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修行人創造

修行人創造

發布時間:2021-07-13 21:43:18

⑴ 佛法是誰發明

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29歲時因感於人生無常,要求擺脫生死苦惱而出家。
出家後先跟數論先驅阿羅邏和優陀羅學習禪定,又修行了六年苦行,但認為這樣做都達不到解脫,便到王舍城外尼連禪河畔伽耶的一棵畢缽羅樹下坐禪,經七天七夜,對人生和解脫問題進行思考,達到「覺悟」。
此後到波羅奈的鹿野苑地方找到了原先跟他一起修苦行的 陳如等五位侍者,把自己覺悟的內容向他們宣說,收他們為弟子,創立了最早的佛教僧團。

佛法一直存在,有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彌勒佛。

⑵ 請佛教師兄答疑解惑。 在談及對宗教的看法時,星雲大師說,「我覺得神沒有創造人,是人創造

星雲法師,一直都在宣揚因果輪回,人天善法,,這是佛教教理中,最初級的理論,是為了方便接引初學的理論
星雲法師這么說,也只是為了讓初學更容易接受而已

如果上升到大乘佛法,,「佛是人」這個說法就完全反了
人不是人,狗不是狗,,人的佛性是佛,狗的佛性是佛
--------------
至於佛菩薩存不存在
你問的是什麼?
佛菩薩的「樣貌」?
佛菩薩的「神通」?
佛菩薩的「保佑」?

你的身體與思想若在,則樣貌、神通、保佑就在
如果你能發現身體與思想是假的,並證實了,佛菩薩雖然在,但樣貌、神通、保佑就不在了

有緣聽聞《妙印法師-成佛之路》

⑶ 佛教是誰創造的

佛教是佛陀釋迦牟尼立教的。佛陀是覺悟的人。29歲出家修行。每天只吃一麻一麥。苦修6年後一的一天因為身體的羸弱所暈倒在尼禪連河邊。在蘇醒後便接受了牧羊女供養的乳糜恢復了體力。於菩提迦葉的菩提樹下靜坐悟道。於鹿野苑中與佛陀的五位隨從(喬陳如、摩訶男、跋提、婆濕婆、阿說示【馬勝】)講出他在菩提樹下所悟到的法——四聖諦。五位隨從對佛陀所講的法深刻的體悟,便跟隨佛陀修行。這樣才成就了佛教的三寶。佛是釋迦牟尼。法是四聖諦。僧是出家的五位隨從比丘。這樣才確立了佛教。

⑷ 修行達到什麼樣的境界,才算是達到佛法的一階真正的成就

佛學界從來沒有什麼幾階的說法,只有果位一說。
按照大乘的說法,按照從低到高有阿羅漢果位、菩薩果位、佛果位。
而原始小乘佛教,按照從低到高,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原始佛教沒有菩薩這個名詞,菩薩是後人創造的。釋迦摩尼認為佛就是覺悟的人而且只能有一個佛,他認為一切煩惱就是心創造的,只要拋棄一切慾念才能獲得心的解放,心解放了就沒有煩惱了。

小乘裡面最低的須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階,為沙門四果中的初果。這個倒有點類似「一階」。有雲:證須陀洹果者,永不墮三惡道,然而尚須於人、天中往返投生,漸漸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後證四果阿羅漢,方斷盡見思煩惱而永脫輪回。意思是凡夫通過修行斷盡「見惑」,證得以後永遠不會墮入三惡道(畜牲道、餓鬼道、地獄道)。依據任繼愈考證,這段佛經是釋迦摩尼圓寂很久後才有的,不一定是佛祖的本義。
大乘與原始佛教不同,認為人人可以成佛,那麼就需要不斷的修煉,過去方法就是「主敬」、「主靜」。其實知道這個沒有什麼太多用處,修煉佛法是為了擺脫煩惱,就要心無掛礙,總想著「修煉到幾階」了,反而不是真的修煉了。想修煉有成,就要突破傳統的「主靜」思路,不要以為禁慾、不吃肉就是修煉。
俗話說「大隱隱於市」,磨練心靈需要到工作實踐裡面磨練,當修煉的在任何惡劣環境下都「泰山崩於頂而面不改色」,「紅塵中不失本心」,那就修煉到家了。修煉煉的是心,而不是外在形式,比如燒香、拜佛、念經都不是真修煉,淬煉鍛打心智才是真修煉。到了這一步,也不必問幾階了,已經修煉有成了。個人意見,供您參考。

⑸ 開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修行人

凈空法師--- 一個真正修行人,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認真改過,改過就叫做修行。



如果我們一天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換句話說,你這一天沒修行;一年都沒有看到自己的過失,你這一年也沒修行。

1 一個真正修行人,天天發現自己的過失,天天認真改過,改過就叫做修行。如果我們一天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換句話說,你這一天沒修行;一年都沒有看到自己的過失,你這一年也沒修行。

2 我們居住的這個環境,到處都是惡緣,惡緣是什麼?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你要是禁不起誘惑,天天為貪嗔痴三毒忙個不停,你天天往下墮落,你還是免不了輪回,免不了三途!娑婆世界這個因是什麼?就是貪嗔痴三毒煩惱,所以一定要舍。

3 佛法的行門無非是懺悔、改過而已,一天不改過,一天增長罪業,增長迷邪染,增長貪嗔痴!貪嗔痴的反面是戒定慧,換句話說,一切眾生在世間,如果不是每天戒定慧增長,肯定就是貪嗔痴增長。

4 現在的外緣很不好,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我們是哪一方面在增長,哪一方面在衰退?如果我們貪嗔痴天天在衰退,戒定慧天天在增長,這一生就沒有白來,這一生就過得有意義、有價值。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在日常生活當中認真去干!

⑹ 什麼叫修行人

心上無事。南懷瑾說過:修行人是永遠嚴格檢查自己的人。隨時檢查自己的心行思想,隨時在檢查自己行為的人,才是修行人。

中國古人說:「知事多時,煩惱多;識人多處,是非多。」認識的人多了,是非就多;知道事情多了,煩惱就多。所以不是必要認識的人,不必想去交結他;不幹自己的事,不要想去知道它,凡是對於我們的清凈心有妨礙的,都要遠離。

「若專煉心,常搜己過,哪得工夫管他家屋裡事?」真正修道人,就是常常觀察自己的過失;把過失改正過來,就是修行。心上無事,才叫作真修行人,才是真功夫。

(6)修行人創造擴展閱讀: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若專煉心,常搜己過,沒有工夫管他家屋裡事。

粉骨碎身,唯心莫動。收拾心如一尊木雕聖像坐在堂中,終日無人亦如此!幡蓋簇擁、香花供養亦如此!贊嘆亦如此!毀謗亦如此!修行人常常心上無事,時時刻刻體究本命元辰端的處。——盤山禪師

⑺ 如何同時成為一位修行人與生意人

修行修煉者不能聚集物質能量

雪峰

絕大多數的修行修煉理論和實踐都在教導修行修煉者要聚集能量,尤其特別強調不能有房事,否則能量會下泄,也教導人們不要有大喜大悲,否則消耗能量。

是的,從聚集能量而言,歷代的大師們教導的對。

但是,我要問:聚集能量干什麼?聚集了足夠的能量就能成仙成佛前往高層生命空間嗎?

我們來慢慢分析。

首先,金錢財寶產業都是能量,精力精液也是能量,物質的東西都是能量,精神和心靈的東西也是能量。

毫無疑問,作為凡俗人而言,必須聚集能量,尤其是物質能量,否則,人生的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問題就沒辦法妥善解決。但是,對修仙修佛者而言,應該聚集哪些能量呢?

人在什麼境遇下才會開悟?多種境遇下。但有一個境遇不可忽視,那就是能量最缺乏的時候。雄心勃勃的人一旦病倒,他的雄心一般會消減,這時候才會開始探索和嚮往物質世界之外肉體之外的世界,有句話說得好,「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為什麼快要死了就善心出來了?因為快死的時候幾乎沒有能量了,所以就有點開悟了。這就是說,人到了能量越缺乏的時候才會明白人這一生的重點所在,人死一回後才會看破一些紅塵,才會走上正道。

基督耶穌說過,「駱駝穿過針眼,比有錢人進天國還容易呢!」什麼意思呢?意識是說,人擁有的物質能量越多,越難以進入天國。有多少有錢人願意把自己的所有奉獻出去獲得生命的美好未來呢?很少,鳳毛麟角。

事實證明,聚集的物質能量越多,越難以升華生命的品質。只有關閉一扇門,其他門才能打開,一旦把心思、時間、精力聚焦到聚集物質的能量上,天國的門就關閉了。

能量越多是好事嗎?我曾經講過,給一條狗給予山一樣多的骨頭和肉,其能量夠多的吧?有這么多的能量,這條狗能否變成一條龍?結論是不會,不僅不會,它的狗性會得到加強,它覺得當狗就是好。一個人,當他有充裕的生活物資時,也就是能量越豐富越多時,他覺得做人很好,他就不會再去刻苦地修行修煉,當然也沒有機會升華自己了。

男女兩性進行房事後會覺得疲累,這證明能量確實消耗了。但這個能量消耗好呢?還是聚集著不消耗好呢?

不消耗的結果是什麼?脾氣變得暴躁,心理變得不平衡,一個人獨處時容易想入非非,做事時心思不集中,壓抑自己,體驗不到人生的美妙,享受不到人生的歡樂,對美的事物排斥,缺乏對美好生活和未來的嚮往。

消耗的結果又如何呢?脾氣變得平和,心裡變得平衡,做事時能靜下心來,覺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很美好,慾望減弱了,信心增強了,對美好人生和生活的熱望升高了。

沒有科學的證據能證明不消耗性能量就能成仙成佛。男女的瓊漿玉液屬於物質能量,不應該聚集。

結論是:修行修煉者不能聚集物質的能量,而應當聚集精神和心靈的能量。

那麼什麼是精神和心靈的能量?

友情、友誼、與周圍人們和諧和睦的關系、優美的環境、平靜的生活等等屬於精神能量。

無私奉獻、勞動創造、開心快樂、愉悅美妙、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談情說愛打情罵俏等屬於心靈的能量。

我說得對不對呢?「春江水暖鴨先知,」鞋子合腳不合腳自己明白。

⑻ 六道輪回是誰創造的

【今且置悟,只論其迷。其天人修羅,循善品而輕升。地獄鬼畜,由惡業而沉墜。其墜之鬼畜,有輕重之分。而沉乎地獄,無大小之別。總由無明之顛倒,致有獄戶之正邊。故知凡夫由昧心源,而隨妄念。妄造惡業,妄受苦報。不憑至聖之大悲,曷解倒懸之極苦。】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為我們說明六道輪回的由來。六道確實有這麼一樁事,這事怎麼來的,根源在什麼地方,我們要知道。在古代,印度宗教非常發達,修學也確實有成就。世尊出世那個時候,有許許多多的外道,佛家講外道是從理事來建立這個名詞,決定沒有輕視的意思,所以外道指的是心外求法,凡是心外求法的都稱為外道。如果我們學佛不懂得向自性當中求,也向心外求,那也是外道,這個道理我們要明瞭,名詞術語的含義要清楚。這些人他們修定也有相當的定功,佛家講世間禪定,四禪八定他們都得到了。許多宗教的修行人,他們有能力往生四禪天,有能力往生四空天,在甚深定力境界裡面,六道的情形就非常熟悉。他們見到六道狀況不是推想的,也不是用數學推算出來,定中的境界是現量境界,是親眼所看、親耳所聞,但是六道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形成,他不知道。就如同我們現在生活在這個世間,這個社會、這個地球上事物我們都看得清楚,我們都聽得清楚,我們都很明瞭,可是地球從哪來的,地球上這些生命從哪來的,我們不知道。那一些外道的修行人,對於六道狀況就跟我們現前一樣,知其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⑼ 佛教中誰創造了世界

佛教抄說「因緣而生」是襲世俗道理(俗諦),說「緣起無生」是勝義真諦(勝義諦)。

佛教認為所有事物(法)的存在都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假有。一切事物剎那變易,所以「無常」;一切事物不能獨立存在,依靠其他條件才能存在,所以「無我」;沒有本質,所以「無自性」。

事物並非不存在,而是以「空」的形態存在(假有),所以說「色(物質)即是空」。事物雖然沒有本質(自性),卻有現象和作用,所以不是虛無主義、斷滅論。

佛教認為不但世界不實有,而且構成世界的要素——時間、空間、原子、自我、靈魂、神、心、識、語言、善惡、自然、無明等等因緣也不實有,構成世界的因果雖然本質是「空」,但是卻不妨礙因果的現象和作用(不昧因果)。

事物存在的狀態是「空」,這個「空」是不生不滅(涅磐)的,但是眾生於無生滅中妄見生滅,為了區別、擺脫生滅的事物,就需要建立永恆的「造物主」、「靈魂」。佛教以「緣起」為基礎,認為事物本來不生不滅(《法華經》「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不需要建立一個「作者」,而是要求在修行中破除「我執」和「法執」。

對於「緣起」認識很淺,獻丑了。

閱讀全文

與修行人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