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這部電影中所創造的"最後的一分鍾營救"屬於線性蒙太奇
1 《戰艦波將金號》
前蘇聯出品 1925 導演:愛森斯坦
2 《公民凱恩》
美國出品 1941 導演:奧遜威爾斯
3 《聖女貞德的受難》
法國出品 1928 導演:卡爾德萊葉
4 《偷自行車的人》
義大利出品 1949 導演: 維托里奧·德·西卡
5 《黨同伐異》
美國出品 1916 導演:格里菲斯
6 《冒險》
義大利出品 1960 導演:安東尼莫尼
7 《游戲的規則》
法國出品 1939 導演:雷諾阿
8 《淘金記》
美國出品 1925 導演:卓別林
9 《貪婪》
美國出品 1923 導演:馮斯特勞京
10 《大幻滅》
法國出品 1937 導演:雷諾阿
2. 在《一個國家的誕生》中,格里菲斯創造革新了哪些敘事方式
他創造了雜耍蒙太奇,利用具有沖擊力,本身可以敘事表意的鏡頭剪輯連接起來,產生意義,是推進蒙太奇實踐的重要一步。
3. 哈格里菲斯的發明引發了英國哪個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發明
棉紡織業
18世紀中期,英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回應不足。答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珍妮機的發明引起了棉紡織生產領域一系列發明,出現了更多更先進的紡織機器。後來冶金業等生產部門也紛紛發明,製造機器,有力促進了生產發展,標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
4. 什麼是格里菲斯時期
格里菲斯時期,是代表了美國電影開始稱霸世界的時期。格里菲斯對世界電影的主要貢獻在於:他把電影從戲劇中分離出來,使電影成為一門獨立的「第七藝術」。他著力於探求電影特技,尤其是在攝影構圖和蒙太奇的運用方面。他對影片的構圖和剪輯處理,已經有了時間和空間上的支配能力。他在影片中所體現出來的不再是場面,而是鏡頭,如運用了大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淡出淡入、搖鏡頭等,而且交叉使用,這是世界電影史上的首創。
格里菲斯是美國早期電影的一位傑出的大師,他於1875年出生在美國肯塔基州的拉格蘭基,父親是南北戰爭中的南軍上校。格里菲斯青年時代當過新聞記者、消防隊員、詩人、無業遊民和金屬廠的工人。1907年,他踏入電影界,不久,便被提拔為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導演。1908~1912年期間,他導演了大約400部影片,顯露了他的傑出才華。在《孤獨的別墅》一片中,他吸取了梅里愛的特技技巧,創造了「平行蒙太奇」。影片說的是一戶人家被匪徒圍困,丈夫聞訊趕著馬車去營救,接著影片鏡頭又回到別墅,那戶人家的妻子危在旦夕,然後鏡頭又轉接到路上飛奔的馬車。這種將同時發生在兩個不同場景中的動作交錯剪接的蒙太奇手法,大大加強了影片的氣氛和情緒,使電影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讓電影的時空感得到了極大的擴展。
代表格里菲斯畢生成就的影片無疑是《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這兩部電影可以稱為世界電影史上的兩部經典之作,被認定是美國電影史上的里程碑,同時也被公認為電影藝術化的標志。《一個國家的誕生》是一部以南北戰爭為背景的影片,是弗蘭克·伍德和格里菲斯根據馬斯·逖克遜牧師為贊揚三K黨寫的一部傾向性很壞的小說《同族人》改編的。這部耗資10萬美元以上、共有1500個鏡頭、可放映3個小時的影片,是世界上第一部以鏡頭為基本組成單元的長故事片。格里菲斯站在反動的種族主義立場上,竭力美化美國南方種族主義者和三K黨,但在表現技巧上,則達到了當時電影藝術的最高水平。美國電影理論家約翰·霍德華·勞遜在《電影的創作過程》中指出:「從未有過一部影片會有技巧的革命性和內容的反動性之間存在著這樣觸目的矛盾。」
此片上映後引起了激烈的爭論,甚至發生武鬥,但在商業上卻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使格里菲斯當年的贏利就超過了100萬美元。這便使格里菲斯以更大的勇氣,於1916年拍攝了另一部傑作《黨同伐異》。
《黨同伐異》由「巴比倫的陷落」「基督受難」「聖巴泰勒米的屠殺」和「母與法」(一位罷工者被控犯有謀殺罪的故事)這樣4個時空相距甚遠的片斷構成。格里菲斯的主觀意圖是要將這四個含有人類自相殘殺內容的故事交織在一起,構成對「黨同伐異」現象的批判。這一大膽的構想,使劇作突破了傳統戲劇美學的「三一律」結構。影片在四個故事的交替轉換處,穿插了一個母親搖晃著搖籃的鏡頭,便是電影史上第一次運用蒙太奇隱喻的嘗試,旨在告訴觀眾,各個時代永遠在不斷地誕生著。影片結構宏大,氣勢驚人,格里菲斯為了拍好「巴比倫的陷落」,竟搭建了一座縱深達1?6公里的城堡,城牆上可以任馬車驅馳,僱用的群眾演員達6萬餘人。但這部耗資260萬美元的巨片,卻使格里菲斯在經濟上一敗塗地,從此負債累累,潦倒終生,於1948年悄無聲息地離開人世。
5. 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格里菲斯創造了( ),把電影從戲劇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美國電影大師大衛。格里菲斯創造了( 交叉剪輯),把電影從戲劇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第七藝術」。
6. 蒙太奇拍攝手法具體指什麼
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在塗料、塗裝行業蒙太奇也是獨樹一幟的藝術手法和自由式塗裝的含義。
當不同鏡頭拼接在一起時,往往又會產生各個鏡頭單獨存在時所不具有的特定含義。寫作時採用這種方法寫作的方式也叫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構成:
蒙太奇一般包括畫面剪輯和畫面合成兩方面。畫面合成:由許多畫面或圖樣並列或疊化而成的一個統一圖畫作品。
畫面剪輯:製作這種藝術組合的方式或過程是將電影一系列在不同地點,從不同距離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攝的鏡頭排列組合起來,敘述情節,刻畫人物。
7. 格里菲斯對電影的貢獻
生平:在電影發展的里程中,大衛·格里菲斯,這位美國的電影大師以他非凡的才能,把電影從戲劇的奴僕地位中解脫出來,使之發展為一門與音樂、美術、文學平起平坐的獨立的藝術門類。他不僅熟練地運用電影特權,創造性地安排電影的攝影構圖和蒙太奇,而且巧妙運用大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淡出淡入、搖鏡,並交叉使用,使電影史上出現了令今人都嘆為觀止的第一個高峰.大衛·格里菲斯(1875 1948)出生於肯塔基州的拉格朗基,父親是個醫生,參加過美國的南北戰爭,是個破產的南軍上校。他在格里菲斯十歲時就去世了。全家的生活重擔就落在格里菲斯那當小學教員的姐姐身上,日子過得很艱難。格里菲斯早早地就步入社會,當過書店店記、《信使報》記者、消防隊員、冶金工人、電梯工人、高爾夫球場的撿球員、默菲特劇團的演員等。從這多而雜的行當看,格里菲斯曾為了糊口,簡直是碰到什麼工作就干什麼,完全沒有選擇的自由。不過,不論生活怎麼艱難,他都沒放棄對文學的愛好,他閱讀布朗寧、傑克·倫敦、莫泊桑、托爾斯泰、狄更斯和惠特曼的作品,並且自己還寫過詩歌、小說和劇本。這種生活使他廣泛接觸了下層社會,了解人民的艱辛。這對於他日後馳騁影壇卻不是沒有益處的。1907年夏天,在紐約失業的格里菲斯,好不容易在愛迪生比沃格拉夫電影公司里找到一個當配角演員的工作,每星期的報酬僅15美元。他不僅勤懇、而且有才華,連續寫了幾個劇本。1908年,比沃格拉夫公司的導演麥克·寇瓊退休,格里菲斯接替其工作,導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陶麗歷險記》。影片敘述一個小女孩被吉普賽人拐走,被裝在大酒桶里,放在活動木屋的平台上。馬拉著木屋奔跑時,酒桶滾下平台,順著斜坡,一直滾到河裡。漁夫撈起木桶,小女孩也獲救了。這故事既驚險,又有趣,放映後獲得成功。格里菲斯便從他閱讀過的莫泊桑、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中找題材拍攝影片,平均每星期拍兩部。從1908年到1912年,共攝制了四百多部。這些影片既繼承盧米埃爾等人的紀實風格,也吸取了梅里愛戲劇電影的因素,甚至還受義大利歷史電影的影響,拍了幾部史詩性的影片。他將各個流派和許多前輩導演們那點滴的分散的創造吸收過來,融會貫通,加上自己的許多獨創的東西,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體系,表現出了自己的鮮明特色。這些特色表現在內容上便是對下層人民的苦難的同情。如《埃德加·愛倫·坡》描寫的是個下層知識分子的悲慘故事。愛倫·坡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先驅,出生於波士頓,父母是流浪藝人,自幼成為孤兒,美國南北戰爭中以南方失敗告終,愛倫·坡的作品中總浸 著南部沒落的情緒,熱衷表現頹廢和死亡的情景。格里菲斯也是美國南部人,幼年生活與愛倫、坡相似,也許這也是他將詩人搬上銀幕的原因。影片描繪詩人在充滿可怕陰影的房間里照料快死的妻子,打開窗戶時,一隻烏鴉突然飛進來,停在門旁帕拉斯的胸像上。詩人生活窮困,賣文度日。他寫了《烏鴉》一詩,匆忙拿去賣錢,以救助妻子,當他拿了賣稿的十元錢回來時,才發現妻子已死去了。格里菲斯用象徵方法,集中表現愛倫·坡的生活困境,傳達出一種凄涼的氣氛,表現了對貧窮知識分子的深深同情。這些特點表現在技巧上便是獨創性。他在《陶麗歷險記》里首先運用了「閃回」的手法;他成功地發展了特寫鏡頭,在根據傑克·倫敦的《沒有靈魂》改編的《黃金夢》中,他把攝影機移近演員,充分攝取演員的面部表情;他在特技攝影上也有獨到的創造,因此於1922年他還獲得此項專利;他在《隆台爾的報務員》里,運用交替蒙太奇,以逐漸加快的蒙太奇節奏,表現追逐鏡頭中的緊張氣氛,他在《人類的創造》中,又巧妙地運用遠景鏡頭。正如《蘇聯世界電影網路全書》里說的:「格里菲斯的藝術活動的進步和革新的意義在於,他把導演看作是作品的統一形象的創造者。幾乎在每一部影片中他都嘗試解決一個形式或者美學問題。」從而逐步建立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電影的蒙太奇體系就是在他的藝術生涯里發展出了最初的模樣。然而,真正奠定格里菲斯在世界電影史上崇高地位的是他拍攝了《一個國家的誕生》和《黨同伐異》,而這兩部影片的拍攝又使格里菲斯的生平充滿傳奇色彩。《一個國家的誕生》拍攝於1915年。格里菲斯根據牧師湯馬斯·狄克遜那部贊揚種族主義組織三K黨的小說《同族人》改編而成的影片。它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圍繞南北兩個家族以展開情節。這兩個家族本是世交,子女間還發生戀情,在戰爭中因政見不同而變成仇敵,各自參加南北不同的軍隊,刀槍相見,在三K黨的幫助下,雙方停止內戰,兩家重歸於好,有情人也終成眷屬。影片在兩個家族中,又以卡梅隆一家的遭遇為重點,展開三條線索:黑人的暴行引起大火焚燒大西洋城;卡梅隆一家焦急地注視外界的內戰;「小上校」搏擊在戰場上。三條線交織進行以形成影片的總體結構、格里菲斯調動強大的陣容,花費10萬美元,僅用九個星期就攝制完成了。全片共分為12本,1500個鏡頭,可放映3小時。在當時是算巨片了。《黨同伐異》由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個小故事組成。古代的《巴比倫的陷落》,描寫巴比倫親王貝爾沙撒的奢靡生活及波斯王居魯士攻打巴比倫的歷史事件。其中穿插了一個少女與親王熱戀的情節。近代為《基督受難》,描寫耶穌與偽善的法利賽人的沖突,因猶太人出賣被釘上十字架。現代為《聖巴戴萊姆教堂的屠殺》。描寫法王查理九世在位的1571年,一個女教徒隨未婚夫一家到巴黎後,在巴戴萊姆屠殺日中,一家人遇害的故事。當代的《毋與法》,描寫1912年一個罷工工人被控謀殺的冤案。為什麼要將時間跨度極大的事情拍成一部影片呢?格里菲斯解釋說:四個故事猶如四條河流,本來分開,慢慢前進,後來越來越奔騰,交叉在一起,匯成黨同伐異的激流。他的意思是說歷史上任何統治階級總是反對和鎮壓那對立的階級,即黨同伐異。這就是善與惡的對立,這種對立是永遠不變的。他從歷史上的巴比倫時代說起,指出宗教的、政治的、法律的各種不肯容忍的行動,會給人類帶來災難,因此,他在影片末尾安排全體犧牲者起立去祈求和平。頗有寓意,是在告誡人們:人與人之間應該寬容、博愛,不要互相殘殺,製造仇恨,表現的是個道德的主題。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和斗爭,都是階級斗爭的反映,格里菲斯以「黨同伐異」加以概括,顯然是不準確的。但是由於歷史的局限,也不能深責格里菲斯。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藝術技巧。格里菲斯在《黨同伐異》里豐富和發展了平行蒙太奇、巧妙地運用隱喻、第一次把時空相距很遠的事件組織在一部影片里,徹底打破了戲劇的三一律,使電影發展成獨立的藝術,這些都是了不起的偉大創造。因此,《黨同伐異》就成為電影史上經典作品。1919年,他與卓別林、范朋克、壁克馥組織建聯美影片公司,盡管也拍出了《被摧殘的花朵》等優秀影片,但氣魄已大不如前了,20年代後期,他的影響逐漸衰退。1931年他拍了他最後一部影片。1935年,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為他頒發特別獎。他逐漸被人遺忘。1948年,他孤零零地死在好萊塢的一家旅館里。一代巨星隕落了。
作 品 年 表
導 演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傳 【1930】
林肯傳(台)/林肯傳(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遺棄的莎麗(暫譯) 【1925】 3
America 美國 【1924】
美國(台)/美國(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奧凡斯風暴 【1921】
奧凡斯風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夢幻街 【1921】
夢幻街(台)/夢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賴婚(台)/往事如煙(港)/新英格蘭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9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11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12 The Adventures of Dollie 桃麗歷險記 【1908】
桃麗歷險記(台)
制 片
1 Abraham Lincoln 林肯傳 【1930】
林肯傳(台)/林肯傳(港)
2 Sally of the Sawst 被遺棄的莎麗(暫譯) 【1925】
3 America 美國 【1924】
美國(台)/美國(港)
4 Orphans of the Storm 奧凡斯風暴 【1921】
奧凡斯風暴(其他)
5 Dream Street 夢幻街 【1921】
夢幻街(台)/夢幻街(港)
6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賴婚(台)/往事如煙(港)/新英格蘭之路(其他)
7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8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9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10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編 劇
1 Orphans of the Storm 奧凡斯風暴 【1921】
奧凡斯風暴(其他)
2 Dream Street 夢幻街 【1921】
夢幻街(台)/夢幻街(港)
3 Way Down East 賴婚 【1920】
賴婚(台)/往事如煙(港)/新英格蘭之路(其他)
4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5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6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7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8 Home, Sweet Home 落花,甜蜜的家 【1914】
落花,甜蜜的家(台)
演 出
1 Hearts of the World 世界的核心 【1918】
世界的核心(台)/鐵血鴛鴦(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3 Rescued from an Eagle's Nest 虎口餘生 【1908】
虎口餘生(台)/虎口餘生(港)
音 樂
1 Broken Blossoms 凋謝的花朵 【1919】
凋謝的花朵(其他)
2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3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剪 輯
1 Intolerance 黨同伐異 【1916】
黨同伐異(台)/忍無可忍(港)
2 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
一個國家的誕生(中)/一個國家的誕生(台)/一個國家的誕生(港)
8. 格里菲斯階段已經基本具備後來電影史上所用手法對嗎
斯階段已經基本具備後我七點多就起來了沒有啊就是
9. 《羅馬假日》中的蒙太奇手法以及近遠景鏡頭分析
我復制來的。對LZ有沒有用我不知道。但是希望能幫到你,我也不是為了你20分來的
蒙太奇手法--學習電影導演
何為"蒙太奇",蒙太奇(montage)在法語是"剪接"的意思,但到了俄國它被發展成一種電影中鏡頭組合的理論。蒙太奇基本上是俄國導演發展出來的理論,是由普多夫金根據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輯手法延伸出來,然後艾森斯坦也提出了相關性的看法。普氏認為兩個鏡頭的並列意義大於單個鏡頭的的意義,甚至將電影認為鏡頭與鏡頭構築並列的藝術。至少用遠景而用大量特寫的連接造成心理, 情緒, 與抽象意念的結果。艾森斯坦則受俄國辯證性哲學思維的影響,認為鏡頭間的並列甚至激烈沖突將造成第三種新的意義。當我們在描述一個主題時,我們可以將一連串相關或不相關的鏡頭放在一起,以產生暗喻的作用,這就是蒙太奇。例如:我們將母親在煮菜、洗衣、帶小孩、甚至父親在看報等鏡放在一起,就會產生母親"忙碌"的感覺。
蒙太奇廣義的來說是指剪接,以前的電影是沒有剪接的 一卷十分鍾拍到完才換另一卷,第一個把剪接用在電影上的是《波坦金戰艦》,其中嬰兒車由樓梯摔下、四周人在開槍、母親緊張失措、這些畫面交互剪接
產生緊張緊湊、隱喻的效果,成為電影史上空前的發明造就的經典。如果不甚了解,可參考普多夫金的「母親」或艾森思坦「波坦金戰艦」中的「奧德賽台階」,不過基本上蒙太奇是一種導演操縱鏡頭的手法,也就是控制了絕對的知性思維與表現意義,觀眾只等著被灌輸,與具有詩的表現形式的電影所呈現出來的曖昧性與開放性完全不同,後者如塔可夫斯基,、溫德斯、費里尼。
事實上不應只說是剪輯的手法,因還有其他形式可造成蒙太奇的效果,簡而言之即是中國文字中的「會意」 字,可以靠著剪輯將不同地方的人景物事前後排序,讓你以為彼此有關聯,例如:先拍一人在敲門,隨後人進屋內,事時上屋內屋外可能在不同地方拍的。
何為"蒙太奇"段落,如先有一個鏡頭出現兩個人面對面的畫面,緊接一個鏡頭是其中一個人的表情特寫,觀眾藉由這個人的表情,可以知道另一個人的動作,雖然那個人未出現於畫面。蒙太奇(剪輯)是顯示時空的跳接,時間是點和點的銜接,相異於鏡頭從A到B一條線的移動。蒙太奇所呈現的時間是導演嚴格摘取的一個點。此外蒙太奇強調的是一件事發展後的結果,如同一個女人在酒廊爭吵,緊接一個鏡頭是她已死在卧室,鏡頭強調的是爭吵後的下場,結局的考慮超過她被謀殺的過程。蒙太奇凸顯事件結果所帶來的驚覺,先使觀眾瞬間知道死的結局,再讓觀眾看到客廳內凌亂的場面,由知倒溯緣由和場景。
舉例說明
科波拉的《吸血鬼》一片中有一幕,吸血鬼的頭被砍了之後 飛了出去 鏡頭跟拍到頭要落下時剪接接上晚餐時一大塊盤子上的肥肉,給人好像頭落到盤子上變一團食物的感覺,就給人弱肉強食的隱喻。在科波拉的另一部經點作《現代啟示錄》,男主角要去殺馬龍白蘭度時,殺人和殺水牛祭典的畫面不斷交錯剪接再一起,
什麼意思看了就知道。
《走出非洲》的片頭,女主角回憶往事的聲音配合閃現心中的叢林,(鏡頭不穩定)和野獸的吼聲。緊接一個鏡頭,是一個人(後來觀眾知道是男主角丹尼斯)站在平原,頭上是輪夕陽。觀眾印證後來劇情的發展,將發現這兩個並置的鏡頭,是他們過去交往過程的縮影。丹尼斯適時出現,使一頭漸漸逼近女主角的獅子驚走,他給她帶來穩定力。但他英年即墜機而亡,結局如一輪落日,只是人死不可能再日出東山。以兩個鏡頭的連接來說,簡短的瞬間已是人一生的縮影。以單一鏡頭來說,夕陽下朦朧的身影正是丹尼斯真確的寫照.對於女主角來說,丹尼斯是神秘難以理解的,心中所見的實際上只是一個朦朧的輪廓。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譯音,原本是建築學上的用語, 意為裝配、安裝。影視理論家將其引伸到影視藝術領域,指影視作品創作過程中的剪輯組合。 "蒙太奇"的含義有廣狹之分。狹義的蒙太奇專指對鏡頭畫面、聲音、色彩諸元素編排組合的手段,即在後期製作中,將攝錄的素材根據文學劇本和導演的總體構思精心排列,構成一部完整的影視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義是畫面的組合。電影美學家貝拉·巴拉茲談及:蒙太奇是電影藝術家按事先構想的一定的順序,把許多鏡頭聯接起來,結果就使 這些畫格通過順序本身而產生某種預期的效果。可見,蒙太奇不是與鏡頭畫面同一的元素, 蒙太奇是將這些元素進行組裝的規則,是一種影視語言符號系統中的修辭手法。 廣義的蒙太奇不僅指鏡頭畫面的組接,也指從影視劇作開始直到作品完成整個過程中藝術家的一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 從這個意義上講,普多夫金的著名論斷"電影藝術的基礎是蒙太奇"這句話今天仍然適用,並且極有可能永遠適用。
蒙太奇作為技巧和思維之存在,有著根深蒂固的人類心理學基礎。
蒙太奇的視覺心理學基礎 人類生活在一個運動的世界裡,物體通過我們的視野,視網膜上留下了一連串映像,而視網膜要求視野有變化才能正常活動。 當人的眼睛盯住某個固定的物像(如牆上的某個斑點)目不轉睛約五分鍾左右,這一圖像便會變得模糊不清。如果看一眼另外的東西,再回到原先那個圖像上它又清楚了。這個實驗表明:人眼具有不斷追尋新的圖像的生理本能。
布魯塞指出,人的初生階段即有了這種本能,如嬰兒在能凝聚目光之前,便已經以眼追尋活動的物體。美國心理學家霍伯爾和瑞士科學家威塞爾(為1981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獲獎者)的最新研究表明,人腦與眼具有探測形象運動的特殊細胞。這些細胞 促使人在觀察外界事物時具有一種生理需求:它不會老是停留在一處,而是不斷地轉移視線,不斷地變幻角度去觀察世界。影視是用聲畫記錄形象和重現運動的,而蒙太奇的運用,正確地重現了我們通常觀看事物時不斷追尋新目標的方式,重現了我們在現實環 境里隨注意力的轉移而依次接觸視像的內心過程。
這種心理過程不獨存在於影視藝術之中,也體現於其它藝術 領域。當你在讀一本小說時,眼睛總是不間斷地從一個字挪到另 一個字,從一行挪到另一行。隨著小說情節的推進及讀者情緒的 激動,眼睛運動的速度也隨之加快。當小說處於平緩抒情段落時, 讀者的心情顯得平靜安謐,運動速度也將緩慢和悠閑。這與人親 臨某個事件的情形相吻合。當一個人在觀察或親歷某樁非常激動 人心和變動極快的活動時,他的反應節奏就會大大加速,他會迅速 地變換視線的方向。相反,對於一件平常的事他會十分平靜以至 冷漠,他對物像的觀察也就變得緩慢。這種生理現象,便產生了蒙 太奇的節奏要求。
綜上所述,一個沉靜的觀察者所獲得的印象可以通過一種所謂"慢切"的電影手法來加以重現,即讓每個鏡頭在被代替前在銀幕上停留較長的時間。而一個極度興奮的觀察者所獲得的印象, 可以通過"快切"來加以重現,即用一系列互相接續的短鏡頭。影視藝術家正是利用蒙太奇實現了人類的這一心理過程。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影視藝術家的才能表現在利用蒙太奇手段,使人類的視覺心理節奏在影片中得到恰如其分的再現。在一個安靜、和平的場面內,用快切的手法會造成跳動和突兀的效果,使觀眾不舒服。另一方面,假如場面內容是激動人心的,觀眾會本能地要求快切,這時如果剪接得緩慢,就會損害影片令人振奮的內容。那麼,畫面切換的"快慢"如何才恰當呢?只有由場面的情緒內容來決定才是恰當的,而場面情緒卻蘊藏於劇本之中。因此,在完成片中出現的剪接型式,是在劇本中已作了相當明確規定的同一型式。而劇本中的這一型式,在劇作家寫作過程中已逐步形成,甚至在他未動手之前,還在他收集素材的過程中,就已經用蒙太奇眼光拾取材料,對時空進行分解與組合。正是在這個意義 上,蒙太奇是貫穿影視創作始終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是影視藝術的基礎。
從組合技巧到思維方式 蒙太奇經歷了從發生發展到成熟的歷史過程。
嚴格地說,早期的電影沒有蒙太奇剪輯,沒有對時空的分解與 重新組合。
盧米埃爾的電影實際上只是作為一種新技術的顯示和簡單的游戲而已。它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製片,即把攝影機對准一個場景,直到把膠片拍完。這是一種缺乏蒙太奇構思的自然主義式的紀錄。
梅里愛開始把不同場景下拍攝的鏡頭連接在一起來進行敘 事,使電影開始具有"分解與組合"的特徵。顯然,他比盧米埃爾前 進了一步。但整場整場的戲都是從一個機位拍攝下來的,鏡頭的連接也是一種最簡單的連接。他並沒有理解到這種連接組合的巨大意義。
與此同時,美國導演鮑特和格里菲斯也在尋找電影獨特的結 構方式。1902年鮑特利用舊片庫里的一些反映消防隊員生活的影片素材,又用演員扮演的方法在攝影棚里補拍了搶救母親和孩子的畫面,然後把素材片和補拍片恰當地剪接起來,構成《一個美國消防隊員的生活》。鮑特的這一嘗試比盧米埃爾和梅里愛都前進了一大步,它探索了電影獲得時空自由的可能性。
作者: 59.35.160.* 2007-2-25 18:55 回復此發言
--------------------------------------------------------------------------------
3 [轉]蒙太奇分鏡
在鮑特的基礎上,格里菲斯成為電影史上第一個自覺地使用 "蒙太奇"的人。在《道利冒險記》(1908年)中,格里菲斯創造了 "閃回"的手法;在《凄涼的別墅》(1909年)中,他首次應用平行蒙太奇,創造了著名的"最後一分鍾營救"手法;在《雷夢娜》(1910 年)中,他創造了大遠景;在《龍爾達牧師》(1911年)中,他用了極近的近景,並且發展了交替切人的技巧;在《屠殺》(1912年)中,他首次應用了移動攝影。
盡管格里菲斯有著上述一系列創造,並在《一個國家的誕生》 (1915年)和《黨同伐異》(1916年)這兩部傑作中,把他所創造的新技巧應用得非常純熟,但卻從來沒有把他的蒙太奇方法條理化。 他似乎主要是憑直覺和一種不能言傳的對電影手段的熱愛來從事 創作,他從未表示過他意識到這些原則的存在。他認為蒙太奇只 是生動地表現戲劇故事的最有力的助手,把蒙太奇僅僅作為一種 技巧手段加以運用,從本質上說,他還沒有理解蒙太奇的基本性質 和它的全部潛力。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電影工作者在分析了格里菲斯等人 的創作經驗之後,根據新生蘇維埃政權對電影藝術的要求,並在一 系列實驗的基礎上把蒙太奇發展成為一套完整的電影理論體系, 從而形成了蘇聯蒙太奇學派,代表人物是庫里肖夫、普多夫金和愛森斯坦。格里菲斯主要集中於如何處理兩個戲劇場面之間的關系,而蘇聯導演卻更多地想到單鏡頭和片斷之間的關系,以及這種 關系所表達的含義和言外之意。
庫里肖夫和普多夫金認為,電影的實質在於影片的構成,在於為組織一系列印象所拍攝的片斷的相互關系——怎樣由一個鏡頭 轉換到另一個鏡頭,它們在時間順序上是怎樣構成的。他們確信通過蒙太奇剪輯可以創造非凡的效果,達到電影的敘事和表意。 為此,他們做了大量的實驗來實踐他們的理論,據普多夫金記載, 1920年,庫里肖夫曾把下面一些場面連接起來:
(一)一個青年男子從左向右走來。
(二)一個青年女子從右向左走來。
(三)他們相遇了,握手。青年男子用手指點著。
(四)一幢有寬闊台階的白色大建築物。
(五)兩個人走向台階。
這樣連接起來的片斷在觀眾眼中變成了一個不間斷的行動: 兩個青年在路上碰見了,男子請女子到附近一幢房子去。實際上, 每一個片斷都是在不同地點拍攝的。表現青年男子的那個片斷是在國營百貨大樓附近拍的,女人那個片斷則是在果戈里紀念碑附 近拍的,而握手那個片斷是在大劇院附近拍的,那幢白色建築物卻是從美國影片上剪下來的(它就是白宮),走上台階那個片斷則是在救世主教堂拍的。結果,雖然這些片斷是在不同的地方拍攝的, 可是在觀眾看來卻是一個整體,在銀幕上造成了庫里肖夫所謂的 "創造性地理學"。 這里利用人們的錯覺把不同時空的片斷構成一個整體,蒙太 奇的分解組合功能充分地體現了出來。但是蘇聯學派不僅僅停留 在蒙太奇的敘事性方面,他們還進一步研究蒙太奇的表意功能。
普多夫金認為從某一個拍攝點拍攝下來的,然後放映在銀幕上給觀眾看的每一個物像,即使它在攝影機前曾經是活動的,但它仍然只是一個"死的"對象。只有把這個物像和其它物像放在一起 的時候,只有當它作為各個視覺形象組合的一部分而被表現出來的時候,這個物像才被賦予了生命。愛森斯坦高度概括了蒙太奇的這種表意功能。他說:兩個鏡頭並列不是簡單的一加一,而是一個新的創造。他認為,攝影機拍下的未經剪輯的片斷既無意義,也無美學價值,只有按照蒙太奇原則組合起來之後,才能將富有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的視覺形象傳達給觀眾。
著名的"庫里肖夫效應",是愛森斯坦這一蒙太奇理論的有力證據。普多夫金曾對這個試驗作了如下描述: "我們從某一部影片中選了蘇聯著名演員莫茲尤辛的幾個特 寫鏡頭,我們選的都是靜止的沒有任何錶惰的特寫。我們把這些 完全相同的特寫與其它影片的小片斷連接三個組合。在第一個組 合中,莫茲尤辛的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張桌上擺了一盤湯的鏡頭,這 個鏡頭顯然表現出莫茲尤辛是在看著這盤湯。第二個組合是,使 莫茲尤辛的鏡頭與一個棺材裡面躺著一個女屍的鏡頭緊緊相連。 第三個組合是這個特寫後面緊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著一個滑稽的 玩具狗熊。當我們把這三種不同的組合放映給一些不知道此中秘 密的觀眾看的時候,效果是非常驚人的。觀眾對藝術家的表演大為贊賞。他們指出,他看著那盤忘在桌上沒喝的湯時,表現出沉思的心情;他們因為他看著女屍那幅沉重悲傷的面孔而異常激動;他們還贊賞他在觀察女孩玩耍時的那種輕松愉快的微笑。但我們知道,在所有這三個組合中,特寫鏡頭中的臉都是完全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