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棄發明耕種出自哪篇故事
出自司馬抄遷所著《史記》襲中《周本紀》根據《尚書·堯典》及《尚書·皋陶謨》所載。
後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棄,出生於晉南翼城棄里村,後在稷山(今山西稷山縣)為農官(官名後稷),被稱之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
司馬遷的《周本紀》根據《尚書·堯典》及《尚書·皋陶謨》篇載「後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長兄帝摯九年讓位於四弟唐堯,帝堯知棄懂得稼穡之道,便舉為「農師」,封以周氏。帝舜時,黎民百姓缺糧,帝命令他播種百穀,並封他於邰(相傳今陝西省咸陽市武功縣西南),號曰「後稷」。
⑵ 誰發明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耕種方法
棄發明了一些前所未有的耕種方法。
棄,後稷,周朝的始祖,姬姓,名棄,出生於晉南翼城棄里村,後在稷山(今山西稷山縣)為農官(官名後稷),被稱之為稷王(也做稷神或者農神)。
母為帝嚳高辛氏元妃有邰女姜嫄,出生於古邰城(今陝西武功縣西南)。曾經被堯舉為「農師」,被舜命為後稷。後稷教民耕種,被認為是開始種稷和麥的人。
(2)發明種植棄擴展閱讀:
棄大量種植稷谷,成熟收獲後去皮煮食,感到香味可口能充飢。但當地靠漁獵為生的人們卻看不慣這些,故意踐踏他的稷田,使棄十分傷心。
為了讓姬棄依天順時,教民稼穡,堯帝命羲仲、姜叔、和仲、和叔四人(史稱羲和)分駐至稷山汾北的高渠、東庄、西社一帶,按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觀察星象變化、晝夜長短和鳥獸毛羽更換等觀象,確定時令。
⑶ 我有一項發明,關於種植的,可靠!
那要看你的這個改進具體改進的是什麼東西,改進的核心是什麼。是方法上的改進還是技術上的改進。如果符合專利申請條件,是一種方法的話,可以申請發明專利,如果是一種技術上的改進的話一般是實用新型。
⑷ 種植牙技術發明的時間有多少年
一般認為,上世紀50-60年代,是種植牙理論產生和逐漸雛形的時間。
⑸ 種植 發明者是誰
是莫爾斯。。。。。。。。。。。。。。。。。。。。。。。。。。。。。。。。。。。。。。。。。。。。。。。。。。。。。。。。。。。。。。。。。。。。。。。。。。。。。。。。。。。。。。。。。。。。。。。。。。。。。。。。。。。。。。。。。。。。。。。。。。。。。。。。。。。。。。。。。。。。。。。。。。。。。。。。。。。。。。。。。。。。。。。。。。。。。。。。。。。。。。。。。。。。。。。。。。。。。。。。。。。。。。。。。。。。。。。。。。。。。。。。。。。。。。。。。。。。。。。。。。。。。。。。。。。。。。。。。。。。。。。。。。。。。。。。。。。。。。。。。。。。。。。。。。。。。。。。。。。。。。。。。。。。。。。。。。。。。。。。。。。。。。。。。。。。。。。。。。。。。。。。。。。。。。。。。。。。。。。。。。。。。。。。。。。。。。。。。。。。。。。。。。。。。。。。。。。。。。。。。。。。。。。。。。。。。。。。。。。。。。。。。。。。。。。。。。。。。。。。。。。。。。。。。。。。。。。。。。。。。。。。。。。。。。。。。。。。。。。。。。。。。。。。。。。。。。。。。。。。。。。。。。。。。。。。。。。。。。。。。。。。。。。。。。。。。。。。。。。。。。。。。。。。。。。。。。。。。。。。。。。。。。。。。。。。。。。。。。。。。。。。。。。。。。。。。。。。。。。。。。。。。。。。。。。。。。。。。。。。。。。。。。。。。。。。
⑹ 水稻是誰發明種植的拜託了各位 謝謝
中國水稻栽培歷史悠久,在《管子》、《陸賈新語》等古籍中,均有約在公元前27世紀的神農時代播種"五穀"的記載,稻被列為五穀之一。《史記·夏本紀》關於"禹令益予眾庶稻,可種卑濕"的記載,表明公元前21世紀,中國人民就已經開始和自然作斗爭,疏治"九河",利用"卑濕"地帶發展水稻。距今約4200餘年前,水稻栽培已從長江中下游推進到黃河中游。到了戰國時期,由於鐵制農具和犁的應用,開始走向精耕細作,同時為發展水稻興修了大型水利工程,如河北漳水渠(公元前445~前396年)、四川都江堰(公元前256年)、陝西鄭國渠(公元前246年)等。西漢時四川首先出現了梯田。6世紀30年代,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專述了水、旱稻栽培技術。晉《廣志》中並有在稻田發展綠肥,增加有機肥源,培肥地力的記載。反映了當時的種稻技術已有一定水平。魏晉南北朝以後,中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唐宋六百多年間,江南成為全國水稻生產中心地區,太湖流域為稻米生產基地,京能軍民所需大米全靠江南漕運。當時由於重視水利興建、江湖海塗圍墾造田、農具改進、土壤培肥、稻麥兩熟和品種更新等,江南稻區已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拼作栽培體系。中國稻種資源豐富,到明末清初《直省志書》中所錄16個省223個府州縣的水稻品種數達3400多個。另外在育秧、水肥管理等方面也都有了新的進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在繼承和發展過去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使稻作生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至1984年全國水稻栽插面積達3317.8萬公頃,平均每公頃產量為5370.0千克,稻穀總產量達到17825.5萬噸,分別比1949年增加約29%、170%和266%。
⑺ 種植、養殖技術的發明對人類的生活產生了哪些影響快快快,急啊!!!!!!!!!!
那時人類的2大從野蠻社會走向文明社會的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基本所在。
⑻ 上下五千年中發明種莊稼的人是什麼什麼氏
水稻 神農氏 麥子 後稷
水稻是中華文明最早種植和發展的,不過麥子種植是從西域傳入的。
⑼ 人工種植蟲草的發明人是誰
人工種植的是北蟲草,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有人種植了,我本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也種植過一些,後來覺得其葯用價值太實在低,就放棄種植了。具體是誰發明的,現在查不出來,但絕不可能是現在還活著的某個人研究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