釀最好的酒吧。」這樣的描述,不僅說明了法國舉世無雙的烹調和釀酒技術,而且傳達了法國人富於智慧又實事求是的人生哲學。現象和原因融於一體而被如此富於詩意的文字表達出來,這就是房龍令無數讀者迷戀的原因了。
在全書結尾,房龍借一小女孩的口問道:「不去旅行,學地理有什麼用?」我想,作為一本好的地理書,《房龍地理》引發的不僅是我們對地理學的興趣以及對我們生長於斯的地球的熱愛,進一步,它將喚起我們成為一個旅行家、航海家、甚至探險家的熱情和夢想。它擴大了我們的視野,開拓了我們的心胸,它激發起我們對更遼闊的宇宙,對未知世界的探尋。
㈧ 發明發現的故事的讀後感,70字怎麼寫
有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個不停。家裡人不堪這種「鋸床腿」似的聲音的干擾,向小姑娘求饒。女孩一氣之下,跑到一處幽靜的樹林,獨自奏完一曲,忽然聽到一位老婦的贊許聲。老人說:「我的耳朵聾了,什麼也聽不見,只是感覺你拉得不錯!」於是,女孩每天清晨來這里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連聲贊許:「謝謝!拉得真不錯!」終於有一天,女孩的家人發現,女孩的琴聲變得非常優美動聽,便驚奇地問她得到了哪位名師的指點。這時女孩才知道,樹林中那位老婦人是著名的器樂教授,而她的耳朵從沒有聾過。這個小女孩是幸運的,她從贊美聲中得到了進步的力量。由此可見,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中,他就學會了害羞;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學會了愛。我認為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我們應當適時地對一些學生加以贊美,使他們獲得一種精神動力,獲得一種成長的力量。對缺乏自信的學生一點贊美,使他們獲得自信;對遭受挫折的學生一點贊美,使他們獲得克服困難的力量;對自律性差的學生一點贊美,使他們獲得進步的動力……贊美的力量馬克.吐溫曾經說過:一句贊美的話能當我十天的口糧。人們對贊美的渴望是最持久、最深層次的需要。有句俗話說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酷暑寒。中國100位業務過硬的人中,有67位因人際關系不暢而在事業中嚴重受挫,難以獲得成功,他們共同的心理障礙是:難以啟齒贊美別人。在人際交往中,與其贊美自己不如贊美對方,對方高興你就成功了一半。善於發現別人的優點,並誠懇地贊美他,既鼓勵了他,也讓自己找到了榜樣。一句贊美鼓勵的話,讓學校老師認為無可救葯的孩子成為大發明家;一句贊美鼓勵的話,讓後進學生成就自己的事業。贊美的力量,鼓勵的火花,曾經讓許多人的生命,有了奇跡般的改變。在科學史上有一個眾所周知的故事,那就是:一位小學生,由於他的耳朵失聰、加上他思維方法奇特,老師認為他是無可救葯的,於是,就把他退學了。回到家裡母親並沒有對孩子失望,並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最聰明的,你將來一定能有大作為,今後媽媽在家教你。在媽媽輔導下,他完成了學業,後來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他去世時,為了悼念他,全美國熄燈五分鍾。他就是大發明家愛迪生。假如,沒有母親的肯定和贊美,這個世界上將會多一位頑皮的孩子,少一位大發明家,電燈和錄音機的發明將會向後推遲若干年。一個世紀前,義大利的那不勒斯的一個工廠里,有一位剛剛滿十歲的童工,他很渴望成為一名歌唱家,可他的第一位老師卻當頭給他潑了一瓢涼水,老師對他說:「你不可能成為歌唱家,你根本沒有好的歌喉。你唱歌的聲音就像穿過百葉窗的風一樣。」但,孩子的母親知道他的宏志之後,沒有像那位老師那樣,而是驚喜的把孩子緊緊的擁進懷里,並說:「媽媽相信你會成功的。」在以後的日子裡,這位母親為了省錢給兒子上音樂課的學費,走路連鞋都捨不得穿。後來,正是這位貧窮母親的贊揚創造了奇跡,改變了孩子的命運。他成為了義大利著名的歌唱家。他就是卡盧梭(1873-1921)。有一位男孩高考落榜後很悲觀,父親看在眼裡疼在心上。父親並沒對孩子失望,鼓勵孩子說:「我兒子雖然沒考上大學,但我相信我兒子一定能大有作為的,兒子,你只要發揮你計算機的特長,老爸相信你會有前途的。」在父親鼓勵和資助下,這個高中生從經營電腦開始,後來成為了擁有億萬資產的企業家。家長的鼓勵和贊美既能使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又能使孩子建立起強大的自信心。在講學歷又不唯學歷的今天,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作為家長的一定要清楚一個道理:接受學歷教育是孩子成功的一個捷徑,但不是唯一的途徑。沒有學歷的有成為發明家的、有成為企業家的……等等。在面對孩子升學失利時,家長應該端正心態,一定問問自己是讓孩子未來有成就還是有學歷,假如,沒有學歷也能有所作為,也能成為社會上有用人才,那麼,不能升學是否也不要大驚小怪?幫助孩子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建立起奮斗的信心,比逼孩子更是明智之舉。一位曾經由於在社會教育、講演方面的傑出貢獻獲得美國政府精神獎的講演家,同時,他又和另一位夥伴經營一個世界著名企業的企業家。他在人生道路上獲得巨大成功後,他一直覺得這一切的成就的取得與他小學一位教師在他作業本上寫的一段鼓勵他的話有關。於是,他去拜訪年邁的老師,以表示他的感激之情。在他要與老師分別時他說:「影響他一生的是在小學時老師在作業本上寫的一句鼓勵的話。」老師脫口而出說:「這句話是: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因為你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當時企業家非常驚訝,接著問:「老師幾十年過去了,你還記得給我寫的這句話,我那時學習成績很不好,你怎麼能看出我一定能成功?」老師笑著說:「我在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作業本上寫的都是這句話。」這時企業家才悟到:不是老師看出了他是天才,而是,老師的善良和愛心對他的鼓勵,才使他變成了人才。上個世紀70年代,在一個農村小學,有一位小男孩,由於家庭困難他必須幹完家裡農活後才能上學,因此,他經常曠課。因為老師了解他家情況,所以,他曠課老師也不批評他,他的學習成績很一般,在班級只能排在中下等水平。當時小男孩的班主任老師是他三哥哥的小學班主任老師,他三哥哥是一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在小男孩三年級時,他三哥哥在工廠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班主任老師在課堂上經常講他三哥哥的故事,這些故事當時對小男孩沒有太大的影響。一天,課間老師在教室看學生玩耍時,老師突然說了一句:小男孩的腦子有點像他三哥哥,只要一努力,學習成績就能超過xxx同學(班級第一名)。由於小男孩的成績實在是太一般了,同學們都用老師這句話來諷刺他。回家後,他想:老師為什麼以有哥哥那樣學生為榮為傲?我為什麼不能?就是因為哥哥品學兼優,而自己不行,自己為什麼不行?就是因為經常不上學。這時小男孩暗暗下定決心:從今天起自己早起晚歸幹活,堅持上學。結果小男孩一年後,學習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這大大的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到中學後,他繼續努力,當他九年級畢業時,正好是一九七八年,已經恢復了高考,農村中學應屆畢業生200多人,只有2人考上了大學,其中就有小男孩。後來,他成為了某大學的一名教授。每當他與學生交流時,他總會說:我是農民的兒子,按當時條件看,本來應該成為一名本分的農民,就是三年級時老師的鼓勵讓我沒有成為農民而成為了一名教授。這位農民兒子從教後,從來不以學生當時的成績論英雄,而是,不斷的激發學生的理想和夢想,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有一年,他教的工科學生中有一位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當他得知這位學生不喜歡他教的工科專業,而喜歡哲學時,在他鼓勵下,這位學生大學四年級時,從二本工科專業報考並考取了北京大學哲學系研究生。正像一位老師說的那樣:鼓勵和贊美能讓白痴變天才,謾罵與打擊能讓天才變白痴。整個社會都認識到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學和學生畢業必須通過嚴格的考試,這是認知和教育體制的矛盾,需要社會進步來解決這個矛盾。在這種矛盾的教育體制面前,我們家長和基礎教育工作者,是以培養學生遠大理想為目標,還是以學生升學為目標?是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目標,還是以學生考試的分數為目標?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目標,還是以題海為目標?是以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為目標,還是以逼迫學生熬到足夠的學時為目標?目標不同,將會影響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態度和教育方法。初等教育方法和學生的習慣,不僅影響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的學習態度和積極性,同時,對學生一生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對於這個問題,不僅應該引起我們家長和初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且,也應該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為別人鼓掌就是給自己加油歌德說過「最真誠的慷慨就是贊賞」。待人處事,最有效的靈丹妙葯就是能夠適時地給他人播撒心靈上的陽光和雨露,即:感謝、鼓勵、欣賞和贊美。接受是一種能力,欣賞是一種心境,只有懂得欣賞和感恩的人,才能真誠的肯定和贊美別人。人們在外面世界與工作中追求肯定,俗話說的好:「士為知己者」,古時荊軻受燕太子丹賞識,願為他刺殺秦王,雖然明知必無疑;現在也有很多現代版的荊軻,為老闆赴湯蹈火,往往只因為老闆一句話:「公司發展不能沒有你啊」。前任福特汽車總裁皮特森就有習慣每天寫紙條稱贊員工。他說「你每天最重要的十分鍾,就是你花在鼓勵員工上的時間。」皮特森認為,管理人「把事情做對」,領導人更要「做對的事」,如果只照書本做管理,只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去衡量員工的努力,進展有限,但如果同時用腦與用心去領導,誠心肯定每個人以激發個人動力,當每個人都成功時,團體必能成功。作為領導者,具有欣賞之心,勇敢地把成就給部下,贊美部下的優點,不僅能很好的調動大家的積極性,而且,能夠很好的獲得追隨者,建立起自己的領導魅力。常懷感恩之心,欣賞之心,去肯定同事甚至是競爭對手的優點,這樣,不僅能獲得良好的人際關系,同時,也能發現自己的缺點,取長補短,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增強自己奮斗的動力。為別人鼓掌是給自己加油;為別人成就歡呼,能喚醒自己的夢想。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贊美,這似乎是人的天性。人與人之間需要贊美作為紐帶。贊美別人,可以給予對方鼓勵和支持,使好的行為得以延伸和發展。所以,贊美不是可有可無的,只要它存在,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狀態就能更長久,更穩定。贊美他人是一門藝術,它能夠體現出贊美者的素質和人格,並且還能體現出贊美者良好的交際能力。試想,被贊美者聽了一番贊美的言辭後,心裡會多麼高興,一定會產生前所未有的自尊和自信。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贊美別人。不過,贊美不是陰奉陽違,也不是溜須拍馬,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同時也應當牢記,贊美不能過頭,贊美者要有一個度,否則會適得其反。平凡的人需要贊美,歷史上的一些偉人正是因為經常受到別人真誠的贊美,才發奮圖強,最終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贊美是偉大的,它寄託著美好的希望和祝願,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惜別人的贊美,也應該不吝嗇對別人的贊美。希望可以幫到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