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有何不同
中國古代科技更注重技術而不是科學理論,西方近代科技注重科學理論和技術的共同發展,這使得我國古代科技後勁不足。
從兩種科技的區別分析我國傳統科技落後的原因.
1.傳統科技重經驗,近代科技重實驗. 中國傳統科學嚴格講是經驗科學、描述科學,主要表現為把人類同自然界長期斗爭的豐富經驗記錄下來,經過積累、整理,逐漸使之系統化.但總的說來,還處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認識的感性階段,還未上升到理性階段.中國古代農業科技,多出於「老農」之類生產者之手,醫學科技多出於「老中醫」之手或祖傳秘方.缺乏理性思維就無法由此及彼、由表及裡,難以推動科學向更深更新領域延伸.而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西方近代科學重視實驗的好處在於可以激發人們大膽想像,並通過實驗驗證人的設想,探索一個又一個未知領域,推動科學不斷向更深更新的領域前進.
2.傳統科技重綜合,近代科技重分析. 傳統科技善於全面觀察現象,直接從這些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至於通過實驗對每一個部分加以具體分析,揭示現象背後的機制,則是很薄弱的,只言其然,不言其所以然,缺乏「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探討,從整體出發的綜合觀成為我國古代科技一大特色.如天文學,我國歷來對天文現象觀察詳細、系統,積累了極其豐富完整的天象記錄,但卻很少對這些資料深入分析,以探求其中的規律.我國是最早發現哈雷彗星的國家,從春秋至清末共記載了31次,但從來沒有人從中分析研究,探求其平均出現的周期,結果英國人哈雷發現了其中的規律,此星被命名為哈雷彗星.近代科技善於分析法,近代弗蘭西斯·培根把西方民族長於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使近代科學的各主要學科在分析中不斷深化分支.如物理學不僅有力學、熱學、聲學、磁學、電學、光學等學科的分化,還有從分子、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等層次上的深入,當代各學科正處於不斷分化組合之中,新學科不斷產生,這些有力地說明,近代科學就是分析法的勝利.
3.傳統科技重實用,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傳統科技大多是生產經驗和對自然現象的簡單總結,實用性強,一般能直接滿足人們生產、生活的實際需要,卻很少能用邏輯方法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作出理論概括和分析.如:火葯發明是煉丹家在煉制丹葯中偶然發現並經多次同類實踐,得出用碳、硝石、硫磺製造火葯,然後簡單運用於生產、生活和軍事方面.卻從未深入研究和分析其中的化學反應原理,以至於最終沒能實現軍事科技質的突破,到近代中國反過來學習西方軍事科技.又如我國古代天文學從夏朝起就受到統治者的重視,成為國家頭等機密專業,其原因是天文學直接關系國家經濟命脈——農業,更在於皇帝自命為「天子」,上應天象,以天象來預卜人事,以「天意」來施行政令,視日食、彗星出現為「災異」先兆,因此也就不可能對其出現原因作深層次理論研究.相對的例子,19世紀中葉後西方冶金技術是在其冶金理論指導下發展起來的,由於顯微鏡用於金屬組織研究,光譜方法用於金屬成分測定,熱電偶用於金屬加熱和冷卻過程的溫度測量,從而奠定實驗冶金學的基礎;科學的燃燒理論,揭示了金屬的氧化還原過程的本質,尤其是運用相圖後,更為冶金技術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西方冶金技術飛躍發展,同其冶金學理論體系建立、發展分不開. 逝者不可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惟有堅持科技興國,批判繼承發揚中華傳統文化與批判吸取西方文化之長處,使二者實現良性結合,使中華文化更有中國特色,更合時代潮流,方能趕上和超過西方科技水平.
② 求歷史上的中國與西方的對比~~
1840英國工業革命
③ 古中國的發明家與同時期西方的發明家有什麼區別
說起中國古代的發明,大家肯定第一反應是四大發明(造紙術、火葯、指南針和印刷術),時隔千年的我們任然感到古代人民的智慧。我國古代的發明大部分側重於農業,我國古代基本上都是重農抑商的,始終把農業放在第一位的。而國外的人基本上對商人很尊重,這也導致了他們的發明的發展更塊。
其一,文化方面,中國在春秋時期還有諸子百家,百花齊放,魯班還可以憑借精湛的手藝登入大雅之堂,甚至勸說楚王停止攻宋,但自從漢朝獨尊儒術之後,其它的便一概成為了雜家,尤其技工,變為了奇巧淫技,是士大夫們所極為不齒的。所以,既使偶有一些科技的火花閃現,也沒有人去深究更深層次的原理
其二,應用方面,我們沒有把這些知識產權化、商業化。中國古代商人地位是很低的,士、農、工、商,商人是墊底的存在。大部分發明都是勞動人民為提高效率而非主觀形成的,小部分發明是發明者個人愛好形成的,但不管哪種,都不是為追求商業價值而形成的。所以,我們發明了黑火葯,但歷史上主要用來生產煙花爆竹;我們發明了指南針,但直到宋朝以前都只用在了堪輿風水上。
④ 中國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發展對比500字
一、政治方面,封建專制制度束縛科技繼續發展.古今中外科學技術的發展必須依賴於國家政權的支持和正確的科技政策.我國封建專制制度一貫實行「重農抑商」政策,這種以農為本,限制商品經濟發展的政策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近代資本主義萌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西歐各國都或主動、或被動地順應歷史潮流,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鼓勵發展工商業,既增加了財富又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明末清初「閉關鎖國」的政策,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衛作用,但也嚴重妨礙了東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交流,扼殺了先進科學思想的成長,使先進科學技術因缺乏新陳代謝而日益萎縮.
二、經濟方面,腐朽的生產關系嚴重阻礙科技的發展.長期以來,中國封建社會占據統治地位的經濟形態是自然經濟.這種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形態,滿足於一時的風調雨順,自給自足,安於現狀,絕少有改變傳統的開拓精神和創造精神,對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沒有迫切的需求,因而使科學技術的發展失去了最根本的原動力,只能在日益沒落腐朽的封建制度的軌道上蹣跚而行.
三、文化教育方面,儒家文化和封建奴化教育阻滯科技的發展.我國封建教育偏重於政治與倫理道德,輕自然科學.封建教育是替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一種奴化教育,鄙視技藝.「八股取士」的選官制度,其考試命題范圍是以儒學為主的「四書五經」,培養、選拔出來的是「只讀聖賢書,不聞窗外事」的書獃子、奴才,而不是科學人材.在這種氛圍下也就根本不能產生有氣魄創立新學說和新理論的科學家,科技發展也就失去了文化基礎.思想文化上的儒家文化氛圍也束縛了科學的發展.西方科學的發展往往都有一個較好的文化氛圍,如文藝復興產生了近代自然科學,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增加了理性和科學的意識,也就大大增強了這種推動科學技術發展的良好氛圍,幾次科技革命則更是科技史上的輝煌.而中國是一個封建專制思想文化特別濃厚的國家,儒家文化氛圍籠罩著一切,支配著一切,理學的唯心主義,使人們放棄科學的頭腦,經學的獨斷像緊箍咒一樣,造成了人們非科學的心態,形成了阻滯科學發展的巨大歷史惰性
⑤ 西方國家是怎麼看待中國的「四大發明」的
西方人在知道中國有四大發明的時候同時這些西方人對於自己祖先的崇拜意識大大減弱。甚至有一些西方人,對於自己祖先曾經發明的那些自認為比較好的一些成就再也沒有了那種自豪之情。相反在中國人提到中國四大發明的時候,讓整個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不斷增強。
在那些西方人知道四大發明之後,明顯對於自身祖先崇拜意識大大減弱。在沒有知道中國祖先曾發明過四大發明的時候,這些西方人一直認為自己祖先發明的這些東西是非常了不起的並且他們會產生一種自豪感,但是知道事實之後這些人的心理落差是非常大的。
⑥ 對比中國古代科技高度發展和西方近代科技發展的原因
古代科技的話 中國並不比外國高度多少 比如鐵就不是中國最早發明的 應該說各有各的優勢吧 中國有四大發明 但也不代表 外國的科技就落後多少 這個很值得商榷的 西方近代科技發展 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的新興的貴族地主和資產階級 對於新的生產方式的追求 之後產生了文藝復興和新航路開辟等等 後面又有一些列的思想解放運動 比如宗教改革 這些都為西方科技的騰飛清除了障礙 中國則由於根深蒂固的封建因素 無法有所突破 其他的你自己多思考吧
⑦ 分析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區別
這道題目如果說的太多,你會感到非常復雜,其實我個人認為區別在一點,中國的傳統科技大多在面上,比如四大發明,而西方的科技則是在了解面的基礎上,應用到了點上,比如利用火葯發明火槍,利用指南針發明羅盤等等,有點象中國人給西方人做嫁裳的感覺..
⑧ 關於中國古代的發明與西方現在的發明
1是造紙術.2是印刷術.3是指南針.4是火.葯.
造紙術是漢代蔡倫發明的,
印刷術.是宋代畢升發明的,.
指南針.是上古的黃帝所發明
的
火.葯.是北宋的一個煉丹的人所發明
⑨ 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相比有何特點
中國古代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相比有從下特點:
(1)中國古代科技重經驗,西方近代科技重實驗。中國古代科學從內容上看主要是經驗的終結,缺乏理論探索還處於對自然界各種現象的描述階段即感性認識階段,缺乏理性認識。而西方近代科學把系統觀察和實驗同嚴密的邏輯體系結合,形成以實驗事實為根據的系統的科學理論。
(2)中國古代科技重綜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國古代科技直接從現象中進行整體理論綜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於分析法,把分析的實踐上升到科學方法論的高度加以闡明,從而給近代科學理論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確方向。
(3)中國古代科技重實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中國古代科技實用性強,一般能直接滿足人們的實際需要,卻很少能用邏輯方法對這些經驗材料進行整理,作出理論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學重理論。
(4)中國古代科技服務於農業,西方近代科技主要服務於工業
⑩ 紙發明時東方和西方的對比
一、魏晉南北朝(公元3~6世紀)。
造紙術是中國發明並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歐洲的。埃及人的製造的是紙草,用像紙一樣的草粘合成的,根本就不是紙。
二、詳解:
魏晉南北朝時期,造紙術獲得了進一步發展,且開始向國外傳播。我國造紙術最先傳到朝鮮和越南,4世紀時在百濟、高麗、新羅三國開始自行造紙。大約在隋朝末年(公元610年),造紙術由朝鮮傳到日本。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造紙術飄洋過海來到阿拉伯。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又把造紙術傳入了歐洲。400多年後,造紙術傳到美洲。19世紀,澳洲也建起了造紙廠。這樣,我國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傳遍了整個地球,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卓越貢獻。蔡倫的名字也隨著造紙術的傳播而傳遍了世界,被譽為中國古代科學家。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四大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最傑出的成就之一。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最早出現,使得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遠遠超過了同時代別的文明。
三、意義與價值: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