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甲骨文最早是由那個國家創造的

甲骨文最早是由那個國家創造的

發布時間:2021-07-14 00:00:48

❶ 甲骨文最早出現在哪個年代

甲骨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於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具有對稱、穩定的格局。備書法的三個要素,即用筆、結字、章法。 從字體的數量和結構方式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發展到了有較嚴密系統的文字了。漢字的「六書」原則,在甲骨文中都有所體現。但是原始圖畫文字的痕跡還是比較明顯。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1)甲骨文最早是由那個國家創造的擴展閱讀:

記載內容

主要有四項:

(一) 經過加工和刮磨的龜甲和獸骨,由專門負責的卜官保管。卜官在它們的邊緣部位刻寫上記述這些甲骨的來源和保管情況的記事文字,稱"記事刻辭";

(二) 卜官在占卜時,用燃著的紫荊木柱燒灼鑽鑿巢槽,使骨質的正面裂出"卜"形狀的裂紋,這種裂紋叫作"卜兆",是據以推斷卜問事情吉凶的依據。在時代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寫出占卜進行順序的數字,這種數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體部分是卜辭,即占卜活動結束後記錄占卜活動進行情況與結果的刻辭。 大多刻寫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寫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的六十個干支名稱的干支表,可說是我國最早的日歷。

另外,甲骨文中還有一些當時學習刻寫卜辭的人練習刻寫的作品,稱為"習刻"或"習契"。

甲骨文的內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記錄。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問,有些占卜的內容關於天氣,有些是農作收成,也有問病痛、早生貴子的,而打獵、作戰、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問了!所以甲骨文的內容可以隱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歷史發展的狀況。

同時,甲骨文與古老建築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說建築記載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從甲骨文中許多有關建築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國遠古時代建築的結構形式及其發展脈絡。

甲骨文「高」字。從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斷在商代已有了一種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築了。其下部應該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這是私有制抬頭和家庭出現後的一種建築方式。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棟既有屋頂又有牆身的建築。牆的出現在中國遠古時代是個了不起的創造。用牆圍合而得到的室內空間,比只用屋頂的要高大得多,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義。

甲骨文「宮」字。它可以看成在一個大屋頂下罩著兩個(或兩個以上)室內空間的房子。這是一種專供統治階級使用的十分講究的高大建築物。

文字特點

甲骨文是鐫刻或寫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出土在河南安陽小屯一帶,因為這里曾是商代後期商王盤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稱為「殷」。商滅國,遂成為了廢墟,後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稱「殷墟文字」。其內容絕大多數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或「貞卜文字」。這種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稱「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餘年,它不僅是研究我國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統的資料,同時也是研究甲骨文書法重要的財富。從書法的角度審視,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一共三個基本要素。

從甲骨上的文字看,它們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筆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筆畫多方折,對後世篆刻的用筆用刀產生了影響。從結構字體上看,文字不僅有變化,雖大小不一,但比較均衡對稱,還顯示了穩定的格局。因此從章法上看,雖受骨片大小和形狀的影響,仍表現了鐫刻的技巧和書寫的藝術特色。「甲骨書法」現今已在一些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中流行,就證明了它的魅力。

從用筆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堅硬的龜甲或獸骨上,所以,刻時多用直線,曲線也是由短的直線接刻而成。其筆畫粗細也多是均勻;由於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數線條呈現出中間稍粗兩端略細的特徵,顯得瘦勁堅實,挺拔爽利,並且富有立體感。

就結字而言,甲骨文外形並且多以長方形為主間或少數方形,具備了對稱美或者一字多形的變化美。而且甲骨文在結字上還具有了方圓結合,開合輯讓的結構形式,有的字還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圖畫的痕跡,具有文字最初發展階段的稚拙和生動。

從章法上看,卜辭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錯落有致。每行上下、左右、雖有疏密變化,但全篇能行氣貫串、大小相依、左右相應、前後呼應的活潑局面。並且,字數多者,全篇安排緊湊,給人以茂密之感,字數少者又顯得疏朗空靈,總之,都呈現出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❷ 世界上發現甲骨文最早是什麼時候

「王氏發現說」的完全版本是這樣的:1899年秋天,在北京做官的王懿榮因患瘧疾,到北京菜市口一家名叫達仁堂的老中葯店抓葯。回家後,王懿榮發現其中一味叫「龍骨」的葯上刻有整齊而有規律的簡單線條。精通金石學的王懿榮憑直覺感到這很可能是古文字,於是便派人將達仁堂的「龍骨」統統購買回來。不久,濰縣的古董商范某又攜十數片甲骨進京拜見王懿榮,也被王收購下來。之後,陸續又有古董商趙執齋攜甲骨數百片來京,悉數為王所收購。

許多專家都對這個說法提出疑問。一是,菜市口在那個時期不曾有過達仁堂中葯鋪;二是,中葯鋪的「龍骨」向來搗碎才出售,何來整塊「龍骨」?三是,當時中葯鋪只收購沒字的光板「龍骨」,帶字的壓根兒不要,所以當時中間商收集到有字的甲骨時,只好自認晦氣,要將字跡刮干凈才能賣給葯店。幾乎和王懿榮同時代的金石大家王襄先生也證實,所謂王懿榮偶然發現甲骨文的說法不能成立,僅僅是傳聞而已。

孟廣慧最早發現甲骨文

李先登說,即使王懿榮在1899年偶然發現甲骨文確有其事的話,也有記載表明在這之前一年的1898年,就有人發現了甲骨文,並初步斷定了它們的年代。這個人就是孟廣慧。

據王襄在1935年發表的《室殷室》中記載,安陽殷墟小屯村農民早就在耕作中發現了帶字的甲骨。這些甲骨文不但當地人不認識,連經常來小屯村收購文物的古董商也不予收購,直到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濰縣古董商范壽軒在天津出售古代文物時,拿著甲骨文向孟廣慧和自己請教,孟廣慧判定可能是古代的簡策,促其前往收購。翌年(1899年)秋,范壽軒從小屯買了一批甲骨帶到天津以一字一兩白銀的價格約請自己和孟廣慧前去挑選,但是兩人均不富裕,所以只好盡力收購了其中一部分。其餘甲骨,則被范壽軒帶到北京王懿榮那裡,王遂以一字2兩白銀的高價悉數購買收藏。

王懿榮不但發現甲骨文在孟廣慧之後,而且所購甲骨皆為孟廣慧選剩之物。

❸ 中國的甲骨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哪發明的

是商朝人發明的,發明不能歸咎於一人
而是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內
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容和鍾鼎文(金文)被認為是中國最早期的文字形態,不過這種文字非常成熟,從常識判斷,這種在此之前應當已有文字的雛形,所以,我認為,最早的漢字應當至晚在夏朝甚至是夏以前。
那麼,這種中國早期文字究竟在哪裡,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我個人認為,早期的文字是用來記錄臨時的事情的,也許只寫在土地上並沒有保存下來。而後來,隨著社會的復雜化發展,及至殷商,人們需要保留文字,所以甲骨文應運而生。
希望答案您還滿意

❹ 甲骨文在哪個朝代開始出現

甲骨文在商朝開始出現。

甲骨文是我國發現最早的文獻紀錄,出土於河南安陽殷墟遺址,是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後期用於占卜祈禱的文字。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從甲骨文一脈相承發展到現代漢字,才使中華文明發展至今沒有中斷。

(4)甲骨文最早是由那個國家創造的擴展閱讀:

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於占卜吉凶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內容一般是占卜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

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歷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已經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是中國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形式。

甲骨文上承原始刻繪符號,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態,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2017年10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網站發布消息,我國申報的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❺ 甲骨文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甲骨來文是商朝(約公元前17世紀源-公元前11世紀)的文化產物,距今約3600多年的歷史。 商代統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龜甲獸骨占卜 吉凶,以後又在甲骨上刻記所佔事項及事後應 驗的卜辭或有關記事,其文字稱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數量在15萬片之上,大多為盤庚遷殷至紂亡王室遺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因所刻多為卜辭,故又稱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單字共有4500個,已識2000餘字,公認千餘字。它記載了三千多年前中國社會政治, 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資料。是現存最早 最珍貴的歷史文物。

❻ 甲骨文最早出現於什麼年代,又是誰發現最早甲骨文的

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的時期,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傳統的說法是在3500年前。
但是地球上最早的文字,是5200年以前,蘇美爾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和聖書字都已在歷史的煙塵中消亡,惟有甲骨文卻演變成現代漢字,成為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
據考古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上面說的文字史可能要重寫,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能出於中國。前段時間寧夏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的文字。
在寧夏中衛大麥地發現的大量獨立岩畫群中,發現了比甲骨文還要早幾千年的我國最古老的圖畫文字。目前,該研究成果已經由古文字專家劉景雲先生考證審定,並最終認為,大麥地岩畫中的發現有可能改寫中國的文字

❼ 甲骨文是誰發明的 (填人名)

甲骨文是人民發明的 。
文字的發明沒有明確的記載,也無從考證回,有一些傳說,如「倉答頡造字」。甲骨文因鐫刻、書寫於龜甲與獸骨上而得名,為殷商流傳之書跡;內容為記載盤庚遷殷至紂王間二百七十年之卜辭,為最早之書跡。

❽ 文字最早發明的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約出現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國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 參考資料:
http://www.nan1.com.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也叫「釘頭文字」或「箭頭字」。古代西亞所用文字。多刻寫在石頭和泥版(泥磚)上。筆畫成楔狀,頗像釘頭或箭頭。約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所創造。阿卡得人、巴比倫人、亞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這種文字書寫自己的語言。也是各古國間交換外交文書的通用文字。考古學家發現大批各種楔形文字泥版或銘刻,19世紀以來被陸續譯解,從而形成一門研究古史的新學科——亞述學。

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發源於亞洲西部的亞美尼亞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蘇美爾人。他們創造了燦爛的蘇美爾文明,最能反映這種文明特徵的是他們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這種文字是圖畫文字,漸漸地,這種圖畫文字逐漸發展成蘇美爾語的表意文字,把一個或幾個符號組合起來,表示一個新的含義。如用「口」表示動作「說」;用代表「眼」和「水」的符號來表示「哭」等等。隨著文字的推廣和普及,蘇美爾人乾脆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聲音,如「箭」和「生命」在蘇美爾語中是同一個間,因此就用同一個符號「箭」來表示。後來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號,如人名前加一個「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這樣,這種文字體系就基本完備了。

蘇美爾人用削成三角形尖頭的蘆葦稈或骨棒、木棒當筆,在潮濕的黏土製作的泥版上寫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這種文字被稱為楔形文字。

為了長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乾後再進行燒制。這種燒制的泥版文書不怕被蟲蛀,也不會腐爛,經得起火燒。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塊重約一千克,每看一塊都要費力地搬來搬去。到現在,發掘出來的泥版,共有近一百萬塊,最大的有2.7米長,1.95米寬,可謂是巨書!

楔形文字是蘇美爾文明的獨創,最能反映出蘇美爾文明的特徵。楔形文字對西亞許多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西亞的巴比倫、亞述、赫梯、敘利亞等國都曾對楔形文字略加改造,來作為自己的書寫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創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於它極為復雜,到公元1世紀,就完全消亡了。
在古代的蘇美爾,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拿著蘆桿或木棒做成的尖頭呈三角形的筆,在泥板上寫字。這種字從左到右橫著寫,每一個筆劃總是由粗到細,象木楔一樣。這就是蘇美爾人留給後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貴禮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蘇美爾文字是逐步產生的,正如我們現在所知,其間由藉助圖形表達某種觀念到文字的出現經過了1000年的演化過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蘇美爾人開始刻圖像於石或鐫印於粘土,以此作為擁有某物的標志:或者用一塊岩石表示「鐵石心腸」,或者用一顆樹表示一幢房屋。
大約500年以後,由圖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時,蘇美爾神廟的管理人員使用許多規范化的簡圖,把它們結合起來保存神廟的財產檔案和商業交易檔案。
盡管這一時期的書寫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徵,但已超越了以圖畫表示人及具體事物的階段,發展到了用圖畫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隻碗表示食物,一個人頭加一隻碗則表示吃的意思。
又過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舊有文字,因為到那時最初的圖畫已變得非常系統化,以致人們不再把它們視為圖畫,而須視之為純粹的符號;這些符號有許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詞,而成為與其他同類符號結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詞的音節符號。
公元前2500年左右,蘇美爾地區的這種文字體系達到了充分發展的階段。楔形符號共有500種左右,其中有許多具有多重含義,這就使得楔形文字體系比後來的字母文字體系要難以掌握得多。盡管如此,在兩千年間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達米亞唯一的文字體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這種文字甚至成了西亞大部分地區通用的商業交往媒介。
從蘇美爾時代殘存下來、在近代被發掘出來的楔形文字文獻都是抄寫在泥版上的。這些泥版中,大約90%是商業和行政記錄,其餘的10%則是對話、諺語、贊美詩和神話傳說的殘篇。
蘇美爾人的對話採用這樣的形式:兩個角色在辯論中站在對立的一方互相駁辯——夏天對冬天,斧頭對犁子,或者農夫對牧人。由於雙方均有許多可以立足的根據,因而辯論通常沒有輸贏。另一方面,殘存至今的蘇美爾諺語則提供了明確的觀點。
一則令人著迷的蘇美爾處世格言這樣講:「僕人呆的地方,必有爭吵相伴;理發師呆的地方,必有毀謗傳出」。
楔形文字流傳到亞洲西部的許多地方,它為人類帶來了文明的「火種」。公元前2007年,蘇美爾人的最後一個王朝衰亡之後,巴比倫王國把這份遺產繼承了下來,並有新的發展。

❾ 世界上最早甲骨文起源哪個國家

5、促進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

閱讀全文

與甲骨文最早是由那個國家創造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