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仿吾《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全文
《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成仿吾
一 文學革命的社會的根據
一個社會的現象必定有它所以必然發生的社會的根據。那麼,我們這個十餘年來的文學革命的社會根據究在那裡?
據我的考察,應該是這樣的:——
A.辛亥革命,民主主義對於封建勢力的革命的失敗,及帝國主義的急進的壓迫,使一部分與世界潮流已經接觸著的所謂智識階級一心努力於啟蒙思想的運動。(所謂新文化運動)
B.這種啟蒙的民主主義的思想運動勢必要求一種新的表現的手段。(國語文學運動)
但是,當時那種有閑階級的「印貼利更追亞」(intelligentsia=智識階級)對於時代既沒有十分的認識,對於思想亦沒有徹底的了解。而且大部分還是些文學的人物,所以他們的成績只限於一種淺薄的啟蒙,而他們的努力多在於新文學一方面。所以後來新文化運動幾乎與新文學運動合一,幾乎被文學運動遮蓋得無影無蹤;實際上,就可見的成績說,也只有文學留有些微的隱約的光耀。
二 文學革命的歷史的意義
歷史的發展必然地取辯證法的方法(Dialektische Methode)。因經濟的基礎的變動,人類生活樣式及一切的意識形態皆隨而變革;結果是舊的生活樣式及意識形態等皆被揚棄(Aufheben奧伏赫變),而新的出現。
近代的資本主義激潮的來侵早就把我們舊日的經濟的基礎破壞,歐戰中我們更有了近代式的資產階級及一部分小資產階級的「印貼利更追亞」,文學這意識形態的革命漸不能免,而解決這一切的關鍵也已伏在「文」和「語」的對立關系。
文學在古代和當時的語言沒有分離互異的道理。後來漸由修詞的工夫,因襲的固執與特創的廢語(如秦始皇之「朕」等)等的合作,「文」和「語」才逐漸分離至於互異。但是「語」的成分及它在「古文」以外的勢力是不可抹殺的。
佛典的翻譯,大約是因為問答法和普及的關系,使語體顯然形成了一大流脈。後來更由詞典的發達與小說的勃興,使這里的「質的變化」的發生只缺少了些微的「量的變化」。他方面。文體逐漸發展到了盡頭,對於新的內容的表現成了一種桎梏,只坐待時鍾的高響——文體永遠被「奧伏赫變」的時刻。
最後這些微的量來了,由外國文興新思想的方面,於是這桎梏被粉碎了。新發展的內容取新的形式翱翔於新開的天地。
三 文學革命的經過
文學革命的史實可以不須在這里多寫。我現在只略述大概的經過。而且與新文化運動對照著,因為前者在理論上是後者的一個分野,它們有許多共同的趨向。
新文化運動的第一種工作為就舊思想的否定(Negation),第二種工作為新思想的介紹。但這兩方面都不曾收得應有的效果。這是因為從事這兩種工作的人們對於舊思想的否定不完全,而對於新思想的介紹更不負責。我們只要一說運動開始不久就有所謂國學運動的出現,胡適之流才叫喊了幾聲就好像力竭聲嘶般的回了老巢,猛吸著破舊了的酒瓶想獲得一點生命的力,其餘一些半死的大妖小怪也跟著一齊亂喊;我們只要一看研究系共學社張東蓀等所翻譯的那些要通不通的譯本;我們只要一看梁漱溟著的不三不四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但是最不幸的是這些「名流」完全不認識他們的時代,完全不了解他們的讀者,也完全不明了自己的貨色。這是為什麼新文化運動不上三五年就好像壽終正寢的原故。他們不知道那時候的覺悟的青年已經拒絕了他們的迷葯,他們本應該背著葯籠到資本主義安定的國家去討飯吃的呀!
文學運功在它的初期大致與新文化運動有同樣的傾向。胡適之流始終不能擺脫舊的腔調,文學研究會的翻譯也大可與共文學社媲美。與「國語運動」相對的有「新式標點」派,其實他們只是亂點。
維持文學革命的運動使它不至於跟著新文化運動同歸的是民十以後的創作方面的努力。這時候,創造社已正式登台,不斷地與惡劣的環境奮斗。它的諸作家以他們的反抗的精神,對一般青年給與了不少的刺激。他們指導了文學革命的方針,率先走向前去,他們掃盪了一切假的文藝批評,他們驅逐了一些蹩腳的翻譯。他們對於舊思想與舊文學的否定最為完全,他們以真摯的熱誠與批判的態度為全文學運動奮斗。
有人說創造社的特色為浪漫主義與感傷主義,這只是部分的觀察。據我的考查,創造社是代表著小資產階級(bourgeois)的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浪漫主義與傷感主義都是小資產階級特有的根性,但是在對於資產階級(bourgeois)的意義上,這種根性仍不失為革命的。
是這種創作方面的努力救了我們全文學革命的運動。創造社以反抗的精神,真摯的熱誠,批判的態度與不斷的努力完成我們的語體。由創造社的激勵,全國的「印貼利更追亞」常在繼續地奮斗,文學革命的巨火至今在燃,新文化運動幸而保存了一個分野。
四 文學革命的現階段
我們的文學革命現在究竟進展到了怎樣的階段?
A. 我們的文學運動現在的主體
主體——智識階級
我們的文學運動
內容——小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Ideologie意德沃羅基)
媒質——語體,但與現實的語言相去尚遠。
形式——小說與詩居多數,戲劇甚少。
實地分析的結果如此,理論上亦應該如此。這都是由小資產階級的根性發源出來的。
創造社素來對於完成我們的語體非常努力,它的作家們沒有一刻忘記這一方面的努力,實際上他們的成功由於這一方面的努力的亦不少,但他們以前的三個方針:
A:極力求合於文法,
B:極力採用成語,增造語匯,
C:試用復雜的構造,
他們在應用這三個方針的時候,做夢也沒有想到他們會與現實的語言相離那麼遠!
離開文學本身,在文學可以影響的范圍內,也有幾宗現象可以注意:
甲:各大書店現在還出文言教科書,
乙:許多國語教科書尚多不通的語句,
丙:新式標點還在流行,依舊在亂點。
關於文學革命的現階段的考查還有北京一部分的特殊現象必須一說。這是以語絲為中心的周作人一派的玩意。他們的標語是「趣味」;我從前說過他們所矜持的是「閑暇,閑暇,第三個閑暇」;他們是代表著有閑的資產階級,或者睡在鼓裡的小資產階級。他們超越在時代之上,他們已經這樣子過活了多年,如果北京的烏煙瘴氣不用十萬兩無煙火葯炸開的時候他們也許永遠這樣過活的罷。
五 文學革命今後的進展
由以上歷史的考察,我們就可以決定文學革命今後的進展么?
不,這斷乎不可以。
文學在社會全部的組織上為上部建築之一;離開全體我們不能理解一個個的部分,我們必須就社會的全構造研究文學這一部分,才能得到真確的理解。
我們要研究文學運動今後的發展,必須明白我們現在的社會發展的現階段;要明白我們的社會發展的現階段,必須從事近代資產階級社會全部的合理的批判(經濟過程的批判,政治過程的批判,意識過程的批判),把握著唯物的辯證的方法,明白歷史的必然的進展。
我們可以簡單地這樣申述:——
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最後的階段(帝國主義),全人類社會的改革已經來到目前。在整個資本主義與封建勢力二重壓迫下的我們,也已經曳著跛腳開始了我們的一個分野——卻還睜著雙眼,在青天白日里找尋以往的迷離的殘夢,
我們遠落在時代的後面。我們以一個將被「奧伏赫變」的階級為主體,以它的「意德沃羅基」為內容,創制一種非驢非馬的「中間的」語體,發揮小資產階級的惡劣的根性。我們如果還挑起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的責任起來,我們還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否定的否定),我們要努力獲得階級意識,我們要使我們的媒質接近農工大眾的用語,我們要以農工大眾為我們的對象。
換一句話,我們今後的文學運動應該為進一步的前進,前進一步。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
六 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團結起來!
資本主義已經到了他的最後的一日,世界形成了兩個戰壘,一邊是資本主義的餘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邊是全世界農工大眾的聯合戰線。各個的細胞在為戰斗的目的組織起來,文藝的工人應當擔任一個分野。前進!你們沒有聽見這雄壯的呼聲么?
誰也不許站在中間。你到這邊來。或者到那邊去!
莫只追隨,更不要再落在後面,自覺地參加這社會變革的歷史的過程!
努力獲得辯證法的唯物論,努力把握唯物的辯證法的方法,它將給你以正當的指導,示你以必勝的戰術。
克服自己的小資產階級的根性,把你的背對向那將被奧伏赫變的階級,開步走,向那齷齪的農工大眾!
以明了的意識努力你的工作,驅逐資產階級的「意德沃羅基」在大眾中的流毒與影響,獲得大眾,不斷地給他們以勇氣,維持他們的自信!莫忘記了,你是站在全戰線的一個分野!
以真摯的熱誠描寫在戰場所聞所見的。農工大眾的激烈的悲憤,英勇的行為與勝利的歡喜!這樣,你可以保障最後的勝利;你將建立特勛,你將不愧為一個戰士。
革命的「印貼利更追亞」團結起來,莫愁喪失了你們的鐐銬!
二三,一一,一六於修善寺
——1928年2月1日《創造月刊》第1卷第9期
2. 席慕容:夏夜的傳說配什麼樂,什麼圖片8張(覆蓋整張幻燈片的大圖),有追加
靜夜
《靜夜》
靜夜
月光/淡淡,
籠罩著/村外的/松林。
白雲/團團,
漏出了/幾點/疏星。
天河/何處?
遠遠的/海霧/模糊。
怕會有/鮫人/在岸,
對月/流珠?
一、背景說明
《靜夜》選自詩人第二部詩集《星空》。《星空》寫於五四以後詩人最苦悶的時期。當時詩人正在日本留學,其間詩人於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兩度回國。面對當時中國的現實,詩人感到失望和痛苦,他痛恨黑暗的現實,嚮往光明的未來。但五四時期那種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熱情已經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後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語)。所以,在《星空》中,詩人流露出較濃重的失望和悲愁情緒,雖然表現了要求奮飛、新生和自由的願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現實、獨善其身的消極情緒。這是《星空》給人的整體閱讀印象。解讀《靜夜》時必須聯繫上述具體的時代背景.
二、詩歌解讀
這首小詩共兩節。
第一節,寫人間的月色和晚景。這是詩人站在地上寫景。展現在讀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籠罩著村外的那一片松樹;天上團團白雲之間,隱隱約約露出了幾顆星星。短短四句,描繪了一幅極其寧靜、美好的月夜晚景圖,把人帶進一個超現實的夢的世界。這為詩人下面展開聯想營造了氛圍。
第二節,寫天上鮫人的故事。詩人展開想像的翅膀,飛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個凄婉的故事。詩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條海霧蒙蒙的天河,由這令古今多少人引發無窮聯想的天河,詩人又想到了傳說故事。可詩人這一次所寫的不再是牛郎織女,而是傳說中的鮫人。牛郎織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戶曉,鮫人流珠的傳說人們也許就比較陌生。面對茫茫的天河,詩人並不能真正看見什麼,只是憑想像,猜測會有鮫人在岸,對月流珠。這是一個非常凄美的場面。在這月華滿天的時刻,詩人想到天上的鮫人對月流珠,其實是詩人自己在對月深思。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在這樣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詩行,這也可視為詩人的「流珠」吧。
這首小詩,寫於詩人留學日本時期,其中包含了個人對於時代的失望情緒,也隱隱流露出對於祖國、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詩歌寫得清幽、典雅,有著古典詩詞的意境和韻味,如一首小夜曲,流過人們的心田,給人美的享受。
三、詩人簡介
郭沫若(1892—1978),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社會活動家。原名郭開貞,乳名文豹,號尚武,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四川樂山人。幼年受家塾教育,閱讀了大量古典文學作品。小學和中學時代,通讀《莊子》《楚辭》《史記》等書,並閱讀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的政論、嚴復翻譯的《天演論》和林紓的翻譯小說,受到民主主義思想的啟蒙和影響。1914年赴日留學,先後接觸了泰戈爾、歌德、海涅、席勒、莎士比亞、雪萊、惠特曼及北歐、法國、俄國進步作家的作品,哲學上受到泛神論的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後,積極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1919—1920年之交,完成第一本詩集《女神》的創作,成為中國新詩的奠基人。1921年回國,與成仿吾、郁達夫等人發起成立「創造社」,從事新文學活動。1924年起,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思想,並倡導「革命文學」。1926年初南下廣州,出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伐戰爭中,先後擔任北伐革命軍政治部秘書長、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等職。1927年3月寫了討蔣檄文《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揭露其反革命陰謀。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加入中國共產黨。由於國民黨反動派的迫害,於1928年流亡日本,致力於中國古代歷史和古文字學的研究,著有《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甲骨文字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金文叢考》等,成為中國運用唯物史觀研究史學的開拓者之一。抗日戰爭爆發後,隻身回國,從事抗日救亡運動,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等職。皖南事變前後,寫了《棠棣之花》《屈原》等六部歷史劇,很好地發揮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1944年3月,為紀念明末李自成領導農民起義三百周年,寫了長文《甲申三百年祭》,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受到毛澤東同志的贊揚。解放戰爭時期,勇敢地站在民主斗爭的前列,領導了文化界同國民黨統治者的斗爭。1949年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兼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全國文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一生主要文學著作有:詩集《女神》《星空》《瓶》《前茅》《恢復》《蜩螗集》《戰聲集》等;散文《我的幼年》《反正前後》《創造十年》《北伐途次》《沸羹集》等;戲劇《三個叛逆的女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高漸離》《蔡文姬》《武則天》等;另有《沫若詩詞選》及翻譯歌德的《浮士德》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有《郭沫若全集》。
四、《靜夜》賞析
這首詩寫得寧靜、典雅,遣詞造句和詩行的組織,都富有古典詩詞的風味。在這筆墨空靈的畫圖中,蘊含著詩人深沉的遐想。異國海邊的靜夜,有著「對月流珠」的鮫人的幻影,這難道不是詩人眷懷祖國、感懷世事的心靈的投射嗎?
3. 關於郭沫若的資料
郭沫若(1892一1978年),原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沫若、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首任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首任校長、蘇聯科學院外籍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學日本,在九州帝國大學學醫。1921年,發表第一本新詩集《女神》;1930年,他撰寫了《中國古代社會研究》。1949年;郭沫若當選為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
(3)創造社張擴展閱讀:
在書法藝術方面,郭沫若同樣成就不凡,在現代書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郭沫若以「回鋒轉向,逆入平出」為學書執筆8字要訣。其書體既重師承,又多創新,展現了大膽的創造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被世人譽為「郭體」。
郭沫若以行草見長,筆力爽勁灑脫,運轉變通,韻味無窮;其楷書作品雖然留存不多,卻尤見功力,氣貫筆端,形神兼備。郭沫若在書法藝術上的探索與實踐歷時70餘年。青年郭沫若的書法得到社會承認,始於辛亥年間。
4. 為什麼郭沫若從創造社的浪漫主義文學主張中反叛出來,去提倡寫實主義的文藝
浪漫主義文學是以現實為基礎,用熱情奔放的語言、絢麗多彩的想像和直白誇張的表現手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追求。浪漫主義文學產生於18世紀末,在19世紀上半葉達到繁榮時期,是西方近代文學最重要的思潮之一。而寫實主義文學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重要現象。20世紀初,新青年社團提出寫實主義文學主張,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一批寫實小說構成了20世紀寫實主義文學的創作高潮。這批寫實小說既回歸新青年社倡導的寫實主義文學傳統,又從歷史演變中發現形式,寫出了「適合展示特定時期實際所發生的一切」的「一代文學」,並承傳和展現了寫實主義文學的特色和批判精神。
5. 求這張圖片是什麼動漫上的
好像是「我要上太空」
6. 張資平的人物經歷
張資平,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占據著重要的地位,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就是出自他的手。
他是20世紀30年代初我國紅極一時的作家之一,是「創造社」中最多產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有眾多的讀者,在文壇上影響深遠。著名作家張愛玲自己就曾明確說過,她曾迷戀於張資平的小說並深受其影響。在當時上海灘,貴婦人在閑聊時以手捧張資平的戀愛小說和張愛玲反映市民生活的散文為時髦。
張資平,1893年5月24日出生在廣東梅州市梅縣區。1906年進美國教會辦的廣益中西學堂。1910年春入廣東高等巡警學堂。1912年夏,被廣東國民政府選派為留日學生,1919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讀地質科,1921年和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成立以反帝反封建為主要宗旨的文學團體創造社。1922年出版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沖積期化石》。1922年回國後,任武昌師范大學岩石礦物學教授,1926年擔任武昌「第四中山大學」地質學系主任。1928年到上海任暨南大學文學教授,兼教大夏大學的「小說學」,開辦樂群書店。1928年10月16日至30日他參加以陳文祥為代表的學術團體訪問日本,回國後寫了篇日記體小說《群犬》,形容日本偵探之多。隨著他的《梅嶺之春》《曬禾灘畔的月夜》《約伯之淚》《苔莉》《最後的幸福》《明珠與黑炭》《愛力圈外》《青春》《糜爛》《愛之渦流》《上帝的女兒們》《群星亂飛》《跳躍著的人們》《時代與愛的歧路》《愛的交流》《戀愛錯綜》等戀愛小說一版再版,便專門從事小說創作了,並用稿費在上海真茹建了一幢「望歲小農居」的精緻別墅。張資平所寫的都是戀愛小說,他的二十幾部中長篇小說,都是描寫戀愛的作品。由此,張資平成為公認的「戀愛小說家」。魯迅曾辛辣地嘲諷張資平小說學的全部精華,是一個「△」。
張資平的小說創作反對日本侵略者的題材,長篇有《天孫之女》,短篇有《紅海棠》。1930年出版的長篇《天孫之女》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鄙視、屠殺中國人民的罪行,又控訴了日本帝國主義糟蹋、蹂躪日本女性的罪行。小說以日本軍人鈴木牛三郎的女兒花子被遺棄騙賣,淪為妓女的故事,戳穿了日本人自吹是「天孫之族」的神話。該書1930年7月出版後,9月再版,1931年2月三版,8月四版,1932年6月五版,總共印行一萬一千冊,被翻譯到日本去。由此,張資平也惹來了麻煩。1931年4月10日出版的第一期卷一的《現代文學評論》中「現代中國文壇逸話」一欄里,刊登了《張資平怕走北四川路》的一則消息:「張資平自寫了《天孫之女》後,被日人譯成和文,在和文的《上海日報》上按日發表,而引起了日本人劇烈的反感。現在,張先生竟因此而不敢走上那北四川路了。《天孫之女》是一本極端暴露日本帝國主義者的罪惡的小說,他裡面敘述日人的蠻橫,可謂淋漓盡致。日人本來都褊狹異常,而有高度的愛國熱,於是便認為莫大的恥辱。一方面譯成日文,並刊登張先生的照片,使他的國人都對張先生有不好的認識;一方面則拔劍張弓,大有向張先生下哀的美敦書之勢了。據張先生自己說:『我最痛心的是在自己的國土內,居然任日人如此蠻橫的不講道理。這真是我們的恥辱。我之所以不去走北四川路,並非真正怕日本人,但他們酗酒滋鬧的水兵,一向視中國人如魚肉,倘使一旦狹路相逢,給你一個傷害,或竟把你一刀結果,那又有什麼辦法呢!』這段話,使我們感喟到著作家沒有保障,怕將來連說話的自由也要受外國人的干涉了。」
張資平於1933年初夏寫作的短篇小說《紅海棠》,描寫了1932年12月8日上海閘北被日機轟炸的悲慘情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野蠻的罪行。小說主人公被稱為「紅海棠」的吉弟在上海先後給穆蔚英、海沼豬三郎、小橋當僕人,並且還當了三四個日本商人的情婦。「一.二八」的戰火使吉弟的孩子下落不明,吉弟的父母也被炸死。在一片瓦礫中,吉弟跟著丈夫終二過著乞丐般的生活。
1937年抗戰爆發後,張資平參加了日本駐上海領事館為後台的「興亞建國會」,這是一個以文化為幌子的特務組織,從此他走上了一條人生不歸路。
1940年3月29日南京汪精衛偽政府成立,張資平任農礦部技正,這實際上是個閑職。同年7月,漢奸文化組織中日文化協會在南京成立,張資平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候補理事,任出版組主任,主編1941年1月創刊的《中日文化》月刊。這是一份宣傳「中日親善共榮」的綜合性漢奸雜志。一年後,他又辭去出版組主任之職,擔任中央研究院博物委員會委員,保存整理岩礦標本。
最早指責張資平被敵人收買之事的,是新加坡的《星洲日報.晨星》,於1940年4月19日刊登了郁達夫的文章《文人》,文中指出:「從這一張同人合寫成的信中看來,我們可以知道,張資平在上海被敵人收買的事情,確是事實了。本來,我們是最不願意聽到認識的舊日友人,有這一種喪盡天良的行為的:譬如周作人的附逆,我們在初期,也每以為是不確,是敵人故意放造的謠言。但日久見人心,實在是中國人千古洗不掉的羞恥事,以春秋的筆法來下評語,他們該比被收買的土匪和政客,都應罪加一等。」
1947年5月,張資平因「漢奸罪」被國民黨司法機關逮捕,後經交保獲釋。1948年3月20日張資平連去兩封信給胡適,並附上他的辯明書,要求胡適為他辯白,請求胡適將他的《我之辯明》轉送給陳立夫。
胡適並沒有為他申辯,所以1948年4月國民黨上海法院判處張資平有期徒刑一年零三個月。張資平不服,提出上訴。1949年1月,國民黨上海最高法院特種刑事庭裁決:撤銷原判,發還上海高等法院重新審理。
張資平最後雖未被國民黨上海高等法院判為「漢奸罪」,但在上海無業可從,只好靠翻譯一些東西來維持生活。
1949年10月後,張資平因「漢奸文人」的臭名聲,難於尋覓一份工作。1953年他找到當時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潘漢年曾是創造社成員,由潘漢年介紹到上海市振民補習學校(現上海市成都二中前身)教書。1955年6月,因潘漢年的「反革命事件」,被上海市公安局逮捕。在審查他的「漢奸文人」罪行後,1958年9月,上海市中級人民法院判處張資平有期徒刑二十年。1959年7月送安徽省公安廳,12月2日病死在勞改農場。
7. 張大大主持創造營有哪些槽點
我認為最大的槽點就是他的主持功底。備受矚目的《創造營2019》於6月8日晚舉行了網上直播決賽。就這樣,很多關注這個節目的網民都很興奮,尤其是關注這個節目的創始人,都希望在最後一刻一起見證奇跡。此外,觀看了去年「創造101」節目的小朋友幾乎想不到去年「火箭少女」團體的名字。
如果他抓不到節奏,主持人的話和現場台詞就沒有亮點。這非常尷尬。 即使在宣讀最終選票時,他也結結巴巴地糾正了好幾次,主持人的基本技能並不真正符合標准,預計他將會一直受到批評。所以我認為最大的槽點就是他的主持功底。
8. 太陽社和創造社
創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太陽社—— 太陽社是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錢杏□(阿英)、孟超、楊□人等
(1)文化立場之差異: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如蔣光慈的《短褲黨》等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所以,所謂的「差異」主要是創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文學主張。
到大革命後,兩者都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走上「唯我獨革,唯我獨左」的道路。
(2)產生原因:
創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識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當時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符合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創造社在當時能同茅盾的「文學研究會」,魯迅的「語絲社」等一起並肩戰斗。
太陽社是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學社團。由於共產黨的失敗,他們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所以「他們又難免在激情中夾雜著偏激的情緒」。
後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漢等回到書齋)。
然後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
這樣後期創造社同太陽社有了同一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有了「無產階級文學」的實踐(這都來自蘇聯),為了「掌握無產階級的話語權」,兩者在對「封建餘孽」魯迅進行惡劣的「批判」的階級路線上,聯合起來了。
(3)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創造社於1929年為國民黨政府封閉,部份成員加入「左聯」。
9. 你認為文學研究會與創造社的文學主張及創作風格主要有什麼不同,請結合其各自代表作家的創作實踐加以說明
很明顯的,文研會他們要求文學表現人生、指導人生、對人生起作用,因而也被稱為「為人生派」。
創造社他們的主張多帶有明顯的為藝術而藝術的色彩,因而也被稱為「為藝術派」。
具體實踐,你找兩篇小說加以對比不就行了。比如葉聖陶的《潘先生在難中》和《沉淪》。
《潘先生在難中》的內容特點
《潘先生在難中》是葉紹鈞早期小說的代表作。它以1924年發生於江浙的軍閥戰爭為背景,通過讓里縣一位小學校長潘先生在戰亂中帶領全家逃難到上海,而自己又因教育局長的通知隻身返回縣城,以及他在戰後歡迎得勝的軍閥這三個主要情節 ,塑造了潘先生這個城市小資產階級中典型的灰色小人物形象。在軍閥混戰中,他首先考慮的是他自己和他家小的利益,他帶全家逃到了上海,為自己「從毀滅和危難當中」撿回了四條性命和一個皮包而感到舒快。他回到縣里後,先是為自己決定回來而不會被開除而慶幸,接著又為自己的家產憂慮和操勞,最後,在炮聲中帶著細軟躲進了洋人的紅房子里去了。如果說從題材上看,寫教育界是葉紹鈞小說的特長,那麼,從反映人生面貌的角度來看,寫灰色人生就是葉紹鈞小說的特色了。這類灰色的人物包括的階層很廣,但更為集中的、深刻的、典型的仍是教育界的人物,而最為成功的便是潘先生了。
潘先生形象
自私而精明,膽怯而樂觀,這是潘先生性格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他的思想性格中,帶著明顯的「奴性」特徵。他既對統治階級不滿,又心甘情願為他們效勞;既對軍閥的罪惡有親身的感受,又故作瀟灑地為他們歌功頌德。畏畏縮縮、庸庸碌碌,沒有正義感,沒有是非觀,沒有社會意識,沒有男兒血性。個人利益和家庭利益占據了他的全部心靈,自私猥瑣,庸俗低級,隨遇而安。這類灰色人物在舊社會各界的雇員階層中,常能見到。
《潘先生在難中》的藝術特色
(1)葉紹鈞初期的小說較為散文化,後來情節 性有所增強,有的重故事,有的通過情節 片斷,著重塑造人物。《潘先生在難中》在結構上主要截取生活片斷,順序連接,簡明樸素,情節 生動而細節 精彩,既有利於人物性格的完成,又使作品緊密而不拘謹。
(2)葉紹鈞在寫作中堅持冷靜、客觀的態度。在文學研究會作家中,他是真正「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的人生的。」他盡量讓事實說話,用人物自身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其性格。如《潘先生在難中》第一段「逃難」中的精采描寫,約十個細節 便從多側面把潘先生的心靈勾勒出來了。
(3)葉紹鈞小說的語言是非常朴實的,同時又是非常嚴謹的,描情敘事都憑那平正、明凈、清爽、流暢的文字。與他冷靜客觀的創作態度相一致,他在諷刺之中也不露聲色,幾乎全不用誇張,只抓取一二言行,用平靜的口氣加以表述,那諷刺的效果常在讀者的回味中。因此,他的小說又是蘊藉而含蓄的。葉紹鈞的小說是文學研究會中最能體現該會主張的現實主義方法的,也是魯迅之後最具現實主義特色的,所以,在文學研究會的眾多作家中,他是最為重要的作家。
《沉淪》和郁達夫小說的藝術特色
(1)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從頭到尾貫穿始終的是作家的情緒流。他的小說同郭沫若的詩一樣,是生的顫動、靈的叫喊。這種情緒流的小說,結構單純、鬆散,帶有散文的特點,故事的進展不是依據人物的性格邏輯和情節 的內在沖突,而是隨著主觀情緒的起伏而發展。
(2)郁達夫的《沉淪》等抒情小說,不大重視人物塑造,不求細節 的真實刻繪。自敘小說的主人公實質上是作家自我表現的工具,而寄託小說的主人公也是作家自己的化身,即使是《薄奠》這樣的現實主義成分較明顯的作品,其主人公雖是勞動者,但仍可看到作家內在情緒的外化表現。
(3)郁達夫抒情小說中使用的各種表現手法,都以抒情為目的。自然景色均沾染著主人公的感情色彩;大段的內心獨白更是感情的宣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