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夜雨寄北的創作意圖是什麼
《夜雨寄北》是晚唐詩人李商隱身居異鄉巴蜀,寫給遠在長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絕句,是詩人給對方的復信。詩的開頭兩句以問答和對眼前環境的抒寫,闡發了孤寂的情懷和對妻子深深的思念。後兩句即設想來日重逢談心的歡悅,反襯今夜的孤寂。
這首詩即興寫來,寫出了詩人剎那間情感的曲折變化。語言朴實,在遣詞、造句上看不出修飾的痕跡。與李商隱的大部分詩詞表現出來的的辭藻華美,用典精巧,長於象徵、暗示的風格不同,這首詩卻質朴、自然,同樣也具有「寄託深而措辭婉」的藝術特色。
這首詩構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淺意深,語短情長,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來吸引著無數讀者,令人百讀不厭。
原文:
夜雨寄北
作者: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譯: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去,我還沒有確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瀝瀝,雨水漲滿了秋天的河池。什麼時候我才能回到家鄉,在西窗下我們一邊剪燭一邊談心,那時我再對你說說,今晚在巴山作客聽著綿綿夜雨,我是多麼寂寞,多麼想念你!
現傳李詩各本題作《夜雨寄北》,「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經過考證認為它作於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後,因而不是「寄內」詩,而是寫贈長安友人的。
『貳』 海底兩萬里的創作意圖
激勵人們更大膽的幻想未來的遠景並對未來作出預言激起人們對科學的興趣
『叄』 清明上河圖的創作意圖是什麼
反映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隻,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3)創造意圖擴展閱讀:
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和諧的組織成統一整體。
在畫中有仕、農、商、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牛、駱駝等牲畜。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
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
『肆』 創造方向和創造意圖有什麼區別
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專的過程和成果
造是屬指將兩個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聯系起來,以達到某種目的行為。
創造的本質在於甄選!甄選出真正有建設性的聯系(事物或概念之間的聯系)。
『伍』 《開國大典》創作意圖及背景
1951年初,中國革命博物館遵照中宣部、文化部的指示,開始籌備建黨30周年繪畫展覽,具體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央美術學院領導蔡若虹、江豐、王朝聞組織落實。參展的作者為北京、華東的幾十位知名畫家。幾個月的時間,這些實力畫家們為展覽拿出了近百件繪畫作品。
這是新中國美術史上的一次風雲際會,繪畫界各路諸侯的精品不僅在這次畫展中引起了人們的共鳴,而且很多作品都被中國革命博物館收藏,甚至後來一些作品還在中國美術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如《地道戰》、《毛主席延安整風》、《強奪瀘定橋》等等。
後來大家在總結中一致認為:好作品不少,但體現共和國成立的氣氛不夠。 當時誰也無法預知,這個結論為歷史巨作《開國大典》的誕生打下了伏筆。
中國革命博物館研究員李仁才對筆者說:「作為國家級博物館所收藏的有關黨史的繪畫作品,沒有一件展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力作顯然是不合適的。當時革命博物館展覽廳確實需要一件這樣的好作品。」
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決定委託{中央美術學院}組織完成一幅巨型油畫:「開國大典」。
走進中國美術史的藝術殿堂,人們不難發現從商周時代到秦國統一,從大唐開基到清軍入關——在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的開端都找不到流傳至今的有關開國盛典的歷史畫,而要創作一幅新中國開國盛典的巨型油畫,該是何等的氣魄!
中央美院把這項艱巨的任務交給了37歲的青年畫家、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幾次為領袖、英雄畫像,並參加過開國大典,由他執筆創作「當之無愧」 應該說這是一個公正的選擇,更是一個歷史的選擇。
董希文在美術界早已聲譽鵲起,他的畫多次得到徐悲鴻、艾中信等著名畫家的好評。他生於浙江紹興,杭州藝專畢業後又去湖南及越南河內深造,後又到我國西南、西部和西北地區學習、創作,曾在敦煌臨摹壁畫達3年之久。其素描、油畫功底在同行中有口皆碑。
1949年初北平解放,董希文創作水粉畫《北平入城式》。雖現已說不清《北平入城式》的成功是否與點名董希文創作《開國大典》有聯系,但董希文長於革命題材創作、長於人物畫的本領確實是行內知名。當年董希文手拿這張草圖請教了許多畫家,如徐悲鴻、艾中信、江豐、吳作人、羅工柳等。值得一提的是,從草圖上可以看出董希文創造性的突破有兩個。第一個是草圖上除毛主席側身站在靠近中間位置,其他領導人都站在左邊三分之一的畫面,而右面則是廣場群眾,這樣左實右虛相差懸殊的布局按一般構圖規律來看似乎有失平衡。另外一個就是按正常視覺規律,在毛主席的右前側應有一根天安門城樓的大紅柱子。
美術界的同行們對董希文大膽的構圖設想感到奇特並表示贊賞,認為第一個突破加大了領導人與廣場群眾一實一虛、一近一遠、一少一多的對比效果,能更好地突出節日氣氛。而第二個突破大家認為極為大膽,「抽掉」這根柱子,廣場顯得更為開闊,相反如果畫上這根柱子反倒顯得累贅了。
為了穩重起見,董希文還請教了幾個建築學家,大家對此均表理解和贊同。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這樣評價:「畫面右方有一個柱子沒有畫上去……這在建築學上是一個大錯誤,但是在繪畫藝術上卻是一個大成功。」
很快,董希文投入《開國大典》的實畫創作。
兩個月後,巨型油畫《開國大典》創作完成。《開國大典》引起較大反響,並掀起了「油畫中國風」的藝術思潮。《開國大典》完成之後被收藏在中國革命博物館展覽廳。
畫家艾中信曾作過如下分析:「從構圖到設色,從人物到場面,它的氣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國的風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處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側,不僅是手法的大膽,重要的是他懂得構圖的大局……《開國大典》的大塊色彩,通俗易懂,看起來似乎簡單,但這大紅、碧藍和金黃(纓絡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個風和日麗日子裡一個庄嚴熱烈的場面描繪出來……」 一些知名畫家看了這幅油畫之後,都認為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繪畫精品。中國革命博物館將這幅畫展出後,在藝術界和社會上都引起很大的反響。
徐悲鴻看了《開國大典》之後非常興奮,對此做出了很高的評價。他說:「董希文圓滿地完成了任務,應得一百分。」但他同時也以西洋油畫的傳統標准做了後半句評價:「也應扣掉五分,因為缺少一點油畫特色。」
這里所說的「缺少一點油畫特色」,是指這幅畫在很大程度上運用了中國傳統畫的手法和風格。但這恰恰被很多畫家認為正是《開國大典》的成功之處。如果按傳統油畫用光和設色的手法去創作,這幅畫就不會有這種熱烈的氣氛。
艾中信說:「《開國大典》在油畫藝術上的主要成就是創造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中國油畫新風貌。這是一個新型的油畫,成功地繼承了盛唐時期裝飾壁畫的風采,體現了民族繪畫特色,使油畫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
至此,繪畫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導的「油畫中國風」。《開國大典》無疑成為這一理論的典範之作,而這種思潮一直影響至今……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也是在這一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發行量達到一個頂峰。
『陸』 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
父親 這幅畫最大的意義就是 就是 把那些畫家 引導回來 要實實在在的 聯系 實實在在的修行
古銅色的老臉,艱辛歲月耕耘出的那一條條車轍似的皺紋;犁耙似的手,曾創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又扒進多少粗糧糠菜?他身後是經過辛勤勞動換來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他的手中端著的卻是一個破舊的茶碗。$
畫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畫的形式,借超寫實主義手法,刻畫出一個勤勞、朴實、善良、貧窮的老農的形象。他咄咄逼人,發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傷。因為這位老農的形象已經遠遠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華民族千千萬萬的農民。正是他們辛勤的勞動,才養育出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他是我們精神上的父親!0Gqq
此畫問世後,便引起強烈反響。尤其是在我們整個民族經歷了十年浩劫這個重大災難之後,它所激起的不只是觀者對老農個人身世的懸想,更是對整個中華民族這個農業大國命運的深深思索。W0woGa
根據有關資料,對這副油畫做簡略的介紹,以饗讀者。mz
~
一、關於《父親》的作者C!
1948年出生於重慶郊區,幼年在父親影響下學畫, 1968年從四川美院附中畢業後主動到大巴山農村生活10年。1980年在四川美院學畫,以一副超級寫實主義作品《父親》而一舉成名,該作品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了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的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也由此被譽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國畫壇的一面旗幟。 1982年從四川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美術學院院長。
曾獲第二屆中國青年美展金獎、四川優秀作品獎。作品收藏於中國美術館、比利時國家歷史博物館、台灣山美術館。出版畫冊有《羅中立油畫集》、《羅中立油畫選》。
二、羅中立談《父親》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意圖K"T+u'
羅中立在完成了《父親》一畫的創作之後,曾給《美術》編輯部去過一封談創作經驗的《信》。現摘錄如下。
"那是75年的除夕之夜,雨夾著雪粒不斷地向人們撲來,冷極了。在我家附近的廁所旁邊,守候著一位中年的農民,早晨我就注意到他在雪水中僵直的動態,他用農民特有的姿勢,將扁擔豎在糞池坑邊的牆上,身體靠在上面,雙手放在袖裡,麻木、呆滯,默默無聲叼著一支旱煙。一直到晚上,他都呆在那兒,不同的只是變換著各種姿勢。……lZw\@
"夜深了,除夕歡鬧的聲逐漸安靜下來,我最後一次去廁所,只見昏燈之下他仍在那兒,夜來的寒冷將他'擠'到糞池邊的一個牆角里,身體縮成了一個團,而眼睛,一雙牛羊般的眼睛卻死死地盯著糞池,如同一個被迫到死角里,除了保護自己之外,絕不準備作任何反抗的人一樣。這時,我心裡一陣猛烈的震動,同情、憐憫、感慨……一起狂亂地向我襲來,楊白勞、祥林嫂、閏土、阿Q……生活中的、作品中的、外國的,亂糟糟地擠了我的眼前。我不曾知道他今天吃了些什麼度過的,我回家取了兩塊月餅給他送去,好久他說不出一句話,真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一定因他太老實,才叫他來干這份苦差。事情常常是這樣的,老實的農民總是吃虧,這,我知道。'我要為他們喊叫
『柒』 求創作意圖怎麼寫。這是商標的創作。
這個商標設計,與中國銀行行標非常近似。
我把中國銀行行標相關信息給你,你自己修改和摘取吧。
中國銀行行標:總體上是古錢形狀,代表銀行;「中」字代表中國;
外圓表明中國銀行是面向全球的國際性大銀行。中國銀行中文行名:郭沫若先生題寫;
中國銀行行標設計:靳埭強設計
如果用這個LOGO去申請商標,被駁回的可能很大。對於商標駁回的知識,一句二句說不清,你可以去相關網站去看看,比如 商標復審專網,那些網站上面的專業知識很全面。
『捌』 什麼是圍繞創作意圖組織畫面元素的過程
構成主義(又稱結構主義)是興起於俄國十月革命的藝術運動。主要是指由一塊塊金屬、玻璃、木塊、紙板或塑料組構結合成的雕塑。強調的是空間中的勢(movement),而不是傳統雕塑著重的體積量感。構成主義接受了立體派的拼裱和浮雕技法,由傳統雕塑的加和減,變成組構和結合;同時也吸收了絕對主義的幾何抽象理念,甚至運用到懸掛物和浮雕構成物,對現代雕塑有決定性影響。知識擴充:背景:開始於1917年受到馬克思主義刺激之下的俄國革命之後,持續到1922年左右(G.Julier,1993:56)。對於激進的俄國藝術家而言,十月革命引進根基於工業化的新秩序,是對於舊秩序的終結。這個革命被視為俄國無產階級的一大勝利。在革命之後,大環境提供了信奉文化革命和進步的觀念的構成主義在藝術、建築學、和設計實踐的機會。代表人物:維斯寧三兄弟代表作品:塔特林的第三國際塔方案
『玖』 什麼是美術作品的創作意圖
所創作的美術作品能表達的含義.
比如蒙娜麗莎的微笑體現了人文主義的復興,對自由世界的嚮往和資產階級利益的追求和維護。批判了封建教會的虛偽和醜陋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