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學創造的內涵

文學創造的內涵

發布時間:2021-07-13 21:05:09

⑴ 文學創造 文學話語的獨特性是什麼

一種新的述說方式,而且要有美感,給人以享受

這是個人以為

⑵ 作品創作內涵是什麼意思

作品創作內涵是指:創造以一定有形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智力成果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和想法。

作品簡介:
通過作者的創作活動產生的具有文學、藝術或科學性質具有獨創性而以一定有形形式復製表現出來的智力成果。根據大多數國家的版權法(見著作權)和主要國際版權公約的規定,可以受版權保護的作品包括小說、詩詞、散文、論文、速記記錄、數字游戲等文字作品;講課、演說、佈道等口語作品;配詞或未配詞的音樂作品;戲劇或音樂戲劇作品;啞劇和舞蹈藝術作品、繪畫、書法、版畫、雕塑、雕刻等美術作品;實用美術作品;建築藝術作品;攝影藝術作品;電影作品;游戲作品;與地理、地形、建築 、科學技術有關的示意圖 、地圖、 設計圖、草圖和立體作品。

創作簡介:
指創造文學藝術作品,也可作文藝作品。創作是我們造型綜合能力與藝術創造能力的集中體現。在學習創作的過程中,能夠同時滿足我們對於求知和創造的快感需求。

內涵簡介:
內涵是一種抽象的感覺,是某個人對一個人或某件事的一種認知感覺,內涵不是廣義的,是局限在某一特定人對待某一人或某一事的看法。內涵不是表面上的東西,而是內在的,隱藏在事物深處的東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科學界的定義是:主體里的癮魂、氣質、個性、精神被我們用情感的概念,創作出來的一切屬性之和。
內在的涵養。一個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的總和,也就是概念的內容。

⑶ 文學創造的主體的基本概念

文學創造的主體是什麼

1、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即作家這種特殊的生產者。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稱為主體。只有當人處於與特定客體的特定關系中並對客體的主動、主導地位具有主體性時,人才是真正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所以,我認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例如,巴爾扎克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人間喜劇》,那麼巴爾扎克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

2、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3、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

首先每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不可重復的「自我」,都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自由創造,因此他們的作品無論就內容或形式來說,都烙下了獨創性的印記,都表現出個人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創作個性。不同的文學創造主體就有不同的藝術格調的作品,如魯迅和周作人兄弟,早期經常生活在一起,但寫起文章來,一個沉鬱、辛辣,一個平和、沖淡;一個關心民間疾苦,一個崇尚親適趣味,他們在政治上分手之前,情趣就不一樣。

有些作家寫同一題格,但意味卻並不相同,如朱自清與俞平伯曾同游秦淮河,各寫一篇《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兩篇散文都寫出了時代的苦悶情緒,但朱文清新,俞文朦朧,朱自清從秦淮河現實的紛擾中感到了「歷史的重載」,甚至以為碧陰陰的|、厚而不膩的秦淮河水「是六朝金粉所凝」,俞平伯則在「怪異樣的朦朧」中悟出空幻的哲理。

任何個別的作家、詩人都不可能是生活在社會和一定社會關系之外的孤立的個體,都不可能是封閉在自我意識中的神秘的精靈;他們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和評價以及運用文學語言反映生活的技巧、風格,都受到時代精神、社會意識、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階級意識等因素的影響,正如契訶夫所說:「文學家是自己的時代的兒子,因此應當跟其他一切社會人士一樣受社會生活外部條件的制約。」從屈原到魯迅,從荷馬到海明威,任何一位作家、詩人,他們都既是個別的人,又是一定的社會人,他們的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既是個人的,又是一定時代精神和社會意識的折光。例如魯迅選擇阿Q這樣的人物,就與當時辛亥革命的失敗和國民心靈普遍麻木的社會生活情景密切相關。

⑷ 為什麼 說文學創造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創造活動

一、精神生產與物質生產
按照馬克思對社會歷史客觀過程的分析,人類生活可以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大領域,人類為了滿足自身這兩種生活的需要,必然要從事物質的和精神的生產,這就構成了人類社會生產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一)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的內涵和關系
物質生產指的是人類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質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界的物質改造活動.
精神生產指的是人類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資料而進行的對於自然、社會的觀念活動.科學、哲學、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藝術等活動都屬於精神生產.
精神生產的產生和發展始終是以物質生產為前提和基礎的.
精神生產的歷史發展和變化,不同歷史形態下精神生產的不同性質和特徵,從根本上說是被物質生產所決定的.
另一方面,精神生產一旦從物質生產中分化出來,它就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主要表現在:
精神生產的繁榮發展並非與物質生產絕對同步.這是因為,物質生產對精神生產的作用是間接的,影響精神生產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就精神生產本身而言,它們都有自己的歷史繼承性,都是在繼承前人積累下來的精神資料的基礎上發展的;同時,它又有自己特殊的社會歷史文化條件,深受這種條件的影響,這樣,精神生產就有了「自己的獨立的發展道路」.
精神生產的獨立性還表現在,它一旦從物質生產中獨立出來,就反過來對物質生產發生作用.
(二)精神生產的特殊性
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作為人類兩種基本的生產方式,它們有著共同的性質和規律.首先,兩種生產都作為人的生活活動,具有人的生活活動的一般特點,這就是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其次,兩種生產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活動.但是,精神生產作為「特殊的生產」

⑸ 文學創造的客體的含義

文學創造活動的性質與創造者和創造物有關,這是沒有疑問的。創造者是主體,創造物是客體。因此,考察文學創造主客體的性質,是必要的。
學習這一部分,我們把文藝理論史上相關的觀點加以介紹和評說,最後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為根據作出結論。有三點需要注意:
第一,中外古代文藝理論中雖然有說到文學創造主體客體的內容,但是並沒有主體客體這樣的概念,沒有分為主客體去認識這樣的認識方式,這種認識模式是現代人的。以創造活動及其主客體這種三分模式來理解文學生產,顯得較有條理。不過,這種理解立場是一種只是為著理解的理解立場,而不是為著文學創造實踐的理解立場。兩種認識立場所要追究的問題是不同的。
第二,文學創造的主體與客體是兩個很大的范疇,各自包含的內容很多。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會得到更多的認識結論,因此,教材所列舉的觀點,即使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也不能說把文學創造主客體的含義都說完了,都說准了,新的認識角度和新的認識結論的可能性都還存在著。
第三,教材的許多說法和概念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如本節說:「人類任何生產都是主客體相統一的活動。」用「統一」、「矛盾」這類詞語來說明事物之間的關系,是非常模糊而具有多義性的。「統一」是表示兩者保持一致呢?共處一體呢?混合在一起呢?一方從屬於另一方呢?相互作用呢?還是一方作用於另一方呢?行文中需要推敲的道理和用語很多。文學概論課本來有很多似是而非的知識,如果不加推敲,所接受的知識更模糊,更沒有用處。

一、文學創造的客體
什麼是文學創造的客體?教材說「即文學反映的對象」。這樣理解客體是偏狹的,應該說,除了主體和創造活動以外,主體在創造活動中所處理的對象,都屬於客體的范圍。這樣去看客體,就應當包括:1、反映對象;2、加工的成品即作品;3、把反映對象製成成品的材質即語言。但教材賦予「文學創造客體」的內涵只是第一項,未涉及2、3項,下面我們也就只談論文學的反映對象。
(一)關於文學創造的客體的種種解釋
1.客體即「自然」說
這一派的觀點可以概括為:文學的客體是獨立於人之外的自然。需要注意的是,教材把有些主張文學反映社會生活的觀點(如萊辛、巴爾扎克)也歸入「自然」概念之中,所以「自然」前面加上「獨立於人之外」的限制,因為不僅自然界的自然,人類社會生活也可以說是獨立於人之外的。
A、西方文論中的「模仿論」。代表者,從公元前六世紀的赫拉克利特、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達芬奇、塞萬提斯、巴爾扎克等等都持這樣的觀點。
B、中國文論中「觀物取象」說。在中國,如《周易·系辭》、畫論中的觀點、詩論中的「物感」說等等。《樂記》、《文賦》、《文心雕龍》、《詩品》都有這種觀點的表述。
這一學說認為,文學的客體是獨立於人之外的自然。這里的「自然」最初指的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界,後來泛指社會生活。
評價:這一派觀點的意義在於,它肯定了文學創造與客觀存在之間的聯系是對的,初步認識到了文藝創作的客觀源泉;它的缺陷是,對「自然」的內涵缺乏確切的規定,無法區別文學生產客體與其他精神生產客體,對文學作品內容內指性蘊涵解釋較為含混。
2.客體即「情感」說
這一學說認為,文學是人的內心世界的表現,文學客體即人的心靈。與客體即「自然」的文學觀相對立的,這一派文學客體觀念,具體的主張很多,但可以籠統概括為:文學客體即人的心靈。至於文學反映人的心靈中的什麼方面,則有的側重主張反映思想理性,有的側重主張反映人的意志抱負,有的側重主張反映人的無意識,等等。其中主張文學反映人的的情感,這種意見比較普遍,影響較大,教材著重闡述的是這一種見解。
A、中國傳統文論中的「言志」說、「緣情」論等。從古老的《尚書·堯典》中的「詩言志」,到明清詩歌創作中的「性靈」、「格調」派,都可歸入文學反映人的情感這一派意見。
B、西方文論自18-19世紀浪漫主義思潮興起以後主張「創作是作家情感的流露」。 現代主張者的理論更深刻而有系統性,20世紀以來蘇珊·朗格、艾略特等文論家有對情感進行了進一步的深化。
評價:人的情感、心靈,作為文學反映對象之一,無可非議。但是,如果把情感、心靈作為文學唯一的反映對象,割斷情感與社會社會生活的聯系,或否定客觀世界是文學的根本對象,那就不對了。這一學說只看到了情感在文學活動中的重要性,而忽視了情感產生的客觀前提及其它客觀存在的制約因素。
3.客體即「原始意象」說
這是一個特殊的理論派別,它的提出者是精神分析學派大師弗洛依德的學生榮格。表現了對文學原始根基的追求,受到了結構主義語言學轉向的影響。該理論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是亘古不變的神話主題及原始意象。
這一理論的根本問題在於,其核心概念「原始意象」,其所指事實是無法用科學方法證明的,他們的立論建立在對古往今來一些文獻紀錄的現象作想像的聯系。「原始意象」究竟是這派學者心造的理論幻象,還是社會歷史中實際存在的事實?正如基督徒把上帝的存在說得確鑿無疑,局外人仍然不免惶惑一樣,文學作者如果靠捕捉原始意象去完成創作,未必比等待上帝賜福更靠得住。
這一理論揭示了人的文學創作活動中深層心理體驗產生基礎及其重要性,但具有明顯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傾向。
(二)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特殊的社會生活
1.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客體和唯一源泉。
A、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客體。
社會生活是人在一定的現實關系中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總和。
文學藝術作為一種意識活動,它既可以把物質世界作為創造的客體,也可以把客觀存在著的特定社會意識、社會心理、文化氛圍、歷史情境和作家個人對生活的體驗等作為創造的客體。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社會生活,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相統一的社會生活。所以,社會生活是文學創作的客體。
B、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唯一源泉。
第一,從生產過程來看,社會生活是文學創造的唯一源泉。
第二,從創作題材看,無論是現實主義、還是浪漫主義、神話題材、科幻小說,其創作內容、對象都來自於社會生活。神話、童話、神魔小說、科幻小說的創造同樣來源於社會生活。以《西遊記》為例。
第三,反對錯誤傾向:文學創作來自於書本資料或前人的創作。
2.作為文學創造客體的社會生活的特殊性:
A、文學創造的客體是整體性的社會生活。
所謂整體性指文學家把社會生活作為完整的對象加以反映,而不是把社會生活分割開來,進行分門別類的反映。這一點是文學創作和其它精神性活動的重要區別所在。
B、文學創造的客體是具有審美價值的或經過審美提煉而具有審美價值的社會生活。
紛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以不同的目光審視時,會獲得不同的美、丑的評價。就本質而言,客觀事物本身無所謂美與丑。蒼蠅可以傳播疾病,從自然科學角度甚至從人文學科角度來審視,蒼蠅也很難說有美的價值,但文學家卻不然,《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會且歸來,無庶予子憎」蒼蠅成為夫妻之間述說衷腸的興起之物,它有什麼丑的呢?
C、文學創造的客體是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
文學所反映的自然、社會生活雖然廣袤,卻是以人為其核心和最終的歸宿的。即使那些妖魔鬼怪、乃至自然景觀,無不投射著人的影子,人的情感靈魂、人的思想。哲學也研究人,但這個人是抽象的「人」,是概念的「人」,文學表現的是具體的、活生生的、有思想的、有情感的個體的人。
這個問題可以分三步來理解:
第一,作家體驗過的社會生活作為文學創造的客體,按我們在上面分析的客體存在系列狀態,屬於哪一種存在狀態?顯然屬於「自為的反映對象」。
第二,「體驗」的心理含義及其活動意義是什麼?
「體驗」是一種心裡活動。在這種心理活動中,主體要認識生活現象的性質和意義,產生一定的情感和態度,並對生活現象作出情感的、道德的和審美的評價。這種體驗活動是文學和其他藝術創造所特有的心理活動,是必須有的心理活動,是文學創造的特徵性活動。與科學生產比較起來,科學家對自己的研究對象並不必須作體驗活動,但是必須作分析、實驗之類的認識活動。
第三,被體驗過的社會生活與自在的社會生活有何區別?
與客觀自在的社會生活比起來,被體驗過的社會生活經過作家的評價而賦予了情感的、道德的、審美的價值,由於作家的認識、情感和態度的作用,必然使它具有更明顯的社會意義,帶有作家的主觀色彩。

二、文學創造的主體
(一)關於文學創造的主體的種種解釋
1.主體即「摹仿者」與「創造者」
「摹仿」與「創造」在這里是用於說明文學創造活動性質的概念,這兩個詞在含義上是對立的。他們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對文學所摹仿的對象有不同的看法。這是用文學創造活動的性質來給作家定性。
A、 「摹仿者」:古希臘到十七世紀——強調世界的作用(具體看法各家觀點有異)
西方的「模仿論」中,認為藝術是對自然的模仿,而作家、藝術家就是「模仿者」。如柏拉圖的「摹仿說」、亞里斯多德的「摹仿」說等。認為文學創造活動的性質是摹仿外在的對象,持這種觀點的人自然就認為作家是摹仿者。
主張這一觀點的人主要是西方古代的文藝理論家,代表者主要有赫拉克利特、德謨克里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阿爾伯蒂、達·芬奇、錫德尼、狄德羅。
B、「創造者」:啟蒙運動與浪漫主義;藝術想像——強調作者的作用
「創造說」興起於18世紀,對「模仿說」的批判,是在反對「摹仿說」中崛起的。該學說在尊重客體基礎上,發揮想像力、抒情感滲透的創造性主體。代表:歌德、黑格爾、華茲華斯、柯勒律治。例如:歌德:藝術家既是自然的奴隸,更是自然的主人;藝術家的本領是駕馭自然、創造自然。黑格爾:藝術是對自然的征服,藝術作為一種想像是真正的創造。
對「摹仿者」與「創造者」理論的認識與評價
第一,摹仿者理論突出了主體觀察生活、復制生活的重要性,強調了創作的客觀前提與來源;但忽視了主體的才性和主動性,將藝術家降為工匠;
第二,創造者理論突出了主體的創造才能和天才因素,但相對忽視了物質客體的存在,以至於具有「自我表現」的傾向。
(二)主體即「旁觀者」與「移情者」
「旁觀」與「移情」也是一組有一定對立性的概念,它們也是對文學創作活動性質的說明。用「旁觀」與「移情」說明文學創造活動,比用「摹仿」與「創造」說明文學創造活動,更具有近代理論的深刻與細致。
1.「旁觀者」—— 審美非功利性與心理距離說
西方:畢達哥拉斯——康德(審美無利害、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叔本華(旁觀者、靜觀)——布洛(審美心理距離說)
中國:莊周哲學中的「虛靜」理論——蘇軾的「游心物外」主張——王國維的「無我之境」學說。文學創造活動擺脫利害關系,這是主體具備審美心態的必要條件。莊子很多寓言非常細膩地說明了這個道理。意識到這一點,思想已經很深刻細致了。
西方和我國都是說要排除利害觀念的干擾,保持心境的寧靜。這都與「旁觀」的含義是一致的。該學說與生活保持一定距離,以審美眼光和態度對待文學生產客體的創作者。
2.「移情者」—— 情感外射
「移情」說對文學創造活動的說明也是很深刻的。理論提出者及基本觀點見教材114頁第3段。如19世紀末,立普斯提出了「移情說」:人們在對周圍世界進行審美觀照時,不是主觀地被動感受,而是自我意識、自我感情以至整個人格的主動移入;而通過「移入」使對象人情化,達到物我同一,「非我」的對象成為「自我」的象徵,自我從對象中看到自己,獲得自我的欣賞,從而產生美感。審美主體包括藝術家就是移情者。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德國的費舍爾父子、伏爾蓋特,後經克羅齊、科林伍德等人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熟。。按照移情說的理解,「感時花濺淚」是詩人把自己的感情移入到花中去了。該學說認為「文學生產主體是一移情者,他使對象具有人情化。」案例:《葬花詞》中的移情現象簡析 。
對兩種對立學說的認識與評價
第一,旁觀者理論指出了創作主體的非功利心態,審美與認識評價是統一的;但具有明顯的超社會現實傾向和「為藝術而藝術」的趨向。
第二,移情者理論注意到了文學活動中創作主體的情感活動因素;不足在於片面誇大了這一因素,具有唯心主義趨向。
(三)主體即「集體人」
這是前面介紹文學創造客體中,「原始意象」說的主張者榮格的觀點。
榮格所說的集體無意識是一種「由各種遺傳力量形成的心理傾向,意識即從其中發展而來。」在人體的生理結構中,我們發現了早期進化階段的痕跡。我們可以推測,人們心裡在它的接都內部同樣與種系發生的規律一致。神話主題也市場穿著現代外衣出現,在文學研究中,研究這些集體無意識的表現,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們是對意識清醒時的態度的補充性。
1、內涵:作家是體現著人類集體無意識的精神生活的人,其提出依據是榮格的「原型批評」理論;
2、提出過程及代表人物:20世紀初,榮格提出;20世紀中期,朗格將其發展,「藝術是人類普遍情感的表現」。
3、評價:其提出有助於克服前此的「自我表現」理論的不足;但同時,否定了藝術主體的現實性、具體性、個性和創造性,片面而抽象。
(二)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1.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
藝術生產者:文學創作主體是指已經處於創作活動過程之中的作家個體。作家並不等於創作主體,因為主體只是相對於客體而言的。一個人曾經寫過一些小說,盡管他也許早已不再寫小說了,人們還是可以稱之為作家,但他已不再是創作主體了,因為只有相對於創作客體,並處於創作過程之中的作家才是創作主體。一個作家即使依然進行著文學創作,但是當他從創作過程中抽身而出時,例如他去從事體育鍛煉或其他日常事物時,他也就不再是創作主體了。一旦他重新回到創作過程中,他就又成了創作主體。所以說,創作主體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
A、內涵:具有主體地位、具有自由自覺性和創造性的生產者。
B、同物質生產主體的區別:勞動生產性質、方式上差異使得勞動生產主體不同。我們認為,只有處在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應具有「主體性」。 精神生產者。
C、作為文學創造主體不僅是指處於文學創造活動中,而且還不能是被動的,受脅迫地從事文學創造活動。這因為在受脅迫情況下個人的活動心理發揮的不正常。教材認為,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這觀點其實也是來自馬克思。馬克思所說的「自由」,包括不受他人脅迫和不受自己利益動機的脅迫,其含義與上述的「旁觀者」的觀點是相通的。
總之,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即作家這種特殊的生產者。人並非任何時候都可以稱為主體。只有當人處於與特定客體的特定關系中並對客體的主動、主導地位具有主體性時,人才是真正的主體。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所以,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例如,巴爾扎克寫出了偉大的作品——《人間喜劇》,那麼巴爾扎克就是文學創造的主體
2.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A、人類掌握世界的活動及主體在該活動中的地位
第一,人類掌握世界活動的類別:物質實踐活動、認識實踐活動和價值實踐活動;
第二,主體在各類活動中的地位。物質實踐活動——實幹家、行動者——物質改造;認識實踐活動——思想家、理論家——觀念活動;價值實踐活動——倫理道德、情感評價、審美價值判斷——體驗者。
B、文學生產主體即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
第一,文學生產主體是特殊的體驗者和評價者,需要充分調動情感因素、全身心投入創造活動之中。
第二,文學審美評價與認識活動的關系,審美活動中包含著認識因素。
第三,文學審美活動與物質實踐活動關系,審美活動中含有實幹家成分。
第四,文學創造主體是三者的有機統一,是一個以審美評價為核心的創造者。
3.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
A文學生產主體是具體的人
第一,生產主體的性格、生活經歷、創作個性等都是具體的;
第二,但需要反對「自我表現」理論。
B文學主體是社會的人
第一,「就其本質而言,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合」,即人是社會的存在物;
第二,社會性因素(時代、民族、地域、階級階層、社會思潮等)對文學生產者的影響。
C文學生產者是具體的、社會的人的有機統一
案例:曹雪芹創造《紅樓夢》。

三、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
馬克思把藝術創造看做是一種藝術「生產」,這就意味著藝術創造(包括文學創造)是一種主客體相互作用的特殊過程。因為,任何生產都是作為生產主體的人對於作為生產對象的客體的活動,離開了任何一方,「生產」就不存在;反過來亦是。馬克思說:「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因此,我們必須在探討文學創作的主體和客體之後,還要進一步闡釋文學創造中主客體之間的特殊關系以及相互作用。
(一)文學創造中主客體關系的特點
審美活動屬於價值評價活動。文學創造作為一種審美活動,其主客體關系實質上就是一種審美價值關系,文學創造的主體——作家首先是審美者,是審美價值的評價者和創造者,而客體(包括物質客體和精神客體或兩者的統一)首先是作為主體的審美評價對象,作為審美的價值客體。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就是在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所構成的審美價值評價關系。
作為審美活動的文學創造,其主客體的關系具有兩個特點:
1.創作主體對客體審美價值的評價以情感體驗為主要的心理特徵。
2.創作主體對客體的審美價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觀為主要的思維特徵。
(二)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
生產是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生產;主客體的關系不是主體對客體的單向運動,而是主客體之間的雙向運動。文學創造作為一種生產也不例外,所以我們探討文學創作問題也應該在這種主客體關系中來進行,將它看做是一種主客體雙向建構的關系。對此我們可以從兩個層面來分析。文學創造中主客體的雙向運動,表現在:
1.主體能動地審美地反映客體,即主動地選擇客體加工處理客體的有關信息;並通過情感體驗,把自我的意識、情感對象化,即將客體「主體化」,在觀念中創造出源於客體又超越客體的審美形象。
創造主體的主導性、主動性首先體現在對創造客體的選擇上。文學創造的客體是社會生活,包括物質世界和已客觀存在著的精神世界。這是籠統的說法,也稱作「一般客體」。但文學創造所要反映的對象總是具體的,即社會生活中的某個方面、某個事物,我們稱之為「具體客體」作為反映對象,例如魯迅主要選擇「病態社會」和「病態人生」為「具體客體」。
其次,創造主體的主導性、主動性、創造性又集中體現在實際創造過程中對「具體客體」的剪裁、點綴、概括、綜合、虛構、想像和情感化、觀念化上。也就是對客體進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觀念移注。
總之,創造主體的能動創造,從對具體客體的選擇和重塑,首先都是按照作家的「內在尺度」即作家對生活的認識和審美需要、審美目的、審美理想來進行的。不同的作家對生活有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審美需要、審美目的、審美理想,他們所選擇的具體客體和所創造的藝術作品也必然是豐富多彩、千差萬別的。
2.在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中,客體處於非主導、被動的地位。但主體從從選擇客體開始到對客體進行重塑整個過程,都是在生活的制約之下進行的,也就是說主體的創作始終受客體的支配和制約。
在文學創造的主客體關系中,客體處於非主導的、被動的地位。但是主體從選擇具體客體開始到對具體客體的重塑整個過程,都要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依據,也就是說,始終受到客體的規定和制約。例如,創作主體選擇何種具體客體為反映對象,就不僅僅取決於主體「內在的尺度」,也取決於外部「種的尺度」,即客體的尺度。案例:「我眼中的廢墟文學」——作為體驗者的作家。
小結:文學創造是一種主客體的雙向運動,一方面是客體的「主體化」,另一方面是主體的「客體化」;這兩方面的統一就實現了主客體的統一,文學作品是創作主體與創作客體的統一並對主客體雙重超越的產品。

⑹ 為什麼 說文學創造是一種特殊的(審美的)精神創造活動

文學創造是感知社會後生活後受到影響 並希望通過文字去繼續感染更多人
因此文學是特別的精神創造活動

⑺ 文學創造的原則是什麼

網路搜索「文學創造的原則」
第一個就是doc的文件,下載一下就可以

⑻ 為什麼說文學創造是一種更加自由更富於個性的創造

自然科來學創造依託的自是物質規律。人文科學創造依託的是哲學規律。文學創造依託的是美學規律。美是一種主觀對於客觀的認知,美的主觀性特點特別鮮明。而在所有的美學創造中,文學又是最自由的。這是因為文學創造純粹依託於一種抽象的工具——語言(文字),這種工具比樂譜、顏色、形象等更加靈活自由。通過文學這種形式,我們可以創造出一切我們能夠想像出來的人物、環境、情節等。我們還能在文學中嵌入我們的思想,這種嵌入比其他的藝術形式看起來更加明晰。文學可以折射人類生活的一切方面。

⑼ 如何理解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特殊的藝術生產者

首先,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存在於藝術生產活動中的藝術生產者。文學創造的主體首先必須存在於文學創造活動中,並創造文學產品。然而,在文學創造活動中,如果作家完全是被動的,或成為自然的奴隸,或他的活動完全從屬於別人,那麼,他就是「自身的喪失」,就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主體。文藝理論史上那種把文學主體歸結為單純的「模仿者」的觀點,其根本缺陷就在這里。因此,只有處於文學生產活動中並具有主體性的即自由自覺的創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學創造的主體。 其次,文學創造的主體是美的體驗者、評價者和創造者。文學活動屬於價值判斷的活動,更具體地說,屬於審美價值判斷的領域。文學創造的過程必然包含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與評價。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對客體的活動是一種觀念活動,但與科學認識不同,他主要通過對具有審美價值的客觀事物即審美客體(包括物質客體和觀念客體)的直觀感受、情感體驗,對對象作出審美判斷和評價,並在這個基礎上運用文學話語創造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世界。因此,文學創造的主體既是美的體驗者、判斷和評價者,又是美的創造者——藝術創造的主體與其他創造者的主要區別就是這里。 再次,文學創造的主體是具體的社會人。文學創造的主體作為藝術生產者、審美者,既是具體的個體,又是社會的個體,是具體的社會人。對於這個問題,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文學創造的主體都是具體的個體。這里的「個體」固然首先指在文學創造中的作家、詩人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單個人」,但還包含著深一層的意義,即指文學活動作為一種意識活動必然都是個體的活動。否定作家、詩人的個體性,也就否定了文學創作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另一方面,人又是現實的人、社會的人,我們既不能抹煞人的個體存在,又不能把個別的人從社會關系中孤立出來,變成超現實、超歷史的抽象物,而應該從社會和社會關系中來理解人的個體存在。實際上,任何個別的作家、詩人不可能是生活在社會和一定社會關系之外的孤立的個體,他們對生活的審美感受、審美體驗、審美判斷和評價以及運用文學語言反映生活的技藝、風格,都受到時代精神、社會意識、公共心理、民族特性、階級意識等因素的影響。 總之,作為文學創造的主體,任何作家、詩人都是具體社會生命、社會靈魂的「單個人」,或者說,都是具體的、個別的社會人。

⑽ 文學的內涵是什麼

文化是一個群體(可以是國家、也可以是民族、企業、家庭)在一定時期內形成的思想、理念、行為、風俗、習慣、代表人物,及由這個群體整體意識所輻射出來的一切活動。傳統意義上所說的,一個人有或者沒有文化,是指他所受到的教育程度。後者是狹義的解釋,前者是廣義的解釋。另有人以此為名。
定義
廣義: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社會意識形態。在階級社會中,文化是階級斗爭的武器。一定文化(當作觀念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
狹義: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反映,活動的記錄,歷史的積沉,是人們對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願望,是人們的高級精神生活。是人們認識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她包含了一定的思想和理論,是人們對倫理、道德和秩序的認定與遵循,是人們生活生存的方式方法與准則。思想和理論是文化的核心、靈魂,沒有思想和理論的文化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有一種思想和理論,生存的方式和方法。需要是現實,理想是嚮往,願望是想得到的,要求是必須做到的。
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
1 、對文化的結構解剖,有兩分說,即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精神三層次;有四層次說,即分為物質、制度、風俗習慣、思想與價值。有六大子系統說,即物質、社會關系、精神、藝術、語言符號、風俗習慣等。
2 、廣義的文化,著眼於人類與一般動物,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本質區別,著眼於人類卓立於自然的獨特的生存方式,其涵蓋面非常廣泛,所以又被稱為大文化。
3 、廣義的文化包括四個層次:一是物態文化層,由物化的知識力量構成,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及其產品的總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質實體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層,由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立的各種社會規范構成。包括社會經濟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國家、經濟、政治、宗教社團、教育、科技、藝術組織等。三是行為文化層,以民風民俗形態出現,見之於日常起居動作之中,具有鮮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四是心態文化層,由人類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經過長期蘊育而形成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構成,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4 、心態文化層可細分為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兩個層次。
5 、社會心理是人們日常的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經過理論加工和藝術升華的流行的大眾心態,諸如人們的要求、願望、情緒等。
6 、社會意識形態是指經過系統加工的社會意識,往往經由文化專家的理論歸納、邏輯整理、藝術完善、並以著作、藝術作品等物化形態固定下來並跨時空傳播。
7 、根據與社會存在關系的疏密程度,可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為基層意識形態和高層意識形態,前者包括政治理論、法權觀念等,後者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
8 、基層意識形態與社會存在保持著密切聯系,是經濟基礎的集中體現,但它的產生和發展仍然要經過社會心理這一中間環節起作用;高層意識形態是更高的更遠離物質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具有較強的獨立性,但它與社會存在之間的中介是社會心理和基層意識形態。
9 、狹義的文化排除人類社會-歷史生活中關於物質創造活動及其結果的部分,專注於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主要是心態文化,又稱「小文化」。
10、1871年,英國文化學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狹義文化的早期經典界說,即文化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
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產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是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任何一種文化都包含了一種生活生存的理論和方式,理念和認識。
在社會生活中,人們形成了共同的認識,理念和思想,遵循著一定的規則,規范和秩序,這就是文化。 來源於《中國文化概論》大綱緒論部分。
文化就是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現象和氛圍。
根據人們探討某個事物人數的多寡則可以把文化分成大文化和小文化。即: 相對於其他文化,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多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大文化;而人們關注、探討感興趣事物的人數少的現象和氛圍就是小文化。——摘自中國幸福學研究
文化是人類群體創造並共同享有的物質實體、價值觀念、意義體系和行為方式,是人類群體的整個生活狀態。政化(即不同時期的執政者倡導的文化)是文化和先導,有什麼樣的政化,就有什麼樣的文化。
這個定義揭示了幾個方面的內容:
(1)文化是人類群體整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過程。主要成分是符號、價值和意義、社會規范。符號是指能夠傳遞事物信息的一種標志,它在生活中代表一定的信息或意義。文化的存在取決於人類創造、使用符號的能力。價值觀是人們評判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與行為的標准,決定著社會中人們共有的區分是非的判斷力。社會規范是特定環境下的行動指南,它影響著人們的心理、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行動。
(2)文化的內隱部分為價值觀和意義系統,起外顯形態為各種符號,這些符號主要體現為物質實體和行為方式。
3)對整個人類來說文化是人的創造物,對於特定時間和空間的人而言,文化則是主要體現為既有的生存和發展框架。
(4)文化隨著人類的群體的范圍劃分不同而體現出差異。 ——選自 《社會學教程》 易益典
《現代漢語詞典》上的解釋: wén huà
1.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
2.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易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如仰韶文化、龍山文化。
3.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概念

定義: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
廣義的文化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所有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由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由人所創造,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類社會才有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當代人學家,文化學者張榮寰在2008年3月重新界定文化,闡明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狀況反映,為人類社會的觀念形態、精神產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貼切的理論支持。在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的綜合研究中,文化代表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與實際,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和表達,這種表達就是文化。文化蘊涵人最高貴的意義,以信仰真理;知識善行;仁愛美情來礫煉人格是人最高貴的意義,也是文化的最高表達。文化也是人學的社會呈現,人的真理只能是原於人本身,人以外的一切物質又都體現在人的生命中,因為自然的秘密存諸在人的文化中,而人的文化秘密又存諸在自然中,只有上升科學工匠和科學智者的人與環境關系的認識,人才能超越出對科學狹隘和封閉的理解;超越出對哲學無視個人生活的概念;超越出對神學的靈魂與超自然的理解!文化是人幸福的工具,人通過對文化的交流和吸收,使人在創造生活條件的社會實踐中,由於感受和理解到個人 ,集體乃至人類的目標,理想和正義公益之事業的實現而得到人格上的滿足。幸福是人與人激情的熱流從心河弛向愛之深海的溫馨;是善良人的單純。當人們付出責任的汗水,其額頭必然散發出幸福的光芒。為幸福學的產生奠定了論論基礎;文化是文明的裁體,文明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態的上升直接導致文明的出現,文明是血緣、種族融合與信仰探索的發展結果,人類文明更高的層次應當是在全人類在建設「人格及其生態修養的實踐工程」中:將一個科學的人類學、一個哲學的人類學、一個神學的人類學來求出人存在的某一層面「個性和共性」關系的成果,即更高質量人格的人,在生物性層次、在歷史性層次、在社會性層次、在自我性層次予以貫通後,產生人類共同體文化的結果。文明社會和文明存在是循環的,是循環的生命群體存在,並在人類共同體文化的基礎上達到頂峰。文明社會一直在發展中走向人類社會的高級趨勢,是自然與人類、物性與人性、神與人共通、共一、共榮、共生的發展;是人類幸福(高級文明)只能是人格社會的產物;是新人格,是新生態和諧共進的結果。應當以文明學的研究及其應用來解決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信仰之間、人類之間、人及其環境之間等等發生的所有不幸,因此,必須從人自身及其生態的上升與和諧入手,實現人類文藝復興與人類共同體是邁向人類更高文明的必由之路。
其實,文化的定義很多,許多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都下過定義,曾作過統計:自1871——1951年80年裡,關於文化的定義有164條之多,人類學的鼻祖泰勒是現代第一個界定文化的學者,他認為:文化是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它作為社會一分子所習得的任何才能與習慣,是人類為使自己適應其環境和改善其生活方式的努力的總成績.此意義是否理:W.H.Kelley對它提出了以下的批評:
(1)定義的方式有毛病,這種方式永遠不能將概念所包含的全部內容都羅列出來,"其他"雖可概括未羅列出的東西,但如果沒有別羅列出來,就容易被人忽略.例:定義中沒有列出"語言",而語言是文化中重要的部分.
(2)整體一詞不合適,文化的組成部分之間是有矛盾的,強調整體就只突出了和諧.
(3)人類創造出的文化,不一定是為了改善生活,也有破壞的一面,例:核武器.這種批評是否合適 (1)如果把語言包括進去,該定義己列出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整體一詞並不排除矛盾,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總體.
(3)人類創造的文化是有破壞的一面,但不要初衷,是意願與實際的偏差,文化的創造本來是為了適應和改善生活,但結果相反,因此,張凡月先生認為,如果加上語言,此概念是可以的.
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 則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了如下的定義:一是一個群體或社會就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萬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此定義的前兩句概括了泰勒的第一句,文化對於人類來說,就象是本能對於動物一樣,都是行為的指南.
Robin FOX更進一步指出:文化和本能的性質相通:
(1)二者都為某一種族成員所共有.
(2) 大部分文化行為也象本能一樣,是潛意識的,不必通過思考而才學到.將它的刺激就能引起特定的反應.
因為:個人在生長過程中,經常在不知不覺間將社會現存的生活方式及習慣保存入腦,形成文化密碼,由於這些離子的作用人就可以不經過大腦而得出種種行動,這一點上,與動物受到體能的支配一樣. (3)後天學習而得.

本質
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於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
泛指文字能力和一般知識:學習文化|文化水平。
社會學家、《工會博覽》雜志副主編艾君先生指出,談「文化」這一概念時,其內涵、外延差異很大,故文化出現廣義與狹義之分。有學者將文化理解成三性,即歷史性、群體性、影響性。所以才有了「文化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的廣義說法。他認為,文化的概念是很難界定的時而很大,時而很小。廣義的「文化」,其涵蓋面非常廣泛。狹義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創造領域的文化現象,均屬狹義文化。實際任何理論概念的產生,都有著它很難具體界定的問題,但艾君認為,對文化的理解,更應該把他看作是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帶有主觀因素,相當於通常所說的精神、社會意識、道德制度等觀念。他認為其表現為「有形」和「無形」兩種形式,例如,思想、道德、價值觀、宗教等意識形態領域都屬於無形的文化;而「一幅畫作、一座寺廟、一台京劇、一部著作、一個活動」等等都屬於有形的。他指出,在當今社會里「文化」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即精神食糧、價值觀念、宗教信仰和道德規范。例如,我們如果把某階段的歷史納入「文化」范疇,只能是說這段歷史給予我們思維的啟示,或者這段歷史被寫成了一部作品出版,或者說這段歷史給我們帶來的價值觀念沖擊。再譬如,有人對商業企業的全聚德申請非物質文化保護存在異議,認為全聚德不應該屬於非物質文化范疇。實際不是全聚德這個商業店需要保護,而是全聚德所走過的風風雨雨,所形成的商業觀念、道德行為規范、商業歷史的啟迪、價值品牌屬於非物質文化的范疇,需要保護。因此,在對待「文化」的理解上,艾君認為,我們對於文化的概念的理解,不應是靜態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動態的,會隨著社會人們精神、價值趨向、道德觀念、社會認知度而發生變化。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把「文化」僅僅理解成「精神」,所以才有了「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個文明的說法;後來,隨著我們觀念的更新,社會的發展,認為「精神」已經無法完全包含一些社會文化內涵,所以在後來的一些重要文獻里便採用了「先進的文化」概念,實際上精神的范疇已經擺囊括在大的文化概念里,「先進的文化」實際上就是一切有利於社會發展,代表社會發展潮流的大的文化范疇。
什麼是「文」?錯綜交雜的痕跡,是一種界線。 「
化」就是改變。籠統概括一下就是,各種事物有章有法地聚在一起非常「美好和諧」的一種現象就是「文」。用這種「美好和諧」的理念行之於一切,就是「以文化之」,就是「文化」的要求。而美好和諧是文化的最高要求。文化的核心就是人,文化是人的超越自然屬性的理想和努力。

閱讀全文

與文學創造的內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