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球上本身就有那麼多人了,為什麼還要發明機器人
機器人有三個方面是我們必要去發展的理由:一個是機器人幹人不願意乾的事,把人從有毒的、有害的、高溫的或危險的,這樣的環境中解放出來,同時機器人可以干不好乾的活,比方說在汽車生產線上我們看到工人天天拿著一百多公斤的焊鉗,一天焊幾千個點,就重復性的勞動,一方面他很累,但是產品的質量仍然很低;另一方面機器人幹人幹不了的活,這也是非常重要的機器人發展的一個理由,比方說人們對太空的認識,人上不去的時候,叫機器人上天,上月球,以及到海洋,進入到人體的小機器人,以及在微觀環境下,對原子分子進行搬遷的機器人,都是人們不可達的工作。上述方面的三個問題,也就是說機器人發展的三個理由。
在20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工業機器人變成產品以後,得到全世界的普遍應用以後,那麼很多研究機構開始研究第二代具有感知功能的機器人,出現了瑞典的ABB公司,德國的KUKA機器人公司,日本幾家公司和日本的FUNAC公司,都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為,同時我們也看到機器人的應用在不斷拓寬,它已經從工業上的一些應用,擴展到了服務行業,擴展了它的作業空間,向海洋空間和服務醫療等等行業的使用。
2. 人類為什麼要發明人工智慧機器人
機器抄人能夠代替人類襲工作、學習、做家務、甚至能夠幫忙看護老人,幫助人類解決環境、醫療、貧困等難題,從這個方面來說,人工智慧的發展對人類有極大的好處。但是當虛擬現實、人工智慧等越來越貼近人類生活,侵犯到人類隱私、信息安全的時候,科技倫理便成了必須回答的問題。「克隆技術會造成人類繁殖能力的退化嗎」、「會出現人倫關系混亂、造成性別比例失衡嗎」、「可穿戴技術獲得的信息能夠作為證據嗎」等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在研究開發人工智慧時所必須需要解決的。
當面對災難時,人工智慧即使對人腦有著高度相似能力,能發出人類哭的聲音,但要實現人類流眼淚這樣真實的感情,目前來說仍然有很大困難。許多科學家都一致認為,即使真的能開發出全面實現人類智能的機器人,但這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成為現實。
3. 誰發明了「機器人」
看到現在世界上有這么多形形色色的機器人,你也許會問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義上機器人是誰發明的呢?發明第一台機器人的正是享有「機器人之父」美譽的恩格爾伯格先生。 恩格爾伯格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機器人專家之一 1958年他建立了Unimation公司 並於1959年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他對創建機器人工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1983年 就在工業機器人銷售日漸火爆的時候 恩格爾伯格和他的同事們毅然將Unimation公司買給了西屋公司 並創建了TRC公司 開始研製服務機器
4. 為何要發明電腦機器人
你想偷懶的事...
它都可以幫你做啊.
呵呵.
好東西啊
5. 根據什麼發明了機器人
當然是人啊,因為機器做出的模型人
6. 機器人是如何發明的
自從世界進入技術時代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對自動化技術的探索,幻想能夠製造出一種自動化的智能工具來代替人的部分體力和腦力勞動,去做一些靠人的自身能力很難做到的事。於是一個用電器元件或電子儀器控制的,能夠模擬人的四肢動作和部分感覺(甚至具有思維能力)的機械裝置便在人們的頭腦中誕生了,這就是機器人。
這個長期以來的願望直到20世紀60年代後期才被實現。1966年,一個具有極簡單智能的機器人雛形問世了。這是一種只能聽從固定和變換工作程序的指令,並能進行簡單機械動作的裝置,被稱為第一代機器人。當時,一架載有氫彈的美國飛機在地中海上空不幸遇難,一枚氫彈墜入海中。為了避免彈體核燃料因破損滲漏產生輻射對打撈人員造成傷害,一個裝有電視眼和機械手的簡易裝置被製造出來。利用它,科學家們毫不費力就將氫彈安全地打撈了上來。同年,美國某家醫院安裝醫療裝備放射線源時,有半支香煙頭大小的放射性鑽C60掉了出來,結果也是用這種簡單的機械人拾起,並放入鉛盒內的。
從此,機器人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廣泛注意和研究。僅在1967年,美國就有75台機器人用於生產。這一年,蘇聯的人造月球衛星就是指派機器人挖取月球岩石和土壤試樣的。
第二代機器人已經具有視覺和觸覺功能,能在「理解」周圍環境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小型電子計算機廣泛推廣使用和價格降低的條件下出現的。它由電子計算機控制、存貯和處理周圍環境反饋的信息,進行判斷,然後按既定的要求進行操作。製造第二代機器人的設想早在1958年就在美國被提出來。1961年底,科學家研製出的用電子數字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手模型,在近10年後才得到推廣使用。1970年,丹麥人索倫森製成一個可以操縱挖掘機的電子液壓控制式機器人;美國同時也研製出模仿人的肩、肘、腕和手指動作的機器人,可以用幾種速度連續行走。以後世界上又陸續出現了有觸覺和重量感的機器人。
第三代機器人是具有人的簡單智力和學習功能的機器人。它能滿足兩種基本要求:一種是具有較大的自由度和靈活性,能在復雜條件下完成多種處理物品的形狀和相對位置的任務;另一種是具有識別環境及其變化,並作出正確判斷和進行工作的能力,具有進行聯系「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科學家研製成功具備「手—眼」裝置和帶觸覺手的智能型機器人。它有兩隻眼,一隻眼用於看圖紙,另一隻眼協助機械手進行裝配,依靠兩隻眼的協調配合,完成對圖紙設計的實際裝配工作。1973年7月,日本早稻田大學研製成一種有腿的機器人。它具有人造耳,可根據人們的口頭指令作出反應。它還具有識別物品的人造眼和有觸覺的人造手,以及可作出簡單回答的人造口。這項研製標志著機器人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74年,美國航空航天局和加省理工學院又研製成具有電視攝像機和激光器功能的人造眼和編入幾千個指令的電腦,用於對月球表面進行科學考察。
到1978年,智能機器人已發展成具備某些視覺、觸覺和溫度感應功能,能講簡單的語言和識別圖紙與圖像,並能對指令作出反應和執行操作。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機器人已大量應用於生產線上,在陸上、水下和月球表面等人難以或不可能進行工作的地方,機器人都可以大顯身手。
目前,全球科技工作者對機器人的研製正向著進一步模擬人的部分智能和感覺的方向迅速發展。2000年底日本幾家公司還研製成功了能與人一樣行走和打乒乓球的機器人。
7. 機器人怎麼發明
機器人作為一個名稱,最早出現在本世紀20年代初捷克作家卡列爾
8. 為什麼要發明水下機器人
主要用於深海科學研究,像地質勘探、深海生物研究之類。
主要是節省成本。海洋研究的成本很高,水下機器人可以代替人完成深海攝像和採集標本等工作,探測器上不用加裝生命維持系統,大大節省海洋探測的成本。
其次是水下機器人的先進技術可以應用於軍事方面。
9. 我們為什麼要發明、使用服務機器人呢
機器人是可以代替部分人工的。之前聽過一場講座,雲跡科技CEO講到:「如果由機器人來做簡單重復的工作,這樣人就可以做更有價值的事情了,機器人與人的協作將會是未來最普遍的形式」。如果看現階段,類似在酒店迎賓、給客人送東西到客房的服務機器人,都屬於弱人工智慧,目前已經可以實現了。比如雲跡的機器人雲帆是一個酒店迎賓機器人的好幫手,機器人"潤"可以自動坐電梯、帶路、送東西到客房,這些都是可以替代服務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