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尺是誰發明的
尺子是古代人民長期積累的結果,至於具體發明人,沒有明確的記載。魯班內的一種發明是能正確容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
魯班的一種發明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買到。
帛布尺,又稱裁縫尺或裁尺,與班尺同源於律尺,但非歷代相傳承,年久已失其標准,成為另一尺度系統。
(1)尺寸的發明擴展閱讀:
尺子的注意事項:
1、首先是尺子的使用方法要正確,比如界劃材料的時候最好不要使用塑料尺子,這樣會很容易被刮花的。也有很多的人都會犯一個錯,就是在畫線的時候都會速度很快,然後會因為尺子的滑溜特點而會順著尺子劃過,這樣就會弄花數值了,所以速度適中。
2、尺子最好不要與小刀或金屬文具混在一起放,與筆混在一起一定要套上筆蓋。
3、一定要防止暴曬和長期的日照,尤其塑料尺子的耐溫性能不怎麼樣,會變形
4、最好不要刷子清洗,意思就是盡量不要弄臟尺子。
B. 大號的發明
大號的發明; 大中與(意 Tuba;法 Tuba;德 Tuba;Bass Tuba;英 Tuba;俄 Tyba),也稱「士巴」或「貝司」,泛指若干種低音銅管樂器,是西洋銅管樂器中號體最大、發音最低的一組樂器。大號的前身是蛇形號(Serpent)和奧菲克萊德號(Ophicleide),它們的發音原理與木管樂器相像,由啟閉管側的音孔來縮短或延長空氣柱的長度改變音高,其音響有力,但比較粗獷,與一般的銅管樂器音響不致。為尋求與銅管樂器更為協和的低音樂器,十九世紀的許多音樂家和樂器製造家進行了探索與發明創造,先後出現了邦巴東號(Bombardon)、尤風寧號(Euphonium)和由德國作曲家理查德·與瓦格納(Richard·Waguer, 1813-1883)發明的瓦格納大號(Wagner Tuba)等低音樂器。在音響效果上較前有了明顯的改進。許多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了這些樂器,產生了與銅管樂器相協和的音響效果。 現代大號的發明,通常批的是:1835年由德國樂器製造師·弋特弗里德·莫里茨( Moritz·J·G,1777-1840),根據當時普魯士的一個軍樂隊的音樂監督維爾海姆·旨里德里赫·維帕列赫特(Wieprecht·W·F,1802-1872)的設計草圖,製造完成於柏林的F調倍低音大號。這種大號最初在軍樂隊中使用,它音域較寬、演奏技術也比較靈活,音響效果比較好,得到許多作曲家的贊同,很快就被用進了管弦樂隊中。 薩克斯·阿道夫(Sax·Adolphe,1814-1894)在大號的改進上作出了很大的貢獻。他成功地確定了銅管樂器之間的尺寸比例,形成了七種基本尺寸的薩克斯號(Saxhorn)系列,並於1845年申請了專利。因此,也有人稱大號為薩克斯大號。 蘇薩號(Sousaphone),也叫「扛號」或「圈貝司」,屬於大號的一個種類。由美國著名的軍樂指揮家、作曲家蘇薩·約翰·菲利普(Souai·John·Philip, 1854-1932)發明而得名,他把抱著演奏的橢圓形號體的大號,改造為圓圈狀號體,並能套在身上,背著演奏的大號。既方便了軍樂隊的使用,同時也增強了樂隊的氣勢。1899年發明的蘇薩號的喇叭口是朝左上方的並和號體連為一體。新型的蘇薩號完善於1908年,它的喇叭口和號體是分離的,使用時,將喇叭口組裝到號體上,用螺絲固定,喇叭口在演奏者的頭頂並朝向前方。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音樂的發展,大號樂器一直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現在樂隊中使用的大號,多為倍低音大號。
C. 魯班尺的發明介紹
魯班的發明創造很多。不少古籍記載,木工使用很多的木工器械都是他發明的。像木工使用的曲尺,叫魯班尺。又如墨斗、傘、鋸子、刨子、鑽子等,傳說均是魯班發明的。
這些木工工具的發明,使當時工匠們從原始、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勞動效率成倍提高,土木工藝出現了嶄新的面貌。這裡面都包含著原始的物理科學知識。
魯班還是一個很高明的機械發明家。他製造的鎖,機關設在裡面,外面不露痕跡,必須藉助配合好的鑰匙才能打開。
《墨子》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就是說魯班製作的木鳥,能乘風力飛上高空,三天不降落。這可不可以認為,是原始航空科學的先頭兵。
魯班還改進過車輛的構造,製成了機動的木車馬。這種木車馬由木人駕御,裝有機關,能夠自動行走。
後世不少科技發明家,如三國時期的馬鈞、晉朝的區純、北齊的靈昭、唐朝的馬待封等,都受這個傳說的影響,相繼朝這個方向發展過。
在兵器製造方面,魯班曾為楚國製造攻城用的器械,在戰爭發揮過巨大作用。後來在墨子的影響下,不再製作這類戰爭工具,專門從事生產和生活上的創造發明,以造福於勞動人民。 魯班是春秋時代魯國人,是歷史上有名的工匠。木工行業供奉魯班為祖師。
當木匠在製作供桌神案、門窗傢具時會使用一種長一尺四寸四分的尺子,尺子上不僅有尺寸,還標明有避凶取吉的文字,人們就叫它魯班尺,又叫文公尺。
相傳魯班和文公都是有名的能工巧匠,但魯班總是技高一籌,令文公非常嫉妒。
一次,兩人奉命各自率眾修建宮殿。文公趁人不注意,將魯班用來丈量長度的尺子鋸短,一尺半變成一尺四寸一分。當魯班的徒弟們用這把尺子將木料裁切完畢後,才發現長度不對。時間緊迫,材料用盡,魯班急中生智,把不足的長度用石墩代替,結果更加堅固、美觀。國王十分滿意。當人問他怎麼會有這樣的奇思妙想時,魯班笑答,全靠文公送的尺子啊!從此文公心服口服。這把尺子也就一直流傳至今。
即木工用尺,又稱「角尺」,主要用來校驗刨削後的板、枋材以及結構之間是否垂直和邊棱成直角的木工工具。1魯班尺=0.8市尺
魯班尺產生不久即融合了丁蘭尺,後又融入寸、厘米。是度量、矯正的重要工具。由於其特殊的功能,在風水文化、建築文化中表現最為廣泛。建造房屋和製作傢具時,從整體到每一部位的高低、寬窄、長短,都要用此尺量一下,求得與吉利有關的刻度吻合,避開與災凶有關的刻度,以適應祈求平安吉祥的心理。從所標文詞的內容看,顯然與舊時的星相學相聯系。
魯班尺,亦作「魯般尺」,為建造房宅時所用的測量工具,類今工匠所用的曲尺。它從左至右共分四排,其分別是傳統的寸、魯班尺、丁蘭尺、厘米四種標尺。魯班尺長約42.09厘米,相傳為春秋魯國公輸班所作,後經風水界加入八個字,以丈量房宅吉凶,並呼之為「門公尺」。其八個字分別是:「財」、「病」、「離」、「義」、「官」、「劫」、「害」、「本」,在每一個字底下,又區分為四小字,來區分吉凶意義。其八個字及附帶的小標格分別代表的吉凶含義如下:
1、財:吉,指錢財、才能。
A、財德:指在財、德善、功德方面有表現。
B、寶庫:比喻可得或儲藏珍貴物品。
C、六合:合和美滿。六合為天地四方。
D、迎福:迎接福。福為幸福、利益。
2、病:代表凶。指傷災病患 及不利等。
A、退財:損財、破財之意。
B、公事:多指因公家的事如貪污受賄及案件官司等。
C、牢執:指牢獄之災。
D、孤寡:指有孤獨寡居的行為。
3、離:代表凶,指六親離散分開。
A、長庫:古有監獄之說。
B、劫財:破耗及耗損財。
C、官鬼:指有官煞引起之事。
D、失脫:物品失落、人離散之意。
4、義:代表吉。指符合正義及道德規范,或有募捐行善等行為。
A、添丁:古時生男孩叫添丁。
B、益利:增加了財資利祿。
C、貴子:日後能顯貴的子嗣。
D、大吉:吉祥吉利。
5、官:代表吉,指有官運。
A、順科:順利通過考試而獲中。
B、橫財:意外之財。
C、進益:收益進益。
D、富貴:有財有勢。
6、劫:代表凶,意指遭搶奪、脅迫。
A、死別:即永別。
B、退口:指有孝服之事。
C、離鄉:背井離鄉。
D、財失:財物損失或丟失。
7、害:代表凶,禍患之意。
A、災至:災殃禍患到。
B、死絕:死得乾乾凈凈。
C、病臨:疾病來臨。
D、口舌:爭執爭吵。
8、本:代表吉,事物的本位或本體。
A、財至:即財到。
B、登科:考試被錄取。
C、進寶:招財進寶。
D、興旺:興盛旺盛。 為時下風水師必備之工具。主要用於建造墳墓或奉置祖先牌位及神位時,據以測量,並定吉凶。尺長39厘米,分十格,每一格又分四小格;其十格,各印有代表吉凶之文字,分別是
「丁」:福星 及第 財旺 登科
「害」:口舌 病臨 死絕 災至
「旺」:天德 喜事 進寶 納福
「苦」:失脫 官鬼 劫財 無嗣
「義」:大吉 財旺 益利 天庫
「官」:富貴 進寶 橫財 順科
「死」:離鄉 死別 退丁 失財
「興」:登科 貴子 添丁 興旺
「失」:孤寡 牢執 公事 退財
「財」:迎福 六合 進寶 財德。
以上十字及其小格的字義不難理解,這里就從略了。2011年,中國風水家協會把魯班尺定為風水勘察必要工具。
D. 尺是誰發明的
在人類歷史上使用過的計算工具多種多樣,而計算尺則是最為廣泛使用的重要計算工具之一。早在17世紀初,計算工具在西方國家呈現了較快的發展。首先是聞名於世的英國數學家納皮爾(J.Napier)最早創立了對數概念,並在他所著的書本里還介紹一種新的數字運算工具,既是後來被人們稱為「納皮爾計算尺」的計算工具。這種計算工具由十根長條狀的木棍組成,木棍的表面雕刻著類似於乘法表的數字,納皮爾用它來幫助進行乘除法計算,使數字運算得到極大簡化。然而,納皮爾在數學領域最偉大的貢獻則是他在1614年發表的對數概念,而由他開創的對數概念整整影響了一代數學家,並極大的推動了數學向前發展,而計算尺的基本原理正是應用了對數原理,所以納皮爾的發明也為今後的計算尺發展奠定了基礎。自納皮爾發明了對數概念以後不久即由甘特(E.Gunter)與奧卻德(W.Oughtred)等先後創制了對數尺度及原始形式的對數計算尺。
計算尺的發展是隨著科學技術、生產需要和工藝水平而逐漸進步的,它經歷了三百餘年的發明與創造,經過無數名數學家以及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的不斷努力,特別是二十世紀初至七十年代,計算尺產品已成為計算工具發展歷史上工藝最為先進、製造最為精美、品種最為繁多、使用最為廣泛的計算工具。
E. 在申請專利的說明書中要標明發明東西的尺寸嗎
不用表明尺寸,若尺寸特別重要則可標出關鍵尺寸。
F. 人類發明米,厘米等長度單位有依據嗎,還是為了方便測量
1791年,法國科學家認為地球的大小是不變的,並提出把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的長度定為一米,並用鉑製成了截面為4mm×25.3mm的第一根標准米尺。這根標准米尺就成了世界最早的米原器保存在法國檔案館,「米」這一單位也由此誕生。米原器作為長度單位的基礎,在法國使用了84年。1875年3月1日,法國政府邀請美國、俄國、德國、阿根廷、奧地利、丹麥、比利時等20個國家的代表,在巴黎召開會議,並於同年5月20日(1999年第21屆國際計量大會確定每年5月20日為世界計量日),由20個國家中的17個全權代表簽定了「米制公約」,這個會議上首先統一了長度單位「米」和質量單位「千克」。米制公約簽字國承認了以法國檔案米原器作為長度基準。這次會議上還決定由簽字國共同出資建立國際計量局(BIPM),並確定將局址設在巴黎,其目的是保證米制的國際間的統一和發展。會議還決定以法國檔案米尺為基準製成了30根基準米尺發給各成員國作為備用長度標准。並要求定期送往巴黎與米原器進行比較。
1889年9月20日,第一屆國際計量大會根據瑞士製造的米原器,給「米」的定義是:「0℃ 時,巴黎國際計量局的截面為X形的鉑銥合金尺兩端刻線記號間的距離。」這是國際計量局第一次給「米」下的定義。但因為刻線的寬度影響,科學家對這個米原器的精度感到不滿意。如何提高米原器的精度,又不至於受環境的影響,是擺在科學家們面前的一大課題。
1960年10月的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給「米」下了第二次定義:「米等於氪86原子2P10和5d能級間躍遷所對應的輻射在真空中的1650763. 73個波長的長度。」以自然基準代替實物基準,這是計量科學的一次革命。用光波波長定義「米」的主要優點是穩定、不受環境的影響,只要符合定義規定的物理條件,就能復現。但是在特殊的技術條件下,氪86用起來很困難,仍不是科學家理想的「米原器」,在用了23年後就被淘汰了。
基於光速的不變性和激光的良好單色性等因素,1983年第17屆國際計量大會將「米」定義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時間間隔內行程的長度。」這是米的第三次定義。因為光速在真空是永遠不變的,因而基準米就更加精確了。
我國於1977年5月簽署米制公約並參加了16屆國際計量大會,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同一法定計量單位「米」,大大促進了科技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從馬屁股到光速 看人類科學精神的歷史軌跡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由此可見標準的重要性。但若是了解早期標准制定的隨意性後,人們對於標準的權威恐怕要大打折扣。在容積、重量、長度等標准確定上,長度標準的確定是最早而且最為隨意的。
馬屁股決定火箭助推器寬度
一個廣為人知的經典段子是關於馬屁股的。現代鐵路的鐵軌間距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其原因是因為鐵軌間距採用的是電車輪距的標准。那麼電車的標准又從何而來呢?原來電車的標准又是沿襲馬車的輪距標准。
那麼馬車為何要採用這個標准呢?原來英國馬路轍跡的寬度正是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如果馬車改用其他輪距,輪子很快會在英國的老路上撞壞。那麼英國馬路的轍跡寬度又從何而來呢?答案是古羅馬人。整個歐洲,包括英國的長途老路都是羅馬人為其軍隊鋪設的,而四英尺又八點五英寸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
可以再追問一句,羅馬戰車的寬度又是怎麼來的?答案非常簡單,因為它正是牽引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
段子到這里還沒有結束,美國太空梭的火箭助推器也擺脫不了馬屁股的糾纏。原來火箭助推器造好之後要經過鐵路運送,而鐵路上必然有一些隧道,隧道的寬度又是僅比鐵軌寬度增加一些。
最後,代表著現代科技最尖端的火箭助推器寬度竟然由2000年前的兩匹馬屁股所決定了。
身體部位決定長度標准
馬屁股可不是長度標准確定隨意性的惟一例子。在古時,人的身體及某些部分,甚至某些動作幅度,都能作為長度標準的參照依據。
最早有記載的人為標准物來自古埃及。埃及人用質地堅硬的花崗岩製作了一根長度標准物(Cubit),而這個長度標準是法老的小臂拐肘到中指間的距離,因此又叫腕尺。雖然這個標準的確定相當隨意,但的確解決了很重要的問題。例如金字塔的准確施工得到了保證,胡夫金字塔塔底邊長與平均邊長相差不過0.05%便得益與此。
古希臘人崇尚人體美,於是他們便找來美男子庫里修斯,以他雙手伸開時,兩手中指尖的距離為長度標准,稱一潯。在古羅馬,愷撒大帝以其軍隊行軍時行走兩千步為羅馬里。後來英國人沿用至今,便是英里的由來。
公元9世紀,英皇亨利一世在位時,組織大臣們討論一碼究竟應該為多長。大臣們為此爭論不休,各說各的理。亨利一世急了,他沒想到這么簡單的問題,大臣們居然可以鬧得不可開交。一拍大腿,說道:全都不許鬧,一碼就是我鼻尖到食指尖的距離。於是,碼的標准便伴隨著亨利一世的怒氣誕生了。
英寸的標准則是十世紀英王埃德加的拇指關節長度。但到了14世紀,英皇愛德華二世頒布「標准合法英寸」,即從大麥穗中選取三粒最大的麥粒排成一行的長度就是一英寸。
英尺最先的規定是一個成年人的腳長。但德國人顯然並不滿意英國人的隨意性,他們認為腳的長度因人而異,具體使用時,人們基本都是依據自己的腳長來計算長度,這樣誤差太大。於是在16世紀,他們找了16個從教堂出來的男子,將他們左腳的長度加在一起,再除以16,求得平均腳長。這樣才誕生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英尺標准。
中國長度標準的由來
使用身體和馬屁股來定義長度標準的並不僅限於老外。在中國,情況也基本類似。唐代便以唐太宗李世民的雙步(左右腳各邁一步)為尺寸標准,叫作「步」,並規定三百步為一里。一「步」的五分之—為一尺。唐代—尺合現在0.303米,一里合454.2米。
史書記載,遠古時期,人們便「布手知尺」、「身高為丈」、「邁步定畝」。古人中指中節之長被定義為一寸,直到現在,中醫的針灸中還襲用這個長度標准。
中國最早的長度標准實物是安陽殷墟出土的商尺。這支骨尺由獸骨磨成,尺長17厘米,上面標刻著等長的十個單位。由於史料的缺乏,這根骨尺的原始標准不知從何而來,但根據古人長度標准制定的經驗,很有可能便是哪位老祖宗的手掌長度呢。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紛紛定義自己領土內的長度標准。這個王的手掌,哪個王的小腿,紛紛派上用場,搞得中華大地長度標准極為混亂,給國與國之間的交流造成了極大的不便。待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其他王侯的身體部位才開始退出歷史舞台,統一使用秦國的長度標准。
由此看來,歷史教科書中將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作為歷史功績標載入史,還的確有些道理。
法國人開創「米制天下」
如果沒有法國人,可能今天的人們在生活中,很難擺脫「馬屁股」和「小腿」的尷尬。眾所周知,當今世界採用最為廣泛的長度單位是米制。而米制的確定和廣泛使用,不能不感謝法國人的功勞。
1791年,具有革命思想的著名科學家拉格朗日,在法國大革命勝利後,被選為法國度量衡委員會主席。在他的推動下,法國當局規定:把經過巴黎的地球子午線的四千萬分之一定義為1米。也就是說,1米等於從地球極點到赤道距離的一千萬分之一。
使用與地球周長密切關聯的長度單位,自然高出「馬屁股」和「小腿」許多了。但問題是,如何知道地球經線的長度呢?天文學家約瑟夫·德朗布爾和安德烈·梅尚堅決地接受了這一艱巨任務。在當時歐洲的狂熱革命與紛飛戰火中,兩位科學家冒著生命危險開始了他們細致的勘測工作。
7年後,德朗布爾和梅尚終於帶著勘測資料回到了巴黎。崇尚科學的拿破崙給予了兩位科學家極高的評價:勝利如過眼煙雲,但這項成就將永存於世。
之後,法國度量衡委員會採用兩位科學家的測量數量,用鉑銥合金製成了一根標准米尺存檔。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米原器」。1812年,法國頒布實行米制,並在1837年在全國強力推行,使米制率先在法國紮根。1875年,國際度量衡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會議,確定米制為標准國際長度長度。法、德、美、俄等17國政府代表還共同簽署了《米制公約》。
光速取代「米原器」
隨著科學技術對於長度標準的精確度越來越高,米原器開始逐漸顯得不能適應科技的需要了。起初,法國政府還依據米原器製作了幾十根米尺,紛發給《米制公約》各成員國,並規定定期回來接受校正。但採用實物作為長度標准,其誤差開始不能被追求精確的科學家們接受。
由於米原器的截面存在,米原器的標准長度便被人質疑。於是,一種更加精確且不會損壞的自然基準開始應運而生。1960年第11屆國際計量大會上,科學界重新規定了米的標准。新標准規定,在真空中,氪86(氪一種同位素)發出各向同性的橙色光波長的1,650,763倍為1米。顯然,這個規定擺脫了米原器截面誤差的困擾。
但氪86的光波長度的確很難獲得,各國在使用過程中也感覺並不方便。於是,人們想到了真空中的光速是恆定不變的。1983年,國際計量局又重新定義了米的標准。即:真空中的光,在299792.458分之一秒內通過的行程長度為1米。這個標准被一直沿用至今。
G. 專利申請:關於發明的尺寸如何標注如果發明一個水桶,是否要註明它的尺寸
發明或者實用新型要標注尺寸,一般都是在具體實施方式中體現,不要在權利要版求和說明書中體現,如權果非要保護這個尺寸那麼在權利要求中限定一個合適的尺寸范圍,因為如果限定一個具體的尺寸,那麼只能保護這個具體的尺寸,而且審查的時候也會陷入沒有創造性的弊端中,單單一個具體的尺寸很容易避開且不會侵權,除非你的尺寸一定是這個標准,不管產品整體的尺寸有多少變化,你需要保護的尺寸就是不變的,那麼還有可能得到保護。
H. 尺子是誰發明的
傳說是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發明的尺子,但無從考證,可以理解為古人智慧和經驗的結晶。
I. 尺子誰發明的
尺 子 魯班的另一抄發明標志是能正確畫出直角的三角板,也被稱為班尺,它能告知工匠哪些尺寸是不規則的,以及根據占卜的規則(風水)哪些是不吉的。這些尺子在今天的香港仍能買到。鋸對於鋸的發明魯班是非常重視的。或是受一片齒形邊的草葉割 破了手指的啟發,或是看到一隻蟋蟀用其鋒利的牙齒切割並吃掉食物而離去。不管怎樣,多數描述如下。魯班和工匠們遇到一個任務,要求他們砍伐大量的木材。一連砍伐幾天,他們都已筋疲力盡,所用的斧頭也鈍了。這時,魯班忽被一片草葉割破了手指,他當即想:照這樣子做成個工具砍伐木材定是個好辦法。他選了一片竹子,用斧子在其邊緣砍了一行牙齒。這個新鋸很容易鋸斷樹皮,當他來回橫鋸此樹時,軟的竹齒很快就磨光了。然而這卻證明了鋸可斷木的原理。於是魯班放下手中活去鐵匠那裡,讓他准備一塊象斧頭一樣硬和鋒利的鐵板,然後弄成齒形。魯班有了這個人工製做的第一個鋸片,將其用在一個木屋架上,便可准確而不費力地切割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