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機槍發明原因

機槍發明原因

發布時間:2021-07-14 09:08:28

1. 機槍是怎樣的由來

機槍槍械主要用於射擊較遠距離的有生力量,也可對空中、水面或地面輕型薄壁裝甲目標或火力點進行射擊。機槍有輕機槍、突擊機槍、重機槍、航空機槍、艦艇機槍等多種。

帕克爾和加特林發明手搖機槍自從步槍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之後,步槍的裝彈方式大為改善,從而提高了射擊速度。但是,槍械的射擊速度仍然不能滿足戰爭的需要。為了提高槍械的發射速度,19世紀50年代前,許多國家都研製過連發槍械。英國人帕克爾發明的單管手搖機槍,1718年在英國取得專利。但由於槍身太重,裝彈困難,未引起普遍重視。一些國家嘗試著將許多支槍管平行或環形排列,進行齊射或連射。

1862年,美國人R·J·加特林發明的手搖式機槍,將6支口徑為14.7毫米的槍管安放在槍架上,射手轉動曲柄,6支槍管依次發射,因而解決了射速問題,在緊張操作時每分鍾可發射槍彈300至350發。該槍於1862年取得專利,曾在美國1861年至1865年的南北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馬克沁重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世界上第一支以火燃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鍾,槍身重量為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猛烈持續地射擊,英軍一天之中傷亡了近6萬人,人們真正認識到了這種自動發射的重型機槍的巨人威力。

馬克沁重機槍發明後,各國紛紛仿製或開發研製各種新型重機槍,並已開始研製能隨步兵機動作戰的輕型機槍。1902年,丹麥人W·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啟發射的機槍,全槍重9.98千克,最大射程為2000米,稱為輕機槍。從此,以馬克沁重機槍和麥德森輕機槍作為自動機槍的母型,開始出現大量新式的大口徑機槍,並開始裝備飛機、坦克和戰船,成為僅次於火炮的壓制性武器。

諾登飛發明多管排列式機槍1878年美國的諾登飛發明了多管排列式機槍,其構造為5支槍管一字排列,固定不動。這種機槍後坐和復進都是由扳動側方的機柄來完成的,彈匣垂直安裝在槍上,彈匣內的槍彈借自身的重量而下降。發射時,5支槍管同時發射。在自動武器的發展中,多管排列式機槍起到了很大推動作用。自動武器的主要機構與多管排列式機槍很相似,不同的是,自動武器是利用發射時火葯氣體所產生的能量來轉動機構進行連射。

機槍的改進和發展機槍一出現,首先裝備艦艇,作為艦艇用壓制武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軍用飛機和坦克的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能力,於是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13.2毫米蘇羅通機槍。隨後英國裝備了12.7毫米維克斯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上也相應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與大戰中,德國設計了MG34和MG42通用機槍,MG34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使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各國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PKM/PKMS機槍,中國的1967—2式機槍等。它們全重一般在20千克左右。槍身輕重兩用,槍架一般可高平兩用,並能改裝在坦克、步兵戰車、直升機或艦艇上使用。這些機槍在美越戰爭、朝鮮戰爭和戰後世界各地的局部戰爭都發揮過巨大作用。

奧德懷爾發明號稱「金屬風暴」的射速最快的機槍1995年底,澳大利亞人邁克·奧德懷爾發明的稱為「金屬風暴」的機槍,射速比世界上現有的射速最快的機槍高出20倍,這種機槍可能給武器技術帶來革命。這種機槍在測試過程中,每分鍾可以向目標發射13.5萬發子彈,其射速很快,甚至可以用來攔截由激光制導的「智能」炸彈。澳大利亞高級官員說,盡管他們對這種新武器的評估工作尚未結束,但它有可能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武器。自從阿根廷人在1982年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使用「貼近海面飛行的」飛魚式艦對艦導彈擊中英國的「謝菲爾德」號軍艦以後,軍艦設計人員就在軍艦上布滿了諸如美國製造的每分鍾能發射3000發彈的「密集陣」近防武器系統,對攔截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具有重要的作用。

「金屬風暴」的機槍發明人奧德懷爾在研製過程中,採用的是14世紀火器剛剛誕生時的原理,即讓武器能比「現有技術投擲出更多的子彈」。其原理極為簡單,而且不需要活動的部件。專門為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射擊隊製造槍支的MAB工程公司已經製造出這種速射機槍的樣品,其研製費用為723萬美元,與大多數武器研製費用相比,這個研製費用是微不足道的。盡管常規的美製加特林速射機槍是多管機槍,但每個槍管發射一發子彈之後要重新裝填子彈。「金屬風暴」的機槍卻能夠把多發子彈依次排列在槍管內,最新的樣品每個槍管能儲存90發子彈。照這樣計算,一挺大管機槍可以非常快速地發射540發子彈。

2. 機關槍是什麼時候發明,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支以火葯燃氣為能源的機槍,是英籍美國人H.S.馬克沁發明的,1883年他試驗成功了槍管短後坐自動原理,1884年應用這種原理的機槍取得了專利。這是槍械發展史上的一項重大技術突破。這種機槍的理論射速約為600發/分,槍身重量27.2千克,後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它在英國對南非的殖民戰爭(1893~1894)中被首次使用。此後,其他國家也相繼研製成了各種重機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索姆河會戰中,1916年7月1日英軍向德軍發起進攻,德軍用馬克沁重機槍等武器,向密集隊形的英軍進行了猛烈持續的射擊,使英軍一天之中傷亡近6萬人。這個戰例足以說明重機槍的密集火力對集團有生目標的殺傷作用。為了使機槍能緊密伴隨步兵作戰,1902年丹麥人W.O.H.麥德森設計了一種有兩腳架帶槍托可抵肩發射的機槍,全槍重量9.98千克,稱為輕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用飛機和坦克問世,要求步兵有相應的防空和反裝甲的能力,為了提高機槍威力,出現了大口徑機槍。1918年德軍首先裝備了大口徑機槍,隨後法國、英國、美國也陸續裝備了大口徑機槍。軍用飛機和坦克也裝備了航空機槍和坦克機槍。軍艦則在機槍剛出現時就裝備了艦用機槍。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設計了MG34通用機槍,槍身帶兩腳架全重12千克,1934年裝備部隊,配備彈鼓和兩腳架可作輕機槍用,配備彈鏈和三腳架可作重機槍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研製的新型通用機槍相繼出現,如美國的M60機槍,蘇聯的ПΚΜ/ПΚΜС機槍,中國的67-2式機槍等。

望採納!謝謝!

3. 重機槍是怎麼發明出來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6年7月,英法聯軍發動了後來在戰爭史上極為著名的索姆河戰役。它的著名,不僅僅由於其血腥——雙方激戰4個月,共死傷130萬人,還由於該戰役使用了兩種對20世紀的戰爭影響極大的新式武器。其中一種的亮相是在戰役發動的第一天。

7月1日,10萬名精銳的英軍躍出塹壕,高聲吶喊著越過彈坑累累的開闊地帶,向德軍撲去。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德軍陣地竟一片寂靜。可這令人產生不祥之感的寂靜並未持續多久,突然,「噠噠噠」,清脆的槍聲炒豆般地響了起來,一時間,就像有無數的人同時點燃了中國人過去時放的鞭炮,幾乎要將戰場上每個人的鼓膜震破。

啊,太悲慘了,英軍士兵一排排倒了下去,進攻被徹底瓦解了。事後統計,在這一天之中,英軍傷亡官兵竟達57000餘人。

機槍是一種帶有槍架或槍座,能實施連續擊發射擊的自動槍械。它與步槍、手槍不同,它一出世就是自動武器,可以說是一切自動槍械的鼻祖。

步槍在戰場上出現以後,人們為了加強射擊火力,曾想過各種辦法,其中之一是採用增加槍管的辦法。有人將好幾支槍管排起來裝在一起,叫做排槍,但使用起來頗不方便。

拿美國人加特林發明的加特林排槍來說吧,它有10根槍管,利用手柄和鼓輪使槍管轉動,鼓輪轉動時,傳動機構完成打開槍機、裝彈、閉鎖和擊發動作,緊張操作時,一分鍾可發射數百發子彈,有較大的威辦。但是,雖說日本人在日俄戰爭中曾用這種排槍給俄國人以重大殺傷,可它既大又笨,需要配備4名射手用手拚命搖動才能射擊,這當然要影響到它的使用。不過,加特林排槍日後也給馬克沁發明理機槍以很多啟發。

在兵器發展史上有一個有趣現象:許多重大的發明或突破,往往不是由武器專家,而是由一些「外行」來完成和實現的。重機槍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海勒姆·馬克沁出生於美國一個貧困的家庭,14歲就輟學進廠當了學徒,但他勤奮好學,一邊做工掙錢,一邊堅持自學,後來成為電氣機械發明家。馬克沁是在無意中加入到武器發明者行列之中的。在一次去歐洲考察的時候,馬克沁看到軍人在操作多管排槍,這種武器的威力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但這種武器的笨重和操作不便也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能不能用一支槍管連續發射子彈來獲得密集火力呢?」馬克沁認為,用人工操作的多管排槍來實現連續射擊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理想的是用一支槍管來連續發射子彈。

為什麼不試一試呢?電機工程師馬克沁是個喜歡給自己出難題的人,他決心在武器這個陌生的領域里試試自己的身手。

可是,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項工作的關鍵是要找到一種新的動力,以便迅速把槍膛里的彈殼退出,又不斷壓上新的子彈。一天,馬克沁在用步槍射擊後,發現自己抵槍托的肩膀被撞得青一塊、紫一塊。這原本是人們熟視無睹的現象,卻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想,能產生這么大後坐力的火葯氣體為什麼不能加以利用呢?

於是,馬克沁循著這個目標摸索起來。這個對武器結構陌生的門外漢盡管工作條件差,沒有人指導,又缺少專門設備,但他埋頭苦幹,克服了許多困難。經過兩年的反復試驗後,他終於在1883年製造出了一支單管槍,這支槍以子彈發射時的火葯燃氣為動力,可以自動連續進行子彈的裝填和發射。這支槍除了槍管是購置的以外,其餘零件全是自製的。這支後來被人稱為馬克沁重機槍的槍,就是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槍。

馬克沁原想將他的重機槍給美國軍隊使用,可是他們並不相信這位同胞——「這位仁兄完全是武器原門外漢,怎麼可能有成功的發明呢?」不得已,馬克沁只能去歐洲尋找知音。

1887年,馬克沁帶上他的重機槍到俄國彼得堡進行表演。開始時人們並不在意,可射手扣動扳機後,槍口就「噠噠噠」地冒出火舌,子彈帶像流水似的進入槍膛,半分鍾時間竟發射了300發子彈,把靶子打得像個馬蜂窩。這一來,觀摩的人個個驚得目瞪口呆,簡直不相信親眼看到的這一切竟是真的,待槍聲停息後許久,才突然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馬克沁重機槍在1899~1902年的英布戰爭中初露鋒芒,但大顯身手卻是在前述索姆河戰役中,這時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了它的價值。以後,機槍很快地普及和發展起來了。

4. 機關槍是怎麼發明的

機關槍抄的發明者海勒姆·斯·馬襲克沁原是美國的電機工程師。

馬克沁曾使用步槍進行射擊,他的肩膀被槍的後坐力撞得青一塊,紫一塊,就在那時他產生了更好地利用這種能量的念頭。在倫敦的作坊他研製出一種槍,可以利用子彈射出後產生的反作用力退出空彈殼,裝上新的子彈叩擊撞針。

由於每發子彈都可以引發下一發子彈,射手只要扣動扳機,槍就能自動而連續地發射。他同時設計出一種能把帆布彈帶上的子彈推上膛的裝置,保證了彈葯的供應,每個帆布帶上可裝250發子彈。為解決機槍射擊冷卻問題,他另做了個水套,內盛七品脫液體,包在槍上,這樣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機關槍製成了,人們叫它馬克沁槍,重40磅,每分鍾發射600發子彈。

5. 機關槍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第一種現代意義的機關槍由英籍美國人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於1883年研發。
機槍是回一種帶有槍架或槍答座,能實現連發射擊的自動槍械。世界第一挺機槍是個叫伐商的比利時工程師(曾是拿破倫手下的上尉)於1851年設計的。該槍曾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用過。而普遍觀點認為,現代機槍的鼻祖是加特林多管式機槍。1862年,由美國人理查德·傑丹·加特林發明,這種槍有幾個槍筒,可以輪轉。1883年,美國人海爾曼·S·馬克沁進行革新,機槍變為單槍筒,利用後坐力,使上膛、射擊和退彈能同時完成,槍身用槍筒上的水套降溫,每分鍾可射擊650次,名為馬克沁機槍。

6. 機槍事什麼時候發明得

1851年,比利時工程師加特林設計了世界上第一挺機槍,該槍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中使用過。美國的加特林機槍則是大規模用於實戰的機槍。
世界上第一種不藉助外力,靠子彈的發射葯做動力完成自動動作的機槍由英籍美國人 馬克沁(Hiram Stevens Maxim)於1883年研發。
1882年,赴英國考察時,馬克沁發現士兵射擊時常因老式步槍的後座力,肩膀被撞得瘀青。這現象表示了槍的後座力能量不小,而這能量來自於槍彈發射時產生的火葯氣體,馬克沁認為可以加以利用。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 溫切斯特步槍上進行改裝試驗,利用射擊時子彈噴發的火葯氣體使槍完成開鎖、退殼、送彈、重新閉鎖等一系列動作,實現子彈的自動連續射擊,並減輕了槍的後座力。馬克沁在 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動步槍。後來,他根據此步槍上得來的經驗,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他的槍管短後座自動射擊原理。他為了連續供彈,製作了一條長達6米的帆布彈鏈。馬克沁在1884年製造出世界上第一支能夠自動連續射擊的機槍,同年取得應用此原理的機槍專利。

7. 加特林機槍是誰發明的

加特林機槍是一種手動型多管旋轉機關槍。加特林機槍是由美國人理查·喬登·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其人名一譯格林,故此槍也被譯作格林機槍或譯作蓋特機槍/機炮) 在1860年設計而成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大規模第一支實用化的機槍。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後,加特林機槍輸入中國,當時稱其為"格林炮"或"格林快炮"。50年代以後加特林原理首先被美國經重新改良後應用在槍械及小口徑航炮和防空炮上,使用該續射速普遍可以達到每分鍾每管1000發以上。
加特林本來是一個醫生,一生反倒致力於工程學。1861年美國內戰(南北戰爭)打響,加特林在醫院看到後送的死傷官兵真是太多了,除了戰場上的死傷外,很多士兵還死於疾病和營養不良。加特林認為要是能減少士兵的數量就能拯救數以千計的生命。加特林希望能發明一種槍,依靠兇猛的火力,一支槍能頂很多支步槍,讓一個士兵擁有很多士兵的戰鬥力(他的目標是一個士兵頂上一個連),從而減少戰場上士兵的人數,以達到減少戰爭傷亡的目的。[2]
1861年夏天,加特林開始設計構思轉管機槍,當年年底不僅設計出每發子彈的連貫射擊,還包括了兩點轉管機槍所共有的設計特點聲明:一個提供鎖膛的內有擊針的圓柱旋轉體,與槍管一起旋轉;每根槍管都有獨立的擊針。這使得以後所有與加特林機槍相似的設計都不能再獲得專利。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館藏加特林機槍(2張)
1862型加特林轉管機槍有兩種不同結構。第一種使用的是獨立的鋼制彈膛(彈膛與槍管分離),它的尾部封閉並裝有撞擊火帽。射手通過搖動曲柄帶動沿圓周均勻排列的槍管旋轉,裝滿彈葯的彈膛從供彈料斗中進入到每根槍管後面的閉鎖槽中。當槍管轉到某個特定位置時,擊針將彈葯擊發。而槍管轉動到另一位置時,射擊後的彈膛退出機槍。彈膛可以重復使用,槍管旋轉一周可完成6發彈葯的裝填、擊發和退彈,每分鍾達到了200發的射速,但是存在火葯燃氣泄露等缺點,這主要是因為當是流行使用最多的是紙殼槍彈,而金屬彈殼尚未普及[3] 。為解決這一難題,加特林使用了當時開發的獨立金屬彈殼彈葯。這種彈葯結構被後來所有機槍的設計者沿用。另一種結構使用的是0.58英寸口徑的銅質彈殼邊緣發火式彈葯。在克服如何使獨立的彈膛與槍膛同軸這一難題上,加特林使用了錐形槍膛,槍膛後部直徑更大,使得彈丸進入槍管更加容易。於是在19世紀末期,它成為了歐洲各國控制並擴張殖民地的重要武器;經過改進後的加特林機槍射速最高曾達到每分鍾1200發,這在1882年是個驚人的數字。但它也存在一個問題:它的最大弱點是射手在戰場上由於敵軍沖鋒過程中與自己的距離不斷拉近導致情緒激動並殺紅了眼不能控制自己,會發瘋似得把手柄轉動的越來越快,造成機槍過熱卡殼或炸膛。

8. 機關槍是誰發明的

機關來槍簡稱機槍,是裝有自槍架、能自動連續發射的槍,分輕、重、高射等幾種。機關槍源於英國,由英國人海勒姆·馬克沁發明。馬克沁出生在美國,他40歲時到了倫敦。那時歐洲各國造出的步槍都很笨重,於是他想:能不能把火葯氣體的力量利用起來,造出一種自動射擊的槍呢?

馬克沁和他發明的機槍

從此,馬克沁就開始研究自動武器。他首先改變了供彈方式,造出一條長的彈帶,可是,最關鍵的是怎樣使槍自動地完成發射、抽殼、拋殼和供彈,馬克沁反復琢磨著,終於攻克難關。1884年,機關槍試驗成功,消息很快傳遍歐洲。此後,馬克沁不斷改進機關槍的性能,並且到各國進行實驗和表演。不久,英、美等國相繼裝備了機關槍。

9. 機槍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

機槍已經成為地面部隊的重要武器。可是,該槍的發明,既不是出自於軍械專家,更非出自有經驗的戰斗人員,而是出自於一名電氣工程師之手。這個人叫馬克沁,是美國人。馬克沁出身於窮苦人家,為了擺脫窮苦命運,他從小養成了好學和勤於思考的習慣,見到什麼問題,都要想個明白。遇到什麼困難,他總想找出解決的辦法。靠著這種刻苦學習和善於思考的精神,馬克沁成了小有名氣的電氣發明家,並在紐約開了一家照明設備安裝廠。他既是廠長,又是工程師。為了尋找電器照明設備的市場,有一年,馬克沁到歐洲進行考察。在歐洲考察期間,他參觀了一家兵工廠,在這里,對武器一竅不通的馬克沁,看到了一種奇怪的武器,即多管槍。這種槍有10根槍管,每根槍管中裝一粒子彈,需要4名士兵發射。在搬運時,需要10多個人抬。沒有槍械知識的馬克沁,看了一會兒,覺得這種設計方式很好笑,他就對工廠的一個負責人說:「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和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究竟哪一種方式更合理?」

「當然是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更合理。」廠方的負責人很乾脆地回答。

「那麼,為什麼不用一根槍管,而用10根槍管呢?」馬克沁不解地問。

「原因很簡單,正是由於沒有人能夠解決用一根槍管連續發射的難題,才想出了用10根槍管相繼發射的辦法。」兵工廠的人回答說。

解決這個問題有那麼難嗎?」馬克沁問。

「也許在你看來不是難題,可是,我們卻一直解決不了。」廠方人員客氣地回答說。

喜歡向難題挑戰的馬克沁,決心攻下這個難題。從歐洲回到美國後,他暫停了自己的電氣安裝業務,集中精力解決單管連發問題。對槍械缺乏起碼知識的馬克沁,找來了各種各樣的步槍,一件件解剖、分析、思考。他找到了火槍不能連續射擊的關鍵,這就是槍膛靠什麼開鎖、槍拴靠什麼拉開的問題。

有一天,馬克沁扛著一支老式步槍來到郊外,他想體驗一下打槍的滋味。找到一處有土坡阻擋的地方,馬克沁就趴在地上,右肩抵著槍托,左手端著槍身,眯起左眼,瞄了一陣之後,他用右手勾動了板機。「砰」的一聲,子彈飛出,馬克沁的耳朵被震的嗡嗡響,他的右肩也隱隱作疼。耳朵響是子彈出膛時產生的強烈雜訊所致,而肩疼是什麼原因產生的呢?馬克沁不明白,他又打了第二槍、第三槍、第四槍。每一次槍響時,槍托都強有力地作用於他的右肩上。這是什麼力量?馬克沁趴在地上思索。想著想著,他豁然開朗,原來子彈殼中的火葯,在燃燒時會產生多個方向的力。由於彈殼和槍管的限制,只有兩個方向的力產生了作用,一個方向是彈頭所指的方向,另一個方向就是與彈頭相反的方向。前一個力使彈丸飛出槍膛,後一個力使槍體向後運動。這後一個力就是後坐力。

後坐力能不能利用?馬克沁給自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經過思索,他認為完全可以利用,比如,用它拉動槍拴、打開槍膛、退出彈殼等。經過一年多的研究,馬克沁終於利用後坐力,製造出第一支連發的自動槍。馬克沁為自己的發明而高興,他帶著自己的發明,找到美國軍方負責裝備采購的人員,向他們介紹自己發明的自動槍。而美國的裝備定購人員,知道馬克沁是個著名的電氣發明家,也知道他既沒有當過兵,又缺乏軍械知識,所以,對他的發明不僅置之不理,還稱他是騙子。馬克沁很失望,也很生氣,他耗盡家財,耽誤了生意,結果,搞出來的東西卻得不到承認。一氣之下,他來到英國。

英國人起初也不相信馬克沁的發明,無奈,他只好向親戚朋友借了一點錢,在倫敦郊外買了一塊地皮,建了一個簡陋的小工廠,開始試制他的自動槍。1884年5月,馬克沁終於製成了全自動槍,他在倫敦郊外的射擊場進行了實驗,實驗結果使參觀的政客、貴族都嘖嘖稱奇。一名叫做維克斯的英國軍火商看中了馬克沁的發明,決定與他合作,聯合生產這種自動槍支,並命名該種自動槍為「機關槍」。不久,德國人、俄國人、法國人等都到英國購買這種槍支,就連美國人聽到英國人生產了自動槍之後,也遠涉重洋,前來購買樣品,准備仿造。

雖然是英國人最先生產了馬克沁機槍,但是,首先讓世人見到它的真正威力的卻是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索姆河戰役中,德國人讓英法聯軍償到了馬克沁機槍的厲害。1916年7月,英法聯軍與德軍在法國的索姆河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聯軍人數多於德軍,而且,他們還有騎兵突擊和側應。戰鬥打響後,聯軍很快突入德軍陣地,德軍並沒有立刻還擊。聯軍指揮官自以為取得戰場主動,就盲目下令投入十幾個團的步兵和騎兵向德軍陣地猛攻。當聯軍距離德軍前沿陣地僅有數十米之後,德軍密集排列的馬克沁機槍突然撤掉偽裝,同時開火了。密集的子彈雨點般向聯軍泄來。聯軍成排成排地倒在前沿陣地上。第一個波次的進攻被打退後,英法聯軍的指揮官不服氣,又組織了第二、第三次沖鋒,結果,索姆河會戰變成了屠宰場,手握馬克沁機槍的德軍成了屠夫,而英法聯軍則成了被屠宰的對象。在一天之內,聯軍傷亡超過5萬人,5個野戰師被葬送了。索姆河一戰,使馬克沁機槍出了名。從此,他成為步兵中最有威力的輕武器。也成為各國軍隊爭相購買和仿造的兵器。

10. 機關槍是怎樣發明的

機關槍的復發明者海勒姆·斯·制馬克沁原是美國的電機工程師。

馬克沁曾使用步槍進行射擊,他的肩膀被槍的後坐力撞得青一塊,紫一塊,就在那時他產生了更好地利用這種能量的念頭。在倫敦的作坊他研製出一種槍,可以利用子彈射出後產生的反作用力退出空彈殼,裝上新的子彈叩擊撞針。

由於每發子彈都可以引發下一發子彈,射手只要扣動扳機,槍就能自動而連續地發射。他同時設計出一種能把帆布彈帶上的子彈推上膛的裝置,保證了彈葯的供應,每個帆布帶上可裝250發子彈。為解決機槍射擊冷卻問題,他另做了個水套,內盛七品脫液體,包在槍上,這樣世界上第一支真正的機關槍製成了,人們叫它馬克沁槍,重40磅,每分鍾發射600發子彈。

閱讀全文

與機槍發明原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