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維碼是怎麼樣造出來的誰什麼時候發明的
吳良林通信工程師二維碼 ,又稱二維條碼,二維條形碼最早發明於日本,它是用某種特回定的幾何圖形按一定答規律在平面(二維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間的圖形記錄數據符號信息的,在代碼編制上巧妙地利用構成計算機內部邏輯基礎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個與二進制相對應的幾何形體來表示文字數值信息,通過圖象輸入設備或光電掃描設備自動識讀以實現信息自動處理。它具有條碼技術的一些共性:每種碼制有其特定的字元集;每個字元佔有一定的寬度;具有一定的校驗功能等。同時還具有對不同行的信息自動識別功能、及處理圖形旋轉變化等特點。
❷ 二維碼是誰最先發明的
[cp]本人王宏偉,是2005年股權改革方案的首創者。2010年被請當眾發明了二維碼及手機掃描回二維碼手機購物支付,行答車記錄儀,熱粘接塑膠水管及電熱熔粘接器,無線wifi實現手機上網等許多項新發明。相關榮譽證書正在找相關部門補發。尤其二維碼本人是一次性從外觀輪廓形狀,內在復雜區分圖塊及手機掃描點的選取變化,二維碼的發明起名等最為詳細。發明時對本人發明署名權和相關發明權益做出約定。任何未支付報酬使用二維碼營利和混淆二維碼發明人名稱都是對本人權益地侵犯。特此正告![/cp]
❸ 二維碼是誰發明的啊
二維碼有好多種,常見的有
QR碼是日本電裝公司於1994年發明的
DataMatrix是美國國際資料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Matrix, 簡稱ID Matrix)於1989年發明的
PDF417是美國符號科技(Symbol Technologies, Inc.)發明的二維條碼,發明人是台灣赴美學人王寅君博士
漢信碼是中國物品編碼中心2005設計的
❹ 請問一維碼 二維碼 是誰發明的生成與使用是什麼原理 謝過!
最早被打上條形碼的產品是箭牌口香糖。條形碼技術最早產生在風聲鶴唳的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誕生於威斯汀豪斯(Westinghouse)的實驗室里。一位名叫約翰·科芒德(John Kermode) 條形碼
性格古怪的發明家「異想天開」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為此科芒德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註:這種方法稱為模塊比較法),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然後,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能夠發射光並接收反射光);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即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即解碼器。 科芒德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來的是強信號,「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元器件應用不同的是,科芒德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條」和「空」。就象一個小孩將電線與電池連接再繞在一顆釘子上來夾紙。科芒德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收到「空」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在接收到「條」的信號的時候,釋放開關並接通電路。因此,最早的條碼閱讀器噪音很大。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開」和「關」由列印在信封上「條」的數量決定。通過這種方法,條碼符號直接對信件進行分檢。 此後不久,科芒德的合作者道格拉斯·楊(Douglas Young),在科芒德碼的基礎上作了些改進。 科芒德碼所包含的信息量相當的低,並且很難編出十個以上的不同代碼。而楊碼使用更少的條,但是利用條之間空的尺寸變化,就象今天的UPC條碼符號使用四個不同的條空尺寸。新的條碼符號可在同樣大小的空間對一百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而科芒德碼只能對十個不同的地區進行編碼。 直到1949年的專利文獻中才第一次有了諾姆·伍德蘭(Norm Woodland)和伯納德·西爾沃(Bernard Silver)發明的全方位條形碼符號的記載,在這之前的專利文獻中始終沒有條形碼技術的記錄,也沒有投入實際應用的先例。諾姆·伍德蘭和伯納德·西爾沃的想法是利用科芒德和楊的垂直的「條」和「空」,並使之彎曲成環狀,非常象射箭的靶子。這樣掃描器通過掃描圖形的中心,能夠對條形碼符號解碼,不管條形碼符號方向的朝向。 在利用這項專利技術對其進行不斷改進的過程中,一位科幻小說作家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zimov)在他的《赤裸的太陽》(The Naked Sun)一書中講述了使用信息編碼的新方法實現自動識別的事例。那時人們覺得此書中的條形碼符號看上去象是一個方格子的棋盤,但是今天的條形碼專業人士馬上會意識到這是一個二維矩陣條形碼符號。雖然此條形碼符號沒有方向、定位和定時,但很顯然它表示的是高信息密度的數字編碼。 直到1970年Iterface Mechanisms公司開發出「二維碼」之後,才有了價格適於銷售的二維矩陣條碼的列印和識讀設備。那時二維矩陣條形碼用於報社排版過程的自動化。二維矩陣條形碼印在紙帶上,由今天的一維CCD掃描器掃描識讀。CCD發出的光照在紙帶上,每個光電池對准紙帶的不同區域。每個光電池根據紙帶上印刷條碼與否輸出不同的圖案,組合產生一個高密度信息圖案。用這種方法可在相同大小的空間列印上一個單一的字元,作為早期科芒德碼之中的一個單一的條。定時信息也包括在內,所以整個過程是合理的。當第一個系統進入市場後,包括列印和識讀設備在內的全套設備大約要5000美元。
條形碼(17張)此後不久,隨著LED(發光二極體)、微處理器和激光二極體的不斷發展,迎來了新的標識符號(象徵學)和其應用的大爆炸,人們稱之為「條碼工業」。今天很少能找到沒有直接接觸過即快又準的條形碼技術的公司或個人。由於在這一領域的技術進步與發展非常迅速,並且每天都有越來越多的應用領域被開發,用不了多久條形碼就會像燈泡和半導體收音機一樣普及,將會使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都變得更加輕松和方便。
http://ke..com/view/13740.html?wtp=tt
❺ 掃描儀是誰發明的
1884年,德國工程師抄尼普科夫(Paul Gottlieb Nipkow)利用硒光電池發明了一種機械掃描裝置,這種裝置在後來的早期電視系統中得到了應用,到1939年機械掃描系統被淘汰。雖然跟後來100多年後利用計算機來操作的掃描儀沒有必然的聯系,但從歷史的角度來說這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使用的掃描技術。
掃描儀是19世紀80年代中期才出現的光機電一體化產品,它由掃描頭、控制電路和機械部件組成。採取逐行掃描,得到的數字信號以點陣的形式保存,再使用文件編輯軟體將它編輯成標准格式的文本儲存在磁碟上。
❻ 條形碼是誰發明的
一位名叫約翰·科芒德(John Kermode) 條形碼性格古怪的發明家「異想天開」地想對郵政單據實現自動分檢,那時候對電子技術應用方面的每一個設想都使人感到非常新奇。 他的想法是在信封上做條碼標記,條碼中的信息是收信人的地址,就象今天的郵政編碼。為此科芒德發明了最早的條碼標識,設計方案非常的簡單(註:這種方法稱為模塊比較法),即一個「條」表示數字「1」,二個「條」表示數字「2」,以次類推。然後,他又發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組成的條碼識讀設備:一個掃描器(能夠發射光並接收反射光);一個測定反射信號條和空的方法,即邊緣定位線圈;和使用測定結果的方法,即解碼器。 科芒德的掃描器利用當時新發明的光電池來收集反射光。「空」反射回來的是強信號,「條」反射回來的是弱信號。與當今高速度的電子元器件應用不同的是,科芒德利用磁性線圈來測定「條」和「空」。就象一個小孩將電線與電池連接再繞在一顆釘子上來夾紙。科芒德用一個帶鐵芯的線圈在接收到「空」的信號的時候吸引一個開關,在接收到「條」的信號的時候,釋放開關並接通電路。因此,最早的條碼閱讀器噪音很大。開關由一系列的繼電器控制,「開」和「關」由列印在信封上「條」的數量決定。通過這種方法,條碼符號直接對信件進行分檢。
❼ 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喬·伍德蘭德(JoeWood Land)。
在40年代,喬·伍德蘭德(JoeWood Land)和伯尼·西爾沃(Ber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
當時,還沒有價格較為低廉而日後在條形碼系統中不可缺少的激光和電腦。因此,盡管伍德蘭德加盟 IBM,希望該公司能夠生產他的發明,但他卻發現自己的創意無人問津,最後他把這項專利買給了另一家公司。到了 70 年代早期,超市明顯需要這種工具。
但是,自動結算系統的運轉,需要超市和包裝品公司就標准條形碼問題達成一致,從而將條形解譯為價格。如果各家商店使用不兼容的條碼,將會出現混亂。因此,超市和消費品公司的代表開會解決這一問題。在考慮了各種建議後,委員會選擇了通用產品代碼(UPC),這種條碼是 IBM 在伍德蘭德創意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
(7)掃一掃是誰發明出來的擴展閱讀
二維碼不僅可用於支付,也可用於儲存惡意程序代碼、非法鏈接等內容,真偽難以直觀區分。如果不法分子製作了惡意二維碼,消費者掃碼後接入隱藏在二維碼背後的假鏈接、假網站或下載了不明程序導致手機中毒,不法分子就可以通過網站或後台程序非法騙取用戶資金、盜取身份信息等。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高警惕,確認交易對手商戶名稱,使用官方認證的app掃碼。
❽ 二維碼是誰發明的
二維碼 ,又稱二維條碼條形碼技術發展簡史 條形碼最早出現在40年代,但是得到實際應用和發展還是在70年代左右。現在世界上的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已經普遍使用條形碼技術,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廣,其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並逐步滲透到許多技術領域。 早在40年代,美國喬·伍德蘭德(Joe Wood Land)和伯尼·西爾沃(Berny Silver)兩位工程師就開始研究用代碼表示食品項目及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於1949年獲得了美國專利。該圖案很像微型射箭靶,被叫做「公牛眼」代碼。靶式的同心圓是由圓條和空繪成圓環形。在原理上,「公牛眼」代碼與後來的條形碼很相近,遺憾的是當時的工藝和商品經濟還沒有能力印製出這種碼。然而,20年後喬·伍德蘭德作為IBM公司的工程師成為北美統一代碼UPC碼的奠基人。以吉拉德·費伊塞爾(Girard Fe- -ssel)為代表的幾名發明家,於1959年提請了一項專利,描述了數字0-9中每個數字可由七段平行條組成。但是這種碼使機器難以識讀,使人讀起來也不方便。不過這一構想的確促進了後來條形碼的產生於發展。 不久,E·F·布寧克(E·F·Brinker)申請了另一項專利,該專利是將條形碼標識在有軌電車上。60年代後期西爾沃尼亞(Sylvania)發明的一個系統,被北美鐵路系統採納。這兩項可以說是條形碼技術最早期的應用。1970年美國超級市場Ad Hoc委員會制定出通用商品代碼UPC碼,許多團體也提出了各種條形碼符號方案,如上圖右下、左圖所示。UPC碼首先在雜貨零售業中試用,這為以後條形碼的統一和廣泛採用奠定了基礎。次年布萊西公司研製出布萊西碼及相應的自動識別系統,用以庫存驗算。這是條形碼技術第一次在倉庫管理系統中的實際應用。1972年蒙那奇·馬金(Monarch Marking)等人研製出庫德巴(Code bar)碼,到此美國的條形碼技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73年美國統一編碼協會(簡稱UCC)建立了UPC條形碼系統,實現了該碼制標准化。同年,食品雜貨業把UPC碼作為該行業的通用標准碼制,為條形碼技術在商業流通銷售領域里的廣泛應用,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1974年Intermec公司的戴維·阿利爾(Davide·Allair)博士研製出39碼,很快被美國國防部所採納,作為 軍用條形碼碼制。39碼是第一個字母、數字式的條形碼,後來廣泛應用於工業領域。1976年在美國和加拿大超級市場上,UPC碼的成功應用給人們以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歐洲人對此產生了極大興趣。次年,歐洲共同體在UPC-A碼基礎上制定出歐洲物品編碼EAN-13和EAN-8碼,簽署了「歐洲物品編碼」協議備忘錄,並正式成立了歐洲物品編碼協會(簡稱EAN)。到了1981年由於EAN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國際性組織,故改名為「國際物品編碼協會」,簡稱IAN。但由於歷史原因和習慣,至今仍稱為EAN。 日本從1974年開始著手建立POS系統,研究標准化以及信息輸入方式、印製技術等。並在EAN基礎上,於1978年制定出日本物品編碼JAN。同年加入了國際物品編碼協會,開始進行廠家登記注冊,並全面轉入條形碼技術及其系列產品的開發工作,10年之後成為EAN最大的用戶。從80年代初,人們圍繞提高條形碼符號的信息密度,開展了多項研究。128碼和93碼就是其中的研究成果。128碼於1981年被推薦使用,而93碼於1982年使用。這兩種碼的優點是條形碼符號密度比39碼高出近30%。隨著條形碼技術的發展,條形碼碼制種類不斷增加,因而標准化問題顯得很突出。為此先後制定了軍用標准1189;交叉25碼、39碼和庫德巴碼ANSI標准MH10.8M等等。同時一些行業也開始建立行業標准,以適應發展需要。此後,戴維·阿利爾又研製出49碼,這是一種非傳統的條形碼符號,它比以往的條形碼符號具有更高的密度。接著特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推出16K碼,這是一種適用於激光系統的碼制。到目前為止,共有40多種條形碼碼制,相應的自動識別設備和印刷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一些高等院校、科研部門及一些出口企業,把條形碼技術的研究和推廣應用逐步提到議事日程。一些行業如圖書、郵電、物資管理部門和外貿部門已開始使用條形碼技術。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生活國際化、文化國土化的資訊社會到來之時,起源於40年代、研究於60年代、應用於70年代、普及於80年代的條碼與條碼技術,及各種應用系統,引起世界流通領域里的大變革正風靡世界。 條碼作為一種可印製的計算機語言、未來學家稱之為「計算機文化」。90年代的國際流通領域將條碼譽為商品進入國際計算機市場的「身份證」,使全世界對它刮目相看。 印刷在商品外包裝上的條碼,象一條條經濟信息紐帶將世界各地的生產製造商、出口商、批發商、零售商和顧客有機地聯系在一起。這一條條紐帶,一經與EDI系統相聯,便形成多項、多元的信息網,各種商品的相關信息猶如投入了一個無形的永不停息的自動導向傳送機構,流向世界各地,活躍在世界商品流通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