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怎麼拿火種

創造怎麼拿火種

發布時間:2021-07-14 06:07:50

Ⅰ 古代人怎麼保留火種

古代人靠火鐮保留火種。

火鐮具體誕生的時代,已不可考,至宋代火葯被發明,火鐮的使用價值也隨之大幅度提高,不僅是百姓日常生活的用具,一些火器也須藉助火鐮擊發。

火鐮利用了摩擦起火的原理。使用時反復讓火鐮與火石摩擦使之發熱,然後用力向下猛擊火石,產生的火花點燃墊在火石下面的艾絨,把艾絨放在裝好汗煙的煙鍋腦子上,使勁吸上幾口,艾香和煙香氣息隨著絲絲青煙彌漫在空氣中。

(1)創造怎麼拿火種擴展閱讀:

及至明末清初,煙草傳入中國,火鐮更是成為重要的生活用具,不僅家居必備,還增加了隨身攜帶、隨時取用的需要。這一時期的火鐮,為了滿足不同的需求,增添了大量個性化的設計。如火鐮的體量大小,敲擊火石的朝向,都可以根據使用者的習慣喜好定製。

普通的火鐮,除刀刃部分外都會用皮革包裹起來,方便使用者持握,敲擊取火,頂端的位置還設有系繩的孔扣,可用繩子懸掛在身上或裝入特製的荷包中。

而一些世族貴胄、富商大賈為了彰顯身份和富貴,用金銀或白銅製作火鐮的持把,上面雕飾各種吉祥圖案,或者鑲嵌瑪瑙、紅珊瑚、綠松石之類的寶石,使之炫目耀眼。一些懸系火鐮的繩帶,也是用銀子打造連綴而成,極顯奢華之氣。

Ⅱ 古人是怎樣保存火種的

古人通過把火種放在燒制的陶器里的方式保存火種,這個陶器就叫爐或灶。具體形式或方法是,在灶坑對門道的後側底部掏一斜向下方的洞,有的在洞內直接保存火種,有的在洞內置一夾砂罐,罐內保存火種。

古人取暖多用木炭,一般人家都有炭盆。盆是銅或鐵製成的,外面加上一個箱形秀氣的籠罩,防止失火或掉進別的東西。

(2)創造怎麼拿火種擴展閱讀:

人工取火歷史考證:

1972—1976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對在內蒙古自治區額齊納族和甘肅省金塔縣境的漢朝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烽燧、塞牆遺址進行考查。這個遺址是始建於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於東漢末年的邊防設施,全長200餘公里。

他們在這里發掘了甲渠侯官治所、甲渠四燧和肩水金關三處遺址,出土漢簡2萬余枚。同時出土點燃烽火用的草苣和取火工具——木燧。木燧由一根木桿和一塊有孔的木板組成。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這是迄今為止,在我國也是在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鑽木取火工具。

進入鐵器時代後,出現了一種稱為「燧火」,即鐵片擊石的取火方法,是在上述摩擦等取火方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種取火方法在我國各民族中世代流傳,流行很廣,直到火柴問世,此法才逐漸消亡。

鐵片擊石的取火方法,須有三件東西配套使用才行。

一是火鐮,實際上就是一塊鐵片,一般長8—12厘米,中寬3-4厘米,兩頭尖,成月牙形,刃為鈍刃,背面有棱作抓手;

二是火石,又稱燧石,多分布於石岩中,顏色有白、黑、灰、黃等。通常用一種白石頭,砸成鋒利的小塊作火石;

三是火絨,一般用艾絨,在西南地區有用「紙媒子」的,即用草紙搓成筒狀,用火點燃後,插在竹筒內,使其窒熄,在卷紙上形成一層紙炭。

將這三件東西放在用皮或布縫制的包袋中,稱為火石袋。用火時取出火絨或「紙媒」放在火石上,夾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間,右手拿火鐮撞擊火石數下,即可點燃,再用易燃物引火。

Ⅲ 怎樣才能得到火種

穿越火線
火種
只發到公會手上
得到火種激活
然後戰隊人員升級到上等兵一的時候
每天只要玩夠600積分就可以在第二天8點到24點之間領取一枚火種
發給沒有火種的人
要是想玩就可以找個公會加入

Ⅳ 普羅米修斯是怎麼偷取火種的

普羅米修斯躲在太陽車所要經過的路上,當太陽神阿波羅駕駛著太陽車轟隆隆從天空中駛過的時候,普羅米修斯悄悄地將茴香樹的枝條插進太陽車的烈焰中,偷取了火種。

普羅米修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一個人物,他從太陽神阿波羅那裡盜走火種送給人類,給人類帶來了光明,但他因此而受到宙斯的處罰,被綁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風吹日曬和鷲鷹啄食,後被赫拉克勒斯救出。



(4)創造怎麼拿火種擴展閱讀

聖火即起源於普羅米修斯盜火這個古希臘神話傳說。

古希臘在每屆奧運會舉行以前,人們都要在赫拉神廟前點燃聖火。

現代奧運會創立後,最初並沒有沿襲這個傳統,直到1920年第7屆安特衛普奧運會上,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人們,主辦者在主會場點燃了象徵和平的火炬,不過既沒有進行火炬傳遞活動,也沒有從古奧林匹亞採集火種。

1934年,國際奧委會決定,在奧運會期間,從開幕到閉幕,主會場要燃燒奧林匹克聖火,並且火種必須采自希臘的古奧運遺址——奧林匹亞,並以火炬接力的形式傳到主辦城市。從此,聖火傳遞成為每一屆奧運會必不可少的儀式。

1936年,奧林匹克歷史上首次舉行了激動人心的聖火接力儀式。火炬穿越了希臘、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國7個國家,全程3050公里,共有3331人參加了火炬接力。

Ⅳ 關於古希臘神話的一個問題,普羅米修斯取火種篇。

在希臘神話中,人類是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創造的。他也充當了人類的老師,凡是對人有用的,能夠使人類滿意和幸福的,他都教給人類。同樣的,人們也用愛和忠誠來感謝他,報答他。但最高的天神宙斯卻要求人類敬奉他,讓人類必須拿出最好的東西獻給他。普羅米修斯作為人類的辯護師觸犯了宙斯。
普羅米修斯這么做是為了讓宙斯知道表面上好的不一定是真的好

Ⅵ 火是怎樣被創造出來的

燧人氏,生卒年不詳,三皇之首,風姓,簡稱燧人,尊稱燧皇。燧明國(今河南商丘)人。幾十萬年以前的舊石器時代,燧人氏在今河南商丘一帶鑽木取火,成為華夏人工取火的發明者,教人熟食,結束了遠古人類茹毛飲血的歷史,開創了華夏文明,奉為「火祖」。

商丘因此被譽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被中國文聯授予「中國火文化之鄉」稱號。燧人氏死後葬於商丘古城西南3里處的燧皇陵。華夏文明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始於燧人氏,燧人氏是中華民族可以考證的第一位祖先。

神話故事:

在遠古蠻荒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於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常生病,壽命也很短。
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間生活得這樣艱難,心裡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於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後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於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里,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遂明國,那裡有火種,你可以去那裡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里大神說的話,決心到遂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涉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於來到了遂明國。可是這里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就在遂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腦子里靈光一閃。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鑽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可是卻著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於,樹枝上冒煙了,然後出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鑽木取火的辦法,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並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Ⅶ 原始社會用什麼方法可以取火和保存火種

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可知,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已脫離了保存天然火種的階段,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 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是摩擦起火。我們的祖先經常看到敲擊石塊有時會迸出火花,鑽木、鋸木、刮木時木頭會發熱,甚至產生煙火。這些現象重復無數次,人們便逐漸受到啟示,懂得了摩擦和起火的因果關系,從而發明了摩擦取火的技術。《韓非子·五蠹》中關於遠古時期人們「鑽燧取火(鑽即火燫,燧即火石;鑽燧取火即是用火燫與火石摩擦或撞擊而取火),以化腥臊」的記載,《莊子·外物》中「木與木相摩則燃」的描述,都反映了早期人工取火的情形。 掌握人工取火技術,意味著人類第一次控制了這種變革物質的、強大的自然力。掌握人工取火技術,是人類技術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稱贊說: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 根據目前的考古資料可知,距今約18000年前的山頂洞人已脫離了保存天然火種的階段,掌握了人工取火技術。 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是摩擦起火。我們的祖先經常看到敲擊石塊有時會迸出火花,鑽木、鋸木、刮木時木頭會發熱,甚至產生煙火。這些現象重復無數次,人們便逐漸受到啟示,懂得了摩擦和起火的因果關系,從而發明了摩擦取火的技術。《韓非子·五蠹》中關於遠古時期人們「鑽燧取火(鑽即火燫,燧即火石;鑽燧取火即是用火燫與火石摩擦或撞擊而取火),以化腥臊」的記載,《莊子·外物》中「木與木相摩則燃」的描述,都反映了早期人工取火的情形。 掌握人工取火技術,意味著人類第一次控制了這種變革物質的、強大的自然力。掌握人工取火技術,是人類技術史上一項偉大發明,它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稱贊說:火的使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火是飲食烹飪任之根本。應該說,有了火,才有了飲食文化。在火沒有誕生之前,先民們只能過原始的、禽獸一般的生活。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如《韓非子》所說:「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誕生後,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火之發明者,中國一致的傳說是鑽燧取火的燧人氏。 考古者從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測,中國猿人開始自覺用火,大約在五十萬年以前。 《屍子》: 「燧人上觀星辰,下察五木以為火。」按陰陽五行說,火生於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說,燧人是觀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鑽燧。「辰心」,按古人所說為「心宿」,即「大火星」。所謂「五木」,是指當時認為五種應天時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棗: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黃,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鑽燧取火後,其鑽木工具稱燧,後人又發明利用金屬向太陽取火,於是又有「木燧」和 「陽燧」之分。《淮南子》記:「陽燧見日則燃而為火。陽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頃,焦吹之則得火。」《古今注》:「陽燧以銅為之,形如鏡,照物則景倒,向日生火。」 在漢以前,用陽燧取火,稱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稱作「國火」。按《周禮》中《大祝》、《大司寇》的說法,陽燧取之於日,近於天也,故占卜與祭祀時用之。木燧取之於五木,近於人也,故烹飪用之。漢以後,用金屬與石相擊,也可摩擦得火,於是,簡單的鐵片就可成為陽燧。人們一出門,一般腰間都左佩陽燧,右佩木燧,以隨時取火用。另備有艾加上硝水製成的火絨,當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絨上燃燒時,再用「發燭」接引得火。所謂「發燭」,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狀,長五、六寸,流硫磺於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後,就有了灶。創造灶者,一說是炎帝,《淮南子》:「炎帝於火而死為灶。」註:「炎帝神農,以火德王天下,死祀於灶神。」一說是黃帝:《續事始》:「灶,黃帝所置。」於是《事物原會》就稱:「黃帝作灶,死為灶神。」而火神,按一般說法是祝融。《淮南子�6�1時則》註:「祝融吳回,為高辛氏火正,死為火神,托把於灶。」《史記�6�1楚世家》:「董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禮記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師。」原始的灶的形態,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遺址發掘出的灶,為雙連地灶,即挖在地表的兩個火坑,地表上兩坑相隔,而在地下則兩坑相連相通。一坑為進柴處,一坑為出人處,兩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門。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歷史,其發明者,當應是炎帝而不應是黃帝。據推算,黃帝主政的時間,距今約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黃帝之前傳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約距今六、六千年。至戰國時,灶的製作已非常完美。《曾連子》記:「一灶五突(突:煙囪),分煙者眾,烹飪十倍。」

Ⅷ 在野外露營時怎樣取火種

火柴在野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當一個人迷失了方向,或來不及在天黑之前到達宿營地時,一盒火柴往往可以幫助人擺脫困境,甚至挽救生命。

在沒有火柴和打火機時,可用以下各種辦法取火,但沒有一種辦法是輕而易舉的。

1.凸鏡引火法。任何一個直徑為兩英寸或更大些的凸面鏡(如望遠鏡片),在明亮的陽光下,都可用來聚集太陽的光線,使之照射在准備好的引火物上,便可點燃引火物。用放大鏡(凸鏡透)透過陽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紗線、撕成薄片的干樹皮、干木屑等)取火,為人所熟知。利用放大鏡取火最為迅速的是照射汽油、酒精和槍彈的發射葯或導火索,可在1~2秒內點燃引火物。此外,放大鏡透過陽光聚焦照射,還可將受潮或被水浸濕後曬乾的火柴點燃。放大鏡是一種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沒有現成的放大鏡,可從望遠鏡和瞄準鏡、照像機上取下一塊凸透鏡來代替。曾有這樣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國的探隊在冰天雪地的南極,突然發生了火種斷絕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險隊員把一塊晶瑩剔透的冰塊,加工成中間厚、周邊薄的一個圓形特大凸透鏡,再將這冰制的凸透鏡立起來使其在陽光下聚焦,最後燃著了引火物獲得了火種。在手電筒反光碗的焦點上放引火物,向著太陽也能取火。

2.槍彈引火法。倘若火柴受潮,或沒有火柴,我們可以用槍彈射擊取火。方法是,先將子彈的彈丸拔出來,倒出三分之二的發射葯,撒在乾燥易燃的枯草或紙上,把彈殼空出來地方塞上紙和乾草,然後推彈殼入膛,用槍口貼近撒了發射葯的引火物射擊,即可引燃引火物取火。用信號槍在一定距離直接對准易燃物射擊,可以引起燃燒。或者從槍彈上取下彈丸,用小刀背或石塊將彈殼頸口打開,彈頭便可用手指取出來。如果你有獵槍的話,弄平彈殼頂,移動填塞,取出大部分彈葯。把干引火物拿在手上,做好點火准備。然後把一些干布片塞進彈殼,朝天放一槍,迅速取出燃著的布片,吹起火苗,點燃引火物。

3.弓鑽引火和藤條取火法。用弓和鑽引火的方法曾傳遍全世界。雖說也有其他磨擦取火的方法,象火犁、火鞭等等,但都很費時間、精力,並且要有適當的引火材料,需多次操練才能成功。我們的祖先曾鑽木取火,我國古代就有燧人氏鑽木取火的傳說。直到現在,一些隱居在太平洋島嶼上熱帶叢林中的原始部族人仍沿用這一方法取火。如1971年6月,在距菲律賓首都馬尼拉500英里的柯達貝托省的熱帶叢林中,發現了塔沙代人,他們還生活在原始的石器時代。塔沙代人只需5分鍾的時間,就能用鑽木取火的方法引燃乾燥的棕櫚樹皮或苔蘚,再朝著這些冒煙的引火物吹風,火苗很快就會冒了出來。然而這種鑽木取火的方法,對我們這些「現代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只能作為最後手段試而為之。其方法如下:

(1)弓鑽取火:用強韌的樹枝或竹片綁上鞋帶、繩子或皮帶,做成一個弓子。在弓上纏一根乾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塊硬木上迅速地旋轉。這樣會鑽出黑粉末,最後這些黑粉末冒煙而生出火花,點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磨損玻璃片,也能生熱發火。待劇烈磨擦發燙時,將引火物吹燃。

(2)藤條取火:找一根乾的樹干,一頭劈開,並用東西將裂縫撐開,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長約兩尺的藤條穿在引火物後面,雙腳踩緊樹干,迅速地左右抽動藤條,使之摩擦發熱而將引火物點燃。

還可用兩塊軟質的火頭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墊以棕櫚樹皮或椰子葉底部的乾燥物作引火物。

(3)擊石取火法

是人類最早的取火方法,這種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製作石器時迸發出火花的現象的啟發。我們可以找一塊堅硬的石頭,作「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鋼鐵向下敲擊「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物上。當引火物開始冒煙時,緩緩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來,可另外尋找一塊石頭再試。當然並不是任何一塊石頭都能點燃引火物,石頭擊出的火花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和持續時間才能點燃引火物。根據考古資料發現,用黃鐵礦打擊火燧石而產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4)快速的現代方法

在你的救急包中帶有一個密封點燃器,上面附帶幾根燈蕊油繩和火石,用防水膠布緊緊包好。如果你做得仔細些,不長時間暴露火光的話,可用它燃400至600次火。

防水火柴。劃火時要特別小心,火柴頭很容易脫落。用蠟燭可節省火柴,因為只需一根火柴便可點著它。如果沒有蠟燭,可做一個「祈禱棒」(或叫羽毛棒、絨毛棒,當這樣稱它們時)。這是由乾燥的軟木切削後製成的,所以木屑仍密密麻麻地沾在棒上,將幾根20~30cm長的祈禱棒交叉放在干引物下,就可點燃大量燃料。

Ⅸ 迷你世界中怎樣獲得火種

火種目前暫時無法通過製作獲得的。

不過大家可以去地心打怪獲得,比如骷髏弓箭手獲版得。

閱讀全文

與創造怎麼拿火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