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創設幼兒園角色游戲的環境
在幼兒園角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是幼兒自己創造的,游戲的角色、主題和情節都是依照幼兒自己的興趣、意願、經驗而進行的,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交往。不同年齡幼兒的角色游戲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它對促進兒童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促進了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要創設一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游戲環境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漂亮招牌當空掛游戲場地巧隔斷 我們幼兒園空間小,教室和游戲共用一間,所以如何將有限的空間巧妙地利用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我們將娃娃家、理發店布置在走廊里,長期鋪設,不用收起來。教室里則開設了好再來小吃店、新新菜場、多多超市、甜甜水果店,因為教室里地方有限,所以每次玩游戲都要將玩具和桌子重新擺放出來,結束時又要將這些收起來,如果每次都要老師動手,那樣就比較麻煩,怎樣發揮幼兒主動性,讓幼兒也參與到場地的布置與玩具的收放整理中來,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呢?我們將角色游戲的主題招牌根據空間的安排從屋頂懸掛而下,鮮艷、漂亮的卡通招牌,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一下激起了孩子們玩游戲的興趣,我們的教室彷彿也一下子成了熱鬧的城市。根據招牌的位置懸掛的地點的不同,自然地將教室分割成了四個區域,孩子們能很快地從招牌上的圖片分辨出每個區域的所開設的主題,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分不清主題的問題。 二、頭飾購物袋巧投放游戲角色自己選 角色游戲是幼兒自主、自願參加的游戲活動,角色的扮演應由幼兒自己選擇,但孩子年齡小,在實際游戲中常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或是常常變換角色,游戲堅持性差,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根據游戲的主題投放了與主題相配套的角色頭飾,如娃娃家投放了小雞、公雞、母雞的頭飾,還有兔子一家的頭飾,理發店提供了剪刀的頭飾,水果店和菜場則提供水果和蔬菜的頭飾,超市提供小貓多多的頭飾,小吃店提供廚師和服務員的頭飾,同時在細節上也有區分,這樣更有效地讓幼兒進行角色的區分,不會發生爭搶角色的沖突。每天來園後孩子們會自己按意願到窗檯上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頭飾,進行相應的游戲區進行游戲,顧客我們為他們提供了收集來的喜糖袋。經過這樣的調整後,比他們剛開始沒有戴頭飾時角色意識強,他們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應該在什麼崗位上,要做些什麼。頭飾的投放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調整策略,但是對於幼兒游戲來說,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增強了幼兒角色間的互動,對於教師也能進行及時的幫助和指導,為師幼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時機,促進了游戲情節的發展。 三、成品半成品材料齊投放游戲情節更豐富 游戲材料是進行角色游戲的物質條件,角色游戲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在游戲中我們既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成品材料,如做游戲的用的一些現成的玩具,也有一些幼兒收集來的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超市裡的商品,小吃店裡的方便麵的碗筷等,些外我們還為游戲提供了一些半成品,如橡皮泥、吸管、縐紋紙等,讓幼兒用這些材料為小吃店做一些面條和燒肉串、菜餚等。孩子們在游戲中很喜歡來品嘗他們自己親手製作的食品,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這么多豐富的材料,促使角色游戲的情節發展地更豐富,幼兒在游戲時也對情節更投放、逼真,玩游戲的時間持續也比以前相對長一些。 四、提供的材料應根據幼兒游戲的發展進行不斷調整。 大家都知道材料太多幼兒不知玩什麼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教師應注意在游戲中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按需要隨時增減材料,引導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理發店中新增發型目錄事例,一天,我扮成顧客去理發店理發,理發師問:你要理發還是要洗頭?我要燙卷卷的頭發理發師問:你要燙怎麼樣的卷頭發?老師啟發說:我也說不清楚,要是讓我看到發型我就知道了!那怎麼辦呢?理發師犯愁了,在講評時,吳英傑說:我陪我媽媽去燙過頭發的,他們有一本很漂亮的書的,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發型。我知道,我也看到過的。老師,我們也來做一本發型的書吧。於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起了發型,為此我們還專門設計了一節設計發型的活動。我把設計好的發型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精美的發型目錄了。於是,發型目錄就在幼兒游戲中使用起來。 又如:一天,周靈靈在玩超市游戲的時候說 昨天,我媽媽帶我去百家匯超市了,我看見超市裡有許多掛在牆上的大圖片,上面還有許多數字,媽媽說那是廣告,告訴我們哪些東西是便宜的。我們的超市裡也有很多便宜的東西,可是,我們沒有做廣告,小朋友都不知道。於是,我又根據孩子們的要求在牆上貼上了許多手工紙,讓孩子們自己來做廣告。 但是教師有時不知道孩子在游戲中會出現什麼問題、需要什麼,不能及時增加材料,為了及時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教師和小朋友共同協商,決定在活動室的一角設立了百寶箱,這樣就能方便幼兒尋找替代物。例如:娃娃家來了客人要吃肉包子,可是麥當勞和超市都沒有賣,娃娃家爸爸讓超市的工作人員進點麵粉來,不一會兒超市工作人員就從百寶箱找來了橡皮泥賣給娃娃家。娃娃家媽媽用買來的橡皮泥捏成包子的樣子,滿足客人的要求,客人吃到了肉包子非常開心。只靠老師收集百寶箱里的物品顯然不夠,我們發動家長為幼兒一起收集大量的廢舊玩具材料投入百寶箱,為幼兒游戲增加輔助材料。
Ⅱ 小班適合開展哪些角色游戲游戲環境如何創設
幼兒園角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內是幼兒自己創造的容,游戲的角色、主題和情節都是依照幼兒自己的興趣、意願、經驗而進行的,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交往。不同年齡幼兒的角色游戲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它對促進兒童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促進了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Ⅲ 如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性
如何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造
幼兒園中的游戲有教師組織的游戲活動,如區域活動、集體游戲活動,有幼兒自發的游戲,如幼兒在自由活動時自己組織、創造出的游戲,還有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採用的游戲形式,即「寓教於樂」。其中任何一種游戲,都有內在的價值,對幼兒的創造力、想像力、思維、語言等的提高都有幫助。游戲對幼兒的創造力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者和研究者的關注和重視,人們越來越發現游戲對幼兒創造力發展的作用。經過一段時期的教育實踐,我也越來越深刻的體會到了這一點。這里主要對教師在游戲中幼兒創造力的培養提出了一點體會和想法。
首先,要提供充分的材料、創設豐富的環境,給予幼兒想像的空間,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一是要創設豐富的物質環境,投放幼兒游戲中所需要的材料及其他相關的材料。這些材料要賦予啟發性、層次性,並能構成豐富的游戲情景。如我班開展的「超市」,投放了豐富的游戲材料,有各種瓶瓶罐罐、小碟子……姚詩逸小朋友把「旺仔牛奶」的罐子放到了下面,把一個小碟子放到了上面,用來作秤,一邊稱東西,一邊還說「這個×斤」。可見,幼兒在豐富的游戲環境中就能萌發出各種各樣的創造性行為。二是要創設寬松的精神環境,只有在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幼兒才會有愉悅的心態,才會大膽的創造、 [b] 1活動。
其次,要肯定幼兒的大膽創造。
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經常會展示自己的作品、想法。教師應肯定他們的想法,不能否定或進行反面的評價。這樣才能激發幼兒創造的積極性。另外,幼兒的心理特點也決定了教師應使用正面評價性的語言。如我班的梁凱雯小朋友在玩娃娃家時,遇到了娃娃要過生日但沒有生日蛋糕的情景,她就提議,沒有蛋糕我們就自己做。老師聽到後就肯定了她的想法:「梁凱雯,你的辦法真好!」接著,娃娃家裡的成員就一起做起了「蛋糕」,他們個個都很認真,娃娃家進行了熱鬧的生日慶祝會。
再次,教師應以適當的身份適時的進行指導。
我們知道,教師在游戲中的身份是環境的支持者、維護者,觀察者、記錄者,引導者,教師要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情況適時的改變角色,以相應的身份適時的介入幼兒的游戲。如當幼兒在無目的的擺弄操作材料時,教師可以以同伴的身份介入,「×××,老師和你來一起玩好嗎?想想這些拼板能做什麼?」幼兒拿了一塊梯形的拼板說:「可以用來做手槍。」「好,那手槍是誰拿的?」「是拿的。」「那你想不想來當?」「想。」教師就引導了幼兒利用手裡的玩具當,並告訴他要再想出新的點子。
最後,要及時的鼓勵、表揚幼兒,給幼兒成功的體驗。
成功的體驗能激發幼兒再創造的積極性,讓他們在今後的游戲中能繼續主動的創造和想像。我班在游戲結束後,教師會組織 [b] 1幼兒來講述自己在游戲中的收獲,並給一些有創造性行為的幼兒以五角星獎勵,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激勵了其他幼兒。
創造力是當今社會對人才的素質要求,創造力的發展和培養已顯得越來越重要。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相信通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幼兒的創造力能獲得可喜的發展和進步。
Ⅳ 如何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
家庭游戲環境
1、我國家庭游戲環境的現狀
在我國許多家庭中,客廳的空間最大,但是客廳是一個成人宴會專用地,兒童沒有多少機會在客廳中游戲。父母害怕兒童摔壞東西,兒童一般只能在自己的小房間或者陽台上游戲,但陽台實際上並不是兒童游戲的安全場所,兒童在陽台上游戲很可能出現事故。而在兒童上小學以後,由於家長要求孩子把精力放在學習上,因此兒童的房間主要成了學習的場所,兒童游戲的時間和空間更少了。
除了游戲空間和時間外,游戲的物質環境還包括游戲的材料。玩具是最重要的游戲材料之一。盡管在家庭中父母買許多精美的玩具供兒童游戲,但是現在的玩具大都是工業化的產物,商家把兒童看作是消費者,他們生產的玩具只顧討兒童的開心而不管玩具與成人生活的關系、玩具與兒童各方面發展的關系以及玩具與社會價值觀、道德觀方面的一致性如何。兒童總是被各種各樣並不需要的玩具所包圍,而這些玩具盡管可以給兒童帶來感官上的刺激,卻無法刺激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性。
最後,在我國的家庭中大多數父母都受著傳統教育觀念(認為孩子特別是上小學以後的孩子學習是最重要的)的影響,很難對游戲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父母與孩子的關系能達到平等合作的程度的比較少,兒童在家中游戲的心理環境並不理想。
總之,由於我國大部分家長還沒有意識到需要在家庭中為兒童創設良好的游戲空間、為兒童提供好的游戲材料、給兒童充足的游戲時間以及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游戲氛圍,兒童通常很少有機會在家庭主要的生活區域中自由自在地快樂游戲。
2、家庭游戲環境的創設
父母們在組織和設計家庭時,不僅要考慮自己的需要,還要考慮兒童的需要。
父母應認識到家庭中的主要活動區域對於兒童的價值所在。有專家就建議「採用創新的方法來將廚房和客廳變成成人和兒童共享的空間。」 這樣,兒童就能在家庭當中更廣泛的空間游戲,兒童在游戲時,父母可以參與他們的游戲,也可以在兒童附近看著他們游戲,還可以讓兒童邀請其同伴一起來家裡游戲。還有專家指出「在家庭中任何公共區域內,我們都可以為兒童提供一些活動角,為他們提供一些合適的玩具或游戲材料。」玩具和游戲材料不在多而在於適合兒童並對他們的發展有益。盡管家庭不需要像托兒所、幼兒園那樣專門精心設置許多兒童游戲活動的空間,但父母在家庭中的公共區域適當地設置一些小的兒童游戲的空間,會讓兒童感覺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並會覺得在家游戲同樣富於樂趣。而對於那些進入小學的兒童來說,如果父母還能特意為兒童在家中設置一些他們游戲的空間,使兒童在緊張的學習之餘,能在家中找到放鬆的地方,那麼兒童學習質量和生活質量將都能得到提高。
父母要為孩子創設良好的游戲環境,除了關注游戲空間、游戲材料等物理環境之外,父母還不能忽視為兒童創造一個好的社會環境。家庭中游戲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與孩子的關系,家庭的氛圍等。而要創設好的游戲的社會環境,父母應首先與兒童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良好的關系才能有好的家庭氛圍。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兒童才能輕松、快樂的游戲。其次,父母應認識到游戲對兒童的重要性,應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待游戲,認真地對待孩子的游戲,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游戲的支持,比如父母如有時間也加入到孩子的游戲中,與孩子一起游戲。可以說,家庭中兒童游戲的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是緊密相連的,兩者缺一不可,共同影響著兒童在家中游戲的數量和質量。
家庭鄰近的戶外游戲環境
1、家庭鄰近的戶外游戲環境現狀
筆者記得一次上游戲理論與玩具文化研究的課,老師讓我們畫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兒童游戲場所,當時大家畫出來的游戲環境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共同之處是游戲場所都是在戶外,有樹有草有水的自然環境下。筆者曾采訪了一批80後的人,問他們對童年游戲的一些記憶,筆者也發現他們印象深刻的童年游戲都是在戶外玩的游戲。可以說,相對於室內游戲,兒童往往更偏愛空間更廣闊更接近自然的戶外游戲。但是,現在的兒童的戶外游戲空間相對七八十年代的兒童游戲空間明顯有縮小的趨勢,筆者采訪的出生於八十年代的人,他們的童年一般都是在戶外的庭院游戲。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土地資源的日益緊張,城市居民越來越多地住進高樓大廈,現在已很少有那種大的庭院供兒童在其中游戲了,兒童接觸廣闊的、自然的能進行戶外游戲的區域越來越少。有研究者曾對上海市松江區各類居住區進行過調查,發現大多數居住區,包括新建的所謂「高尚住區」中兒童游戲場地相對較少,活動形式單調,景觀單一並且缺少設計,有些小區雖有一些游戲設施,但多混跡於小區居民的健身場地中。
筆者注意到我國許多游樂場的游戲空間都是高度結構化的,一般安置的是一些固定的由金屬器械構成的常規運動設施,單個地、零星地散布再土坪、草坪或水泥地上,如翹翹板、滑梯、單杠、旋轉木馬以及鞦韆等。這種游樂場存在很多局限性,並不能很好地滿足兒童多方面的需求。缺點一是兒童在這樣的游樂場游戲的種類較單一,在這種游樂場中所有的玩具和攀爬設備都被固定在地面上,沒有針對創造性而設置的游戲材料。因此,這種場地多引發兒童的運動機能性游戲,而兒童的想像性游戲發生的頻率較少。缺點二是容易發生安全問題,堅硬的地面和鐵制器械容易使兒童造成創傷。缺點三是兒童在這樣的游樂場大多進行的是孤獨和平行游戲,游戲的社交水平較低。
2、家庭鄰近的戶外游戲環境的創設
總的來說,盡管現在許多的居民區都建立了兒童游樂場,但筆者認為這些游樂場的環境存在缺陷,它們並不能很好地滿足兒童的需求。兒童游戲場絕不只是放置游戲活動器械的場地,更應是一個場所,一個自然的充滿情趣的活動空間。現代的游樂場應該是兒童的樂園,是針對現代人造建築環境中的現代城市兒童的一種補償。筆者心中理想的游樂場應該滿足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游樂場最好是有草地、有樹、有水的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正如魯迅先生筆下所描述的他小時候喜歡的百草園一樣,孩子們可以在其中獲得無窮的樂趣和自然豐富的表象,培養熱愛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操。兒童游樂場各處應種植各種樹木和鮮花,還可以建立專門的種植園、牧場、池塘或小溪。在種植園中種植一些易成活的蔬菜、水果和鮮花,在牧場養一些兒童喜歡的小兔、小狗、小貓等動物,在小溪中養一些魚,兒童可以在溪中戲水和釣魚。這些都讓兒童游樂場與大自然相融合,兒童可以在這些地方找到各種樂趣,同時也能激發兒童對各種植物、動物的興趣和求知慾。
第二,兒童游樂場中應提供一些開放性的、創造性的、自然的游戲材料。首先,應將一些金屬器械改為木製、塑料制或玻璃剛制,這樣能減少危險的發生。其次,除了有固定在地面的游戲設施外,還應安放一些可移動的設施和器械,比如小推車、可移動的平衡木、可滾動的塑料輪胎等。游樂場還可以提供如火車頭、馬背、潛水艇、宇宙飛船、城堡、飛機、恐龍等的模型。這些可移動的設施和各種模型可以引發兒童的多種假裝游戲,激發兒童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游樂場還應為兒童提供自然材料,有研究者指出「自然界隨時可覓得一切(石子、樹葉、貝殼、木片、果核等),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廢舊物品(線軸、塑料小瓶、廢紙盒等),這一些在孩子們眼中都可以成為他們最心愛的游戲材料。」 [1]筆者認為這些自然材料對兒童來說既安全又實用,他們能從這些材料中得到自由的體驗,創造的樂趣並獲得發展。
第三,在居民區應盡量挑選開闊的空間來建立兒童游樂場,在兒童游戲場中應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和喜好設置各種兒童游戲區,比如兒童都喜歡玩泥、沙子、石子、水、木頭,那可以設置專門的玩沙區、玩泥區、戲水區和建築區。有研究者指出:「兒童喜歡躲在一些小的洞穴般的地方」, 可在游樂場創設植物迷宮、樹房子、躲避處、籬笆上偷看的小洞等躲藏和探險的區域。有些兒童喜歡玩娃娃家的游戲,游樂場內可建一些小木屋,木屋中放置一些廚具和傢具,讓兒童在更真實的場景中玩角色扮演游戲。游樂場還可設置一些樹陰下的野餐地, 蔓藤覆蓋的圍場, 用來取暖或烹調的火坑, 用來閱讀的隱蔽的角落等區域。所有這些游戲區都會使兒童停下腳步沉思並體驗所有的奇幻意境,兒童可以做很多他們在擁擠的市區中無法做的事情。
第四,要建立一個功能齊全的游樂場,就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年齡兒童的不同需求以及他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早期的兒童喜歡玩像「娃娃家」一類的假裝游戲,而進入小學以後的兒童,公開的假裝游戲在不斷減少,而更多地開始玩一些規則性游戲,比如追趕游戲、各種球類游戲、跳躍游戲以及棋類游戲等。兒童游樂場應為從幼兒到年長一些的兒童提供不同種類的游戲材料。比如平衡木、爬隧道、爬輪胎、盪鞦韆和各種進行假裝游戲的道具等對年幼的兒童比較有吸引力,而高的單杠、攀岩、跳繩、毽子、呼拉圈以及各種球類運動場和下棋的場所為年長的兒童提供了更有趣、更新鮮的挑戰。此外,如果游樂場還需接待殘疾兒童,他們的特殊需求也必須充分考慮到。
第五,兒童游樂場的安全無疑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游樂場及周圍環境應是安全、舒適的,如道路、鋪地、水體、山石及植物等應是安全的;其次活動場內的游戲項目應適合於兒童的年齡特徵;再次活動場內的設施應選擇符合有關安全標準的器械。
總之,應把游戲場從「構造的」、「高技術的」、「人工的」、「設計的」、「標準的」層面向「自然的」、「創造性的」、「有吸引力的」、「獨特的」、「神秘的」、「有趣的」和「豐富的」層面擴展。[6]游樂場應讓兒童有閑逛、探索和進行創造的自由,這樣游樂場才能真正成為兒童游戲的樂園。
學校游戲環境
1、學校游戲環境的現狀
在我國,在早期教育階段兒童游戲越來越受到家長和教師支持,托兒所、幼兒園及一些早教中心的課程一般都以游戲為主。游戲環境的創設是這些早教機構的環境創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在我國一些發達地區的好幼兒園一般都努力為兒童創造良好的游戲的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但在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還有相當多的幼兒園的游戲環境並不理想。由於幼兒園資金的缺乏和園舍面積較小,在物理環境方面只能給幼兒提供一些小而簡陋的游戲場地和數量少而單一的游戲材料;在社會環境方面,由於這些幼兒園的教師素質普遍不高,創設游戲環境和指導幼兒游戲的經驗不足。有研究者就對雲南玉溪市一幼和二幼進行了調查,指出這兩所幼兒園在游戲環境創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是兒童游戲空間不足、活動材料傳統、游戲時間死板及教師缺乏幼兒游戲環境創設的知識和經驗。
到了小學以後,兒童進入了正式的學校教育階段,在許多人的觀念中,游戲都是與正式的學校教育相背離的,兒童進入小學之後不再像幼兒園那樣主要通過游戲的方式來學習,他們一般都在教室中安靜地坐著聽教師講課,進入人們所認為的正式的學習階段。小學的教室不再是兒童游戲的場所,而是兒童學習各門科目的場所。游戲成了幼兒的課外活動。兒童進入小學後游戲的空間大大縮小,即使是小學的操場也僅是為兒童上體育課而設置的。盡管如此,在游戲空間如此匱乏的今天,操場成了兒童在學校游戲的主要場所,但是筆者曾訪談過一些小學生,他們都抱怨學校操場的空間太小,也沒有他們想玩的一些游戲設施和材料,不利於他們的游戲。其次,兒童游戲的時間也大大縮短,兒童一般只能在課間休息或放學後游戲。此外,兒童游戲的社會環境也不理想,小學的教師一般主要關心兒童的學習,很少給兒童的游戲提供支持和幫助,有時甚至認為兒童所玩的游戲影響了兒童的學習而限制和阻礙兒童的游戲,比如有些教師建議要增加兒童的學習時間而減少兒童課間休息的時間與頻率。教師無法給兒童創設一個良好的游戲的心理環境,讓兒童在學習過後放心自由的游戲。
2、學校游戲環境的創設
筆者在這主要討論幼兒園和小學游戲環境的創設。首先探討如何在幼兒園創設合適的游戲環境,幼兒園游戲環境的創設包括室內和戶外兩部分。筆者認為幼兒園室外游戲區的創設可以根據各個幼兒園的具體情況借鑒前面已探討過的家庭鄰近的游戲環境——游樂場的創設。因此對於幼兒園室外游戲區的創設筆者就不再探討。接下來主要闡述幼兒園室內游戲環境的創設。
幼兒園是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幼兒園的課程大多以游戲的形式展開,因此,幼兒園室內游戲環境比家庭游戲環境更加地具體、細致和豐富,並帶有較強的教育意義。首先幼兒園的教室中應根據兒童的興趣和需要設置多種多樣的室內游戲區,比如積木區、圖書區、美術區、音樂區、手工區、角色游戲區等等。這些游戲區中互補的區域應鄰近並互相開放,如積木區和角色游戲區中的「娃娃家」區。這樣可產生活動之間的聯系,提高游戲的質量。而游戲區中的圖書區應與其它一些吵鬧的游戲區遠些,以避免干擾。其次,應讓兒童參與到室內游戲環境的布置當中,讓幼兒與教師一起布置游戲環境。陳鶴琴先生曾經說過:「環境的布置也通過兒童的雙手和大腦,通過兒童思想和雙手所布置的環境可使他們對環境中的事物更加認識,也更加愛護。」 這一環節需要教師為孩子提供大量的成品和半成品,鼓勵孩子積極投入游戲環境創設之中,按照自己的意願創設游戲環境,孩子在自己參與創設的游戲環境中會更自如和自信地游戲。此外,還應在這些區域應為兒童提供充足的游戲時間和材料,提供的游戲材料要不斷的變化,以便構建的游戲環境具有可變性、新穎性,並且游戲材料應放在幼兒容易拿取的地方。
小學與幼兒園的環境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小學沒有專門創設供兒童游戲的場所,於是學校教室旁的走廊和操場成了兒童游戲的主要區域。而我國目前許多小學的操場並不能滿足兒童課外游戲的需求,有許多學校的操場面積較小,操場上僅有供兒童進行一些簡單體育運動的設施。筆者認為當前小學的操場應該進行適當地改造,使其成為小學兒童在學習緊張之餘通過各項游戲得到放鬆、並促進其發展的主要區域。小學的操場作為小學兒童課外游戲的主要場所,它不能僅僅是個運動場,它應該成為小學兒童的游戲場。它不僅提供給兒童一些進行跑步的單調的跑道、跳遠的沙坑及進行乒乓球、羽毛球等各種球類運用的設施,還應有大片的草地供兒童嬉戲、玩各種游戲,草地上還應種一些野花,讓操場的環境更接近大自然,更有樂趣。還應為兒童提供像攀岩、迷宮和嬉水區等完善安全的進行探險和復雜游戲的空間和設施。滿足孩子們探險和挑戰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從而避免他們由於在人工條件下得不到滿足,而到野外去冒不必要的風險。在我國就有不少兒童由於經常在馬路邊、鐵軌邊和河邊玩耍而遭遇一些危險。
學校除了關注游戲空間、游戲材料等物理環境之外,幼兒園和小學還應為兒童創造一個好的游戲的社會環境。學校游戲的社會環境主要是指教師與兒童的關系,兒童之間的關系,以及學校的校風、班風。首先,教師應與兒童建立起親切、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幼兒園,教師應在兒童游戲中充當他們的幫手和支持者。而小學教師應認識到對於小學兒童游戲和學習也並不是對立的,游戲可以與學習相聯結,游戲是促進小學兒童學習的方式之一。教師在小學課程中適當地使用游戲,將激發兒童進一步地學習興趣和動機。謎語和拼字游戲都是教師使用游戲促進學習的例子。有研究者指出「課間休息期的游戲至少可以對學習產生積極的影響。」 教師不應錯誤地認為兒童在課間的游戲會對兒童的學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只要教師能善於引導並支持兒童在課外進行的游戲,那麼這些游戲不僅可以緩解兒童在學習中的緊張情緒,還可以促進兒童身體、社會性等多方面的發展。其次,學校中的兒童與兒童之間應形成互助友愛的關系。教師之間也應建立互相尊重、平等友好的關系。兒童在這種安全平等互助的環境中,才能更自然地、放心地游戲。總之,不論在幼兒園還是小學建立寬松、愉快的游戲氛圍對於兒童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Ⅳ 幼兒園環境創設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要滿足幼兒對環境的各種要求,包括什麼要求
安全性的要求。游樂性的要求。
Ⅵ 幼兒教師指導幼兒的創造性游戲有什麼具體的要求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顯著的特色之一,在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中,游戲是佔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動,是幼兒園環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幼兒獲得快樂的原動力。正如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在其著作《兒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 游戲是兒童的生命 。通過實踐性研究,專家發現:玩游戲比上課更能發展孩子的體能、認知和社會性,是兒童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教師觀察和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的最佳窗口。 幼兒的學習生活往往與游戲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綱要 提出:作為教師應合理科學地安排組織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項活動,寓教育與一日生活中,發揮一日生活的整體教育功能,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靈活的實施教育,並善於發現並利用周邊生活中的教育資源,組織教育內容。滿足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需要,使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快樂和自信。 游戲是幼兒的自主活動,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一個幼兒向另一個幼兒建議: 來玩跳繩的游戲吧 。可見,幼兒的游戲是出於自己內心的興趣或願望,而不是由別人所能夠支配的。那麼,是不是所有的游戲都不需要教師的指導,讓幼兒自己發揮呢?我覺得並不是這樣,幼兒教師在游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在尊重幼兒的前提下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指導,以保證幼兒游戲的正常進行。 一、給幼兒創造一個良好的游戲的環境,激發幼兒游戲的慾望。 在幼兒游戲前,我們可以給幼兒准備許多有利於游戲的材料,以保證幼兒有充分的發揮空間。比如在角色游戲區,放上幼兒自製的電話,兩個幼兒商量後,就可能玩打電話的游戲,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也培養了幼兒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放上聽診器、白大褂的時候,三四個幼兒一商量,可能會玩起醫院游戲;在一塊空地上放上沙包,他們可能不由自主地就玩起丟沙包的游戲 所以,我們應盡可能的給幼兒創造一個能引發他們游戲的環境,包括游戲用的場地及游戲用到的材料等等。但要注意其適宜性,既不能琳琅滿目,給幼兒過多的刺激,使幼兒無所適從,又要適量的增加引起幼兒興趣的東西,以便更長時間的啟發幼兒游戲的興趣。 二、給幼兒充分的游戲時間,以保證幼兒能夠盡情的玩游戲。 游戲對幼兒來說就是他們的生活,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因為游戲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各種需要。有很多的社會行為,如遵守游戲的規則、積極的幫助他人、幼兒相互交流合作、和同伴的和平共處等,幼兒都是在游戲中學會的,因此,教師每天都要給幼兒一段相對集中的時間,來保證幼兒的游戲,是幼兒積累知識經驗,體驗成功的愉快,由此來獲得自信和滿足。 三、教給幼兒游戲活動的規則和方法,以保證幼兒的游戲能夠順利地進行。 掌握一定的游戲活動技能是順利開展游戲的前提條件,也是激發幼兒游戲活動興趣的良好保證。教師要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和適當的動作示範,讓幼兒明白游戲的名稱、玩法及規則,可以先教會個別的幼兒玩游戲,然後讓他們用互相學習的方法學會玩游戲;也可以講解游戲的玩法和規則。在進行游戲時,教師應指導幼兒遵守游戲規則,同時對個別的幼兒進行指導,掌握游戲的時間,使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參與游戲。 四、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幼兒游戲的方法,對幼兒游戲進行適當的引導。 教師要通過觀察,了解幼兒在游戲中的表現,以及了解游戲中的材料是否能夠滿足幼兒的需要等情況對幼兒進行指導。教師以游戲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動及游戲的語言或游戲的材料,暗示幼兒的游戲行為,從而促進幼兒游戲的發展,如小班的小朋友在拿著電話不知道該怎麼辦時教師可以拿起另一部電話開始和他聊天,是小明嗎?是呀,你是雍老師嗎? 這樣,教師就以參與者的身份參與到幼兒的游戲中來,並不自不覺地指導了幼兒的游戲。 五、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應考慮到幼兒不同年齡階段的特點,進行不同的指導。 幼兒的游戲隨著幼兒的成長發生和發展,教師在指導幼兒游戲時也應該考慮這種發展。如小班的幼兒,在玩游戲的時候,都是各玩各的,全部玩一樣的游戲,但他們不會進行交流,因此,教師在對小班的幼兒進行指導時,要幫助幼兒進行交流和合作,使他們學會玩游戲;中班的幼兒在游戲中雖然有分工也有合作,但他們的計劃性較差,教師應盡量多的為幼兒提供多種條件,以便引導他們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游戲;大班的游戲水平較高,可以給他們增加具有競爭性內容的游戲,以便將來更快的適應社會 六、對不同的游戲活動,給予不同的指導方式,保證幼兒能夠在愉快的氛圍中獲得游戲的快樂。 對於幼兒游戲的指導沒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導幼兒游戲的過程中,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游戲活動,給予幼兒不同的指導。如幼兒進行角色游戲的時候,我們要通過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同時也要盡可能的發揮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主要指導方向;而在進行指導表演游戲的時候,則要幫助幼兒選擇健康而又適合的作品,通過各種方式,使幼兒熟悉理解作品的內容,如講故事、聽錄音、看電視等形式;如指導幼兒結構游戲的時候,則要通過豐富幼兒對物體的想像和加深他們的印象為主要指導目標;所以在游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指導藝術。 1、把握好指導的度。 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活動時, 教師直接指導的活動和間接指導的活動相結合 ,就是要求教師靈活的根據不同的現象,不同對象採取不同的指導藝術。因此,掌握好游戲指導的度 非常重要,完全直接指導會讓幼兒墨守成規,不敢逾越;完全的不指導也會使幼兒無規則意識,形成惟我獨尊的性格。 2、把握好指導的時機。 在幼兒園游戲中,教師要改善指導技巧,既要實現延續游戲的教育目標,又要促進兒童的發展,在把握好指導的度 的基礎上,把握好指導的時機。教師的指導時機也是一門藝術,把握得當,幼兒的自主性就能充分體現。 3、把握游戲前的引發。 總之,教師對幼兒游戲的指導,一定要本著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和體現幼兒游戲的特點為前提,教師應該做一個有心人,細心觀察了解幼兒各方面的發展水平和內心世界,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尊重幼兒的興趣和願望,用幼兒的眼光來看世界,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創造性,創造有利的條件來滿足幼兒的實際需要。
Ⅶ 如何創設生活化游戲的環境
學習《指南》有感於小班生活化游戲環境創設
作者: 陳艷
游戲是幼兒最喜歡的活動,任何幼兒都離不開游戲,在學習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後,我知道創設一個良好生活化游戲環境對幼兒的成長非常重要,幼兒在日常生活積累經驗,通過游戲中的操作擺弄再現生活。小班幼兒天真好動,缺乏經驗,對「娃娃家」「小醫院」「理發店等比較熟悉,經過一學期的的實踐游戲,我覺得環境創設對小班幼兒的角色意識、角色行為,有很大的推進作用。
1、創設與幼兒生活熟悉的環境。
對於小班孩子,他們第一次來到幼兒園,對家裡還有很深的依戀之情。所以開學時我班就創設了兩個平行游戲:大娃娃家和小娃娃家,還有超市和理發店,這讓幼兒增加了不少親切感。
孩子來到教室,就開始擺弄鍋子,炒菜、洗碗、洗衣服、抱娃娃等,一些自然而真實的生活反映出來。由此可見,孩子在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游戲起來更投入,更有主動性和創造性。
2、合理安排游戲空間。
游戲空間安排得合理性直接影響游戲活動自主性的開展,因此將各個區分隔來有利於幼兒更好的進行游戲,互不幹擾。我從實際出發,合理利用班裡的每一個角落進行合理的分割。由於教室不大,布局有些太過擁擠,使得孩子有些活動不開來。通過游戲的觀察和孩子的需要,我做了許多改進。剛開始有兩個獨立的娃娃家,獨立的房間、衛生間、廚房,空間比較寬敞,導致娃娃家人員擁擠,其他地方沒有人,角色與角色沒有交往,所以馬上調整兩個娃娃家,廚房間各一間,因為孩子喜歡燒飯燒菜,而衛生間和房間是共用,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發現孩子在衛生間房間的時間很少,他們更多的是去醫院看病和超市購物。幼兒在游戲中的交往增多了,愉悅的情緒體驗也增多了。
為了讓孩子在游戲中活動交往更方便,每次游戲中,孩子所有的椅子都搬到餐廳,中間有更多空間場地。另外根據孩子游戲情況,娃娃家的環境是全封閉,超市是半封閉,而醫院是敞開式,午睡間和儲藏室是爸爸媽媽上班的場地。我善於利用教室、午睡間、餐廳等場所,因陋就簡、因地制宜,讓幼兒自由選擇、自主游戲。
3、 環境的創設和材料的投放應根據幼兒游戲的發展進行不斷調整。
幼兒的游戲環境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幼兒游戲情況或者主題的需要去改變,發揮潛在的教育功能。
小班幼兒的材料要豐富,同一種材料數量充足。就如兩個娃娃家,有充足的餃子、餛飩、面條,有利孩子用同樣的點心招待客人。等孩子玩了一段時間,然後把點心減少,放在超市,讓孩子知道物品沒有能到超市去購買。又如:剛開始時,理發店裡有許多發卡、絲帶及化裝用品,理發師對這些材料不熟悉,不知道如何使用,通過一次次的觀察指導,適時的投放材料,如今理發師能正確使用材料,而且能把絲帶進行裝扮,給新郎新娘進行打扮。
我班的兩個娃娃家,家庭成員都是一樣(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我班通過不同裝扮來區分來兩個娃娃家,一個用頭飾、一個用服飾,這樣孩子也喜歡,大家也能夠很快理解。在教研活動展示中,前來觀摩的老師們提出小小的媽媽頭套做的時候應該考慮的更加周到些,特徵明顯些,可以做成小小細細的卷發,便於幼兒更好的識別和區分。我覺得他們說的很有道理,同時我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小班孩子把游戲當作真實的生活,所以我們的材料也要更逼真,推動游戲不斷進展。
通過日常的學習和實踐,我對於角色游戲環境的創設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收獲。將生活融入游戲的情節,創設生活化的游戲環境,增強幼兒的角色意識,促進幼兒的交往能力,這才是角色游戲真正的目的所在。
Ⅷ 在幼兒游戲環境的創設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在幼兒園角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是幼兒自己創造的,游戲的角色、主題和情節都是依照幼兒自己的興趣、意願、經驗而進行的,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交往。不同年齡幼兒的角色游戲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它對促進兒童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促進了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要創設一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游戲環境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漂亮招牌當空掛游戲場地巧隔斷 我們幼兒園空間小,教室和游戲共用一間,所以如何將有限的空間巧妙地利用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我們將娃娃家、理發店布置在走廊里,長期鋪設,不用收起來。教室里則開設了好再來小吃店、新新菜場、多多超市、甜甜水果店,因為教室里地方有限,所以每次玩游戲都要將玩具和桌子重新擺放出來,結束時又要將這些收起來,如果每次都要老師動手,那樣就比較麻煩,怎樣發揮幼兒主動性,讓幼兒也參與到場地的布置與玩具的收放整理中來,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呢?我們將角色游戲的主題招牌根據空間的安排從屋頂懸掛而下,鮮艷、漂亮的卡通招牌,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一下激起了孩子們玩游戲的興趣,我們的教室彷彿也一下子成了熱鬧的城市。根據招牌的位置懸掛的地點的不同,自然地將教室分割成了四個區域,孩子們能很快地從招牌上的圖片分辨出每個區域的所開設的主題,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分不清主題的問題。 二、頭飾購物袋巧投放游戲角色自己選 角色游戲是幼兒自主、自願參加的游戲活動,角色的扮演應由幼兒自己選擇,但孩子年齡小,在實際游戲中常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或是常常變換角色,游戲堅持性差,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根據游戲的主題投放了與主題相配套的角色頭飾,如娃娃家投放了小雞、公雞、母雞的頭飾,還有兔子一家的頭飾,理發店提供了剪刀的頭飾,水果店和菜場則提供水果和蔬菜的頭飾,超市提供小貓多多的頭飾,小吃店提供廚師和服務員的頭飾,同時在細節上也有區分,這樣更有效地讓幼兒進行角色的區分,不會發生爭搶角色的沖突。每天來園後孩子們會自己按意願到窗檯上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頭飾,進行相應的游戲區進行游戲,顧客我們為他們提供了收集來的喜糖袋。經過這樣的調整後,比他們剛開始沒有戴頭飾時角色意識強,他們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應該在什麼崗位上,要做些什麼。頭飾的投放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調整策略,但是對於幼兒游戲來說,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增強了幼兒角色間的互動,對於教師也能進行及時的幫助和指導,為師幼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時機,促進了游戲情節的發展。 三、成品半成品材料齊投放游戲情節更豐富 游戲材料是進行角色游戲的物質條件,角色游戲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在游戲中我們既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成品材料,如做游戲的用的一些現成的玩具,也有一些幼兒收集來的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超市裡的商品,小吃店裡的方便麵的碗筷等,些外我們還為游戲提供了一些半成品,如橡皮泥、吸管、縐紋紙等,讓幼兒用這些材料為小吃店做一些面條和燒肉串、菜餚等。孩子們在游戲中很喜歡來品嘗他們自己親手製作的食品,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這么多豐富的材料,促使角色游戲的情節發展地更豐富,幼兒在游戲時也對情節更投放、逼真,玩游戲的時間持續也比以前相對長一些。 四、提供的材料應根據幼兒游戲的發展進行不斷調整。 大家都知道材料太多幼兒不知玩什麼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教師應注意在游戲中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按需要隨時增減材料,引導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理發店中新增發型目錄事例,一天,我扮成顧客去理發店理發,理發師問:你要理發還是要洗頭?我要燙卷卷的頭發理發師問:你要燙怎麼樣的卷頭發?老師啟發說:我也說不清楚,要是讓我看到發型我就知道了!那怎麼辦呢?理發師犯愁了,在講評時,吳英傑說:我陪我媽媽去燙過頭發的,他們有一本很漂亮的書的,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發型。我知道,我也看到過的。老師,我們也來做一本發型的書吧。於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起了發型,為此我們還專門設計了一節設計發型的活動。我把設計好的發型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精美的發型目錄了。於是,發型目錄就在幼兒游戲中使用起來。 又如:一天,周靈靈在玩超市游戲的時候說 昨天,我媽媽帶我去百家匯超市了,我看見超市裡有許多掛在牆上的大圖片,上面還有許多數字,媽媽說那是廣告,告訴我們哪些東西是便宜的。我們的超市裡也有很多便宜的東西,可是,我們沒有做廣告,小朋友都不知道。於是,我又根據孩子們的要求在牆上貼上了許多手工紙,讓孩子們自己來做廣告。 但是教師有時不知道孩子在游戲中會出現什麼問題、需要什麼,不能及時增加材料,為了及時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教師和小朋友共同協商,決定在活動室的一角設立了百寶箱,這樣就能方便幼兒尋找替代物。例如:娃娃家來了客人要吃肉包子,可是麥當勞和超市都沒有賣,娃娃家爸爸讓超市的工作人員進點麵粉來,不一會兒超市工作人員就從百寶箱找來了橡皮泥賣給娃娃家。娃娃家媽媽用買來的橡皮泥捏成包子的樣子,滿足客人的要求,客人吃到了肉包子非常開心。只靠老師收集百寶箱里的物品顯然不夠,我們發動家長為幼兒一起收集大量的廢舊玩具材料投入百寶箱,為幼兒游戲增加輔助材料。
Ⅸ 小班階段的幼兒游戲環境創設有哪些特點
幼兒園角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是幼兒自己創造的,游戲的角色、主題和情節都是依照幼兒自己的興趣、意願、經驗而進行的,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交往。不同年齡幼兒的角色游戲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它對促進兒童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促進了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
Ⅹ 淺談角色游戲中怎樣創設有利於幼兒發展的游戲環境
在幼兒園角色游戲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游戲之一,它最突出的特點在於它是幼兒自己創造的,游戲的角色、主題和情節都是依照幼兒自己的興趣、意願、經驗而進行的,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交往。不同年齡幼兒的角色游戲有不同的特點和水平,它對促進兒童發展有不容忽視的價值。幼兒在游戲中通過扮演角色,運用想像、創造性地反映個人生活經驗,促進了幼兒的個性和社會性的發展。要創設一個有利於幼兒發展的游戲環境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漂亮招牌當空掛游戲場地巧隔斷 我們幼兒園空間小,教室和游戲共用一間,所以如何將有限的空間巧妙地利用也是我們必須考慮的。我們將娃娃家、理發店布置在走廊里,長期鋪設,不用收起來。教室里則開設了好再來小吃店、新新菜場、多多超市、甜甜水果店,因為教室里地方有限,所以每次玩游戲都要將玩具和桌子重新擺放出來,結束時又要將這些收起來,如果每次都要老師動手,那樣就比較麻煩,怎樣發揮幼兒主動性,讓幼兒也參與到場地的布置與玩具的收放整理中來,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呢?我們將角色游戲的主題招牌根據空間的安排從屋頂懸掛而下,鮮艷、漂亮的卡通招牌,形象生動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時,一下激起了孩子們玩游戲的興趣,我們的教室彷彿也一下子成了熱鬧的城市。根據招牌的位置懸掛的地點的不同,自然地將教室分割成了四個區域,孩子們能很快地從招牌上的圖片分辨出每個區域的所開設的主題,從而有效地解決了分不清主題的問題。 二、頭飾購物袋巧投放游戲角色自己選 角色游戲是幼兒自主、自願參加的游戲活動,角色的扮演應由幼兒自己選擇,但孩子年齡小,在實際游戲中常常會忘記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或是常常變換角色,游戲堅持性差,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根據游戲的主題投放了與主題相配套的角色頭飾,如娃娃家投放了小雞、公雞、母雞的頭飾,還有兔子一家的頭飾,理發店提供了剪刀的頭飾,水果店和菜場則提供水果和蔬菜的頭飾,超市提供小貓多多的頭飾,小吃店提供廚師和服務員的頭飾,同時在細節上也有區分,這樣更有效地讓幼兒進行角色的區分,不會發生爭搶角色的沖突。每天來園後孩子們會自己按意願到窗檯上選擇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頭飾,進行相應的游戲區進行游戲,顧客我們為他們提供了收集來的喜糖袋。經過這樣的調整後,比他們剛開始沒有戴頭飾時角色意識強,他們知道自己扮演的是什麼角色,應該在什麼崗位上,要做些什麼。頭飾的投放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調整策略,但是對於幼兒游戲來說,確實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時也增強了幼兒角色間的互動,對於教師也能進行及時的幫助和指導,為師幼互動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時機,促進了游戲情節的發展。 三、成品半成品材料齊投放游戲情節更豐富 游戲材料是進行角色游戲的物質條件,角色游戲的材料是多種多樣的,在游戲中我們既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成品材料,如做游戲的用的一些現成的玩具,也有一些幼兒收集來的日常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超市裡的商品,小吃店裡的方便麵的碗筷等,些外我們還為游戲提供了一些半成品,如橡皮泥、吸管、縐紋紙等,讓幼兒用這些材料為小吃店做一些面條和燒肉串、菜餚等。孩子們在游戲中很喜歡來品嘗他們自己親手製作的食品,因為那是他們自己的勞動成果。我們為孩子們提供了這么多豐富的材料,促使角色游戲的情節發展地更豐富,幼兒在游戲時也對情節更投放、逼真,玩游戲的時間持續也比以前相對長一些。 四、提供的材料應根據幼兒游戲的發展進行不斷調整。 大家都知道材料太多幼兒不知玩什麼好,材料太少又不能滿足幼兒游戲的需要,教師應注意在游戲中觀察幼兒游戲的情況,按需要隨時增減材料,引導游戲情節的進一步發展。例如:在理發店中新增發型目錄事例,一天,我扮成顧客去理發店理發,理發師問:你要理發還是要洗頭?我要燙卷卷的頭發理發師問:你要燙怎麼樣的卷頭發?老師啟發說:我也說不清楚,要是讓我看到發型我就知道了!那怎麼辦呢?理發師犯愁了,在講評時,吳英傑說:我陪我媽媽去燙過頭發的,他們有一本很漂亮的書的,裡面就有很多很多的發型。我知道,我也看到過的。老師,我們也來做一本發型的書吧。於是我和孩子們一起設計起了發型,為此我們還專門設計了一節設計發型的活動。我把設計好的發型裝訂起來,就成了一本精美的發型目錄了。於是,發型目錄就在幼兒游戲中使用起來。 又如:一天,周靈靈在玩超市游戲的時候說 昨天,我媽媽帶我去百家匯超市了,我看見超市裡有許多掛在牆上的大圖片,上面還有許多數字,媽媽說那是廣告,告訴我們哪些東西是便宜的。我們的超市裡也有很多便宜的東西,可是,我們沒有做廣告,小朋友都不知道。於是,我又根據孩子們的要求在牆上貼上了許多手工紙,讓孩子們自己來做廣告。 但是教師有時不知道孩子在游戲中會出現什麼問題、需要什麼,不能及時增加材料,為了及時地找到所需要的材料,教師和小朋友共同協商,決定在活動室的一角設立了百寶箱,這樣就能方便幼兒尋找替代物。例如:娃娃家來了客人要吃肉包子,可是麥當勞和超市都沒有賣,娃娃家爸爸讓超市的工作人員進點麵粉來,不一會兒超市工作人員就從百寶箱找來了橡皮泥賣給娃娃家。娃娃家媽媽用買來的橡皮泥捏成包子的樣子,滿足客人的要求,客人吃到了肉包子非常開心。只靠老師收集百寶箱里的物品顯然不夠,我們發動家長為幼兒一起收集大量的廢舊玩具材料投入百寶箱,為幼兒游戲增加輔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