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漢服最先被誰發明的
黃帝 漢服的源流可以追溯到中國上古黃帝時期,並一直保留風格傳承而不斷的發展演化。漢服的統一性表現在從黃帝時期到宋明,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在歷時近五千年的時間跨度,和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空間廣度上,所有漢族人的服飾在其主流中擁有的共同特點。即以右衽、大袖、深衣為典型代表。
❷ 漢服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過程
商朝 (前17世紀初 - 前11世紀)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西周 (前11世紀 - 前711年)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來規范社會,來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志,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衣服的樣式比商代略為寬松。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有的在腰上還掛有玉制飾物。裙或褲的長度短的及膝,長的及地。
東周(春秋 戰國)(前711年 - 前256年)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復華麗的圖案。
❸ 我的外國朋友都認為漢服是日本人發明的,該怎麼說服他們呢
清者自清。你說服這些做什麼?不如轉移話題,別談這個。非要談的話你要掌握好多歷史常識,就是漢服在中國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日本的和服是什麼時候興起的。漢服和和服的區別,等等。
誰都知道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屈原,龍舟,粽子。可是最後是被日本人還是韓國人注冊了的,現在國際上嚴格地說端午節就是人家日本或者韓國的,你有什麼辦法。
不要覺得你認為大家都該知道的常識別人也應該知道。別說外國人,就是新一代日本人也絕大多數不知道自己的國家侵略過別的國家殺過那麼多人。
你自己對中國古代如何侵略匈奴擴張領土的事情知道多少?你對外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比如法國大革命那些事情又知道多少?別費不需要的時間和精力。就算他們認同漢服是中國人發明的又怎麼樣?現在中國人又幾個穿漢服的,除了年輕一代的為數不多的漢服支持者(包括我)。你再看看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都怎樣融入日常生活中的。
其實就像外國人不能很清楚地區分漢語日語和韓語一樣,他們也不是很容易能區分和服,漢服和韓服。其實這件事情,和服是漢服的衍化,形同漢服但還是獨立的一種服飾。你不要太較真了。要不給他們看看《大漢天子》。
❹ 漢服的由來
漢服是從「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發展而來。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
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
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 ,源自黃帝制冕服 。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
因此後來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聖的。
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4)發明漢服擴展閱讀:
中國自古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詞。五胡亂華之時,原先在中原地區的貴族和平民紛紛逃亡到江南,保留了中原文明的火種。
而逐漸把江南開發成繁華富庶之地,這一事件史稱「衣冠南渡」。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正如胡人傳統服飾被叫做「胡服」,中國傳統服飾被稱之為「漢服」。
所以,後來「漢服」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在漫長的歷史中「漢服」逐漸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
在唐代樊綽的書中就明確的稱大唐的服飾為"漢服".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酋長也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服飾,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
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甚至專門為漢服開辟了一個「漢服」條。
公元1645年,滿清入關後,為了毀滅漢族的民族意志,在攻佔江南時立即下達「剃發易服令」,1645年農歷6月15日,頒布剃發令,嚴令漢族人民剃發。
隨即在農歷7月9日,下令「衣冠悉遵本朝制度」,嚴令在幾個月內毀棄漢族服飾,改穿滿族服裝,違令者斬,綿延了4千餘年的漢服文化在滿清政府的殘酷暴力的政令下突然消亡。
❺ 漢服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興起的
少部分資料以自己的記憶回答,大部分資料來源網路漢服吧詞條。
民國,一些小范圍的漢服復興漸露鋒芒:近代漢服第一人章太炎愛穿一件前胸綉一「漢」字的交領衣,
夏震武束發深衣、錢玄同著玄端辦公、張大千寬袍大袖游歷歐洲;1914年頒定民國禮制七種,包括玄衣纁裳玄冕的祭服。李叔同先生祭孔、曲阜孔門合影、袁世凱祭天等照片,都可佐證漢服在民國時期的影響。
2003年的11月22日,一個叫王樂天的電力工人身穿漢服走在鄭州的街頭,王樂天身著漢服行走在鄭州市區。但當他路過一家商場時,卻聽到門口的迎賓小姐沖里邊的人大喊:「快來看呀,日本人,穿著和服的日本人!」經過步行街的拐角時,幾個小孩子看見他,也鬨笑著說「八格牙路」。
盡管有人嘲笑,有人不解,王樂天還是坦然地穿過人群,走在鄭州最繁華的街道上。這一行,愈加堅定了他推廣漢服的決心,他希望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去影響他人。
很快,網路上出現了很多王樂天身著漢服的照片,那天風很大,
他的頭發有些亂,但飄逸得充滿漢韻古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記者張從興偶然看到了這些照片,並據此寫成了一篇報道,這篇文章也成為第一篇報道漢服的文章,並引起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王樂天的舉動因此廣為流傳,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響應,並在全國掀起了漢服復興的浪潮。
初始口號願景:漢服復興,衣禮偕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現用口號願景:漢服復興,衣冠先行,始於衣冠,達於博遠。
參與漢服運動常用的論壇有
漢網論壇
網路漢服吧是網路民族文化目錄下的眾貼吧之一,匯聚了全國各地的漢文化復興者。首任大吧主——溪山琴況。
2
❻ 漢服不是漢族人發明的嗎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從黃帝即回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明末清答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綉中華」、賽里斯國的體現,承載了漢族的染織綉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30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受保護的中國工藝美術。
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源自黃帝制冕服。定型於周朝,並通過漢朝依據四書五經形成完備的冠服體系,成為神道設教的一部分。——常識文化篇。
❼ 漢服起源於哪個朝代 如今有數千年的歷史
漢服的起源
神話及傳說起源 --- 中華始祖,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軒轅氏 黃帝 統一華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進步,國勢強盛,有很多的發明和創作,如文字,農業,音樂,歷法等。黃帝的正妃 嫘祖,傳說中就是她首創養蠶制絲織絹,從而發明了漢服。嫘祖衣被天下,絲美中華,西周以來,奉為中華母祖,尊為先蠶
實際起源 --- 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端低下,對人類來說,服飾的起源是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了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了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了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中國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來做衣服,後又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中國漢服文化--商朝漢服(前17世紀初--前11世紀)簡介
❽ 漢服的起源 漢服的款式 漢服的消亡 漢服的興起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間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漢服是華夏、漢民族的文化象徵。
漢服的「漢」字和漢人的「漢」是一致的,這個詞意義的外延也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問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它不僅繼承了漢族優秀的織染綉刻等工藝,而且還是中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重要體現。
在後來的各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里均以著漢衣冠繼承周宗漢法為國家大事,《周易·系辭下》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漢服的樣式在不斷的更新和演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漢服所代表的華夏、漢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禮儀體制。
在《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著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當中的「漢服」就是特指漢朝人們所穿著的服飾以及它背後所包含的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里所記載的冠服體系。《新唐書·蠻書》則記載著:「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這里的「漢服」就是指漢人穿著的服飾。
《遼史》:「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一方面說明了漢朝之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改變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遼代皇帝對於漢服禮儀文化的重視。
《清碑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即位,在所統治的區域里禁止人民穿著漢服,並且嚴格要求其剪掉頭發,改成後金的辮子頭。也就是說,清在人關以前就已經開始禁止漢服的流行,以便為其日後一統中原提供治理樣本。可見,漢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漢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在經歷漢朝創始、唐宋發展、明代重置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前天壇祭天的時候,他以及身邊人都是身穿漢服舉行儀式的。拋開袁世凱的政治陰謀不談,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漢服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雖然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圍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自2003年漢服復興運動開始,能工巧匠們嚴格遵照古人遺留下來的漢服來仿製、革新一批「現代化」的漢服。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運動由最開始的很少一部分群體發展到很大一部分群體都在共同努力,社會各界,不管是醫生、老師、公務員、學生群體、還是商人,都有喜愛漢服的「同袍」(現特指漢服活動參與者),存我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地,漢服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而是在漢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很少再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同袍們了。
現在,不僅是漢服同袍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就連他們周圍的人也深受影響,他們開始接受、喜愛自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開始不畏懼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就如同日本人穿著和服走在街頭一樣尋常。喜愛漢服的不僅僅有漢族人,很多少數民族也知道了解漢服,也成為了漢服同袍,這至少說明了漢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
❾ 漢服的起源及發展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間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在一定程度上,漢服是華夏、漢民族的文化象徵。
漢服的「漢」字和漢人的「漢」是一致的,這個詞意義的外延也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被稱為漢衣冠、漢裝、華服,從黃帝即位到明末清初兩千多年問以「從華夏到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漢禮儀為中心,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的、且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和配飾體系。它不僅繼承了漢族優秀的織染綉刻等工藝,而且還是中國「禮儀之邦」、「衣冠上國」的重要體現。
在後來的各個由漢民族統治的朝代里均以著漢衣冠繼承周宗漢法為國家大事,《周易·系辭下》中的「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的意思就是說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天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漢服還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從漢朝到魏晉南北朝,再到唐朝、宋朝、明朝,漢服的樣式在不斷的更新和演變,但始終不變的是漢服所代表的華夏、漢民族的文化內涵與禮儀體制。
在《馬王堆三號墓遣冊》中,有著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這當中的「漢服」就是特指漢朝人們所穿著的服飾以及它背後所包含的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等文獻里所記載的冠服體系。《新唐書·蠻書》則記載著:「裳人,本漢人也。部落在鐵橋北,不知遷徙年月。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這里的「漢服」就是指漢人穿著的服飾。
《遼史》:「遼國自太宗人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後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漢服,黃帝始制冕冠章服,後王以祀以祭以享。會同中,太後、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後,在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後,大禮並漢服矣。「一方面說明了漢朝之後漢服作為漢民族的服飾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有所改變和發展,一方面說明了遼代皇帝對於漢服禮儀文化的重視。
《清碑類鈔》:「金天命己酉,太宗禁民漢服,令俱禿發。」1626年,明天啟六年,清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逝世後,其子皇太極即位,在所統治的區域里禁止人民穿著漢服,並且嚴格要求其剪掉頭發,改成後金的辮子頭。也就是說,清在人關以前就已經開始禁止漢服的流行,以便為其日後一統中原提供治理樣本。可見,漢服在一定程度上是漢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公元1645年8月29日(清順治二年七月初九),滿清政權頒布易服令,規定「官民既已剃發,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從此,在經歷漢朝創始、唐宋發展、明代重置的漢民族傳統服飾便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更有意思的是,袁世凱稱帝之前天壇祭天的時候,他以及身邊人都是身穿漢服舉行儀式的。拋開袁世凱的政治陰謀不談,另一方面則說明了漢服對於中華民族的影響雖然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中弱化了,但它作為一個民族的精神文化象徵始終沒有真正退出歷史舞台。
漢服運動在清朝滅亡後的一段時期就有過,但更多的是本世紀初,隨著中國國力上升,一部分圍人大國意識覺醒的背景下,以知識分子、青少年族群為主體,以漢服回歸為出發點,以復興華夏文化為目標的一場文化復興運動。自2003年漢服復興運動開始,能工巧匠們嚴格遵照古人遺留下來的漢服來仿製、革新一批「現代化」的漢服。作為華夏文化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運動由最開始的很少一部分群體發展到很大一部分群體都在共同努力,社會各界,不管是醫生、老師、公務員、學生群體、還是商人,都有喜愛漢服的「同袍」(現特指漢服活動參與者),存我國主要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武漢、西安等地,漢服已經不再是人們眼中的「奇裝異服」,而是在漢服同袍的努力下,了解到了這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很少再有以異樣的眼光看待同袍們了。
現在,不僅是漢服同袍漢民族意識開始覺醒,就連他們周圍的人也深受影響,他們開始接受、喜愛自己漢民族的傳統服飾。他們開始不畏懼陌生人眼光,勇敢地穿著漢服走上街頭,就如同日本人穿著和服走在街頭一樣尋常。喜愛漢服的不僅僅有漢族人,很多少數民族也知道了解漢服,也成為了漢服同袍,這至少說明了漢民族文化的包容性是很強大的。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❿ 求漢服資料,寫作文急用。 全世界喜歡漢服的有多少人 穿漢服有那些規矩 漢服是如何發明的 最早
http://wapke..com/view/4514.htm?sublemmaid=4514&adapt=1&fr=aladdin&bd_source_light=1701851
祝你好運