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研究社創造社的含義

文學研究社創造社的含義

發布時間:2021-07-14 10:18:35

①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有什麼異同點嗎求解

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基本態度和主旨。
在創作上同文學研究會成員顯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創造社諸作家。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胡適、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羅隆基等。其中多數成員創辦過《現代評論雜志》,故又稱為「現代評論派」。該社取名於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新月集》,曾於1926年借北京《晨報副刊》出過《詩刊》和《劇刊》,對新詩和戲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1926年多數成員南下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又於1928年創辦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新月》。該社政治上宣揚英美式的「自由」與民主,強調「人性論」,在文藝上主張「藝術至上」和「天才論」。
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實文學特點就是文學傾向,你回答的時候把語言組織一下就行了,我們上學期考現代文學差不多也就這些內容祝考試順利

②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各有什麼特點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專大眾。
2、創作手法屬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

③ 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什麼不同

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的文學主張不同點如下:

1、為人生與為自我

文學研究會注重與通過文學的表現形式來反映社會,關注人生。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

創造社則是直接而猛烈地抨擊社會現實中的弊端,企圖改造社會。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

文學研究會鮮明地打出現實主義的文學旗幟,提倡文學要反映社會現實,反對純文學觀點,並十分注意研究和介紹俄國、東歐、北歐等被壓迫民族的進步文學。

在創造社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3)文學研究社創造社的含義擴展閱讀

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1920年底開始籌備,1921年1月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者有鄭振鐸、沈雁冰、葉紹鈞、孫伏園、耿濟之、朱希祖、瞿世英、王統照、蔣百里、郭紹虞、許地山、周作人共12人。後來該會的活動中心轉到上海。

創造社是五四時期與文學研究會齊名的文學社團。1921年7月在日本東京成立。郭沫若、張資平、郁達夫、成仿吾、鄭伯奇、田漢、何畏等,是該社最早的成員。他們以多種刊物向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發動猛烈攻擊,為推動新文化運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創造社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④ 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之間的區別

中國現代文學發展的歷程中,尤其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分別專引領著屬當時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思潮而並行,樓主所說的文學為人生和文學為藝術直接顯現著其思想傾向,此時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兩大文學社團。
所謂本質相同,也要看是在哪個歷史時期,隨著中國當時國情戰局的變化,到了40年代的時候,創造社轉型,現實主義傾向越來越明顯,終於與文學研究會站到了一條戰線上。
另外,有的作家分別擔任這兩大文學社團的重要成員也是主要的原因,不如郭沫若等。

⑤ 「文研會」,「創造社」名詞解釋

文學研究會於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發起人為:鄭振鐸、沈雁冰(茅盾)、葉紹鈞(葉聖陶)、許地山、王統照、耿濟之、郭紹虞、周作人、孫伏園、朱希祖、瞿世英、蔣百里。後來陸續發展的會員有謝婉瑩(冰心)、顧毓琇、黃廬隱、朱自清、王魯彥、夏丏尊、舒慶春(老舍)、胡愈之、劉半農、劉大白、朱湘、徐志摩、彭家煌等,共達170餘人。成立時發表有《文學研究會宣言》及《文學研究會簡章》。會址設在北京。文學研究會是新文學運動中成立最早、影響和貢獻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其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文學研究會成立宣言帶有著作工會色彩,它宣稱,文學研究會的成立「是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希望「著作同業的聯合」,以「謀文學工作的發達與鞏固」。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後來的活動未能完全按計劃進行﹐組織相當鬆散。1932年初《小說月報》停刊後,該會活動即基本停頓。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⑥ 創造社的意思是什麼

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建立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成員們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餘種刊物。[1] 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23年5月13日,創造社的《創造周報》創刊,泰東圖書局出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編輯。發刊詞是郭沫若寫的一首詩《創世工程之第七日》 。詩中表示"我們是不甘於這樣缺陷充滿的人生,我們是重新創造我們的自我",「我們自我創造的工程,便從你貪懶好閑的第七天做起"。《創造周報》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⑦ 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有什麼異同點嗎

文學研究會是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初期著名的文學團體,由沈雁冰、葉聖陶、鄭振鐸、王統照、周作人等人發起。他們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在《文學研究會宣言》中這樣陳述:「將文藝當做高興時的游戲或失意時的消遣的時候,現在已經過去了。我們相信文學是一種工作,而且又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因此可以看出他們創作的基本態度和主旨。

在創作上同文學研究會成員顯示了迥然不同的特色的,是創造社諸作家。他們側重自我表現,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在他們的作品裡,對於當時黑暗污濁社會所懷的不滿,主要不是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而是直接發為大膽的詛咒和強烈的抗議。因此,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往往成為創造社作家表示內心激憤和反抗的必要方式。作為藝術上的特點,這些又是形成他們創作的浪漫主義傾向的因素。

1923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有胡適、陳源、徐志摩、梁實秋、羅隆基等。其中多數成員創辦過《現代評論雜志》,故又稱為「現代評論派」。該社取名於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新月集》,曾於1926年借北京《晨報副刊》出過《詩刊》和《劇刊》,對新詩和戲劇發展有過一定貢獻。1926年多數成員南下上海,創辦新月書店,又於1928年創辦以文藝為主的綜合性雜志《新月》。該社政治上宣揚英美式的「自由」與民主,強調「人性論」,在文藝上主張「藝術至上」和「天才論」。

這些差不多就可以,其實文學特點就是文學傾向,你回答的時候把語言組織一下就行了,我們上學期考現代文學差不多也就這些內容
祝考試順利

⑧ 文學創造社的名詞解釋

創造社:成立於1921年7月,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文學社團之一,專主要屬成員郭沫若、郁達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創造社的文學主張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非常強調文學是作家的自我表現,極力反對文藝的社會功用,認為於是應除祛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時,他們又極力反對社會黑暗,創造社的主要創作方法是浪漫主義的,重在抒發個人感情,表現自己個性。如郭沫若的詩集《前茅》、郁達夫的《蔦蘿行》、《春風沉醉的晚上》等都以濃重的主觀抒情色彩、鮮明的浪漫主義傾向而成為創作社的代表作品。

⑨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各有什麼特點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大眾。

2、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

(9)文學研究社創造社的含義擴展閱讀

文學研究會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編輯叢書外﹐還組織成立了「讀書會」。「讀書會」設中國文學組、英國文學組、俄國文學組、日本文學組(以上按國別分組)、小說組、詩歌組、戲劇文學組、批評文學組(以上按文學類別分組)。

規定凡文學研究會會員均須加入讀書會。這對提高會員文學素養和創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

文學研究會奉行的原則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消遣品,也反對把文學作為個人發泄牢騷的工具,主張文學為人生。」(沈雁冰《關於文學研究會》)從「為人生」出發。他們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

反對唯美派脫離人生的「以文學為純藝術」的觀點。文學研究會宣稱要」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產生了一批所謂「問題小說」。因此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的文學。

他們相信從事小說戲劇等的創作也是「一種工作,而且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這種「為人生」的「新文學」思想成為文學研究會的基本文學主張。

文學研究會在反對封建主義﹑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方面採取了一致的態度,不僅反對舊禮教,也反對舊文學,對《禮拜六》﹑《游戲雜志》一類刊物進行了有力斗爭。但會員們在建設新文學的具體主張上意見並不一致。

如有部分成員抽象強調「善」和「真」;有的雖然提倡「血和淚的文學」,但在反對藉文學「闡道翼教」封建觀念的同時,卻又承認「作者無所為而作,讀者無所為而讀」的「非功利」的觀點。

另一些成員則比較明確地鼓吹進步文學的主張,提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在被迫害的國度里」,作家應該注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

閱讀全文

與文學研究社創造社的含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