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判斷題古代中國創造了象形

判斷題古代中國創造了象形

發布時間:2021-07-14 08:36:20

A. 三、判斷題1、古時中國別稱有九州、華夏、中華等。是對還是錯

對,還有赤縣,震旦等等說法。

B. 語文問題

中國文字不僅僅是象形,而是六種造字法 「六書」的這個概念始見於《周禮•地官•保氏》「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五曰六書。」東漢鄭玄注引鄭眾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①、假借、諧聲②也」(註:①處事,即「指事」;②諧聲,即「形聲」)。班固《漢書•藝文志》把六書之名定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許慎《說文解字敘》把六書之名定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一般都認為,六書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於造字之法,即漢字結構的條例;轉注、假借則屬於用字之法。六書大約反映了戰國末到漢代人們對漢字的結構和使用情況的認識。
問如果是門中以口而問,通「聞 」古字「問」、「聞」同音同義。《禮記·檀弓上》:「問喪於天子乎?」那麼,間呢?
(間是後起字,本字作閑,本義是:(會意。古寫作「閑」,「間」是後起字。金文,從門,從月。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開門月入,門有縫而月光可入。」( jiàn) 本義:門縫)

C. 中國遠古時期是()創造了中國象形字

這個按照一些歷史書裡面的說法,也就是所謂的倉頡造字,但是這個肯定也就內是一個神話傳說而已,所容以說不能夠當做歷史的真實,這個應該是很多人,或者說很多代人一起努力的一個成果,文字創造這種工作不可能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應該是很多代人一起探索出來的。

D. 古代中國創造了象形文字和古甲文

商代統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內會不會有災禍,天會不會下雨,農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勝利,應該對哪些鬼神進行哪些祭祀,以至於生育、疾病、做夢等等事情都要進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烏龜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備用來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鑽出一些小坑,這種小坑甲骨學家稱之為「鑽鑿」。占卜的時候就在這些小坑上加熱是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樣子。從事占卜的人就根據卜兆的各種形狀來判斷吉凶。從殷商的甲骨文看來,當時的漢字已經發展成為能夠完整及在漢語的文字體系了。在已發現的殷墟甲骨文里,出現的單字數量已達4000左右。其中既有大量指事字、象形字、會意字,也有很多形聲字。這些文字和我們現在使用的文字,在外形上有巨大的區別。但是從構字方法來看,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四骨文是最早的字用來記錄天文、歷法、氣象、地理、方國、世系、家族、人物、職官、征伐、刑獄、 農業、 畜牧、田獵、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災禍等
象形文字(Hieroglyphic)來自於圖畫文字,是一種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質增強。因為有些實體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畫不出來的,它的局限性很大。埃及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國的甲骨文,都是獨立地從原始社會最簡單的圖畫和花紋產生出來的。約5000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象形文字。這種字寫起來既慢又很難看懂。隨著時光的流逝,最終連埃及人自己也忘記了如何釋譯。後來經過法國人的譯解,才辯認這種文字。中國納西族所採用的東巴文和水族的水書,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統。

E. 古代中國創造了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是對的嗎

甲骨文,中國抄楔形文字,最早是蘇美爾人,傳播很廣,除了蘇美爾語,還有阿卡德語,古波斯語,赫梯語使用楔形文字書寫自己的語言象形文字要看是哪種了,我估計是埃及文吧埃及語言使用的象形文字叫聖書文,此外日常在紙沙草紙上書寫的一種草體叫"僧侶體",後期還有通俗體,最末期的晚期埃及語使用科普特文,是希臘文字母加上幾個通俗體的草書字母書寫的其實埃及文嚴格意義上不算象形文字比如"太陽神"這個詞是一張嘴,一個胳膊和一個像旗子的符號,詳細的看圖片吧此外象形文字有很多,比如納西東巴文等等,但是不如埃及象形文字有名
上面那些可是我一個字一個字打上去的,可不是復制的,會認識古埃及文的人很少的!給分吧!

F. 文字起源於象形,怎麼看這種論斷

漢字作為華夏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這一事實顯然是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研究,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僅僅是指漢字起源的研究。換句話說,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不僅要關注漢字的起源問題,而且也同樣應該關注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古代先民所使用的非漢字系統的文字的起源問題。隨著考古資料的積累,中國文字起源的多源特點已經愈來愈清楚。

先民創制文字的目的首先就是為實現人與神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所以文字乃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從人類早期文字的普遍特點分析,文字的創造則源於象形,這其實是人們建立起人與神對於文字字義具有共同的理解標准和認知內涵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我們有能力確鑿無誤地證認一種文字體系之前,任何不具有書面語意義而獨立存在的符號,都無助於自我判明其是否具有記錄語言的功能;同時那些在結構上不能完整地體現依類象形特點的符號,也就無法證明它們是為表達某些相對復雜的概念而有意識地創制的作品。很明顯,這些書契資料並不足以表明它們的性質一定屬於文字。從這一意義上講,以殷商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體系無疑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體系不僅單字的數量已非常可觀(1),而且普遍採用形聲字的造字方法,從而表明其必然經歷了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所以,追溯甲骨文之前的古老漢字的起源,一直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殷墟發現的甲骨文的年代約當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的商代晚期,但這顯然不是這種文字的使用年代。按照甲骨文的傳統分期成果,被納入第一期的殷王雖然包括盤庚、小辛、小乙、武丁兩代四王,但真正能夠確定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資料卻數量極少,學者雖不遺餘力地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2),但所提出的為數不多的若干資料,對其時代的判斷迄今仍難取得共識。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武丁以前沒有文字,新資料的出土和研究方法的創新都可能使舊有的認識大為改變,history of wholesale clothing。

早於殷墟時期的商代甲骨文雖然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就陸續在鄭州二里崗等遺址有零星發現(3),而且屬於武丁以前的銅器銘文與陶器文字也基本可以得到證實(4),但河南鄭州小雙橋商代中期遺址陶器上發現的朱書文字顯然對於追溯漢字的來源更有意義。這些文字或一字獨書,或數字並存,可辨識的有「尹」、「天」、「??」等文字(圖一),時代約屬公元前15世紀(5),這些文字不僅與甲骨文明確屬於同一個體系,而且其時代也較殷墟甲骨文更早。

小雙橋的朱書文字並非最原始的漢字當然可以肯定,約屬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陶寺文化陶背壺上已發現有朱書的「文□」二字(圖二)(6),也與甲骨文屬於同一體系的文字。「文□」的含義似乎與禹名「文命」有關(7),這意味著以商代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系統事實上是在繼承夏代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8),these latest Handbags,這一事實可以通過殷墟到陶寺文化的相關文字資料清晰地追溯出來。

誠然,目前的考古資料尚不足以為我們尋找夏代文字的淵源提供依據,盡管漢字起源於象形的事實曾使學者認為仰韶文化的彩陶圖像有可能體現著早期漢字的原始形態(9),但依類象形的造字方法卻並不僅僅為漢字所獨有(10)。當然,如果從文化地理和考古學文化面貌等因素作為一種文字形成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分析,這種比較仍然具有積極的價值。

與夏代文字同時並存的另一種文字顯然不屬於漢字的系統,其中的一件重要物證就是發現於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的屬於龍山時代的陶文(11)。陶文以利器刻於大平底盆上,尚存11字(圖三),時代約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由於丁公陶文的字形結構明顯區別於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體系,而與古彝文絕多相同,因而屬於古彝文(12)。對其文字的釋讀,我們曾有詳盡的討論(13)。11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漢譯為:「魅卜,阿普瀆祈,告。吉長,百雞拐爪……。」性質為招祖護佑,驅邪求吉的卜辭。其中「魅卜」意即卜魅(14),「魅」為占卜對象,意即為惡鬼諸邪而卜。「阿普瀆祈」意即祈求阿普瀆,「阿普瀆」為洪水後的彝族始祖。「告」為祭名。「吉長」意即長吉,猶殷卜辭所言之「引吉」。「百雞拐爪」意為以雞骨卜卦,屬彝人傳統的占卜形式。陶文反映了彝族百解祭中禳病除邪的祭儀。

彝族自稱ni ,為古稱,漢譯為「夷」,字與古彝文「人」字同源,「人」為本字,「夷」為後起字。而且古彝文「人」字本又為彝族始祖之名,所以彝族的族名實際來源於始祖之名,即彝人以其始祖之名作為族稱(15)。將這一事實與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夷爭勝的史實對觀,顯然有助於我們梳理夷史的源流。殷人以其時位居海岱地區的方伯稱為「人方」,這與夷人的族稱及所居地望恰好密合。這些事實不僅印證了丁公陶文屬於古彝文的文字體系,而且直接涉及到對於新石器時代乃至商周時期分布或部分地分布於海岱地區的先民族屬的認識。

我們曾經通過對新石器時代先民創造的一種特殊八角圖形的研究,討論了自內蒙古東部以至山東、江蘇、湖南和江西地區分布的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間的文化聯系(16),這個經東北而歷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曾被學者稱為「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17),其文化面貌確實表現出與西部以仰韶文化為代表的原始文化的極大不同,這些文化正是孕育出獨立於夏文字之外的彝文字的文化母體(18)。

當我們以太行山為界而將分布於東西兩域的考古學文化加以對比的時候,它們之間所表現出的宏觀差異相信會被每一個人所認同,這種文化差異如果與不同的族屬聯系起來考慮顯然更有意義,而不同文化的形成應該正奠定了夷夏兩種不同文字創造和產生的沃土。很明顯,假如我們還沒有理由將夷、夏兩種文化的起源年代追溯得更早的話,那麼至少到新石器時代晚期,以夷夏東西的古史觀去重建這一時期的歷史應是謹慎和客觀的做法(19),同時,這種觀念必然關繫到我們對相關考古學文化出土的文字的解讀方法的思考。當然,對於這樣一個重要問題的闡釋,新的古彝文資料的發現和文字釋讀成果的積累都是至關重要的。

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存是一支距今9000-7800年的原始文化,雖然其陶器特徵與裴李崗文化十分接近,但占卜用龜及獐牙隨葬的風俗卻與大汶口文化及薛家崗文化相似,至於其稻作農業,則更與江淮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相一致,卻不見於黃河流域,足見其與東方夷文化的密切聯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賈湖遺址出土的三件龜甲上分別發現契刻的三個文字,其中一件完整龜腹甲(M344??18)上的文字作「 」形(圖四)(20),與殷商甲骨文的「目」字相似。這個字形不僅已具有了完整的象形結構,而且在數千年後的良渚文化遺物上也曾出現,這種存在於異時異地但結構卻一成不變的符號已經顯示了其所具有的超時空和超方言的定型文字的特徵,應該可以區別於簡單的記事符號。但問題是,如果我們以甲骨文為標准而判讀此字就是「目」字,盡管在字形上並不存在太大的問題,但古人緣何獨以「目」字契刻於占卜的龜甲,其用意卻似乎難以解釋。況且類似的文字還見於良渚文化的玉璧之上(圖五)(21),而玉璧作為禮天之器,契刻「目」字更於理難通。然而當我們用古彝文作為研釋標准解讀這個文字的時候,疑問便可迎刃而解。因為古彝文「吉」字與賈湖龜甲上的目形文字形構完全一致,字讀為v????,與漢字「目」的古音極為接近,證明古彝文「吉」字的造字本義即取眼目之象形文,用為吉凶之吉,而「吉」字契刻於用於占卜的龜甲和祭天的玉璧,甚合情理。故據古彝文,將賈湖龜甲和良渚文化玉璧上的契刻文字釋為「吉」,意義暢達。

G. 一個奇怪的問題:中國字屬於象形文字,為什麼我們用的字都是各個朝代不斷製造出來的文字,進步文明社會,

中國的文字正如你所說是屬於象形文,之所以我們用的字是各個朝代製造的是因為中國最早的文字不便於書寫,後人為了書寫方便的需要所以進行創造.書法中的草書,行書,楷書只是一種書寫形式而已

閱讀全文

與判斷題古代中國創造了象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
社區矛盾糾紛排查匯報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