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文化創造語言

文化創造語言

發布時間:2021-07-13 19:06:20

Ⅰ 如何積極創造性的開展語言文字宣傳活動

普及國家通用文字,促進語言文字應用規范化,是保證社會高效運轉和提高社會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條件,符合我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實現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基礎性中作之一.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評估工作,就是要進一步提升我園語言文字工作的整體水平,推動學校在全社會更好地發揮基礎作用和積極影響. 怎麼做:要實現「普通話初步普及,漢字社會應用基本規范」的語言文字工作目標,應該進一步鞏固學校的基礎地位,真正發揮其輻射和帶動作用;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應該進一步提高廣大師生的語言文字規范意識和語言文字規范化水平,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因此,在學校語言文字工作中,必須尋找一個有力抓手——開展語言文字規范化示範校創建活動,建立起學校語言文字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

Ⅱ 是文化產生語言,還是語言創造文化

先有文化,後有的語言。

Ⅲ 為什麼人類會創造出語言

作者丨丹尼爾·L·埃弗里特

摘編丨徐悅東

人類的語言是如何出現的?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語法是最先出現的,還是最後才形成的?這些問題都是語言學研究的大問題。目前比較流行的觀點是著名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觀點,他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並認為語言的誕生是由於大約5萬年前到10萬年前的單個基因突變而產生的,這種突變使得智人擁有了建構復雜句子的能力。

不過,在《語言的誕生》中,語言學家、人類學家埃弗里特並不認同這個流行的觀點。他認為,語言起源於符號發展。語言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從標引符號逐漸演變成圖像符號,最後演變成象徵符號,這些象徵符號和其他象徵符號結合起來產生語法,構建出更復雜的象徵符號。在這個階段,手勢和語調及意義最終會結合形成完整的人類語言,而這種整合可以傳遞突顯說話者要告訴聽話者的信息,這在語言起源的過程中極為重要,卻備受忽視。

相對於喬姆斯基對語法和語言形式的關注,埃弗里特更強調人類的文化是如何促進語言發展的。不同於在學院中皓首窮經的語言學家,埃弗里特對美洲原始部落進行了近40年的實地考察,並發現語言不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固有屬性。語言是100多萬年前直立人的發明,文化的發展促使他們需要這樣的工具進行交流。在這一百多萬年中,語言與人類生理、心理和文化共同進化,互相影響,最終形成了今天人類的語言,並讓人類站上了食物鏈的頂端。以下節選自《語言的誕生》第四章,有刪節,經出版社授權刊發。

《語言的誕生》,[美]丹尼爾·L. 埃弗雷特(Daniel L.Everett)著,何文忠/ 樊子瑤/ 桂世豪譯,新思文化|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4版

什麼是語言?語言確實是直立人發明的嗎?在此應當重申一下基本原則:語言來源於人類發明、歷史、物質和認知發展的融合。將人類引向今天所說的語言的第一個發明是圖像符號,然後是象徵符號。

考古學證據實際上支持了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在符號發展理論中推測的順序—標引符號首先出現,然後是圖像符號,再然後是象徵符號。我們發現,在史前時代的記錄中,標引符號早於圖像符號出現,圖像符號早於象徵符號出現。此外,可能所有生物都會使用標引符號,為數不多的生物可以識別圖像符號,只有人類慣於使用象徵符號。盡管皮爾士其實認為圖像符號比標引符號簡單,但他首先考慮的是人類對標引符號的闡釋,而不是—在我看來—這些符號本身是如何在自然界被發現的。

報紙大標題、商店管理條例、電影字幕和其他非典型現代語言形式偶爾會提醒人們語言可以多麼簡單。有一些著名的語言例子讓人想起電影中出現的早期語言:

你簡。我泰山。

吃。喝。男人。女人。

還有商店的標語:

無襯衫。無鞋子。無服務。

無票。免洗。

甚至布告板上也可以找到這種例子:你喝。你開車。你進監獄。

盡管語法簡單,但我們可以很好地理解這些例子。這樣的短語很有趣,因為它們證明人類可以理解並不具有語法框架的語言。直立人的語言可能和這些例子一樣簡單,不過可能更難以理解。然而,所有這些例子都表明,跟直立人的語言一樣,智人的所有語言在語義欠明的情況下也能被人准確地理解。在理解語言、人或文化時,語境至關重要,解釋必須從整體角度來進行。其有機結構是怎樣的?與環境的關系是怎樣的?它創造的東西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都是從整體角度來看待語言的發明和演變的。

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的人類學家奧古斯丁·富恩特斯

(Agustin Fuentes)

對此進行了詳細研究。他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擴展演化合成」

(extended evolutionary synthesis)

。富恩特斯的這個術語意為,研究人員不應該談論物種個體特徵的進化,如人類語言之類,相反,他們需要了解整個物種的進化,了解其行為、生理和心理,了解其生態位及其與其他物種的相互影響。富恩特斯主張,人類物種的全貌同時與生物、文化和心理有關,這都是擴展演化合成的一部分。

同時,富恩特斯聲稱目前的文化模型

(文化是什麼以及它與人類心理和身體的相互作用)

是很不發達的,人們至少對於文化是什麼還沒有達成廣泛共識。但文化的組成部分以及文化與我們互動的方式似乎確實是存在的。我們將環境的許多特徵和屬性視作語言進化的一部分,並由此對語言進行解釋,但這些特徵和屬性都沒有得到很好的定義,其含義也沒有得到大多數專家的普遍認同。對語言演變理論而言,理解社會角色、文化及其與個體認知功能的相互作用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我們對於這些概念的含義幾乎沒有達成任何共識。雖然我們對身體了解得多一點,但即使關於我們的身體構造,也存在很大分歧。

為了更好地理解影響我們進化的環境因素,先對社會環境加以定義會有很大幫助。我們首先來看一看難以捉摸的「文化」。文化理論是理解語言演變的基礎。事實上,沒有一個完備的文化理論,就沒有完備的語言發展理論。

(我)

關於文化的一個想法如下:

文化是一個抽象的網路,塑造和連接社會角色、分層的結構化知識領域以及層級價值觀。文化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並不斷被重新詮釋。文化的作用、知識和價值只存在於其成員的身體

(大腦是身體的一部分)

和行為中。

文化是抽象的,因為它摸不著、看不見、聞不到,是不能直接觀察的。然而,文化的產物,如藝術、圖書館、政治角色、食物、文學、科學、宗教、風格、建築、寬容與偏執,都是具體的、看得見的、有形的。文化作為一種動力,只存在於社會個體中。社會成員在對一系列價值觀和價值觀的相對優先序列達成一致時,他們就共有了一種文化。文化成員反過來會共享知識和社會角色。人們通過社會個體成員的行動,觀察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及其應用,還有不同社會角色的期望。這是行動中的文化。

就像直立人一樣,每一個現代人,都要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了解作為社會成員哪些更重要哪些更不重要,以及所有成員共有的知識。他們通過言傳身教將這些傳授給後代。所有人,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會學習這些東西,其他生物也一樣。

如今,關於語言起源有一種與我的理論大相徑庭的說法,並且在一些人當中很流行。這種說法認為語言是跟數學公式一樣的無形對象。在這種觀點中,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特殊的語法。如果在交流系統中找不到這種類型的語法

(分層遞歸語法)

,那麼這種交流形式就不是一種語言。這一觀點的支持者還認為,語法是在大約6.5 萬年前到5 萬年前因為突變而突然出現的。盡管這一說法被人們廣泛接受,但令人吃驚的是它並沒有多少證據,而且與「語言是發明出來的,但後來被人屬不同物種逐漸改變,以適應不同的文化」的說法相比,該說法並不那麼符合事實。

盡管人們最好將語言理解為一項發明,但突變觀點卻很有影響力。這個理論來自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從20 世紀50年代末開始出版的著作。有些人認為,喬姆斯基是當今世界頂尖的語言學家。但喬姆斯基認為語言僅僅是一種遞歸語法,這是一種非常奇特的觀點。早在1972 年,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

(John Searle)

在《紐約書評》上發表的一篇書評中就指出,喬姆斯基的語言概念實際上有多麼奇怪。

喬姆斯基

喬姆斯基的觀點非同尋常,因為我們知道語言不需要復雜的語法結構。有些人可能就像本章開頭的例子一樣,只是將單詞和簡單的短語結合起來,讓語境來引導他們理解。語言就是語法這個觀點存在一個主要問題,那就是缺乏對語言中意義的來源和作用的理解。而本書的觀點是:語法對語言是有幫助的,但是世界上的各種語言的復雜程度各不相同,包括直立人已經滅絕的語言。而且,不同語言的復雜性可能相去甚遠。換句話說,語言並非僅僅是語法的同義詞,它是意義、形式、手勢和音高的組合。語法輔助語言,但其本身並不是語言。

無論其生物基礎如何,語言都是由心理、歷史和文化所塑造的。這里解釋一下圖4-1 的含義。

為了深入了解語言本身如何發展的真實細節,必須對兩種發展觀加以區分,即均變論與災變論。

在大多數科學領域中,被視為基本真理的是均變論,而不是災變論。在物理學領域,很少有人質疑均變論假設。物理定律顯示,至少在「宇宙大爆炸」之後,沒有證據表明宇宙的自然現象發生了變化。在地質學方面,查爾斯·賴爾

(Charles Lyell)

1833年的著作《地質學原理》

(Principles of Geology)

在一定程度上以提倡地球歷史研究中的均變論而聞名。通過均變論的假說,我們可以提出一個自然選擇模型,在這個模型中,古代生命形式是以漸進的「嬰兒蹣跚學步」向現代生命形式轉變的。

而談到語言演變,我們有充分的理由拒絕像喬姆斯基那樣的災變論觀點,原因包括這種觀點對相關的遺傳學理論缺乏論述,以及未能解釋文化對語言產生的影響。此外,災變論無法解釋這個事實:突變對於語言是多餘的,因為沒有突變也可以解釋語言的演變。在沒有獨立證據的情況下使用突變理論並沒有說服力。事實上,語言是突變的產物這種說法,根本沒有提供任何有助於理解語言演變的見解。也就是說,在沒有突變的情況下,語言的演變也可以基於漸進、均變的假設得到解釋,因此關於特定語言基因和特定語言突變的說法是多餘的。

當然,人們可以自由地提出突變或其他任何觀點來構建一個理論,突變也確實是進化的驅動因素之一。但根據經驗法則,對進化記錄提出突變說必須遵循「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不要假設發生了奇跡」的原則。提出突變是人類語言演變的一個關鍵環節時,必須完整解釋是什麼樣的進化力量導致突變傳播的,否則不過是在呼喚奇跡。即使語言能力是一種突變,諷刺的是,它也只能在沒有語言的時代產生學習語言的能力。除了需求和突變之間缺乏同步,提出突變說的人還必須解釋,在突變發生時,某一特徵

(如語言)

的生存優勢是什麼。這樣的解釋必須超越推測而訴諸證據,不能僅僅是「語言或語法使思

Ⅳ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漢字是文化自信的偉大基石。

1、沒有漢字,就沒有中華文化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和智慧的結晶,「在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中,漢字作為漢語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為記錄漢語信息的載體和傳媒,在漢民族和以漢民族為中心的整個中華民族的政治、文化、經濟生活中,一直起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漢字是維系祖國統一的文化基因

作為記錄中華文化的載體與媒介,漢字一直是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支柱。漢字是形、音、義「三位一體」的圖形符號。從漢朝到現在,不管歷朝各地如何讀音,漢字的構形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在宋代印刷術發達以後,漢字的字形基本固定下來,成為中華文化的基因,是維護國家統一之最恆久、最深刻、最強大的力量。

(4)文化創造語言擴展閱讀:

漢字既古老又現代:

中國漢字巨大的優勢就是高度凝練和緊湊,這從翻譯聯合國憲章中可見一斑,中文本比其他語言的文本短很多,中文可以做到字數少且「信雅達」。今天,小小的手機什麼都能做,而同樣的事情用歐洲語言寫起來就冗長繁復。

我們今天能在世界范圍內引領移動互聯網浪潮,和中國文字的這個特點有關,過去曾有人質疑漢字難以適應現代化,現在漢語不僅適應了現代化,而且還展示出其獨特的優勢,看來是歐洲語言應該與時俱進了。

Ⅳ 文明宣傳語言 自編

以十七大精神推動我市兩個文明建設,宣傳普及文明用語。

文明語言是膏都融入武漢城市圈的紐帶與橋梁。

市民都要學好用好文明語言,講標准普通話 ,爭當文明市民。

公務員要熟悉掌握文明宣傳用語,做兩個文明的使者。

讓文明宣傳用語普及鹽海城鄉。

讓文明語言進社區、進樓棟、進千家萬戶。

工廠要用文明語言宣傳節能減排、安全生產。

農村要用文明語言宣傳清潔生產,創造綠色食品。

商店用文明語言接待顧客。

學校用文明語言教育學生。

司機用文明語言歡迎乘客。

醫生用文明語言安慰病人。

法官用文明語言感化罪犯。

領導用文明語言親近農民

家長用文明語言教育子女。

年輕人用文明語言孝敬老人。

物質文明看金錢財富,精神文明講文化語言。

城鄉一體化,文明用語進萬家。

宣傳文明應城,大家都很光榮。

文明語言似春風,吹遍東南西北中。

文明語言似碳火,時時溫暖你和我。

文明語言似明燈,天天照亮眾人心。

文明語言似法寶,迎來送去不可少。

文明宣傳用語開國門,五洲四海任你行。

勞動模範創造物質,道德模範弘揚精神。

賭博抹牌不文明,害人害己誤終身。

吞雲吐霧不文明,公共場所別抽煙。

廢舊電池有毒性,亂丟亂仍不文明。

發簡訊講文明,黑網吧莫攏邊。

樂於助人講文明,恭謙禮讓是關鍵。

做官先做人,做人講文明。

社會需要和諧,人類崇尚文明。

做宣傳文明的使者,當文明語言的先鋒。

Ⅵ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1、文化包括語言,語言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人們的意識形態集中起來的價值觀念,思想道德,法律條例,審美意趣,而語言就是在人類產生之後,隨著文化的產生而形成的一種精神文化,它屬於文化的一部分,但是語言又具有其他文化所沒有的特殊性。

2、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是一種文化現象,更是文化的載體,「語言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符號系統,當它作用於文化的時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容器。

3、語言是文化的傳播方式,語言是人類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的一種最主要的方式,人類的思維方式和文化交流實際上也是文化形成和傳播的表現,人類因有思維而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創造了文化,又在不斷的語言交流中互相傳播各自民族的文化。

4、語言的形成和文化的發展相互制約,雖然說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反映和傳播工具,但並不是說語言就不如文化重要,也不是從屬於文化,鑒於語言的特殊性,筆者認為語言和文化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共同形成,共同成長,它們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不可分割的。

(6)文化創造語言擴展閱讀:

語言和文化的重要性:

人的本質具有社會性,人們在不斷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出越來越多的優秀文化,而隨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語言也隨之產生。語言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所在,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系統可以探視出它所代表的民族的社會風貌,人群心理,道德觀念,自然地理,政治制度,社會形態等,而人的社會性決定任何人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開放又先進的社會里。

正是在不同人群,不同種族的相互交流,文化滲透中社會才會不斷進步,而語言就是這種文化傳播和交流的載體,所以說文化和語言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對於語言和文化關系的研究,對自己學習一門語言有很大幫助,這是要求不要片面孤立的去學習一門外語,只有通過不斷地了解目的語國家或地區的文化,才能真正透徹地去學習和掌握一門語言。

Ⅶ 是誰創造了語言和人為什麼要創造

1語言是人類為了交來流和適應生產力源的發展的必然的產物
2中國的語言傳說是一個叫倉頡的人發明的,我認為語言最先的創造是又人類在實際的生活中創造的,最先的語言只是一個音的表達,後來人們慢慢習慣了稱呼這個東西的固定發音,加之時間的打磨變形成了現在的語言
3人是群居的動物,在遠古也不例外,人群居在一起就有人去領導去管理去支配,語言就是因此而統一的

Ⅷ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什麼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在系統,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並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探討。

拓展資料

文化

文化(culture)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

Ⅸ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本文對語言的內在系統,從語言的形式和結構上作了分析,並對語言的社會功能和其它外在因素進行了探討.
語言在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類社會生活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然而,人類的語言現象又如此神秘,是人類迄今尚未完全了解的東西.自古以來,語言學家們都試圖從多方面對語言進行探討,形成了許多語言學流派.歸納起來,現代語言學主要來源於兩大傳統:語文學傳統和人類學傳統.語文學傳統從比較語言學和歷史語言學開始,根據文學作品和書面文獻的研究對語言進行分析和比較.19世紀語文學家的工作為現代語言學的獨立研究奠定了基礎,後來發展到布龍菲爾德的結構主義和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這一傳統的繼承者強調語言的自然屬性,把語言看成是一個封閉的,獨立的系統,把語言學看成是一門橫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獨立的邊緣科學.人類學傳統指運用人類學方法去研究沒有書寫系統和文字傳統的社會集團的語言.自20世紀初美國的鮑阿斯和薩丕爾以來,人類語言學家都強調語言的社會屬性,認為語言和它的社會環境是分不開的,因此必須把語言學看作是一門社會科學,把語言置於社會文化的大環境中研究.人類語言學的研究傳統誘發了文化語言學的出現和興起.通過從文化的角度來考察語言的交際過程,語言學家們發現人們在語言交際過程中不僅涉及語言系統,而且涉及同語言系統緊密關聯並賴以生存的文化系統.
在語言和文化的研究方面有兩種提法:「語言與文化」和「文化中的語言」.為了界定語言與其它文化現象的關系,有的語言學家將文化分為兩大范疇,「大文化」和「小文化」(Bright,1976).其中,語言與大文化的關系是從屬關系,與小文化的關系是並列關系.
語言是文化的一個特殊組成部分.如果把文化作為一個包羅萬象的總體概念來看,則語言屬於人類總體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疇.但它在總體文化中的地位比較特殊,與總體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關系是相對應的.因此可以認為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與人交際的工具,也是使人與文化融合一體的媒介.它隨著人類的形成而形成,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變化而變化.
從小文化角度來看,語言和文化是同步發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語言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前提,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了語言的豐富的發展.有了語言,人類就有了文化.語言是人類區別與動物的重要標志.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原始人與動物有許多相近之處,但是人產生了語言,動物卻沒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習俗等屬於文化范疇的東西,動物則不可能有.人類用語言創造了文化,文化又反過來影響了人類,促使人類走向更大的進步.自古以來人類社會積聚下來的文化遺產給語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類的語言是人類社會文化中的語言,它與人類社會、人類的文化有著許多密切的關系.
在文化結構中,語義的基本單位是「義素」.義素是詞位通過文化結構表示語義的基本單位.一種語言中的詞位和義素之間的關系是基本穩定的.這種穩定關系反映出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同時使語言成為了解文化的鑰匙.但是,詞位和義素之間並不一定總是一對一關系.即使在同一種語言中,不同地區或不同社會圈子的人的不同文化行為也會影響詞位和義素的對應關系.
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是一個完整的語音符號系統和書寫符號系統,是一種語言區別於另一種語言的根本所在.不了解一種語言的語言結構,就無法辨認該語言的語音或書寫的符號,並從中獲取語義.沒有掌握法語語言結構的人,就很難辨認法語字母不同組合後所表現出的詞義,同樣,不懂俄語的人,也會把俄語當成抽象的字母組合,根本不懂它所表達的詞義.

Ⅹ 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是什麼

就是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
其實文化創意是漢語言文學學習的題中之義,在漢語言文學裡面加「文化創意」是表示就業方向有了拓展,是一個升級換代的變現。當然,這里他只不過是把「文化創意」做了加註,以表示他的特點。
像我們學校,大類招生,中國語言文學大類中文新聞都做基礎培養,因為學校文化產業這方面比較強,所以會加一些相關的課程進去,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拓寬就業方向。
「文化創意」……這個話題實在有點大,既然是「漢語言文學(文化創意)」你就先確定自己就是中文的人了,像「文化創意」一般需要掌握的策劃、文化產業管理之類的……反正我們大類專業都學。

說白了,這只是一個幌子,吸引眼球。
當然,有這方面的老師還是好的,可以多交流,對提高自己有好處。
不過,像我們的老師裡面,雖然有傳說中的「中國第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博導」「中國第一個文化產業管理博士」,但是私下交流不會太多,主要看興趣。

在我看來,大學裡面的高手,尤其是中文裡面的高手,都是自學成才的。

閱讀全文

與文化創造語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
工商局黨風廉政建設工作總結 瀏覽:325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可行性研究報告 瀏覽:428
投訴華爾街英語 瀏覽:202
榆次區公共衛生服務中心 瀏覽:990
申發明5G 瀏覽:815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會議記錄 瀏覽:94
版權貿易十一講 瀏覽:370
綜治辦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總結 瀏覽:903
知識產權局專業面試 瀏覽:75
馬鞍山市是哪個省的 瀏覽:447
馬鞍山市保安 瀏覽:253
股權轉讓樣本 瀏覽:716
工程管理保證書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