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彩色相機發明的

彩色相機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7-14 09:31:42

㈠ 彩色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

相機沒有彩色和黑白之分.只有膠卷才有.

彩色膠卷是1936年愛克發公司發明的.不過現在因為數碼的沖擊,愛克發已經破產了.

㈡ 一戰彩色相機發明了嗎

彩色相機……貌似沒有,當時的照相機都是機械風,銀黑配色是主流。
至於說彩色膠片,要到1930年才誕生,在此之前的所謂彩色作品都是後期技師用彩筆著色的,無論是相紙還是膠片,都吸水,所以水彩著色看上去很自然。

㈢ 彩色照相機是那一年發明的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㈣ 彩色照相機是哪一年發明的

相機沒有彩色和黑白之分,只有膠卷才有
1914年,徠卡相機的創始人奧斯卡·巴納克首次將使用在電影上的35mm膠片運用到了相機上,推出了全球第一款完整意義上135(35mm)相機。

㈤ 照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彩色照相機呢什麼時候傳入中國的

第一章 照相機的發展簡史 一個不透光的盒子,這就是照相機。照相機是用感光膠片反景物拍攝下來的攝影器材。它的發明經歷了漫長的歲月。 我國對光和影像的研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1031至1095年)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歐洲出現了供繪畫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國畫家達蓋爾公布了他發明的「達蓋爾銀版攝影術」,於是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台可攜式木箱照相機。 1841年光學家沃哥蘭德發明了第一台全金屬機身的照相機。該相機安裝了世界上第一隻由數學計算設計出的、最大相孔徑為1:3.4的攝影鏡頭。 1845年德國人馮·馬騰斯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搖攝150°的轉機。 1849年戴維·布魯司特發明了立體照相機和雙鏡頭的立體觀片鏡。1861年物理學家馬克斯威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張彩色照片。 1866年德國化學家肖特與光學家阿具在蔡司公司發明了鋇冕光學玻璃,產生了正光攝影鏡頭,使攝影鏡頭的設計製造,得到迅速發展。1888年美國柯達公司生產出了新型感光材料--柔軟、可卷繞的「膠卷」。這是感光材料的一個飛躍。同年,柯達公司發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安裝膠卷的可攜式方箱照相機。 1906年美國人喬治·希拉斯首次使用了閃光燈。1913年德國人奧斯卡·巴納克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135照相機。 從1839年至1924年這個照相機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同時還出現了一些新穎的鈕扣形、手槍形等照相機。 從1925年至1938年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二階段。這段時間內,德國的萊茲、羅萊、蔡司等公司研製生產出了小體積、鋁合金機身等雙鏡頭及單鏡頭反光照相機。 在此階段,照相機的性能逐步提高和完善,光學式取景器、測距器、自拍機等被廣泛採用,機械快門的調節范圍不斷擴大。照相機製造業開始大批量生產照相機,各國照相機製造廠紛紛仿製萊卡型和羅萊弗萊型照相機。黑白感光膠片的感光度、解析度和寬容度不斷提高;彩色感光片開始推廣,從而使攝影隊伍迅速擴大並走向專業化。 從1939年之後為照相機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階段的前半期即本世紀六十年代之前,黑白、彩色膠片的質量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光學工業製成了含有稀有元素的新型光學玻璃,如鑭、鈦、鎘等玻璃。從而更好地校正了攝影鏡頭的像差,使鏡頭向大孔徑和多種焦距的方向迅速發展。因而,出現了變焦、徽距、折反射式、廣角等多種攝影鏡頭。鏡頭單層鍍膜得到普遍推廣。照相機出現了計數器自動復零、反光鏡自動復位、半自動和全自動收縮光圈等結構。照相機的質量、產量開始飛速發展。 從本世紀六十年代初至今為第三階段的後期。這期間,日本的小西六攝影公司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自支調焦照相機--柯尼卡C35A型135照相機.接著日本又生產出世界上第一台雙優先式自動曝光照相機--美能達XDG型135單鏡頭反光照相機。開創了一台相機具有多種曝光功能的先例。 這期間,光學傳遞函數理論進入了光學設計領域,出現了成像質量高,色彩還原好,大孔徑,低畸變的攝影鏡頭。同時,鏡頭向系列化發展,由焦距幾毫米的魚眼鏡頭到焦距長達2米的超攝遠鏡頭,並有了透視調整、 變焦徽距、夜視等攝影鏡頭。電子技術逐漸深入到照相機內部,多種測光、高精度的電子鏡間快門、電子焦平面快門以及易於控制的電子自拍機等都紛紛出現。曝光補償、存儲記憶、多紀錄功能、電動上弦卷片、自動調焦等各種功能得到愈益精美的應用,高度自動化、小型、輕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估質的各種新型相機,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不斷問世,從而為攝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十分精良的設備。

㈥ 彩色攝影是怎樣發明的

在感光材料的技術變革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彩色攝影技術的成功。在攝影術發明之初,照相機只能拍攝黑白影像。人們希望有朝一日,能在膠片上把「天然」的色彩記錄下來。

世界上第一幅彩色照片,是由法國的阿梅代?芒特攝制的。在這幅照片上,作者寫道:彩色石印術1856。

由三張印版用彩色石印術復制而成。三張印版分別是黃色、藍色和紅色。

照片上,坐著的人名叫馬內,旁邊站著的人是貝爾特?莫里索。馬內這年24歲,要離開她的老師托馬?庫蒂爾遠走他鄉。分別之際,芒特為她攝制了這張彩色照片。

芒特是一位出色的攝影師,也是當時最著名的日光膠版雕刻專家。在彩色攝影方面,芒特作過大量的研究。他曾在一本有關攝影術的小冊子里寫道:我認為可以斷言,把一切東西的自然色彩攝錄下來,這並非是異想天開,因為我們所做的大量實驗使我們可以指望,現代科學必將揭開大自然的這一奧秘。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馬克思韋爾(JamesClerkMaxwell,1831~1879),對彩色攝影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貢獻。

1861年5月17日,馬克思韋爾用放映幻燈的方式,演示了世界上第一幅全彩色影像。在這次著名的實驗中,他將同一個物體,分別用紅、綠、藍三種顏色的濾鏡,拍攝出三張幻燈片。然後,用三個幻燈機各配上相應的濾鏡進行放映。當三個影像准確地重疊在屏幕上時,原物上所有的顏色就重現了出來。

馬克思韋爾的演示,驗證了三原色理論和加色法原理,為現代彩色攝影理論奠定了基礎。

1868年,法國科學家D?迪?奧隆(DucasHauron)提出了一整套彩色攝影理論,並按照減色法原理成功地製作了透射的和反射的彩色感光材料。他在《彩色攝影及其問題的解決方法》一書中寫道:我可以把一幅影像分解成三張不同彩色的畫面:一張為紅色、一張為黃色、另一張則為藍色。原來的圖像表面上是單一的,但實際上是由三種色彩構成的。自然界為我們提供的就是這樣的畫面。如果我分別用照相機照出一個物像的三張不同顏色的照片,那麼,我只要把這三張照片混合成一張彩色照片,其結果就會同實物的色澤完全一樣。

畫家們的經驗告訴我們,把紅、黃、藍三種基本顏料按適當的比例調和在一起,就可以得到幾乎所有的色彩。

遺憾的是,迪?奧隆的想法在當時無法付諸實施。因為在19世紀60年代,沒有攝影材料能對紅色感光。將一個紅色濾鏡加在鏡頭上,拍攝出來的影像十分淡薄,甚至毫無影像。因此,直到1873年12月,德國化學家H?W?烏蓋爾(H?W?Vogel)發現光譜增感方法,彩色感光材料的製造才有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最先在市場上出售的彩色片,是1907年法國盧米埃爾(Lumiere)兄弟創造的「天然彩色感光干版」。這是一種透明正片,在黑白全色乳劑上,塗有一層由紅、綠、藍三色混合而成的細微顆粒。這些彩色顆粒,起著一種濾鏡的作用,使透明正片的影像,獲得正確的顏色。不過,這種彩色片,有兩個難以克服的缺點:一是由於顆粒的過濾關系,需要很長的曝光時間,大約是拍攝黑白照片時的40倍左右;二是它不能印製成彩色照色。所以,這種彩色片未能普及。

1912年,德國化學家提出在膠片上塗布三層乳劑的設想,即在膠片上塗上三層感藍、感綠和感紅的乳劑。然後,在沖洗過程中,將每層的影像變為正像,並使每層都有鮮明的色彩。這樣,就可以獲得一幅色彩豐富的幻燈片。

經過反復探索,柯達公司終於根據這種方法,在1936年生產出第一個塗有三層乳劑的「柯達彩色片」。次年,阿克發生產的「阿克發彩色片」問世。這些彩色膠片光敏度高,拍攝的照片色彩鮮艷,使彩色攝影真正進入了實用化階段。

㈦ 彩色照相機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照相機不分彩色黑白的,只是當時用的膠卷分彩色和黑白的,後來數碼的就基本上全用彩色的了,有些特殊用途或者追求還是可以改為黑白的。

㈧ 彩色照相機是哪一年發明的

彩色照相機?應該是彩色膠卷吧,和相機沒啥關系的。
彩色膠卷是1933年發明的。發明者是音樂家高德斯基和馬尼斯。

㈨ 彩色相機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遠在攝影的初期的1840年代就有人實驗彩色攝影。到十九世紀末已經用在商業用途。

閱讀全文

與彩色相機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