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蒸籠戰術是誰發明的!
應該是囚籠戰術
侵華日軍總司令崗村寧次的一個戰略
❷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是諸葛亮發明的。三國演義中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這就是「饅頭」的起源。
各地稱呼
中國在江浙滬地區,仍然把帶餡不帶湯的饅頭叫做「饅頭」,而不帶餡的叫做「白面饅頭」。而「包」是指帶湯的。如蘇州湯包。這和北方不一樣。北方話中,帶餡的即為「包子」,不帶餡的叫做「饅頭」,北方沒有帶湯的饅頭。詳細稱呼見下表。
其他稱謂
饅頭之稱謂,仍很混亂。如北方之無餡者,有稱作「饃饃」、「卷子」,也有稱作「包子」的。南方之有餡者,也有稱作「面兜子」、「湯包」的。現時不管什麼樣的有餡的無餡的饅頭,其實都距諸葛亮當初創制的饅頭相去過遠。饅頭的饅字,最早作「〔曼字的又換成方〕」。盧湛《祭法》:「春祠用〔曼字的又換成方〕頭。」荀氏《四時列饌傳》:「春祠有〔曼字的又換成方〕頭餅。」
查唐趙璘《因話錄》,則有另外的說法:「饅頭本是蜀饌,世傳以為諸葛亮征南時以肉面像人頭而為之。流傳作『饅』字,不知當時音義如何,適以欺瞞同音。孔明與馬謖謀征南,有攻心戰之說。至伐孟獲,熟視營障,七縱而七擒之,豈於事物間有欺瞞之舉,特世俗釋之如此耳。
❸ 鍋貼是誰發明的
鍋貼是平鍋出現後的產物,始於何時有待探討。但膠東鍋貼安家在大連,這到是有記載的。
民國三十年,福山人王樹茂由魯來遼,定居大連。為了謀生,將膠東傳統鍋貼結合當地習俗加以改進,專營起這一風味麵食。開始時,用手推車裝上爐具、原料、碗筷、佐料,或臨街搭棚、或走街串巷、或趕集廟會。其製法獨特,成品造型新穎,色澤黃白相間,入口焦嫩,鮮美誘人。因其臉上長有淺白麻子,故稱其王麻子鍋貼。1942年,王樹茂購置門頭房,並順勢掛起王麻子鍋貼的牌匾,使膠東鍋貼終於在異地他鄉安家落戶。
❹ 竹木蒸籠是誰發明的
網路上有資料,清乾隆年間一個叫「黃一府」的人發明的
❺ 包子是誰發明的
是諸葛亮發明的,一查,說起包子饅頭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真有著密切的關系。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被稱為「卧龍」。
相傳,在諸葛亮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征討孟獲,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將士們不服水土,多有患病,甚至死亡,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形勢危急。諸葛亮精通天文,對天氣變化非常熟悉,但這突然的變化,他也迷惑不解,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地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生者得勝回朝,死者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又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地既然是冤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了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了。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示,以饅頭為食品。如今,饅頭遍布中國各地,還傳到世界各地,至於其中包含著地諸葛亮地愛民精神,那知道的人也許就不多了。
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寫了《籠餅》詩稱贊,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並注釋:「蜀中殺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和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當然又有一說,稱包子是號稱「點心之王」的白羅家發明的。白羅家是諸葛孔明的專職廚師,做出來的點心曾讓諸葛孔明過江時祭河之用。
❻ 最早的饅頭是誰發明了最早的方便麵是那生產的
饅頭的起源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世人也一直認為是諸葛亮發明了饅頭。因為是民間傳說,無從考證,呵呵。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與西南少族 民族建立良好關系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祭供。"諸葛亮想到這些戰士,為了國家的利益,拋屍他鄉,如今戰爭結束了,將士們得勝回朝,他們卻永遠成為異鄉孤魂,祭奠他們是應該的。他問孟獲用什麼作祭品。孟獲說:"要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祭供才會平安無事,而且來年肯定豐收。"諸葛亮一聽,心裡一沉:這些作祟的既然是冤 魂,如果再用49顆人頭去祭奠,不又是平白無故地增加49個冤魂嗎?這樣循環往復,冤魂就越積越多,瀘水便永無寧日。再說,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決定不以人頭祭瀘水。他來到瀘水邊,只見陰氣四起,惡浪洶涌,士兵和戰馬也處在驚亂之中,看來不祭是不行的。當地土人對諸葛亮說:"上次丞相渡瀘水 之後,水邊就夜夜鬼哭神號。從黃昏至天明,從不斷絕。"諸葛亮心想,看來罪在我身上,怎麼能牽連無辜軍民呢,並決定親自祭供。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 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親自擺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 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作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饅頭作了供品祭祀後被食用,人們從中得到啟 示,以饅頭為食品。 方便麵:日本 面條是日本人的傳統食品。日本人雖然以愛惜時間聞名於世,但即使是在上班的時候,為了能吃到一碗熱面條,他們寧願在飯館前排成一條長龍。這個現象被一家公司的經理安藤百福注意到了。他想:"做面條太費時間,為什麼不可以讓它更簡便呢?那樣人們就不用排隊了。"有了這樣的想法,安藤百福馬上開始試制方便麵。 他在開發之際設定了五個條件:1必須簡便;2必須可口、有營養;3必須能在常溫下長期存放;4必須衛生;5必須廉價。 但是,這種面條並不是一般的面條。安藤百福製造的是一種可以由工廠批量生產的可保存的食品。他買了一台軋面機,開始了試制工作。隨著軋面機軋出的不是一根根面條,而是像泡沫般的團塊。經過復試驗弄清了原因:麵粉中的蛋白質遇到鹽分失去了粘力。於是他先把沒鹽的麵粉製成普通的面條,蒸熟後,浸到醬湯里過一下,面條於是帶上了鹹味。這一雕蟲小技,無異於麵食技術的一場革命。接下來就是如何將面條烘乾,以便長期保存。最初,他曾採取原始的利用太陽光曬乾麵條的辦法, 但這太費時間且需手工操作,不適於工廠化的大規模生產。 他試用過油的辦法,效果良好。油炸後,水分立即蒸發,面條上出現許多細孔,這使面條在 熱水浸泡時吸水很多,很快變松軟,而且過油的面條更富有彈性,味道之好,非普通面條可比。第一批方便麵條便是今日老幼皆知?quot;雞肉方便麵",1958年8月第一次上市銷售。
❼ 饅頭誰發明的
饅頭的起源來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源創造者據說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秋天,諸葛亮採取攻心戰,七擒七縱收服了孟獲後,班師回朝。大軍行到瀘水,忽然陰雲密布,狂風大作,巨浪滔天,軍隊無法渡河。諸葛亮精通天文,但這突然的變化,使他也迷惑不解。他忙請教前來相送、對這一帶地理氣候非常了解的孟獲。孟獲說:"這里幾年來一直打仗,很多士兵戰死在這里,這些客死異鄉的冤魂經常出來作怪,凡是要在這里渡水的,必須用49顆人頭祭供。"諸葛亮想到這祭品用人頭,這代價也太大了。
諸葛亮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一個用另一種物品替代人頭的絕妙辦法。他命令士兵殺牛宰羊,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麵包上麵粉,並做成人頭模樣,入籠屜蒸熟。這種祭品被稱作"饅首"。諸葛亮將這肉與麵粉做的饅首拿到瀘水邊,拜祭一番,然後一個個丟進瀘水。受祭後的瀘水頓時雲開霧散,風平浪靜,大軍順順當當地渡了過去。從此以後,人們經常用饅首做供品進行各種祭祀。由於"首"、"頭"同義,後來就把"饅首"稱作"饅頭"。
❽ 誰發明的饅頭
諸葛亮
饅頭的起源要追溯到三國時代。據《誠齋雜記》載「孔明徵孟獲。人曰:蠻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則出兵利。孔明雜以羊豕之內,以麵包之,以像人頭。此為饅頭之始。」又據明朝郎瑛所撰《七修類移》說:「饅頭本名蠻頭。」當年諸葛亮親自率兵征伐割據於雲、貴一帶稱霸的孟獲,七擒七縱。叛亂既平,凱旋迴師至瀘水時,忽然間狂風急浪,兵難以渡。當地人告訴諸葛亮,說是「猖神」興風作浪,要用七七四十九個人頭及白羊、黑牛祭祀,才能平息風浪。諸葛亮不忍用人頭來祭瀘水,便「偷換內容」而「遷就形式」,有了這樁機巧的發明創造以祭「鬼神」。
諸葛亮始創的饅頭,畢竟須夾入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後人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成了仿天人們俗稱的「饅頭」。而有餡的則被稱為「包子」。
還有一種麵食,叫「開花饅頭」。相傳明太祖朱元璋奪取了天下。在大擺慶功宴時,朱元璋點了一道點心,要吃「白銀如意」。御廚不知怎麼做才好,只有皇後馬娘娘心領神會。原來馬娘娘是洛陽東鄉馬家莊馬員外家的大小姐,她同當時在家當雜工的朱元璋海誓山盟,私訂終身。朱元璋經常幫助廚房燒火,而馬員外的家廚有一款拿手的蒸麵食便叫「白銀如意」,是用發酵的麵粉和鹼水揉勻,去掉酸味再摻上白糖急火蒸熟的,狀如花朵開瓣。馬娘娘熟知朱元璋的生活習慣,便傳旨御廚,授以方法,立即做出「白銀如意」。眾人吃後,贊不絕口。據說此種麵食代代相傳,到清末慈禧太後專權時,每日的早點還離不開「白銀如意」呢,後來,傳到民間,老百姓為順口,改叫「開花饅頭」。
饅頭的由來
饅頭是三國的諸葛亮發明的
話說諸葛亮平定孟獲班師回朝,過瀘水而不得
按習俗需要拿17個人頭祭祀,次日諸葛亮用麵粉合面裹以肉做成人頭狀頂替人頭用以祭祀
自此以後也就有了很多祭祀時除了豬,牛,羊外多了饅頭
另表:饅頭原來是因為做了是頂替用來祭祀的俘虜蠻夷的頭,所以是稱為蠻頭,後改用曼頭用以避諱,再後加了食旁成為現在的饅頭。
---以上來源:旅遊衛視的《怪怪大學堂》,鄙人認為這個節目很有意思,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回答者:夜思寧煙 - 魔法師 四級 8-21 17:32
饅頭是誰發明的?
饅頭,一種經常大家日常比較能夠接受的食物,特別對於北方的人來說。那麼,這么普通而又很適用的食物是誰發明的?
相傳三國時候,蜀國南邊的南蠻洞主孟獲總是不斷來襲擊騷擾,諸葛亮親自帶兵去討伐他。瀘水一帶人煙極少,瘴氣很重而且有毒。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個迷信的主意:殺死一些「南蠻」的俘虜,用他們的頭顱去祭河神。諸葛亮當然不能答應殺「南蠻」俘虜。為了鼓舞士氣,他想出了另一個辦法:用麵粉和成面泥,捏成人頭的模樣兒蒸熟,當作祭品來代替「蠻」頭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後,這種麵食就流傳了下來,並且傳到了北方。因為稱「蠻頭」實在太嚇人了,人們就用「饅」字換下了「蠻」字,寫作「饅頭」,久而久之,饅頭就成了北方人的主食品了。
❾ 哪裡可以買到正宗的竹蒸籠
可以看看羅定的泗綸蒸籠。
泗綸蒸籠,廣東省羅定市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
泗綸蒸籠是羅定市重要的傳統特色產品之一,相傳起源於清嘉慶年間,距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泗綸蒸籠以當地特有的羅竹為主要原料,經手工工藝加工而成,具有天然、綠色、環保等特點,用泗綸蒸籠炊蒸食物,不但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不積聚蒸餾水,不易變餿,耐保溫,而且還可使食物留下特有的羅竹清香。
2011年12月26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泗倫蒸籠」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❿ 虎貝黃家製作蒸籠最厲害的是誰
黃家蒸籠是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鄉黃家村祖傳的傳統工藝藝術產品,由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熟洋村人黃一府發明始創,至今有900多年悠久歷史,黃家蒸籠的製作工藝是柳杉片手縛技藝的典型遺存,在全國民間手工藝中獨樹一幟,仍一脈相承,堪稱民間傳統手工藝中的「活化石」,2009年,黃家蒸籠傳統手工技藝被列入第三批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2年4月18日,虎貝黃家蒸籠協會正式掛牌成立,40多家黃家蒸籠企業結成一體,共謀蒸籠行業發展,至此,黃家蒸籠重又引起許多人的關注。黃家蒸籠產品遠銷韓國、日本、台灣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黃家蒸籠:流傳千年的古老手工技藝
虎貝鄉是我市蕉城區的「好西鄉」,距離市區約50公里路程,過去,這里由於距離蕉城區比較偏遠,少有人了解。而由鄉政府所在地西去20多公里,位於蕉城古田屏南三縣交界的黃家村就更少人至了。黃家是虎貝鄉的大村,這里至今仍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黃家蒸籠製作工藝,這是柳杉片手縛技藝的典型遺存,在全國民間手工藝中獨樹一幟。
漫步在黃家村中,可見其中散布著許多家庭式作坊。許多人家裡的大廳、房間里層層重疊著擺滿了高過人的蒸籠。這些蒸籠大多由柳杉和竹片製成,大小規格不一。小的只有人的一個巴掌大,剛好能放入一個包子;大的一籠可以裝入上百個饅頭肉包。村民說他們以前還生產過一個台灣老闆定製的巨型蒸籠,製作的時候,整個人站在籠箍裡面,都還不用低頭。
除了大小不同,蒸籠的形態和工藝也各有所異,這些來自北京、上海、台灣、香港和國外的不同訂單產品中,有的底屜用的是竹木,有的是陶瓷等,有的籠箍用上了閃亮的鋁片,顯得更為精緻、時尚。如今,隨著生產工藝的發展,蒸籠還成為了品種多樣的工藝品。
黃家蒸籠採用柳杉、毛竹、水藤等特殊材料製作而成,其製作技藝,看似簡單,卻能使其具備易熟保溫、透氣不餿、造型美觀、輕便耐用等優點,用它蒸出來的米飯有一股特有的清香味道,並久置不餿,因此,它一直是閩東百姓喜愛的蒸食佳品,在外國人眼中,它是無化學毒性的良好蒸熟器。
工序80多道,關鍵環節還靠手工
在近年中,黃家蒸籠的生產工序逐漸被一些機械設備代替,但是,許多關鍵環節還是要靠手工才能完成。
黃小化是黃家村的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他從爺爺的手上傳承了這項技藝。他熟練地將一個個圓形的底座安入腰箍中,不一會兒就完成了好幾個,他說就這道工序,他一天一般能夠安裝三十到六十個,但這只是製作黃家蒸籠諸多環節中的一道小工序,事實上,黃家蒸籠的製作技藝相當復雜。
「黃家蒸籠的製作技藝,看似簡單,實則繁難精湛,要憑手工製作出合格的產品絕非易事。」黃北梨(現黃家村黨委書)介紹說,以製作一隻內徑為25厘米的代表性蒸熟器「飯甄」為例,大體來說,先後要經過盤制腰箍、盤制上下墩、盤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盤制籠蓋、插板、制底屜等工序,最後才能完成一隻完整的蒸籠。而每個環節,又包含著十多道小工序,製作一隻原生態的黃家蒸籠,從備料到最後裝入底屜完工,需要多達80多道大小工序。一位師傅要花上整工二日,才可製作出一隻二斗裝(15市斤)的「飯甄」。
「我們要選用的是多年生的桿直、節長、無蟲蝕的成竹,按要製作的大小規格截成一定的長度。」在該村的一處廠房內,一個村民正在用刀熟練地將一段竹子破開,他介紹,先要將竹子開片、去青,製成寬幾厘米的竹片,然後將竹片放到刨床上進行刨光。「過去,這些都是由人工用刀細細加工的,沒有多年的經驗和手藝可不行,現在生產技術先進了,有了機床,加工就省力多了。」
竹片經過機床刨光後,就成為規格一致、薄而柔韌的竹片了,但這些竹片還不能馬上就用,還要經過蒸煮、晾曬、風干,去除多餘水分,這樣做成的蒸籠才能耐久而不變形。用柳杉片製作的流程也與此大同小異。
盤制腰箍也是一道精巧的工藝,其內徑的大小決定蒸籠的大小和容積,其上下沿需分別與上下墩對接,吻合緊密是最為關鍵的。這些腰箍沒有用一根釘,而是用藤條等綁定。首先,將竹片或柳杉木條,按規格盤成一圈或兩圈,然後在接頭處用鑽子打上孔洞,再用藤條穿過其中綁定。這些孔洞的個數和排列也是有講究的,總體說來,有三孔、五孔、七孔,乃至十二孔,不同的孔洞,藤條的綁系方法也不一樣,從而顯現出多種美觀的圖案,既實用又起到裝飾作用。
腰箍製成後,還要盤制上下墩、盤制底座(即水座或下包)等。蒸籠的底屜大多也是用竹子製成的,將竹片按一定形狀切削,打孔後,用竹子穿過其中,或用藤條連結起來,然後裁成適合蒸籠規格的圓屜。過去沒有機器的時候,這些都是純手工完成的,現在有了機器,工人只要將一疊的籠屜放在機床中,腳一踩,機床鍘刀落下,就裁出一片片圓底來。
盤制籠蓋也是一項技術活,將柳杉木條盤成蓋頭圈後將蓋板壓入,使之與上墩伸出的突出部緊密吻合。籠蓋子則是用薄竹條編制後裁切而成,在傳統的手工生產中,不同的編制方式顯現出來的花樣也有好多種,各有特色。
最後一道工序,是將做好的蒸籠進行晾曬、打磨,去除毛邊等,有的還要烙上產品標識,就可以進行成品蒸籠包裝了。
口口相傳900多年,宋時技藝重放光彩
說起黃家蒸籠的風光歷史,黃北梨充滿了自豪。據介紹,黃家蒸籠手工技藝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它早在北宋紹聖四年(1097年),由石洋村人黃一府發明始創。它用原始的方法、原始的工具,並且口口相傳,手把手教,有的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子承父業的傳承方式,卻能經過綿延不絕的流傳,至今仍一脈尚存,堪稱民間傳統手工藝中的「活化石」。
據資料記載,石洋即是黃家村的古稱,又稱熟洋。當地海拔800多米,山嶺連綿,潮濕多霧,氣候濕潤,尤其適合柳杉和竹子生長。豐富的柳杉資源,為黃家蒸籠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原材料,在黃家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製作蒸籠,至清朝乾隆年間,更能製作包括蒸籠在內的碗、杯、盤、盒、碟、瓶、壺等日常器用,這些柳杉製品均可做到隨物賦形,爭奇斗艷,有的甚至成為當時的貢品。到上個世紀末,閩東許多農家人中,還能經常見到使用這些日常器具。
舊時,黃家村人都是用一副挑擔挑著做蒸籠的工具、材料,走街串巷現場製作,在閩東各縣小有名氣,但這並非村民的主導產業。上世紀七十年代,黃家村村民黃北柱辦起了黃家村歷史上的第一家蒸籠廠。
真正形成黃家蒸籠產業規模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1992年,有一位台灣客商,在外地看到了黃家蒸籠,感覺手藝不錯,就找上門來,要求訂做一批竹蒸籠。那次,全村不但圓滿完成了訂單,很多年輕人還借著這一成功啟示,紛紛辦起了自己的蒸籠廠。黃家蒸籠的產業從此不斷壯大,走出了國門,遠銷日本、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等地。
近年來,隨著行業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村民回鄉從事和發展這一行業,如今,在黃家村從事蒸籠製作的家庭達到約三四百戶。黃家蒸籠成了黃家村的主導產業,如今,「黃家蒸籠」這一傳統手工技藝在品牌傳承的道路上越走越順,這項古老傳統技藝得到了許多有識之士的重視,有關部門提出了「五年保護計劃」,希望能延續這一千年手工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