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麼是唯實論和唯名論
1、唯實論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一個派別。與唯名論相對。認為一般(共相)概念是真實、獨立的,先於個別事物的存在,而個別事物則由其派生出來,故比個別事物更根本、更實在。認為只有一般共相才有客觀實在性,是上帝創造個別事物所依據的原型和上帝所具有的理念。
2、凡是指出共相並非獨立於、而只是寓於可感事物之中,並且在邏輯上和時間上都要後於可感事物的,就被稱為唯名論,即指出所謂共相不過是一個主觀的名稱而已。
(1)唯名論發明者擴展閱讀:
在古代,以柏拉圖的理念論為基礎。形成型念產生現象世界的極端唯實論思想;以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說為基礎形成形式與質料相結合的溫和唯實論思想,亞里士多德以後.持唯實論觀點的古代哲學家有普羅提諾、波非利、奧古斯丁等。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作為一個派別和思潮。
與「唯名論」相對 它否認個別事物的客觀實在性.認為一般、共相是先於個別事物並派生出個別事物的實體.只有它們才是在意識之外的客現實在。分為極端唯實論和溫和唯實論,它對基督教教義,特別是上帝存在做出了各種論證.並認為哲學是神學的忠實婢女。
在近代哲學中如洛克的代表的唯實論,認為人們的認識中有許多種類的感覺材料是世界的代表、如第一性的質.而第二性的質則不是代表.人們完全可能有認識的錯誤。代表的唯實論引導到貝克萊的唯心主義.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爾雖然提出具體觀念論.反對抽象的觀念.並以辯證法說明世界的過程.但也以唯實論的框架作為其體系的依據。
2. 什麼是唯名論
社會唯名論 來源於中世紀歐洲經院哲學的非正統派
唯名論的一種關於社會學思想性質的理論觀點。唯
名論認為,只有個別事物才是真實存在的,一般是不實在
的,只不過是人們用來表示個別事物的名稱;個別事物是
科學的對象,一般則是邏輯的對象。用唯名論的哲學思想
來看待社會就形成了社會唯名論。社會唯名論認為,個人
是實際存在的,社會只是單純的名稱。個人是社會學研究
的對象,其研究方法是從個人行為的細節上,或者從其行
為中可能推知的事項上加以研究。社會唯名論主要有兩
種:(1)以英國哲學家H·J·洛克和古典經濟學家們為代
表的個人主義的功利主義;(2)以M·韋伯為代表的理解
的社會學。個人主義的功利主義強調人的行動的客觀方
面,理解的社會學強調人的行動的主觀方面,但兩者都認
為個人及其行動相對社會來說是先在的,並都從個人及
其行動來說明社會。社會唯名論與社會學中的機械論、原
子論、個人主義、微觀理論大體是一致的。德國哲學家F·
W·尼採的意志主義理論和S·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
論也帶有明顯的社會唯名論色彩。T·帕森斯早期的理論
即他稱之為「意志主義」的社會行動理論中也有社會唯名
論的成分。在當代的各種微觀社會學理論(如社會交換
論、符號互動論、民俗學方法論)中也有社會唯名論的印跡。
3. 誰具體解釋一下唯名論和唯實論
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Realism),通常是指西方在公元十一、二世紀「共相問題」(TheProblemofUniversal)的兩支對諍學說。但是,在西方哲學史上,這兩個名詞使用得相當松泛,譬如:當它們用來指稱十七世紀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或者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與士林哲學時,意涵就有不同。然而,不容否認的是,無論是何種形態的唯名論或唯實論,在基本立場上,它們仍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很明顯地是繼十一、二世紀的唯名與唯實之爭發展出來的。
共相問題,也就提普遍概念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問題,或者,抽象觀念與感覺個物的關系系究竟如何的問題。它的發生背景極為復雜,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對理型的主張,但直接的導火線則是緣於波斐立(Porphry,二三二~三○四)在Isagoge,即「亞里士多德范疇論之導言」一書里,提出了有關「類」與「種」的本質問題,諸如:它們是存在於吾人心靈中,抑或事物之中?它們與感覺經驗的內容分離存在,抑或存在於感覺內容里?-卻未加以解決所致。
柏拉圖的理型說認為感官所對的經驗世界流變無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實無妄的,而一切經驗中的個別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實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但是,柏拉圖的這種主張,明顯地與常識相悖。因此,亞里士多德修正師說,認為經驗中的個別事物才是真實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產品,雖然具有知識上的客觀性,卻以個體事物為基礎,不能離個體事物獨立存在。結果,柏拉圖的學說成為中世紀唯實論的濫觴,而亞里士多德「共相不離個物」的主張,則鼓舞了唯名論的立場。當波其武(Boethius,四八○~五二五)將波斐立之Isagoge譯介為拉丁文,在初期士林哲學專務邏輯學的探討風氣下,終於演為兩種極端對立的學說,聚訟不決,相持不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為許多哲學家主要關懷的問題之一。
唯實論,在共相之爭的階段中,由於受到教會立場的支持,較占優勢。嚴格論之,它應區分為過激的實在論(ExaggeratedRealism)與溫和的實在論(ModerateRealism)兩種,前者與唯名論對立,而後者則是批判唯名與唯實之爭的調和立場。過激的實在論,以安瑟倫為代表,主張種與類能獨立存在,具有比個體更高的實在性,是天主創造萬有的模型,而為人類心靈所能認知者。由於這種主張屢受唯名論攻擊,後經阿貝拉(Abelard,公元一○七九~一一四二年)批判修正,認為共相乃人類理智經抽象作用才從個體中把握到的本質,雖然並非主觀虛構,但卻以個別具體的事物為基礎,同時也不能窮盡個別實體的全部內涵。阿貝拉這種主張較符亞里士多德原義,後為多瑪斯繼承,成為士林哲學知識論的基本立場,一直秉持到今日的新士林哲學中。
4. 唯名論者認為事物第一性,概念第二性。結合此觀點,談談先有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先有社會主義名字
唯名論,既然事物第一性,概念第二性
那麼就是先有社會主義國家,後有社會主義名字了
不過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該是先有社會主義的名字,後有社會主義國家
因為馬克思主義誕生在資本主義社會,指導共產主義者的實踐,建立社會主義國家
屬於理論指導實踐,理論的產生先於實踐
共產主義國家和共產主義的名字也顯然是先有名字,後有國家,解釋同上
5. 剃刀定律是誰發明的
奧卡姆
6. 約翰.鄧.司各脫是唯名論者還是實在論者求解
查網路
蘇格蘭哲學家約翰·鄧·司各脫(John Duns
Scotus,約1265—1308),蘇格蘭中世紀經院哲學家、神學家、唯名論者。著有:《巴黎記錄》、《牛津評注》、《問題論叢》等。
答案:是唯名論者
7. 西方哲學史-唯名論和實在論
唯名論(Nominalism)與唯實論(Realism),通常是指西方在公元十一、二世紀「共相問題」(TheProblemofUniversal)的兩支對諍學說。但是,在西方哲學史上,這兩個名詞使用得相當松泛,譬如:當它們用來指稱十七世紀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或者二十世紀的邏輯實證論與士林哲學時,意涵就有不同。然而,不容否認的是,無論是何種形態的唯名論或唯實論,在基本立場上,它們仍有許多相似之處,而且很明顯地是繼十一、二世紀的唯名與唯實之爭發展出來的。
共相問題,也就提普遍概念是否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問題,或者,抽象觀念與感覺個物的關系系究竟如何的問題。它的發生背景極為復雜,最早可溯源到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對理型的主張,但直接的導火線則是緣於波斐立(Porphry,二三二~三○四)在Isagoge,即「亞里士多德范疇論之導言」一書里,提出了有關「類」與「種」的本質問題,諸如:它們是存在於吾人心靈中,抑或事物之中?它們與感覺經驗的內容分離存在,抑或存在於感覺內容里?-卻未加以解決所致。
柏拉圖的理型說認為感官所對的經驗世界流變無常,只有理念才是真實無妄的,而一切經驗中的個別物,均因分享了理念的真實才能以不完全的方式存在。但是,柏拉圖的這種主張,明顯地與常識相悖。因此,亞里士多德修正師說,認為經驗中的個別事物才是真實的,吾人心中的共相是理智抽象的產品,雖然具有知識上的客觀性,卻以個體事物為基礎,不能離個體事物獨立存在。結果,柏拉圖的學說成為中世紀唯實論的濫觴,而亞里士多德「共相不離個物」的主張,則鼓舞了唯名論的立場。當波其武(Boethius,四八○~五二五)將波斐立之Isagoge譯介為拉丁文,在初期士林哲學專務邏輯學的探討風氣下,終於演為兩種極端對立的學說,聚訟不決,相持不下,一直到今天,仍然成為許多哲學家主要關懷的問題之一。
唯實論,在共相之爭的階段中,由於受到教會立場的支持,較占優勢。嚴格論之,它應區分為過激的實在論(ExaggeratedRealism)與溫和的實在論(ModerateRealism)兩種,前者與唯名論對立,而後者則是批判唯名與唯實之爭的調和立場。過激的實在論,以安瑟倫為代表,主張種與類能獨立存在,具有比個體更高的實在性,是天主創造萬有的模型,而為人類心靈所能認知者。由於這種主張屢受唯名論攻擊,後經阿貝拉(Abelard,公元一○七九~一一四二年)批判修正,認為共相乃人類理智經抽象作用才從個體中把握到的本質,雖然並非主觀虛構,但卻以個別具體的事物為基礎,同時也不能窮盡個別實體的全部內涵。阿貝拉這種主張較符亞里士多德原義,後為多瑪斯繼承,成為士林哲學知識論的基本立場,一直秉持到今日的新士林哲學中。
8. 唯名論的後果是什麼
奧康的唯名論認為,在自然界和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只有個體,個體之間的關系是外在的、偶然的關系。傳統的世界圖式是各類事物按照內在本質的完滿性程度高低構成的一個等級系統,上帝處在等級頂端,人可以自下而上地推湖上帝的存在和屬性,或在事物不完滿的本質中,看出上帝的完滿本質。奧康的唯名論完全改變了這一圖式,按照他的理論,在上帝以下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個體,不但個體之間的關系是直接的、偶然的,上帝與每一個體之間的關系也是直接的、偶然的。從這一原則出發,他提出一系列神學、倫理學和政治學觀點。
奧康認為,不但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屬性,如全能、至善、創造、無限、永恆等,也都不能被哲學所證明。他說:「我們不能知道上帝的統一性、無限的力量、神聖的善和完滿性,它們並不指稱上帝,而是我們在命題中用來指代上帝的符號。」關於上帝屬性的概念只是對「上帝」這一名稱的指代;就是說,它們除了說明「上帝」名稱的意思之外並不表示任何關於上帝的實際知識。
奧康承認,表示上帝存在和屬性的神學命題雖然不是知識的對象,卻是信仰的對象。神學命題以信仰為依據,知識的命題以經驗證據和自明證據為依據。兩者不可混淆:神學命題不要求證明和證據,知識也不以權威意見為證據和原則。神學命題所依據的「信仰的真理」來自《聖經》。《聖經》中描寫的上帝按自己意志創造世界、決定人的命運。上帝意志是信仰的最高原則,奧康的神學中的意志主義比司各脫的意志主義更為徹底,司各脫尚且承認神聖意志以神聖理念為選擇對象,奧康否認了上帝的意志與理智的區別,認為上帝意志不通過理智中的理念原型直接創造世界,上帝在理智中產生出個別理念與上帝意志創造出現實個別事物是同一過程。理念和事物同樣是偶然產物,理念與理念之間也無內在必然聯系。這意味著上帝以偶然的方式知道世界發生的一切。他說:「不可能說明上帝認識未來偶然事件的方式,但必須堅持他以偶然方式知道這些事件。」就是說,人的理性不可能知道上帝的預知和先定的命運。
9. 什麼是唯實論和唯名論
唯實論 亦譯「實在論」或「實在主義」。西方一種哲學思潮。 在古代,中世紀與近現代哲學中均有所表現,但其形式不同。在古代,以柏拉圖的理念論為基礎。形成型念產生現象世界的極端唯實論思想;以亞里土多德的形式質料說為基礎形成形式與質料相結合的溫和唯實論思想,亞里土多德以後.持唯實論觀點的古代哲學家有普羅提諾、波非利、奧古斯丁等。在中世紀經院哲學中作為一個派別和思潮。與「唯名論」相對 它否認個別事物的客觀實在性.認為一般、共相是先於個別事物並派個出個別事物的實體.只有它們才是在意識之外的客現實在。分為極端唯實論和溫和唯實論,它對基督教教義,特別是上帝存在做出了各種論證.並認為哲學是神學的忠實婢女。在近代哲學中合洛克的代表的唯實論,認為人們的認識中有許多種類的感覺材料是世界的代表、如第一性的質.而第二性的質則不是代表.人們先全可能有認識的錯誤。代表的唯實論引導到貝克萊的唯心主義.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黑格爾雖然提出具體觀念論.反對抽象的觀念.並以辯證法說明世界的過程.但也以唯實論的框架作為其體系的依據。20世紀的英美實在淪是對流行的唯心主義的問答。美國新實在論者相羅素等重新恢復了觀念的實在論.認為感覺到的就是真實的.出而錯誤的認識在一定條件下也是真實的,美國的批判實在論反對新實在淪,認為認識有事物、感覺材料和知覺話動這種三重性。這種批判實在淪與表象的實在一樣,主張認識是通過感覺材料的表象而認識事物。 唯名論 在經院哲學中,凡是認為共相(理念、種屬)可以獨立於,並且在邏輯上和時間上優先於具體個別的可感事物而存在,而且可感事物只不過是對共相的一種摹紡和分有,這一類觀點代表了柏拉圖主義的(理念)實在論觀點,因此別稱為實在論。 凡是認為共相並非獨立於、而只是寓於可感事物之中,並且在邏輯上和時間上都要後於可感事物的,就被稱為唯名論,即認為所謂共相不過是一個主觀的名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