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太初歷和農歷是什麼關系
《太初歷》,漢歷法名。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到東漢章帝元和二年(85)實施的歷法(共實行188年)。由於《顓頊歷》行用百餘年,已出現較大誤差,漢武帝命司馬遷、星官射姓、歷官鄧平與民間歷算家落下閎、唐都等二十多人編制新歷。
太初元年,編成頒行。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太初歷》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推算出135個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從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東漢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
《太初歷》是中國古代有文字記載的第一部完整的歷法。它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科學測定出135個月的日食周期,以及五大行星的會合周期。根據這部新歷法,漢朝中止了沿用秦朝的以每年十月為歲首的紀年方法,而以每年正月為一歲之識,這正與夏歷相結合。在易服色方面,根據五行相復的學說,決定漢朝尚黃色。與此相應的,還有禮儀制度等多方面的改變。
《太初歷》規定以365又1539分之385日為一年,一朔望月為29又81分之43日,還首次把24個節氣訂入歷法。這部新歷以沒有中氣(月中以後的叫中氣,如:在正月有立春、雨水,雨水就是正月中氣)的月份為閏月。《太初歷》推算出135個月中有23次交食。《太初歷》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歷法,也是古代歷算的一次重大改革。
《太初歷》 歷法是長時間的紀時系統。具體地說,就是對年、月、日、時的安排。因為農事活動和四季變化密切相關,所以歷法最初是由農業生產的需要而創制的。我國的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古代曾制定過許多歷法,其中西漢的《太初歷》是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太初歷》規定一年等於365.2502 日,一月等於29.53086 日;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分為國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歷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太初歷》還根據天象實測和多年來史官的記錄,得出一百三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太初歷》不僅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它問世以後,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現代農歷的基礎是來自明朝末年的《時憲歷》,之前明代通行的歷法為《大統歷》,實際上是將元代郭守敬的《授時歷》改個名字沿用,此歷法到明末,已經與實際氣象、天文有誤差,尤其對日月食推算的誤差更明顯。所以現在的中國「農歷」與《時憲歷》之前中國歷法的「二十四節氣」只分享同一個名字,確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明清易代後,官方將還沒來得及通行的《時憲歷》刪改至103卷,並由清朝順治皇帝將其更名為《西洋新法歷書》,於順治2年(1645年)頒行。康熙八年(1669年)後至清亡,中國的歷法一直大體沿用湯若望所訂新歷,延續至今,就是俗稱的「農歷」。
現行的農歷「二十四節氣」也來自於洋教士訂立的「定氣法」,與「千年文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只分享同一個名字,確定方法和日期完全不同。在《時憲歷》的中國歷法中,「節氣」是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這種確定方法被稱為「平氣法」,每「節氣」之間日期相同。而從西洋教士定《時憲歷》之後直至今日的「農歷」。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時間不均等,稱為「定氣法」。
❷ 農歷二十四節氣是那個朝代何人發明的
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由於2000年來,中國的主要政治活動中心多集中在黃河流域,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以這一帶的氣候、物候為依據建立起來的。遠在春秋時代,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以確定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個節氣。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
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下稱「委員會」)第十一屆常會於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會議中心召開。
11月30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下稱「代表作名錄」)。
出席本屆常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團表示,此次「二十四節氣」成功入選代表作名錄,既是教科文組織對該遺產項目有助於在整體上提高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重要性認知的一致認可,也體現出國際社會對保護傳統知識與實踐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並將文化融入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❸ 我們現在使用的農歷是誰發明的
在世界上中國是最早發明歷法的國家之一,它的出現對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農歷,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陰歷」、「殷歷」、「古歷」、「黃歷」
、「夏歷」和「舊歷」等。農歷屬於陰陽歷並用,一方面以月球繞地球運行一周為一「月」,平均月長度等於「朔望月」,這一點與陰歷原則相同,所以也叫「陰歷」;另一方面設置「閏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長度盡可能接近回歸年,同時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的變化特徵,因此農歷集陰、陽兩歷的特點於一身,也被稱為「陰陽歷」。至今幾乎全世界所有華人以及朝鮮半島和越南等國家,仍舊使用農歷推算傳統節日如春節、中秋節、端午節等節日。
智慧的中國人在經年的勞作中發明了歷法和節氣。相傳,在很久以前,有個名字叫萬年的青年,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的時候,因為太陽曬得太熱,坐在樹蔭下休息。突然,地上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回家之後,他就用了幾天幾夜設計出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可是,當天陰有雨或有霧的時候,就會因為沒有太陽,而影響了測量。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引起了他的興趣,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天時的長短就會重復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天氣的不測,也使他很苦惱。萬年聽說後,忍不住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對祖乙講了日月運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覺得很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台和漏壺亭。祖乙對萬年說:「希望你能測准日月規律,推算出准確的晨夕時間,創建歷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後來,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確的太陽歷。當他把太陽歷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須。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歷命名為「萬年歷」,封萬年為日月壽星。
人類根據太陽,月球及地球運轉的周期制定了年、月、日,和順應大自然與四季的春夏秋冬的法則,從而形成了歷法。中國古代的歷法有三種,陽歷,陰歷和陰陽合歷。陽歷也叫太陽歷;陰歷也叫太陰歷,月亮歷;陰陽合歷,也就是俗稱的農歷。其中的陰陽合歷一直沿到今天。為甚麼農歷可以沿用到今天呢?
在今天看來,當時歷法的產生,是中國古人為了掌握農務的時候(簡稱農時),長期觀察天文運行的結果。中國的農歷之所以被稱為陰陽合歷,是因為它不僅有陽歷的成份,又有陰歷的成份。它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合為一體,作出了兩者對農業影響的終結,所以中國的農歷比純粹的陰歷或西方普遍利用的陽歷實用方便。農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它的准確巧妙,常常被中國人視為驕傲。
漢族地區使用的農歷又稱夏歷,是一種陰陽合歷,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陽定年周期。以太陽和月亮同時升起,因而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的朔日為每月的開始,每月長短根據月相不同,可能為30日或29日,12個月為一年。將太陽年劃分為24個節氣,第1、3、……23等奇數為「節」,第2、4、……24為「氣」,或「中氣」。由於太陽年周期和以月相為周期的12個月不一致,約隔每四年增加一個月,增加到沒有中氣的月後面,如2004年2月只有一個節「驚蟄」,沒有氣,將閏月增加到2月後為閏2月。每年的閏月位置都不太一致。
農歷一年一般為12個月,一個月天數依照月亮圍繞地球運行周期而定,為29或30天,閏年為13月,中國農歷年平年為353或354天,閏年為384或385天,平均每年約為365.2422天(即太陽環繞地球一周的時間)。
農歷可按如下方式推斷:當月亮運行到地球與太陽之間成一直線的那天,為每個月的開始,稱為(朔日)初一。一年中日最長的一天為夏至,日最短為冬至,根據這兩點將一年24等分,得到24節氣。通常,離立春最近的那個朔日(春節)所在的月,為正月。春節在公歷1月20日至2月20日之間。
從古代起,每個朝代都要「立正朔」,夏朝時,以冬至月為正月,按干支記年法是第一個月,即「子」月;商朝改正朔,推後一月,周朝又改正朔,又推後一月,漢朝定立太初歷,以後每朝雖然仍然立正朔,但民間不再改變,始終以正月為新年,但「子」月仍然維持在11月。
每位皇帝即位時,要改年號紀年,有時興之所至隨時改年號,但從明朝開始,皇帝在位時不再改年號,但新皇帝即位時仍然要改,這種紀年法的缺陷是上一位皇帝的末年和下一位皇帝的元年吻合,如「同治14年」就是「光緒元年」,因為這一年是上一位皇帝去世,下一位皇帝即位的同一年。可是干支紀年始終維持,除了清代的康熙,沒有一位皇帝在位超過60年,所以只要說某皇帝年號和干支,年代就相當清楚,如「光緒乙亥」就是同治14年或光緒元年或1875年,同治在位期間沒有過乙亥年。
中國其他民族有自己的節日,如苗族四月八,壯族三月三,白族三月街等,都是以中國農歷為依據。漢族的傳統節日如新年(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盂蘭盆節、中秋節等都是以農歷為依據。
早期歷法
中國的歷法與紀年採用陰陽干支三合歷;上古時期,根據不同的農業牧業生產情況需要,分別產生過太陽歷法和太陰歷法。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歷法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公歷)始,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中有的曾經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唐大衍歷和皇極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起到過重大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唐朝的皇極歷法等。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司馬遷等人編寫了《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頒布的歷法,均與太初歷大同小異;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
❹ 《太初歷》的由來是怎樣的
西漢初年,沿用秦代的《顓頊歷》,但又發現《顓頊歷》有誤差。公元前104年,經史學家司馬遷等專人提議,漢武帝下屬令改定歷法,並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公元前203年歷成。這一年改年號為太初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因此後人稱此歷為《太初歷》。
❺ 太初歷是誰在位期間
太初歷是漢武帝在位期間頒布實施的歷法。
《漢書·律歷志》詳細記載了制歷經過。漢武帝元封七年,太史令司馬遷與太中大夫公孫卿、壺遂等上書,"言歷紀壞廢,宜改正朔",漢武帝徵求了御史大夫兒寬和博士們的意見後,詔令司馬遷等"議造漢歷"。徵召全國著名天文學家參與。有侍郎尊大、典星射姓、治歷鄧平、長樂司馬可、酒泉侯宜君、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閎等官方和民間專家二十餘人,既分工協作,又發揮各人所學專長,共制定了十餘部歷法。即十餘種推步方案,經過嚴格篩選,決定採用鄧平歷。盛大的頒歷典禮,並改年號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故稱新歷為《太初歷》。頒歷之後,對政治制度典章禮儀和官制進行了調整,這就是漢武帝的太初改制。
《太初歷》將一日分為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它是我國古代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漢初承襲秦制,使用古歷《顓頊歷》,以《太初歷》與《顓頊歷》全面比較,有重大的進步。但是《太初歷》也有不足,它的八十一分律數據,是黃鍾律管九寸長這一數據"九"的自乘,以音律起歷,這是缺乏科學根據的。《太初歷》共使用了188年。
❻ 太初歷是誰發明的
我們曾經講過,太初歷是起源於西漢時期,中國第一部非常完整、系統性的歷法,而且這部歷法與現在科學計算的天文數據誤差極小,這就充分體現了古代人民的科學智慧,那麼這么厲害的太初歷究竟是誰發明的呢?本期的 民族文化 就一起來看看吧。
太初歷的發明者:鄧平、落下閎
漢初使用從十月朔日開始的歷日制度,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顯然漸覺這種政治年度和人們習慣通用的春夏秋冬不合。於是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太史令司馬遷等建議修改歷法。同時漢初以後,人們對於天象觀測和天文知識,確有些進步,這為修改歷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公元前104年五月,漢武帝命公孫卿、壺遂、司馬遷等人議造漢歷,並徵募民間天文學家20餘人參加,其中包括治歷鄧平、長樂司馬可、酒泉郡侯宜君、方士唐都和巴郡落下閎等人。他們或作儀器進行實測,或進行推考計算,對所提出的18種改歷方案,進行了一番辯論、比較和實測檢驗,最後選定了鄧平、落下閎提出的八十一分律歷。
太初歷把元封七年改為太初元年,並規定以十二月底為太初元年終,以後每年都從孟春正月開始,到季冬十二月年終。這種歷法叫做太初歷,它是我國最早根據一定規制而頒行的歷法。從改歷的過程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朝野兩方對天文學有較深研究者,可謂人才濟濟。
❼ 中國農歷年是在哪個朝代發明的
殷商時期。
農歷作為中國傳統歷法,最早源自何時無從考究,據出土的甲骨文和古代中國典籍多有記載,現時陰陽合一的歷法規則一般認為源自殷商時期。從黃帝紀年到清朝末期啟用西歷(格里歷),中國歷史上一共產生過102部歷法,這些歷法對中國文化與文明產生過重大影響,比如夏歷、商歷、周歷、西漢太初歷、隋皇極歷、唐大衍歷等,有的歷法雖然沒有正式使用過,但對養生、醫學、思想學術、天文、數學等有所作用,如西漢末期的三統歷和隋朝的皇極歷法等。
漢朝以前的古代中國歷法以366天為一歲,用「閏月」確定四時和確定歲的終始;已經有日、月、旬和時的時間單位,具備了陰陽歷的技術;觀察到了五大行星和日月的運動規律,用「閏月」「減差法」來調整時差;歷法實施成為重要大事,主要內容之一是「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和「正閏余」,即確定閏月位置和如何減去多餘出來的天數(不是加上缺少的天數),由此來確定年歲的終結和開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周朝王室衰落,諸侯各行其是,因此出現多軌制歷法,亦即各諸侯和各地部落還有自己的地方歷法;秦朝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以閏月定四時成歲」的歷法。
漢朝初期開始中國歷法出現了大轉折,全國統一歷法,歷法也成為了一門較為獨立的科學技術。漢武帝責成鄧平、唐都、落下閎等人議造《漢歷》,漢武帝元封七年歷成。是年五月改年號為太初(即為太初元年),並頒布實施這套《漢歷》,後人以此稱呼此歷為《太初歷》,之後劉歆作《三統歷》,這兩歷的重要特點是年歲合一,一年的整數天數是365天,不再是之前歷法的366天。以「加差法」替代之前的「減差法」以調整時差,年歲周期起始相當固定,用數學計算就能確定閏月,用不著「考定星歷,建立五行」,至此,陰陽五行基本上退出了歷法。之後中國歷朝歷代所頒布的歷法,均與漢歷(太初歷)大同小異。由此知我們現在使用的這套歷法規則基本沿襲漢代的漢歷(太初歷),而與漢代以前的夏歷等是有較大差異的。
中華民國成立後,紀年採用西歷或民國紀年並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49年成立時,繼續使用西歷,以公元紀年;但中華民國歷仍以1912年為元年,目前尚在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實際控制區使用。
❽ 制訂出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歷書 太初歷 是什麼時候
公元前復104年(元封六年制),經司馬遷等人提議,漢武帝下令改定歷法。公元前104年,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歷》。《太初歷》規定一年等於365.2502日,一月等於29.53086日;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有利於農時的二十四節氣;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調整了太陽周天與陰歷紀月不相合的矛盾。這是我國歷法上一個劃時代的進步。《太初歷》還根據天象實測和多年來史官的記錄,得出一百三十五個月的日食周期。《太初歷》不僅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歷法,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它問世以後,一共行用了一百八十九年。
❾ 公元紀年是誰發明的,哪個國家最先使用的
公元的來歷
公元是「公歷紀元」的簡稱,是國際通行的紀年體系。以傳說中耶穌基督的生年為公歷元年(相當於中國西漢平帝元年)。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公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僧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僧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歷。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元。
這種紀年體系開始在歐洲各國採用。中國從辛亥革命後的次年(1912年)起採用公歷月、日,但同時採用中華民國紀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公元紀年制度,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公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不過目前世界上最通用的是公元紀年法。除此之外,還有干支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伊斯蘭教紀元、佛教紀元、猶太教紀元以及希臘紀元、日本紀元等。
在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中國使用的是「干支紀元法」,即把十天乾和十二地支分別組合起來,每60年為一個周期。
由於公元紀年的起點是公元1年,而沒有「公元0年」,所以大多數對公元紀年有充分了解的科學家和世界上大多數權威天文機構,都明確支持21世紀始於2001年的說法。
公元又稱為西元、紀元,基督教譯為主後。
❿ 漢武帝時期創立了<<太初歷 >>的著名史學家是誰
司馬遷 20 歲時,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元封三年(前 108 年)承襲父司馬談職,任太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前 104 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歷」。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